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的哪里?
都说姜维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成立。因为诸葛亮过世的时候,姜维并没有立刻接过权柄。真正接替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其实是蒋琬。
不过蒋琬跟诸葛亮是属于一个辈分的人,没当多久就去世了。接替蒋琬的费祎则成为了蜀汉真正掌权之人。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其实就是费祎。而且费祎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姜维并没有受到诸葛亮的指定。
诸葛亮执意北伐,为什么要选择反对北伐的费祎呢?对费祎来说,可能这就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时刻。因为费祎曾经不止一次向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反对战争的决心。
诸葛亮表面上比较恼火,其实内心是相当高兴的。因为诸葛亮明白,自己这么折腾下去,蜀汉早晚要灭亡,只有依靠费祎这种坚持发展的大臣,才能够拯救蜀汉。
蒋琬只是一个过度,诸葛亮真正中意的就是费祎。费祎虽然没有军事才能,但是治国能力他是一流的。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三国志》诸葛亮北伐消耗了大量蜀汉的国力,他只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一统天下。可是这个愿望到死他都没有实现。
所以在寻找接班人的时候,其实诸葛亮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无法一统天下,后继之人更加没有希望了。所以诸葛亮就选择了费祎。
费祎不好战,可以说是反战的主力,有费祎来治理蜀汉,才能够让蜀汉拥有喘息之机。这个时候刘禅派来的使者已经来了,他想要知道,在诸葛亮百年之后,谁能够接替他。
诸葛亮给出的回答是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至于费祎之后到底是谁,诸葛亮没有明说,那么费祎后面是不是姜维呢?我觉得是。
姜维真正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之志,所以成了公认的接班人。费祎当政的时间,为蜀汉国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眼看着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费祎也是得意忘形,结果被人给刺杀了。
杀死费祎的是一个小人物,从曹魏那边被俘虏过来的郭循。至于郭循到底是谁派来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费祎死了以后,姜维接过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其实真正意义上,只有军权。当时的政权,刘禅已经自己收了回来,而且深受黄皓等人的谄媚。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三国志》姜维掌握军权以后,便立志要恢复中原,完成武侯诸葛亮的遗志。从这儿开始,姜维在24年里,发动了11次对曹魏的战争。
所以曹魏那边对姜维是恨之入骨啊,不管曹魏那边发生什么事情,姜维都会把它当成北伐的借口。
可惜姜维的才能比不上诸葛亮,而司马昭的才能却能跟他老爸司马懿相当。这就造成了姜维压根就不是司马昭的对手。
11次较量以后,姜维始终无法深入曹魏境内。这就造成了姜维在蜀汉非常尴尬的局面。钱是花了不少,可是事情却没怎么办好。
姜维的多次北伐,更是惹怒了司马昭。于是司马昭派遣钟会和邓艾发动了一场对蜀汉的灭国之战。
虽然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但是的确是因为姜维太烦了,曹魏实在是受不了姜维这么频繁的骚扰,所以才会选择灭了蜀汉。
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姜维这么多年来,其实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完成诸葛亮的志向,这是姜维之所以受到后人崇敬的地方。
姜维最远打到哪儿呢?其实总是在甘肃境内折腾。蜀汉北伐的次数实在是不少,诸葛亮有六出祁山,而姜维有九伐中原。其实姜维真正的北伐,有足足11次。
其中有10次,基本上都是在甘肃境内跟曹魏大军相抗衡的。剩下一次是在陕西境内,所以还不如在甘肃地区的斗争。
当时的陕西紧挨着蜀汉的汉中地盘,所以双方基本上是在边境相互挑战。可是到了甘肃就不一样了,姜维打到了甘肃以后,基本上都是在深入曹魏境内了。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曹魏最偏远的地区也就是在甘肃地区。比如在甘肃陇西、临潭等地,就发生了多次北伐战争。不过要说最远的一次,应该是在甘肃的狄道,也就是临洮县地区。
这个地区在陇西西北角上,诸葛亮的手下马谡丢了街亭以后,这片地区便全都落入了曹魏之手。姜维先是攻打陇西,陇西之战没有斩获以后,姜维并没有南下,而是继续北上,估摸着是想要重新夺回街亭地区。
所以姜维带兵打进了临洮,可惜这一战姜维依旧没有取得巨大胜利。所以街亭地区也没能夺回来。实在是非常可惜。
总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是最好的时机,姜维时期就太被动了。蜀汉真正能够一统天下的时机,其实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诸葛亮手握斗志昂扬的兵马,粮草军械一应俱全。
而且蜀汉的出兵十分迅速,很快就占领了街亭地区。可以说是声势浩大,大有侵吞长安的意图。魏延也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可见他们都是有志向夺取长安的。
可惜这个时候马谡犯了天大的错误,丧失了街亭,也就丧失了西北地区最合适的屏障。从此以后,诸葛亮越来越被动,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到了姜维时期,人马不足,粮草不足,姜维本人的权力地位也不足。最让人头疼的是,姜维所面临的,是防备十分充足的曹魏大军。
可以说,经历了诸葛亮的北伐,曹魏那边已经怕了,所以防守非常严密。这也就造成了姜维压根就无法北伐成功。
所以姜维越打越远,越来越没有斗志。一路向北,居然连街亭都没能收复回来,难怪蜀汉朝中到处都是诋毁姜维的声音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后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的哪里?
诸葛亮生前为了光复汉室,曾五次北伐,但都没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他自己也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于五丈原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在诸葛亮死后,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姜维为实现诸葛亮的遗愿,也立志北伐,光复中原。他在诸葛亮死后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这二十多年之间,曾参与主持了十一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公元238年,姜维跟随蒋琬驻扎汉中,之后率偏师出陇右,于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不久退兵,不过此战蒋琬也只是骚扰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拉开阵势打,没多久退兵属正常。南安当时属于凉州的一个郡,如今属于今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
第二次是在公元244年,当时曹爽为建功立业,兴大军伐蜀,蜀汉大将王平在汉中抵御,姜维跟随费祎率军前去支援王平,最终打的曹爽大败。由于这场仗属于蜀汉防御之战,也就并没有打到那之说。
第三次北伐在公元247年,当时羌胡人打算降蜀,姜维为了策应他们的投降,率兵出陇右接应,与曹魏大将郭淮,夏侯霸大战于洮西,之后成功胡族首领白虎文等部大部分人迁往蜀地,达到了要完成的目的。此战是掩护胡人迁蜀,迁蜀受到了魏军阻拦,并战于洮西,洮西在如今甘肃洮水之西。
第四次是在公元249年,姜维督军进攻雍州,并依傍曲山筑城,称曲城,并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此地,以此为后方再与羌胡人一起进攻雍州郡县。魏军都督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统兵抵抗,不过后来被邓艾切断了退路,曲城也沦陷,姜维于是率重兵奔袭洮城,不过又为邓艾所所破,姜维只好撤军。姜维最后打到了洮城,洮城是在今甘肃临潭西南处。
第五次是在公元250年,姜维又是以羌人为辅助,与曹魏大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都各有胜负,洮西并未被攻克,但姜维俘虏了魏中郎将郭修。洮西如今在甘肃洮水之西。
第六次北伐是在公元253年,当时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没有了制约,于是立马出兵北伐,并包围南安,不过由于粮尽而退。南安属今甘肃陇西、武山县一带。
第七次北伐是在公元254年,当时司马师杀夏侯玄、李丰等人使得曹魏内乱动荡,魏狄道长李简甚至密书向蜀汉请降。姜维看到机会于是再次出征。姜维占据狄道,进围襄武,最终击败魏军,斩杀大将徐质,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临洮等县,并迁县民入川,之后率军撤回。河关、临洮在今甘肃临夏与甘肃岷县一带。
第八次是在公元255年,姜维乘司马师病亡与夏侯霸、张翼再次北伐,率数万人攻魏,大破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则乘胜围狄道城。之后司马昭调整过来,派邓艾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司马孚为后援,姜维被击退。狄道城在今甘肃临洮县。
第九次是在公元256年,姜维率兵再次北伐,想乘机进取上邽,并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姜维与魏军交战于段谷,但胡济却失期未至,蜀军大败,姜维也因此战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段谷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第十次在公元257年,诸葛诞联合东吴起兵反抗司马昭,司马昭调走了关中兵力,关中空虚。于是姜维乘机再出兵,攻魏秦川。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到达沈岭。当时魏在此防守薄弱,姜维十分有可能拿下,可惜司马望与邓艾合力死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不得下,姜维多次挑战,魏军都不出。诸葛诞败亡后,姜维撤兵。这次姜维进军到的芒水在今陕西周至附近。
第十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出兵北伐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因为再过一年蜀汉就没了,姜维率军攻入洮阳境内,并与邓艾战于侯和,由于姜维远征补给困难,最终为邓艾所打败,损失惨重,实力大减,姜维战败后退往沓中。侯和在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
纵观姜维的十一次北伐,有不少次是相持不定,败过两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于败,但胜也和诸葛亮一样似乎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败的两次则都与邓艾有关。而且也可以看出在大将军费祎死后,姜维没了限制,几乎每年都有进行北伐,只有最后一次北伐过了五年之久。
姜维北伐大多打的是甘肃附近的地方,个人感觉打到最远应该是在第八次北伐之时,当时姜维打败王经,一路打到了狄道城这,狄道城在今甘肃临洮县。
三国后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的哪里?
诸葛亮病逝以后,姜维作为诸葛亮的高足被极力推荐给刘禅,同时反复劝谏北伐是维系蜀汉存亡的关键。刘禅也坚持北伐的战略,但在诸葛亮之后主政的蒋琬、费祎都消极的执行北伐战略,致使姜维没有大的作为。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逐步独掌军权。
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当年夏天,姜维就率领数万大军出石营,围困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军至洛门,姜维就因为粮食耗尽而退军。
此后,到263年蜀汉灭亡,在十年的时间内,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大胜两次、小胜一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其中与魏名将邓艾交战五次,无一胜绩,仅有一次,邓艾坚守不出,姜维没吃败仗。
姜维北伐的功过,与本题无关,就不多说了,看看姜维最远到达了哪里吧。
叙述姜维十一次北伐的过程,豹眼实在觉得就像懒婆娘的缠脚布,毫无趣味,几乎没有一点可聊的地方,就不啰嗦了吧。根据相关的资料,简单说一下姜维最远抵达了啥地方。
姜维北伐,主要的战争区域局限在陕西、甘肃等地。具体到达了甘肃南安、洮西、洮城、狄道、段谷、侯和、沓中以及陕西秦川芒水、汉中附近地区。
从中可以看出,姜维北伐最远到达了狄道,也就是今天的临洮县,在兰州以南,属于甘肃定西市。
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率军越过秦岭到达芒水,即今天陕西周至县渭河支流黑河,这是最接近曹魏核心经济、军事地带的地区。
姜维北伐之所以乏善可陈,因为几乎到达的都是兔子不拉屎的不毛之地,人口稀少,曹魏防御薄弱,跟集体郊游差不多,就不多说了吧。
三国后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的哪里?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一代名将姜维继诸葛遗志,为兴复汉室基业,自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十一次北伐中有大胜两次,小胜三次,持平四次,一次大败,一次小败,总体战绩是相当不错的,相比之前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已成功将重心从之前的秦岭西县(现今甘肃陇南市盐官镇)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了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现今陕西周至县渭河支流黑河)一线。那么姜维在十一次北伐中,最远到底打到了哪里呢?此处又是现今何处呢?
姜维北伐姜维北伐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说明,第一部分是蒋琬主政期间,第二部分是费祎主政期间,第三部分才是姜维真正独立主持的北伐。
在蒋琬主政期间有两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发生于公元238年,时蒋琬和姜维率军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久撤兵。这次北伐不过是蒋琬对曹魏的骚扰,并没有真正进取的意图。
第二次北伐是因曹魏一方主动进攻而引发的,公元244年,曹爽领军十万进攻汉中,时蜀汉大将王平死守汉中,后姜维与费祎领军前往救援,最终曹爽大败而归。
公元246年,蜀汉丞相蒋琬去世,主政大全由此交到了费祎手上,费祎历来主张休养生息,不主张北伐曹魏。然姜维北伐之心坚定,费祎也并没有强加阻拦,不过给予姜维北伐的兵马确是非常之少,每次不过万余人罢了。在费祎主政期间,姜维一共进行了三次北分别发生于公元247年,公元249年和公元250年,主战场都是在洮西,这三次北伐基本持平。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费祎死后姜维开始接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自此开启了属于他的真正北伐。同年姜维率军北伐,再次出兵围攻南安,只可惜因粮尽而无功而返。
公元254年,姜维第七次北伐,此次北伐姜维由陇西狄道北进,后斩杀了魏将徐质,此役小胜。
公元255年,曹魏实际掌权者,大将军司马师病故,姜维趁机再次由狄道北进,此次北伐姜维大胜,于洮西大败魏将王经,后一路北进围攻王经于狄道城。这便是历史上的“洮西之战和狄道之围”。这也是姜维十一次北伐中打得最远的一次。时王经率领残部坚守狄道城,后曹魏大将陈泰领军前往救援,姜维最终撤兵。
公元256年,姜维再度北伐,然此次遇上的不是一般的将领,正是后来的名将邓艾。此役是姜维与邓艾第一次交锋,最终被邓艾大败。
次年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借机再度出兵秦川,然魏军采取坚守策略使得姜维终难推进,公元258年,诸葛诞兵败,姜维闻讯退兵。
公元262年,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与邓艾交战于侯和,后为邓艾所破,此役小败,后姜维因避黄皓锋芒前住沓中屯田避祸。
姜维北伐,最远攻至狄道城一带姜维北伐十一次,属第八次北伐打得最为出色,洮西之战,魏军折损数万人,姜维乘势一路攻打到了狄道城一带,古时狄道便是现今甘肃临洮地区,故姜维最远打到的狄道城一带应是现今的兰州市以南,临洮县以北一带。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三国后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的哪里?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第五次率军北伐的诸葛亮积劳成疾,油尽灯枯,病死在五丈原军营中。诸葛亮死后,姜维渐渐独揽了蜀汉军政大权。姜维夯实权力后,一改蒋琬、费祎制定的罢兵息战、与民生息的政策,全盘承袭了老师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做法,他十一次北伐曹魏(小说中为九伐中原),却胜少负多。
蜀汉政权从建立到覆亡,历二帝,享四十二年国祚,国运并不长久,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关于蜀汉政权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长期难以盖棺定论。
有人认为,西蜀政权僻处西南一隅,地理位置没有优势,地域逼仄,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综合国力远不如占据黄河以北广袤地区的曹魏,不论经济还是人才,西蜀不仅难以抗衡强大的曹魏,甚至不如盘踞长江中、下游的孙吴,因此最早被曹魏所灭。
也有人认为是蜀后主刘禅昏聩无能,所以贻误蜀国。刘禅上位后整日浑浑噩噩,稀里糊涂,不仅沉溺于声色犬马中难以自拔,还重用宦官黄皓,极力阻挠姜维北伐,“烂泥糊不上墙”的刘阿斗才是导致蜀汉迅速灰飞烟灭的罪魁祸首。
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意见是蜀相诸葛亮不顾国力疲弱,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耗尽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不善奇谋,且重用私人,排斥异己,导致蜀汉人才匮乏,后继无人,最终被人才济济、民殷国富的曹魏击灭。
一个政权的最终灭亡,原因错综复杂,内忧外患,政局动荡,经济崩溃,体制积弊等等,都能动摇其统治基础甚至导致房倒屋塌。但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因军事上的失败。
昔日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战局上还能稍占上风,有时还能压着曹魏打,但他死后,蜀汉居然气势锐减,甚至可用不堪一击来形容,这一点很值得后人深思。正是被诸葛亮誉为“陇西奇才”的姜维统领全军,并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北伐中原,耗尽了蜀国的国力,还没有啥值得夸耀的战功,这才导致蜀汉满盘皆输的。
253年,力主保国安民的大将军费祎被郭循刺死,军权全部落入姜维手中,于是他便开始频繁出兵对曹魏发动进攻。
255年,姜维率军万人直扑狄道(今甘肃临洮),击败魏将陈泰,并将另一员魏将王经围困在狄道城中。曹魏实际掌权者司马昭派名将邓艾会合陈泰驰援狄道,大败姜维,迫使其退守钟提(甘肃成县)。
第二年正月,姜维被晋封为大将军。夏七月,姜维又率大军兵出祁山,因镇西将军胡济失期不至,在上邽段谷(甘肃天水附近)被魏将邓艾打得大败亏输,士卒伤亡惨重,遗尸遍野,失踪逃亡者不计其数,引发蜀汉民众的强烈不满。
史载,蜀国当时载入户籍的大约二十八万户,人口总数约九十四万口,而官员、将士就多达十四万二千有余,平均两户就要负担一个官员或军人。彼时刘禅昏聩庸弱,不理政事。到258年,朝政大权逐渐被大宦官黄皓把持,黄皓想用其党羽闫宇代替姜维掌军事,姜维感到危惧异常,便以防御曹魏为由,长期统兵在外,驻扎、屯田于沓中(青海东南部与甘肃接壤处)不敢回成都。
《三国志》载,姜维前前后后共发起过十一次北伐,第一次发生在238年,最后一次发生在262年,前后历时24年,有胜有负,但总体负多胜少,不论他如何努力,仍然改变不了魏强蜀弱、战略被动的不利局面。姜维北伐大都在今天的甘肃境内 ,打的最远的一次应该是第八次北伐,蜀军攻至狄道城(今甘肃临洮定西),围困魏将王经,后被邓艾击退。按图索骥,这应该是姜维十一次北伐所抵达的最远地方了。
姜维继承恩师诸葛亮的遗志,十一次北伐中原,比诸葛亮六出祁山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邓艾偷袭阴平、刘禅已经举国投降的情况下,还心怀蜀汉,一门心思帮助刘禅复国,他试图通过诈降钟会,再撺掇钟会举兵造反击魏,以实现灭曹兴汉的最终理想。这样始终心怀前朝、并一心一意想匡扶社稷的人在历史上实属凤毛菱角。
最后他虽然功败垂成,身死族灭,但其个人品德似乎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虽然他一次次攻伐中原的举动不被后世史家肯定,甚至屡遭诟病、质疑,但仅凭他对蜀汉忠心无二这一点,就已经能让他名垂千古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三国后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的哪里?
姜维一共北伐十一次,其中第五次北伐的攻击范围最远,一直杀到了西平郡附近。西平就是现在的青海省西宁市。
十二年(公元250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三国志·姜维传》↓姜维历次北伐攻击区域示意图
第一次北伐:探敌虚实。
公元238年,辽东公孙渊造反,魏国太尉司马懿率四万大军赴辽东平叛。当时蜀汉尚书令蒋碗认为司马老贼不在关中坐镇了,此乃偷袭魏国的大好时机,便令姜维领偏师出击陇右,意在试探魏国的虚实。
蜀军杀至南安郡后,与魏军相遇,双方相持不下。随后蜀军撤退,姜维的第一次北伐至此结束。
第二次北伐:增援汉中。
第一次北伐后,蜀汉有六年没有北伐。蜀不攻魏,魏自然要攻蜀。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领十万大军攻击蜀汉的北部门户汉中。蜀军大将王平领三万人迎战。
当时蒋碗已经病重,接替蒋碗的费祎遂派遣姜维率蜀军主力增援汉中。姜维率蜀军主力抵达汉中后,魏军撤退。
以上便是姜维的前两次北伐,由于当时姜维的地位不高,不是北伐的领导,因此在《三国演义》中,便没有这两次北伐。(这也是为什么在演义小说中,是“姜维九伐”,而不是“姜维十一伐”的原因)
第三次北伐:接应羌胡归蜀。
公元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同一年,魏国凉州的羌胡族人造反,意欲投奔蜀汉。魏国雍州刺史郭淮闻讯后,率军在半路拦截。姜维闻讯后,也率兵出陇右,在羌胡族人赴蜀途径的洮西(洮水以西)与郭淮和夏侯霸大战一场。此战姜维小胜,不仅护送了不少胡人入蜀,且全身而退。
第四、五次北伐:趁乱出击。
公元249年,魏国发生高平陵政变,姜维认为魏国内乱,乃北伐良机,便请命北伐。然而费祎认为北伐劳民伤财,不愿意给姜维过多的兵力,只给了他一万人。
此战,姜维率军突袭陇右,行军路线和第一次北伐相同。大战数月后,姜维在邓艾、郭淮、陈泰的围攻下,退回汉中。
一年后,姜维再次出击。这便是姜维的第五次北伐。此次北伐,姜维把攻击目标定为凉州的西平郡。(最远的一次)
由于当时魏国确实有内乱,因而姜维自汉中出兵后,一路浑水摸鱼,并且还得到了凉州羌胡的配合。不过杀至西平后,受限于兵力少,没有攻克西平。随后,姜维在撤军途中俘虏了后来刺杀费祎的郭修。(姜维被后人怀疑是刺杀费祎的幕后指使者,就是因此而来)
第六次北伐:配合东吴伐魏。
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姜维终于放开手脚。当时恰好东吴太傅诸葛恪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得知消息后,也乘机率数万人出击石营(甘肃西和县),经董亭(甘肃天水),包围了魏国南安郡。后来因为久攻南安不克,且军粮耗尽,姜维遂撤围退回汉中。
第七次北伐:兵出狄道。
公元254年,由于司马师和魏帝曹芳的关系激化,司马师遂杀掉支持曹芳的李丰、夏侯玄等人,魏国顿时陷于混乱。
魏国狄道县长李简担心受牵连(也不知道朝廷内乱跟他一个县长有什么关系),便密向蜀汉请降。当年六月,姜维率军攻魏,狄道县长李简献城降,姜维遂占狄道。(狄道就是现在的甘肃临洮,当时的临洮是现在的岷县)
休整四个月后,姜维率军进围襄武(甘肃陇西南)。魏将徐质反击,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率军继至,击败魏军,斩杀徐质。魏军撤退,姜维乘胜进击,攻破河关县城(甘肃临夏西北)、并迁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百姓回蜀。第七次北伐自此结束。
第八、九次北伐:劳民伤财。
公元255年,由于司马师暴亡,司马昭尚未完全继承司马师权力,姜维趁机北伐,在陇右斩敌过万。但是随着魏军增援,姜维不得不再次退回汉中。
第二年,后主刘禅册封姜维为大将军,其军力和威望空前强大,姜维遂决定再次北伐陇西。
这一次,姜维与蜀国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和,发动强攻。但由于胡济未能如期到达战场,姜维又大败于邓艾之手,遂遭到朝野怨恨。姜维谢过引责,自请后主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第八、九次北伐是姜维人生的转折点,从这两次北伐后,蜀汉朝廷对姜维的评价越来越低。
第十次北伐:趁乱再伐。
公元257年,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雍凉驻军东下讨伐诸葛诞和东吴。姜维闻讯后,认为长安必然空虚,便决定改变北伐路线,不再攻雍凉,而是直攻长安。
起初,魏军众皆惶惧。但魏国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考察地形后,遂制定了依山为营,近水筑寨的策略。任由蜀军多次挑战,就是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一直到公元258年四月,随着诸葛诞败亡,魏军主力西调,姜维遂引军而还。
这次北伐后,姜维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但是朝内对他的非议更大,纷纷骂他屡次北伐不见成效,弄得民困兵疲。姜维抵挡不住舆论对他的非议,便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过头来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
第十一次北伐:被逼无奈。
由于黄皓、诸葛瞻等反姜维派纷纷要求罢免刘禅姜维的兵权。姜维为保兵权,便被迫以北伐的方式以保兵权。
公元262年,姜维起兵再度攻魏,攻入雍州洮阳境。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
双方激战后,邓艾发起反击,姜维大败,损失严重。由于姜维是以战保兵权,他此战是只许胜不许败。然而他却败了,而且还是惨败。因此在战后,姜维不敢回朝,也不敢回汉中,只得带兵退往沓中(甘肃舟曲)躲避非议。
就在姜维寻思该如何是好时,数月后,司马昭以18万大军,兵分三路攻蜀。
这一战就不用多说了,这本来是姜维将功赎罪的好机会。然而他的表现并不好,蜀汉在抵抗了几个月后,后主刘禅开城投降。立国43年的蜀汉政权自此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