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皇太极有些不负责任,自己一个人挂了,居然忘记指定皇位继承人了。这对满清帝国来说,几乎是一场灭顶之灾。

其实在之前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皇位的继承人压根就没有着落,甚至有传言说努尔哈赤打算让多尔衮继承皇位。

所以说生前不指定继承人,简直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巨大折磨。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把多尔衮的亲娘给逼死了,随后他们四个人内部商量了一个对策,便将年富力强的皇太极扶上了皇位。

皇太极的皇位来得如此凶险,可是他并未引以为戒,反倒是继续奉行努尔哈赤的做法,一直不立储君。

其实我们要理解皇太极,他去世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的身体非常棒,据说还出去打了一场猎,回来以后就不行了,属于猝死。

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位健壮的皇帝会突然暴毙。他死了以后,不少人都觊觎皇太极的皇位,尤其是豪格与多尔衮。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背后有两蓝旗相助。

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比自己的十四叔多尔衮还要年长两岁。在当时来说,豪格继承皇太极的皇位,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父亲的家产由孩子来继承,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不过女真人那边,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兄终弟及,这种传统还非常流行。金国的几人皇帝,其实基本上都是搞得兄终弟及。

所以说多尔衮和豪格为了皇位自然是争斗起来了。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手里所拥有的支持者不在少数。

首先他拥有正蓝旗的全部成员支持,因为他本人是正蓝旗的旗主,手下人支持自己旗里的主子,这当然是没话说的。

其次他还拥有镶蓝旗的支持。镶蓝旗的旗主是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也就是皇太极本人的堂兄弟。

这两路旗的全部成员,那可都是支持豪格的,所以豪格手里的资源并不少,绝对有资格争夺皇位。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十四弟,背后有两白旗的支持。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也就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如果从兄终弟及的说法来看,多尔衮确实也是有继承权的。

不过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满清当时已经吸纳了不少汉人大臣,这些人将中原的各种习俗都传到了满清内部,包括父辞子继的说法。

这么一来,其实多尔衮或多或少是站不住脚跟的。不过多尔衮手里的资本可不在少数,首先他拥有正白旗的全部成员支持。

正白旗的旗主就是多尔衮本人,所以他手下的这帮人,当然希望自己的主子做皇帝,这么一来,他们也就有了升迁的机会了。

其次就是镶白旗的支持了。镶白旗的旗主是多铎,多铎是多尔衮的亲弟弟,也是皇太极所有弟弟当中,最能打仗的一个。有多铎这位强悍的战神作为后盾,多尔衮的实力大增。

再则,多尔衮还有一个哥哥阿济格,他虽然不是什么旗主,但是他久经战阵,在军队中有一定威望,也能够帮助多尔衮。

由此可见,多尔衮手里的资本不仅不比豪格少,而且还比他多了一个亲兄弟的支持,这么一来事态可就不好办了。

正红旗和镶红旗基本就是来打酱油的。

正红旗的旗主是代善,他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好人,所以压根就不可能让他去明确表态让多尔衮或者豪格做皇帝。

所以正红旗作为中立的一方,一直以瑞士的角度来调停整个满清的势力,这角色虽然没意思,但是却比较重要。

镶红旗的旗主是代善的儿子硕拖,他的态度跟老爸代善是一样的,两边都不想得罪,所以最初他也是来打酱油的。

当然,后来局势变了,硕拖也就表示要支持多尔衮了,结果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其实代善的这种态度,或许是最好的一种态度了。

剩下两黄旗的人,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可以说整件事最重要的人物,是两黄旗的人。他们手里掌握着精锐的人马,又都是皇太极的嫡系,所以显得相当重要。

可是他们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人支持多尔衮,也有人支持豪格,还有人表示,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就行,其他的他们不管。

所以事情矛盾就矛盾在这个地方,以索尼和鳌拜为首的两黄旗人马,他们先是支持豪格,后来为了表示公平,答应从皇太极儿子里选一个来继承皇位。

索尼和鳌拜对皇太极算是忠心耿耿了,为了他儿子的前程,他们几乎搭上了老命。最终多尔衮也做出了让步,选择了福临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总结:没有这些调节,可能大清就完了。

不得不佩服大清朝在开国的时候,内部是多么的团结。面对至高无上的皇位,多尔衮和豪格虽然大打出手,可是后来全都收住了自己的手脚。

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内讧的话,那么八旗内部一定会打起来。到时候大清朝可就完了,所以为了大清的未来,他们双双放弃了皇位。能做到这样,活该能够夺取天下了。

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努尔哈赤在去世之前,将自己亲统的两黄旗按照女真人的旧俗,分给了自己最钟爱的三个小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个儿子各分十五个佐领。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表示自己去世后,将由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旗主;至于多尔衮,将会另赐一旗给他。由于经过此次分配后,正黄旗被全部分给多铎和阿济格了,镶黄旗成了努尔哈赤唯一亲自统领的旗,所以镶黄旗在这之后也被称为头旗,并且在此后一直被称为八旗之首。

而当时,皇太极和他的长子豪格则分别统率两白旗。后来皇太极继位,他提出要两黄旗和两白旗进行互换,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没有提出异议,于是这次换旗顺利完成。

皇太极提出两黄和两白旗互换如此顺利,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皇太极是君主,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当时的年纪都不大,再加上他们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暂时还没有和皇太极对抗的能力和勇气;

二是后金已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黄色是君主的御用服色,只有君主或者是君主赏赐后才能使用,阿济格三兄弟是臣子,并没有资格使用黄色。在制度上,多尔衮三兄弟没有反对皇太极的理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此次换旗只是交换旗帜和服色,也就是换旗不换人,各旗所属人众仍归各旗主所有。这才是阿济格三兄弟能够对换旗没有太大异议的真正原因。

于是这次换旗之后,皇太极也就变成了两黄旗的势旗主。而多尔衮三兄弟,则变成了两白旗的旗主。双方都是两旗人马,两拨人的实力势均力敌,皇太极不占什么优势。这对于皇太极这个君主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之后,皇太极便利用自己后金大汗的身份优势,通过对两红和两蓝旗进行排挤打击,一步步的建立了自己的权威。

首先是永平之战后,阿敏(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的次子)逃回关外,皇太极借此机会整肃阿敏。他召集众大臣及贝勒议其弃守永平和图谋自立等十六项大罪。最后处理结果是:削去阿敏的旗主之位,并将其圈禁在家。其所属镶蓝旗则赏给跟皇太极穿一条裤子的堂弟济尔哈朗。

紧接着,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由于在大凌河战役犯下御前漏刃的大罪,受到降爵和罚银的处罚。不久后,莽尔古泰抑郁成疾,因病去世。三年后,莽古尔泰的旗下奴仆告其发欲图谋反,皇太极乘机夺去了他的正蓝旗旗主之位,他的子孙也跟着一起受牵连,被降为红带子。

由于正蓝旗此时没有了旗主,于是皇太极将自己和豪格统辖的两黄旗和无主的正蓝旗的人员全部打散混编,重新划分为三个旗,分别授予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旗帜。皇太极亲自统辖两黄旗,将新编的正蓝旗授予豪格,这样后金国大汗一系实际控制了八旗中的三旗,上三旗的雏形由此诞生了。

同时,济尔哈朗控制的镶蓝旗和两红旗也都是皇太极的附庸。因此,皇太极当时的势力其实是六旗,对多尔衮三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如不出意外,皇太极最终也会吞并两白旗,完成八旗的整合。

但是在1643年,已经初步完成了绝对权威的皇太极却突然病死。他这一死,就导致了后来一连串的连锁事件发生。

由于清皇太极暴毙之前没有留遗言,没有指定继承人。而大清也没有继承制度。也就是大清皇帝到底谁来继位,不看继承关系,而是完全就是看谁拳头最硬。

那么,当时谁的拳头最硬呢?一个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另一个则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他们背后都有自己的支持者。但是皇位只有一个,争皇位的人有两个,两人背后都有若干支持者,如果搞不好,两拨人火并起来,清朝估计就完蛋了。

于是,所有的王公贝勒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开会,决定用和平的办法解决这个继承者的问题。

当时,主要的与会人员有以下几位:

正蓝旗旗主——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皇位争夺者。

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皇太极的堂兄弟,豪格的支持者。

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他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著名的老好人,谁都不支持,但是也不反对。

镶红旗旗主——代善儿子硕拖,他的政治主张与代善一样。但是后来又反悔,改为明确支持多尔衮。

英郡王阿济格——老十二,多尔衮亲哥。

睿亲王多尔衮——老十四,皇位争夺者。

豫亲王多铎——老十五,多尔衮亲弟弟。

这三兄弟掌控两白旗,且政治倾向一样,都是坚定的支持多尔衮。

这个时候,豪格有两蓝旗支持,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两红旗打酱油,保持中立。明面上看,两边的势力是持平的。于是,这个时候两黄旗的态度就很重要了。

那么,两黄旗支持谁呢?支持豪格和多尔衮的人都有。有一些大臣支持多尔衮,但是像索尼和鳌拜这些武将支持豪格。

当时身为镶黄旗护军统领的鳌拜和索尼没有墙头草两边倒,他们坚决站在豪格一边。因为如果让多尔衮当了皇帝,两黄旗和皇太极一脉子孙的利益必然受损。两黄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鳌拜、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两派人“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誓要与睿亲王多尔衮争个高低。

到了正式议事那天清晨,两黄旗大臣再次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不让多尔衮得逞。而且鳌拜和索尼等人还密令两黄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跟多尔衮火并的准备。

于是,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和索尼等效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实际上,两黄旗是想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中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

于是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

这里插一句,豪格当时不同意,但是豪格因为后宫不支持他(皇太极后妃),因此赌气没有参加后面的会议。多尔衮抓住豪格不在的大好机会,直接定了福临为帝。顺治帝继位之后,由于两黄旗的态度是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登基即可,豪格和顺治都是皇太极的儿子。两黄旗支持谁都可以,于是索尼和鳌拜等人便不再支持豪格,而是改而支持顺治。

但是由于顺治只有六岁,大清的一切大事完全由多尔衮做主。多尔衮仗着自己是摄政王的身份大肆打压两黄旗的部众。像索尼和鳌拜这样曾经对多尔衮动过刀子的人,被多尔衮整得很惨。另外还有镶红旗旗主硕拖,他因为支持多尔衮称帝,密谋推翻顺治,被人检举揭发,在多尔衮的默准下,被处死。

然后是两蓝旗,豪格和济尔哈朗也被多尔衮整得死去活来。其中豪格被整死,济尔哈朗先是被多尔衮以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为由被罚银二千,罢免辅政职务。接着又因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诬告他,说当初皇太极驾崩时,济尔哈朗故意不举发两黄旗大臣谋立豪格,以及扈从入关,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被多尔衮议罪当死,遂兴大狱,降为多罗郡王。

事后多尔衮虽然没像弄死豪格一样弄死济尔哈朗,但济尔哈朗也因为势力大挫,不再对多尔衮构成威胁了。

其后,济尔哈朗避多尔衮的锋芒,一直到多尔衮死后,他才再次出山,拉拢其它实力派联名追论多尔衮的罪状,最终清算了多尔衮一派。

总的来说,皇太极死后,两黄旗和两蓝旗是明确支持豪格继位的。但是,两蓝旗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他们的主子,而两黄旗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当多尔衮扶持福临登基后,由于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于是两黄旗便转而支持顺治。两黄和两蓝旗的联盟便被多尔衮给拆散。

至于两白旗,这是多尔衮的势力。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就支持多尔衮。而两红旗一直都在打酱油,谁说话声音响就支持谁。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争夺皇位时,豪格得不到后宫对他的支持。因为豪格不是后宫五妃所出,而孝端皇后的意见,两黄旗的将领也要买帐。于是才在选举的关键时刻,老滑头代善和小滑头济尔哈朗始终不敢投豪格的票。豪格原指望两人推举他,可等来等去也等不到,后来负气离开,被多尔衮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

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八旗始于1584年,成于1615年。

八旗最初是来自于1584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后所创的以黑旗为军旗的“黑旗军”,后在他统一建州三卫后,并又在黑旗军的基础上建立了另外一支以红旗为军旗“红旗军”,并有努尔哈赤亲自率领,而黑旗军则交有其弟舒尔哈齐指挥统领。后在1601年,因努尔哈赤的势力极具扩张,遂又将黑旗军和红旗军改编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四旗。

1615年努尔哈赤几乎统一了整个女真部落,而手下的军队也达到了四五万人,同时此时的四旗权利也过于集中,为了防止这些旗主影响到努尔哈赤的统治,随即他又将这四旗改编成八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和镶红旗。自此八旗遂称定制,终清一朝都未有改变。

而此时这八旗除了正黄旗和镶黄旗是努尔哈赤亲自担任旗主外,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别是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及镶蓝旗主阿敏。

皇太极时期的八旗。

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逝世,由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其后金汗位。而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利,他并借口将多铎的正黄旗改色为正白旗,而将原属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改为正黄旗。后又将阿济格统领的镶黄旗改色为镶白旗,并借口又夺走了杜度的镶白旗旗主一职,改有其子豪格担任,并改色为镶黄旗,就在这样的操作下,皇太极得以顺利的掌控了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成为名正言顺的大金大汗。而后不久因正白旗和镶白旗实力过大,再加上阿济格又是一位功劳甚高的大将,随即皇太极找了一个借口将阿济格的镶白旗给了当时仅有14岁的多尔衮。

1628年,因多尔衮征讨蒙古有功,随即皇太极将他与多铎的旗主对调,多尔衮成为正白旗旗主,而多铎则成为镶白旗主。

1630年,原镶蓝旗主阿敏因在与明朝名将孙承宗的对抗下不战而逃,被皇太极囚禁。其镶蓝旗也交有皇太极的弟弟济尔哈朗统帅。

1635年,原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死后被人揭发有谋反之嫌,其子继承的正蓝旗被皇太极借口收回。后皇太极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全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而豪格统帅的镶黄旗,被再次改色为正蓝旗,并获得了原正蓝旗旗下的5个牛录,大概1500位满洲士卒。

1638年,原镶红旗旗主岳托去世,由其长子罗洛浑继承镶红旗旗主。

而之后皇太极时期的满洲八旗基本已成定制,除了皇太极亲自担任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旗主,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别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镶白旗旗主多铎、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正红旗旗主代善和镶红旗旗主罗洛浑。

皇太极死后的八旗。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后,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为大清皇帝。刚开始登基的顺治帝并不实权,大清的朝政大权都掌控在多尔衮的手中。1648年,原正蓝旗旗主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而死,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所得,后他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重组,组建成了全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并有多尔衮亲自掌控这两旗,而原镶白旗则改色为正蓝旗,原镶白旗旗主多铎就变成了正蓝旗旗主。

1646年原镶红旗旗主罗洛浑去世,由皇太极第五子继承镶红旗旗主。

1648年原正红旗旗主代善去世,由其第七子满达海继承为正红旗旗主。

1649年原正蓝旗旗主多铎去世,由其第二子多尼继承为正蓝旗旗主。

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正白旗和镶白旗就被其养子多尔博所统领。但是顺治帝亲政之后,多尔博被勒令认祖归宗,于是正白旗和镶白旗就成无主之旗,而顺治就趁机掌控了正白旗,另一个镶白旗则还给了豪格的长子齐正额,自此顺治帝成为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的旗主。

1652年原正红旗旗主满达海去世,由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为正红旗旗主。

1661年原正蓝旗旗主多尼去世,由多铎第五子多尔博继承正蓝旗旗主。

而自顺治帝以后清朝的八旗已基本固定化,八旗中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有皇帝亲自掌控,称“上三旗”,其余的五旗则有清朝的宗室王公掌控,称“下五旗”。之后上三旗主要就是负责皇帝的安全是为亲兵,担任皇宫的警卫任务,而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及各地,负责拱卫整个大清江山的安全。

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满族和蒙古族一样,是一个以军事武装为资本的民族,正因为他们的骁勇善战,才有了明末之时八旗子弟的威名;而所谓的“八旗”,用比较人文主义的说法来表述,那就是满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清廷也是从马背上打出了一片天下,所以八旗这个组织虽然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军籍的编制,它们非别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这个八个旗。

皇太极是镶白旗的继承人,而作为皇太极强有力劲敌的多尔衮三兄弟则继承了正黄和镶黄两个旗的势力。在看到努尔哈赤对于这三兄弟的宠爱后,他的十三个儿子不干了,他们都认为是父亲的偏心。因为在三兄弟继承父亲所授予的强大军力和势力的时候,才只有几岁,除了阿济格晓通人事外,多尔衮和多铎才只有9岁和8岁。

虽然父皇有所偏心的喜欢这三兄弟,可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他们被其他兄长的排挤和嫉妒。在努尔哈赤死后,除了少不更事的多铎和多尔衮外,其余的兄弟都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争夺皇帝的斗争中去了。因为被十三个兄弟的挤兑,三兄弟集团的争位失败,他们的母亲也因此被杀,这使得了八旗势力的第一次变化。

在皇太极继承了最终的位置后,当时的八旗的势力为:皇太极将自己原本属于自己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改成了正黄和镶黄。所以正是由于皇太极这样的一番操作,使得三兄弟集团原本属于正黄和镶黄的旗子变成了二白旗。而为了将实力超过三兄弟集团,能够对其更好的统治,刚刚上位的皇太极设法吞并了正蓝旗,让自己的儿子继承了镶蓝旗,正是在此时,这位刚刚登上帝位皇帝的势力,才进一步的慢慢赶超三兄弟集团。所以在这个时候,出了皇太极和三兄弟集团进行对垒外,其他旗的势力都属于中间和下级实力。

这一切在皇太极死后发生了逆转。在其的死讯传到清廷的时候,三兄弟集团变准备在这个时候发动反击,因为这个时候的三兄弟集团已经不是当年的三兄弟集团了,他们的势力已经慢慢的变大,所以在清廷第二个皇帝死后,八旗的势力逐步出现了多尔衮和豪格的两极分化。

最后便是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争夺战,二人为了夺得皇位那是博弈的不可开交,后来因为其他势力平平的旗主害怕豪格继位后和其父亲一样打压自己的势力而没有继续支持。再加上豪格非正室所生,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三兄弟正抓住了这个点来不停的对其进行政治逼迫和碾压。在后来二两个集团争夺帝位出现僵局的时候,机智的三兄弟集团扶植了带便正黄旗势力的福临皇帝。

说到底,在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可以围绕在三兄弟白旗集团和豪格的正蓝旗集团以及正黄旗在围绕帝位上的对垒和博弈。

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1643年,大清崇德八年,51岁的皇太极突然猝死。因为死得太突然,但史料中又找不到皇太极被谋害的蛛丝马迹,因此,后世史家猜测皇太极是死于突发脑溢血。

皇太极死后,留给满清一个棘手的问题:皇太极生前并未立储,他死了,谁继位?

很快,八旗权贵们就分为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位;一个阵营支持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继位。

从法理上来说,这俩人继位都说得过去。长子继位,自然无话可说;就算兄终弟及,也不是没有先例,大宋朝的太宗皇帝不就是继了皇兄的位子吗?

而且,多尔衮还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当年努尔哈赤就想让他继位,但是因为年幼,被大哥哥皇太极给夺了去,如今夺回来,天经地义。

既然都可以继位,那么就要比一下实力了。总是这样,比到最后,比的就是谁手里握着的兵马多。

那么,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是如何分布的呢?

首先,正黄旗、镶黄旗是由皇太极亲自掌握的,也是八旗中对他最为忠心耿耿的。皇太极死后,两黄旗的将领们纷纷跑到豪格的府中,表态支持豪格继位。

这个道理很简单。既然忠于皇太极,自然希望皇太极这一脉的子孙继承皇位,而不是让皇位跑到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一脉的手里。

豪格自己呢,手里握着正蓝旗。自然,正蓝旗是最为支持豪格的。

于是,八旗中就有三旗支持豪格继位。

多尔衮呢,他手里握着正白旗,他的同母弟弟多铎手里握着镶白旗。两白旗自然是多尔衮的拥趸。

看起来,多尔衮似乎比豪格少了一旗的势力。但是且慢,两黄旗中虽然大部分将领支持豪格,但也不乏一小部分暗地里支持多尔衮。

因此,多尔衮和豪格基本平手。

剩下的三旗,镶蓝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而正红旗和镶红旗这两旗的势力,则握在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以及代善的儿孙手里。

代善一方,是绝对中立。代善老了,自己没有实力争夺皇位,至于是弟弟多尔衮还是侄子豪格当皇帝,他都无所谓。但有一点,他不准八旗内部发生内讧。也就是说,多尔衮和豪格可以争皇位,但只能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不能兵戎相见。谁敢动手,代善就干谁。

济尔哈朗呢,他作为八旗旗主中唯一一个不是努尔哈赤嫡系子孙的人物,却是最为深谋远虑的。他感情上倾向于支持豪格继位,但是他知道,豪格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另外,他又和代善一样,不允许八旗内部发生内讧。

济尔哈朗很智慧,他分析了八旗旗主的诉求后,找出了一个天才般的解决办法:立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但不是豪格,新帝继位后,让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这个办法太完美了。两黄旗的大臣们表示同意。代善的两红旗表示同意。再加上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济尔哈朗的提议,获得了五旗的支持。

多尔衮也不傻。和豪格相比,他是占了大便宜的——摄政王啊,基本就是半个皇帝了。

而且,他也知道努尔哈赤创立基业不容易,一旦八旗内部发生内讧,就毁于一旦了。而当时的大清,正在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内讧是最傻的选择。

因此,多尔衮也就坡下驴,同意了这个方案。

那就只剩下豪格的正蓝旗了。他没得选择了,只能同意。

于是,根据母妃的地位,以及皇子的年龄,就选了庄妃的儿子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

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势力如何?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有的氏族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初由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女真人集体狩猎时的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其所指挥的狩猎集体称为牛录。发展到后来女真各部族之间彼此征战也采纳这种狩猎团队的模式组建军队,但作战毕竟比围猎需要更强的组织协调性,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当时努尔哈赤麾下共有四大固山,分别使用黄、白、红、蓝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帜,所以又称黄、白、红、蓝四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甚至连一部分蒙古部落也归附了努尔哈赤。与此同时努尔哈赤打算正是脱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自行建国称汗。此时努尔哈赤的兵力已不下五六万,相比初建四旗时规模几乎翻了一番。于是努尔哈赤将原来的黄、白、红、蓝四旗进一步析设为八个旗——即在原来的黄、白、红、蓝四色军旗上镶边,于是就诞生了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也有说法称:所谓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四旗本来叫做整黄、整白、整蓝、整红四旗,因为整面旗帜分别为黄、白、蓝、红四色,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则镶嵌了边角。

当时各旗的统领情况是这样的: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黄旗和镶黄旗,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统领正红旗和镶红旗,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统领正白旗,努尔哈赤的嫡长孙杜度统领镶白旗,努尔哈赤的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努尔哈赤之侄、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统领镶蓝旗。各旗内部设有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由归附努尔哈赤的女真各氏族的贵族首领担任,拥有大量的财富、奴隶和耕地,同时后金政权的官职也多由他们兼任。尤其是辅佐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汉、安费扬古五大臣的家族几乎世代担任八旗内部的甲喇额真、牛录额真等职务。

在八旗内部各自的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力——努尔哈赤的命令通过各旗旗主下达到最基层,朝廷大事由八旗旗主共议,对外征伐所获财物八家均分,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由八位旗主协商产生。各旗内部的平民称为固伦,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必须世代当兵,不得随意离开牛录,没有迁徙自由。固伦有自己的耕地和性畜,也有因战功获得的少量奴隶。努尔哈赤通过八旗旗主向他们征兵役和力役,也向他们索取耕牛和各项杂物。在固伦之下各旗还拥有为数不少的包衣阿哈,翻译成汉语就是家奴的意思。包衣其实就是奴隶,主要的来源是战俘,也有平民因贫困沦为包衣的情况。包衣和主人住在一起,替主人从事农耕、狩猎和服各种家内杂役。主人可以任意凌辱、鞭答和买卖他们。《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先就是世居辽东的汉人,后在努尔哈赤征服辽东的过程中沦为女真人的包衣,隶属正白旗。

此时各旗旗主彼此地位平等,共商国是,皇太极作为大汗(后称帝)在政治上具有更高的地位,但在八旗组织架构下并不具有中原皇帝那样专断独裁的权力。事实上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王朝,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满洲八旗贵族所组成的议政会议实际上执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其实这在游牧民族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处理国家大事,而满洲人的八王议政会议大体上与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类似。在《旧满洲档》中记录了在八王议政体系下八大旗主贝勒和众大臣对天盟誓的誓文,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政务上汗不得恣意横行。汗承天命执政。任何一位旗主贝勒若欲为恶,扰乱政务,其余七位旗主贝勒集会议之,该辱则辱之,该杀则杀之。生活道德谨严、为政勤奋公正之人,即使主国之汗出于一己私怨,欲罢黜贬降,其余七旗之人对汗可以不让步。”从这份誓文可以看出:当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对汗王的权力构成一定制约。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尔哈赤召开八王议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如下原则:一、继承努尔哈赤汗位者若不听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则八王可以更换新汗。新汗与八王齐坐,共同受国人朝拜;二、八王与新汗共同议处军国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断案、做出裁决的权力;四、八王有权授予官职,任免各旗将领。五、人口、牲畜、金银、缎帛等战利品需在八旗之间平分。由此可见这时的八旗旗主是处于王朝权力巅峰的人物。

当然汗王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八旗旗主的制约的——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后采取一系列手段强化汗王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更是仿照中原汉制称帝,这其中就暗含构建中央集权体系,改变八王议政旧俗的想法。然而直到皇太极去世之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仍没被彻底剥夺。1643年八月初九正当皇太极踌躇满志准备入关灭明混一天下之时却猝死于清宁宫。随着皇太极的死亡,确定其继承人选就成为新生的大清政权的头等大事。由于皇太极突然猝死,没来得及留下遗嘱,于是皇位的传承就只能按满洲旧制通过八旗旗主贝勒们开会商议决定。此时皇位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莫过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论个人能力多尔衮自然更强且其身后有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而八旗军中的两白旗则处于多尔衮兄弟的控制之下;豪格的优势则在于:身为皇太极长子的他得到了皇太极亲自统率的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拥护,皇太极在位时为强化中央集权而将这三旗划为上三旗,合上三旗之力已超过其他五旗实力之和。镶蓝旗主济尔哈朗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尽管论实力他不及多尔衮和豪格;论出身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之子,也没多尔衮和豪格根红苗正。然而无论他倒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八月十四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其实在赴会之前多尔衮已暗中询问过两黄旗实力派人物索尼的意见,试图将两黄旗从豪格阵营拉过来,结果索尼明确答复道:“先皇有子,必立其一。其余非我所知”。索尼的态度其实代表的是整个两黄旗的态度——两黄旗一直由皇太极亲自统率,各级将官几乎都是皇太极一手提拔,而多尔衮对他们没什么交情可言,他们自然更愿意拥立皇太极之子:一则是报答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二则也是希望通过拥立皇太极之子以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的满清政权正处于由昔日原始的女真部族向较为成熟的文明国家形态过渡阶段:若按女真旧俗多尔衮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皇太极之位并无不可,然而毕竟这时皇太极已仿照中原汉制初创了大清政权,对正准备入关灭明继承中原正统的清王朝而言:父死子继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于是两黄旗以维护先帝皇太极之名拥立豪格,而多尔衮一派则搬出祖上旧俗说事。

当多尔衮赶赴崇政殿参会时赫然发现:两黄旗的索尼、图赖、鳌拜等人带兵把崇政殿围得水泄不通,大有以武力夺位之势。会议刚一开始索尼、鳌拜等人就率先倡议立皇太极之子。多尔衮以诸王尚未发言为由斥责索尼、鳌拜等人目无尊上,将其喝退。随即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立多尔衮为帝。一时间多尔衮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和作为皇太极嫡系的两黄旗之间争执不下,而两红、两蓝则不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老谋深算的多尔衮虽然极力想将皇权争取到手,但考虑到外面剑拔弩张的两黄旗士兵也不敢贸然处之。多铎见多尔衮犹豫不决,于是就说:“如果你不继位,就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多尔衮立即反驳道:“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遗诏中提到过,不是只有你的名字。”多铎见遭到哥哥的反对,于是又以立年长者为由提议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礼亲王代善(事实上努尔哈赤的长子是褚英,不过这时已死,代善成为此时事实上的长子)。一向滑头的代善在此之前一直一言不发,如今见多铎提议自己才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如果睿亲王不继任的话,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位。至于我年老体衰,力难胜任。”豪格见代善提到自己,加之支持自己的两黄旗士兵就在门外,自以为胜券在握,于是故作谦虚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等重任?”没想到多尔衮竟然接过他的话头说:“既然肃亲王如此礼让,咱们更议他人。"此言一出两黄旗士兵当时就炸毛了。礼亲王代善眼看有火并的危险,于是托言身体抱恙而退出会场。随后各旗旗主纷纷离场,会场内只剩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和两黄旗官兵。多尔衮知道如不安抚一下的话还不知道这些人能闹出什么来,可又不甘心让老对手豪格继位,于是他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这样一来就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之子的目的,两黄旗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这年的福临只有6岁,无法亲自处理国政,于是多尔衮趁机宣布由自己和济尔哈朗作为摄政王辅佐处理朝政,这样一来尽管多尔衮无皇帝之名号,却实际执掌军政大权,正是在他的策划下清军于1644年入关定鼎北京。

八旗制度草创之时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皇太极为强化皇权而将正蓝旗也划归由汗王(皇帝)亲自统领,由此形成了八旗中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死后其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成为顺治皇帝,由于此时顺治皇帝年幼,朝政实际由摄政王多尔衮全权处理,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在八旗中的地位开始日益提升。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皇帝为加强对实力日渐强大的正白旗的控制将其划归自己直接统领,与此同时他不再亲领正蓝旗,由此正白旗和正蓝旗完成了一次身份互换:正白旗由下五旗升入上三旗,而正蓝旗则降入下五旗。此后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由皇帝亲统,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遂成定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