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著名政治家多尔衮深受努尔哈赤喜爱,为何无缘继承大位?

多尔衮是不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呢?这一点先存疑。而且就算是喜欢,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未必会立他为继承人。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多尔衮才15岁。

后金当时是什么状况呢?努尔哈赤是被袁崇焕的大炮给炸死的,后金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如果当时没有四大贝勒出来主持工作,其实后金的人马早就散了。

因为后金是建立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叶赫女真等各大部落的基础上,而这些部落里面又分为各个小家族。

努尔哈赤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把自己的这帮族人给聚拢在一起,可是聚拢起来的时间并不长。真正建立后金也就只有短短10年时间。

有努尔哈赤这位雄主在,那么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可是一旦雄主落难,一切可就没有定数了。每一个家族都要为自己的家族前途做考虑。所以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是后金最困难的时期。

多尔衮当时多大呢?才不过15岁,他丝毫没有任何战功,如何承担这样的重任?从后金的未来去做考虑,努尔哈赤也不可能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家,交给一个毫无战功的黄毛小子来打理。

后金不是太平王朝,他只是地方性的割据政权,随时都有被大明朝吞并的危险。就算努尔哈赤想要这么做,那后金的臣民们也不会答应。

毕竟谁也不愿意把数十万人的性命,交给一个孩子来掌控。从这个角度来看,15岁的多尔衮,不可能在当时继位。

努尔哈赤真的很喜欢多尔衮吗?

努尔哈赤喜欢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这是肯定的,甚至在废除了大妃富察氏以后,努尔哈赤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封为大福晋。

在后金阿巴亥的地位也就相当于皇后的地位,那么皇后的儿子们地位自然也就逐步提升,变成了努尔哈赤的嫡子。

大妃,纳喇氏,乌喇贝勒满泰女。岁辛丑,归太祖,年十二。孝慈皇后崩,立为大妃。天命十一年七月,太祖有疾,浴於汤泉。疾大渐,乘舟自太子河还,召大妃出迎,入浑河。庚戌,舟次叆鸡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同殉者,二庶妃。妃子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清史稿》

不过很可惜的是,当时的后金还不流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道理,刚刚建立国家的割据政权,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向中原王朝学习。

那么努尔哈赤喜欢多尔衮吗?从现实状况来说,只能说一般。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以及多铎。

这三个儿子当中,阿济格是岁数最大的,也是最没出息的一个。而多尔衮和多铎准确来说,在努尔哈赤时代压根就看不到他们的踪影。

因为他们的岁数太小,建立战功还不是时候,参加皇家仪式也没有立足之地。就这三兄弟的地位来说,当时甚至连多铎都超过了多尔衮。

虽然多铎和多尔衮都有15牛录,但是在天命元年春节的时候,能够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人员中,并不能看到多尔衮的身影,因为他压根就没有入选。反倒是阿济格和多铎分别以第六和第七位的名义参与了叩拜仪式。

难道说当时的努尔哈赤把多尔衮给忘了?要真的喜欢自己这个儿子,那忘了谁也不可能忘了他,所以由此可以看得出,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时代,跟众兄弟们比起来,其实地位很一般了。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偏爱了。

多尔衮的崛起,真心要好好感谢他四哥皇太极。

那么多尔衮为什么后期能够成为大清朝的摄政王呢?这件事必须要从努尔哈赤去世以后说起。努尔哈赤去世以后,紧接着四大贝勒为了防止阿巴亥大妃为儿子谋夺汗位,所以让阿巴亥给努尔哈赤陪葬了。

所以15岁的多尔衮此刻同时失去了父母,这对多尔衮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但是他来不及伤心,因为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他必须要肩负起为家族奋斗的使命。

这个时候四大贝勒商议以后,决定立皇太极为大汗,而多尔衮也就是在皇太极的庇佑下,才好端端长大成人。

  1. 紧接着多尔衮得到历练的机会就来了,努尔哈赤去世的第二年,多尔衮便跟随皇太极进攻蒙古察哈尔部在。这几乎是多尔衮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上战场,他在这一战中立下了不小的战功,逐渐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2. 在这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皇太极绕过蓟州,直奔通州,逼近京城的那一场热血之战中,多尔衮也身先士卒,先后击败了袁崇焕和祖大寿的援兵。在回程的路上再次击败明军。
  3. 这一年多尔衮刚刚20岁,皇太极就让他掌管吏部。当然他的主要任务依旧是在战场上厮杀,大凌河之战中,多尔衮击击败并且招降了祖大寿,从而重创锦州兵。
祖大寿约以锦州献,多尔衮与阿巴泰等以兵四千,侨装从大寿作溃奔状,袭锦州,锦州兵迎战,击败之。---《清史稿》

多尔衮在皇太极的领导下,逐渐有了指挥和领导的能力。他意识到仗是打不完的,只有学会用脑子战胜对手,才能够一劳永逸。

在收服察哈尔的过程中,多尔衮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始终不肯归降皇太极,所以皇太极派多尔衮前往招降。

多尔衮这一年24岁,他的政治手段就已经很高明了。既然林丹汗久攻不下,那多尔衮就先后招降了林丹汗的几位福晋和儿子,使得林丹汗成为孤家寡人,到时候也就不得不投降皇太极了。虽然最后林丹汗没有投降,但是多尔衮至少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削弱了林丹汗的实力。

所以说多尔衮的成长,压根就离不开皇太极的提拔。那些说皇太极一直提防着多尔衮篡位的人,压根就不明白满清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

总结:满清之所以夺取天下,那是因为他们知道规避内讧。

内讧是大明朝灭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大明朝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为什么还是被人给打下来了?

其实打下大明朝的,压根就不是李自成,而是大明朝自己。皇帝和大臣离心离德,带兵将领一个个拥兵自重。

风止,自三桂阵右突出,捣其中坚,马迅矢激。自成登高望见,夺气,策马走。师无不一当百,追奔四十里,自成溃遁。王即军前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下令关内军民皆薙发。以马步兵各万人属三桂,追击自成。---《清史稿》

没有人真心为国家付出,全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的王朝不灭亡也是没天理了,记得就算是到了大明朝最后一刻,崇祯皇帝希望百官能够捐款助饷,可是这帮百官富得流油,却一直在向皇帝哭穷。

等到李自成的大军杀进来以后,这帮百官家里的钱,全都拱手送给了李自成。没有人真正为了这个王朝的未来去考虑,每个人都考虑自己的利益。

反观满清王朝,完全就是相反的样子。即使皇太极和其他贝勒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多尔衮因此而造反了吗?没有,他知道当时的满清需要皇太极这样的领导来指挥。

即使后来皇太极死了,多尔衮和豪格都想着争夺皇位,他们都有资格做这个皇帝,但是他们俩都没有做这个皇帝。

因为任何一个人做了,都会引起满清王朝的内乱。这是多尔衮和豪格都不想看到了,所以就便宜了顺治皇帝。

都说秦朝的建立是奋六世之余烈,其实也就只有四代人真正努力了。清朝也是一样,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包括后来的康熙,在这四代人的努力之下,他们才能真正在中原坐稳江山。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初著名政治家多尔衮深受努尔哈赤喜爱,为何无缘继承大位?

多尔衮是清朝早年杰出的政治家,为大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作出了突出贡献,确实具备帝王的才能。但是努尔哈赤为什么没有选择多尔衮作为皇位继承人呢?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努尔哈赤设计的政治体制

清太祖努尔哈赤创业时,以军队立国,军队分编为八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明万历四十四年,统一了女真各部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登基称帝(大汗),国号大金,建元天命。称帝后的努尔哈赤,分封了八个和硕贝勒为八旗旗主,也称八大固山(八旗)贝勒或八大亲王,设计了八固山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结构。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国家的政权归属于八大固山贝勒共同所有,国家的重大决策权,由八大固山贝勒共同商议决定,包括皇位的继承人,也由八人共同商议推选,建立了类似于联邦制的国家政体。

“八固山王等问曰:上天所予之规模,何以底定?所赐之福祉,何以永承?帝曰: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于国,可无失矣。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武皇帝实录)

明白地说,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的皇位继承人,并不是由努尔哈赤本人在生前确定,而由八大固山贝勒共同商议推选。所以,也就没有努尔哈赤选择多尔衮作为皇位继承人这一说法。

努尔哈赤去世时的政治形势

努尔哈赤去世时,八位固山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蒙古尔泰、皇太极,此四人为四大贝勒,也称四大王;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此四人为四小贝勒,也称四小王。

这八位固山王中,四大王都已成年,且常年跟随努尔哈赤四处征战,功勋卓著,威望崇高;四小王则大都年幼,没有战功,与四大王没有可比性,所以按正常情况,皇位的人选一定是在四大王中选出。所以年仅十五岁的小王多尔衮,本身是没有什么机会争夺皇位的。

多尔衮也有一个利的条件,其生母阿巴亥身居大妃之位(相当于皇后),同母的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手中掌握八旗中的三旗,在八位固山王中又占据三个席位。如果大妃阿巴亥居中指挥调度,联合各方实力人物,是很有可能夺取皇位的。如果能取得皇位争夺的主导权,大妃阿巴亥很可能会选择多尔衮为皇位的继承人,因为阿济格虽然年长,但性格暴躁,有勇无谋,而多铎才十三岁,年龄太小。

但是,老道的皇太极早就预见到了这种可能的情况,先下手为强,趁多尔衮和多铎尚未成年,联合八大王之首的代善,伪造了努尔哈赤生前的遗言,逼迫阿巴亥自尽殉葬。大妃阿巴亥这一核心人物一死,年幼的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已经排除在皇位继承人的人选之外了。

皇太极的实力分析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亲为赫纳拉氏,是叶赫贝勒的妹妹,也曾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因此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嫡子。努尔哈赤去世时,皇太极三十六岁,已经多年领兵征战,战功赫赫,功勋居八位固山王之首。同时又手握两黄旗,实力也在八位固山王之首。再加上,还有八固山王之首的代善和其两个儿子的坚决拥立。八位固山王中的阿敏,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本就不在争位之列;蒙古尔泰是庶出,也没有实力与嫡出的代善和皇太极相争,所以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皇位,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综上分析,多尔衮在努尔哈赤去世时,是没有实力与皇太极去争取皇位的。

清初著名政治家多尔衮深受努尔哈赤喜爱,为何无缘继承大位?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因为性格最像父亲,而且聪明过人,所以努尔哈赤最喜欢他。

1626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领13万大军,渡过辽河,向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进攻。

努尔哈赤带领的后金军气势汹汹的大有踏平宁远城的架势,但是招待他们的是滚木雷石、飞箭如雨,后金军是死了一批,又上来了一批,情况十分的危险,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向后金军轰炸。炮声响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军被炸的血肉横飞,是哭天叫地的,纷纷逃跑。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上阵督战,集中优势兵力攻城。袁崇焕也登上城楼瞭望塔,沉着应战。等后金大军冲到附近接近城墙地方,他下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样一来,后金军就伤亡更大,死伤无数。在阵中指挥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了。

袁崇焕见敌人撤退,就乘机指挥宁远城的守军冲出城,骑兵在前大刀砍杀,步兵在后长枪刺杀,一直把努尔哈赤的军队击杀到离宁远城近四十里的地方,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是久攻宁远城不下还身受重伤再加上背上的疽病发作,真是雪上加霜。不久就死去了,终年68岁。

努尔哈赤临死前指定多尔衮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由于多尔衮年龄太小,又大敌当前。而手握重兵的皇太极又得到大多数将领们的支持,所以多尔衮没有登上皇帝的宝座。

后来,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想按照努尔哈赤的遗言让自己继位,但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势力也非常的强大,双方是互不相让。最后在多尔衮的大哥代善和各位哥哥们的调结下,多尔衮和豪格都退了一步,同意立皇太极的幼子福临为帝。福临就是顺治帝,多尔衮立了福临就自任摄政王,控制了朝政。

清初著名政治家多尔衮深受努尔哈赤喜爱,为何无缘继承大位?

《石匮书》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这个场景发生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有可能击中的便是努尔哈赤,其也于该年逝世。如题主所言,汗位继承上,多尔衮不仅在与年长的哥哥竞争中,无优势。且与一母所出的阿济格、多铎相比,也处于下风。

努尔哈赤大妃

如此,汗位的继承应该在四位大妃的子嗣中选择,大妃其地位类似于皇后。四位大妃分别:依次是佟佳氏、衮代、孟古哲哲、阿巴亥。

  1. 佟佳氏:此时已病逝。所出一个被杀;一个便是大贝勒代善,坐拥两红旗。
  2. 衮代:因与代善关系暧昧,而后又搜出窃藏财物,被休。而后被大儿子,三贝勒莽古尔泰为所杀。
  3. 孟古哲哲:第三任大妃,四贝勒皇太极生母,此时已病逝。
  4. 阿巴亥:最后一任大妃,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
战功卓著的儿子

从1620年废黜代善的太子之位起,到1626年兵败宁远,不久后病逝。努尔哈赤并未再立太子,可能面临了其曾孙同样的继承人问题,都在犹豫新太子人选。在众多儿子中,有可能继位的便是上述四位大妃所出的子嗣。其中,没娘的孩子,也是战功卓著的儿子:

  1. 大贝勒代善,即废黜的太子,自然在努尔哈赤心中大大的减分,但念其战功卓著,仍坐拥两红旗,实力不容小觑;
  2. 三贝勒莽古尔泰,因手刃亲母,落得残忍的恶名,有勇无谋。行军布阵尚可,治理国政恐怕不是这块料;
  3. 四贝勒皇太极,有用有谋,但为人自负,恐不利用内部团结。
有娘的孩子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皆阿巴亥所出。自“十三副遗甲”起兵以来,戎马一生,年近花甲的努尔哈赤,按年龄算,多尔衮兄弟算是孙子辈。难得的天伦之乐是巨大的慰藉,像极了康熙对待十八阿哥胤祄。当时太子胤礽对胤祄生病时的漠视,是其被废的诱因,也可看出胤祄,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

同理,努尔哈赤对多尔衮兄弟,也过于偏爱。阿济格、多铎自领一旗,多尔衮十五牛录,自己保留十五牛录,过度的偏爱也埋下了隐忧。由此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更偏爱阿济格、多铎。

其次,《满文老档 太祖》一段朝贺仪式的描述,也体现出多尔衮的地位:

“辰时出御八角殿,大贝勒先叩头,其次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硕托阿哥........”

可以看出,除去额附、蒙古贝勒,各旗旗主可以单独朝贺,之后是拥有若干牛录的贝勒。而多尔衮不是旗主,连单独朝贺的机会,都不具备。综上所述,多尔衮在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孩子中,也不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即便立太子也不会是首选。其次,努尔哈赤也没有立阿巴亥的三个孩子,原因可能是担心不能镇住战功卓著的儿子,容易引起宫廷政变。故努尔哈赤制定“八王共治”的国策,也有保护阿巴亥母子的考虑。但结果是事与愿违,阿巴亥被逼自尽。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清初著名政治家多尔衮深受努尔哈赤喜爱,为何无缘继承大位?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一下。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大清帝国的实际开创者,他从一个边疆的少数民族武装首领,东征西讨几十年,终于创立了大清帝国的前身——后金汗国。努尔哈赤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一生胜多败少。大明帝国面对这样的一个敌人,真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

(大清帝国创始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军,为日后清军统一中华大地立下汗马功劳)

努尔哈赤也会死,死后也会牵涉到继承人的问题。我们说说努尔哈赤的死后的王位争斗情况。

有人说,努尔哈赤死前,希望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多尔衮,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努尔哈赤的兄弟和儿子(侄子)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和少数民族聚集区,首领“宝座”的传承,基本上是基于血缘关系:父传子,兄传弟。因此,有机会继承努尔哈赤汗位(注意:还不是王位或者皇位)的人,无非是他的兄弟和儿子(侄子)了。

我们来梳理一下努尔哈赤的男性亲属情况。

1、努尔哈赤的兄弟。

努尔哈赤有4个弟弟,他们的名字和生卒年如下:

二弟(同父异母兄弟) 爱新觉罗·穆尔哈齐(1561年-1620年)

三弟(同父同母兄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1564年―1611年)

四弟(同父同母兄弟)爱新觉罗·雅尔哈齐(1565年—1589年)

五弟(同父异母兄弟)爱新觉罗·巴雅喇(1582年——1624年)

雅尔哈齐死的早,在努尔哈赤真正崛起之前就去世了,也没什么只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另外三个兄弟,都参加了努尔哈赤的东征西讨。值得一提的是:舒尔哈齐曾经想和努尔哈赤分庭抗礼,最后被圈进致死。后世有说法,认为努尔哈赤逼死了这个同父同母的兄弟。

事实上,努尔哈赤死于1626年,他的弟弟们都死得比他早,因此这些人是不可能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的。

2、努尔哈赤的儿子(包含侄子)。

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共有16个儿子(另外还有个相当于儿子的侄子)。

一般来说,帝王(包含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子中,长子一般有巨大的优势。努尔哈赤的长子曾经也是储君(继承人)。他的长子是爱新觉罗·褚英(1580年—1615年),在兄弟中间,褚英年龄最长,并且曾经追随努尔哈赤出征,屡立战功。但是他的人际关系太差,兄弟们和朝中的大臣他得罪了很多。因此,褚英的继承权力被废除,最后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

不是努尔哈赤心狠,而是褚英得罪了太多人,他真的掌权了,后金汗国(清国)还不鸡飞狗跳啊!

最具优势的继承人不存在了,剩下的几个年龄大,威望高的,就有机会了。这些人是:

(1)大贝勒代善(1583年-1648年)。

(2)二贝勒阿敏(1586年—1640年)。注意,这是努尔哈赤的侄子。

(3)三贝勒莽古尔泰(1587年-1632年)。

(4)四贝勒皇太极(1592年-1643年)。

(皇太极有勇有谋,知人善任,支持者众多)

当然,满洲人没有固定的汗位继承法则,要是努尔哈赤愿意,还是可以立下其他儿子的。因此,还有三个年龄偏小的儿子有机会,因为据说他们的母亲很受努尔哈赤宠幸。他们是:

(5)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1651年)

(6)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650年)

(7)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1649年)

(多尔衮和皇太极他们的年龄差距很大,储位斗争中,这是极度不利的因素)

这三兄弟的母亲是:大妃(努尔哈赤正妻)阿巴亥(1590年—1626年),努尔哈赤的宠妃。

(阿巴亥很漂亮,也很聪明伶俐,深得努尔哈赤的喜爱,他和努尔哈赤生了三个男孩)

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资料佐证,但“子以母贵”,努尔哈赤很可能立这兄弟中的一个。有人说一定是多尔衮,这不见得,因为阿济格年龄比多尔衮大呢。多尔衮成为风云人物,是在皇太极死后,当上摄政王。大清入关这样重大的事件就是多尔衮主持的!多尔衮和孝庄的爱情故事也被编成电视剧,被人津津乐道。

二、努尔哈赤死后的权力斗争

经过上文,我们看出,最有实力竞争的四贝勒(其中一个是侄子)和多尔衮三兄弟,这些人肯定会有一番明争暗斗。历史的结果是:皇太极胜出,其他人被淘汰。

为什么皇太极会胜出?为什么多尔衮没机会?

我们来看这些选手们的“表现”:

(1)大贝勒代善。代善在褚英死后,成为了长子,本人也有才能,有战功。本来上位机会很大的,但是因为“桃色事件”被取消资格。他和谁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据说就是上文的大妃阿巴亥(这剧情很狗血啊,看看他们的年龄)。也就是说,代善和自己的后妈有不清不明的关系,更要命的是努尔哈赤发现了。代善没掉脑袋算万幸了!也有人说代善是被人冤枉的,是有人为了拉他下马。这就说不清了,代善失去了储君的资格(他曾经被立为储君)。

(2)二贝勒阿敏,他的爸爸是舒尔哈齐,也就是被努尔哈赤处死的同母兄弟。不知道为什么努尔哈赤放过了阿敏,还养育他如同自己的亲儿子。阿敏虽然有战功,但是因为自己生父的原因,加上自己也犯过错误,不可能继承汗位。

(3)三贝勒莽古尔泰。此人英勇善战,但是为人鲁莽(皇太极即位后,竟敢顶撞皇太极),人际关系也不好,更重要的是,这人连自己的亲生母亲也下杀手。此人的人气是最低的。

(4)四贝勒皇太极。此人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有战功,且能知人善任,拥护者众多。努尔哈赤没有明确留下遗诏,而是采取王公贵族推举体制。在权力斗争中,皇太极的胜算其实最高——因为他的拥护者很多。经过众人的商议,对于皇太极继位,没有太大的异议。代善、莽古尔泰二人若真要继位,估计就真的很多人反对了。

那么多尔衮他们呢?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才14岁,要军功没军功,要人气没人气。21岁的阿济格和12岁的多铎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哥哥们有兵权有军功,还有不少亲信追随,并且身经百战。面对比自己大十几二十岁的哥哥们,这几个人就像狮群中的小狮子,太弱小了!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自己的母亲是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正妻。按理说阿巴亥备份是最高的了!

但是这点优势很快就没了,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36岁的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阿巴亥的死,应该是权力斗争的结果。至于是不是皇太极干的,就不好说了。也可能是众人的一致意见——因为努尔哈赤死了,阿巴亥的地位就很尊贵了。要是她真的扶自己的儿子当大汗(或者皇帝),这可不好玩。众人找个机会让她“殉葬”。

三、努尔哈赤去世后,为何不传位给多尔衮?

最后,我们谈谈多尔衮的继承权问题。如上述分析,多尔衮继承汗位的可能性其实不大。当今也没有发现什么“努尔哈赤遗诏”之类的,更没有明确说明努尔哈赤要让多尔衮继位。

假如努尔哈赤真的想让多尔衮继位呢?

笔者觉得不太可能。理由如下:

(1)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多年,富含计谋,他不可能不知道汗位的继承者需要足够的实力和支持者。很遗憾,多尔衮没这样的条件,他妈妈也没有啊。硬扶多尔衮上位,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怎么面对这些比自己大十几二十岁的哥哥们呢?这些哥哥们还是手握兵权,屡立战功的悍将!

(2)多尔衮作为“满清的中流砥柱”,是努尔哈赤死了十几年以后了,努尔哈赤不是神仙,怎么料得到自己的孩子未来这么牛逼啊?怎么可能以“多尔衮是未来的中流砥柱”为理由强行让他继位?

(大清入关,多尔衮功不可没。他确实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政治家,不过他爸爸死的时候只是个没什么威胁的小孩童)

(3)努尔哈赤心中的法则: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体质。说白了,就是让有权力的王公们推举一个人最有才能的人做汗王(皇帝),其他人参与议政,公平选举强者“登顶”。同时大家相互制衡。

总之,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死后的情形看来,是很难被立为继承人的,主要的原因:年龄太小了!没什么功劳,难以服众。

清初著名政治家多尔衮深受努尔哈赤喜爱,为何无缘继承大位?

努尔哈赤为何没有选择多尔衮,作为汗位继承人?

1626年,努尔哈赤暴毙于回京的路上,但是没有明确下一任继承人是谁。

后世翻看史料,此事成为谜题,为何努尔哈赤没有选出继承人?

努尔哈赤主政时,朝堂之上不是他的一言堂,而是王公贵族、各旗旗主共同议政。

选择下一任汗王也是如此,努尔哈赤不能直接决定继承人。但是他可以培养中意的接班人,只要议政权贵们接受,那就OK了。

▲皇太极画像

努尔哈赤曾明确两个继承人,先是长子褚英。

褚英战功赫赫,文武双全。不过为人狭隘,遭到权贵的反对,后来心态逐渐失衡,越来越离谱,被处死;

褚英之后,努尔哈赤又扶持自己的次子代善,成为新的接班人。

代善基础不错,同样战功赫赫,在“褚英时代”,他就有很多人支持。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代善因为生活作风,据说与努尔哈赤最爱的妃子阿巴亥关系暧昧,惹怒了努尔哈赤,失去了机会。不过,因为比较识实务,地位依然崇高。

▲阿巴亥(影视剧形象)

努尔哈赤当然想继续选择接班人,但是,要让王公贝勒们接受,不是选出品德高雅之人就可以,而是需要势力的扶持,需要新的布局。

他的布局分为两项:

一是将他控制的正黄旗45个牛录一分为三,分给了他与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每人15个牛录;

二是他死后,自己控制的镶黄旗20个牛录给多铎。

看样子是要把汗位布局给多铎,或者说布局给多尔衮三兄弟。

▲八旗铠甲

之所以努尔哈赤会选中多尔衮三兄弟,不光是因为他们知书达礼,深受努尔哈赤喜爱。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心头肉。爱屋及乌,三个儿子很受努尔哈赤的宠幸。

▲多尔衮画像

不过,当接班人是代善时,阿巴亥为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铺路,主动与代善示好。

后来衍变成为暧昧关系,不知是事实如此,还是皇太极等人的运作。总之,代善后来失去了接班机会,阿巴亥的地位也大受影响。

多尔衮三兄弟也自然受到了牵连。不过,他们最大的短板还是年龄。

努尔哈赤去世时,阿济格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

阿济格初露头脚,尽管战场上一马当先,勇猛无敌,但是朝堂智慧火候欠缺,不是汗王之选;

有能力的多尔衮和多铎,几乎没有战功,除了母亲之外,也没有其他强有力的外援。

如果努尔哈赤再多活几年,很可能三兄弟成为最大赢家。

但是,当努尔哈赤病故,他们面对的是34岁的皇太极。

当时多尔衮三兄弟掌控两黄旗65个牛录,皇太极掌控正白旗25个牛录。皇太极又联合了代善父子的两红旗(代善正红旗25牛录、岳托镶红旗26牛录),以76牛录的势力优势,加上朝堂之上的多人支持,成功继承汗位。

还逼死了三兄弟的母亲阿巴亥,让其为努尔哈赤殉了葬。多尔衮兄弟受到极大影响。

无情最是帝王家。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