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曾在周瑜属下为官,为何周瑜最后看好鲁肃而放弃庞统呢?
导语:
庞统,也就是著名的凤雏,跟诸葛亮齐名,属于那个年代的一流谋士。早年在东吴做官,后来投奔刘备,帮助刘备击败张鲁,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那个瑜,东吴集团创始人之一,孙策的好兄弟,孙权时期的东吴大都督。慧眼识人手下能人辈出,鲁肃、吕蒙皆受其提拔。帮助孙权抵挡住了曹操的侵略。
鲁肃,专家们眼中足以跟诸葛亮匹敌的谋士。为孙权献出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他的形象这些年越来越高,跟蜀汉的法正、曹魏的郭嘉一起,逐渐走上了人生巅峰。
周瑜为什么看不上庞统呢?因为颜值,大家不要笑话,的确是因为颜值的问题。庞统这个人虽然非常聪明,可是长得比较丑,至少长得不满足当时人的审美观。
这可不是我瞎说的,的确是有根据的。庞统跑到孙权那边,张口就要一个大官,孙权本以为他是什么高士,所以勉强接见了一下他,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孙权看到庞统以后,一脸恶心,差点没吐出来。孙权本人那是大帅哥一个,碧眼红须,每天照镜子都觉得自己很有特色。可是看到庞统以后,孙权终于觉得声明叫做特色了。
所以孙权压根就不待见庞统,长成这样,能有什么本事呢?庞统来都来了,总得混口饭吃才能走吧?面对如此侮辱,庞统还是留下了。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於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三国志》
我认为庞统留下,是为了以后能够表现自己的才能,一直在积蓄力量。可惜不光孙权看不上他,就连周瑜也看不上他。
周瑜那也是大帅哥一枚,人称周郎,也就是被某些专家戏称为周帅哥的意思。他每天不是看自己,就是看小乔,那都是三国颜值巅峰的代表。
突然之间你让周瑜每天看着庞统,那周瑜是不能接受的啊。所以周瑜对庞杨也是各种瞧不起。无奈之下庞统才会想办法跳槽到刘备那边去。
他认为孙权、周瑜都是年轻人,喜欢颜值高很正常,刘备这么大岁数了,应该不会因为颜值问题怠慢他,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到了刘备那儿。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三国志》
可是庞统想不到的是,刘备虽然岁数大了,可也是一个著名的大帅哥。刘备见到庞统以后,那表情简直跟孙权那副嫌弃的表情一模一样。
看到这似曾相识的表情,庞统明白了,得了,大家都是颜控。已经更换门庭一次了,总是跳槽那可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庞统选择在刘备这熬着。结果庞统因为能力强,终于熬出了头,成为刘备的得力军师。
鲁肃为什么被周瑜看中?那倒不是颜值问题,鲁肃的颜值应该没什么特别之处,也就是丢到人海里,永远不可能找得到的那种。鲁肃之所以被周瑜看中,那是因为鲁肃舍得花钱。
鲁肃是地方土豪,家里非常有钱。孙策和周瑜在江东创业的时候,本来打算去抢掠鲁肃家里,所以就找个了名头,跟他借点粮食。
这些个军阀借东西,哪里有还的可能呢?鲁肃倒也不傻,跟周瑜畅谈一番以后,表示我要入伙。周瑜没想到鲁肃这一个文弱书生,居然也想做打家劫舍的勾当。
不过这正好就是周瑜敲竹杠的好机会,所以周瑜提出了要求,入伙没问题,但是入伙可是要交会员费的哦!
鲁肃家里到底还是有钱,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家产卖了一半来资助周瑜和孙策的军队。周瑜喜出望外,出门就遇到贵人,果断把鲁肃介绍给了孙策。
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三国志》
孙策一想,这么有钱的主,到哪儿去找呢?所以便答应了鲁肃入伙的事情。后来孙权对鲁肃更是各种依赖,为什么?人家舍得花钱。
孙权执政以后,鲁肃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基本上成为了仅次于周瑜和张昭的元老。东吴集团创业初期,他毕竟是入股的,所以自然不会轻而易举地放弃了这份原始股。
当然了鲁肃的才能是有的,东吴版的隆中对那就是扯淡了,压根就上升不到那种高度。孙权那个时候已经是一方霸主,他要什么隆中对呢?隆中对是把一穷二白的刘备,逐渐扶上霸主位置的对策,孙权用不到。
鲁肃对孙权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坚定了孙权跟曹操抗衡的决心。孙权其实想要做刘琮的,因为他没有信心能够击败曹操。当时谁也没有信心击败曹操,但是鲁肃告诉孙权,我们投降了还能做个部门经理,你投降了,可就没董事长给你做了啊!
孙权恍然大悟,终于下定决心跟曹操抗衡到底。周瑜跟鲁肃的关系很好,但是把大都督的位置传给鲁肃,我觉得太随意了。鲁肃压根就没有担当大都督的能力,他凭什么做大都督?
鲁肃就任大都督,耽误了东吴进取之心。鲁肃有才能吗?有,但是仅仅停留在嘴巴上。他做一个谋士,可以算得上是二等的,但是做大都督,水平还不如一个路人甲。
很多专家粉们一定会跳出来,说我胡说,鲁肃单刀赴会,鲁肃夺取了荆州三郡,怎么能说他没有能力呢?
能力是相对的,他的能力,的确可以保住江东一时的安全,可是完全不足以扩大江东地盘。周瑜是有开疆拓土的能力的,所以他在世的时候,不断要夺取荆州的地盘。
而鲁肃压根就没有这方面才华,他只能通过谈判和胁迫的方式,从刘备手里强行要来了荆州三郡。这种手段压根不足以登上大雅之堂。
除此以外,我完全看不到鲁肃有任何出色的战略行动。他对全局的把控能力也很差,以至于东吴在他手里的这几年,逐渐成为了安于现状的状态。
孙权年轻的时候,的确是有进取之心的,他夺取荆州就是最好的表现。可由于好日子过多了,导致孙权后期压根就不想开疆拓土了。
可以说鲁肃当政期间,为孙权的偏安一隅,打下了基础。因为鲁肃不惹事,也不怕事,所以造成东吴前所未有的安宁。那这个时候的孙权自然是要享受这一切安宁了,他也不愿意惹事儿。没有经过锻炼的孙权,跟曹操和刘备相比,永远都缺少那种王霸之心。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演义》
庞统曾在周瑜属下为官,为何周瑜最后看好鲁肃而放弃庞统呢?
谢邀请:
大致有三个原因:
1,关系远近。周瑜和鲁肃相交莫逆,
而于庞统虽有情谊,但主要还是上下级关系。
2,鲁肃的综合能力要强于庞统,二人在孙权
心中的地位也天差地别。
3,庞统颜值太差,受到孙权和周瑜的嫌弃。
庞统曾在周瑜属下为官,为何周瑜最后看好鲁肃而放弃庞统呢?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题。
公元209年,周瑜携赤壁大战的胜势,一举攻占南郡做了太守,征辟庞统做了功曹为自己效力。在他临终前,向孙权推荐了鲁肃而对庞统只字不提,大致有两个原因:
1、关系远近。周瑜和鲁肃相交莫逆,而与庞统虽有情谊,但主要还是上下级关系。
- 2、鲁肃的综合能力要强于庞统,二人在孙权心中的地位也天差地别。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当时三国还未形成鼎足之势,长江流域两名著名谋士鲁肃和庞统同在孙权势力做官,但两人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在周瑜病死后,为何孙权重用鲁肃,而对庞统弃之如靴?我们通过正史来还原事情的真相!
一、鲁肃鲁肃家室富足,在乱世大量卖出土地、施舍钱财、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百姓拥戴。
周瑜时任居巢长(县令),闻鲁肃乐善好施之名,带百人前来借粮,鲁肃毫不犹豫,将家中一半余粮大约三千斛米送给了周瑜。
经此一事,周瑜认为鲁肃有大胸怀,主动与他相交莫逆。
公元198年,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小霸王孙策,鲁肃与他同行。公元200年,孙权继位。周瑜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
孙权约见鲁肃,二人初次见面相谈甚欢,鲁肃替其谋划鼎足江东(相似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计),以观天下的大战略。
之后鲁肃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赞谋划,且深谋远虑,渐渐得到孙权的重用。
赤壁战前,江东众臣都劝孙权投降,只有鲁肃主战。后来,周瑜主掌战事,孙权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军师),帮助周瑜筹谋战局,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军。孙权愈加倚重鲁肃,把他称作自己的邓禹(东汉光武帝时第一功臣)。
周瑜病重时,写信给孙权交代后事,推荐鲁肃代替自己。信中说:“鲁肃的智谋才略足以胜任,请求起用他来接替我。我死后,就没有什么牵挂了。”孙权当即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部队,至此成为孙权手下第一人。
二、庞统《三国演义》里编造庞统的相貌”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使得孙权见之不喜。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杨戏《季汉辅臣赞》里记载庞统的相貌:军师美至,雅气晔晔。按照此说法庞统长得绝对不丑。
既然不是样貌的原因,周瑜不向孙权推荐庞统,大致有以下原因:
1、庞统身在荆州,和当时的江东集团世家不是一个体系,很难在江东立足。
- 2、周瑜认为江东文臣、谋士已经很多了(如鲁肃、张昭、孙邵、顾雍等),不差庞统一人。在他看来,中庸之才如庞统,放弃也就放弃了,并不觉得可惜。
- 3、庞统性格上好夸夸其谈,相比性子沉稳的鲁肃,并不被周瑜喜欢。
历史已过千年,史实的真相很多已被掩盖。只能通过史书记载,做出大胆的推测。以上原因,大概就是周瑜看重鲁肃而不推荐庞统的原因。
庞统曾在周瑜属下为官,为何周瑜最后看好鲁肃而放弃庞统呢?
庞统是周瑜手下功曹,是专门为周瑜办事佐助官员,协助周瑜考查自己的下隽,州陵,汉昌三县食邑的官员,是收取钱粮的私人管家,周瑜非常信任,相当可靠心腹人物。
周瑜打赢赤壁之战后,骑马督战攻打江陵的曹仁,被冷箭射中右肋肝部,受伤卧床修养。但曹仁听说之后,率兵出江陵城攻击吴兵。使得周瑜不得不奋力起来,激劢将土杀敌。曹仁只好弃城退走。可周瑜却病毒感染,身沉病重。也只有和庞统商议大事。
刘备乘机招降了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还得到周瑜老家庐江郡死对头雷绪私家武装数万人马,并且刘琦也给他一万多兵马,刘备上表朝廷,成为荆州牧。同时上表孙权为徐州牧,要求孙权交出周瑜的南郡及江陵城给自己。妄想赶走孙权取得江东。
面对刘备的扩张,病重的周瑜无可奈何,前有曹仁打击受伤,背有刘备压迫。周瑜请求要求孙权收取刘备权力和地盘归自己。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不能自相火拚没有采纳。周瑜又要求孙权软禁刘备。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企图召来刘备困在福贵温软窝中。但刘备带来几万兵马,住在公安。随时有吞并东吴打算。
鲁肃劝阻孙权,还是牺牲周瑜的南郡食邑。把南郡与江陵借给了刘备。避免双家火并自相残杀。
周瑜并不甘心自己地盘白白地给了刘备。献计孙权,自己与刘备一起去夺益州,夺下益州再取荆州。孙权同意,让周瑜去夺下益州,留下益州给刘备,自己接管荆州。结果计划还没有执行周瑜就死了。
做为周瑜心腹,庞统为了完成周瑜计划。在自己办完周瑜葬礼后,主动请求鲁肃介绍,帮助庞统来到了刘备身边,不惜生死。就是为周瑜讨回公道,夺回荆州江陵计划完成。多次劝说刘备,荆州破烂,益州富绕要丢了荆州,去夺益州。让刘备去夺益州,来为孙权周瑜偷夺荆州要回江陵完成计划,不惜生死劝说刘备放弃三足鼎立计划,出师去夺取益州。最后眼看大功告成。刘备在涪县庆功宴上,他却原形必露,在刘备酒后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他却大骂刘备,当霸王者,要以有仁义为本,诚信为宗,你一物没有,其行为乱道,袭夺刘璋土地。背弃孙权济业,负信违恩,德义俱失。虽也攻取得城。更是大伤其败,譬如断手全躯,你何乐之有?
庞统酒醒后,害怕自己说露自己卧底,实助孙权周瑜,夺取荆州计划。夺取益州计出自己。本来就有诡道之心,既在酒后内松中放懈警惕,欢情中不加思想无主自流出来,也就无法隐藏下去。被刘备发现后只有一死。为证明自己实在地为是刘备着想,本来他是军师,从不带兵冲阵,也只硬着头皮冲阵攻城,中箭而死。
鲁肃和周瑜也是异姓兄弟。一起投奔孙策。得到孙策重用。他奶奶死后离开孙策。他谋划能力,是远超周瑜的战略的深远的战略家,回来后就为孙权策划来来,贡献出战略蓝图<榻上策>。
当时孙权还是实想辅佐大汉朝廷。鲁肃就劝说孙权,汉朝己经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除掉,只有占据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剿除黄祖,进取刘表,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就可称帝建号,以便进行夺取天下,这才是汉高祖刘邦一样英雄创建大业啊。
张昭是二当家的。面对鲁肃毫不谦虚,多次非义诋毁,他骂鲁肃是个年少粗笨家伙,不可重用。孙权思虑远大,还是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每遇大事,必先听鲁肃谋划。鲁肃也是深思远虑,有超越群臣之想,独帮孙权确立正确决策。
曹操席卷荆州时,他主动找到刘备,劝他不要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那是个庸人你不会有所做为,应该去投奔孙权,使得刘备派诸葛亮随他一起去见孙权。
在众将都要求孙权投降曹操时,鲁肃却独劝说孙权不能投降曹操,使孙权坚定抗曹信念和决心,在鲁肃要召回周瑜以后,周瑜分析曹操必败孙权更加坚定抗曹思想抽刀毅然决然砍下桌角誓言,再言投降者杀无赦。
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完全成为孙权的主心骨了。刘备来到柴桑,要求属于荆州南郡的江陵城借给自己,周瑜在病中,吕范等将领,都劝孙权扣留刘备杀掉,周瑜在病中上书陈说此意。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还是把荆州南郡,江陵城借给了刘备,使孙刘联合,共同抗曹。鲁肃劝孙权说,您固然英雄盖世,但曹操的势力太大了,我们刚刚占有荆州,恩德信义尚未广行于民众,如果把荆州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实是上策。因为这样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多了一个朋友。孙权明知不给荆州也不行,人家实是朝廷分封荆州牧,曹操军队撑腰。不给刘备,人家是不会答应的,必然要武力攻取。
曹操正在想听到刘备攻打孙权,赶去孙权去徐州,正在思想点火扇风,写得檄文让孙刘两家激烈打起来,好派兵南下一网打尽。听到刘备收到荆州南郡,大为震惊,孙权会如此甘心,周瑜也是这么大方。气得大怒自己失策,投笔于地。
鲁肃早就是孙权心腹谋臣,己经让孙权言听计从,远超过周瑜。不要说周喻多次推荐自己接管军权。就是不用周瑜推荐,必然也是鲁肃接班。鲁肃接班后,收留周瑜全部私家军队四干多人,孙权还是又给了鲁肃六干多人马。规模远超周瑜。可见孙权对鲁肃信认远远超过了周瑜。
不久之后,刘备夺取益州,孙权就令吕蒙去接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大惊紧切带兵五万精兵回到公安。妄图一举赶走孙权,夺回荆州,在刘备首先命令关羽带兵三万进攻东吴,关羽领军到益阳,鲁肃只有一干人马,挡在益阳,就不怕死地单人闯入关羽大军营中,一顿立劝说,就使关羽忘记刘备命令,仃止进军。谈判达成湘水条约,平分荆州,再次避免刘备,带兵欺凌孙权。
庞统曾在周瑜属下为官,为何周瑜最后看好鲁肃而放弃庞统呢?
庞统曾在周瑜属下为为官,为何周瑜最后看好鲁肃而放弃庞统呢。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对于周瑜为何看好鲁肃而放弃庞统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鲁肃虽是由周瑜引荐入的东吴,但他不是周瑜手下,是经过孙权面试,深受领导认可的中高层干部,而至于庞统则是周瑜自己手下的人,属于基层干部,还未轮到上位的机会。不存在周瑜放弃庞统的情况。而是由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决定的。
我们来说说鲁肃与庞统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肃在东吴的地位与影响力鲁肃出身豪门,性格豪爽且多金,周瑜向他借粮,他二话不说,家中一半粮仓奉上,之后经周瑜引荐给孙权,榻上论策,为东吴谋划了据江东,争天下的战略思想,当曹操挥师南下之时,也只有他与周瑜不让孙权投降,之后联刘抗曹,功不可没。而当孙权登上帝王之位时,还对鲁肃念念不忘。说鲁子敬一直说我会有这么一天,真是料事如神啊。
鲁肃对东吴的谋划,一直影响着孙权的决策,因此周瑜死后,鲁肃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都督之位的不二人选。
而他与周瑜因为都是东吴方为数不多的进取派,所以惺惺相惜。
庞统在东吴的地位和影响力庞统,年少时木讷,很多人都不了解他,不过在他二十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后,交谈过后,司马徽很看好他,称他为南州第一人,从此开始崭露头角。
而周瑜当时就任南阳太守,而庞统是他手下的功曹,主管考核业绩,相当于太守助理,可见两人的关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之后庞统投奔刘备之后,刘备问庞统,当时自己入吴时,周瑜是不是想弄死自己,庞统说是的,可见庞统与周瑜应该是亲近的。
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三国志》而之后周瑜早逝,更是庞统将周瑜送回东吴的,更可见关系非同一般。
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三国志》所以周瑜看好鲁肃,放弃庞统的说法有待商榷。而鲁肃接班周瑜的原因在于,在东吴,鲁肃的地位和影响力远高于庞统,一个已经大放异彩,一个还未登上舞台。
总结:综上所述,鲁肃与周瑜关系是好,庞统与周瑜关系也不差,而导致他们差距的是平台,也不存在周瑜看好鲁肃,放弃庞统。退一步讲,也只能说是孙权看好鲁肃,而庞统还未出头,上司周瑜就死了,上位更加艰难,于是就改换门庭了。
庞统曾在周瑜属下为官,为何周瑜最后看好鲁肃而放弃庞统呢?
应该说,周瑜看人还是很准确的。
鲁肃稳重厚道,无论守成为政还是进取治军,都是最佳人选。
庞统确实有才,江湖上能以“凤雏”扬名,绝非浪得虚名。但他的张狂任性,恃才放旷,绝对不是能堪大任的最佳人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如走马灯。无论本钱大小,一招失算,满盘皆输,例子都是活生生的。
其次,东吴根基稳固,占有天时地利与人和,更需要稳重守成的人,只要自己不犯浑,问题基本都不大。
而反观东汉末年的几个恃才傲物的高智商人才,如孔融、杨修和祢衡等,别说建功立业了,连自己的小命都玩完了。
就说庞统自己吧 ,他也是有点恃才放旷过头了 ,比如,刘备以貌取人固然不对,但你庞统该解释清楚就解释清楚,没有必要在任上耍小性子,幸亏张飞粗中有细,换了别人,督察工作,如此不负责任,在那个战争年代,说不定就会来个“杀无赦,斩立决” ,岂不是误了卿卿性命,做了一个冤死鬼。
另外,落凤坡之死,完全是庞统立功心切,太想扬名立万,尤其是不想活在诸葛亮的阴影里,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是失去了理智,这些对于一个军事领导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弱点。如果周瑜重用了他,以东吴群英荟萃的背景,庞统一样会上演同样的剧目,悲剧几乎都是不可避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