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
导语:
曹操不是不敢称帝,称帝对他而言,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因为他早就是权力巅峰的人物,就算是魏王,对北方政权的控制那也是实打实的。
曹丕为什么必须要称帝?因为他没有曹操那种权威,不管是政界还是军界,曹丕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只有靠称帝登基,才能有资格牢牢控制住江山社稷的权力。
01中年的曹操不称王,那是因为有不称帝的好处。在曹操眼里,他是那个堪比刘邦、刘秀的英明君主。早先他也打算为大汉王朝卖命,在战争的过程中,他越战越勇,忽然发现周围没有一个诸侯是在位大汉王朝努力的,每个人的私心全都暴露在了自己眼皮子底下。
反观忠于大汉王朝的臣子们,要么就是只会乱喷的键盘侠,要么就是胸无点墨的二愣子,完全没有振兴大汉王朝的可能。
再看大汉王朝的天子,那简直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败家子,根本撑不起大汉王朝的江山。这么一来中年时期的曹操就开始琢磨自己取而代之的事情了。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三国志》
在曹操的计划当中,缓称王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他南下夺取荆州的时候,已经是志得意满的巅峰时期了,可这个时候他还只是自称丞相,绝不封王。
这是为什么?因为世上还有反对曹操的力量存在,孙权和刘备包括刘璋张鲁马超之流如果联合起来的话,那绝对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曹操不会傻到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他不称王,始终都是大汉王朝的代言人,那他就有资格去讨伐各地的诸侯。而各地的诸侯也不会团结起来对抗曹操,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如果曹操称王以后,那么他就是大汉王朝的背叛者,一定会遭到全国诸侯们的讨伐。到时候曹操可就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了。
孙刘联盟就把曹操打得够呛了,如果其他诸侯也一起联合起来,那么曹操可就是第二个董卓了。曹操何等聪明,他为什么要让天下人的矛头都对准自己呢?
02晚年的曹操不称帝,那是因为他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在曹操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一统江山。可是南下讨伐荆州失败以后,曹操知道自己的梦想很难再实现了。
在汉中之战时,曹操又败给了刘备,从此曹操完全丧失了征服天下的野心,因为他知道,他已经老了。
称王只是一次试探,他想要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会反对他称王。结果为此杀了一大片汉臣,他倒不是害怕这些人的口诛笔伐,他是要为子孙扫清障碍。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三月壬寅,公亲耕籍田。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与其侯王来朝。天子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八月,以大理锺繇为相国。---《三国志》
只要忠于大汉江山的人还有,那么曹操想要称帝的梦想就不能实现。为什么呢?因为曹操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曹操贸然称帝,绝对会引起刘备和孙权的共同讨伐。对刘备曹操没有任何幻想,可是对孙权,曹操却认为还是可以拉拢一下的,毕竟孙权也不会在意什么汉朝不汉朝的事情,改朝换代也就是嘴巴动动的事情而已。
而且曹操本人是博学多才,深知忠君爱国之道,他也是这么教育自己的手下人的。手下人对他的家族忠心,他对汉献帝家族忠心,至少名义上就是这样。
所以如果曹操叛汉自立的话,那他的那些手下是不是也会找理由背叛曹操呢?这有违他这么多年来的思想。
曹操始终都是汉臣,可是他的手下们都是曹操一手栽培出来的,他们不是汉臣,而是曹魏之臣。曹操之所以唯才是举,其实就是想要从基层提拔一些新人上来,取代汉朝老臣们的地位,这些人也就可以真正为老曹家办事了。
臣子不能背叛君主,这个头曹操不愿意开,因为他是汉臣,他们老曹家世代都是汉臣。而曹丕就不同了,曹丕跟很多曹魏大臣一样,是曹操培养出来的,属于曹魏之臣。
03曹丕称帝,自然是为了稳住局面。曹操撒手人寰了,留下了一个魏王的位置和丞相的职位给曹丕。曹丕接过大位以后,第一件事,那就是要想办法笼络人心。
毕竟他没有曹操那种气魄和能力,只是靠魏王和丞相的位置,还不足以让天下人都臣服于他。因为汉献帝完全可以再加封几个王,再加几个丞相来分权。
而且那些不服曹丕的人,铁定会冒出来支持汉献帝。比如说曹丕的那几个兄弟,汉献帝就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三国志》
所以曹丕只有篡汉登基,成为帝国的主人,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曹丕上台以后,不仅废除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而且还启用了九品中正制,那就是在向贵族集团妥协。
这帮人是汉朝的老臣,他们铁定会反对曹丕称帝。所以曹丕要想改朝换代,就必须要给他们一定的好处。
曹丕不是曹操,光靠杀戮的话,曹丕一定会遭到无数人的反对。他既要应付家族内部的叛乱,也要处理那些忠于汉朝的老臣,所以曹丕还是很艰难的。
采用了九品中正制以后,那些汉朝的老臣们立刻就闭嘴了,因为他们得到了好处,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可以在曹魏王朝做官,那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曹丕用这一招稳住了自己的局面,终于度过了人生最难的一道关卡。曹丕称帝是三足鼎立的一个标志性的开始。过去大家都是汉朝的臣子,可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不再存在了。
总结:曹丕称帝的意义是什么?正统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受到推崇的,汉朝长达四百年的统治,老刘家是正统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了。
就算是霍光这样的权臣,他也没敢自立为帝。王莽自立为帝结果就被推翻了,所以曹丕在这个时候自立为帝,彻底推翻大汉王朝,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不破就不会立,正统思想一直都在,只不过现在曹丕要将老曹家变成这种正统。这件事非常困难,因为他需要迈过很多槛才行。
首先要处理好自己跟汉朝老臣们的关系,这一点靠收买就可以做到。其次就是要做好对付孙权和刘备的准备,毕竟他们俩不会承认曹丕是正统。
扭转这种思想,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是曹丕愿意花费精力去做这件事,毕竟曹丕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改变,将老曹家变成第二个大汉王朝。
三足鼎立也是在曹丕称帝以后,才初具规模的。曹丕称帝建立了曹魏王朝,刘备立刻发表声明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王朝。而孙权不久之后晋封为吴王,随后又建立而来孙吴王朝,真正的三国,从曹丕称帝时期开始。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时期,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身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担任过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此时的汉献帝早已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有生之年统一了北方。那么曹操既已得到了皇帝之权,却为何不想得皇帝之实呢?
曹操在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当皇帝的想法,不过随着军队越来大,地盘越来越大,官职越来越大,权利越来越大之后,曹操确实有了想篡汉自立的想法。
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说是汉献帝册封,不如说是曹操自己向汉献帝讨要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汉献帝不敢不给。
曹操在册封魏王之前,发生过一件事,曹操重要谋臣荀彧谏言,极力反对曹操称王,并称汉天子法,异姓不得称王。说白了,其实就是公然反对曹操篡汉自立,盛怒之下,曹操竟把荀彧赐死。
从这件事上看,那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有了不臣之心,而且曹操也有自立为帝的实力,汉献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事实上却是曹操的傀儡,任由其摆布,而曹操废帝自立根本是易如反掌的事。
但曹操在讨封魏王之后,确实没有行自立为帝之实,其一是因为荀彧之辈,在当时曹操麾下,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拥护汉朝,想要自立就得诛人心,阻碍太大。
再有就是如果曹操自立为帝,那在政治上就失去了汉天子这张最大王牌,反倒是便宜了孙权。刘备等人口舌之快。
总结一下这个问题的思路,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曹魏的政体。曹魏分为两大集团——拥有军事,政治权力的谯沛集团与拥有社会资源,舆论导向的以世家大族为代表的汝颖集团。曹操若想称帝,首先要得到内部的支持。但是,我们知道曹操出身于阉宦之后(太监的孙子),这首先是令世族所不耻的。而且曹操为提高自己以及曹氏族人的身价,必然会对世家大族进行打压,提高曹氏谯沛集团的利益。所以,我们看到的强大的曹魏,其实内部远没有表面上那么和谐。另外,曹操为自身的定义是汉臣,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以荀彧为代表的世族的合作。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很尴尬,曹操成魏王时就有荀彧阻拦,若是称帝必然会使世族们传播不良的舆论,世族与曹氏的关系也会进一步恶化。另外曹操的时代不是天下一统的时代,孙刘二者的势力仍不可小觑。在这内忧外患之下,曹操不得不把平衡谯沛与汝颖集团与称帝的任务留给曹丕,自己甘愿做周文王。
而那个时候,曹操实际上已经与皇帝没什么区别,与其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如老老实实享受点实际,所以最后曹操并没有称帝。
听易中天的一个观点,三国之前是门阀贵族的时代,各大家族靠互相举孝廉做官,垄断仕途,东汉末年的乱世导致曹操,刘备等军阀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官渡之战军阀还大胜了门阀。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寒门子弟没有上升通道的话,军阀治国还得依靠门阀的支持,曹操一生都没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没称帝。他儿子曹丕最后为了称帝只能用九品中正制向门阀妥协,换取门阀的支持。最后称帝的后果是让门阀重新掌权,司马家族把曹家废了。紧接着的东西两晋又是门阀大族的天下,,直到隋发明了科举制,才让寒门子弟逐步取代世袭贵族,让官僚阶层取代门阀掌权。
曹操不称帝,是为了让儿子背篡位的黑锅吗?非也。曹操不称帝,因为他自以为实力足够强,不必急于取汉而代之;曹丕急于称帝,则因为能力威望皆不及乃父,尽快取得天子之位,才是最优选择。可以对比三列历史人物:第一列:曹操、司马师司马昭、宇文泰、高欢高澄;这类人物虽为总揽军政大权的权臣,但终身止于臣位;死后方得继承者追封为帝。第二列:曹丕、司马炎、宇文觉、高洋; 这类人物在短暂接任权臣角色后,很快易代改朝,成为新王朝的开创者。第三列: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这类人物则在自己有生之年,便顺利实现从权臣而为新朝天子的过渡。
曹操不称帝,曹操一死,曹丕马上称帝了。司马师不称帝、司马昭不称帝,司马昭一死,司马炎马上称帝了。宇文泰不称帝,他一死,他儿子宇文觉马上称帝了。高欢不称帝,高澄不称帝,高澄一死,高洋马上称帝了。
论能力,论威望,论权力巩固程度,曹丕肯定比不了曹操,司马炎肯定比不了司马昭司马师,宇文泰是西魏政权实际建立者,他死后,其子宇文觉年纪尚幼,被堂兄宇文护拿来做个招牌;和父亲相比,威望功业差如云泥;高欢是东魏政权实际建立者,他长子高澄,十四岁起便做为他的代理人,入邺都执政多年;自幼便被轻视,在人前表现庸碌守拙的高洋与父兄相比,同样万不能及。
第一列的曹操们之所以有生之年不称帝,正是因为自身优势太大,自认为可以缓缓图之;若非天不假年,他们一样会是第三列的杨坚李渊们。从来不是不想改朝换代,而仅仅是人寿有限,来不及罢了。第二列的曹丕司马炎们之所以迫不及待称帝,也根本不是因为他们如何比父辈强,形势比父辈更好,正因为他们只是新继任不久的权臣二代,能力威望不及父辈,势力基础不如父辈,所以他们才需要尽快称帝,正是为了确定易代事实,彻底杜绝皇权旧势力反扑的幻想,同时也和本集团重臣们定下不可动摇的君臣名分。
曹操无需天子名义,他也一样终身是大汉帝国大部分疆域的实际控制者;可是曹丕如果不篡位易代,却绝没有信心如其父王那般,仅仅靠魏王和丞相名义便统摄全国了。
PS:从古到今论史时,并没有多少人认为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赵匡胤这些人是逆臣,反而各个都是文治武功名至实归开国太祖,对他们的道德批判,更远远小于曹操和司马昭们。哪怕小皇帝禅位后一个个死的不明不白,旧朝宗亲更大都被杀戮殆尽。(赵宋难得例外)这就是有生之年就拿到天子名位的好处,天朝君权至上的传统,便导致了以皇帝名义进行的恶行,从来冠冕堂皇不值一提,自有无数皇权拥趸去辩解其如何不得已。
三国时期,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
曹操不称帝,是由于东汉末年特殊的政治局势导致他不能称帝。
东汉末社会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地方,汉中枢混乱。但他们虽然权力斗争剧烈,可汉皇室天下至尊的地位并没有被动摇。
汉灵帝时期发生黄巾起义,规模浩大,席卷了关东大片国土。可汉军一年内就打败了张角兄弟率领的起义主力军,之后黄巾就只能骚扰地方治安,不能再危及汉朝统治基础。黄巾规模很大,据说有数十万之多,可他们只占东汉人口比例很小的一部分(不到总人口的1%)。面对起义军骤然发动,沉沦在权力阴谋的汉皇室中枢不能依靠禁军平定叛乱,只得允许地方豪族组织武装镇压黄巾,他们于是趁机割据地方。
黄巾平定不久,汉灵帝驾崩,汉中枢爆发了激烈权力斗争。少帝即位,外戚何进计划诛杀灵帝信任的宦官,反被宦官杀死。何进的部将随后武装攻打皇宫,诛杀宦官,而何进征召的军阀董卓恰在此时到达洛阳。他兼并执金吾(禁军首领)的兵权,然后用武力夺取权力。为了立威,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擅自废帝。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关东诸侯的普遍反对。他们也趁机拒绝中央号令,夺取地方政权。但他们的矛头都指向逆臣董卓,汉皇室在民间还有崇高的威望,并没有被动摇。
汉末诸侯的地位名义上需要皇室认可,他们也不敢擅自竖起反旗,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曹操早期活动曹操年轻时是一位精明干练的官员,不畏强权。他先后参加了何进诛杀乱政宦官的计划、为何进复仇以及刺杀董卓。谋刺董卓失败后,他逃回关东招兵买马,参加诸侯讨伐董卓的义军,把董卓打退到长安。
董卓败退后,关东诸侯火并。黄巾残部杀死兖州刺史,兖州豪强于是拥戴曹操作为首领对抗黄巾乱民。曹操却趁机招降黄巾为己用,扩张势力。
董卓死于阴谋,关中军阀混战,汉献帝趁机逃回洛阳。曹操在荀彧的劝说下迎皇帝来到自己的大本营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讨伐地方割据势力,顺势扩张。
此时皇帝是曹操手中最大的一张牌。
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首先是方便他招纳人才。汉朝士人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以忠君为己念,还有大量的人忠诚汉皇室。利用皇帝的号令,可以把这些人吸纳到曹操自己的政治集团。其次削弱其他诸侯的统治根基。豪强的政治地位需要皇室的认可,否则可能会遭到底层不合作,甚至是反抗。曹操武力击败其他诸侯以后,利用皇帝的名义也可以减少地方的对抗情绪,方便他消化吸收。最后,以皇帝的名义更容易让诸侯屈服。曹操和诸侯地位相当,让他们投降曹操的话会导致巨大的逆反心理,而投降皇帝就没有任何思想负担。
在早期曹操扩张时,称帝对他事业的发展有害无利,他是实干家,没有在乎虚名。
曹操晚期活动曹操兼并诸侯的活动在赤壁遭遇重大挫折。随后刘备获得部分荆州,更以此为基地攻取益州;孙权在江东的统治更加稳固。曹操不管是南下合肥,还是进兵汉中,都无法取胜。后期他已经无力兼并孙、刘。
此时皇帝对他已经没有用处,于是他开始谋划篡夺皇位。
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称魏公,准备建国;明年他借故杀死伏皇后,让自己女儿取代她成为皇后;建安二十一年五月进爵魏王,公然建国;明年四月开始使用天子礼仪。他在篡国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同时他还清理了大量忠心汉室朝臣以及不支持他篡位的部下。
刘备建安二十三年大举进攻汉中,曹操只能放下手头事前往长安都督各路军队。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斩杀夏侯渊,攻占汉中;曹操亲自带兵出斜口去争夺汉中却不能胜刘备,当年五月他退兵返回长安。秋天关羽自荆州进攻,曹操几乎要迁都避其锋芒。关羽年末战死不久后,曹操去世。
孙权偷袭关羽,孙刘十几年的联盟破裂;刘备率军报复东吴却大败夷陵,不久后驾崩白帝。曹魏外部敌对势力大减,曹操的继承人才有时间走完他的篡逆道路,取代汉朝。
总结曹操早期需要借助汉皇室的名义兼并其他诸侯,因此他没有追求虚名取代汉家皇帝;晚期无法战胜刘、孙两家,他打算篡位称帝。可一来称帝需要诸多过程,不能一簇而就;二来刘备势力扩张迅速,他同时需要展开对刘备的战争。
对刘备的战争刚告一段落,曹操生命完结,因此没能完成称帝的野心。
曹操尽管没能自己篡位称帝,可他把该走的流程基本走完。关羽兵败身死,东吴孙权俯首称臣,曹魏的外部压力大减,于是曹丕有了机会走完自己父亲所差的那一步,登基称帝。
三国时期,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
其实,关于曹操终其一生都不敢称帝的原因,我们从曹操晚年的一句话中,便能窥视一般。曹操在晚年时,面对手底下那些向他劝进的人,他说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称帝”这事,对于曹操来说,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曹操之所以不愿意“称帝”,并非是自身实力不够,也并不是时机还未成熟,而是因为他自己根本没有完全跳出“汉臣”这个身份!所以,曹操奋战数十年,统一北方,但最终都只是到了进封“魏王”的地步,离“皇”还差一顶“白帽子”。
曹操当初的人生志向,并非是要篡汉自立,而是为了匡扶汉室,平定天下。“治世能臣,乱世枭雄”这句话,可谓是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最贴切的一句评价。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汉贼”曹操与志在中兴汉室的刘备是势不两立的,但事实上,两人早年起兵的初衷其实是一致的。
只要稍微了解下曹操早年的经历,就知道曹操早年对汉室是很忠心的,也很有抱负。年轻的曹操在洛阳担任北部尉时,不畏权贵、明令发纪,将违法的蹇图(大宦官蹇硕叔父)用五色棒处死。在他的治理下,洛阳治安大为好转,史书记载“京师敛迹,无敢犯者”。当然,曹操这么做也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所以,他不久后便被调任顿丘令。
可见,早年的曹操可是颇有志向,想要成为一名忠于汉廷的治世能臣的。然而,汉末的乱世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乱世枭雄”。
时势虽然把曹操塑造成“乱世枭雄”,但他却并非“汉贼”。当初他散尽家财,在陈留招募兵勇起兵,也是一心想要挽救东汉王朝,安定天下,救民于难。而非是要推翻到汉室,取而代之。所以,曹操所说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应该说也是对自己早年人生指向的一种回应。
因为,曹操纵使已是东汉朝廷的实际控制者,已完全具备废汉立国的实力,但那时皇位对于将近油尽灯枯的曹操而言,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事,他何必为了争这个头衔,而违背自己当初的志向,违背“汉臣”之人伦,在历史上留下”谋朝篡位“的骂名呢?因此,曹操最终选择让自己儿子曹丕来完成称帝的”临门一脚“。
当然,曹操不称帝,除了自己不愿摆脱“汉臣”这个思想枷锁外,也还是有别的顾虑的。首先,是曹操当时称帝还是有阻力的。因为,曹营里头,并非个个都是一条心的支持他称帝。哪怕是曹营的核心层,也有反对声音存在,典型人物的就是荀彧。荀彧作为曹操的左膀右臂,追随他多年,但最终却在这个问题上反对曹操。这也让曹操意识到,自己称帝还是有阻力的。而那时他已经老了,再也没有这个野心和精力去为了”皇帝“这个虚衔而斗争。
其次,曹操心里也明白,其实打心里盼望曹操称帝的,不光只有自己手底下那些文臣武将,还有两个人——刘备和孙权!因为,那时三分天下的大局已定,占据巴蜀的刘备和坐拥东南的孙权,他们也想当自己皇帝,都在等曹操带头称帝。但是,曹操只要一天不称帝,就一天都还在”挟天子令诸侯“,那么刘备和孙权就不敢称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三国时期,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
曹操无槐为政治家。无论那个朝代帝皇者民心第一他知道,由于正统观念的影响,他的声誉並不十分髙,他在社会影响上很有自知之命,特别经过弥衡的击鼓骂曹,曹操己忎觉到,弥衡的话來原于民间和各方士大夫之口。所以他让汉献帝作为他的挡箭牌。
。另一方面他是汉相,从他的地位和权力以及生活待遇已不亚于皇室,何必还同汉帝抢只位子而造成万世骂名。以及被各路诸侯讨伐正名。曹操可称伟大的政治家。他不称帝的原因当時人们是无法理解的,如赤壁一战成功,汤平江东,这時侯曹操称帝是最佳時期,赤壁之败是天意啊!
三国时期,为什么曹操不敢称帝,而是曹丕称帝?
其一、曹操之时,人心向汉,大汉才是人们心中的正统。
比如曹操的得力谋士荀彧,就因为曹操加封九锡而与曹操闹掰,最后服毒而死。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过后世子孙三百多年的发展,儒家的忠君、忠国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诸如董卓之流,一旦有不臣之心都会受到各路军阀的围攻。
曹操自己也被称之为窃国之贼,如果此时贸然称帝,势必会引起围殴。
其二、两者所处的环境确实发生了变化曹丕继位魏王之时,平定了西北的诸多叛乱,诸如张掖、酒泉等地方,北方的政权进一步加强和统一。其时,东吴也选择了暂时的依附,九年后,孙权才开始称帝。
加上他继位魏王后,他开始管控朝政,诸如设立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一时之间可谓大权独揽。朝臣中有谁敢说一个不字,所以政权的稳定有利于曹丕的称帝。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或群臣会慢慢适应掌权者身份的变化。当初曹操加九锡有人反对,后来人们就习惯了,不习惯的也不敢言语了。到曹丕之时,在这情理之中,承袭了魏王,再称帝,别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
其三、曹操不想坐实骂名正如曹操自己所说,如果不是他,这天下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称帝称王。他被人骂为国贼、汉贼还是很介意的。
他是重名之人,当年许攸老是当着群臣或者士兵的面轻慢侮辱他,他就找准机会把许攸给宰了。
这是人之常情,用现代的话来说,谁还不要点儿面子。
所以曹操之时,时机还不是那么成熟,不管是朝内的局势,还是天下的大势。另外看重名声,也让他顾忌颇多,不过他为其子曹丕铺好了道路。曹丕称帝,也算是了了他的心愿了。
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哦!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