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狼居胥是一座山,在如今外蒙古境内。封狼居胥,指的就是在狼居胥山上祭天告地。那么这背后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21岁的霍去病横扫匈奴,登狼居胥山,祭拜天地。

在汉武帝的指挥下,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各自领兵5万余人,对匈奴发起了毁灭性的打击。

从地理位置上我们就能看得出,这一战的战线长度。一直打到了瀚海,也就是如今的贝加尔湖一带。

匈奴人但凡能够居住的地方,基本都被霍去病和卫青扫略一空。这一战中,霍去病军斩杀匈奴7万多人,俘虏匈奴王3人,俘虏匈奴将军、相国83人。

可以说正是这一战,使得大汉朝将匈奴残余部队打得凌乱不堪,最终变得载歌载舞,选择与大汉朝和睦相处。

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汉书》

在行军过程中,霍去病来到了狼居胥山,所以他在此地稍作停留,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山。象征着大汉朝的领土范围已经到达了狼居胥山和姑衍山,这一战中,霍去病彻底成为了大汉朝的战神。

甚至比大将军卫青的功劳都要大很多。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也是汉武帝的姐夫,他们互相为对方的小舅子和姐夫。可以说,卫青是汉武帝一手栽培出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掌控权力。

而霍去病却是一个天才,他从小在舅舅和汉武帝的教育之下,对战争非常感兴趣,所以21岁的时候,便能建立如此功勋,实在是非常了得。

自古以来,只有东汉24岁的大司徒邓禹可以与之匹敌,可见英雄出少年也。霍去病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汉武帝,大汉朝是不可战胜的。

霍去病有资格封禅天地吗?

自古以来,尤其是在秦汉时期,封禅的资格只有皇帝才有。比如说秦始皇、汉武帝封禅于泰山,所以霍去病是没有资格封禅的。

他作为一名征战的将军,在途中封禅天地,到底有没有越权呢?自然是有的,不过这个时候的霍去病比较兴奋,他可管不了那么多。

获得如此大的胜利,自古以来,真的是头一遭。我们会发现此刻的霍去病,并没有取得汉武帝的支持,而是擅自进行了封禅。

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户。”---《史记》

皇帝之所以要封禅泰山,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强调君权神授。尤其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对这方面是非常讲究的。

后世帝王,认为自己功德比较大的,这才敢走上泰山进行封禅,没什么功德的,连泰山的脚都不敢碰一下。

不得不说,古代这些帝王还是要点脸皮的,不是什么货色都敢去泰山上蹦跶。而霍去病此行严重侵犯了皇权至高无上的说法,一名将领居然擅自封禅天地,他这是要闹哪样?

我们现在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因为汉武帝心里高兴,他认为霍去病这是代替他在封禅狼居胥山和姑衍山。

所以汉武帝并没有追究霍去病的责任,反倒是对霍去病各种夸赞,甚至加封霍去病为冠军侯,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冠军侯,以示他的功绩是天下无双的。

汉武帝打算为霍去病打造一座府邸,可是霍去病却摇摇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些都是打动汉武帝的地方,所以汉武帝当时并不计较封禅一事。

24岁的霍去病早死,跟他的嚣张跋扈有关系。

有了赫赫战功,再加上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各种宠爱,使得霍去病成为了大汉朝最善良的明星,然而这个时候他才二十多岁。

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获得如此多的殊荣,未必就是一件大好事。从此他的人生不懂得什么叫做收敛,不管是在皇帝面前,还是同僚面前,霍去病总是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他是一个战争天才,却是一个政治上的白痴。汉武帝之所以如此重用霍去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制衡卫青的权势。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史记》

卫青是大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位高权重,倒不是说他有谋逆之心,对汉武帝这样的帝王来说,有这种位高权重的臣子总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权力必须要牢牢掌握在汉武帝手里。所以汉武帝着重提拔才能高超的霍去病。

然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对卫青除了崇拜只有敬爱,压根就不打算跟卫青搞分裂。这下子汉武帝就更加慌张了,这导致卫青家族的力量更加强大。

卫青被李广的儿子李敢刺伤以后,霍去病居然兴冲冲地跑去找李敢报仇,并且一箭射死了李敢。这件事成为了霍去病必死无疑的原因。

从此汉武帝再也忍无可忍,他认为是时候开始打击卫青家族了。所以霍去病不久之后就被打发到了边疆,史书记载他是这个时候病死的,但是他才24岁,又是如此惹人注目的英雄,难免不会让人联想到他的嚣张跋扈害死了他。

霍去病死后,卫清家族也遭到了打击,卫青的儿子们都被撤销和侯爵。甚至到了后来,太子刘据所有的靠山都被汉武帝清除干净。

总结:封狼居胥虽然是一件天大的功劳,可是在汉武帝眼里,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哪有臣子封禅天地的呢?所以霍去病也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封禅天地的臣子。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封狼居胥”其实后面还有两句话:“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狼居胥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边的肯特山,在当时是匈奴的祭祀圣地,匈奴人每年的正月、五月和秋季会在狼居胥山举行祭祀典礼,祭天地,拜日月,是匈奴人心中的圣地。

姑衍也是一座山,是今蒙古国肯特山的北边,在当时同样是匈奴人祭祀的圣地。

瀚海其实不是海,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称为北海的,当年苏武牧羊就是在北海,瀚海其实就是北海,也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贝尔加湖,因为当时的贝尔加湖非常大,古人只是把贝尔加湖当成了海,其实是个淡水湖,瀚海附近也是匈奴人的核心地区,算是匈奴人最北边的王庭所在地了。

“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三件事,都关系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天才少年将军、西汉帝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做的事。

之所以说霍去病是天才少年将军,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打击外族年轻最小、取得功劳最大、事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霍去病做到了。

霍去病16岁被汉武帝宠信,做了郎官,17岁被任命为骠姚校尉,率领800勇士,奔袭数百里参与漠南之战,头一次与匈奴交战,击败数倍于已的敌人,斩获匈奴人2028人,其中包括斩杀一名匈奴单于祖父辈的王侯,及俘虏了匈奴单于的一名叔父。

霍去病19岁被汉武帝任命为骠骑将军,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三公级别的将军,仅次于大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司令员。

也正是这一年,19岁的霍去病两次参与河西之战,攻打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两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了5个匈奴王及王侯将相120多人,并迫使匈奴浑邪王率领4万余众投降西汉王朝。

霍去病的这份战绩与身为大将军的卫青比起来,也让卫青黯然失色,然而霍去病的战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接下来的战绩更是名垂青史,留名万年。

接下来就是漠北之战,时年22岁的霍去病率领5万精骑,出代郡,深入蒙古高原深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霍去病这一战,直接奔袭两千多里,穿越整个蒙古高原,也就是今天的整个蒙古国的南北方向,与匈奴左贤王部激战。

此战,霍去病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王侯将相83人,并且霍去病在匈奴圣地狼居胥山进行祭天封礼仪式,在姑衍山进行祭地禅礼仪式,同时更远到达到瀚海,并在瀚海进行人与马的水源饮用。

这一系列事件就一组句子来形容就是:“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

霍去病这一系列的战绩,究竟有多大?

我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某位将军一直打到了日本首都东京,不仅歼灭日本军人达十几万人,还俘虏了日本的军官近200人,并且在东京的靖国神社挂上了孙中山的画像,同时把靖国神社所有日本人的牌位全给毁了,顺便还在里面写上一句标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怎么样,霍去病的这个战绩够大了吧,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霍去病的这份战绩被汉民族视为最高国家荣誉,因此“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成为打击外族所取得的最高荣誉的代名词。

同时,正是因为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才使汉民族的声名远扬,国威远播,让匈奴闻风丧胆,让世界萧然起敬,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族、“汉”人,用的语言是“汉”语,穿的衣服是“汉”服,与霍去病这一战绩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霍去病这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绩,才让汉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顶点,即使延续两千多年,到如今,谈起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依然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霍去病的背后代表的是西汉王朝,是华夏,是中国,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和意义所在!愿此生永是华夏魂,来世还做中国人!

“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封狼居胥”是一个动宾短语,由两个词组成,分为“封”和“狼居胥”。

其中的“封”就是“封禅”中的“封”,祭天的意思。(“禅”为祭地。)

“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地点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蒙古国的肯特山,也有人认为是位于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狼山。不管真实地点是在哪儿吧,反正“狼居胥”确实就是一座山。

所以“封狼居胥”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这个地方举行祭天仪式”,而它背后涉及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冠军侯霍去病远征匈奴、大获全胜的故事。

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再次发动征伐匈奴的大战,令卫青与霍去病各自领军,分两路横渡大漠,追击北部匈奴。此战中,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涉离侯,济弓闾”,跨过离侯山,度过弓闾河,进军两千余里,与匈奴的左贤王部接战,大获全胜,歼敌七万,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等三王,此外还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官贵戚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击,来到狼居胥山,便在山上建造祭坛祭天,又在姑衍山建坛祭地,以彰显大汉军威。

此战之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朝一举消灭了匈奴的剩余势力,从此北部边境的安全得到了长久的保障。

霍去病这一年二十一岁,英雄少年,真是不负冠军侯之号。可惜天妒英才,三年后(前117年)突然因病早逝,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浮人最先知晓“封狼居胥”这句时,还是在学这首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其字面意思就是登狼居胥山(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肯特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就是两个。

冠军侯霍去病一战打出汉人威名

太祖刘邦给我们的民族一个名——汉。而大将卫青霍去病则赋予汉族力量,使四方来朝的力量。霍去病(前140-前117) ,霍去病 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前期匈奴精锐骑兵屡次侵犯大汉边境,汉朝初期国力衰微,汉初,推行黄老政策,休养生息,经过文帝、景帝励精图治,终于在武帝时期有了足够的力量对付匈奴。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 ,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在深入漠北两千多里,与匈奴的的左贤王交战。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冠军侯霍去病在取得巨大战果后,

登狼居胥山,祭祀天地,告慰英灵,为汉朝开拓疆土,从此,封狼居胥也作为古代战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刘义隆

正因为封狼居胥比喻为巨大的功绩,南朝宋朝文帝刘义隆在面对北方少数名族的崛起后,虽然有所防备,但是轻敌冒进。刘义隆是南朝宋国的第三位皇帝,也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他的对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是北魏第三位皇帝,也不是个碌碌无为之人,但是刘义隆过度听信与王玄谟北伐必胜论,奈何实力不济和刘义隆的过分干涉军事,三次北伐都失败而归,差点亡国。把南朝一片中兴之气象给折腾光了。所以封狼居胥也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

结语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率军队南归宋朝已经四十三年,作为一个主战派将领,一个南归英雄,面对金朝的侵略,国土被侵占,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却无所做为。此时的辛弃疾只有怀念古代像卫青霍去病这样为国家痛击侵略者的优秀将领,垂垂老矣的辛弃疾,只有凭栏远眺,看着故土,眼里只有无奈罢了。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生命,欢迎关注。

“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如果有人问一个武将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什么,他的心中一定会浮现出“封狼居胥”这四个字,那无限神往的表情或许会让人忍不住想问,封狼居胥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上狼居胥指的是狼居胥山,一座过去并不怎么知名,而今天也没有搞清楚具体地点的山。它本来是籍籍无名的,但在公元前119年,一个21岁的少年将军在这里祭天,让这座山从此成为武将们心中最想到达的地方,并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封狼居胥,只是难免会有人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汉武帝时期,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征战相当频繁,但在最开始的对决中,西汉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直到卫青的出现才给西汉带来了对匈奴征战的大胜利,卫青崛起后,其外甥霍去病在17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卫青攻打匈奴,当时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霍去病都有参与。

他小小年纪就有了战功自然与卫青脱不了关系,但霍去病自身的军事天赋就极高,也因此才能在一次次大战中逐渐成名,而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这个21岁的少年更是建立了不世战功,这绝不是单单靠卫青的提携,要知道在这一战中,卫青和霍去病兵分两路,带领同样的兵马从两个地方出发攻打匈奴,非有相当大的军事能力,汉武帝不可能做此决定。

这一战不同于以往的攻打匈奴,它的地点离中原更远,之前的漠北之战和河西之战将匈奴人赶到了离中原更远的漠北地区,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才有了这次深入大漠的漠北之战,卫青率部从定襄出发,其中李广以前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战,想在此次攻打匈奴的过程中能够封侯,而霍去病率部从代郡出发,两部试图围击匈奴单于。

霍去病凭借着自己的不同于常人的胆识与超于常人的战斗能力,与匈奴的左贤王部接战,尽管战斗过程既险恶又疲乏,但霍去病还是以不可战胜的力量打败了匈奴,歼敌七万,创下了不朽的战功。霍去病愈战愈勇,乘胜追击,然后来到了狼居胥山,“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意思就是在狼居胥山设坛祭天,在姑衍山祭祀大地,以彰显汉军的威武,汉朝的土地神圣而不可侵犯,这既让我们看到年少的霍去病刚强勇毅,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种不畏世俗、随性洒脱的豪迈性格,他强烈的爱国热情,指使他勇往直前。从此以后“封狼居胥”成为代代将士心中的最高理想目标。

有无限的得意,自然就有无尽的失意。霍去病年少成名,成为天下武将羡慕的对象,但同样是在漠北之战中,已经六七十岁的李广好不容易从汉武帝那里求来了个征讨匈奴的机会,却在担任前将军的时候与右将军奉命从东路包围匈奴,结果在半路上迷了路,战后,李广将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自杀身亡,终于还是“李广难封”。

与“封狼居胥”有关的另一个故事则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说明,这篇词应该是中学课本里的必背诗词,大气磅礴,词中典故很多,其中有两句词是这样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是刘裕与他儿子刘义隆的故事。刘裕也是一名为世人所称赞的猛将,可以说是第二个霍去病,既年少有为,又英勇善战。不仅平定内乱,给天下百姓带来平稳了的生活,在对外战争中也表现勇猛,屡建战功,直到夺取长安,当了皇帝。而他的儿子刘义隆,年号元嘉,平庸无能,因“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刘义隆丝毫不考虑战略,凭借自己的感觉,草率出兵北伐。

这是刘宋王朝的第二次北伐,可惜他的对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元嘉北伐的准备阶段,拓跋焘就曾领兵南下,等到刘义隆开始真正的第二次北伐,宋军依旧是打不过北魏大军,不得不撤军,而宋军一撤,拓跋焘兵分六路领精兵强将南下攻宋,眼看就要渡江,刘义隆吓得“仓皇北顾”,好在北魏大军最终还是无法渡江,而军中又有疫情,拓跋焘不得不撤军归北。

刘义隆的不自量力在此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但他自己仿佛并没有意识到,封狼居胥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最高功勋,注定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做到。

“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狼居胥是一座山,是匈奴人心目中的圣山。

然而2000年前,在匈奴人的圣山上,有一个中国小伙子爬上了这座山,并在此山上进行了祭了天拜了地。

这个小伙子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是个私生子。他的母亲叫卫少儿,是卫子夫的姐姐。当时的卫少儿年方二八,是个青春美少女,但她身份低微,随着母亲在平阳侯家打工。

后来,平阳府中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务员,名叫霍仲孺,他来此主要处理一些临时事务,处理完了就回去了。

这天,工作之余,霍仲孺在后花园里溜达,走着走着,迎面看见了笑靥如花的美少女卫少儿。霍仲孺蓦然呆住了,这小女子长得太标致了,太美妙了!

卫少儿发现有人盯着她,一脸娇羞地躲开了。霍仲孺一阵心猿意马,春心荡漾,随即展开了凌厉的“爱情”攻势。

卫少儿本就是懵懂少女,在霍仲孺连哄带骗之下,毫无招架之力,很快陷入爱情之中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卫少儿怀孕了。当卫少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霍仲孺之后,霍仲孺整个人都懵了,他只是想玩玩而已,根本没准备要个孩子啊,况且他还是个孩子啊!

思来想去,霍仲孺决定溜之大吉,反正他和卫少儿之间的事没人知道,就算有人知道他也死不认账,那时候又没有DNA技术,谁能证明孩子是他的。

在一天夜里,霍仲孺偷偷地溜了,逃回老家结婚生子去了,留下了孤苦伶仃的未婚少女卫少儿。

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是多么难以启齿的事,要遭受多少白眼和羞辱,卫少儿忍着了,十月怀胎之后,卫少儿生下来一个儿子,为了让儿子健健康康地活下去,给他取了个很朴素的名字—霍去病。

后来,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不久之后荣升皇后,卫青也成了大将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少儿也跟着沾了光,她把霍去病送到了卫青身边,在舅舅的尽心栽培之下,一个年轻的将领渐渐成长起来。

在一次跟随卫青出征匈奴的时候,霍去病决定牛刀小试一下,他向卫青借了800骑兵,准备长途奔袭,打一个闪电战。

这是十分冒险的举动,长途作战,粮草不济,路线不熟,极易迷失方向,陷入重围,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出其不意,这只有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干的出来。

然而,霍去病如有神助,凭借其超凡的勇气和灵活的战术,他不仅抢了匈奴的粮草,及时补充了能量,而且还一举端了匈奴的据点,斩杀两千余名匈奴。

一战成名,汉武帝非常高兴,封霍去病为冠军候。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制定长途奔袭的远征计划,卫青与霍去病各带5万骑兵,兵分两路出击匈奴。

霍去病率领5万铁骑雄兵,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遭遇了久经沙场的匈奴左贤王,双方展开了殊死拼杀。

一个是初生牛犊,一个是沙场老将,以骑兵对骑兵,用敌人最擅长的打法打击敌人,这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此战,霍去病大获全胜,歼敌7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左贤王向狼居胥逃窜,霍去病一路追击,一直追到贝加尔湖才停下。

班师回朝的路上,霍去病恰好经过狼居胥山,这是匈奴的圣地,霍去病决定停下来做一件大事,这件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什么事呢?

霍去病带领众将士爬到了狼居胥山上,积土祭天,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

“封狼居胥”的成语即来源于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