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为什么不早离开项羽?

范增,项羽集团首席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有如此高的地位,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范增一直都相信,最终胜利的会是项羽。

01范增在项羽集团的地位太高,他没有理由离开。

如果你做到了一家上市公司的CEO,你会舍得轻易跳槽吗?就算是跳槽,你能够得到比呆在原公司更好的待遇、心情吗?我想这是未知的。

早在项梁活着的时候,范增的地位就已经是一人之下了。等到项梁死了以后,项羽更是把范增当成自己的父亲来看待。

范增有如此高的地位,又在一家超级跨国公司上班,他为什么要离开?就算是跳槽,那也应该是人往高处走,可是纵观天下,有谁能够比项家公司更加出色的呢?

所以范增没有理由离开这家大公司。再说了这家公司是范增连同项家人一起打造出来的,也是他的心血,他凭什么要离开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帝国呢?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史记》

不管是项梁还是项羽,都会充分听取范增的意见,这对一名谋士来说,那就是最大的幸运。很多人不是没有才华,只是没有遇到明主罢了。

当年袁绍手下的谋士还不够多吗?每一个都是有匡扶社稷才华的。可是正是因为他们人太多了,建议也太多,这才会让袁绍寸步难行。

因为袁绍没有辨别建议的能力,而每个谋士所发表的建议,也都未必是为了集团的利益,或许就是为了跟另外一个人唱反调。

范增多幸福啊,没有人跟他唱反调,项羽最信任的谋士就他一个人,那他还跑出去干嘛呢?

02范增把项羽当儿子看待,两人感情很深。

范增和项羽有一个地方是相同的,那就是重感情。对范增来说,项羽跟儿子没什么区别。当年项梁活着的时候,项梁跟范增之间就跟兄弟一样。

他们对项羽都很看好,项梁去世以后,也就相当于将项羽托孤给了范增。他们之间一定是有过什么协定,范增为了完成项梁的遗愿,自然会好好对待他侄子项羽。

而项羽也是非常重感情的一个人,虽然范增明确要求项羽改掉这个所谓的毛病,但是这种事情,对项羽来说,显然是不成立的。

项羽的优柔寡断,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这也是范增最头疼的地方。不过反过来看这件事,如果项羽不是这么一位重感情的人,那他还能够像这样尊敬范增吗?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记》

项羽尊敬范增,绝不仅仅是因为范增足够聪明。天下聪明人很多,能够被项羽看中的却不多。而范增之所以能够久居高位,主要就是因为项羽对他的尊敬。

项羽认为范增不仅仅是自己的谋士,更是自己的长辈,或者说是自己的父亲。项梁死了以后,其实项羽在军中的地位很尴尬,因为义帝和宋义都想着把项羽给排挤走,从而能够夺取军权。

这个时候范增没有离开项羽,而是帮项羽想办法夺取军权,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项羽和范增之间,才真正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所以,由此可见,范增讨厌项羽做一个重感情的人。而他自己偏偏才是那个最重感情的人,这世上所有的说教,一旦转换到说教者的头上,那就失灵了。

03范增老胳膊老腿,压根就折腾不动了。

范增出山的时候已经70岁了,这在那个年代,基本上就是要入土为安的年纪了。可是范增觉得自己一辈子的才华还没有用上,心里很不甘。

他希望用自己的才华推翻暴秦,所以他在70岁的时候,加入到了项梁的起义军中。那么他是在追求荣华富贵吗?当然不是。

对范增来说,能够让才华得以施展,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他这种人,已经超脱了一般人的想象,只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绝不会在乎一时得失。

因为他别无所求,也没有为子孙谋求官位的想法,那么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呢?他这副老骨头,长途奔波之下,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连他自己都不清楚。

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 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闲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 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

他何必要更换门楣,到另外一家公司重头开始呢?很多老板认为,留住一个好员工,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让他买车买房结婚,一旦有了这些东西,那这个员工可就不敢轻易跳槽了。

因为轻易跳槽之后,极有可能会让这个人失去偿还贷款的能力。其实对范增来说,一切都不是什么问题,范增之所以不想跳槽,那是因为他懒得跳槽了。

他知道天下公司都一样,都说某米工资高待遇好,可是停车费也不见得便宜啊。所以说既然天下乌鸦一般黑,为何不跟着原来的公司一路走下去呢?

总结:范增是有理想的人,他也是想要坚持理想的人。

很多人认为,项羽和范增最后的离别,其实都是因为项羽太愚蠢,中了别人的反间计。其实在这之前,两个人的合作早就出现了不愉快的地方。

范增希望项羽能够一统天下,做第二个秦始皇。可是项羽的政治理想却是希望天下再次恢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

范增希望项羽称帝,可项羽偏偏要做什么楚霸王。或许是因为楚霸王听起来很霸气吧,所以两个人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做皇帝和做诸侯王,两者之间的区别实在是太大了。范增知道项羽是没有办法完成他的政治理想了。

再加上此前,鸿门宴上,项羽没有听从范增的计谋,杀掉刘邦,最终给自己留下了这么大的祸患。范增和项羽之间的隔阂,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

之所以不愿意就这么离开,上面三点原因已经说明了一切。范增走后没多久就死了,其实就算他不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参考资料:

《史记》

范增为什么不早离开项羽?

范增出山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必须要有个平台。他在动乱的战国时期,并没有什么建树,也就是说他年轻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老家看看《孙子兵法》和《鬼谷子》之类的经典,学习前人智者的才学。

到了秦末,他已是耄耋老人。反秦的浪潮此起彼伏,他自感时机来了,于是他毅然投靠项梁。想借助项梁的平台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范增在薛地的一番高论,着实让项梁、刘邦等人感觉到他的远见卓识,于是项梁拜他为军事。范增由此来了个华丽转身,从一个乡间老头,成为反秦义军的谋士。

范增在项梁的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因此他的人生观,也随着时局的变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眼光变得更长远,项梁在定陶战死后,项羽接手了楚军,成为楚军的核心人物,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地位日益提高!

秦朝被刘邦和项羽的起义军灭亡后,进入了楚汉之争时期。范增感觉前景越发的光明,毕竟当时的楚军势力强大,复国指日可待。只要项羽能够听取他的意见,消灭刘邦也不是难事,这个时候,虽说项羽因战绩辉煌,有些目空一切,但有范增的辅佐,也还是前途光明。在这种情况下,按范增的脾气,是不会轻易离开项羽的,因为他还没有功成名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刘邦此时势力虽说不强,但也没有放弃努力。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刘邦攻取彭城后,汉军在彭城烧杀掠夺,后被从齐地赶来的项羽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刘邦退守到荥阳后,与项羽形成了对峙局面,双方苦苦煎熬了几年,都已精疲力竭。

没想到刘邦来了个釜底抽薪,让人劝说英布投降,英布的变节,使得项羽首尾难顾,重新布防。韩信攻下齐地后南下支援刘邦,项羽让龙且北上御敌,没想到龙且率领的20万大军全部被韩信消灭,项羽元气大伤。

龙且之死,项羽悲痛欲绝,此时陈平又为刘邦献上离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范增被项羽冷落,失去了信任。无奈的范增只好称病回乡,病死途中。范增的离去,让项羽自折翅膀,也给刘邦提供了机会。于是刘邦的汉军从战略防御,开始了主动进攻,汉军以摧古拉朽之势击败了项羽,楚汉之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范增是个军事家,谋略家,可他没有给项羽规划美好的愿景,对项羽的血腥屠杀也没有制止,这给刘邦赢得民心创造了机会。他跟随项羽,忠心耿耿,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并没有长远的建国规划,格局有限,相比张良和萧何,范增只能算一个军事家,不是政治家。应该说项羽和项梁成就了范增,范增没能坚守到最后,这是他人性的悲哀。

范增为什么不早离开项羽?

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范增论》,其中所论的内容就是范增的离开时机,他就认为范增应该更早地选择离开,我们可以看一看,合理不合理?

范增离开的时机

我们先了解一下范增离开的时机。

公元前204年,也就是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项羽还是占着优势的时候,不过形势越很微妙。田横田广在齐国时刻威胁着楚国,彭越在梁地不断地进行骚扰,韩信刚刚拿下魏、代,在稳定局势,以期攻赵,九江王英布也已经反了,项羽则在荥阳牢牢地把刘邦困住,并多次夺取刘邦的粮道。

刘邦为了逃命,所以向刘邦提出求和;而项羽想要把后院的几个势力平定,也有心答应,此时,范增提出,现在不拿下汉王刘邦,以后必将后悔,于是,项羽下定决心拿下荥阳,干掉刘邦。

所以,为了解范增这个眼中钉 ,刘邦采纳陈平的反间计,即在项羽的使者来的时候,给予盛情款待,然后装作突然发现似地说:“原来是项羽的使者,我们还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使者回报项羽,项羽开始怀疑范增,于是开始一点点削范增的权,范增觉得不受信任,向项羽请辞。

项羽同意后,范增离去,可还没到彭城,便病死了。

苏轼的观点

苏轼在《范增论》中认为:

在鸿门宴之后,虽然范增劝说项羽杀刘邦未果,但是毕竟这件事体现的是项羽的度量,而提建议也是范增的本职工作,范增是不大可能因为这件事离开的。

范增离开的时机应该是在项羽杀宋义之后。

原因在于,项氏兴起于立楚怀王熊心,项羽为诸侯所叛是源于他杀义帝。而楚怀王恰恰是范增的建议之下才被项梁所立的,所以范增应该是站在义帝熊心一方的。项羽杀宋义,即是杀义帝的先兆,所以在项羽杀宋义之时,同为义帝臣子的范增的选择应该是要么杀了项羽,要么离开项羽,而不是继续跟着项羽。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苏轼《范增论》水言水语

水一白的观点是范增何时离开项羽,主要还取决于他是站在项氏的角度,还是义帝的角度。

依苏轼的观点,他认为范增是推义帝“上位”的人,所以他应该做好臣子的本份,然而水一白认为,范增之所以推荐熊心给项梁,其主要原因恰恰是为了让项梁的势力可以做大做强,范增的心是在项氏一方的,而不是那个“放牛倌”熊心。

宋义接楚怀王熊心的命令救赵,却一直坐视,想等秦越分出胜负,再分一杯羹,这是不是也算是逆了楚怀王的旨意呢?项羽杀他算不算是“协助”楚怀王行刑了?这个时候范增是不可能想离开的。

当然,鸿门宴的时候,范增也不会选择离开的,确实不可能下级每一次向上级提建议都被采纳。不过,项羽杀义帝之后,确实是范增离开的一个契机。倒不是因为范增和义帝一条心,而是杀了义帝,说明项羽的战略方向已经开始转变了,这与范增最初的设想是相背的。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项羽杀义帝之时,倒是范增离开的一个契机,但是不离开倒也无妨。真正让范增觉得应该离开的契机是“项羽疑其与汉有私,稍夺之权”,也就是说项羽对他不信任了,而不信任的表现则是慢慢夺了他的权力,这才是范增离开的根本原因。

所以,范增在这个时机点离开项羽也是很正常的选择,反而早走了倒是会让人觉得很奇怪。

范增为什么不早离开项羽?

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项羽又那么有能力,他为什么要离开项羽?

范增为什么不早离开项羽?

根据历史记载,陈生在大泽乡起义后,全国掀起了推翻暴秦的大旗,各路义军揭竿而起。范增审时度势,认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是最有前途的。于是他主动投奔项羽的叔父项梁,为此出谋划策。当时范增已经是七十岁。那么在项梁死后,范增辅佐项羽,在此期间呕心沥血,只为项羽早日一统天下,那么项羽毕竟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很多观念和理念与范增多有冲突,最大的分歧是在对刘邦的态度上,项羽的的妇人之仁和优柔寡断让范增勃然大怒,在此情况下范增为什么不离开项羽呢?

其一是为报项梁的知遇之恩,范增这个人看起来是个老顽固,骨子里却是有很强烈的儒家思想,为了报答项梁的知遇之恩,范增不辞劳苦,肝脑涂地也会辅佐项羽。

其二范增是顺势而为。汉王刘邦身边有陈平、萧何、张良等人为之效死力。范增就算过去了也不会受到重用,而他自己在楚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项羽称为“亚父”,这等殊荣,一般人可享受不到,何必再去冒险。

结合以上两点这是范增不离开项羽的原因!

范增为什么不早离开项羽?

范增这个人很重感情,项梁和范增本就是至交且项梁对范增有知遇之恩,项梁起兵反秦,范增是项梁的核心谋士,出谋划策屡献奇策,比如建议项梁拥立楚怀王就是神来之笔,让项梁成了为群雄之首,可惜项氏一族你会发现都有骄傲轻敌的毛病,项梁在和秦军大将章邯作战时中了埋伏,兵败身死。项梁死后项羽成了新的统率,从此范增作为项羽最主要的谋士跟随项羽,忠心耿耿,任劳任怨,项羽其实对范增很尊敬的,项羽便尊称范增为“亚父”。

项羽著名的巨鹿之战里面范增有相当大的功劳,项梁战败身死最高兴的不是秦朝,而是楚怀王集团,毕竟终于不用做傀儡了,楚怀王任命亲信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与秦军作战。但是宋义是个草包带领军队四十六天不与秦军作战,坐观成败,于是在范增的建议和谋划下,项羽袭杀宋义,取得兵权,之后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十战十胜,一举消灭秦军主力,项羽称为诸侯之首,各反秦势力唯项羽马首是瞻。

但是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即使是被他尊为“亚父“的范增他也不是言听计从,范增是个聪明人,我个人认为他的智商不在张良之下。

秦朝灭亡后,范增与项羽产生最大的分析就是在于对待刘邦的态度,范增从一开始就把刘邦视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认为刘邦虎狼之心非池中之物,但是项羽妇人之仁,项羽认为杀刘邦是不义之举,且还违背了当初自己和刘邦的盟约,始终认为刘邦对他夺得天下构不成威胁,严重低估了刘邦的威胁。

刘邦先攻入咸阳后,项羽非常愤怒,准备分四路围攻刘邦。范增也劝项羽说:“沛公居住在山东时,贪财好色。现在入关,财物丝毫不取,妇女没有一个宠幸,这表明他的志气不小。我令人望气,发现沛公呈现龙虎五彩的景象,这是天子之气。赶快攻击,不要错失良机。

但是这个消息被项羽的叔父项伯得知,密告刘邦,刘邦第二天率领百多名骑兵会见项羽,双方于鸿门会面。刘邦对项羽称,自己得入关中实属侥幸,但有“小人”从中挑拨,使两人之间产生误会。项羽回应道:“是曹无伤派人向我说有这种事,否则我也不会来这里”。他随即邀请刘邦参加宴会。著名的鸿门宴开始了,在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谋划要项羽在宴席上除掉刘邦,但是项羽优柔寡断,最后放任刘邦一行人离开,范增勃然大怒骂道:“臭小子不足以商量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啊,我们这些人如今要成他的俘虏了。

之后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爆发,刘邦被困荥阳,项羽与范增急攻荥阳。刘邦的谋臣陈平抓住了项羽多疑、自大的特点,利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同范增的君臣关系。项羽的使者来了,刘邦叫人准备丰盛筵席,捧着佳肴正要进献,细看使者,故意假装惊讶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便更换佳肴,改以粗食供项羽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项羽,项羽就怀疑范增与汉有私情,渐渐夺去范增权柄。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羽允许范增辞归。范增启程,未到彭城,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

范增一生对于项羽是忠心耿耿的,他最后告老还乡实际上是被项羽赶走的,因为项羽夺去了范增的全部权力,说白了就是让范增自己走,不是范增要走,而是项羽逼得,范增走到半路就病死了或者说是给气死了,没了范增的项羽只能是逐步走向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