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李靖,王翦三大名将谁的战功和智慧更传奇?为什么?

简介:

王翦,大秦帝国的开国大将,是秦始皇最器重的将领。曾经带领六十万大军灭楚,跟他儿子王贲一起,灭了除了韩国以外的其他五国,被称为战国四大将之一。

卫青,汉武帝的大将军大司马兼任小舅子,带领汉军横扫匈奴,将匈奴人打得载歌载舞。培养出了历史上最牛的军事将领霍去病。

李靖,唐朝开国元勋,带领唐王朝的军队横扫天下。为建立大唐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事后功成身退,至于原因,我认为是跟李世民有关。

这三个人都是名将,为什么王翦的威名要比卫青和李靖大一些呢?道理很简单,因为王翦是个支持全国统一的将领,而卫青打匈奴,不利于民族团结,至于李靖为啥要功成身退,很简单,因为李唐王朝的江山,必须得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01王翦的确太牛了,常打胜仗却不骄纵。

非要从这三个人里面挑一个最优秀的,我认为还是王翦更胜一筹。王翦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带着秦王朝的军队开始了横扫天下的战斗。

  1. 第一战是攻灭赵国,当时的赵国跟秦国都是大国。可赵国因为长平之战的原因,实力削弱。王翦这个时候带领大军前来,遇到了名将李牧。李牧打仗一流,可就是不懂得攻心计,所以王翦利用反间计,成功除掉了李牧,化解了对峙一年的局面,最终灭亡赵国。

  2. 第二战是灭燕国,当时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前来刺杀秦始皇。秦始皇盛怒之下,决定带兵攻打燕国,王翦就是主将,燕国太子丹亲自领军,却无法抵挡王翦强大的攻势,最终亡国。

  3. 第三战是灭魏国,王翦的儿子王贲带着大军北上渡过黄河,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利用黄河水淹了大梁城,最终逼迫魏王投降,灭亡燕国。

  4. 第四战是灭楚国。王翦要60万大军灭楚,秦始皇舍不得给,结果让只要20万人的李信带着人马灭楚,可惜李信兵败。秦始皇只好再次请求王翦出山。王翦出山后,带着60万大军与楚国名将项燕决战,最终击败项燕,灭亡楚国。事后王翦主动交出兵权,表示不再出战。

  5. 第五战灭齐,燕国灭亡以后,齐国一直就站在旁边看热闹,谁也想不到王翦的儿子王贲,直接从燕国的土地上朝着齐国开火,齐国压根就挡不住,只好宣布投降。

王翦最聪明的地方不是能征善战,而是能够主动交出兵权,选择告老还乡,这是所有帝王希望自己的臣子都能够做到的一件事。

02卫青横扫漠北,却处理不好家务事。

卫青原先是一名马仔,给公主府上养马的。后来他姐姐卫子夫成了汉武帝的宠妃,卫青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汉武帝的心腹。

汉武帝不断给机会训练卫青的战斗能力,可以说卫青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那是汉武帝一点点栽培出来的。

卫青不负众望,带领大军多次横扫漠北,匈奴人一旦听到是卫青的人马来了,撒腿就跑,压根就不敢跟卫青正面较量。

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於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史记》

所以说卫青是带领汉军打出了大汉臣民的气势和决心,也打出了千百年来汉族人的自信心,这一点是不可抹杀的。

不过卫青成为大司马大将军以后,一直赖在位置上不肯下来,这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当然了汉武帝没有言明这件事,可在态度上,对卫青是有转变的。

汉武帝扶植霍去病作为制衡卫青的那个人,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霍去病刚死,汉武帝就把卫青几个儿子的侯爵都给撤了,这件事挺耐人寻味的。

卫青去世以后,卫家的力量逐渐日薄西山,以至于他一直都支持的外甥太子刘据,遭到了汉武帝的逼迫,从而无奈自杀。

从这个角度来看,卫青对于家务事的处理上,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的。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家族安排好一切,这就匆匆离开了。

03李靖最无奈的事情,就是碰上了李世民。

现在我们看很多唐朝的历史,其实是有矛盾存在的,为什么会呢?因为有人篡改了历史,至于是谁其实大家都知道。

唐王朝的建立者是李渊,李靖是李渊手下最得力的猛将,李唐王朝从一穷二白,变成一统天下的庞大帝国,这期间李靖的功劳不可估量。

很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中,李靖已经成为了唐王朝的边角料人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唐王朝从建国开始到一统天下的战功,基本上都被李世民给夺走了。

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授靖行军总管,兼摄孝恭行军长史。高祖以孝恭未更戎旅,三军之任,一以委靖。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旧唐书》

李世民就是要告诉世人,自己这个皇位是正统,就应该是他做皇帝,因为帝国的天下,全是他打下来的。

可很多战争的确没有他参与啊,这该怎么办呢?没关系,李靖作为李渊手下最杰出的将领,只能做出牺牲和让步。李渊都变成没用的开国君主了,更何况是李靖呢?

我认为李靖的很多开国功劳,都被李世民给取代了。这也就算了,李靖在李世民登基以后,还只能回老家种地了。

为什么?因为唐王朝不准出现这么牛叉的人,至少不能比李世民还要牛叉。我们看李靖的功劳簿上,现在就剩下了平定萧铣、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以及平定吐谷浑这几样了。

这些战功的名字可能大家都看不太明白,所以对于李靖的功业,大家也就没有那么在意了。其实李靖是非常优秀的将领,可是李世民登基后不久,李靖便退休在家了,可见这里面是有事情的。当然,这只是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能作为盖棺定论的说法。

总结: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那这句话作为一个总结,其实就很好地概括了这三位优秀将领的一生了。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军事将领,在战场上打打杀杀那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他们往往都能成功。

可是因为对人情世故的领悟不够高明,所以他们三个人的结局也就不太相同了。这三个人里,王翦是最懂人情世故的,从灭了燕国以后,王翦就表示自己要退休了,把军权交还给了秦始皇。

  1. 等到灭楚遇到挫折的时候,王翦再次上战场灭了楚国,随后又把军权交还给了秦始皇。此外,范睢、吕不韦以及李斯这些秦国的丞相,每一个对王翦都非常恭敬,这就是王翦的本事。

  2. 卫青则相对弱一些,不过卫青懂得为人低调,所以一直以来都能够稳坐大将军的位置。可惜他总是手握重兵,卫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这对汉武帝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3. 至于李靖,属于战争天才的那种,基本没见他打过什么败仗。正是因为他太优秀了,所以受到了太宗皇帝的猜忌。后来的结局其实并不怎么好,丢失了权力被动隐居,这结局算什么呢?

参考资料:

《史记》

《旧唐书》

卫青,李靖,王翦三大名将谁的战功和智慧更传奇?为什么?

卫青击匈奴,李靖灭突厥,破吐谷浑,王翦王贲父子一统六国,三人都在华夏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三人都是武庙72将之一。

匈奴和突厥都被土耳其人认作祖宗去了(虽然国际上普遍不承认这个说法,国内专家和学者也调侃土耳其乱认祖宗),不过既然有土耳其认祖之事,站在土耳其人的角度,卫青和李靖肯定是抗击外辱,就当他们两人是跟外国军队作战吧(虽然匈奴和突厥也有部分人最后汉化变成了汉人了)。而王翦作为秦始皇统一华夏的最大功臣将领,我们内政就以王翦为首,对外作战就以卫青和李靖为首吧。

一:卫青

卫青北击匈奴,以堂堂正正之师击溃匈奴,从而彪炳史册。而大汉领一位战神霍去病,善出奇兵,“闪电战”(比欧洲德国的闪电战早2000年),千里奔袭单于王庭,最后封狼居胥,成就汉将最高功业。而且霍去病出手就不凡,17岁就率领800精骑深入大漠,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是封号,名字叫做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两次功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所以说,霍去病的战功和用兵智慧非常传奇,卫青的用兵以实力为主,主要靠汉武帝祖孙三代(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前期三代的国力积蓄)的丰厚物质做基础,凭借实力硬啃下匈奴的。用兵不着巧,算不得传奇。

二:王翦

王翦攻灭楚国必须要60万大军,还惹来秦始皇的不悦,如果不是李信20万大军被楚将项燕击败。秦始皇还舍不得给王翦60万大军灭楚了,灭楚之时,王翦深挖壕沟,广积粮。开始并不与楚军交战,凭着硬实力把楚军逼的不行了。后来楚王受不了,逼楚将项燕进攻,王翦布下的乌龟壳让项燕崩碎了牙,最后无功而返,王翦趁胜追击,轻松击败项燕的。

这样看来,卫青和王翦都是在己方实力明显超越敌方才击败敌人的。在兵法上称之为正兵,不靠奇谋,也不靠奇兵。以堂堂正正之师击败对手,这种情况下,其实大凡稳重的将领领兵都可以取胜的。没法称之为传奇的。

三:李靖

而李靖不一样,这位《封神榜》陈塘关总兵的原型,以及《西游记》托塔李天王的原型,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了,人家已经不是人,变成神仙了。

再看看李靖的战功,晋阳起兵后,效力唐朝,从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史书记载,唐贞观四年,李靖以3000骑兵深入敌境----在夜幕掩护下,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李靖攻克定襄,威振北狄,建立旷古奇勋,雪了贞观元年李世民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以3000兵马突入敌境,这跟霍去病的800骑深入大漠很类似呀(霍去病是17岁勇猛少年,而李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老当益壮比霍去病更厉害)。唐军在李靖等将领的率领下,东突厥不断被蹂躏,最终族灭,颉利可汗被押解到长安做了俘虏。只剩下西突厥了,就是土耳其的祖宗。

后来李靖又作为统帅统领唐朝诸名将远征吐谷浑。也是千里奔袭,突击取胜。最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纵观唐朝建国之战中,北方中原主要是李世民亲自领兵扫平的,而江南就是李靖辅佐李孝恭(李唐宗室,唐平南之战,虽然李孝恭是统帅,李靖辅佐,但是后世通称李靖平南,没有说李孝恭平南的,宗室做统帅----这个大家都懂的哈),而李世民继位之后,李世民不再亲自领兵到一线作战,北方主要是李靖作为统帅平定的。而贞观末年,李世民要亲征辽东(李靖已经老了,走不动了,半路回来了),发现的后世“战神薛仁贵”,民间小说《薛仁贵征东》说李靖是薛仁贵的师父,可见李靖已经成为半神了。

传奇将领李靖的一生,已经不能用凡人来形容了,后世演义小说《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李靖都是半人半神的存在了。艺术源于生活,这些小说里面的李靖原型都是唐朝开国将领李卫公李靖,李靖有兵书《李卫公问对》存世,为武经七书之一。

卫青,王翦,李靖三人领兵多年,厮杀半生,都是善终的。他们的人生哲学我们在其他篇幅再讲述,而用兵谋略,战绩赫赫,还是以李卫公李靖最为传奇的。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萧子北。

卫青,李靖,王翦三大名将谁的战功和智慧更传奇?为什么?

按年代顺序列举

王翦

功绩

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

为人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结局历任多位相国,无论是范雎、蔡泽,乃至吕不韦,都对他十分尊重。

结局

当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统一大业已经完成一半,但重头戏还在后头,但他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而当他再度出山灭楚后,无论秦王怎么劝都要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卫青

公元前129年,匈奴士兵南下,对汉朝犯下了罪。汉武帝任命卫青为骑自行车的将军。他和公孙敖、孙和、李光兵四方面同匈奴作战。其他三条路线都被打败了,卫青赢得了胜利。从那时起,卫青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卫青一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对龙城发动突然袭击,揭开了汉匈战争的序幕,揭开了汉匈战争胜利的序幕。他打了七场仗,收复了和硕、河套,打败了番禺,为北领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善于用兵,敢于深入,以战斗维持战争,以便严格指挥,珍惜士兵,对同事有礼貌。公元前127年,匈奴大量入侵,武帝派卫青攻打匈奴的战略要地河南。这场战斗,卫青采取“迂回侧击”的战术,从西到后围攻匈奴军队,切断了匈奴白羊座国王与驻扎河南的娄凡王与朝廷的联系。后来,卫青迅速骑下陇西,包围了白羊座王和娄凡王。这场战斗活捉了数千名敌兵,缴获了无数牲畜,收复了整个河套地区。汉代在此建朔坊城,设朔坊县、婺源县,从大陆迁入10多万人定居。同时,修复了秦朝的防御工事,缓解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建立了抗击匈奴的战略基地。

为人

卫青才干绝人,对士大夫们有礼,对将士们有恩,战场上也能与之同甘共苦,即使常有人评价卫青过于‘和柔’,但作为七战七捷,自立汉以来始破匈奴的将军,亦或出入禁中掌议论的侍中、太中大夫和参决政事、秉掌枢机的内朝大司马大将军,都需过人的能力和魄力。对外辱强敌有力回击;而对待同仁,则谦和仁让,气度宽广。

结局

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谥号为“烈”。

李靖

成就

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他将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结局

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个人认为:三位名将都有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拥有镇国之功却能善终殊为不易。在成就上惟有李靖几乎参与了盛唐之事几乎前期所有的战役,被誉为军神,更有许多兵法著作流传于世,更是配享“武庙十哲”之一。所以我认为李靖的军功和人生最为传奇。

卫青,李靖,王翦三大名将谁的战功和智慧更传奇?为什么?

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外戚、军事家,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主要成就:

龙城大捷、收复河朔、奇袭高阙、二出定襄、漠北大战

人物评价:司马迁: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班固: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

李靖:

李靖仪表魁伟,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晋阳起兵后,效力唐朝,从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战功:

平定萧铣:唐平萧铣之战

安抚岭南:

平定辅公祏:唐灭辅公祏之战灵州总管:泾阳之战击灭东突厥:唐灭东突厥之战

远征吐谷浑:唐击吐谷浑之战

阖门自守

总评

李渊: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赵匡胤:唐李靖、郭子仪,皆出儒生,立大功。

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他将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王翦

王翦(?-公元前208年),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60万大败项燕, 消灭楚国。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功绩卓著,拜太师,封为武成侯。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世尊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战功:

横扫三晋

攻灭楚国

急流勇退

计杀魏齐

平定叛乱

铲除吕氏

总评

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作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王翦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战功最大 。王翦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司马迁:“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