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乃一代枭雄,现代的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吗?
曹操是一个被乱世逼出来的枭雄。他自己都没能想到,后来自己可以成为天下三分之一的霸主。最初他的理想就是为了匡扶汉室,虽然后来越权了,但是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他当然有资格成为帝王。
那么现代人可以从曹操身上学到点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这或许是曹操能够问鼎天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曹操不是老好人,但是他待人真诚。我们会发现,三国之中,但凡待人真诚的人,结局都不错。比如说刘备,对待关羽和张飞十分真诚,结果导致人家为了他拼命。比如说孙权礼贤下士,招揽了若干有才能的人前往东吴。
所以曹操身上也是有这样非常突出的优点的。郭嘉和荀彧当初都是袁绍的幕僚,后来为什么投靠了曹操?还不是因为曹操这边礼贤下士,而且拥有夺取天下的志向吗?
当许攸前来投靠的时候,曹操当时正在洗脚,他光着脚底板就跑了出去欢迎许攸,这把许攸给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将袁绍给出卖了。
在击败吕布以后,曹操对吕布手下的大将张辽非常有礼貌,使得张辽甘心为曹操奋斗了一辈子,在临死的前一刻,都在位曹魏的江山做贡献。
在击败刘备以后,曹操对刘备手下大将关羽也是相当喜爱,所以对待关羽的规格,几乎是曹魏军中最高级别的了。虽然没有换取关羽投诚,至少让关羽在曹操这边帮了大忙。
甚至在南下荆州以后,因为礼贤下士的缘故,使得荆州不战而降,无数荆州名士全部投靠曹操,成为了曹操的部下。
曹操比较勇敢,遇到事情不会发牢骚而是想办法。可以说三国里最勇敢的,就是刘备了。但是曹操跟刘备的勇敢,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刘备是勇敢到可以把自己的脑袋每天都架在刀口上打天下,而曹操的勇敢则是敢于牺牲手里的资源。
曹操从来不吝惜手里的权势,只要有机会夺取更多的地盘,那么曹操就愿意去尝试一下。比如说在夺取荆州这方面,曹操出动了二十万大军,这些人都是北方人马,不熟悉水战,可是曹操愿意去尝试一下,万一取胜了,那荆州肥沃的土地可就成了他口袋里的鱼肉了。
再比如说征讨西凉的时候,曹操依旧能够发挥自己的激情,带着大军不远万里横扫马超军团,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手里的资源会有所损失,从而不敢往前走。
反观南方的刘表,他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人家让他出去征讨,他所担心的不是能不能占领对方的地盘,而是担心自己的地盘会不会有所损失。
再说孙权,一辈子战战兢兢,虽然也有过几次小规模的北伐活动,可是纵观他的一生,那就是畏惧不前,否则天下早就是他的了。
由此可见,曹操身上的那股勇敢劲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尤其是在充分了解一项产品以后,千万不要吝惜手里的资源,该出手时就出手,可能所获得的收入,是意想不到的。
曹操教子有方,几个儿子都是人才。曹操的儿子实在是太有名气了,有创立曹魏王朝的曹丕,有魏晋文学领袖曹植,还有勇猛善战的曹彰,以及聪慧过人的曹冲。就包括早早便为曹操嫖女人而牺牲的曹昂,其实也是一个人才。
反观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差距一目了然,其实刘禅还算好的,刘备生下俩儿子刘永和刘理压根就没什么名气,可见他在教育方面,一点也不重视。
曹操出征的时候,常常都要带着自己的这几个儿子。比如说征讨张绣的时候,曹操就带着曹昂,结果曹昂运气不好,战死了。
曹丕和曹植相继都被曹操带出去过,所以他们也算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尤其是曹彰,成为了曹操非常倚仗的大将。
我们会发现,曹操教育儿子,是属于因材施教,并没有一味地要求所有儿子都成为一个模样。曹彰就是喜欢武功,总不能逼着他去读书吧?曹植就是喜欢读书,也不能让他上战场杀敌吧?
由此可见,曹操是比较鼓励自己的儿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下去的。
这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对待教育,不要过于苛刻。不能因为理科出来好找工作,就让自己孩子全部都是学理科,万一他喜欢文科呢?
曹操乃一代枭雄,现代的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吗?
东汉未年军阀割据这样一个乱世,曹操英雄造时势,顺势而为,无天时争天半步子,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四世三公门阀袁绍,而鼎定两河,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中,曹操临危机而不慌乱,镇定自如,临大事有静气!现代人从中可以学习他,遇大事与危机而镇静的心性!始终有强大的信心。在工作困境而不气馁。不到死神降临,曹操仍然可以把酒笑谈。
曹操在现代,肯定是个大有前途的老板,但绝对不是好人。好人在乱世是生存不了的。他的狠辣心性,也是他成功的条件之一。官渡之战,粮官上报无粮食,这样一个生死一瞬,如果消息走露,营啸,军心崩溃,士气挫折,都可能令曹军溃散。此时曹操又表现了身为老板的狠辣。为全局利益,杀粮官一人,救几万人。非常的果断!现代人可以从中学习到,逢危机在工作中,要果断采取行动,舍小为大,大局为重前提下,个人小我必然牺牲。
曹操作为老板,非常注重人才。他很会识人,用人,又防人。疑而不用,用而不疑。显示了用人的格局。官渡之战,许攸来投,倒履相迎。关羽来投,百般拉拢示好,关羽过五关他也宽容的要礼送出境。礼贤纳才,有气度又有风度。所以,三国大半人才在他手下,曹魏才鼎盛中原。现代人作为老板,就要学习他这种胸怀和格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是为得人和,天下事有可为!
曹操成功最可贵品质是永远自信乐观。赤壁之战,华容道上,曹阿瞒让我们明白什么叫乐观,什么叫自信。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生死只握人手,曹操却不灰心丧气,还能哈哈哈大笑,这个是永不服输的一个人。可以屡败屡战。我们现代人在工作上,在事业中,就要学习曹操这种革命乐观自信精神。工作事业有失败,有挫折,不会失去信心,仍然相信我人在,必然东山再起,可重出江湖的霸气!
曹操乃一代枭雄,现代的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吗?
有一次,去打张绣,《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这就是“割发代首”的原创!对于我们当代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观念来看,曹操当被“斩首”方显法律制度的威严。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岂能用“割发代首”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该变通搞“以罚代法”、“下不为例”之类不痛不痒的走形式。话是这样说……
然而,细究之后,其实曹操当年“割发代首”却情有可原。且不说旧时“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本是一件很严重的惩罚;而他下令“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的初衷就是保护庄稼,把一个主观上保护庄稼的人杀了,岂不成千古奇冤?再说马惊践踏庄稼完全是 “意外事件”,对于这样的错误,人们应当有包容心态去对待。“有心为善,虽善不尝,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将曹操“斩首”,就没有后来的“三国演义”故事留给后人品味了…
曹操乃一代枭雄,现代的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吗?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他能够在乱世中取得成功,绝不只是因为偶然。曹操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人,他对待妻子有情有义,对待手下用人不疑,对待儿子教导有方,这三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地方。
曹操对待妻子有情有义:因为《三国演义》的刻意渲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曹操都是一个十足的好色之徒。实际上曹操的妻妾只有15位,在古代君王中属于一般水平。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虽然非常喜欢纳妾,但是曹操对于原配妻子丁夫人始终有情有义,一直到死都念念不忘。
丁夫人嫁给曹操的时候,曹操还没有成为一方诸侯,夫妻两人的关系一直比较和谐。后来曹操的刘夫人生下了曹昂,刘夫人去世之后,曹昂被丁夫人抚养长大。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的时候,曹操看到张绣的婶子年轻貌美,霸占了张绣的婶子,张绣率领军队偷袭曹操,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
官渡之战前期,张绣投奔曹操,曹操给了张绣高官厚禄,并且同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丁夫人一气之下回了娘家,曹操多次登门道歉,都没能挽回丁夫人。后来曹丕的生母卞夫人经常接济丁夫人,丁夫人却始终不为所动,一直在老家孤独终老,至死都没有再回到曹操身边。
太祖病困,自虑不起,叹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到了公元220年,曹操在病危的时候对旁边的人说:“我一生没有愧对过任何人,假如人死后有灵,曹昂问我他的母亲在哪里,我又该如何回答呢?”
曹操对待手下的将领用人不疑:曹操手下的将领大多都是降将,曹操对待他们一直非常的信赖,张辽驻守在合肥多年,曹操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即使是投靠曹操的刘备,都受到了曹操的重用。
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关羽投奔曹操之后,曹操一直给关羽加官进爵,并没有因为关羽想要回到刘备的身边而放弃关羽。在关羽离开曹操的时候,曹操的手下想要追杀关羽,曹操说:“各为其主罢了!不要追杀他。”没有允许手下追杀关羽。
曹操的几个儿子都非常的优秀,曹丕和曹植都是三国时期的大诗人,曹彰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反观袁绍的几个儿子,除了擅长争权夺利外,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曹丕、曹植、曹彰能够这样优秀,除了他们自身的学习外,肯定也少不了曹操的教导。
曹操乃一代枭雄,现代的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吗?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历来被定位为一代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种战略。况且天子无能,国家治理不好,导致民怨沸腾,进而群雄并起,也是事实。历史需要也必然会产生力挽狂澜的人物。
说曹操奸,是相对于历史上不少的忠臣来说的。可是,那些试图恢复懦弱的君主的权势的忠臣,却都得到悲惨的遭遇,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的小浪花。
为什么?是不是因为,他们在逆势而为,他们在忠于一股腐朽的势力,忠于一股只顾个人或小集团享乐不顾民生的势力?我们提倡忠,从大到小应该是:忠于人类,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进步;如果皇帝是英明的,应该忠于他,如果是腐朽的,应该站到反对他的阵营。曹操,剥夺了天子的实权,顺应了当时的形势,代表了相对先进的势力。
曹操为什么能称雄,不可否认他颇有谋略,更可贵的是,他善于用能人,敬佩重用忠义之士,如果他只是一个董卓之类的狂妄邪徒,他不会取得后面更大的成功。他爱惜人才,哪怕是他敌对阵营的人才,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他对关云长,赵云的喜爱,就是典型的例子;对郭嘉,典韦早逝的痛惜,甚至超出了对自己儿子的爱。
他佩服的人,一是忠义,二是智勇。对于那种卖主求荣的小人,即使是出卖原来的主子投降到他的阵营,他也会毫不留情予以处决。吕布有勇,但立场飘忽,曹操处决了他。陈宫是坚决反对他的,忠于原主,曹操为其忠义所感,处决时还亲自送行,并有不忍之唏嘘。可见他英明的一面,并善恶分明。
当然,曹操身上也有一些不值得提倡的东西,残忍,多疑,不择手段等等。客观来看,他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大家觉得呢?
曹操乃一代枭雄,现代的人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吗?
大家应该都知道有一个上世纪出出现的学派,那就是厚黑学派。这个学派主张的提出者,李宗吾先生认为,一个人要是想要在世上做出什么成就,必须具备非黑既厚的条件。或者兼具。
他就是以三国时代,三个核心人物的故事作为蓝本,其中,曹操属于黑派!刘备属于厚派。孙权两方面都逊色,但是兼具。
李宗吾以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歪史认为,这个也可以认为是他在曹操身上学习到的东西,或者说是收到了启发。
李宗吾认为曹操心黑,那么他到底黑不黑呢?歪史认为这个不重要,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去学心黑 ,没有一个人是圣人,但是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不具备的优点。我们也肯定能从他身上学习到有用的东西。
-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曹操北征乌桓时候,东临碣石以观大海,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这一点就是他的过人的优点,曹操一生征战无数,多次死里逃生,但是从来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一次次更加的乐观、坚强。
譬如,被吕布奚夺兖州时候差点被烧死、张绣宛城之战差点被杀死,赔上了儿子、侄子、典韦、赤壁之战大败而回、被马超追的狼狈逃跑。这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最后都迅速恢复。最后擒吕布、降张绣、败马超、两次差点要了孙权的小命。
这就是他的乐天派精神,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 任人唯才、不问出身
曹操出身在汉末三国时代,那个时代是经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的几百年逐渐形成了很多豪门大族的贵族政治,作为宦官之后的他常常被士族耻笑,但是他一如既往的任人唯才,提拔很多出身寒门的人才,也没有忽略世家豪族的人才。
他部下很多名将都是寒门,譬如典韦、于禁、许褚等等,士族中,孔融、杨修、司马懿等等都被他包揽。甚至地方投来的人才也一概重用,张郃、张辽、庞德等等。
他之所以最后成为曹魏的奠基人于他任人唯才分不开。不计过往,不念旧恶,譬如杀他儿子的张绣,一样礼待。
- 胆略过人、明智务实
大家都知道,汉末导致天下大乱,最终汉王朝灰飞烟灭的董卓之乱吧。当董卓为祸洛阳时候,群臣束手,敢怒不敢言。只有曹操,借着亲近董卓的机会,试图刺杀,最后失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的逃离。
他并没有放弃讨伐董卓的理想,而是假托圣旨,号召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在曹操的号召之下,迅速集合了十多路军阀,组成了声势浩大的讨董联盟。曹操更加是亲力亲为。
就在讨董联盟因为利益名存实亡时候,曹操不忘理想,继续孤军深入,最后寡不敌众,伤亡惨重。等回来发现联盟已经土崩瓦解。
看着董卓一时半会没办法铲除,诸侯又都各顾各,曹操随机转为务实发展个人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