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务。据说当年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准备带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坟。没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击。据说后世守卫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后人,之后由于战乱,渐渐的也消失了踪影。那么清朝的皇陵怎么回事?

如果你去过一些以皇陵为主的旅游景点,那么你一定会发现,这些景点的周围,有不少小商小贩。这些人可以在皇陵周围摆摊卖东西,难道只是因为他们缴纳了摊位费吗?

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家住在这里,而且距离皇陵非常近。可以说,为了把皇陵变成景区,才会征收他们的土地和房屋。为了作为交换,拆迁费不少给以外,这帮人还得到了优先摆摊的权利。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紧挨着皇陵过日子呢?其实我们想想便能知道,那就是守陵人。作为守陵人的后人,他们别无选择,继承了祖辈们的职业外,还要世代居住在这里,这就有了现在这些小摊贩。

清朝的皇陵守陵人,在清朝灭亡的时候,是有人发工资的。

在袁世凯的操作之下,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大清国正式灭亡。不过作为谈判条件之一,清朝的皇陵是必须要得到保护的。

不仅如此,民国政府还要补贴这些守陵人工资,以保证他们能够世代在这里守护清王朝的皇陵。这件事跟成立民国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所以北洋政府自然是满口答应了这一点。

起初还是不错的,民国政府正常给他们发工资,可是后来情况变了。袁世凯死了以后,这帮北洋的兄弟们就不那么厚道了。

一阵子混战中,谁还管得上这帮守陵人呢?这下子守陵人失去了工资来源。可这没有关系,清王朝虽然灭亡了,可是清王朝的贵族们并没有消失。

作为当时最为土豪的家族,爱新觉罗家族的土豪们开始集资,以此作为守陵人们的工资。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守陵人也就不用担心没钱发工资了。

不过因为孙殿英事件爆发以后,清王朝的后裔们表达了自己强烈不满的想法。使得民国政府不得不重新重视起守陵的工作。

所以在民国政府的安排下,一帮有编制的守陵人算是正式上班了。他们拿着民国的工资,为清朝的黄陵守陵,这也是比较奇葩的一件事。

解放以后,守陵人基本上在本地安身立命了。

到了再往后,其实守陵的概念已经渐渐淡化。过去清朝刚灭亡的时候,那帮守陵人对清王朝是充满感情的,就算是不给工资,他们只要有口吃的,都不愿意离开皇陵。

可是这帮人总有老去死去的一天,他们去世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们的后人们虽然也生活在守陵人守陵的地方,虽然也听从了父辈们的教育。

但他们对清王朝没有任何感情,他们从出生以后,就不知道清王朝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在他们心目中守陵的工作,也就渐渐淡化了。

以至于再往后传,其实大家都没有了守陵的概念。不过没有走出去打工的人,一辈子依旧生活在自己这片土生土长的地方。

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用土地养活自己。至于守陵的事情,我们并不清楚他们是不是真心给忘掉了。

有很多人心目中是有信仰的,但是从表面我们看不出来。比如说守陵这件事,如果他们真的没有了守陵的信仰,那为什么非要世代居住在附近呢?

总有一些神秘的事情,只是没有被揭开面纱而已。守陵人的工作或许没有哪一天是中断过的,只是在表面上他们不愿意被其他人这么看罢了。

到了现在,他们在当地都能有像样的营生了。

像我刚才所说的,守陵人传到这一代的时候,其实对于守陵的想法,或许已经淡忘了。可他们还是世代都居住在这附近,也没有觉得瘆得慌,这就有些奇怪了。

不过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帮人的生活是否有着落,现在皇陵门口那些小摊贩们,其实大多数都是守陵人的后人。

这是他们生活在这里的特权,没有其他人可以剥夺。所以他们依靠这些小买卖,也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

在这里,他们可以制作一些精良的手工艺品,都是跟清皇陵相关的工艺品。也可以搞一些特色的当地美食,作为他们的主要卖点。

此外,他们也可以在当地开一些民宿和农庄。过去大家看不上的地方,现在可都成了香饽饽,不少人想要搬到皇陵附近,那还没有机会呢!

稍微有点水平的年轻人,他们脑子比较活络,会去学习导游知识,成为当地的一名导游。这样,既能够养活自己,又能够靠近自己的家乡,何乐而不为呢?

总结:守陵人最无奈的地方,就是故乡。

很多人想起了故乡,或许是无限的怀念。那些背井离乡多年的人,回到故乡以后,大多哭得稀里哗啦的。

故乡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是满满的感动和回忆。可是对守陵人来说,他们的故乡,却承载着很多无奈。

他们走出去过,每次提及故乡,在皇陵旁边,这未免就有些难以启齿。而且谁没事会住在坟墓旁边呢?

这就是守陵人最无奈的地方,皇陵就是他们的故乡,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抹去。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年轻人都从皇陵旁边的农村,走入了城市。

这一代人以后,就彻底告别皇陵了。不知道他们的后人,是否还能记得,自己的老家曾经在皇陵附近,他们曾经是守陵人。

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族人,其发祥地是在今天辽宁省一带,清朝最后入关统一了中华大地,并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在整个清朝276年的历史中,共有11位皇帝,而清朝的皇陵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入关前的盛京三陵,一个入关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盛京三陵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三陵即福陵、昭陵、永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永陵内安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及他们的福晋。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下属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有15座陵墓,包括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禧太后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定东陵及其它皇后、嫔妃、公主、王子等的陵墓。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管理清朝皇陵的部门有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并且在皇陵当地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如清东陵有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设置总管事务大臣一名,由马兰镇总兵管兼任,马兰镇总兵管是清代直隶绿营的五镇总兵官之一,驻地在今河北省遵化市,东陵承办事务衙门下设管理机构和保卫机构。

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的维护,接待,修缮,清扫等相关工作,而保卫机构则负责日常的皇陵内外安全保卫工作。这是清朝还存在的时候,清朝对皇陵的管理。

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退位前与民国政府签署了协议,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维护清朝皇室陵墓,清朝之后就灭亡了,而民国又处于混战阶段。

清朝灭亡后,那些原来负责维护皇陵官办机构就不存在,但仍有一些人守护在皇陵,这些一部分是满清皇室成员,陵墓中埋着就是自已的祖先,另一部分人是满清贵族自掏腰包花钱请来的守陵人,负责打扫卫生,看陵之类的简单工作。

原本国民政府要负责维护皇陵的,但国民政府由于内乱,一时没有时间来管这些,于是在1928年就发生孙殿英盗墓的事,此事发生被披露后,引起溥仪及满清皇室成员的极大不满,向蒋介石告状,这才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因此加强了陵墓的管理。

说是加强管理,也不过是国民政府花钱雇一些人来负责简单的打扫及防卫工作,再加上皇陵原本就是有一些满清的皇室后裔在维护,这些人的费用也是由国民政府出钱,而这些守陵人为了守陵,也基本上在陵墓附近安家,形成一些村落,然后子承父业,就算没有继承父业,由于陵墓本来就在村子附近,也有义务负责维护。

当然国民政府付给这些守陵人的钱也只是断断续续的,这些守陵人一是因为家就在附近,二是因为战乱,因此就在陵墓附近开荒种地,养活自已,同时负责维护皇陵,就这样世代形成一个习惯,维护皇陵的习惯,国民党败逃后,这些皇陵的管理就由新中国负责维护了,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直到现在。

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皇陵是皇上和皇上亲人的陵墓。

皇上是尊贵的,受命于天,是真龙天子,享受很多的特权。皇上说话不叫说话,叫圣旨;皇上的身体不叫身体,叫龙体;皇上的开口不称我,称朕;皇上高兴了,叫龙颜大悦;皇上生病了,叫龙体欠安;皇上床榻之事也说的非常高大上,叫临幸,宠幸。就是皇上蹬腿了,也不叫死,叫驾崩。

皇上活着生杀予夺,荒淫无耻,穷奢极欲,死了也无比荣光,永垂不朽。凡人死了,挖个坑埋起来就算了;要是遇到灾荒年,用了草席一卷扔到路边喂狗。

皇上可不行,皇上喂狗,狗也不敢吃。狗一看腿也发抖,因为那不是人,是龙啊。

所以皇上驾崩了,不仅要举行全国哀悼,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还要修筑规模庞大的陵墓。有的皇上从娘肚子里刚出来就开始造陵墓,一直修到死都没有完成。可见,陵墓比皇上的皇宫都豪华。

过去的人都迷信,认为人死了只是肉体不在了,灵魂依旧存在,皇帝更是虽死犹生。所以皇上死了也要风流快活,享尽荣华。因此,皇上死了,都要极尽奢华,弄无数的奇珍异宝,还要有美女殉葬陪侍左右。

殉葬制度一直断断续续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明英宗的时候,被废除了。清朝入关后又死灰复燃,到了康熙时候才又被终止。

皇陵里不管有没有女人,金银珠宝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盗皇陵也成为古今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致富捷径,皇陵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百万富翁。

这样一来,皇帝心里非常纠结,死的时候想随便陪葬,但死后又怕盗墓。为此皇帝们绞尽脑汁,防止盗墓。

有的皇帝建造在河床上,建造之前先把河水改道截流,修好之后再恢复河道,这样还嫌不安全,最后把参与施工的工匠全部干掉。尽管如此,坟墓还是会被发现,麻雀飞过来还有个踪影,何况那么多人在那里折腾了多少年。再说知情的人被杀,参与灭口的人不会不知情,谁又来灭他们的口,总不会皇上亲自动手吧。

还有皇帝修建了几十座假陵墓,来以假乱真,保护真陵墓。但经不起岁月绵长,执着的一代代盗墓贼一个个挨个偷。

不少皇帝在陵墓里设立了许多暗道机关,但只要前仆后继,机关总有失灵的时候。所以说,最安全的,还是派人守护,于是守陵墓这个职业就诞生了。

一个朝代正常统治的时候,国家财政有的是钱,派多少人守护都不是问题。何况盗墓人都是见不得阳光的蟊贼,偷偷摸摸、不敢光明正大,更不敢武装盗墓。所以,象征性地派出一支小规模的兵力就可以了。

一个王朝兴盛的时候,守卫陵墓的事情好说,也没有人敢在皇帝陵墓上动土。可是当一个王朝终结的时候,前朝的陵墓不是被反叛武装给提前挖了,就是给后来的征服者给派人刨了,或者是给盗墓贼给光顾了。

清朝灭亡后,民国就出了个盗墓贼,这个盗墓贼可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盗墓贼——大军阀孙殿英。1928年7月。,大军阀孙殿英因为没有军费,部队揭不开锅了。不知道是谁出的馊主意,想起了盗取东陵。孙殿英一声令下,全副武装的军人就直奔东陵,革了老佛爷慈禧的命,连慈禧的裤子都扒了,据说人家的内裤是金丝编织的。

清朝统治时期,针对关外三陵和东、西陵都有皇陵保护方案和守陵人,关外三陵距离京城最远,还专门组建有一个叫“三陵总理事务衙门”的机构予以妥善保护,守陵管理人员一般是皇室子弟亲自担任,这部分皇室子弟可能是由于犯错或其他原因受到排挤,分配到这种工作,虽然远离朝廷中枢权力,至少也远离是非,且有稳定的薪俸,保证日常生活无忧。

大清灭亡后,民国优抚条款力的银两经常断供,京城皇族的开销都大为节省,各处皇陵的守陵管理人员都断了炊,人心不稳。如果队伍稳定,孙殿英也不会那么胆大妄为。

慈禧盗墓事件发生后,海内外舆论大哗。满清遗老遗少和慈禧后人在国内国外报社鸣冤叫屈,血泪控诉。

都说入土为安,逝者为大。虽然满清统治者前期做尽坏事,但最后的清帝逊位符合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没有造成大规模伤亡,再加上中国人也是有道德底线的,不能打扰侵犯死者。于是在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宣布派人守皇陵。守皇陵的人数在150人左右,担任守卫工作的人一部分是从军队调来的,一部分是招募当地的农民(很多也是祖辈守陵人),这样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他们的薪水由国民政府负责,每个月10块大洋,相当于一个保长的工资水平。每个守陵人还有生活补助,过年过节还有福利。

除了政府出资招募的守陵人,陵墓周围还有不少前朝守墓人的后代,他们早就在这里结庐居住,繁衍百年,是为了维护祖宗尊严,自费轮流在这里守护,那也是祖宗的遗训。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清代皇帝陵墓保卫机构——东陵文物保管所,在对皇陵进行守卫的同时,还对每个陵墓进行了修缮维护。

1961年3月4日,清东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也升级为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该机构是事业单位,在这里上班的自然都是事业编制,工资由国家财政负担。

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中国文化中,对于生死之事,都是非常看重的。虽然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很不在意生死,但对于帝王来说,生死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帝王对于自己的坟墓,以及死后的事情,也是非常看重。于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出现了,那就是守陵人。

在史料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安排二十户人家,为秦始皇守陵,这些人享受着国家的补助,虽然日子过得比较无聊,但子子孙孙都算是有了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业。这些职业,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自然也没有什么人骚扰刁难。因此,这种守陵的工作,并不太差。

当然,另一种守陵人,比较悲催,那就是被贬谪的人,一些朝廷命官,犯了事,被贬去守皇陵。这些人自然不如前一种御封守陵人自在。

还有一些守陵人是自发的守陵人,比如明朝末年的名将袁崇焕,他死后,他手下的一个谋士冒死收敛了他的残骸,暗自安葬,然后让自己家人世代守陵,一直到现在。

回到问题中,清朝守陵人,大部分像是第一种,全都是御封的守陵人,这些人世世代代都会为皇族守护陵墓。除了日常的维护以外,还要保证坟墓不会被盗墓者光顾。但当清朝灭亡之后,守陵人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

一般而言,这些人在长久的生息繁衍中,会形成一个家族,或者说在陵园的周围,形成一个村落,而他们,也从单纯的守陵人的身份,变成了普通的村民,而他们的工作,也从日常维护皇陵,防止盗墓,变成了耕种,完成普通农民需要做的工作。

很多守陵人的后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祖上是守陵人。即使有所了解,也不会了解的很多,在一些重要的祭祖节日中,这些守陵人的后裔,也不会像他们祖辈那样,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而顶多是按照祭祖的仪式,做一些简单的祭祀。

还有一些守陵人的后裔,也成为新的守陵人,当然,这些主要是一些已经规划为皇家陵园,或者是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人的后裔,会作为其中的维护管理中的一员,来进行自己祖辈的工作。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守陵这种职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尤其是对于守护皇家园林方面,很少有人再会想到祖辈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们身上肩负的神圣而且神秘的职责。守陵人,也只成为一个传说。更像是一种图腾或者是纪念,从而远离现实的生活。

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谢谢邀请

“守陵人”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很神秘的,毕竟这个行业不常见,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不盗墓,最早一次听说“守陵人”是看孙殿英盗墓的时候,他用枪赶走了守陵人

谁给守陵人发工资,他们如何生活,要分三个时期

第一,清朝时

守陵人在清朝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该制度不仅规定了什么时候干什么事,还有该事件的规格,标准等,这么看的话,“守陵人”属于公务员,而且地位不低,毕竟皇帝更加害怕自己的陵墓被盗,所以守陵人就得找自己宗族的人世袭(估计是想着同一个祖宗,不会干进不了祠堂的事)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守陵人属于比较高级,有编制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这类人当然是清政府发工资,而且待遇不低(守陵人的子女,一出生便报户口,即刻享受七品待遇)

第二,民国时

清朝灭亡时,清朝皇帝退位协议里有一条规定,就是民国政府必须派人保护皇家陵园。相信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件事,但时间长了,民国战乱不断,这条规定也就也就没有什么功效了

至于之后还有人守护,可能是因为清朝刚刚灭亡,还遵循古法;也有可能是,天下大乱,跑到外面还不如留在陵墓,至于怎么生活,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地取材”的吧

第三,新中国成立后

到现在还有人在守陵,可能就是一种信仰了,而且,现在守陵也没什么忙的,以前的大小祭祀没有了,也不用担心被盗,就是得时不时去看一下,生活来源应该是纯靠自己种地或者打零工了(不能离开该地区,估计年轻人没人乐意去)

总结一下:稳定的现代社会,守陵人作为一个古老的传承,是该到了完成它历史使命的时候了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大清灭亡100多年了,现在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清朝有三处皇陵,一处满族入关前的盛京三陵,还有入关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大清灭亡一百多年了,这些满族守陵人的后裔依然还生活在这些皇陵附近。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类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变迁中是怎样生活的。

清朝时期守陵人的福利政策

自古以来 , 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陵寝的修建, 他们认为山陵的 修建能关系到帝运的兴衰和国柞的长短 , 因此他们都主张圣天子孝先天下 , 首重山陵 。因此镇守皇陵的任务十分重大,清朝也是十分重视。派来守陵的守护大臣是王公贵族,保护陵园的皇家最为亲信的满洲八旗兵,管理陵园和祭祀的是为皇室家庭服务的内务府,还有掌管祭祀礼仪、生产祭祀物品的吏部,还有守护皇陵风水的的汉军。

这些守陵人可是由当时的清朝发放工资,吃的是铁杆庄稼,而且这些守陵人的官职大部分都是世袭罔替,派来守陵的旗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守陵世家。而这些守陵世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要一辈子呆在皇陵周围,他们的子弟可以世袭祖辈的守陵官职,也可以去参加国家的科举考试,走上另一条官宦之路。还可以从这些守陵人的后代中,由同族向朝廷推荐学行俱优之人。

可能在我们的心目中,这些守陵人的日子必然是清苦的。其实不然,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除了有皇室成员入葬和祭祀的时候,这些守陵人要忙一些,其余时间他们都是无所事事,花钱有俸银,吃饭可以领俸米。吃喝不愁,不用劳作,住的是朝廷给自己修建的公房。甚至皇陵附近的可以耕种土地都是归这些守陵人所有。而且朝廷优待守陵人,除了固定发放俸禄外,还时常会赏赐额外的赏银,供他们置办家业。而且守陵人的工作时间,大部分是工作三天,休息三天。守陵人若是家里逢红白事件,还可以领取红白赏银。也就是说,守陵人婚葬嫁娶朝廷也是拨款补助的。国家还在陵园附近办起学校,让那些守陵人的子弟可以有学可上,学费由朝廷支付。

可以说,守陵人是养尊处优的,是很多旗人心目中的理想职位。

清朝后期至1924年守陵人的福利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内外战争连年不断,致使国家经济急剧衰退。大约从咸丰即位开始,守陵人的俸银大约只能支付70%。而守陵人多年来骄奢淫逸的习惯,已经积重难返,只有靠着更少俸银来维持其奢靡的生活。而到了同治六年,守陵人的奉银大约只能发放一半。许多福利政策都不能实施。守陵人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起来。

1911年,大清王朝被推翻了。国民政府与逊清王室签订了皇室优待条件,其中第二条和第四条就有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在民国初年,清朝皇陵的一切守护和祭祀活动照常进行。这些守陵人的俸禄依然由皇室支付,但是已经大不如前了。

民国四年,守陵人不得不另谋出路,由守陵大臣载泽主持,将皇陵附近可用土地租给附近商铺,地租分给每家每户守陵人。其余土地分给守陵人,让其自己耕种以求生存。而这些守陵人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那还会耕种。于是一部分守陵人开始向附近汉民学习耕种之术,自给自足。还有一部分人把分给的土地租给附近的居民耕种收取租金。

还有一部分人从守陵人转变成盗陵人,一些守陵大臣开始盗取陵墓中珍宝变卖来获得收入。当然前期这些守陵大臣只是小偷小摸,到了民国十三年,也就是1924年,冯玉祥将逊帝溥仪逼出故宫。而这些守陵人的命运与皇室命运休戚相关。

1924年, 清政府彻底不复存在 , 守陵人失去了生活的一切来源 。为了让这 些守陵的官役生存下去 , 民国政府将陵区内的土地按人 口分给他们耕种 , 守陵人 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然而由于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日子 , 并不擅长经营农耕 , 所以他们要么把土地租给周围的汉族耕种 , 靠收租过活 要么携 家带口离开西陵去别处营生有的则举家搬迁到所分得的土地上安居 , 靠自己并不娴熟的农耕技术耕种土地 , 维持一家生计 。

清王室已不复存,这些守陵人开始恣意妄为起来。甚至将皇陵内高耸入云的树木明目张胆砍伐,公开拍卖获得钱财。

在战乱时期守陵人的生活

直奉大战时,皇陵被军阀占领,不仅陵墓中珍宝被洗劫,就连附近的守陵人也惨遭军阀毒手。这些守陵人家庭,被军阀打砸抢劫,家中被洗劫一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那时逊帝已经被逐出宫廷,没有了威望,这些守陵人在皇陵附近的特权也没有了。附近的居民开始认为租种守陵人的土地是自己所有,民国政府不会维护这些守陵人的利益,于是附近居民开始不向守陵人交租。曾经不可一世的守陵人开始沦为平民,断绝了一切的生活来源。

而之后的岁月,中国陷入了连年的战乱。而守陵人与平民无异同,在战乱岁月里漂浮。

新中国建立后守陵人的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 清朝皇陵被国家文物局接管,这些守陵人成为新中国的公民。这些由曾经是清西陵守陵人居住的营房演变而来的村落都成为中国普通农村的一部分 , 而守陵人的后裔们也不用再履行守护清西陵的义务 ,他们过上了与中国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 。和全国其它地方的农村一样 , 他们也经历了生产队 、包产到户 、改革开放等一系列过程 。

改革开放后,守陵人开始多元化发展,不再固守在自己的故土进行农业劳作,而是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许多守陵人后代开始离开皇陵,到全国各地务工。

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月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住在附近的守陵人后裔开始因地制宜,利用清朝皇陵这个被他们先辈世代守护过的风水宝地发展多种经营,开辟了发家致富的新天地。

他们之中有利用自己守陵人的特殊身份当起了导游,向游客讲述自己祖先和清朝皇陵的故事。有的办起了农家乐,农家乐里经营着各式各样带有满族特色的菜品。农家屋以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饮食为主要的经营项目。所不同的是皇陵附近村子大部分的农家屋提供的住所是满族的火炕 , 吃的是满族特色饭 , 同时你在那里还可以听到不少关于满族和清西陵的故事 。还有些村民,传承了自己守陵祖先祭祀文化活动,向游客表演,起到了吸引、招揽游客的作用。总是,这些守陵人后裔与皇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浮人语

满族守陵人后裔的生活从清朝灭亡到现在 ,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今天的他们仍然固守着清西陵这片土地 , 但却不用再守护那些大大小小的坟家 , 这片土地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