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要是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为啥要保郕王为帝?
谢谢邀请!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非常罕见的皇帝,因为他两次登基,第一次失去皇位是在御驾亲征的时候,被瓦剌人给绑架了。第二次是颠覆了弟弟朱祁钰的皇权。
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居然被人给掳走了,这可是千古奇闻。为了能够平息国内的动乱,于谦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扶上了皇位,这才使得大明朝再次有了与瓦剌对抗的底气。
可是有这么一个问题,朱祁镇在被抓之前,可是有儿子的。他的儿子朱见深,已经在朱祁镇出征前就被立为太子,为什么于谦等人不选择让太子登基呢?
01问题就出在绑架上面,瓦剌人狮子大开口,于谦不为所动。朱祁镇和朱见深的关系是父子关系,朱祁镇现在被瓦剌人掳走了,那么如果让他的儿子接班的话,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瓦剌人发现朱见深当家做主的话,一定会索要巨额赎金,甚至还会让大明朝割地赔款才能把朱祁镇给放回去。
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条,于谦都不会答应。因为于谦知道,越是满足瓦剌人的需求,那么朱祁镇回来的希望就越渺茫。
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明史》- 而且堂堂大明朝哪有被人这么勒索的事情呢?所以于谦怒不可遏地拒绝了瓦剌人的所有请求。为了防止瓦剌人后续索要更多赎金,于谦等人不可能立朱见深为皇帝。
- 一旦朱见深长大了,那他老爸在瓦剌人手里,难道他本人会无动于衷?当然是对方要什么,他就会答应什么。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所以于谦不可能让这样的人成为皇帝,因为他的身份太特别。
- 作为被俘虏的皇帝,朱祁镇已经失去了君临天下的可能。所以于谦必须要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他不可能将帝国的未来,放在一个俘虏身上。
朱见深作为朱祁镇的亲儿子,如果登基,将会使得大明王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中,这一点于谦也必须要考虑到。
02朱见深当时才2岁,大明朝的动荡他压根就镇不住。朱祁镇被抓的时候,本人也不过才22岁,他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皇帝。不过在古代22岁已经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了,他儿子朱见深在这一年,才不过2岁。
大明王朝经历了如此大的动荡,如果当真让一个2岁的孩子来做皇帝,那么对于大明来说,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首先所有的指挥权,都会落在权臣的手里。这是一件十分有风险的事情,因为历朝历代之所以亡国,那就是天子不掌权,权臣称霸朝廷。
当时的权臣是于谦,于谦本人是忠心耿耿,可是如果于谦哪一天下台了呢?难道说其他人也会像他一样,为大明王朝忠心卖命吗?当然不会。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明史》到时候年幼的小皇帝,在朝堂之上无法施展拳脚,放眼天下,也无法指挥调度,只会成为别人的傀儡。
而且当时大明朝面对强大的敌人瓦剌军团,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作为支撑,大明的士气也会完全不同。
只有皇帝充满了勇气,那么手底下那些士兵们才会为了大明王朝而浴血奋战。可见大明王朝现在不需要一个小皇帝当朝。
如果稍有不慎,大明王朝可能就会迎来灭亡的命运,这一点于谦必须要考虑到。所以就算是从年纪上来看,朱见深也不适合做皇帝。
03朱祁钰是成年皇子,又是明英宗的弟弟,完全拥有继承权。当时朱祁镇是22岁出征被俘虏,而朱祁钰只比朱祁镇小一岁。所以朱祁钰也是一位成年的皇子。纵观朝中,成年的皇子其实也就他这么一个,所以于谦为了国家大义,必须让朱祁钰称帝才行。
首先成年皇帝可以稳住局面,至少手下那些封疆大吏们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皇帝是成年人,完全有自主能力。忠心于大明王朝的人,自然会对大明王朝的延续充满信心。那些摇摆不定的人,则也会因为朱祁钰这位成年皇帝的上台,而摆正心态,坚持为大明镇守一方。
面对瓦剌人的进攻,朱祁钰这位成年皇子也能够鼓舞士气,带领大明王朝的士兵们,跟瓦剌人决一死战,以此保住大明的根基。
癸丑,郕王薨。戊午,方瑛、石璞大破湖广苗。召璞还。壬戌,免南畿被灾秋粮。三月己巳,复立长子见深为皇太子,封皇子见潾为德王,见澍秀王,见泽崇王,见浚吉王。癸酉,封徐有贞武功伯。乙亥,大赉文武军民。庚辰,赐黎淳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石亨为征虏副将军,剿寇延绥。丁亥,振山东饥。---《明史》再说了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不仅不用顾及朱祁镇在瓦剌那边是否受苦,而且还会担心朱祁镇过得太好,等回来跟他抢皇位。这么一来,朱祁钰对瓦剌的态度自然是非常坚决的。
有了这么一位坚决抵抗的皇帝,大明王朝的这场浩劫自然是能躲过去了。可惜的是,于谦从来没有考虑过自身的安危,他永远把大明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总结:朱祁钰遭逢不测,其实是他咎由自取。朱祁钰上台8年时间,把自己的哥哥也囚禁了8年之久。朱祁镇回来以后,一直遭到软禁,对朱祁钰来说,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钰在这件事上的作为十分愚蠢,如果他真的铁了心要做皇帝,那就应该想办法杀掉朱祁镇,以绝后患。这一点他远远比不上自己的祖先永乐帝朱棣,所以也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结局。
他死了就算了,却给了朱祁镇重新上台的机会,从而朱祁镇再次抢班夺权,并且杀害了忠良于谦,实在是一场悲剧。
参考历史:《明史》。
于谦要是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为啥要保郕王为帝?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面临重大危机。这个危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继统问题。
是让年幼的英宗太子朱见深正常继位,还是选择成年的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这是一个关系到继统问题的艰难选择。
二是军事问题。
"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周边地区明朝军事力量一战而没,军力对比上,瓦剌部占据绝对领先优势,明朝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瓦剌还可以利用被俘的朱祁镇作很多文章,比如讹诈大明,让明朝大臣、将领献财献粮、献关献城。由于朱祁镇被俘于瓦剌军中,也使得明朝失去了任何主动进攻的可能性,只能被动防守。
三是迁都问题。
"土木堡之变"后,留守北京的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后来发动南宫复辟的徐有贞为代表,主张迁都南京,以策安全;一派以最终力挽狂澜的于谦为代表,主张招募军队,保卫北京。
面对意外出现的危机,当时朝廷中,主张不作妥协、争取主动的大臣占据了主导。这样,在继统问题上自然就要作出最有利的选择: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已经是监国的英宗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朱见深仍为太子。这在当时应该说是最合理的选择,为后来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后来南宫复辟引发的一系列悲剧,是无法预料的,要怪只能怪朱祁钰在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生病在不恰当的时候、信任了不恰当的大臣(石亨等)了。
由于明朝的制度,皇太后主政监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特别是处在当时的危机危机局面中,这样的安排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也是可行的:朱见深继承皇位,朱祁钰为监国。但是,这样的安排,会把问题留给未来:随着朱见深的成长,因为争权,朱见深与朱祁钰及其站队的大臣必然会发生矛盾。
于谦要是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为啥要保郕王为帝?
当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惨案”爆发,大明二十万大军(实际数目)全军覆没,满朝文武重臣尽没于战阵,“御驾亲征”瓦剌的明英宗沦为战俘。“靖康之耻”眼看就要百分百复制时,临危受命担起保卫北京大任的大英雄于谦,做出的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就是力挺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即位,遥尊身陷敌营的明英宗为“太上皇”。
这个决定,也为最终力挽狂澜的于谦,埋下了被明英宗清算的杀身之祸。而许多的“事后诸葛”,也发出个啧啧叹息:人家明英宗“御驾亲征”前,就立了两岁儿子朱见浚(未来的明宪宗朱见深)为太子,顺手“扶正”不是更方便?两岁小孩不能理政?那不还有皇太后嘛,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于谦死心眼”的说法,也因此一度极有市场。但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倘若明王朝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大明王朝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丢掉半壁江山,提前变成“南明”。
首先一个原因是,当时明英宗的皇帝身份,是当时面临危机的大明王朝,一条十分麻烦的枷锁。
封建时代皇权专制,帝王的名分大如天,特别是对于边关将士来说,哪怕这帝王已经做了俘虏,说出来的话依然是圣旨。而帝王的一句话,哪怕十分坑爹,放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也足以捆住前线将士的手脚。
放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的各路城关要塞,都在瓦剌的眼皮底下,外加有个“皇上”捆在手里,挟持着“天子”在边关前溜达一圈,叫天子喊几句话,明军将士们是听还是不听?不听是抗旨,听了就坑国。
比如明英宗被俘的第二天,瓦剌大军就押着明英宗来到宣府城下,明英宗也十分“配合”,乖乖朝着宣府喊话,命令守将们“开关来迎”。八天后又被押到了大同,照样命令守军开门,“积极”的明英宗还在城外发飙,明英宗的亲信“以头触城门”大呼,场面十分热闹。可这两城的守将呢?却是齐齐躲了猫猫。这事儿怎么“奉旨”?一旦“奉旨”了,这两座生命线一般的雄关,就会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落到瓦剌手里。长驱直入的瓦剌大军接下来会干什么?简直细思极恐!靠着躲猫猫,这次算是叫瓦剌人无功而返,可他们要再来呢?只要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在,边关将士们打都不敢打,怎么保家卫国?
而且,当时的瓦剌人,也不是完全“无功”,单是俘虏明英宗后的半个月里,他们就在大明边关一路转悠,敲诈了大笔金银绸缎。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也是瓦剌人打着“送明英宗回京”的旗号,打算带着这“肉票”一路敲到北京去。所以,担起保卫北京重任的于谦,也是一下抓住了问题的症结:要想痛击瓦剌保卫国家,就先要换皇帝!拿掉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叫这张“肉票”在瓦剌手里,彻底贬值!
那么,就非要换成朱祁钰吗?难道不能换个小皇帝,由皇太后监国吗?这就是第二个原因:想要打赢北京保卫战,大明朝,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子朱见浚即位,法统上固然没错,但如果“皇太后监国”,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以及妻子钱皇后,可是这二位,都不是能扛重担的女强人。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刚传来,这“两宫太后”就哭哭啼啼,派人送了八驼金银去瓦剌赎人。结果钱没了,人也没赎来,白白办了桩蠢事。这么个办事水平,怎能把朝廷拧成一股绳?怎么保卫北京?
这类事情,前朝不是没有教训,比如北宋靖康之变前,大宋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可宋徽宗甩锅做了太上皇,宋钦宗遇事犹豫不决,大臣们拉帮结派,一人一个主意,然后就是一顿胡乱操作,赔光了大宋的精兵,还闹出了“郭京神兵下凡”的荒唐操作,活活把汴京城送了人。参考后来北京保卫战爆发后,那京城外近乎惨烈的血战,一旦高层指挥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大战来临前,大明王朝必须有令行禁止的指挥体系,要实现这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国有长君”。时年二十一岁的朱祁钰,才是最好的人选。而这时的皇位,更不是什么香饽饽,相反是天大的责任。所以当时的朱祁钰,一开始吓得连连拒绝,甚至躲进王府不出来。直到于谦一句掷地有声的“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这才幡然悔悟,坦然扛起重任。然后君臣密切配合,打赢这一场大明国运之战!值得一说的的是,于谦本人,也深知自己可能会付出的代价,对于帝王的心思,这位一代良臣也心知肚明。但是当北京保卫战胜利,群臣疾呼救回明英宗,却遭景泰帝朱祁钰怒怼时,又是于谦关键时刻一声“今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这才打消了朱祁钰心中的顾虑,启动了“营救明英宗”的行动。没有于谦这句话,明英宗别说后来“复辟夺位”,恐怕就要在西北草原上放牧终老了。
甚至,在景泰帝驾崩,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惨遭清算的于谦含冤入狱时,他也只是坦然笑道“辩也死,不辩也死。”他早就明白自己的悲剧结局,但为江山社稷,他不悔。
看懂这背后的一切,或许,才能真正看懂,一个慷慨担当,值得国人数百年景仰的大英雄于谦!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史乘考误》、赵毅《正统皇帝大传》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于谦要是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为啥要保郕王为帝?
说到这个事,就不得不说于谦真是一代贤臣,为国尽忠,却从未想过自己的退路。
按照最保全自己的方法,时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如果保朱见深为皇帝,由孙太后监国,将来有个万一,朱祁镇回来了,也不会找他算帐。
令人钦服的是,于谦当时,应该是想到了这个可能。但他依然选取了“长君”——郕王朱祁钰。
当此国难关头,于谦的选择,对于大明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郕王年长,本兼监国重任,他来当皇帝,自然议起事来更为通达。
如果于谦拥立朱见深,由太皇太后孙氏来监国,遇上大事讨论,势必先经由孙太后,再交群臣议论,还是要交到以朱祁钰为首的中枢讨论。如此转寰,反而费事。
要说于谦有什么私心,那大概率是在臆测。因为在于谦眼里,只要有利于稳定朝局,朱祁钰坐位也好,朱祁镇复辟也罢,他都乐见其成。
朱祁钰“代”了八年皇帝后,失子病重。江山眼看无主,一帮心怀投机之人趁机“夺门”,若此时于谦有私心,完全可以阻止此事发生,但他知晓此时正是朱祁镇收拾局面的时机 因此,他按兵不动,任朱祁镇复出。即便朱祁镇这一复出,就会对他不利。
有人说,这是于谦不懂政治。在我看来,幸而有这么一位”不识时务“的人物在,否则,土木堡之变,两岁的朱见深做了名义上的皇帝,大明还不知风雨飘摇到几时。
于谦,不愧为一位心怀天下的忠贞之士。
于谦要是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为啥要保郕王为帝?
于谦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不如保郕王朱祁钰更有利于大明。
(1)主少国疑是必然!太子才两岁根本不能服众,国家危及时刻很难保证没有贰心藩王甚至统兵战将
明代宗朱祁钰生于1428年,朱见深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由此可见:两岁的皇太子、明代宗廿一岁,谁更适合处理危难时刻的大事儿?
皇帝被抓、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损失殆尽,蒙古大军就在不到二百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朝如果不危险,恐怕属于痴人说梦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做皇帝,明朝的藩王中有实力者将会如何想?没有人敢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一心想做皇帝的心情不会高于大明的安危。
有人会说,藩王在当时没有那样的实力。但也不要忘记,“土木堡之变”后之所以没有反叛者,只是因为朝廷很快有了皇帝、很快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而这两点是在于谦做了正确的事情后取得的。
如果没有呢?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弟弟当皇帝可以威慑住天下所有“有异心”之徒,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国家危机时刻,没有时间去学习如何治理国家。郕王在英宗出京期间本来就是监国,各种政务、环节都比较熟悉,根本不用去学
当时的太后孙太后是明英宗的母亲,能够不让孙子继承帝位让并非亲生的郕王为帝,也算是大贤之妃。
在当时情况下,只有皇帝盛年才能作为“旗帜”保卫天下。而且,郕王本身就有“监国理政经验”,首先就不会被佞臣欺瞒,由此,全国各地才能够勇于勤王、不会耽误各种粮草运输;其次重用于谦等忠臣良将、保卫北京齐心协力,让人们看到大明的实际实力。
我们可以看看,八月十六日土木堡大败,十七日败兵就陆续逃回北京,十八日就开始做出各种准备。由此,到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开始。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组织民兵修筑城墙、从通州悬赏民夫调运粮食、全国各地十几万勤王之军赶到北京。
综上所述
正因为于谦等人的果敢和全国军民的共同努力,“北京保卫战”才获得胜利。反之,我们再看看明英宗的所作所为。以“皇帝”的名义叩关,也先更希望以“傀儡皇帝”的名义换取更大的利益。
结果朱祁钰、于谦等人破坏了,这才“狗急跳墙”进攻北京,而之前暗兵不动休整的原因之一就是等“馅饼”降落。如果是朱见深继位的话,问题可就不这么简单了。
于谦要是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为啥要保郕王为帝?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两人都有继承权,一个是皇帝长子,现任太子;一个是英宗皇弟,现任总理朝政之臣。拿现在来说,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跟第二顺位继承人的关系。不过形势比人强,瓦刺大军压境,国内又动荡不安,稍有不慎便会动摇国之根本,颇有才能的朱祁钰显然比幼年的太子更加合适 。
古代女子不得干政,后宫干政历来被视为大忌在古代,后宫议政被视为大忌,更别说掌权监国了。因此皇太后垂帘听政,基本是不可能的,妇儒治国显然是千难万难,大明朝的内忧外患他们根本就撑不住。并且明英宗走前交代皇弟朱祁钰摄政监国,因此出现如此紧急关头,立郕王为帝,显然势在必行。
情势危急,需要硬派人物稳定局势土木堡之变一经发生,大明朝内部便吵翻了天。有人主张答应瓦刺的无礼要求,期盼迎回英宗。也有人希望太子朱见深马上登基,由皇太后摄政监国。更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由郕王继任皇位,稳定局势。
可对于瓦刺的贪得无厌,众人渐渐明白迎回中英宗的可能性不大,另立新皇势在必行。而对于皇位候选人的太子朱见深和郕王朱祁钰,众人又是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虽说英宗之前也有张太后垂帘听政的例子,但那时国内升平,且皇帝也已有9岁。而太后亦是德才兼备的女子,有“三杨”等众多大臣辅政,局势自然能够稳定下来。
可当下的局面,却与之前实在不同,着实是刻不容缓。倘若立太子登基,不提他只有两岁,其嫡母生母也是不能依靠之人。太子嫡母钱皇后,贤良淑德,恪守本分,对于权势从不过问,乃至后宫大权旁落。特别是英宗被俘之后,只是日夜跪拜神佛,祈祷自己的丈夫能够平安归来。而太子生母周皇后,则是一个贪恋权势之人。在英宗被俘之后,不想着如何迎回自己的丈夫,反而到处拉拢大臣,宦官,希望巩固自己儿子的势力,顺利登基。
如此,以于谦为首的这些贤明大臣,又岂会容忍这样的情况出现。因此把目光放向了郕王朱祁钰,作为英宗颇为信任的弟弟,在决定北伐之前便了让他摄政。而这段时期之内他的治理才能也是让这些大臣有目共睹的。这样一位颇有手段的王爷倘若登基为帝,在国家大事方面,必然不会被瓦刺所胁迫。毕竟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在皇位的更迭方面,注定了在国战方面他不会徇私枉法,损害更多自己国家的利益。
更符合朝中大臣的利益在如此国难当前,更多的人或因为名利、或因为气节而选择大义。毕竟国泰民安,海内升平,大多数官员便会把目光倾注在自己,自己家族身上,会少了一份血气。而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很多人会激发出浓郁的民族情结,乃至舍身取义,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义。前有宋末崖山海战的失败,十万臣子跳海殉国;后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英雄豪杰层出不穷。
以于谦为首的这些大臣,在此危难之际,自然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吗?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