如果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胜了,他是否也能开创一个盛世?
李建成的资质不差,否则李渊也不会一直护犊子。不过建立大唐盛世,不仅仅是不差的资质就能建成的。那么李世民身上有哪些优质的特点,是李建成无法比拟的呢?
01李世民是一个军事能力强大的雄主。我们看李世民在大唐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战功赫赫,他之所以去争夺皇位,那是因为功高盖主了。中原的王世充、窦建德等人都是败给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的军事实力是相当强大的。
而李建成在这方面的建树就比较有限了,他虽然是家里的大哥,可是没有承担起为国建功的重任,这些事情几乎都被李世民给抢了。
在一统天下以后,其实李唐王朝远没有想象中的平静,要想创造太平盛世,那么就必须要消除这些不安定因素。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新唐书》
如果是李建成执政的话,那么他有这个能力平定这些不安定因素吗?当然是没有的。我们看李世民在称帝以后,其实还是过着戎马一生的生活,因为国内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来稳定。
比如说李世民称帝以后,依旧带兵平定了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等,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能力,李世民如何能够保证李唐江山的稳定呢?
只要政局不稳,那么老百姓自然是过不上什么好日子的。不要说发展什么经济了,能够保证大家都活着,其实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毕竟政局不稳会导致战争不断,战争一旦延伸到李唐境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饱受战火之苦,所谓盛世也就无从谈起了。
02李世民礼贤下士的本事,李建成未必做得到。我们佩服李世民,不仅仅是因为李世民有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而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叫魏征。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幕僚,曾经建议李建成刺杀李世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世民和魏征应该是死对头才对。可现实中魏征却在李建成死后,成为了李世民的部下。
倒不是说魏征是个轻言投降之人,魏征生性耿直,从来都是直言不讳。所以李世民希望魏征能够时时刻刻地提醒李世民有没有犯错。
从此魏征一发不可收拾,对李世民各种指责,而且从来不加掩饰。李世民的态度呢?作为一个皇帝,天天被人骂,这是什么感受?
时东州道总管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奏称有高丽僧言中国灾异,请诛之。上谓处俊曰:"朕闻为君上者,以天下之目而视,以天下之耳而听,盖欲广闻见也。且天降灾异,所以警悟人君。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虚,闻之者足以自戒。舜立谤木,良有以也。欲箝天下之口,其可得乎?此不足以加罪。"特令赦之。---《旧唐书》
李世民曾经多次忍不住要宰了魏征,可是他都忍住了,因为魏征是出于公道才会说这话,如果宰了魏征,以后还有什么人敢说真话呢?
在魏征的督促下,李世民时时刻刻不忘做一个好皇帝。所以当魏征死了以后,李世民感到非常伤心,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了。
回头看看李建成,他作为一个正常登基的太子,会有这样的容人之量吗?会允许臣子如此直言不讳吗?正常来说都不会,因为李世民属于千古唯一一位。
03李世民手下有一票忠臣良将,李建成却没有。说起李世民,当然还要提起他手底下那些优秀的臣子们。建立一个盛世王朝,光靠皇帝一个人那是不现实的。
首先当然要提到两位著名的盛世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人一个谋略超人,一个善于判断,所以有了房谋杜断的说法。
曾经李渊作为开国君主,也想拉拢他们到朝中做官,也就是脱离李世民集团。可是在李世民强大的号召力之下,他们在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了投靠李世民。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史臣修高祖实录,语多微隐,若有怵惕不宁之情焉,夫人皆有之心也,且以示后世,与宋太宗烛影斧声之事同其传疑,则人固谓天伦之不可戕也。而太宗命直书其事,无畏于天无惮于人而不掩,乃以自信其大恶之可以昭示万世而无惭。---《通读鉴论》
他们在盛世王朝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乱世的将军,太平的宰相,太平时期有一个好宰相,比好皇帝要重要的多。
此外,李世民手下的那些将帅,每一个都是战功赫赫,比如说李靖、徐世绩、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等,有他们的存在,就能够保证李世民的江山永保太平。
反观李建成的部下们,跟李世民的配置这么一比,简直就是拼夕夕版本的了。他手底下除了一个魏征,压根就拿不出什么好人才来。
好的资源都被李世民给占尽了,他才勉强创造出了贞观之治。如果一个平庸的李建成,带领一帮平庸的大臣,能创造贞观之治,那才是怪事。
04李世民具备的条件,李建成几乎都没有。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李世民都比李建成强得多。创建贞观之治,对李世民来说也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这需要礼贤下士的态度,需要文臣武将的辅佐,需要雄才大略的君主,还需要知人善任的慧眼。这些东西同时都具备以后,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太平盛世。
盛世不是那么好创造的,平庸之人注定只能过着平庸的日子,这是一样的道理,平庸的李建成,也只能建立一个平庸的王朝罢了。
附王夫之对李世民的评语,实在有些过分:
若夫过之不可掩,而君子谓其如日月之食者,则惟以听天下后世之公论,而固非己自快言之以奖天下于戕恩。况太宗之以夺大位为心,有不可示人之巨慝乎?至于自敕直书,而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矣。---《通读鉴论》
盛世不是你想建,想建就能建。这需要的条件非常多,李世民是在很努力的情况下,得到了一帮很努力的人帮助,才建立起了贞观之治。
任何一件伟大功业的建立,都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李世民明白这个道理,他不想把自己过早地累死,所以合理地利用了人才资源。
只有人尽其才,才能创造巅峰盛世。李世民通过战争征服了周围不少小政权,但这只是保证了李唐王朝不受侵犯。
距离盛世的标准,还差很远。稳定疆界以后,在国内还需要努力发展国民经济,让百姓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有稳定的生计,这才是创造盛世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
总结:李世民最大的缺陷,那就是生晚了。作为家里的老二,李世民很难有机会成为合法继承人,这是他一辈子最大的痛楚。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李世民都比李建成要优秀。
只可惜的是,他不是嫡长子。其实历史上很多人有这样的烦恼,比如说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可他不是嫡长子,所以就没有继承权。
李世民最可惜的地方也在于此,如果他是嫡长子,那就可以完美地避开玄武门之变,不需要再跟弟弟们互相残杀。
毕竟他的能力和实力摆在那里,弟弟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跟一个如此强大哥哥争皇位。所以李世民最大的缺憾,其实就是生晚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通读鉴论》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胜了,他是否也能开创一个盛世?
在历史上,对于李建成的评价很不好。说他很残忍,容不下比自己有才华的人。可是也有人说,历史是为胜利者书写的,为了对李世民歌功颂德,只能抹黑李建成当然,也不会是全部为事实。
那么,假设李建成没有被杀死,当了皇帝以后,他会不会干得比李世民好呢?
第一:假如李建成做了皇帝,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因为当时亲王集团势力很强悍,到底杀不死李世民呢?在政变发生之前,李元吉以及魏征就建议先下手,直接杀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迟迟没有动手。
之所以没有采纳这个计划,一方面是顾及兄弟之情,另外一方面就是缺乏魄力。他没有李世民那么心狠手辣,这样的人,想解决秦王集团,实在很困难。即使做了皇帝,也不不一定做得安稳。
第二不得不说,大唐能够结束南北朝及隋朝动乱和短命的悲剧,作为第二代君王李世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来隋朝就已经实现了统一,但是第二代君王隋炀帝没有把精力放在国计民生及交好四方上,而是好大喜功征边,劳民伤财建宫殿及凿运河,结果让国家又亡。
李建成当了皇帝后,能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这个不是太好说。
第三解决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可能不会做得太好。621年,当边疆稽胡酋帅刘仚成作乱的时候,李建成打败了刘仚成,当时为了防备这些人再作乱,李建成采用的办法是把这个部族的人全部杀死。
后来刘仚成逃走后,李建成依然处死了稽胡的降兵六千多人。由此可见,他处理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和隋炀帝差不多,就是极端强硬政策。
第四李建成身边的谋士不多,只有魏征几人。没办法,很多谋士都被李世民拉走了,这就说明,李建成还差点火候。李世民之所以开创了贞观之治,与合理利用人才有很大关系。当时魏征多次建议杀掉李世民,后来李建成死后,魏征追随了李世民,说话很直接。不过李世民不在乎,反而觉得这样的人才可靠
综上所述:我认为,李建成当了皇帝后,他说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要处理好,同时要能开创盛世,他的手段和魄力可能都比不上李世民。如果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胜了,他是否也能开创一个盛世?
很可能会开创盛世,但是没有李世民的成就。
能开创盛世的理由:
1.李建成继位名正言顺,相比李世民会少去很多麻烦,更易稳定局势。
2.李建成本身有才能,军事上能统兵。自太原起兵到入主关中过程中,领军在外,抵抗宋老生,屈突通,为李渊拿下长安牵制外围势力。后来灭刘黑闼也证明其有统兵的军事才能。
“于时义师初会,未经讲阅。大郎等虑其不攻,以军法为言。三军闻者,人皆自肃,兵向西河。”
3.用人方面,李建成手下文臣武将众多,能让王珪,魏征这种相才,薛万彻,罗艺这种将才甘心为其所用,可见其有识人用人之才。
4.太子府能让人才济济有“十八学士”的秦王府处于下风,最后不得不走上兵变的道路,说明李建成在政治手腕上不输给李世民。只是心还不够狠,没有听魏征的杀李世民。
5.大唐本身人才济济,有成就盛世的人才基础。大乱之后人心思治,有成就盛世的人心基础。手下优秀将领众多,兵力强盛,有成就盛世的军事基础。而且大乱之后大治这也是历史规律。
具备这些条件,只要李建成本人不出大的变故,盛世可期。
没有李世民的成就的原因:
1.对玄武门之变直接参与的秦王府将兵如何处置, 未直接参与的秦王府手下又如何处置,李建成是否能像李世民对待魏征,王珪那样,难说。善后事宜如果不能妥善处置,少一帮治国良臣不说,而且可能另生事端。
2.李建成虽然有才干,但是才能不及李世民,皇位之争中失败,多少是有些不如。
3.李世民皇位得来不正,而且太子本并非昏庸之辈,为了让自己皇位来的有说服力一些,肯定会拼命证明自己更适合做皇帝,在做好皇帝方面动力更足。
4.从唐太宗最终取得的成绩和历史地位来说,不是谁都能达到的。中国历史数千年,达到这等地位的不过数人而已。就算是成王败寇之说,也捧不成千古一帝。李建成有能力,但要达到这样高度,难。
所以说李建成能开创盛世但达不到“贞观之治”的高度。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胜了,他是否也能开创一个盛世?
今天我们直接假设一下:如果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利的是太子李建成,他会不会开创大唐盛世呢?我们先分析玄武门之前的事情:首先,李建成是嫡长子,是大唐帝国合法的太子,即使李世民上位后使劲给大哥摸黑,也无法否认这一点。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谋划玄武门之变时,他还有些犹豫,不是犹豫该不该除掉李建成,而是犹豫万一失手怎么办?这时候李世民想到了两个人:李靖、李世勣。
这两人,堪称唐朝的国宝级名将,但这两人和其他唐朝开国名将有一点不同,就是他们不属于哪个派系,李建成跟李世民斗到水火不容,二人也从不参入。
因此,李世民兵变前来找李靖,想请李靖他、帮助他除掉李建成,被李靖婉拒。李世民不甘心,由来找李世勣,结果又被婉拒。二人的态度非常明确:你们的家事我不管,我只为大唐皇帝效力。
李世民即位后,李靖成为唐朝军事的擎天柱之一。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奇袭定襄,大破突厥的突利可汗,生擒隋炀帝的萧皇后。
就在李靖大败突厥时,李世勣在白道(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地带)也大败突厥军。随后,二李会和,偷袭颉利可汗,斩首上万,又俘虏人口就多达十几万,突厥从此一蹶不振。
在这里说二李的功劳有意义吗?很简单,如果李建成当上皇上,李世民所面对的突厥问题,李建成同样会面对,而李靖、李世勣只忠于皇帝,所以,他们在李世民手下可以大败突厥,在李建成手下照样可以做到。道理很简单“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跟谁都是吃饭,水当了皇帝,谁就是正统。
有人会说:李世民以礼贤下士著称,天下英雄都喜欢跟着他,李建成行吗?
可以肯定的答复,李建成当然行!
当年李渊还在太原留守时,就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他让两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各自做一件事——结交天下豪杰。
李世民在太原确实招了不少人才,但李建成同样也不错,都会散尽家财结交豪杰。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李建成很得人心。
玄武门之变中,听说太子李建成被杀,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长叹说:“我受太子厚恩,还没来的报答,今日如果不做点什么,如何对得起太子?”说吧,冯立就拉上副护军薛万彻等人,率东宫与齐王府的二千人马开赴玄武门,要与已明显掌握局势的李世民决一死战。
李世民宽仁爱士是真的,但李建成宽仁爱士也不是假的。李渊还没有从太原起兵时,军中对李世民有个亲切的称呼,叫“二郎”,而√李建成的称呼也很亲切,叫“大郎”,这就说明,李假兄弟在士兵眼中的地位和能力是差不多的。
李渊起兵攻长安,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与普通士卒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二人还都下过令,与民秋毫无犯,深得民心。换句话说,李世民在位后体现出来的那些高素质,李建成一样也不少。
要开创盛世,除了武功,还要有文治。如果说李靖、李世勣是大唐在军事上的保障,那么,房玄龄、杜如诲、魏征、王珪等人,就是大唐在文治上的保障。
房玄龄、杜如诲是秦王府李世民的亲信,而魏征、王珪则来自李建成的太子东宫。王珪早在李渊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就是李建成的世子府参军了,李建成被封为太子和后,王珪也一直是他的心腹。
而魏征,再早跟过李密,后来跟过窦建德,窦建德失败后,魏征来到长安,李建成久闻他的大名,立刻去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对其极为尊重。魏征慧眼识忠贱奸,早就看出李世民心怀不轨,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只可惜李建成性格仁厚,不认兄弟相残,结果反受其害。
李世民也知道魏征的能力,当上皇帝后,对其非常重视。不过,李世民与魏征的合作,更像是公事公办,退无私交的那种,甚至很多时候,李世民敬重魏征只是装出来的,实际上对魏征并不喜欢。
等到魏征死后,李世民处理侯君集谋反案,还迁怒于推荐侯君集的魏征,下令推到了魏征的墓碑,还毀了皇室与魏家的婚约。可见,在李世民那里,重用魏征只不过是为了体现他宽仁大度、礼贤下士的态度而已。
而李建成与魏征的关系就就不一样了,二人私交非常好,如果李建成即位,他同样会重用魏征,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重用了很多李建成的人马,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实反过来也一样,李建成如果当上皇帝,同样也会重视秦王府的人马,比如房玄龄、杜如诲、虞世南等人,照样会成为治国之贤臣,就像魏征、王珪之于李世民一样。
另外,还有一件事对李建成更有利,就是他做过监国,熟悉治理国家的方略,更懂得什么是运寿帷幄。李渊的各路兵马的粮食补给都是李建成在后代筹办。没有李建成的后勤保障李渊包括李世民也很难打胜仗。李建成在后方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这是李渊看重太子李建成继位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点,李世民好色,早年还好说,但到了晚年开始昏庸起来,尤其是看上了年仅14岁的武媚娘,将其收入宫中,结果引出了一场塌天之祸,差点葬送了大唐的江山。
而李建成,虽然也有一些花边新闻,但大都是李世民給他泼的脏水而已,连司马光这样的铁杆挺世民派,都说那些事太离谱,无法证明实有其事。
可以断定: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最起码不会出现武则天篡位那样的大祸,大唐也不会险些移主。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胜了,他是否也能开创一个盛世?
不敢说比李世民做的好!但是绝不会太差!!
李建成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他一直深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残杀。 可于仁义道德上,比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的贡献。可历史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不然,他也不会有君子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这样的李建成当了皇帝也不会差到哪里!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胜了,他是否也能开创一个盛世?
感谢邀答: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胜利了,能否开创一个盛世,这里要先了解一下他的为人品德,胸襟与能力的问题了。
唐朝建立以后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又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徐世勋、李静这些著名将领,广泛结交知名人士。像:房玄龄,杜如海……等著名的十八学士,都成了他的谋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统领一只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皇太子这个合法的身份,使得一大批皇亲国戚聚集在他的周围,他长期留守关中,在京城长安一代有坚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玄武门的卫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李渊四子)拉拢过来。总地说来,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唐高祖李渊昏庸无能,他见李世民威信一天比一天高,十分不满,这就给李建成留下了谋害李世民的机会,
有一次,李建成利用烈马谋害李世民未成,又生一计。一天夜里,他请李世民喝酒,想用药酒毒死李世民,李世民被淮安王所救。之后,李建成又鼓动高祖李渊把李世民的心腹谋士一个个调到外地,先夺了李世民的兵权,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征,李元吉请求高祖把李世民的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等猛将归他指挥,并调李世民部下精锐士兵充实自己的队伍,高祖也都一一同意了。这些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世民那里,李世民找来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商量对策,大家主张立即动手,先发制人。
在高祖李渊与太子李建成的逼迫下“玄武门之变”发生了,李世民带领手下大将设计杀了李建成,李元吉等人,迫使高祖李渊降旨各路军队都接受秦王李世民指挥,最终以李世民的胜利结束了这场政变。
同年八月,高祖李渊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历史上把这场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爱民如子,洪才大略,广招能人异士,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历史见证,李建成比李世民逊色多了,以他的阴险狡诈,嫉贤妒能的胸襟是创建不了盛世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