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崇祯死前死后对明朝皇室态度转变为何会如此之大?

崇祯死前,他对大明皇室可以说是绝对死忠,可之后却坚持要把南明永历帝斩为两段!

吴三桂,崇祯皇帝亲封的山海关总兵。自从大明朝改变东北战略以后,关外的所有基地基本全部放弃,所以吴三桂所镇守的山海关,其实就是一线战场。

由此可见,崇祯皇帝等于是把自己的家门,放心地交给了吴三桂。由此可见吴三桂在崇祯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吴三桂本人也不辱使命,五万关宁铁骑,将十多万满八旗大军挡在山海关外多年不得动弹。崇祯似乎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法,可惜国内的局势,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01李自成大军攻破潼关,崇祯皇帝发布勤王令,然而!

辽东的局势暂时得到了控制,清军怎么都无法打进山海关。崇祯皇帝松了口气,可是这个时候李自成的大军却势如破竹,压根就没有停下过脚步。

崇祯皇帝的各路大军都被李自成击败,到处都是倒戈反叛的将军。崇祯皇帝知道大事不妙,如果潼关被攻破,那京城可就危险了。

所以崇祯皇帝吩咐孙传庭镇守潼关,孙传庭号称大明最后的希望,如果他守不住的话,想必就没有谁能守得住了

为此孙传庭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李自成太得人心了,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就彻底击败了孙传庭的明军。

十五年正月,起传庭兵部右侍郎,亲御文华殿问剿贼安民之策,传庭侃侃言。帝嗟叹久之,燕劳赏赉甚渥,命将禁旅援开封。开封围已解,贼杀陕督汪乔年,帝即命传庭往代。大集诸将于关中,缚援剿总兵贺人龙,坐之麾下,数而斩之。---《明史》

这世上哪有什么不纳粮呢?不纳粮李自成他们将来吃什么?现在可以去抢,可是将来坐稳了江山,还不是得交税纳粮么?

不过在当时来说,这口号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孙传庭失败以后,李自成兵锋直指京城而来。崇祯皇帝无奈之下,只好发起勤王令,希望天下兵马前来勤王。

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木有人来救他。你没有看错,大明朝还有百万大军,却没有人愿意来救崇祯皇帝。

这皇帝当得实在是太失败了,只有四川的秦良玉带着几千人马杯水车薪前来救援,还没赶到,崇祯皇帝就去世了。

02吴三桂当时收到勤王令了吗?他为什么没有前来救援?

山海关距离京城的距离,那是相当近的。按理说如果要勤王,吴三桂的军队一定是前几名赶到的,可是吴三桂没有来,他是不是没有收到勤王令呢?

那是不可能的,国家都要灭亡了,吴三桂怎么可能收不到保卫大本营的命令呢?吴三桂的确是收到了,而且也动身了。

问题就在这里,他的人马走的非常慢非常慢,很多人不明白他这是在干什么,其实他就是在观望。

他要看看到底李自成能不能把京城打下来,如果崇祯获胜了,那他就回去勤王,如果李自成获胜了,那他可以回去山海关,凭借手里的五万大军,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

寻命英亲王阿济格为大将军,西讨自成,三桂率所部从,自边外趋绥德,二年,克延安、鄜州,进攻西安。自成以数十万人迎战,三桂督兵奋击,斩数万级。自成出武关南走,师从之,自襄阳下武昌,自成走死。师复东徇九江。---《清史稿》

这就是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所以千万别说什么吴三桂对大明朝死忠。崇祯末年的大明朝,值得任何人为他死忠吗?不值得。

崇祯皇帝一言不合就怀疑,动不动就杀功臣,这种皇帝适合保吗?就算吴三桂前来驰援,保住了京城,那他本人也未必能够逃得过崇祯皇帝的怀疑。

这就是为什么全天下那么多带兵的将领,没有一个愿意前来拯救崇祯皇帝的主要原因。吴三桂也不傻,他手里有资本,为什么要去冒险呢?

当年袁崇焕忠心耿耿,却落得凌迟处死的下场。唐王朱聿键要带兵勤王,却被怀疑要造反,给关了七八年时间。这些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03吴三桂杀永历皇帝朱由榔,那是为了保住自己平西王的地位。

吴三桂是满清入关最重要的帮手,没有他放水,满清不可能一统天下。所以说吴三桂从一名明朝的山海关总兵,转变成了清朝的大功臣。

可是他到了清朝这里,也不是立刻就得到了信任。在杀败了李自成以后,吴三桂居然被雪藏了。多尔衮让吴三桂带着自己的人马去关外镇守,等于就是不用他了。

吴三桂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此前对付李自成,可以说是帮满清,也可以说是为崇祯皇帝报仇。吴三桂到底什么态度,多尔衮摸不清楚,这个时候是希望吴三桂出来表态了。

吴三桂知道背后的道理,所以果断表态要为清朝打天下,自称为清朝的臣子,甘愿带领部下削发为清朝效力。

十六年正月,由榔奔永昌。二月,三桂与尚善、卓布泰合军克云南会城,破文选玉龙关,取永昌,由榔走缅甸。师渡潞江,定国设伏磨盘山,诇知之,分八队迎击,斩杀过半。取腾越,追至南甸,乃振旅自永昌、大理、姚安还。---《清史稿》

从此吴三桂像疯了一样地南下平定明朝和大西的军队,一路杀到了云南。可以说吴三桂帮大清国打下了半壁江山。

这个时候清朝也十分信任吴三桂,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希望他能够像明朝沐英一样,帮助朝廷世代镇守云南。

得到这样的封赏,如果吴三桂不再建奇功,根本就坐不住这个位置。所以吴三桂不远万里,前往缅甸,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给抓了回来。在滇池畔将其绞杀,彻头彻尾成为了大汉奸。

总结:其实吴三桂早就反叛了,杀朱由榔只是一个标志而已。

乾隆皇帝在二臣传中,将吴三桂名列其中。其实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从明朝投降满清的叫二臣,可再次反叛满清的,应该叫三臣了吧?

吴三桂的二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因为他的名声很差,不少满清贵族都不放心让吴三桂镇守边疆。尤其是云南,毕竟这里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大本营。

所以才会出现吴三桂诛杀朱由榔的事情。很多人说如果吴三桂没有杀朱由榔,一切还能回头,杀了以后就不能回头了。

其实我觉得,杀不杀朱由榔,吴三桂都不能回头了。因为从吴三桂南下开始,就已经彻底背叛了大明王朝,成为了满清的走狗,为什么还要给这种人机会呢?

吴三桂既然会背叛大明王朝,那也有可能会背叛大清王朝,这就是这种人的性格所决定的。正如当年在李自成和崇祯两者之前做出选择时的犹豫一样,吴三桂压根就没有真正忠心的人。

他只忠于自己,不管是崇祯还是李自成,亦或是多尔衮,那都是他保住自己实力的跳板而已,在他心里哪有什么忠诚可言呢?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吴三桂在崇祯死前死后对明朝皇室态度转变为何会如此之大?

公元1644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皇帝调吴三桂进京勤王,原来袁崇焕进京勤王两天两夜到达北京,吴三桂走了十二天才到河北丰润,离北京还差很远,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如果吴三桂对明朝忠心,大明危在旦夕他能不急于勤王?

有人说吴三桂进京勤王是带着百姓一块走的,说明他很爱百姓。可是这根本不成立,吴三桂完全可以带领关宁铁骑,快速进京勤王,留下关宁军步兵保护百姓。吴三桂之所以以蜗牛的速度前行,是因为当时形势不明朗,他不想进京勤王,也不想违抗命令,他在等待时局明朗化,以拖来保护自己的部队免受损失。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写信招降吴三桂。吴三桂感觉李自成不行,跟着清兵才有发展前途,才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是,灭掉了大明王朝,他和大清划江而治。让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大清口味太大,吞下了全部大明,他只能当个藩王。

1673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29年后,康熙要撤藩,吴三桂没有乖乖接受,而是选择了造反。吴三桂之所以这样,就是想保住藩王之位,保住已拥有的荣华富贵。

吴三桂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一生只为自己考虑,没有什么节操可言,他杀南明永历皇帝,只是为了向大清“表”忠心,作秀而已。

吴三桂在崇祯死前死后对明朝皇室态度转变为何会如此之大?

吴三桂对明朝皇室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

(电视剧里的吴三桂)

第一阶段:松锦之战前,忠心耿耿

吴家世代将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是锦州总兵,可以说明朝没有亏待吴家,吴家也忠诚于明朝,双方君臣相得。

吴三桂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文武兼修,后来还夺得武科举人,正式步入了仕途。他的母亲是祖大寿的妹妹,在吴、祖两家的庇护下,吴三桂的仕途走得非常顺利。

他本身也是有能力的人,再加上有背景,27岁时就被提升为宁远团练总兵。这会儿崇祯也才28岁,锐意进取,很欣赏青年将领,对吴三桂多有褒奖。

此时的吴三桂渴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对于给他机会的崇祯帝心怀感激,这一时期算得上忠心耿耿。

(电视剧里的吴三桂)

第二阶段:松锦之战至崇祯自缢,意志动摇

但是,吴三桂的忠心没有维持太长时间。

1640-1642年之间,明朝与清军爆发了一场大战,松锦之战。此战明朝投入兵力约13万,清军兵力约11万,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对于皇太极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战役,更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典型范例。

但对于本就风雨飘摇的明朝来说,如同雪上加霜,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被摧毁,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这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大败。

具体过程就不细说了,大家只需要知道,此战决定了明朝的存亡。此后,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完全崩溃,清军算是打开了通往中原的大道,只余山海关的吴三桂部勉强支撑,类似于千斤系于一发。

(吴三桂)

政治上的影响就更大了,别的不说,只说洪承畴降清一事。洪承畴刚降清的时候,明朝一方是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壮烈牺牲了。崇祯帝正需要这样的英雄,感动不已,特意辍朝赐祭九坛,整个国家都赞扬其英烈。

谁知祭到第九坛的时候,消息传来,洪承畴没死,他降了,敢情大家都白感动了?京城哗然,全国上下都是痛骂洪承畴的声音,但大家骂归骂,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连洪承畴都降了,莫非大明真要完?

所以后世为什么那么多骂洪承畴的人?就因为他的投降影响极坏,做出了极其恶劣的示范,完全超乎了这件事情本身。

扼住清军入主中原最后一道关卡的吴三桂就成了全国瞩目的人物,崇祯一再褒奖勉励,封赏他的家族,还赐下尚方宝剑,就指望着他守住山海关。

(电视剧里的吴三桂)

但是,吴三桂已经动摇了。

他舅舅祖大寿早已降清,他却经常给舅舅写信,咱们也没看到他写的是什么,只知道皇太极给他回了封信,内容是:“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

从中可以看出吴三桂意志已经动摇了,早早的给自己找了退路,只是碍于明朝对自家不薄,抛不开最后的脸面直接降敌。

而且洪承畴被骂得这么惨,吴三桂不想像他那样落下千古骂名。所以动摇归动摇,却还没有下定决心。

(电视剧里的吴三桂)

第三阶段:崇祯自缢之后,背弃明朝

崇祯自缢之后,形势大为不同。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崇祯虽逝,朱家却还没断绝,那明朝就不算亡,还可以抗清保明。

可在吴三桂及后来降清的将领眼里,崇祯之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代表着他们对于朱家的忠心到头了,心理上最后一层阻碍不存在了。

吴三桂降清是一个必然,和“冲冠一怒为红颜”没什么关系,哪怕李自成的手下没有抢了陈圆圆,哪怕李自成没有步步进逼,深思熟虑之后他也得降。

(网络配图)

因为这是大势所趋,是吴三桂能保住满门荣耀的唯一办法。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最有利于自家的。

至于名声,和权势比起来算什么呢?

一旦做出了选择,那么明朝皇室就不再是吴三桂的旧主,而是他给新主满清的投名状。

降清初期,他做了那什么还想要牌坊,假惺惺的表示对南明小朝廷“不忍一矢相加遗”,后来发现满清统治者并不欣赏他对前朝的“忠义”,才换了策略,杀起朱家后裔比谁都狠,相应的,满清越来越信任他,直至成为镇守一方的平西王。

(网络配图)

【结语】

总之,吴三桂不是纯粹的将领,他是个冷血的政治家。对明朝的态度取决于明朝能给到他什么,给的越多他越忠心,当什么都不能给的时候,忠心就是个笑话。

以当时的情形,咱们也不能说他的选择是错误的。可是,总有一些东西无法用对错去衡量却必须坚持,国破时就能降敌吗?吴三桂觉得能,但有很多人觉得不能!宁死也不降!

做为深受皇恩的封疆大吏,他应该考虑的不是战或降,而是战胜或战死。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吴三桂在崇祯死前死后对明朝皇室态度转变为何会如此之大?

我是九歌,给你新视野。

我不知道题主,为什么会有吴三桂会对大明皇室忠心的观点。吴三桂看他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自己谋划,他不忠于任何人,只忠于自己。

崇祯活着的时候,所代表的是大名皇室是正统,占据着大义的名分。吴三桂不敢有什么太大的反抗举动,但小动作是不断的。

但当李自成农民军进驻北京后,崇祯临死前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杀了个遍。至此,明朝皇室的合法性断了。南明小朝廷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之中。根本形成不了有效的统治核心。

大明这艘船就快沉了。吴三桂作为一个有一定见识的政治人物,肯定要为自己谋划一条后路。

在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占据京城后,中国形成了三股政治军事势力:

  • 第一股是盘踞于中原北边的满清政权

  • 第二股是占据京城的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 第三股是散落在南方地区,明朝余部的南明政权

此时吴三桂孤立无援,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南方虽然有明朝残余势力,但无法与南方取得联系情况下,仅凭吴三桂有限兵力很难与其中任何一个军事力量抗衡。

即便能够抗衡一时,最终也会因为缺乏粮食补给等经济问题所击倒,政治上孤立无援,经济上无后勤补给,军事上腹背受敌。

面对如濒临绝境般的局势,唯一的活路只有投降。此时满清对待吴三桂的态度是安抚的宽容的,甚至许下了王位。

而李自成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李自成攻克北京后, 在北京城内实行追赃助饷政策, 吴氏一家未能幸免。

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并杀吴三桂的全家,这原本就已经给身为明朝忠将的吴三桂带来了亡国灭族之恨。

明末遗民文秉《烈皇小识》曰:“三桂父吴襄, 故辽东总兵也, 逆闯李自成执襄诛求金宝, 索诈甚酷, 三桂知之, 即时返师出关。适清摄政王统兵将入大同, 中途相遇, 三桂即剃发诣营, 叩首愬冤, 愿假大兵大兵复仇, 歃血立誓。”

至此,吴三桂再无回头之路,只有投降满清。待满清打败李自成之后,入住中原吴三桂为了表衷心。在新朝只有竭力突出自己的价值,才能分得更大的利益和蛋糕。

前朝的南明永历帝就成了他的敌人,既然是敌人,就不需要留任何后手,也不需要同情。

参考文献:《论吴三桂投降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只有对待前朝敌人越残酷,新朝的统治者才会更加信任他,给他分得更大的利益和蛋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说南明永历帝地死状凄惨也就成了一个必然选项,就算不被吴三桂所杀,也会被其他汉军所杀。

@萧中九歌:一个学新闻的板砖历史持有者,这里有现象背后的故事。关注我,给你新视野。

吴三桂在崇祯死前死后对明朝皇室态度转变为何会如此之大?

说吴三桂在崇祯死前死后差别大,大概是不知道第一次抗清高潮。

第一次抗清高潮,是八旗军全部出动,对付明军的一场战斗。主力是八旗军和大同姜瓖雁北军,配合姜瓖的有李成栋金声桓郑彩张名振等明军,夔东十三家是顺军,丁国栋等回民,以及部分蒙古人虎楚尔部等。

此战,李定国孙可望按兵不动,郑成功偷袭郑彩导致功亏一篑。

那么吴三桂呢?

吴三桂在汉中,面对夔东十三家和陕西巡抚孟乔芳,吴三桂让三家罢斗,看天下大势。

在吴三桂影响下,三顺王也按兵不动。

所以吴三桂并不完全忠于清朝,他只是个看天下形式的逐鹿者罢了。

因为姜瓖和手下大将王辅臣将清军打的满地找牙,清军多铎已死,多尔衮亲自带兵在前线。天下大势不置可否。清军实际控制河北山东等地,别的地方都有明军。

但是顺治雄才大略,联姻厄鲁特蒙古,请藏传佛教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来到蒙古,而且尊藏传佛教为国教,且满汉全席大宴天下,为此修好了崇祯十几年修不好的漕运。顺治的耕明田已经开始了。天下,已经在清军手里。

而大明无所事事。永历帝醉生梦死,郑成功偷袭郑彩,李成栋因为无郑成功运来的粮食,死于乱军。

天下是谁的一目了然。

所以吴三桂会投降顺治。其实第一个动兵的是孔有德。吴三桂第一件事不是打汉人,而是招降王辅臣。

吴三桂会背叛康熙其实因为康熙时期的圈地政策,这也是姜瓖反正的主要原因,康熙比顺治差远了,康熙的永不加赋比起顺治的耕明田差距太大,毕竟永不加赋用的时候已经是康熙晚年。

吴三桂在崇祯死前死后对明朝皇室态度转变为何会如此之大?

吴三桂不遗余力地对明朝皇室进行赶尽杀绝,是他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同时又是他做得最失败的一件事。吴三桂在崇祯帝死前后对皇室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大,到底是为什么呢?

吴三桂以爱妾陈圆圆被霸占为借口,与满清联合起来,对抗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大怒,斩杀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一家人,使得吴三桂彻底倒向了满清。最后满清和吴三桂联合,打败李自成。满清迁都北京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满清虽然一开始,对吴三桂其实是很不信任的。因此,在和吴三桂联合,剿灭李自成残余后,立刻把他从前线调回,放到关外去。表面上是出镇锦州,实际上是把他放在满清的眼皮子底下,监督起来。

吴三桂明白,如果不能得到满清的信任,就意味着死路一条。被封的那个“平西王”,也只是暂时的。就像当年刘邦不得已,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封英布为淮南王一样。等到坐稳江山以后,刘邦就清剿了韩信、彭越、英布。同样的,满清也会反过来收拾吴三桂。

吴三桂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可不想走到韩信、彭越、英布那样的老路。要不走这种老路,唯一的办法,就是极力地向满清表忠,让满清相信他。

他向满清表忠的方式,就是除了不遗余力地清剿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残余势力以外,还不遗余力地打击抗清义士,打击南明政权,对明朝皇室进行赶尽杀绝。他果然因此获得了清朝的重新信任,很快被调入关,对付西北的抗清义军,对付西南的张献忠残余,征讨云贵的南明永历政权。在这个过程中,满清渐渐地对他很放心,“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也就是说,用人、用钱上都有自主权,他可以“便宜从事”。

可以说,真是因为不遗余力地对明朝皇室,包括农民军及抗清义士进行赶尽杀绝,反复表忠,吴三桂才得到满清的信任,为他西南做大,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从而造反叛乱创造了条件。那么,为什么又说吴三桂对南明皇室赶尽杀绝,是他做得最失败的一件事呢?吴三桂对明朝皇室进行斩尽杀绝,尤其是清军并不参与的情况下,他还在做这件事,而且跑到缅甸,抓获并绞死了永历帝朱由榔。这样做,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吴三桂作为前朝旧臣,就算他背叛了前朝,投奔新朝。但是,毕竟他曾经是前朝的臣子,受到过前朝的恩惠。再说了,吴三桂对李自成斩尽杀绝,多多少少还让人理解,毕竟李自成的部队霸占了他的小妾,杀害了他的父亲,他要报仇雪恨。但是明朝并没有亏待他,他却也对明朝皇室实行赶尽杀绝。这是与中国传统的“忠臣孝子”文化很违和的,是让人很不齿的。吴三桂尽管通过巴结满清,向满清效忠,获得了满清的信任,从而使自己做大。但是,当他最后举旗和满清对抗,想要自己当皇帝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汉人老百姓的认可,因而大家都不支持他。

再加上他一边绞死了朱由榔,一边又假装拥戴“朱三太子”和清朝对抗,汉人老百姓都觉得他这样做,简直是搞笑。后来他连“朱三太子”也不拥戴了,直接自己称帝,所以,汉人老百姓更加不齿于他的行为。所以,尽管吴三桂拥兵数十万,而且占据了西南,乃至整个南方。并且已经饮马长江。但是,并没有得到什么支持。以至于很快被清朝剿灭。

祟祯对吴三桂恩宠有加。这位年轻的将军据守辽西宁远重镇,独守山海关全权负责军政事务,又加封“平西伯”。这样的殊荣和权利使得吴三桂为明王朝大卖气力。崇祯五年,他随父出征,剿灭孔有德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崇祯十三年,他镇守要塞,初创多尔衰,挫伤清军锐气。崇祯十四年,解救锦州之危。虽然吴三桂孤军镇守辽西,但是他屡拒清廷诱降。他威镇山海雄关,如磐石塞路 ,使满清人虽然觊觎大明江山但是无法逾越山海关。所以说,吴三桂是大明的忠臣良将!

明清两朝是改朝换代,因此明朝遗民就污蔑吴三桂是汉奸降将。但是,这样的说法是故意忽略一个历史的细节,即祟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兵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宣告明朝的大势已去。吴三桂降清却在四月二十二日,其时崇祯已死一月有余。可见明朝是先灭亡的 ,此时吴三桂已无君可以背叛了。吴三桂在降清以后,奉天命所归的清廷去云南镇压永历就更算不不上背叛了。

明清鼎革之际,吴军内外忧患。闯军号称百万,满兵十万,吴三桂只有四万。吴三桂只有联合李自成才可以抗清,联合清兵才可以平定李自成,形式很微妙。投降李自成是背叛崇祯,投靠清朝则是有负大明,横竖不是好人。

在这紧要时刻,吴三桂做出的第一选择是投靠李自成。但是闯军在进入北京之后,四处抓捕降官,抢夺民间财物。当吴三桂在去北京准备投靠李自成的时候,收到了他父亲遭到刑讯逼供亲属倍受凌辱,爱妾被人霸占。面对这国仇家恨的,面临着李自成大军可能要进攻山海关之际,吴三桂才决定接引清兵入关。

与其说明朝灭亡于清朝,不如说明朝是灭亡于李自成;与其说明朝灭亡于李自成,不如说它是灭亡在自己的手里。有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等能征善战的武将镇守辽东,还无法阻挡十万清兵,只能说明了明朝的不可救药。

由此可见,吴三桂最后的结局,称得上是自食其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