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孙衍,一个有才能的小人罢了,他跟张仪的鞠躬尽瘁还是没法比的,所以自然会被历史给忽略掉。
沧桑五千年,对绝大多数历史人物都是有公论的,公孙衍多行不义,自然有此厄运。那么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呢?
01背叛母国魏国,为秦国夺取河西之地,又收受魏国贿赂。公孙衍的大脑比较活络,他看到全天下的名士都不拘泥于自己的母国,而是在全天下各国做事,都能取得不小的成就。比如说卫国的卫鞅,到了秦国才成就了如此伟业。所以公孙衍也不满足于在魏国做事。
秦惠文王上台,立刻就把商鞅给做了,但是大良造的位置空缺了下来,再也找不到比商鞅更棒的大良造了。于是秦惠文王从魏国挖来了公孙衍,当然是高工资高福利外加股票分红,这才打动了公孙衍。
- 不得不佩服公孙衍的才能,他到了秦国以后,立刻采取军事行动,利用商鞅变法锻造的新军,开始了收复河西的行动。关键问题是,他一上台就要揍自己的母国,这像话吗?
- 当然,你完全可以用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来为他开脱,也可以用当时各路名士一般都不为母国效力来为他开脱。但是我认为公孙衍这是忘恩负义的一种行为,这就好比你跳槽以后,刚到新公司,就立刻把老公司的商业机密告诉了新公司,却不在意新老公司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 打下河西之地以后,公孙衍完全可以借机灭了魏国,可是这个时候他的性格弱点又爆发了出来。本来就是为了钱和地位才背叛了魏国,所以哪有什么气节可讲呢?魏国为了防止自己被灭国,所以给公孙衍送了大量钱财,并且承诺公孙衍,不管哪一天他回到魏国,相国的位置都留着给他。
这么一来公孙衍不仅有了大量钱财,而且在海外还多了一重保障,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他就出卖了新公司秦国的利益,放弃攻打魏国,而是建议秦惠文王攻打西戎。这件事情也为公孙衍埋下了祸根,想两家通吃,哪有那么容易?带颜色的通缉令难道没见过?
02被迫离开秦国后,公孙衍疯狂报复秦国。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他的连横学说响彻寰宇,很多人这几年打算拿公孙衍跟张仪做比较,简直侮辱了张仪。
毕竟张仪为秦国算是鞠躬尽瘁,就算是后来跑到魏国做相国,那也是为了秦国的利益着想。即使后来张仪被秦惠文王出卖,他也丝毫没有怨言,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交换楚国的土地。
我们再看看公孙衍做了些什么鬼事情。张仪到了秦国以后,立刻指出公孙衍的罪行,如果没有贿赂的铁证,这件事张仪是绝对不敢乱说的,可见张仪手里一定有铁证。
入相秦,尝佩五国相印,为约长。---《史记》这个时候秦惠文王便疏远了公孙衍,开始重用张仪。说疏远其实算是比较轻的,应该说弃用,这种不忠不孝的人,就算再有才华,用了反而会自伤。
公孙衍知道自己的事情败露了,心里对秦惠文王和张仪充满了怨恨。但是他没办法发泄这种怨恨啊,所以他想到了海外的绿卡,立刻带着家产跑路回到了自己的母国魏国。
真的是有够不要脸的,刚斩杀了魏国8万人马,现在又要去投靠魏国,看来公孙衍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实。
03随后他展开了一系列报复秦国的计划,他的才能也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开创了合众之术,联合弱国一起对抗秦国。- 首先他打算联合齐楚魏三国,一起对抗秦国。为了给齐国好处,他先允诺齐国,可以帮助他一起攻打赵国,又向楚国派出了外事友好访问团。可惜这个时候张仪一眼看出了公孙衍的想法,立刻出兵攻打魏国,又给齐国楚国送礼,使得公孙衍这一计划泡汤。
- 其次公孙衍并不气馁,他建议五国相王,因为当时只有大国国君才有资格称王,小国只能干瞪眼。所以公孙衍建议,魏赵韩燕包括中山国互相承认对方的国君为王,这使得赵国燕国还有中山国的国君非常开心。可是张仪再次出手,他联合齐国和楚国对这五国发起通牒,要是敢这么做,那他们仨就联手揍他们。结果五国相王的计策又失败了。
- 为了破坏合纵的情形,张仪主动出仕魏国,成为了魏国相国,但是他的心一直都在秦国。他为秦国谋取了不少利益以后,终于被魏王赶走。可是此刻的秦国已经强大无比了,张仪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
公孙衍再度成为魏国相国后,重新联合韩国、赵国、燕国以及楚国,使得五个国家组成联军攻打秦国。他的想法是很完美的,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压根就不想出力太多,结果导致大败。公孙衍的这一计划再次彻底泡汤。
总结:公孙衍是有才,但是人品实在令人恶心。公孙衍被秦国冷落以后,为了报复秦惠文王和张仪,一辈子几乎都在做着抗秦的工作。但凡抓到一点机会,他都不会放过,甚至曾经挑起过秦国和义渠国的战争。
但是我们要知道,公孙衍这么做难道真的是为了天下大义吗?当然不是,他这是为了报复秦国。他认为,当年秦国高福利高待遇把他挖过去,可是利用完了以后却飞鸟尽良弓藏,他心里很不服气。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尤其是秦惠文王用张仪取代了自己,在他眼里张仪不过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压根就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开疆拓土。
为了让秦惠文王知道失去自己的代价,所以公孙衍疯狂报复秦国。可惜张仪个人能力太强大,结果导致公孙衍一再失败。
不过公孙衍有一点是值得佩服的,那就是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总是输给张仪,却总是能够重新振作,坚持报复秦国长达一辈子,天下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参考资料:《史记》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孙衍很倒霉,生前和张仪是死对头,政治主张得不到实现,死后功劳又大部分归了苏秦。
其实,公孙衍是合纵创始人,张仪是连横创始人。两人的影响力用当时人的话来评价最合适: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我们先来看看公孙衍都做了什么?
为秦国收复河西之地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秦惠文王继位后,为了立威也为了给贵族们一个交代,商鞅被处以五马分尸。后来,秦惠文王找到了魏国的公孙衍做大良造。
公孙衍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后,第一件事就是攻打自己的祖国魏国,为秦国夺取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对秦国和魏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历来都成为两国的必争之地,今天成了秦国的,明天又被魏国夺取。
公元前409年,在吴起的带领下,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并设西河郡。以后秦国再攻,一直没有攻下来,到了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为秦国大良造,率军攻打魏国,誓要夺取河西之地。
公孙衍第一次攻打魏国,很顺利的就赢了,魏国割让阴晋之地,秦国向东的门户开始打开,之后,公孙衍继续东进,进攻河西要塞,斩杀八万魏军,魏军将领龙贾被俘,魏惠王不得不把整个河西之地都割给了秦国。
公孙衍为秦国立了一大功。
合纵攻秦倘若秦国乘胜继续东进,魏国危已,魏惠王派人用重金贿赂公孙衍,希望秦国不要再攻打魏国,于是公孙衍就劝说秦惠文王攻打西戎。
公孙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使得公孙衍后来走上了与以前截然相反的道路。
公孙衍生命里注定的对手出现了,他就是张仪,张仪对秦惠文王说现在正是攻打魏国的好时机,公孙衍收受贿赂想放过魏国,魏国一旦获得喘息的机会,肯定又是秦国的一大劲敌。
秦惠文王一寻思确实如此,就重用了张仪,疏远了公孙衍。
公孙衍不得不离开了秦国,回到魏国做了将军,面对强秦,公孙衍首创合众弱以攻强秦的策略,联合齐国攻打赵国,然后欲促成齐楚魏结盟,但张仪知道后,进行破坏,先攻打魏国,又积极拉拢齐楚,致使公孙衍的合纵三国的目的失败。
五国相王公元前323年,在张仪连横策略下,秦齐楚相会欲商量结盟以攻打魏国。为了达到合纵目的对抗连横,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和中山国五国互相承认对方称王,此举抬高了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的地位(魏韩早已称王),但这次事件遭到了秦齐楚等大国的一致反对。
齐楚秦分别出手阻挠五国结盟,最后五国不欢而散。
五国伐秦这次合纵的失败,直接导致张仪成了魏国的宰相,但公孙衍不甘心失败,终于在319年,魏国驱逐张仪,公孙衍成为魏国宰相,举起了合纵大旗,这次的五国为:韩、赵、魏、燕、楚。五国组成五国联军攻打秦国。
但五国并不同心,各有各的考量,各有各的小算盘,实际出兵攻打秦国的只有韩赵魏,即便这三个国家,到了函谷关,一面对秦军,便瞬间溃散,根本就是不堪一击,魏国再次依附秦国,五国伐秦彻底失败。而在遥远的秦国的西北部,义渠国却取得了对秦作战的胜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公孙衍饱经沧桑的心。
指点义渠义渠国位于秦国的西北部,虽不算强大,却一直没有被秦国灭掉,并时不时跑出来骚扰一下秦国,秦国深以为患。
义渠君有次去了魏国,公孙衍请求面见义渠君,对他说:“如果秦国和东方各国有战事,秦国就会笼络义渠;如果秦国和东方没有战事,就会掠夺义渠。”
义渠君将公孙衍的话记在了心里,后来秦国面对东方五国的攻打,害怕腹背受敌,就给义渠送去了大量的绸缎、美女。义渠君会意,直到攻打秦国的机会来了,就领兵攻打秦国,果然收服了部分土地。
五国伐秦的失败,使得公孙衍被排挤出魏国。又去了韩国做相,继续他的合纵抗秦,然而东方六国,目光短浅,始终做不到真正的贯彻公孙衍的主张。公孙衍注定会失败。公孙衍曾在秦国做大良造,为秦国夺下河西之地,却又收受魏国贿赂,断了在秦国的政治生涯,后来到了魏国,致力于合纵抗秦。
他抗秦并非出于报私仇,而是出于政治考量:
-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 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合纵抗秦的策略凝聚力他的心血。
- 出人头地,功成名就。
战国时期崛起的士之一族,没有祖国的概念,他们只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争得一方君主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从而功成名就。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第一眼看到"大良造"这个官名,是不是觉得很有点日本味?这就对了,第一批到日本的中国人徐福就是秦始皇的全权大使,只能说日本的官衔有大秦味。
不过大良造可不是管织造的,它是秦国最大的军事长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性质。
你也许不知道,在秦国当大官的公孙衍是魏国人。对此,你一定会迷惑不解,魏国人在秦国当大官,是不是有点太“魏奸”了?
其实在战国时代,没有什么狭隘的祖国观念,哪里能重用我,哪里能实现我的抱负,展示我的才华,我就为谁效力。
一,公孙衍在秦国如鱼得水,向自己的祖国开火。公孙衍在秦国得到重用,士为知己者死,公孙衍也不遗余力为秦王效力。
那时候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渐强盛,公孙衍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后,总想找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秦王对来自魏国的公孙衍并不放心,就让他指挥攻打魏国以考验他的忠心。
公孙衍也不是傻子,当然明白秦王的用意。公孙衍就拿出了浑身本领,在公元前333年打败魏国。夺取了秦王梦想得到的魏国土地河西。
所以说公孙衍也不是一辈子都在反秦,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人家也是肝脑涂地为秦国服务的,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之所以改换门庭那是事出有因。
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之时,真的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私心,即使是秦国跟魏国作战,公孙衍也是态度坚定,气质鲜明,指挥秦军把魏国打得磕头求饶。
按照公孙衍的表现,又有才华、又忠心耿耿,在秦国一定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平步青云的。可为什么说他后来反秦了呢?
二、公孙衍心慈手软,对祖国网开一面。公孙衍指挥秦军大胜魏国,魏国人惊恐万状,生怕秦国乘胜追击灭了魏国。魏国国君得知公孙衍在秦国深受重用,就托公孙衍的同窗去游说公孙衍,让其利用自己的影响对魏国手下留情。
公孙衍好歹也是魏国人,魏国的土地养育了自己,亲不亲故乡人,一向心狠手辣的公孙衍被老同学的一番话打动了。公孙衍心想先打谁都一样,就给魏国使者一个面子,反正迟早要灭掉魏国的,就做了个顺水人情。
三、 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孙衍跳槽。公孙衍看着老同学面子决心劝告秦王放魏国一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谁知道秦王狡诈的很,在公孙衍身边安插有耳目,公孙衍为魏国求情的事被秦王发现,秦王不再信任公孙衍,而公孙衍得知秦王暗中监视自己,也非常伤心。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公孙衍就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魏王见公孙衍为了自己丢了官职,而公孙衍又那么有才华,自然是喜出望外,马上重用他。
四、以秦为敌,联盟抗秦。公孙衍回到祖国后,朝野一片欢呼,魏王自然也高兴得合不拢嘴,封公孙衍为将军。公孙衍出走秦国,秦王又重用了公孙衍的对头、主张连横的政治家张仪。公孙衍心里憋着一口气,决心一定要给秦国点颜色看看,顺便也杀一杀张仪的威风。
于是公孙衍冥思苦想,想到了一个妙招,秦国不是强大吗?我一个魏国打不过你,但我联合那些曾经被秦国欺负过的国家,或者那些害怕秦国吃掉自己的国家,大家联合起来握紧拳头跟秦国干;就不信打不过你。
公孙衍说干就干,到处访问,先去齐国、再去楚国,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晓以利害,让他们未雨绸缪组成联盟,一起对付秦国。按说当时的楚国和齐国都是战国七雄,国力还可以,如果三家联盟对抗衡秦国,秦国还真够呛。
可是谁曾想秦国那边早就得知了消息,立刻派张仪前去两国游说。张仪天生就是个游说家,就是耍嘴皮子出身,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齐国和楚国人说转轴了,公孙衍的结盟计划破产了。
齐国和楚国不但不跟魏国结盟对付秦国,反而跟秦国结盟调转枪口对准了魏。
五、五国联盟、功败垂成。形势万分危急,公孙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遂发起"五国相王",也就是拉拢那些更小的诸侯赵国、韩国、燕国和中山国合起手来抗衡秦国。眼看这件事就要搞成了,但张仪怂恿秦国、齐国和楚国再次出来搅局,五国联盟又被搅黄了。
六、五国伐秦、无功而返。公孙衍出师不利,魏王对公孙衍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时候张仪受秦王派遣打入魏国,魏国重用张仪,冷落了公孙衍。
后来,张仪吃里扒外被魏王察觉,魏国驱逐张仪重新启用公孙衍,公孙衍被任命为宰相。
公孙衍屡败屡战,又一次组成五国联盟攻打秦国,这五个国家是韩、赵、魏、燕、楚。
但这次联盟也不牢靠,大家并没有同仇敌忾,都在想着怎样保存自己的实力;因此来势汹汹的五国联盟其实是各怀鬼胎,不堪一击,到了函谷关就溃散了。
五国伐秦又搞砸了,魏国对公孙衍彻底失望。公孙衍就到韩国做了丞相,怎奈秦国已经成了气候,公孙衍独木难支,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响应,不得不再次品尝失败苦果。
公孙衍生不逢时,半生伐秦,屡战屡败;不过公孙衍矢志不渝、精神可嘉。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唐朝韩愈曾在上宰相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遍布全国,有志向的读书人如果在一国求仕不得志,就可以去其他国家,如可去齐、楚、燕、赵、韩、魏、秦等国再求仕,今天下一家,求仕一旦不能得成,就无所适从,只能老死山林了。的确战国时期对士子们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一国不遂志,就可去其他国家寻找可接收自己的国家。战国时期的公孙衍也是这样做的。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和张仪同时,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击,为同时之人。《史记》和《战国策》都是这样记载的。但是,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有学者依据此书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是没有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战国初期,魏国经过魏文侯的精心治理,国力强盛,称霸各诸侯国。名将吴起到魏国为将后,精于治军,曾带领五万魏军大败秦军50万,占据了秦国通往中原的唯一之路,河西之地。河西之地是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对粮食的控制都很严,经常利用粮食问题来卡对方的脖子。魏国占据河西之地,死死地压制着秦国,卡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国只能与魏国作生意。秦国不甘心受到魏国的盘剥,不甘心就此失去交通重地,就多次进攻河西,但都没有能够打通中原通道。机会终于来了,秦国经过商秧变法后,综合国力大增,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秧,却依旧推行商秧新法。而魏国这时正是魏惠王时期,国家却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败。经过魏国与齐国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精锐尽失,国势日弱。这时的秦惠文王,也是很英明的,他也很注重招徕人才,就从魏国招来了公孙衍,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公孙衍不但很有政治才能,也很有军事才能,他自然明白,中原是当时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着各国的粮食命脉。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才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只有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因此他多次率秦军攻打魏国,让魏国无力抵抗,最终魏国被逼无奈,只好割阴晋(在河西之地)与秦国修好,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秦惠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即把“阴晋”这个魏国意味的名字,改为了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顺水推舟,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用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他告诉秦惠文王说:“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免去了公孙衍大良造之职,公孙衍再不受重用,又遭到排斥,就不得不离开了秦国,到了魏国。
气急败坏的公孙衍离开秦国,跑回魏国,魏惠王重用了他。为了抗衡崛起中的秦国与齐国,公孙衍主导“五国相王”,即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国家联合起来,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这也是东方合纵运动的开始,后在齐、楚、秦的打击和张仪连横之术的破坏下,五国相王以失败告终。“合纵”成了东方诸侯抵抗秦国的不二法宝。后来秦伐齐遭到失败,合纵再次被各诸侯国重视,在公孙衍的努力下,他身兼魏、韩等国宰相。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达成协议,组建一支多国部队,共同出兵,讨伐秦国。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兵迎战,联军谁也不卖力打仗,战争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多国联军轻而易举地被击败了。但是,公孙衍并不是一无所获。“东方不亮西方亮”,东方五国联合伐秦失败,公孙衍仍旧导演了一出杰作,策反义渠部落。义渠是西方游牧民族政权,多年来始终与秦国为敌。在公孙衍积极组织合纵之际,义渠的国君恰好来到魏国。公孙衍求见义渠君,告诉他,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奉上重礼讨好义渠;与各国和平时,就会掠夺义渠。他希望义渠国君警惕这一点,不要被秦国所蒙蔽。在函谷关战役时,秦国为减轻西方压力,就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与义渠修好。义渠君很佩服公孙衍的判断,就突然在秦国背后发难,出兵进攻秦国。义渠王宣布独立,率军队袭击秦国。此时秦国的主力兵团都汇集到了函谷关,狗急跳墙的秦惠文王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迎战义渠军,结果被打得大败而还。由于本土遭到破坏,秦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对六国的战争。在未来数十年里,秦国一直未能消灭义渠,直到秦宣太后色诱义渠王,才消灭义渠。因此,总的来说,公孙衍的合纵战略仍然给秦国以沉重的压力。
纵观战国局势,实力雄厚的,向来靠拳头说话;实力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强秦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历史也会改写。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当时,已经无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浅、形形色色的君主们凝聚到一起,他们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即使公孙衍倾尽心血,也是无力回天。从史籍记载来看,公孙衍在韩国担任宰相,率军与秦国作战失败后,再次回到了魏国。但魏国朝廷勾心斗角,公孙衍没有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宰相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然而,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在他去世后,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继续上演。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孙衍为秦国大良造,位高权重,最后离秦可以说是张仪一手造成的,当然也有公孙衍自身的原因。
至于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为何会一生合纵抗秦?其中有很多原因,如:失意离秦、心怀母国、施展抱负等。
公孙衍身处大争之世,又身负大才,在战国乱世,如果离秦后从此退隐山林岂不可惜。无论是侍奉于秦国,还是心怀魏国,都可以施展抱负,证明自己的能力。
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合纵列国伐秦,不仅可以为自己的母国(魏国)及各国争取一线生机,也是离开秦后能再次施展抱负的一个机会。
公孙衍入秦(简介)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合纵事业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先后出任魏国、秦国等诸侯国。
公孙衍原本是魏国人,于魏国阴晋出生,最初效力于魏国,之后前往秦国参军。至于为何会去秦国,想来是公孙衍在魏国不受重用,或者无法展现的自己的能力和施展抱负。
公孙衍向故国开火,凭借军功获最高爵位“大良造”公孙衍投奔秦国后,开始不遗余力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他从基层做起,通过不断获得战功晋升到将军一职,之后便参与到秦国和魏国关于河西地区的争夺战中。
注:在战国初期,魏国首先实行变法,率先成为中原的新一代霸主,加上吴起为魏国训练出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部队——魏武卒。
魏国凭借占领了秦国的函谷关和河西等地区,之后秦国便展开了数十年的收复河西之战,直到全部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
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公孙衍为大军统帅,出师伐魏,公孙衍率领秦军北上,直至魏国上郡重地雕阴地区。而魏国为了防御秦国的扩张,早之前便在雕阴地区修筑了城池和长城。
于是、秦军和魏军在雕阴城下、洛河两岸展开了一场恶战(雕阴之战)。而此战的结果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秦国一方已经进入商鞅变法后的“红利期”,而魏国已经开始逐渐没落。
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大大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军作战勇猛,以一当十。反观魏国一方,吴起训练的魏武卒精锐已经在之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几乎损耗殆尽。
魏国的这支无敌雄师可以说不复存在了,魏国也元气大伤。魏国从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沦为二流强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也是一去不复返。
最终在秦魏雕阴之战中,魏国无法抵挡秦国的虎狼之师,大败于雕阴,魏军被斩首四万五千人,两年后,秦军再次攻打河西地区,魏军又被斩首八万,魏国主将龙贾被俘。
此役后,秦国全部收复了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魏国大伤元气,从此再也无力于秦国抗衡,而公孙衍也因雕阴之战的军功,获得了大良造爵位,在秦国位高权重。
此时的大良造是秦国的最高爵位,可以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公孙衍也是最有希望成为秦国的下一任相邦,但奈何张仪入秦,打乱了公孙衍在秦国之后的人生。
张仪入秦取代公孙衍,公孙衍失意离秦魏国被迫割让河西地区后,便托公孙衍的同窗去游说公孙衍,以图让秦国对魏国手下留情。
公孙衍作为魏国人,面对故国堪忧的处境,还是做不到完全无视,最终被同窗说动,于是公孙衍便向秦惠文王提出攻打他国的提议,从而拖延进攻魏国。
而此时魏国人张仪来到了秦国,张仪面见秦惠文王后,便立即指出公孙衍存有私心、见利忘义,并表明攻打他国只会给魏国有了缓冲时间,如果魏国缓过劲来,会对秦国不利。
秦惠文王听后,选择相信张仪之言,张仪先后被任命为客卿、相邦,而公孙衍遭到秦惠文王的排斥,加上张仪的排挤,公孙衍最终不得不离开秦国。
可见公孙衍离开秦国的很大原因是在于张仪,如果张仪没有游说秦惠文王和排挤公孙衍,可能就是不同的结果。不过也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公孙衍。
既然公孙衍投奔了秦国,并且还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河西地区和上郡已经落入秦国手中,魏国已经元气大伤,无力在抗衡秦国,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此时正是进攻魏国的大好时机,而公孙衍却阻碍秦国继续攻打魏国,此举直接损害到秦国的利益。公孙衍虽然很有能力,但却不能完全心系秦国,这自然无法让秦惠文王安心。
站在魏国立场,公孙衍作为魏国人,心系故国,为魏国谋取一线生机是没错。但站在秦国立场,加上公孙衍效力的是秦国,做出损害秦国利益的举动,显然是无法认同的。
秦惠文王没有直接对公孙衍动手已经算手下留情了,毕竟有商鞅的前车之鉴。公孙衍对秦国的功劳不见得能大过商鞅,秦惠文王能放过公孙衍相信也是看在其军功的份上。
秦惠文王给了公孙衍施展抱负的机会,并委以重任,但公孙衍却为了一己之私损害了秦国的利益,所以公孙衍离开秦国也有自身的原因。
公孙衍合纵伐秦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便返回了故国魏国,被魏王任命为“犀首”,统领魏国军队,后出任魏相。
虽然公孙衍有了新的平台,但此时的魏国已经元气大伤,无力再单独抗衡秦国,公孙衍便首次提出了“合纵”,既然一个诸侯国无法抗衡大国,那就联合多国,组成合纵,来抵御大国的进攻。
需要注意的是,公孙衍组成的多国合纵,是为了抵御所有的强国,而并不是为了单独对抗秦国,如“五国相王”的合纵之举是为了对抗秦国、齐国、楚国等大国。
直到张仪任魏相被驱逐后,公孙衍才开始全力合纵抗秦,可能是和张仪不对付,也可能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勤快的公孙衍,先后出访了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等国,最终组成合纵。
公孙衍佩五国相印,在公元前318年,正式合纵伐秦。而秦国封公孙衍为最高爵位的大良造,对其可谓是不薄,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为何还会大力合纵抗秦呢?
紫陌个人认为,公孙衍伐秦属于正常操作,公孙衍本是魏国人,后出任秦国后,便帮助秦国攻打自己的故国,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又得到了魏国的重视,效力于自己的故国,帮助魏国对抗秦国又有什么不理解的呢!
秦国和魏国早在战国初期就已经是敌对关系,魏国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公孙衍入秦后,帮助秦国对付魏国,而公孙衍入魏,自然也就能帮助魏国对抗秦国。
其次,公孙衍本就是魏国人,心系魏国很正常,帮助自己的故国也没有心理负担。秦国“逼迫”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公孙衍大可以说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受到了故国的重视,加上又和张仪不对付,对抗秦国也可以打击张仪,首创合纵,施展了抱负,如果能战胜强大的秦国,也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
最后秦国一心东进,使东方各国畏惧,导致各国开始支持公孙衍的“合纵”之策,五国君主将各国相印交到公孙衍手中,愿意听从他的安排,公孙衍声望到达了顶峰,合纵伐秦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结语:在春秋战国这个大争之世,强大的诸侯国靠拳头说话,而较弱的诸侯国只能依赖于外交手段。犀首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对于较弱的诸侯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生存策略。面对秦国、齐国等大国,只有组成合纵,才能改变天下局势,在乱世中求得生存。
公孙衍伐秦可能有自身原因,但也是为自己的故国及其他弱国谋取一条生路。虽然合纵伐秦失败,但失败的原因并非在于公孙衍,而是在于各国君主各有算计,无法做到同心协力,最终合纵失败是各国君主的失败。不过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他开创的合纵大业已经深入人心。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认为公孙衍抗秦还有什么原因?欢迎在下方评论区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公孙衍是比较悲催的,长期都被人们认为是个小角色,事迹不为人知,因为《史记》和《战国策》等史书都记载苏秦和张仪互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关系相熟,却相互攻击,是同时代的棋逢对手。
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战国纵横家书》帛书,其中16章不见于任何史书,是失传已久的古佚书,根据其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秦还是个没有登上政坛的年轻人,张仪的对手应该是公孙衍。
仕秦攻魏公孙衍的职业是纵横家,并且是主张合纵抗秦的纵横家,张仪则是主张连横亲秦的纵横家,而纵横家的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博取政治权力,这就注定两人将激烈对立,然而在张仪入秦之前,公孙衍反而是秦国的顶级智囊。
公孙衍和张仪一样都是魏人,但纵横家一般都是没什么家国情怀,只信奉投机主义,哪国能够施展抱负,他们就去哪国,公孙衍和张仪都是如此。
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阴晋位于河西,正是秦魏两国争取的重点区域,在历史上有时属于秦国,有时属于魏国,所以生长在这里的人对国家归属感不是很强烈,毕竟指不定哪天就换了。
公孙衍头脑里也没有什么祖国的概念,没有任何资料记载他的生平,他第一次出现在史册是在秦惠文王杀商鞅之后,可以推测公孙衍是在商鞅变法时期看到秦国国力大振,继而西行,意欲一展抱负。
秦惠文王继位后很快就诛杀了商鞅,公孙衍应该在之前几年就在军界、政界声名鹊起,所以被任命为大良造,积极谋划进攻魏国。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正日益强大,反而是曾经强大的魏国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实力大为衰弱。年轻的秦惠文王志在夺回被魏国占据数十年的河西之地。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秦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攻占河西雕阴城,并有继续进兵的意图,魏国无奈求和,割让阴晋等地与秦国修好。
阴晋到手,秦国进入中原的通道开了一角,秦惠文王兴奋莫名,立即把"阴晋"这个带有魏国意味的名字,改为了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
之后,公孙衍还曾进攻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占据整个河西之地,魏惠王便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合纵仕魏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拿人的手短,就建议秦惠文王与魏和好,先进攻西戎。
这个把柄很适时地被公孙衍的死敌张仪抓住了,这个时候张仪刚刚来到秦国,就向秦惠文王建议不能让魏国缓过这个四面受敌的危急时刻,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实属误国之举。
秦惠文王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则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在张仪的建议下,秦国接连打击魏国,魏国已经千疮百孔,国力严重衰退,无力独抗秦国,公孙衍于是开创了合纵之法,寻求列国联盟合纵。
公孙衍首先找齐国合纵打赵国,结果赵国被联军打得大败,合纵首尝胜果。
合纵的出现也引起了秦国的注意,张仪为此制定了连横的策略,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最为主要的就是防止齐楚魏,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对秦国是巨大的威胁,绝对不能让他们走到一起。
张仪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又与齐楚两国大臣相会,拉拢齐楚,成功地破解了三国合纵。
公孙衍继位转向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五国相王”,五国互相承认对方称王。不料却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五国相王”以失败而告终。
合纵再次失败后,魏国开始全面倒向秦国,罢免了支持合纵的惠施,以张仪为相。
秦国虽然在名义上免去了张仪的相职,但这只是名义上,身为魏相的张仪替秦国谋划,使得秦军可以直指中原,直接威胁各国。
秦惠文王跃跃欲试,很快派军跟齐国一教高下,结果大败,魏国内部亲齐势力抬头,齐楚要求驱逐张仪,连横遭受挫折。
前319年,张仪被逐回秦国,公孙衍成为魏相,再次拉拢合纵联军。
前318年,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出兵攻打秦国。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兵迎战,联军谁也不卖力打仗,战争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多国联军轻而易举地被击败了。
秦军随后追击,魏国损失很大,向秦国讲和,而没有讲和的赵国成了秦国的下一个目标,齐国也落井下石进攻赵国,赵国惨败,五国攻秦以失败告终。
不过公孙衍也不是一无所获,在战前他曾策反义渠部落,在函谷关战役的同时,义渠突然发难,出兵进攻秦国。
此时秦国的主力兵团都汇集到了函谷关,秦惠文王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迎战义渠军,结果被打得大败而还。在未来数十年里,秦国一直未能消灭义渠,直到宣太后色诱义渠王,才消灭义渠。
仕韩隐退五国攻秦失败后,公孙衍不再受到信任,只得离开魏国,到韩国为相。
公孙衍在韩国又掀起合纵浪潮,此时魏相田文就是公孙衍推荐的,齐相田婴又是田文他老爹,合纵形势大好。
秦惠文王为此感到不安,发兵攻打韩国,韩国自然不是对手,其他盟国却也作壁上观,韩国惨败,公孙衍罢相,从此离开波澜壮阔的列国舞台。
总的来说,公孙衍的合纵战略仍然给秦国予沉重的压力,他的名气不如张仪和苏秦大,成就也不及张仪,但仍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