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刘备带着老百姓逃跑是在爱护百姓吗?百姓如果不跟着刘备,伤亡会更加严重吗?
我们首先列举一下曹操屠城和曹军屠城的记录。
第一,曹操攻打徐州的陶谦,取虑、雎陵、夏丘这三个城池的百姓,全都被曹操所屠杀,几十万百姓一个不留,泗水为之断流。
第二,曹操攻打自己曾经的好朋友张邈,张邈可是曹操昔日想要托付家人的好兄弟,最后却也反目成仇。击败张邈以后,曹操把雍城屠杀一干二净。
第三,曹操攻打占据徐州的吕布,打下彭城以后,将彭城内的老少屠杀了一遍。
第四,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以后,曹操北上进攻邺城的袁尚,随后屠戮邺城中的百姓。
第五,曹操北伐征讨乌丸,当时刘表不敢进攻曹操的大本营,错过了争夺天下的好机会。而曹操北上十分顺利,乌丸被平定,柳城百姓遭到屠杀。
第六,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屠杀兴国、枹罕两座城池,而曹仁也屠杀了宛城中的无辜百姓,这些虽然不是曹操直接指挥的,可没有曹操的允许,城里的人妇这些大将们敢随便处理?
这些只是正史上有过记载的屠城记录,这算得上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吧?如果这也不算的话,那《三国志》真的可就丢一边了。
刘备目睹了曹操的残忍手段。这些记录当中,刘备亲眼目的的,其实就有两起。第一起发生在徐州,当时徐州牧陶谦的手下不小心杀了曹操老父亲全家,使得曹操从兖州带兵前来攻打徐州。
这个时候陶谦心里慌啊,他哪里是曹操的对手,所以想要言和。曹操可不答应,他正想着扩大地盘,徐州就是非常不错的一块根据地。
所以曹操就想着趁着有借口,直接把徐州拿下。陶谦无奈之下,只好请来了刘备助阵。当时刘备只有三千人马,还是从老同学公孙瓒那里借来的,所以他敢前来对抗曹操,的确非常不容易。当然了刘备这仅限于勇气可嘉,实力跟曹操是没法比的。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而这个时候曹操一路屠杀,取虑、雎陵、夏丘三座城池的百姓相继遭到残害。刘备可是亲历者,所以他非常明白曹操的手段。后来要不是吕布偷袭了曹操的大本营兖州,曹操非要灭了徐州不可。
第二起也是发生在徐州境内,当时吕布趁着刘备外出跟袁术的军队掐架,他连夜夺取了徐州城。等到刘备回来的时候,吕布还一脸无奈地说帮助他守城,并且装做好人似的把刘备的老婆还给刘备。
所以刘备在怒气之下,选择跟曹操结盟,一起对付吕布。可曹操到了徐州老毛病又犯了,他在彭城又下令屠杀了一大批百姓。这是刘备始料未及的,所以刘备对曹操的手段了如指掌,那就是一个凶残。
刘备是不是在用百姓做掩护呢?当时刘备只有三千人马,而百姓有十万之众。新野县城中的十万百姓,全都愿意带着口粮跟随刘备一起逃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太可怕了。
百姓们听说曹操来了,这就等于是听说杀人魔王来了,那百姓们哪里还敢给曹操接管呢?所以我认为这一次的大逃亡,是百姓们自愿的。
三千人马是没办法让十万百姓一起跟着行走的,所以刘备为了保护这些百姓,只好放慢了行军速度,最终导致了每天只能走十里路的悲惨状况。
不少人劝刘备自己跑路,可是刘备心里很难受,他说这些百姓都是因为信任他才背井离乡,他哪里肯背弃他们?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三国志》
我认为这是真心实意的话,因为刘备做出这个决定后的下场非常凄惨。首先刘备如果想要拿百姓当作挡箭牌,那要有一个大前提,曹操得不杀百姓才是。
可是曹操的一系列屠城行为,几乎展现出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杀人狂魔,他怎么可能会因为刘备混在百姓当中而下不了手呢?
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曹操的确下得了手,而且手段极其残忍。新野百姓死伤过半,而刘备的三千人马也几乎毁于一旦。
甚至刘备的老婆也死于乱军之中,在这个关键时刻,要不是赵云出来保住了阿斗,刘备甚至连儿子都没了。
这么个情况是刘备想要的吗?当然不是,这些百姓莫说可以作为刘备的掩护,甚至连帮助刘备的办法都没有,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刘备集团的一种负累。
那么刘备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刘琮不告诉刘备一声,就选择将荆州交给曹操了。这让刘备大为吃惊,他还没反应过来,其实曹操的大军已经杀来了,所以刘备是在混乱中逃走的。
他要是逃得快,手里的兵马至少能够保存大半,因为他地方熟啊!他完全可以躲过曹操的包围圈,从而去江夏跟关羽和刘琦汇合。
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还不是因为这十万百姓吗?从当时的利益角度去看,有十万百姓愿意跟着你,不仅可以提升刘备的名望,而且可以增加刘备军中的劳动力。
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后汉书》
军队可不全是拿着武器去杀敌的士兵,还有很多搞后勤的人。如果有这十万百姓在的话,那刘备的后勤工作是没什么问题的了。
只是刘备错误地估计了曹军前来的凶猛程度,可是他当时已经别无选择。人带都带出来了,总不能半路上把人家给丢了吧?这有违他的做人风格。
所以刘备一直带着这帮人前行,他也担心曹操会做出屠城的事情。毕竟新野是刘备驻扎的地盘,而曹操恨透了刘备。
刘备最好的选择,当然就是带上十万百姓。最终悲惨的遭遇,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不过因为这些善举,使得刘备赢得了荆州的民心,这为他后来招揽荆州人才做了不小的铺垫。
总结:刘备有没有可能拿八星当挡箭牌?要说完全没有,那是不现实的。刘备跟很多人一样,那都是自私的个体,他们不可能大义凛然地奉献一切。
作为枭雄,刘备自然希望能够躲过一劫,用任何手段都可以,包括拿百姓做挡箭牌这件事。不过很可惜的是,这种几率很低,因为除非你用士兵押着十万百姓一起走,否则人家是不可能离开家乡的。
安土重迁是我们的正常思想,那个时候的人,更加不愿意离开故乡,因为离开故乡极有可能意味着,你将要在他乡饿死。
所以要说百姓不是自愿出城的,那打死我也不信。至于百姓为什么会自愿出城呢?这里倒是可以考究一下,可能是因为刘备宣传做得好。
他肯定是让人挨家挨户地宣传了曹老板屠城的历史,所以才会让大家开启了一场背井离乡的卧底之旅。
后来在乱军之中,刘备能够活下来,不排除也是借用了大量百姓作为掩护。不过我认为这是在迫不得已下的无奈之举,没什么好解释的,至少刘备从来没有过屠城,就这一点,也比大家天天叫在嘴里的大英雄曹老板要强。
参考资料:《三国志》
《后汉书》
你相信刘备带着老百姓逃跑是在爱护百姓吗?百姓如果不跟着刘备,伤亡会更加严重吗?
刘备劫掠百姓,其实早就被下定论了!
曹操通过盗墓筹集兵饷,孙权通过各家族私兵御敌,唯有刘备既无基业,又不肯效仿曹操!所以只能劫掠百姓!
其称汉中王之时,大肆封赏功臣的田舍宝物,都是据私人财产,为此赵云与诸葛亮还进行劝谏,刘备才稍有收敛!
与其说百姓跟从,是刘备的感化,倒不如说是被其愚弄,愚民政策下,都会将自身政权树立成正统与勤政爱民的形象!所以他们会将其他政权宣扬成凶残暴虐,令百姓闻之而恐惧!
因此当曹操挥军南下时,百姓才会自愿跟从刘备南下,但事实上曹魏驻守荆州,很多便是新野征召,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劳动力,人口就是国防保障,人口就是社会财富!
因此任何一方割据势力,对待百姓也都是尽心维护,如曹操的屯田制度,维护百姓的生活,为后来西晋的富庶奠定基础!
反观蜀汉,因为常年北伐民力枯竭,百姓连衣食都难以保障,所以,与其说蜀汉爱民,都只是为了政权的稳定而已!
你相信刘备带着老百姓逃跑是在爱护百姓吗?百姓如果不跟着刘备,伤亡会更加严重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南方。他开玄武池训练水军,开始准备南下。这时的南方,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孙权已经稳定了江东,出兵攻杀了黄祖,兵锋直指荆州。而刘备在荆州发展势力,也对荆州紧盯不放。
曹操先是派兵进驻淮南,逼退了孙权。又派兵攻打刘备,以限制刘备的发展。但是,博望坡一战,夏侯惇败给刘备。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决定提前南下,以防局势有变。
一、长坂坡之战。
当曹操南下的时候,恰巧荆州的主人刘表病逝。在这种情况下,接任刘表位置的幼子刘琮仓皇无策,竟然投降了曹操。由于害怕刘备的反应,刘琮君臣也没有告诉刘备。当刘备知道消息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只有撤退一条路了。
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一线,他渡江到襄阳,要求和刘琮会面,刘琮不敢答应。刘备只得继续南撤,这一次他的目标是长江北岸的军事重镇江陵。
江陵在当时是控制长江上游的重要据点,平日里就储存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如果刘备占领江陵,就可以把曹操阻击在长江以北。接下来,刘备可以趁机夺取荆南四郡的无主之地。这样就基本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设想,以后的事情还有可为。
但是,在距离江陵仅一百多里的当阳长坂,刘备诸葛亮的计划遭到了破产。这是因为曹操接受刘琮投降以后,马上就询问刘备的去向。当他了解到刘备企图占领江陵的目的后,马上就做出了决断。
他下令手下的精骑,以一日一夜三百多里的速度追击刘备,一定要在刘备到达江陵前追到并攻击他。于是,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的曹军,使刘备遭受了一生中有名的惨败。在这次惨败中,刘备士卒离散,自己也抛弃家小而逃。多亏有赵云相救,才保住了刘备的幼子刘禅。刘备不得已,只得放弃近在咫尺的江陵,转而逃向夏口,往依刘表的长子刘琦。
二、刘备的本性。
曹操从襄阳发兵追击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从襄阳撤退了二三十天。可是,等到曹操的追兵追上刘备的时候,刘备离江陵还有一百多里远。襄阳和江陵之间步道五百里,等于刘备的行军速度才一天十几里。刘备是久经战阵的人,他岂不知兵贵神速这四个字。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刘备南撤的时候,随军还携带了十几万的老百姓。这些百姓拖家带口,之间影响了刘备的行动速度。刘备又为什么要带这么多百姓,不惜影响自己的行动呢?
在《三国演义》里把这一幕描写得绘声绘色,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刘备仁慈,百姓舍家追随的画面。刘备渡江时,没有赶上刘备的百姓,隔江而哭。在行军途中,刘备看到百姓疾苦,要投江自杀。看到这些情节,无人不会为之感动。可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我们如果抛开那些演义的面纱,就能够看清刘备那仁义背后的面孔。刘备思想是尊崇法家的,他不是儒家的弟子。他给刘禅的遗嘱中,让刘禅学习遵从的是法家的《商君书》。以一个法家治国的人,那些所谓的仁义只是嘴上的口号而已。
我们从刘备的所作所为就能够看到此人的秉性。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他的事业成功。这一点,尤其是在他夺取西川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东吴孙权要取西川的时候,他极力阻止,说什么不能眼看自己的宗族受到侵害。到最后,刘备甚至说出要披发入山的话。这使得孙权放弃了自己取西川的打算。
然后,刘备又打着援助亲族的旗号入川。刘璋给他粮饷,还增加他的兵马,可是刘备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树立自己的威信,广收人心。最终,寻找借口,吞占了西川。当消息传来,让一度相信刘备的孙权感到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孙权气得破口大骂,“滑虏!乃挟诈如此。”
三、刘备携带百姓的原因。
试想这样一个人,他能够真心的为百姓着想吗?他携带百姓南撤,无非出于几方面的打算:
1、坚壁清野,争夺资源。这一招是三国中每一个君主都使用的惯技。在当时的时代,人力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而人口数量是衡量各个政权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为了争夺人口,各个势力间进行了残酷的斗争。就拿迁民来说,曹操在淮南、襄樊、汉中、关中都进行过大规模的迁民活动。使得对方即便是夺取了土地,也因为赤地千里而毫无用处。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也迁徙西城千余户百姓到汉中。
由此可见,在统治者的眼里,百姓只是一种资源。如果自己得不到,为了不增加对方的实力,也要想方设法不让对方得到。因此,刘备绝不会把百姓给曹操留下。
2、攻打江陵。刘备虽然有占领江陵的目标,但是,他没有必然占领江陵的把握。他虽然在荆州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可是因为刘表对他的戒心,使得他的活动成效不大。以至于这一次刘琮投降刘备一点风声都不知道。
因此,江陵的守军是否会听从刘备的命令交出江陵,还是坚守以待曹操接收,刘备是没有一点把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刘备以强攻的手段,拿下江陵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时候,荆州百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面对自己的乡亲逃难,守军很难下得去手,十有八九会不战而降。这就是刘备的打算。
3、掩护作用。在曹操即将到来的时候,刘备知道自己的军事实力、能力都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有了十几万百姓的掩护,即便是和曹操作战失败,刘备也可以比较容易的逃脱。
后来的战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刘备大败,他的部下遭受了损失。可是刘备的骨干力量都保留了下来。在日后的战争中,这些力量经过补充,照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适得其反的刘备。
但是,由于刘备对百姓是采取的挟诈的手段,这让他因此反受其害。刘备迁徙十几万百姓,无非采取的是威逼利诱的手段。
对那些和自己一心的人,以利害关系为纽带,用共同创业的前景来鼓励他们,和自己一起走。
对那些三心二意的人,以曹操多次屠城的恶行相威胁,让他们心怀恐惧,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而一起走。
对于最后那一批,怎么说都不愿意走的人,就只有采取武力威胁的手段,派军队强行驱赶而走。
这样一来,整个百姓的队伍怎么可能走得快?而刘备的军队,号称是护送这些百姓,实际上是以武力押送他们,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刘备的军事行动。试想一下,如果百姓都是兴高采烈的和刘备一起行军,刘备只需要派部分兵力护送就可以了。剩下的大部分军队,早就袭取江陵多时了。
这只能说,刘备是所作所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于这庞大的百姓队伍,还要防止百姓逃亡,刘备不多的兵力就这样淹没在百姓的海洋里。当曹军袭来的时候,刘备分散的军队连有效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只有溃败一途了。
结语:
刘备为了和曹操争夺人力资源,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不惜冒着风险,心存侥幸的带着百姓南撤。如果他能够取得江陵,依靠江陵储存的大批军事物资,就可以很快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
但是,由于很多百姓对于迁徙是不情愿的,这严重拖延了刘备的军事行动。这使得刘备不但没有取得江陵,还在长坂坡遭受了大败。不但丢掉了所有的百姓,还损失了大批的军队。
而曹操为了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对这些百姓并没有为难。他不但妥善安置了这些百姓,还对刘备的女儿、徐庶的母亲给予了优待。这使得徐庶离开刘备投奔了曹营。这些百姓在日后的战争中,也成为曹操的支持者。
刘备携带十几万百姓渡江南撤,并不是他宣扬的仁义之举,更多的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举动。这也是那个时代现实的残酷写照。
你相信刘备带着老百姓逃跑是在爱护百姓吗?百姓如果不跟着刘备,伤亡会更加严重吗?
首先,必须搞清楚跟随刘备的百姓到底是哪的百姓。《三国志》中,刘备撤离樊城时,并没有说他带着百姓撤离。而是他撤到襄阳时,刘琮不放他进城,是刘琮治下的百姓和官员自愿出城跟刘备走的,走到当阳时,跟随刘备的人达到了十几万。然后,根据史料,就已经证明了,刘备无法在襄阳城外裹携城里的百姓跟自己走,那时没有广播、电视,更没有微信公众号、头条,刘备又该怎么隔着城墙,欺骗城中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呢?!刘琮已经降曹操,荆州百姓并无屠城之忧,曹操虽然屠过几次城,但他也不是逢城必屠,他的几次屠城是有原因的,一般都是有仇和损失惨重的报复。刘表、刘琮都没得罪过曹操,刘琮还不战而降,曹操没有屠城的理由。最后,是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怕背着抛弃百姓的骂名,只好冒着死亡的危险带着百姓走,不然他早跑到安全地方去了,正是因为曹操知道了刘备不肯抛弃跟随他的百姓,行军缓慢,他才来追的。刘备自己率军撤退,是没有一点危险的,他用不着拿老百姓打掩护。说他舍不得好不容易得到的百姓,所以要带着他们跑,是脑残的人才能想出来的,没地盘、军队少的刘备,他凭什么带着百姓一块四处游荡?十几万人要吃多少粮食,刘备有吗?光养着这些百姓,对刘备来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他优先要考虑的是地盘,有地盘才有人,光有人没用,人才和老百姓不能划等号。诸葛亮几次劝刘备取荆州,刘备都不听,诸葛亮到底算聪明,还是傻呢?如果诸葛亮不是傻子,“小人”刘备就应该早就夺占荆州了,而刘备没夺,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刘备不是小人,一是他并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比诸葛亮聪明,知道孔明提议的时机不对。
你相信刘备带着老百姓逃跑是在爱护百姓吗?百姓如果不跟着刘备,伤亡会更加严重吗?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动乱,官官相卫,民不聊生,当时的老百姓生存都是非常困难的,比如黄巾起义,绝大部分是因为老百姓无法生存了,只能成群结队的组合起来抢粮食,抢地盘,只是想生存下去而已。
在当时的官场,想要遇到一个清官,一个一心为民的官,一个不贪脏枉法的官,是比登天还难的,当时地方上的官场就是官官相卫,联合起来欺压、盘剥百姓,但凡能够生存下去,老百姓也都只能忍下来。
想当年的曹操因为平定黄巾军有功被封为济南国相时,到济南上任,结果就发现整个济南国内全部都是贪官污吏,于是曹操大力整顿官场,搞得官不聊生,搞得整个济南国官场对曹操意见很大,后来曹操也心灰意冷,辞职不干了。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东汉末年时期地方上的政治有多么的腐败,官场有多么的黑暗,所以如果一个地方出了一个清官,好官,当地的老百姓一定是倾力维护的,如果这个清官被朝廷调走了,或者被其他官员诬告陷害,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阻止、上访,甚至于跟随这个清官到其他地方上任。
只是因为清官在当时实在是稀有品种,老百姓一旦了解这个官员是个清官,就会非常拥护,如果这个清官调去了其他地方任职,就会发生百姓跟随清官去其他地方生活的事,这在当时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而东汉末年的刘备,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和清官。当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时,襄阳地区的部分老百姓执意跟随刘备一起南下,不是刘备胁迫,而是在老百姓心目中,刘备就是个有仁有义的好官。
刘备的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厚待人,仁义道德的品质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显得尤其可贵。
举个例子,刘备任平原国相时,在当乐善好施,待人一视同仁,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刘备都用同样的礼仪来接待,因此在当地深得人心,但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对刘备有好感,于是平原国内有个看不惯刘备叫刘平的人,派出刺客来刺杀刘备。
刺客来见刘备想找机会杀他时,刘备还把刺客待为上宾,以礼相待,结果这个刺客大为感动,不忍心下手杀刘备,还把实情告诉了刘备才离开,刘备因此躲过一场刺杀,凭借的就是刘备的仁义。
刘备每到一个地方就施行仁义,拉拢当地民心,虽然刘备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刘备所做的确实是一个好官,清官的所作所为,所以刘备深得民心,这也是刘备身上唯一的优势,也是刘备的软实力。
刘备自从公元201年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后,直到曹操公元208年南下荆州时,刘备一直生活在荆州最北边的过境地区,先是新野,后在樊城,这一段时间,刘备招揽了很多人才,比如徐庶、诸葛亮、魏延等等,同时也拉拢了一批士人百姓。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接任荆州牧,在手下一帮投降的忽悠下,刘琮举荆州投降,当时的刘琮驻在襄阳城,而刘备驻扎在樊城,当曹操大军到达宛城时,刘备才知道曹操来了,同时得知了刘琮投降,于是急忙率领军队渡过汉水向南撤退。
刘备向南撤退是要经过襄阳,于是向刘琮责问,刘琮不敢露面,诸葛亮当时劝刘备攻打襄阳城,刘备不忍心攻打,不排除诸葛亮是故意这么说的,是为刘备争取民心的,并不是所有的荆州人都愿意投降曹操,而那些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人,大多都跟随刘备一起向南逃。
刘琮的下属及荆州很多老百姓都跟随刘备一起向南逃,刘备兵分两路向南边的江陵城撤退,一路是关羽的水军,另一路就是刘备以数千士兵和一路跟随的数十万百姓一起向南逃,《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意思就是说:刘琮的下属及荆州人士有很多人归附刘备,随刘备一起南逃,到当阳县时,追随他的人就达到十多万,粮草物资装了几千辆车,每天只能行进十几里,于是刘备派关羽另率几百艘船从水路行进,约定在江陵会合。
当时还有人劝刘备放弃百姓,因为带着十多万百姓每天走不了多远,如果曹操追来了,大家都走不了,而刘备还拒绝丢下百姓独自逃走,并且还说出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话的意思是:刘备说:成就大业应该取得天下人心为本,现在人们主动归随我们,我怎可忍心抛下他们而去!
刘备犯不着撒谎,也没有必要,都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了,刘备也明白,带着这么多百姓一起逃,万一曹操军追上来,肯定会更加危险,如果让百姓留下来,就会辜负了他们,当然留下来可能不会有伤害。
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当时战争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抢掠人口,人口可以种地,可以繁衍后代,可以提供徭役,可以提供劳动力。
举个例子,曹操在汉中之战前后,把汉中及武都、阴平两郡的人口迁移走了十分之七,即使汉中之战曹操败了,刘备也不过是得了一片空地而已,人口才是当时最大的资源,比土地、财富都管用,刘备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说出以人心为本的话来。
这些百姓如果不跟着刘备逃亡,待在当地的话,是不会受到伤害的,只是徭役会增加,因为曹操统治下的地区一向徭役都比较重,而且法律严格,看看曹操晚年边境地区一系列的叛乱,大多是因为当地的徭役太重,比如宛城的候音和卫开叛乱,陆浑的孙狼叛乱,还有曹操想迁移淮南的人口时,整个淮南的百姓全部跑到东吴那边去了。
可以预见的是当时的老百姓都知道曹魏的徭役非常重,至少比刘表控制下的荆州和孙权控制下的扬州要重得多,同样也比刘备控制下的樊城和新野也重得多,老百姓跟随刘备一起逃亡,就是想逃避曹操的徭役,而刘备因为仁义,能够给老百姓提供一个相当安稳的生活,所以那些老百姓会跟随刘备一起南逃。
你相信刘备带着老百姓逃跑是在爱护百姓吗?百姓如果不跟着刘备,伤亡会更加严重吗?
相信。百姓选择跟随刘备,自然相信会得到护佑。这也说明刘备深得荆襄人心。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刘备携民渡江前后的这段历史,也就会得到答案。
一、刘备驻扎新野的作为1、刘备投靠刘表
公元201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了最大的势力对手袁绍,开始收拾流窜在汝南的刘备,刘备是曹操心中的认定的对手,汝南又在许昌附近,威胁着他的势力腹地,曹操对刘备必欲除之而后快。刘备被曹操追的走投无路,南向投靠自己的宗亲荆州牧刘表。
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公子刘琦,二公子刘琮,是同父异母兄弟,刘琮的母亲是刘表的二夫人,刘琮的舅舅蔡瑁掌握着荆州水陆兵马大权,想支持刘琮在刘表百年后继承荆州牧的位置,就千方百计的排挤刘琦。刘备来投靠刘表,蔡瑁等坚决反对接纳刘备,而刘表却欣然接纳。
刘表一是考虑刘备是同宗兄弟,还有刘备英名在外,仁德有才,再是希望刘备能平衡荆州势力,协助和保护刘琦。刘备到了荆州,也使自己处于矛盾的漩涡,蔡瑁想方设法陷害刘备,为避祸刘备率兵驻扎新野,为刘表护卫北边的曹操,同时与夏口的刘琦犄角互援,拱卫荆州。
2、刘备驻扎新野
刘备从公元201年——公元208年驻扎在新野小城,整整7年。
公元202年,曹操命夏侯惇与于禁南下,刘备和关羽、张飞领军迎击,两军在博望坡遭遇。刘备利用火攻加设伏的计策大破夏侯惇。这次战斗后直到207年曹操没有举兵南向。
刘备治政有方、厚树恩德,在得人心上做足了功夫,结交荆襄的名士与豪杰,“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看看《隆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就知道刘备的功课做得有多深。“将军既是王室的后代,又以诚信道义闻名四海,能聚集英雄,求贤若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商定《隆中对》,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但刘备也深知,除了人心,自己无任何立锥之地,功业没有依托,为自己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明誓的纲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迟迟不能实现内心充满焦虑。看到自己大腿肥肉,都发出事业无成悲叹。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3、刘备南逃
公元208年7月,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趁刘表病情危重,率大军“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大举南征荆州,兵锋所指,荆州形势迅速发生变化,8月刘表病死,刘琮继位荆州牧,但刘琮摄于曹操威势,率众投降。刘备都不知道刘琮投降的消息,曹操大兵已经压境。敌众我寡,刘备只好率军南撤!
二、刘备携民渡江荆州各郡县的百姓感念于刘使君仁德、甘愿舍家追随着刘备一起跑!发生了两件事,让人对刘备刮目相看。
1、刘备不忍趁危取荆州
一是诸葛亮建议攻击刘琮夺取荆州,刘备:“我不忍也”。刘备感恩刘表的收留恩情和同宗情谊,拒绝了诸葛亮的建议。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三国志.先主传》《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2、刘备携民难逃
二是有人建议丢下百姓,加速行军,刘备又拒绝了。
表卒,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三国志.刘巴传》其实百姓一是感念刘备仁德,二是怕曹操的屠城政策;三是怕曹操的迁徙政策。老百姓早知道曹操“宁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的残暴,曹操胜利屠城和迁徙民众是出了名的,所以百姓觉得与其被屠城迁徙致死不如跟随刘备更有安全感。大量的百姓严重拖累了行军速度,兵贵神速,有人建议丢弃老百姓,加快行军,以避危险。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刘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刘备宽厚仁慈,率性爱民,又那么有人情!大兵压境不忍弃其民。临撤退,途径刘表墓地,刘备还不忘悼念刘表一番。
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典略》三、长坂坡兵败最后,曹操率精骑三千,以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的速度追赶刘备,在长坂坡赶上并击败刘备,刘备连老婆孩子都失散了,亏得张飞长坂坡阻敌、赵云杀进曹营七进七出,救出阿斗,但不幸两位夫人投井自尽。
综上所述:刘备真是仁义率性,前半生历程就是一力反汉贼曹操,一力广播仁义,得人心,却没有给自己留下立锥之地。他坚信“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都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即便付出再大代价,也要坚持得到始终!
刘备与庞统的对话就真实的反映了刘备创业真实内心对策:
“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这个历史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干任何事情,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制定政策只有得人心,才能得成功。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一个铁律。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