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商山四皓所指的是秦始皇时期,七十博士中的四个,是秦朝的官吏,深通黄老学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等到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这四个人早就已经年迈,据说平均年龄都超过80岁了。
在这么大岁数的情况下,他们当然是想要退休了。刘邦得知他们很有学问,所以就多次请他们下山来做官,可惜人家不愿意了,所以拒绝了刘邦。
01刘邦为何请不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说白了都是秦朝的官吏,应该是拿着秦朝的养老金退休的。可是我们要知道一点,秦朝是谁灭了的?恰好就是刘邦。
刘邦带着人马击败了王离,第一个杀进了关中,逼迫秦王子婴投降,从而夺取了咸阳城。虽然后来项羽来了以后,又把咸阳城屠戮了一番,不过灭秦的的确是刘邦。
秦朝灭了以后,商山四皓的日常生活铁定是不太好过的。我们可以想象,每个月靠养老金过日子的老人家,忽然之间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都没有收入来源,他们靠什么来生活?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记》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刘邦负有一定责任。商山四皓这四个老人家自然是恨透了刘邦这个家伙。
再说了,刘邦灭了秦朝,那商山四皓的周围同事们也都失业了。他们的门生故吏也都失业了,这些人也恨透了刘邦。
这个时候刘邦让他们出来做官,他们可能答应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岁数大了自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商山四皓比较痛恨刘邦的所作所为。
02商山四皓接受不了秦王朝的灭亡和汉王朝的兴起。秦王朝是商山四皓的根基,可以说他们的学问才能可以得到施展,少不了秦王朝的支持。所以他们对秦王朝是有感恩之情的。
每天拿着人家发的工资,心里自然是要对老板感恩戴德的。但凡老板没有亏待过他们,那他们都会怀念秦王朝。
而刘邦一手灭了秦王朝,这是商山四皓们所不能接受的。由于对秦王朝的怀念,商山四皓也不会答应给刘邦打工。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
虽然他们只是打工的,可是人家是有气节的,这是很多人都比不了的地方。再说了,刘邦灭了秦王朝,又无缘无故地建立起了一个汉王朝,商山四皓会觉得靠谱吗?
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只持续了十几年就灭亡了,那再建立起来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又能够熬得过几年呢?
所以商山四皓担心若是再给汉王朝打工,要是没几年再灭了,那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出于对这件事的考虑,我认为商山四皓也不可能出山。
03商山四皓被吕后和刘盈感动到了,所以答应出山。刘盈是刘邦的长子,这会让商山四皓想起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的公子扶苏。据说扶苏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公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秦始皇是打算把皇位传给扶苏的。
只是后来被胡亥这个小儿子给抢走了,这才造成了秦朝的悲惨下场。虽然他们打心眼里不喜欢汉朝,可是他们也不愿意国家再处于战乱之中。
当吕后带着儿子来的时候,商山四皓们明白个中利害关系。如果刘邦百年之后,也是小儿子登基的话,极有可能再创造出第二个灭亡的秦朝。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不知所为,乃使建成侯吕择劫良为画计。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令太子为书,卑词安车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汉书》
这不是这四位长者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商山四皓愿意出山帮助刘盈,他们只是希望天下太平。再说了,吕后也是个苦命的女人,自己辛辛苦苦照顾着家里,把孩子拉扯大,结果被年轻的小姑娘夺走了所有的宠爱。
吕后心里当然伤心,现在就连吕后的儿子也有可能失去应有的待遇,这不管是谁看了,都会于心不忍。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商山四皓出山帮助刘盈,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他们就算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也会愿意出手帮助刘盈的。
04有了商山四皓撑腰,刘盈的大位才算是稳了。商山四皓答应吕后和刘盈出山以后,便跟随刘盈一起入宫,成为了刘盈的门客。这可是刘邦多次邀请都无法请来的人,现在却成了刘盈的门客。
刘邦看到刘盈后面站着的四个人以后,心里大吃一惊。过去他打算把刘盈给废了,改立小儿子刘如意做太子。
可是在看到这番景象以后,刘邦忍不住叹了口气。他知道商山四皓这是有备而来,再说了,有这四个人撑腰,刘盈的羽翼已经丰满了,再想废掉的话,那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为此刘邦便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结果刘盈顺利登基,成为了汉惠帝。而吕后也利用刘盈登基这件事,开始掌握权柄,打压戚夫人和刘如意,让他们双双惨死。
总结:商山四皓是不是老糊涂了?我认为当时的商山四皓的确是老糊涂了,如果不是的话,那就是他们没什么真本事。从史书上来看,压根就没有这四个人的相关成就,可见水平只停留在书面上。
从他们愿意帮助刘盈登基,就可以看得出他们识人不明。刘盈后来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心痛,他虽然夺取了皇位,却完全不像个皇帝。
他这个汉惠帝完全就是傀儡,所有政务都只能听从吕后的命令。以至于当时朝臣们只知道有吕后,不知道有皇帝。
而且他放任吕后大肆诛杀老刘家的子孙,却丝毫没有办法。吕后将老吕家的人都拉进朝廷做官,他也没有办法。刘盈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皇帝。
以至于后来司马迁都不愿意为刘盈立本纪,可见刘盈在大汉朝的皇帝中,地位是多么低下。商山四皓选择支持刘盈,差点把大汉的江山给搅和完了,可见他们四个的水平其实也只能算是一般般。
参考资料:《史记》
《汉书》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中实际上包含三个小问题:
商山四皓分别是谁,干什么的?
刘邦为什么不能请这四位出山?
为什么吕后能请商山四皓出山?
少校来一一解答
1.商山四皓是谁?他们是干什么的。皓(hao四声):是指白色的意思。四皓,说明这4个人的年纪都比较大,头发胡子全白了。
“商山四皓”算是比较有名的人,秦始皇的时候,整个大秦帝国只有70名博士官,他们是其中的4位。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分别职掌:
一曰通古今;就是指的是记录或者熟知历史
二曰辨然否;就是告诉大家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的
三曰典教职:就像大学里的教授之类的,教授知识
我们要肯定这4个老头是很有才华的,否则就不会在人才济济的大秦帝国中,做到博士官这凤毛麟角的官职。
2.为什么刘邦多次请这4个老头出山,人家不理他呢?刘邦对读书人极度不尊敬的谣传:
《史记卷79》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儒生戴着帽子,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刘邦听得不耐烦了,起身将他的帽子取下来,然后当众往帽子里撒尿。尿完以后把帽子掷还给对方,一顿臭骂将他赶出去。
像这样的小道消息,估计流传的速度比任何正史都要快得多,我们从商山四皓的话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意思是说皇帝刘邦对读书人不尊敬,辱骂我们。所以我们4个坚决不受他的侮辱,也不服从他的征召)
3.为什么吕后能请出山?是吕后的能力比刘邦要强,还是吕后的面子比刘邦要大?都不是真实的原因,是吕后比刘邦会做人
首先:吕后让张良去请。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子弟,又是读书人。本身能耐也大,这正对着这4个老头的脾气。这就有了面子。
其次:吕后花钱了,而且花了很多钱。
用金钱收买读书人,不能说屡试不爽,但一定是行之有效
吕后让张良还有他的哥哥吕释之拉着一车金银财宝去了,一车的金银财宝直接闪瞎了这4个老头的狗眼。所以赶紧出山吧,还端着什么架子,这就有了里子。
最后:请这4位老头出山是为了辅助太子刘盈。
这4位80多岁的老头都是人精,刘邦多次请他们不出山,很大原因是刘邦那个时候已经是皇帝了,他们立不了功劳了。
而吕后让他们出山的目的是为了辅佐太子,刘盈这性质就不一样了,一个锦上添花,一个雪中送炭,你会选哪个?
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辅佐好了他之后以后就是从龙之功,这4个老头鸡贼着呢。
所以刘邦多次请这四老头出山,人家都不理他,但吕后一请就请出来了,便是说明了做事的方法的重要性。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我们对商山四皓的印象,来自于《史记》。这四位高人如同神龙一般,见首不见尾。他们在历史上,似乎就是为了稳固汉惠帝的太子之位而出现,随后就不知所踪了。
当年,汉高祖刘邦受戚夫人的恳求,想要废惠帝的太子之位。吕后十分害怕,专门请张良出谋划策。张良出谋说,请四位世外高人来辅佐太子,也就是所谓的商山四皓,这样就可能保住太子之位。
吕后按照张良的建议,请出了这四位高人。在刘邦晚年身体病重,他急于更换太子。可是,在一次宴会上,他发现太子身边四个随从举止不凡。这四人都是年纪八十有余,须眉皓白,穿的服装十分庄重。刘邦一问姓名,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也就是刘邦求之多年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刘邦在得知这四位的真实身份后,就停止了更换太子的行动。他对戚夫人说,太子的羽翼已成,无可动摇了。
在这里,史书上给出的这商山四皓宁可逃匿也不听从刘邦招聘的理由,张良和商山四皓的说的都是一致的。张良说这四人认为刘邦慢待贤人,喜欢侮辱人,所以宁可逃匿山中,也不做汉臣。而商山四皓对刘邦的解释理由也是如此,所刘邦这个人对贤士轻视,又喜欢骂人,我们不愿意受侮辱,才逃亡藏起来。还说,他们侍奉太子是因为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全天下的人都愿意争着为太子去死,所以才来侍奉太子。
从这里看来,这商山四皓是为了个面子问题,才不愿意来为刘邦服务。这个理由看起来也说得过去。刘邦这个人对读书人的态度确实不好,当年郦食其去见他的时候,刘邦手下的人就说刘邦对儒生十分不礼貌。但是,那是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到了治理天下的时候,刘邦要用这些读书人,当然态度会有所改变。
就是在战争年代,刘邦也不是随便侮辱读书人的。我们从他对待郦食其的前后态度的改变,就能看出来。他见郦食其的时候正在洗脚,当郦食其义正言辞对他批评的时候,刘邦马上就改变态度。还有刘邦对张良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不是对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轻视的态度,而是对那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才是这种态度。
而这商山四皓到底有多少真才实学呢?他们为什么会害怕刘邦侮慢他们呢?刘邦既然去请他们出山,那么自然会对他们以礼相待。所以。商山四皓的面子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张良既然向吕后建议请他们出山,那么就和这四人比较熟悉。如果这四人真的能力出众,在战争年代,张良为什么不向刘邦推荐呢?在这四人出山之后,都干了些什么?他们除了出面向刘邦显示了一下后,就只为吕后出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刘邦让太子带兵出征,商山四皓让吕后出面阻止,要求刘邦亲自带兵出征。理由是太子指挥不动这些老臣老将。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刘邦让太子带兵出征,就是要锻炼太子的能力,让他去压服这些老将。兵权在手,谁敢造反?这是太子千载难逢之机。商山四皓如果有真才实学,就该辅佐太子,将兵权拿到手中,培植自己的力量。
而商山四皓却出了个这样的主意,一下子就把自己无能的底彻底给暴露了。像这样才能的人,也就骗骗太子,估计连吕后都骗不过去,更不要说是刘邦了。这商山四皓如果到了刘邦面前,估计连三天都待不下去,还把一世的名声给毁了。所以,他们怎么敢去刘邦面前出丑呢?所以他们找了个好面子的理由推托了刘邦的招聘。
在当时,有很多像商山四皓这样的人。比如在刘邦去世前,吕后为刘邦的病请了一位良医。这位良医看过刘邦的病,说刘邦的病可以治好,不过得需要一百斤金子。刘邦听后骂道,我的命听从上天是安排,就是扁鹊来治又有什么用。不过,我要是不让你治,好像是我心疼金钱一样。于是赏了这个医生五十斤金子,没有让这个医生治病。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刘邦和吕后之间的差距。刘邦老于世故,能够一眼看透吕后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像商山四皓和所谓良医这一类人,只要在刘邦面前一试,就马上会露出原形。而且,我们可以看张良跟吕后说的招聘商山四皓的条件,实际上就一个条件,舍得花钱。除此之外,哪里有什么道义可言。所以,商山四皓怎么敢去应刘邦的招聘呢?在太子登基后,他们的作用达到了,他们也就销声匿迹了。
那么,刘邦最后看到商山四皓为什么停止更换太子呢?这是因为,这商山四皓给了刘邦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他身边的大臣已经站队了。大部分的大臣都已经站到了吕后的一边。像商山四皓这样的人,吕后能够请到他们,而自己请不到,这里面的警示刘邦一眼就看透了。
所以他才会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成。太子真正的羽翼不是这商山四皓,而是吕后。刘邦只有无可奈何的对戚夫人说,吕后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也是你们的将来的主人。这是刘邦对失控的政局,发出的最后力不从心的哀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商山四皓都是德高望重、学富五车之长老。早在秦始皇大一统时,就花重金聘请,都被坚辞不就。
后来是因为刘邦要立爱妃戚夫人的爱子刘如意,吕后哭求刘邦未果。情急之下,找到丞相萧何。
萧何是很旧之人,当初他为刘邦镇守大后方,吕雉总是"萧大哥,萧大哥"地叫着。面对着伤心欲绝的吕后一声:"萧大哥,你可要为我说话啊!"
萧何左右为难,一边是倾力辅佐的君王,一边是口口声声叫哥的妹子,他心软了。他曾为吕后诱杀了自己一手力荐的韩大将军,如今他再一次为吕后出谋划策了,叫吕后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或许可以说服刘邦改心回意。
总之,秦始皇和刘邦都没有请动的,吕后却用特殊手段请来了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德高望重,能欣然下山辅助刘邦,刘邦大喜过望:"看来天降奇才,天助我也!"
商山四皓明确告之刘邦:"立嫡长子天经地义,汉皇要以天下社稷为重,勿轻易更改"。
丞相萧何和文武大臣,都跪请"皇上三思"。
刘邦无奈顺从民意,重新立吕后之子了。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商山四皓到底是些什么人,实际上并没有很多文字记载!目前能见到的是《汉书》中关于张良传记里有些文字牵涉到这个四个人。
这四个人到底有多牛,也没有人知道,因为没有历史文献可查!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四个人并没有真心实意隐居的意思,终究丢不掉功名,而向往凡尘。
这样说,好像有点亵渎这四位如神仙一般的圣人!
有人会反驳,这四位老人不是真心实意隐居,为什么刘邦请他们出山,他们为什么无动于衷?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
刘邦请他们四人出山,为什么不出山?
综合史书给出的资料,有理由证明不是这四个人不想出山,而是刘邦做得不好,让这四个人不想出山、甚至不敢出山。
最少可以列举三点理由,证明问题出在刘邦。
第一, 刘邦到底有没有请过这四人出山?这值得怀疑。
因为,找不到历史文献资料证明刘邦曾经请过这四人出山做官。我们知道的就是《汉书》张良传中的那几句话。
刘邦见到跟在儿子刘盈后面的四位老人疑惑地问:“你们是什么人?”
这四位老人一一介绍自己的身份,此时刘邦才明白这样的四位老人就是商山四皓。
接着刘邦说:“我寻求各位都不见,今天为什么出现在我儿子后面呢?”
刘邦的这句话能说明什么呢?
刘邦的这句话能证明刘邦找过这四位老人吗?很难看出有这样的意思,顶多也就是刘邦的搪塞!
根据刘邦的性格,刘邦特定广场合说话,都是张口就来,是不讲究真凭实据的。
刘邦这句话,更像是刘邦见到疯传中的商山四皓一时好奇,来的应景之作!
有人说,张良也曾经说过,刘邦找过商山四皓!
《汉书》张良传中,确实有这样的记载。
张良对吕泽说:“皇上想念又不能招致这四人。”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很难说明刘邦去找过他们!
综合刘邦与张良的话分析,只能说明刘邦确实想见这四人,但是有没有派人去找寻这四人很难说。
就是刘邦派人去找过,也不是诚心实意,或者说并没有尽到礼数,所以才导致这四人没有下山见刘邦。
第二, 刘邦在读书人中没有好印象。
张良说过,因为刘邦傲慢、蔑视文人,所以这四人不愿意见刘邦。
这四人与刘邦见面也说过:“陛下轻慢文人、蔑视文人,我们不能忍受陛下的凌辱,就躲起来了!”
史书中记载刘邦侮辱文人的事件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刘邦见到文人,取下文人头上帽子,往里面撒尿。
既然是隐居,肯定是看重气节!
看重气节的商山四皓自然不愿见一个侮辱文人的刘邦。
第三, 刘邦身边那些人也让商山四皓瞧不起。
刘邦流氓出身,身边的人都是一些没有读过书的人。杀狗的、赶车的、吹鼓手等等。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从这个角度看,商山四皓也不会来到刘邦身边做官。
另外,说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下山,有点不妥!
那么,商山四皓没有被刘邦请下山,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理由很简单,吕后的做法与刘邦的做法正好相反!
第一,吕后听从张良的,让太子刘盈写了一封很谦卑的信,请商山四皓出山;并安排豪华的车子迎接商山四皓出山。这样给足了面子,让商山四皓享受到高规格的尊严。
第二,吕后听从张良的建议,馈赠了很多稀世珍宝珍宝。下山后,又安排在周吕侯家中食宿,这让商山四皓得到了实惠。
第三,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太子,这让商山四皓看到了未来。
由此三点,商山四皓一下山,就立即开展工作:建议吕后到刘邦那里哭诉,千万不要让太子出征!
现在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这四人到底牛不牛?
商山四皓下山,让刘邦改变了更换太子的决定。不过,刘邦也质疑这四人的才能。
刘邦对这四人说:“敬烦诸位能善始善终地教导保护好太子!”
一个“能”字,就可以看出刘邦怀疑商山四皓的诚意!
这四人辜负了刘邦的委托,最后让刘盈抑郁而终。要是这四人真的有本事,刘盈会被吕后控制,被吕后气死吗?
综上所述,商山四皓并不是真心实意隐居,只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也没有什么真本事!
他们没有下山,来到刘邦身边为官,主要原因是刘邦并没有真心实意请他们下山为官,其次他们也害怕刘邦。因为在刘邦身边为官,没有真才实学,混不下去。所以借口刘邦蔑视文人来掩饰自己没有真本事不敢下山的真实原因。
刘盈请他们下山,他们就来到了刘盈身边。因为他们知道刘盈仁义、老实,好糊弄。实在混不下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书上写的都是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刘邦把握了尺寸,吕后则毫无底线。
刘邦并不是被司马迁抹黑的流氓,他最早混的也是游侠,接触过很多高人隐士,所以对这帮淡泊名利的求道者是非常尊重的,即使当了皇帝,也能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不会求全责备。
刘邦在早年混江湖的时候就听说了商山四皓的大名,因此当了皇帝之后慕名求贤,果不其然四人拒绝了刘邦的邀请。其实四人都八十多岁了,即使在朝为官者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因此他们入朝为官毫无意义。刘邦只是单纯想见见这四个人,没有其他想法。不来也就算了。
吕后是个女人,而且是个不择手段的女人,她为了向刘邦夺权,就让弟弟吕产去请四人,其实言外之意是,不来就弄死你们。不想死就识相点。四人毕竟还想活几天,于是来了。
刘邦问他们为啥来了,他们就编了太子贤能的谎话,其实太子贤能不贤能跟他们毛线关系没有,他们只想在山上好好活几天。
刘邦不是傻逼,一看吕后把这几个人都弄来了,就知道吕后下了狠心,自己治不了她了,所以跟小老婆作了最后诀别,他也知道,自己如果死了,小老婆会死得很难看。但是他也没办法了,这就叫英雄迟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