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我大儿子和大侄子为我战死了我不都伤心,可是典韦将军战死了,我受不了,你怎么看?
现在大家都说刘备假仁假义,其实曹操的假仁假义,很多人都刻意视而不见。这件事就是典型的假仁假义,而且是为了转移公众注意力,刻意演的一出戏。
曹操儿子和侄子死了,他当然非常伤心,因为回家没法交代啊。我觉得曹操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他自己出去找小三,没想到不小心把自己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那回家还真不好交代。
首先就是该如何向家里说他们的死因,难道说是为了保护正在找小三的曹操,所以才丧命的吗?这说出去还真不好听。
所以曹操心里难受啊,他不仅仅是难受他们俩死了,更加难受自己回去以后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件事。
丰愍王昂字子脩。弱冠举孝廉。随太祖南征,为张绣所害。无子。---《三国志》果不其然,回到家里,丁夫人发了疯似的,拿出了家里最大号的搓衣板,让曹操好好跪了几天。好在那个时候榴莲没有传入中土,否则曹操可能下半辈子就要坐在轮椅上打仗了。
后来丁夫人还是气不过,果断选择离家出走。丁夫人好歹也是名门大户的女子,跟曹操是表亲关系,这一走曹操在家族内部的脸也算是丢尽了。
曹操多次去请求丁夫人回来,可是丁夫人心里难受啊,曹昂虽然不是他亲生的,但是是她亲手带大的,跟心头肉一样。而且他最痛心的就是曹操居然是为了找女人而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曹操不能让这件事影响军心,所以痛哭典韦。典韦是曹操的保安队长,说老实话,典韦死了,还有其他人可以顶替他,有钱不把招不到人。但是曹操这个时候却痛哭典韦,故意做出不关系儿子侄子的死。
这可以起到一个非常不错的效果,那就是让士兵们觉得,曹老板虽然私生活有点不检点,但是对手下人,还是非常不错的。
这么一个行为,立刻就收拢了惨败的大军,他们全都向曹老板这边靠拢,表示下次曹老板出去找女人,大家都还愿意为曹老板挡刀子。
曹操一时有些得意,知道自己的计谋得逞了。但是他可不能笑,因为戏还没有演完。曹操不断哭诉典韦,始终不提曹昂曹安民的事情。
后十馀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三国志》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掩人耳目,这就跟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一样,某地产公司老板在上海犯事,这可以算是头条了吧?但是人家公关做得好啊,不能让这件事一直成为头条,你们现在去看,哪里还有这件事的影子。
曹操就是这么一位高超的公关高手,他能够将世上最丢脸的事情,化解成为笼络士卒们的工具,天底下还有谁能够跟曹操比拼领导能力的呢?
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是说高尚的跟圣人一样,而是就算他们身上有各种毛病,依旧能够让人们觉得他们在以德服人。
典韦重要吗?典韦再重要能够比儿子重要?不可否认,典韦的确是非常重要的猛将,因为典韦一直在曹操身边,对曹操的生活作息十分了解。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回避曹操的私生活,也知道带老板去哪个场子找乐子。所以没有了典韦,曹操自然在生活上就有所不便了。
但是典韦能够重要到比儿子还重要?有点脑子的人,都会知道,曹操这是在假装大仁大义,这才是真正虚伪的表现。
他心里对儿子别提多愧疚了,一直在那儿哭典韦,其实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心里想着的还是儿子,当然还有回家后该如何解释这件尴尬的事情。
所以曹操是越想越难受,自然就痛哭流涕了。不过高超的领导,是不会让现实中的情绪,去影响他们成就大业的。
曹操显然就是这么厉害的领导,他一边伤心,一边还把这种伤心转化成工具,高超的领导能力,把这帮傻蛋带的一愣一愣的。
典韦当然比不上儿子,但是哭儿子可以回家去哭,哭典韦一定要在手底下人都在的时候哭。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曹操把私人生活和场面上的生活,分的一清二楚,这种人不成功谁能成功呢?
曹昂是曹操按照接班人的方式培养的儿子。曹昂是曹操所有儿子当中岁数最大的一个,所以也是最受曹操重视的一个。曹操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一直都带着这个儿子,希望他能够得到历练。
当时曹丕、曹植这些孩子,还都是庶出,是卞夫人生的孩子,他们压根就没办法跟曹昂相比。曹昂虽然是刘夫人所生,但是是曹操的正妻丁夫人一手养大的,所以曹昂相当于曹操的嫡长子。
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且这个嫡长子还如此出色,20岁就举孝廉,早早就跟着曹操四处奔波,无怨无悔。从他在危急时刻将自己的马给了曹操,就可以看得出,这孩子至少是非常仁慈孝顺的。
所以曹操当然是非常欣赏自己的这个儿子,一直一来也都是按照接班人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这个儿子。
可惜的是,因为这次的桃色事件,导致曹操损失了自己的接班人,那曹操回家还不是要哭得死去活来的?
哭典韦是哭在了明处,真伤心的话,曹操是不会在大家面前表演的。而哭曹昂则是回家以后捂着被子痛哭了,那史书是不可能记录下来的。
总结:哪个做大事的,不都是这样呢?其实三国这些领导人,全都是一路货色,哪个都是表演系的高手,随便拎一个出来,那都能做影帝。尤其是曹操,他才是一路哭出来的江山。
- 曹操假哭不止这一次,比如说他赤壁大战战败后回来,莫名其妙就开始在大家面前哭起了郭嘉,这一哭大家就不能理解了,所以问曹操,既然已经脱险了为什么还哭呢?
- 曹操哭着说,他是在哭郭嘉啊,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一定不会让他遭受如此的大败。这可是把在场所有谋士的脸都给打了,虽然曹操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但这种惩罚,似乎比追究责任要严重的多。
- 曹操在击败了袁绍以后,跑到袁绍的墓碑前,那也是一个痛哭流涕。这表演的成分就有点过分了,是你害死了人家,现在居然还跑出来哭人家。其实曹操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自己跟袁绍其实关系不错,曹操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人。
- 曹操哭战死的庞德,庞德刚刚投降曹操,曹操凭什么要哭他呢?还不是因为曹操欣赏庞德的忠义。他希望手底下的人都能够像庞德一样忠义无双,所以曹操才会破例哭庞德。要知道夏侯渊死的时候,他都没有如此痛哭过。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曹操哭典韦,那也是表演系的一项作业,毕竟要想毕业,就得先给自己考一个不错的分数才行。而曹操,那可是影帝级别的水平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说:我大儿子和大侄子为我战死了我不都伤心,可是典韦将军战死了,我受不了,你怎么看?
宛城一战,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为了掩护曹操脱身,力战身亡。事后,曹操为典韦大肆操办丧礼,极尽死后哀荣。曹操甚至公开宣称,儿子、侄子死了没什么,典韦将军死了,自己太伤心、受不了!
这一看就是典型的假仁假义,和小说《三国演义》里刘备摔儿子如出一辙,不是吗?典韦死了,曹操痛失一员猛将,伤心难过是正常的。侄子曹安民在曹操心中比不上典韦,或许也有可能。但是,曹昂无论如何也是典韦比不了的!曹昂是曹操的庶长子不假,但是年幼丧母的曹昂自幼便被曹操原配丁夫人收养,虽为庶出,却是名义上的嫡长子!而彼时曹丕的生母卞夫人尚未扶正,曹丕等儿子都是庶出。因此,彼时的曹昂实际上就是曹操的法定继承人,而曹操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一直把曹昂当作继承人培养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实际上,宛城之战曹操带着曹昂出征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是为了给曹昂立功和培植威信、军中班底的机会。
只可惜,曹操没有管好自己的裤腰带、色心泛滥,以至于对张绣放松警惕,并导致张绣降而复叛,曹昂也因此丢掉了性命。自己精心培养的继承人、亲儿子死了,作为父亲,曹操不可能不伤心!但是,为什么曹操要说那番话呢?表面原因不难理解,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如果儿子死了伤心过度、大将死了无所谓,以后还有谁会给自己卖命?将大将置于儿子之上,无论是否出于真心,至少给手下人传出了一个信号,跟着老板走有盼头,即便战死沙场,也会得到死后哀荣、惠及子孙万代!这恐怕才是曹操想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这还仅仅是表面的一层意思。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曹操为了淡化战败的责任。这一仗战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因为曹操没管好自己的裤腰带,不是吗?曹操作为人主、作为“无冕之王”,他可以知错、改错,却永远不能公开认错!但是,战败了总要有个说法吧?这个时候,曹操对典韦大树特树,实际上就是想要借此淡化战败这件事。用忠臣拼死救主、自己给忠臣极大的死后哀荣来转移视线,将战败转为君臣情深!即便将来史籍中记载了,也更多地是宣扬这一段,而不是揪住战败原因不放。说白了,这就是“危机公关”!曹操不仅没有因为战败损害自己的形象,反倒是因为对臣下的态度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这才是曹操最想要的。
外人可以忽悠,但家人是忽悠不了的,丁夫人因为“儿子”的死,一辈子也没有原谅曹操!在曹昂战死之后,丁夫人怨恨曹操因为私生活不检点葬送了儿子的性命,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任凭曹操如何赔罪,也无济于事。最终,曹操只能选择与丁夫人和离。但是,这件事却让曹丕捡了大便宜!丁夫人回娘家之后不久,曹丕的生母卞夫人被扶正,曹丕也因此拥有了嫡长子身份,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果曹昂没有战死沙场,还有没有后来的魏文帝,恐怕真的很难说。
曹操说:我大儿子和大侄子为我战死了我不都伤心,可是典韦将军战死了,我受不了,你怎么看?
并非真心,是收买人心的虚伪表现!曹操的做人信条是“宁叫我负天下人,决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曹操怎么会将大将典韦看的比亲儿子,亲姪子还重要呢?
曹操说:我大儿子和大侄子为我战死了我不都伤心,可是典韦将军战死了,我受不了,你怎么看?
爱兵如子
曹操说:我大儿子和大侄子为我战死了我不都伤心,可是典韦将军战死了,我受不了,你怎么看?
曹操戎马一生,他取得过辉煌的胜利,也遭遇过惨痛的失败。在他开拓的版图上,堆积着无数累累白骨。在这些牺牲者中,有他的敌人,也有他的亲友部下。在他的败仗中,宛城之战是他数得上的惨败之一。在这场战役中,他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亲卫将领典韦都死于非命。但是,在战后的祭奠中,曹操却说,自己的儿子、侄子并不让他伤心,他最伤心的是典韦之死。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一、 宛城惨败。建安二年,曹操率军攻打南阳。原来盘踞南阳的军事势力是从关中来的张济所部。在曹操到来的时候,张济已经去世,他的侄子张绣成为这支军队的首领。面对曹操的进攻,张绣自知不是对手,便率部投降了曹操。
曹操在接受张绣的投降后,驻扎在宛城。在《三国志》中记载,说张绣在投降曹操后不久,便又后悔了。张绣随后袭击曹操,在猝不及防之下,曹操被打得大败。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典韦都在这场惨败中战死。
对于这次惨败,曹操总结的教训是没有收取张绣和他的部下的人质。这虽然是这次惨败的原因之一,可是张绣的本心是投降曹操。在投降曹操之后,不久便后悔反叛,这个造成张绣后悔的原因才是这次惨败的根本原因。
这个原因,在《三国演义》中写得十分清楚。曹操在进驻宛城后,在战后休整时,他的寻花问柳的毛病又犯了,他让曹安民去为他找女人。曹安民不辱使命,给曹操找来了一位绝色妇人。曹操当然没有推辞,从此和这个妇人花天酒地。谁知道这个妇人是张济的寡妇邹氏,也就是张绣的寡婶。
张绣闻知后勃然大怒,认为曹操欺人太甚。于是他和贾诩商量,袭击曹操报仇雪恨。由于曹操和邹氏已经搬到军营中去住,而军中有典韦护卫。要杀死曹操,就要先过典韦这一关。于是张绣灌醉了典韦,派手下胡车儿偷走了典韦的双铁戟,然后夜晚袭击曹操。
毫无准备的曹军自然大败,曹操也只能混在乱军中逃跑。而典韦酒醒后找不到趁手的武器,又来不及披挂盔甲,只能拿着腰刀在营门口阻击张绣的人马。最终,典韦在张绣军马的四面围攻下战死,但是他也为曹操逃走争取了时间。
曹操的侄子曹安民死于乱军之中,而曹操的长子曹昂与曹操一起逃走。曹操的坐骑中箭受伤,曹昂将自己的坐骑送给曹操,自己步行。曹操最终脱险,曹昂却死于乱军之中。
在史书中,对曹操乱性招致这场惨败没有过多记载。不过,由于曹昂之死,曹操的夫人丁氏与曹操离异。曹昂是丁夫人抚养长大的,如果仅仅是因为战死,丁夫人不应该如此怨恨曹操。从这里,可以见到曹操在宛城的惨败确实与女色有关。
二、 三人对曹操的重要性。在宛城之战中战死的曹昂、曹安民与典韦这三人,与曹操都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其中曹操的侄子曹安民,我们从他为曹操寻找物色女人这件事,就可以看到他和曹操的关系不同寻常。因为这种私密的事情,曹操是不会让不知根底的人去做的。
从曹安民在宛城轻车熟路地为曹操寻找女色,就可以知道他做这样的事情已经非只一次了。曹操本人生性多疑,他只信任自己亲族的人员。曹安民作为他的侄子,能够经常为他办这些隐私的事情,也证明了他在曹操面前不可或缺。
不过曹安民虽然得到曹操的信任,他也不过为曹操生活服务的助手。在历史上,也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政治、军事方面的建树。而曹昂的身份地位与他相比,可谓不可同日而语。曹昂是曹操的长子,又是被当时曹操的正妻丁夫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如果按照过去立继承人的惯例,从立长、立嫡方面来说,他都是曹操当之无愧的继承人人选。
曹操这次征讨南阳,带着曹昂本身就有培养继承人的心理。我们从曹昂在危难时刻的表现,就可以感到这个人是一个至情至孝的人。在危难之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使得曹操得以脱险。我们可以想见,他平日里是深得曹操的信任喜爱的。
如果曹昂不是在这场战役中意外身死的话,不出意外的他就会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如果假以时日,他能够得到曹操的教导,会成为曹家的顶梁柱。这样,曹操在后来就不会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难,如何在曹丕和曹植之间进行选择。
这样,曹丕与曹植争立的后遗症可能就不会出现。曹魏政权也不会出现对自己宗族看管严格,剥夺一切权利的状况。这样,像司马懿夺取政权时,皇室孤立无援的情况自然也不会发生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也将发生改变。
典韦则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与许褚都是曹操的亲卫军的首领。这支亲卫军也被称为虎卫军,里面大多是武艺高强的剑客一流的人物。这支虎卫军专门对曹操负责,保护曹操的安全。
典韦的武艺高强,力大过人,被曹操称誉为古代恶来一样的人物。典韦在战场上多次救曹操于水火之中,可以说,如果没有典韦的奋战,曹操早就性命不保了。就拿这一次宛城之战中,如果没有典韦拼死抵抗,曹操根本就没有逃命的机会。典韦是以自己的性命换取了曹操的性命,如果典韦只顾自己逃命,他肯定是能够杀出重围的。
因此,从对曹操的重要性,以及对曹操的贡献来说,这个三人的排序应该是曹昂最重要,典韦次之,曹安民最末。可是,为什么在祭奠阵亡将士时,曹操却说,他最痛惜的是典韦呢?
三、 曹操为何将典韦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在宛城之战后,曹操痛定思痛,为阵亡将士进行了祭奠。在祭奠仪式上,曹操痛哭流涕。他对自己身边的人说,我的长子和侄子的死都不让我感到特别痛心,我是单独为了典韦的死而悲伤流涕的。那么,曹操为何要将典韦放在他的长子与侄子之上呢?
其实,在死去的这三个人中,最不该受到祭奠的就是曹操的侄子曹安民。他为曹操寻找女人,虽然比较尽心,可是却不管邹氏的出身,不计将来可能带来的恶果。结果,他为了奉迎曹操的欢心,却给曹军带来了灾难。这种人虽然得到曹操的喜爱,但是他也是所有幸存者心中痛恨的对象。曹操将他与长子曹昂并列,只不过是因为他和曹昂都是自己的亲人罢了。
至于曹昂,是曹操心中的隐痛。他至情至孝,是曹操刻意培养的继承人。在这一次惨败中,曹昂为了救曹操的命,让出了自己的战马,自己却阵亡了。如果说曹操不痛惜曹昂的死,肯定是违心的话。
曹操在回去后,丁氏为了曹昂的死和他离异。曹操因为有愧在心,多方进行挽留,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去丁氏那里请求复合。在遭到丁氏的拒绝后,曹操依然对她照顾有加。如果不是他对曹昂的死心中有愧,他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那么,曹操说不痛惜曹昂,独哭典韦的话是违心的,那么他又为何要说出这样违心的话呢?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曹操对典韦的死问心有愧。在曹操的将领中,典韦是对曹操最忠心耿耿的将领之一。正是因为他的忠勇,曹操才将自己的安全托付给他。在战场上,典韦率领虎卫军,陪护在曹操的身边,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一次宛城之败中,典韦完全可以冲出重围,逃出生天。但是为了曹操的安全,为曹操争取逃命的时间,典韦独自守在辕门前,阻挡张绣军队的进攻。直到张绣的军队已经冲入曹军营垒,典韦依然死守不去。直到他背后遭到暗算,才倒地而亡。对于典韦这样一位为了自己牺牲的将领,曹操自然十分痛惜。并且对比自己只顾逃命的形象,更让曹操对他心中感到有愧。
其次,曹操为了提振全军的士气。曹军在宛城的败仗,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由于张绣降而复叛,使得曹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张绣的这次袭击,计划周密,而且是在曹军营垒之内发起的。我们可想而知,曹军将士能够逃命就已经不错了,其他的物资辎重几乎损失殆尽。这是曹操多年来没有遭受过的大败。
曹操在遭受这样的惨败后,自然士气低落。这对于曹操和曹军的前途十分不利。曹操的根据地处于中原腹心,是群敌环伺的地域。如果曹军从此一蹶不振,那么很快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因此,曹操必须要提振全军士气,好卷土重来。
因此,曹操将典韦单独提出来,为全军将士树立一个榜样。在这场惨败中,典韦的行为,是曹军败仗中的亮点。有了典韦这样的榜样,就会让曹军将士重拾信心,再次振作起来。很快,曹军就打退了张绣的追击,以崭新的姿态投入战斗中去,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击败了实力雄厚的袁术。
第三,曹操要收揽全军的军心。曹操将典韦放在祭奠最重要的位置,也是向全军将士表明一种姿态,来换取全军的军心。其实,宛城之败是不应该发生的。张绣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如曹操,而且他手下的谋士贾诩也倾向于曹操。张绣在获胜之后,对曹操的败军进行追击的时候,却被打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如果双方堂堂正正交手,张绣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
因此,在曹操前来攻打的时候,张绣不战而降。这本是一种皆大欢喜的局面,可只是因为曹操的一己之私,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果不是曹操轻信张绣的投降,没有采取扣押人质的举措。如果不是曹操贪恋邹氏的美色,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挑战张绣的底线。那么,曹军是根本不可能失败的。
从这一方面来说,这场宛城之败,曹操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他的那些幸存的将士,自然对曹操心存怨言。这必然要动摇曹军的军心,引起混乱。实际上,在宛城之败后,一部分曹军就放松了军纪,四处进行抢掠。这当然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
曹操将典韦放在祭奠的最重要的位置,就是向全军表明,自己对自己的错误的认识。也是间接地对全军表明,自己对全军将士的信任和歉意。他向全军将士承诺,从今以后,绝对不会再发生宛城之战这样的败仗了。这样,曹操就重新获得了全军将士的信任,重整了军心。
结语:曹操在宛城的失败,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败仗。正是因为有必胜的把握,曹操才带上长子曹昂,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由于曹操猎艳到了张绣寡婶邹氏的身上,让张绣降而复叛,给了曹军沉重的打击。在这场战斗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都死于非命。
在祭奠阵亡将士的仪式上,曹操痛哭流涕,还说自己不痛心曹昂和曹安民的死,唯独对典韦的死感到痛心。要说曹操不痛心自己的继承人曹昂,这当然有违心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曹操这样说是有着他的目的。
曹操要对那些因为他的过错牺牲的将士致歉,同时要以典韦为榜样提振全军的士气,还要收揽全军的军心。这一切,都通过他对典韦的痛惜之情达到了目的。不久之后,曹操就重整旗鼓,亲自率领军队向宛城卷土重来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说:我大儿子和大侄子为我战死了我不都伤心,可是典韦将军战死了,我受不了,你怎么看?
我是紫气东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数次哭典韦,当然是为了收买人心,使手下人更卖命。但除此之外,曹操是有着多重性格的人物,爱子和爱侄战死,曹操心中肯定悲痛,肯定也想着杀了张绣为他们报仇。典韦之死,完全是曹操的好色和大意,才使得张绣有机会反叛,典韦死的很冤,曹操是个爱才惜才之人,曹操心中更多的对典韦的愧疚和自责。我们看看典韦作为曹操的第一保镖是否称职?为何曹操对典韦的感情如此之深。
作为曹操的保镖,典韦是最称职的,保护自己的主公突围,自己力战而死在《三国演义》里面,典韦力大无穷,善使一对八十斤双戟,典韦曾三次救过曹操,我们看下是哪三次第一次救曹操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大战,被四将所围,"箭如骤雨将来,操不能前,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典韦乃踊出,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以飞戟刺敌,立杀十数人……四将不能抵挡。曹操及时得救,典韦因功被加封为领军都尉。
第二次救曹操
也是在濮阳城中曹操中了吕布之计被困城中,典韦三次杀出城来寻觅不见重重操,又三次"冲烟突火"杀入城去,"从初更直混战到天明,杀开条大路而走",最终将曹操护送回寨。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典韦救曹操力战数十人力战而死。
张绣先降后叛,曹操收了张绣的婶娘,于城外扎营快活,张绣不堪其辱,在贾诩的计谋下,张绣先派人偷典韦武器,再突袭曹操。
"身无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典韦没有武器,空手拿敌将折冲左右,杀死数十人,敌将不敌,以剑射杀,典韦犹死拒寨门,曹操赖典韦当住寨门,方得逃奔"。
三次英勇保卫曹操,典韦绝对是称职的,典韦身上的这种勇猛无敌和誓死效忠的品质,曹操是深知的。所以在第二天得知典韦战死时,曹操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曹操哭典韦是真心实意的,曹操对典韦的感情是深厚的。曹操对典韦有真感情。
典韦之死曹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过于相信张绣的投降,调戏张绣的婶娘,驻军于城外,这些都是曹操的失误。典韦死了,曹操“亲自哭而奠之”。曹操固然是因为失去了一员猛将而感到悲痛,但更多的应该是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如果曹操能够耐得住寂寞,如果曹操不“移于城外安歇”,如果曹操能保持高度警惕性,这场军变就能够有效避免或轻松瓦解,典韦就不会那么悲壮的死去。曹操之子侄死了,曹操心里更多的是气愤哀悼,而典韦死了更多的是悲痛欲绝,从此失去了一个将性命相托的爱将,面对这样的良将,太可惜了,典韦也失去了以后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机会。
曹操曾多次祭奠典韦
第二年,曹操率军行至淯水时,忽然在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曹操亲自拈香哭拜,先吊奠典韦亡魂,再祭奠其子侄。曹操再次大哭典韦,是何等的大张旗鼓,是何等的悲痛感人。曹操对典韦是真感情,后曹操追思典韦,拜典韦之子典满为司马,引为近侍。
曹操对子侄的感情
失去爱子曹昂、爱侄曹安民,曹操肯定也是伤心的,但这是家人,外人于家人来说更需要去笼络和安抚,何况是一个曾经救过自己三次的救命恩人呢。曹操在祭奠典韦时也是一块祭奠了家人,可见在曹操心中,典韦的分量与其家人一样。
结语:曹操哭典韦,一方面是他作为普通人对失去爱将、失去挚友,真实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又有他作为一代枭雄收买人心的考量。在乱世,只有通过收买人心,才能让更多人死心塌地的为其效忠,曹操通过大哭典韦,完全收到了想要的结果,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心思。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