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导致五胡乱华的是八王之乱么?

导语:

五胡乱华,指的是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族带兵进入中原,瓜分了中原王朝的北方大片土地。其实远不止这五族,他们只是代表而已。

西晋,司马懿奠定基础,司马昭学习曹操加九锡封晋王,司马炎学曹丕取缔曹魏王朝,从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司马家的八个王爷先后分别为了夺取中央政权,而大打出手的事情,直接到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王朝的寿命比较短,只有五十几年,所以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不高。造成西晋王朝灭亡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是内乱。正是因为八王之乱,所以西晋王朝才会灭亡。

那么造成五胡乱华事件的原因,真的只是八王之乱吗?

早在曹魏王朝时期,五胡乱华已经有了苗头。曹操在世的时候,胡人不敢南下,因为曹操有大军把守长城,可是辽东地区的公孙家族,跟曹操其实是面和心不和。

到了曹叡执政期间,公孙渊作为辽东领袖,公然造反。这件事魏明帝曹叡非常重视,因为辽东一旦造反,那要比蜀汉和东吴更加危险,他们可以直接打进中原腹地。

于是司马懿就出场了,司马懿带着大军横扫辽东,将公孙渊击败以后。把公孙家族的人全部诛杀。这也就算了,可是他却纵然手下人在辽东杀戮,基本上辽东能够干活的青年人都被杀光了,就剩下了一群孩子。

会霖雨三十馀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雨霁,起土山、脩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三国志》

这下子辽东可谓人才凋零,人口锐减。如此空旷的辽东,自然是吸引了大量胡人的入侵。司马懿忙着跟曹爽内斗,压根就没工夫去管辽东。

况且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派将士去驻守,也没什么人肯去。当时司马懿正是要人心的时候,他不可能自毁前程,让人家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也就没有去管辽东的事情了。

辽东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的确是冰天雪地,可相对于胡人长期居住的北方来说,那简直就是四季如春。

所以胡人一口气全部涌了进来,他们在辽东结合了中原王朝的先进技术,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到了西晋王朝建立以后,其实胡人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

由此可见,造成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司马懿。要不是司马懿杀光了公孙家的人,又不去管这个地方,那辽东也不会落入胡人的手里。

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成为了五胡乱华的导火索。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会存在一个导火索,五胡乱华也不例外。西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司马炎,是个明君。在他手里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分裂局面。

可司马炎却生了一个痴呆儿子司马衷,在周围人的维护之下,司马炎只好将皇位传给了司马衷。司马衷是个痴呆皇帝,可他老婆贾南风不是个省油的灯。

司马衷称帝以后,大权基本上都落在了贾南风手里。贾南风开始各种清理异己分子,结果导致了司马家族的强烈不满。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复其爵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晋书》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政治斗争就这么产生了,司马家族的八位王爷名字太乱了,我也分不清楚。他们先后控制了司马衷,并且发生了各种内部斗争,死伤无数。

正是因为他们的内斗,给了五胡南下的机会。中原王朝内部自顾不暇,他们哪里有这个实力跟五胡强大的军队相抗衡呢?

所以司马家族在内斗的时候,其实五胡已经在不断占领他们的地盘。跟辽东比起来,中原大地那才是四季如春的好地方。

他们来了以后,压根就没打算再次离开。可问题是他们占领了汉人的地盘,这个地盘上的汉人答应吗?当然不答应。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清洗活动就此展开了,胡人为了留下,不惜造成了各种流血事件。没办法,这是一场生存下去的搏斗,必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八王之乱的确是五胡乱华的导火索。如果西晋王朝没有内乱的话,五胡暂时是没有机会南下的,毕竟中原王朝比五胡还是要强大很多的。

五胡乱华以后,其实才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期。

你想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民族的人?其实你压根就不用去搞清楚,因为经历了五胡乱华以后,所谓纯粹的汉人已经不存在了。

因为胡人和汉人之间是可以通婚的,千百年下来,胡人和汉人之间的不断结合,早就取缔了当年那个所谓的纯种汉人。

所以说,我们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就对了。胡人常年在冰天雪地的北方生活,能活下来的全都是身强体壮的人。

而汉人长期生存在温暖的南方地区,身体自然是比不上胡人。所以说胡人的南下,其实是给汉人带来了强壮的基因,这不是一件坏事。

天祸晋室,四海颠覆,丧乱之极,开辟未有。明公遭历运之厄,当阳九之会,圣躬负伊周之重,朝廷延匡合之望。方将振长辔而御八荒,扫河汉而清天途。所藉之资,江南之地,盖九州之隅角,垂尽之余人耳。而百越鸱视于五岭,蛮蜀狼顾于湘汉,江州萧条,白骨涂地,豫章一郡,十残其八。继以荒年,公私虚匮,仓库无旬月之储,三军有绝乏之色。赋敛搜夺,周而复始,卒散人流,相望于道。残弱之源日深,全胜之势未举。---《晋书》

所谓的排外思想,不过是遗老遗少们的封建想法罢了,压根就没有任何参考意义。毕竟多民族融合的一个大民族,才是团结的一个集体。

当然了,这个过程是非常心酸的,因为五胡乱华,导致了中原王朝人口锐减。据说减少了十分之九的人口,能够存活下来,也算是个奇迹了。

任何改变,其实都是一场阵痛,如果改变不了过去,那就接受改变所导致的后果。晋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大一统王朝。

他们没有能力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却一味地为了权力造成各种内斗和死伤。其实五胡乱华最可恶的不是五胡,而是晋王朝的统治者。

正是因为司马家的人,全部都是利欲熏心之人,所以才会造成后来的悲剧。他们心里只有各自的权力,从来没有想过天下百姓的生存问题,实在是可怕。

好在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似乎只有司马家的人是这样的。此后千百年的时光,但凡大一统王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混乱的景象。

参考资料:

《晋书》

《三国志》

真正导致五胡乱华的是八王之乱么?

八王之乱导致了中央权威的丧失,这是五胡乱华的直接原因。

晋初政治腐败、贿赂成风,世族崛起,党派对立,政治生态乌烟瘴气,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因而,腐败的政治才是导致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

01

世族兴起

在曹魏政权的前期,世族豪强受到强烈打压、抑制,提升了中小地主及贫困知识分子阶层的地位和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但在司马懿和陈群等羽翼庇护下,豪强世族势力开始反弹。晋朝立国后,豪强世族重新恢复了社会主流地位,主导着政治和社会的趋势。当时的世家大族有:

琅玡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颍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斐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太原郭奕、清河崔琰、范阳卢钦等。

他们纷纷效仿曹魏时期的清谈风气,既置身于功名利绿之中,又寻求出世隐遁的生活。形成了一批缺乏积极进取、消极避世,却又争权夺利的士大夫阶层,致使政治腐败,朝政混乱不堪。

比如在“平吴”与“立嗣”等问题上,就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使得党派形成。以侍中任恺为首,张华、庾纯、温颙、向秀、和峤等一派,与尚书令贾充为首,杨珧、王恂、华廙等人为一派,彼此争锋相对。

在立嗣问题上,两派对立更加尖锐。当时,太子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仁孝慧敏。司马骏、卫瓘、和峤等主张废衷立攸,但遭到杨皇后和贾充、荀勖等人的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马攸返回封国,齐王司马攸忧病而死。

世族豪强不仅主导着社会风气,而且严重影响着朝政。

02

大封诸侯,解除武备,导致军事力量的削弱。

西晋立国后,武帝大量分封诸侯王,派遣诸侯王就国,其中一些诸侯王还都督诸州军事。

280年,西晋灭掉东吴统一天下后,为避免东汉末年诸州割据局面的再度发生,武帝裁撤州郡兵,解除了天下武备。

分封诸侯王和解除武备,是为了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诸侯强势,显示天下太平。

这一措施,虽然避免出现诸侯割据,但诸侯王都留守京城,不能就国,协助中央朝廷镇守地方,大大削弱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行政和控制,这为以后的八王之乱及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03

贾后控制朝政,稳定了局势,但缺乏对少数民族的防范与控制

290年,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贾南风被立为皇后。外戚杨骏托孤辅政,遣汝南王司马亮出镇许昌。

由于晋惠帝懦弱无能,野心勃勃的皇后贾南风开始干政,与执政的杨骏形成了对立。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侯王与一些大臣不满。

贾后利用楚王司马玮清除了杨骏及其势力,任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卫瓘主掌朝政。

不久,贾后利用楚王司马玮与汝南王司马亮的矛盾,清除了司马亮及其势力,再以伪诏诛杀楚王司马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主政。

至此,贾后成功夺取了权力,控制了朝政。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

此时,关中羌、氐族,匈奴等少数民族先后叛乱,但不久就被平定。江统、郭钦等都建议将胡族强制迁离,但晋朝施行了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代替过去的强制迁徙,却没有对有野心的分裂贵族,采取迁徙和防范措施。

04

贾后乱政,引发八王之乱,最终西晋灭亡

贾后没有儿子,太子司马遹非贾后亲生,贾后意图废除。

300年,太子被贾后污蔑造反,被废除。赵王司马伦采纳孙秀之计,挑拨贾后杀掉了太子。

随后,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清除了贾后及其党羽,赵王司马伦开始主政。

301年,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

三月,齐王司马冏等联合讨伐赵王司马伦,八王之乱,拉开了序幕。

直到305年,晋惠帝病逝,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摄政,八王之乱才结束。

但经过贾后乱政和八王之乱,中央政权彻底在这场争斗中丧失了权威和掌控力。同时,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晋朝的统治基础严重地削弱。

趁此时期,五胡开始了乱华。由于晋武帝在中原解除了武备,无力平定叛乱,晋朝面临着覆灭的危机。

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发,密诏讨伐司马越。不久,司马越病死。

313年,刘聪、王弥趁洛阳空虚,带兵攻破洛阳,斩杀官吏、百姓三万余人,掳走了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之后,晋愍帝继位于长安。316年,晋愍帝投降刘聪,最终屈辱被杀,西晋灭亡。

总之,晋武帝司马炎病逝之后,晋朝政权就开始争斗,外戚、后宫、诸侯王、世族权臣之间相互厮杀,基本就没有停止过。权力的争斗,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权威。只顾着宫廷权力的斗争,放弃了对地方,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控制,致使出现了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自立为帝的混乱局势,历史进入了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真正导致五胡乱华的是八王之乱么?

五胡乱华的开始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胡汉王朝,而刘渊之所以崛起,靠的是成都王司马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按照现在的观点,八王之乱导致天下大乱,而八王之乱之中各方势力也开始把胡人加入了当时的战争中,这使得胡人获得了军事实力。继而引起了胡人南下中原,当然真正的原因在于当时北方的游牧名族大迁徙,大量的北方胡人南下,造成戎汉杂居的景象。随着胡人移民的增加,不由的会和汉人发生争夺土地的矛盾,五胡乱华只是表象,此外另一些如同板楯蛮李特则是流民起义,慕容鲜卑这些人在边疆自立为王。

五胡乱华起始人刘渊与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的关系

匈奴人在被汉朝大败之后,分裂为南北匈奴,北匈奴最后被汉人在西域击垮,北匈奴人西迁,从此不知所终。网上流传的入侵东,西罗马帝国的是匈人,和匈奴人不一样,两者的关系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

在东汉末年,南匈奴曾经一度流窜到当时的兖州,并州地界,后来被曹操打败,曹魏时期曹操把匈奴划分为五部,安置在现在的山西,陕西,河北一代,同时让匈奴人里的贵族担任部帅管理匈奴人,但是同时设置汉人司马监督匈奴人。曹操还把当时的匈奴人单于呼厨泉拘留在洛阳,继承曹魏的西晋,同样是继承曹魏的政策对待匈奴人 ,作为匈奴单于的刘渊实际上一直是人质呆在西晋都城洛阳。但是八王之乱爆发后,成都王司马颖一度取胜,把朝廷迁徙到了邺城,但是随即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安北将军王浚,起兵征讨司马颖,在这个时候司马颖派刘渊前去召集匈奴军队帮助自己抵抗王浚,刘渊到达左国城之后,招募匈奴人,很快部队到达五万人,但是刘渊回去之后,不出兵帮助司马颖,坐观司马颖战败。刘渊在势力大增之后逐渐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可以说没有司马颖,就没有此后的刘渊。

石勒和成都王司马颖

石勒其实一开始投靠的是司马颖的部下公师藩,公师藩起兵是在司马颖被废之后,司马颖的部将开始群魔乱舞,刘渊直接在黎亭自称汉王,反攻西晋,而公师藩起兵之后,数万人投奔,当时就有石勒和他的“十八骑”以及石勒的领导汲桑,石勒的姓石还是当时的汲桑赐给石勒,但是很快公师藩就被苟晞所杀,汲桑之后自称大将军,对外宣称要诛杀司马颖的对手司马越和司马腾,他们曾经一度攻入邺城杀死司马腾,此后汲桑被司马越大败杀死,石勒投奔了同属于司马颖一系的刘渊。此后石勒攻灭匈奴,建立后赵。

上诉的是石勒和刘渊同属于成都王司马颖的派系。板楯蛮的特点又和当时的北方不一样,板楯蛮其实一直作为雇佣军的存在,不过到了西晋时期板楯蛮已经出现汉化,李特在益州的造反更像是流民起义。

板楯蛮李氏家族一支在曹操时期被迁徙到关中,到了西晋晋惠帝时期,关中地区发生了氐人齐万年的大规模叛乱,同时连续几年发生大饥荒,这导致关中大批人成为流民,开始前往汉中寻找食物,这就是大流民,李特当时只是这支流民中的一员,流民到汉中郡之后,请求西晋朝廷让他们前去四川盆地,当时巴蜀之地粮食储备充足,西晋朝廷一开始不允许,但是前去考察的侍御史李苾收取贿赂,允许流民南入巴蜀,就这样大批关中流民来到了四川盆地,益州刺史赵廞意图割据巴蜀,于是收养李特等人,纵容李特等人劫掠。赵廞此后攻杀耿滕,随后又和李特闹翻,最后被李特所杀。

西晋此后派罗尚进入益州担任益州刺史,李特投降罗尚,西晋政府担心当时流民作乱,于是要求李特这些流民回到关中,但是李特等人不愿意回去,最后流民再次爆发大乱,在李特的领导下开始和罗尚作战,但是李特此后被罗尚所杀,罗尚最后被李特之子李雄大败,李雄称王。

八王之乱实际上摧毁了西晋的统治秩序,大批的草寇流贼蜂拥而起,刘渊,石勒等人都是靠着这个机会崛起的。而且都是借着司马颖的势力崛起,而南方的蛮族则是完全不一样,比如李特,与其说他是一个少数民族领袖,不如说他是流民领袖。

真正导致五胡乱华的是八王之乱么?

是重要原因,但不能说是全部原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盗匪打劫财物,是怪财物被保护的不好,还是要怪盗匪有贪念?所以,五胡乱华的过程,中原王朝是“财物”,五胡相当于“盗匪”,那个导致中原王朝无力对抗五胡的因素,就是八王之乱。

明白了盗匪与财物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八王之乱”跟“五胡乱华”的关系:

1、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立衰微,无力压制五胡,导致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的经过不做过多陈述,只需要知道八王之乱的影响,是让西晋王朝在结束了三国乱世得到短暂安稳之后,又陷入了常年战乱,最终导致西晋王朝的国力又开始衰微。

需要知道的是,八王的参与者,多是天下各地晋朝掌兵藩王,在八王之乱中消耗之后,西晋军事实力空虚很大。这给了五胡等少数民族机会,最终五胡侵入中原,覆灭了西晋,造成了中国几百年乱世分裂局面。

2、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决定了五胡不会坐看西晋衰败还不动心

自秦汉以来,匈奴等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就是非常特殊的。游牧民族借由自身骑兵等战力上的优势,威胁中原王朝边疆安稳,对此中原王朝作出和亲、纳贡、缔结盟约等应对方式。

而游牧民族其自身的构成特殊性,决定了即便能够获得中原王朝的友好关系,也不会和平的与中原王朝相处。往往历史上,游牧民族屡犯中原王朝边疆的事情经常出现。

这种关系,也是五胡在面对中原王朝衰微的情况下入侵,眼看中原王朝无力抵抗,五胡趁势推翻了原本依附的西晋,最终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3、历史原因导致最终五胡乱华的出现

五胡乱华的产生,还有很多历史原因,是多种原因造就了中国的这段乱世结果。间接造成了八王之乱的司马炎所施行了大封宗亲策略,就不再细谈,正是司马炎对“八王”不加限制,才了最终八王之乱。

另外,五胡不断南迁,由原本被限制在长城以北的状态,发展到西晋末期,中原周边已经遍是胡族,甚至有关中地区百万人口,其中“戎狄居半”的说法。

八王之乱末期,司马颖和司马越都借助胡族势力对抗彼此,也能看出当时匈奴、鲜卑等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对中原周边的胡族不加限制,也是西晋王朝的隐患,是五胡乱华最终得以出现的先兆。

再有,当初司马懿平定辽东的举措,也被认为是导致最终五胡乱华的渊源之一。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之后,动员辽东大批人口内迁,最终导致辽东五郡人口大幅减少,也使得西晋失去了对于辽东边关的控制。这也是北方胡族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渊源。

总结:

综上所述,真正导致五胡乱华的原因有很多,八王之乱是其中重要原因。中原王朝与胡族的关系,历史上中原王朝在处理胡族关系上的策略等,都是导致最终五胡乱华的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真正导致五胡乱华的是八王之乱么?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前提,就是在那个时期,【五胡】的内迁,是从汉代就已经开始的,不可逆的历史潮流。早在东汉初年,就有南匈奴内附,光武帝刘秀让他们安置在河套地区,以作外藩。东汉末年,曹操也曾将羌、氐内迁关中。而到了魏、晋时代,则有不少人,例如邓艾、江统先后上表朝廷“徙戎”,也就是要把胡人赶出去以免成为祸乱。由此可见,在八王之乱发生之前,少数民族的内迁已经是历时已久的社会现象。

问题就出在「乱」这个字上。

不管是汉,还是汉末的三国,中原集团仍然保持着对少数民族势力的绝对优势。即便是汉末大乱战时期,像公孙瓒这样的非顶级军阀也能把少数民族吊着锤;但是到了晋初,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面对刘渊、石勒等人的崛起,他们已经无能为力了,更遑论后来接连崛起的、汉化程度很高的鲜卑、氐等族。

在这个逆转的发生过程中,反应出来的,其实不止是汉人朝廷变弱,更是少数民族自身在漫长的内附历史中,积极地向汉人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从而让自己变强了。

所以,逐渐变强并且逐步内迁的少数民族,就是在那个时期里当政的朝廷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内迁的五胡,是【附】还是【乱】?这取决于我们汉人自身的强弱。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比于汉,晋庭到底哪里变弱了?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变弱了?这都是单拿出来可以整几万字都说不完说不清的大话题,八王之乱的爆发也只是属于这个大背景下所衍生出来的一种表象。

五胡得以乱华的契机,固然是司马颖、司马越引胡骑当雇佣军,给了他们内侵的机会。但要把五胡乱华、乃至五胡内迁这个历史潮流,完全归咎于八王之乱,肯定是片面、偏颇的。

真正导致五胡乱华的是八王之乱么?

五胡之乱有两个原因一是八王之乱,这是导火索

所谓八王之乱,指的是西晋末年由于晋帝司马衷是个傻子皇子,国家大权掌握在太后贾氏手中,于是司马氏族的王爷对此大为不满,特别是惠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犹豫不决,不断的定太子,换太子使得皇位似乎离这些王爷不在遥远。

于是司马懿的儿子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司马懿弟弟司马孚的儿子河间王司马颙,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司马昭的儿子齐王司马冏等八个王爷以自己手中的兵马与朝廷开战。八王之乱不但撤掉了以孝治国的司马晋最后一块遮羞布,司马家的内斗也使得中原汉人军力大大减弱,这才给外族以发难的时机

二是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这是根本原因

中华居海内而制衡四方,这是古代的常理,但是在东汉魏晋时期,大量的外族人内迁使得中原的汉人比例大大缩小。就以匈奴来说,它本在蒙古高原,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羯族是“匈奴别部羌渠之胄”,从汉朝至魏晋南北朝前后长达四百年的时间,都有匈奴、羯族大规模入塞的历史。

建武二十五年至永和五年(公元49年—140年),归顺中原政权的南匈奴主要安置在北地、云中、朔方、五原等沿边诸郡。至建安二十一年进一步深入至中原腹地,《晋书·北狄传》记载:“分其为五部,居大陵、蒲子、兹氏、祁县”。泰始年间(公元265年-274年),受塞外水灾影响,黑难、塞泥等匈奴率二万之众归顺晋武帝,迁居至河西故宜阳城下,后来分布范围又扩至乐平、上党、新兴、西河、平阳、太原等郡。

大量外族的流入使得中原地区外族军事力量极为强大,但此时汉人的军队很多,所以它们不敢乱来,被汉人政府所管束和欺压,但是八王之乱严重消弱了西晋的国力,对于外族是个绝好的时期,于是从匈奴开始各个外族一起发难,中原顿时变成了一片血雨腥风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