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屡遭游牧民族的侵害,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吗?

谢谢邀请!二战的时候,日本为什么要侵略其他国家?还不是因为他们土地小,而且四周都是海洋。土地资源成为了当时他们必须要做出侵略的重要原因。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不断上升,日本的国土面积逐渐减少。一亿多日本人该住到哪里?其实未来我们需要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日本人早就未雨绸缪。

同样的道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为什么一直要南下侵略中原王朝呢?难道他们没有挨过打吗?当然是挨过打,可是就算是挨打,他们也必须要南下抢掠,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他们资源匮乏。

古代的游牧民族虽然可以木马放羊,但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游牧民族也就是在大草原上放牧的民族,他们主要的食物就是牛羊之类的肉。这些肉压根就无法满足如此旁大的人口数量。

所以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要南下抢掠,否则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为了活下去他们必须要抢掠,这就是生存之道。

汉武帝时期,狠狠打击了匈奴一段时间,打得匈奴人口锐减,这才缓解了他们南下的情况。很多人认为是武力迫使匈奴人屈服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主要原因是匈奴人不用再为粮食不够吃烦恼了,因为压根就没那么多人了。

如果匈奴人口还有很多的话,就算汉武帝打得再厉害,匈奴人还是会南下,这是不可更改的历史必然。

果不其然过了几十年时间,匈奴人便再次卷土重来。那个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在大草原上随便生孩子,人口激增的情况压迫着匈奴人必须要南下抢掠才能度日。

所以说人口问题,是匈奴南下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要是能活下去,鬼才愿意没事儿就打家劫舍呢,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强盗呢?

缺少生活必须品,也只能想中原王朝抢掠。

游牧民族多数都是马背上长大的人,所以他们的生活较为简单,手工艺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中原王朝相当发达的工艺品,成为了诱使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美丽的绸缎布匹,可以用来做衣服。当时的游牧民族还真的没有织布的能力。就算是有也没有普及,这就导致他们明知道中原地区有美丽的服饰,自己却没得穿。

那该怎么办呢?只有南下去抢了。靠和平的方式去索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武力才能解决当时他们的困惑。

同样的道理,中原地区各种优越的手工艺品,都可以成为改善生活的必需品。这些东西游牧民族不会生产,那么南下掠夺也就成为了一种必须要的途径。

为什么王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此之高?其实就是因为她们在出嫁的同时,给对方带去了一大帮手工艺者。

这些人教会了当地人很多中原人才会的手艺和耕种技术,使得他们也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再过多地依赖抢夺而获得这些东西。

气候是改变不了的,但是抢掠活动却在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改变。

最早的抢掠应该是在战国时期,那个时候中原各路诸侯,靠近北方的都建立起了长城防止外敌入侵。一直到宋朝时期,游牧民族的抢掠才算是慢慢减少。

那么问题来了,气候其实每年都是差不多的,可是越往后抢掠的行为就越少了呢?由此可见,抢掠的行为,跟气候没有必然的关系。

因为气候的原因,游牧民族的产出比较少,这就导致了他们不得不南下抢掠。这或许是解释得通的一个理由,不过不能说气候决定了这件事。

后期游牧民族们自己懂得如何生产了,也懂得了很多先进的手工艺技术,对中原王朝的依赖自然也就小得多了。从而他们也能够逐渐自食其力,不需要靠掠夺来度日。

等到游牧民族们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以后,他们的文化也逐渐丰富了起来。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点,他们想要入主中原。所以从南北朝时期,其实中国已经处于了一种民族大融合的状态之中。

不存在游牧民族不能统治中原地区的情况,后来的元朝包括清朝,全都是游牧民族南下统一了天下。因为他们不仅仅满足以生活上的自给自足,他们也想要像中原权贵那样,通过税收就能够塞满自己的腰包。

中国古代屡遭游牧民族的侵害,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吗?

中国历史上屡遭游牧民族的侵害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吗?

在上古的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里,没有真正意义是的农耕和游牧的区分。当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在自然条件适合于农耕的地区,在这里生活的族群也就是民族,便向从事农耕方面发展。那些生活在不适合农耕自然条件环境里的族群(民族),便向着游牧生活方式发展。适者生存,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形成,都是古代在不同地区生活的民族为了生存而逐渐形成的生产方式。

自人类进入有历史记载以后,各地区不同的民族之间发生战争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

在中国古代,华夏族起源和生活在黄河流域,这里的地理环境适合农耕生产,他们就过上了衣食丰足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就形成了以农耕为主导的华夏族也就是汉族和中原华夏文明。

那些在黄河流域以北的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这里生活的民族为了生存,便转向了游牧的生活方式。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生活就受到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在风调雨顺的年代,就会水草丰美、五畜兴旺,就会有很多的牲畜可供食用。到了自然条件不好的年份,牲畜的成活率降低,也就造成了这里的人们食物的缺乏。于是,他们就会把目光盯向黄河流域食物富庶的农耕地区,去掠夺可以生存的食物。

在有史记载的几千年里,都是游牧民族在向农耕民族发起攻击,进行掠夺的。游牧民族是侵入的一方,农耕民族是防守的一方。

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冲突的初期,游牧民族仅仅是以掠夺食物为主,渐渐地发展成为掠夺人民和财产,以提高他们的享受为目的。当然,是以提高游牧民族里的统治者的享受为主。

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先秦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侵扰,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匈奴消亡后又出现了突厥人的入侵。宋代开始以后,鲜卑、契丹、女真族一个接一个的入侵中原。这些都不是为了游牧民族的生存食物的入侵,而是,对中原财富的掠夺。

但是,落后的文明总是会被先进的文明所代替或同化。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就是一个民族大同化、大融合的时期。那些想侵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在他们占领中原以后,本想坐享其成,结果被农耕民族的中原文化所融合了。元代的蒙古族,对中原占领和统治不到百年的时间,如果他们不退出中原,就会被汉族同化掉。清代的满族侵入中原270多年,最终完全被中原文明的汉族同化了,消失的无影无踪。

因此说,在中国的历史中,中原的农耕文明屡遭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原因,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初期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原因,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对农耕民族进行侵害。到了中后期,气候因素已经不是主要原因了,而是由于游牧民族为了占有和享受农耕民族的成果而发动的掠夺性侵害。

中国古代屡遭游牧民族的侵害,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吗?

世界气候史上有一个“小冰河期”的说法,“小冰河期”对于中国朝代变革有很大的影响。

“小冰河期”是指在间隔几百年的时期内,地球气候变冷,暖湿空气交换减弱,降水减少,干旱加剧的现象。这个周期大约在500年左右。

夏、商两代距今年代久远,没有翔实可信的史料。据考古学和气象学专家考证,在西周中晚期,中原地区气候温暖,植被茂盛,有大量热带亚热带动物活动。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中国大陆遭遇了一次“小冰河期”。气温变冷,旱情渐生。北方草原地区河流干枯、草场退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牛羊牲畜食物匮乏,大量死亡。于是,林胡、楼烦、东胡等部落南下进攻燕、赵、魏等国边境,以寻求更佳牧场。燕、赵、魏三国不得不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应对游牧民族的侵袭上,从而加快了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

过了大约500年,到了东汉末年,第二次“小冰河期”来临。气候干旱,疫病流行,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导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周边草原部落持续内侵,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乱世来临了。

乱世持续大约500年后,隋王朝再次统一中国。随之而来的大唐帝国积极医治战争创伤,大力恢复农业生产,把正在肆虐的“小冰河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点,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顶峰。

500年后的北宋末年,“小冰河期”再次降临,女真族的铁骑离开苦寒荒芜的北方草原,杀进繁华锦绣的中原花花世界,在劫掠了大量金银珠宝、人口牲畜后,押着宋徽宗、宋钦宗满载而归。此后,蒙古草原各部落也因为赖以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大量死亡,展开了以掠夺生活资源为目的的混战。最终,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开始了征服世界,开拓新领地的宏伟历程。

又过了大约500年,明朝末年,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农作物大幅减产。就连刚刚传入中国的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也无法满足百姓的吃饭需求。于是全国饿殍遍地、盗贼蜂起。人民纷纷逃亡,政府赋税征收不齐,缺乏军饷镇压起义。300年的明王朝最终被颠覆。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朝代的兴亡更替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历代王朝,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生产充足的粮食养育人民,使他们不至于因饥饿而起来造反。所以,“小冰河期”导致的农业生产停顿是朝代更替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屡遭游牧民族的侵害,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吗?

历史上遭受游牧民族的侵扰,并非是中国专有。事实上,人类的四大文明区域——中国、印度、中东、欧洲自古都深受其害,直至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汉朝之时,世界四大帝国并立于世:汉朝、贵霜帝国、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而这四大帝国基本就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主要农耕文明区。

与四大帝国相对,东起西伯利亚,经我国东北、蒙古、中亚,再从咸海、里海以北高加索地区直至东欧,便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游牧世界。
大体来说,农耕民族在南,游牧民族在北,而游牧民族——阿拉伯人是一个例外,他在农耕地区以南。

农耕和游牧,是人类生存的两种模式。农耕需要的条件较高,比如雨量充足、土壤肥沃,而游牧则需要辽阔的草原。但一旦发展起来农耕地区的生产力便远高于游牧地区,农耕地区有了多余的食物和劳动力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便开始出现,这便是文明的产生。

文明地区富饶,而游牧地区则长期处于落后的原始状态,南农北牧,南富北穷,这便是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的基本格局。

1、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之间的交流有两种,一是交易,二是劫掠,而劫掠是常态,毕竟游牧地区能够用来交换的东西并不多,同时正常情况下游牧民族也更能打。

农耕和游牧地区间的历史,征服、奴役、劫掠和杀戮是常态,暴力书写着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从整体和根本来说,这与气候无关。

2、但游牧民族南下的时间,确实与气候息息相关,其原因无非是为了生存。游牧民族位于农耕地区的北方,气候严寒,到了冬天,当大雪覆盖了牧场,当牛羊大面积的死亡之时,游牧民族必然会南下劫掠农耕地区的财富。

所以,气候的变迁,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最直接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大多出现在寒冷期。当气候温暖之时,游牧民族的生活可以自给,便没有大规模南下的必要;而在气候寒冷期,随着降水的减少和草原的南移,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必然随草原的南移而大规模南下。

中国古代屡遭游牧民族的侵害,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吗?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朝的契丹女真族等,都有入侵中原的记录。而这些事件都是游牧为主的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

举个简单的例子,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描述的中原地区寒冷至极,但也不至于冻死人。而到了现在的吉林等地,有过冻死狗的记录。在生产力及其低下古代,没有好的御寒方法,他们在冬天只能到较为暖和的中原地区获得粮食,以保存生存能力。从这一个角度可以说气候因素是因之一。

另一方面来看,从地理学角度来看,现在的蒙古共和国主要是高原地形,而且有历史记录以来,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水源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沙漠是肆虐,水源的减少。导致这些游牧民族必须得找到最优的生活区域。

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还有就是各方势力的因素。我们都知道从东周开始,中原各个诸侯在打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军事方面的科技进步。而后到秦朝的建立,大大小小的暗杀和起义就不断。再到汉朝的建立,几百年中原地区除了打仗就打仗。而匈奴的趁虚而入也不足为奇了。这种现象而后王朝也有类似的情况。

总体来说,历史的变迁让华夏文明可以发扬,也让各民族实现融合。

中国古代屡遭游牧民族的侵害,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原因吗?

简约言之,气候是游牧民族南侵的间接原因,农耕农业的富足、富余和游牧季节性的不足之间的差别才是主要原因。游牧民族以食肉和奶食品为主,它因无法储藏,每到冬春季节往往食物不足,所以就会利用秋季膘肥马壮时南侵抢略以获得粮食和农产品。几千年形成了历史的惯性,最终在做强做大後,利用中原矛盾和空虚直接占领建国。当然,其之所从形成适合放牧生畜的草场,是因气候寒冷而不适合古代农耕的节令性要求造成的,所以其便是背後的、间接的原因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