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考验徐达有无异心,曾把他灌醉后放在龙床上,徐达是怎么摆脱杀身之祸的?
以张廷玉为首的清朝官员,在编纂《明史》的时候,总是不失时机地想办法给明朝皇帝抹黑。
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小道消息几乎传遍了天下。比如说这件事虽然被记载在《明史》中,但是我认为可信度不高,而且朱元璋也没有试探徐达的意思。
开国第一功臣徐达,是朱元璋最重要的伙伴。可以说没有徐达就没有大明王朝,因为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帅才,击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北伐攻占大都,所有这些重要的战役,徐达都是主帅。所以说徐达是大明朝第一功臣,这是不为过的。
除此之外,徐达还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两个人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他们从小一起放牛,还合伙把地主家的牛给吃了。后来徐达参军时间早,所以把正在做和尚的朱元璋也推荐到了军队中来。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明史》所以没有徐达的帮助,朱元璋压根也不可能参军,可能还是黄觉寺的和尚。但是徐达这个人不居功自傲,也没有因为是朱元璋的发小,所以就显得没有尊卑之分。
他是比较有分寸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徐达才会获得朱元璋的赏识和信任。所以朱元璋会怀疑任何人造反,却不会怀疑徐达造反。这是我的观点,而且我们知道的是,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功臣,却没有对徐达包括徐达的后人下手,其实这就代表了一点,信任。
徐达的孩子们全都加官晋爵,并且在朱元璋时代都没有遭到清算。所以说朱元璋对徐达是相当不错的。野史的说法既不权威,也没有信服力,所以只能当小说看了。
据说徐达喝醉酒后,被朱元璋放在了龙椅之上。徐达是朱元璋的好朋友,所以两个人常常在一起喝酒。徐达的酒量应该是没有朱元璋好,又或者说朱元璋在酒桌上的技能比较高超,所以没多久徐达就被灌醉了。
徐达醉了以后,朱元璋却十分清醒,所以他吩咐人将徐达送到了自己的龙椅之上,并且用自己用过的被子盖在徐达身上,表示恩宠。
结果第二天醒来,徐达发现自己睡着龙椅,盖着龙被,就差穿着龙袍了。他立刻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他不知道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正直勾勾地盯着他醒来以后的表情。
徐达也是一个演技派,立刻哭丧着脸,跑到朱元璋那边,磕头求死,认为自己这样的行为已经完全够到死罪了。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明史》朱元璋看到徐达这样的表现,心里非常高兴啊,他认为徐达对自己确实没有异心。所以朱元璋顺水推舟,告诉徐达,自己本来打算把这个吴王府送给你,既然你不喜欢,那改日再为你打造另一处住所好了。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朱元璋的疑心病和徐达的机智。但是我觉得可信度不是很高,首先他们是去的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旧邸,所以压根就没有什么龙椅,只是朱元璋睡过的床而已。其次徐达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元帅,而当时的对手还没有完全被解决完,朱元璋怎么可能提前狡兔死走狗烹呢?
这件事在《明史》当中虽然是有记载的,但是我觉得可信度不高,毕竟清朝所编纂的史书,都会带点污蔑的意味。
徐达到底是善终,还是被朱元璋送去的鹅给害死的呢?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说徐达是对大鹅过敏的人,这一点军中上下全都知道,朱元璋作为徐达的发小,自然也是了如指掌。
可是等到打下了天下以后,朱元璋居然送了一只烧鹅给徐达,并且表示要徐达给吃完了。徐达一下子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所以含着泪把烧鹅吃完了。
吃完了烧鹅,徐达第二天就因为过敏严重病逝了,这件事在民间传说中也是非常流行的说法,我认为这件事也不靠谱。
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明史》为什么这么说呢?以朱元璋那种弑杀的性格,徐达这种级别的官员,难道不应该被满门抄斩吗?结果并没有这样。
试想一下,当时被满门抄斩的官员到底有多少?难道徐达就可以成为例外吗?徐达的几个儿子不仅没有被剥夺爵位和官职,反而都得到了晋升。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吃朱元璋送来的烧鹅而病死的,那他们难道不会心生怨恨吗?可是我们发现,他几个儿子对大明朝都是忠心耿耿,就算有的投靠朱棣,有的死守建文帝,但是那都是朱元璋的子孙。
就冲这一点来看,徐达都不可能是吃烧鹅吃死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也是后来人为了抹黑朱元璋刻意编纂出来的。
总结:朱元璋杀戮太甚,这是他谣言最多的重要原因。徐达的谣言其实只是众多谣言中的一个,之前看到过一个是说朱元璋跟瓜农说了几句话,觉得卖瓜的有天子气,所以就把人家给杀了。
为什么朱元璋的谣言会如此之多呢?其实这跟朱元璋嗜杀的行为是分不开的。朱元璋到了晚年以后,确实非常喜欢杀人。尤其是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孙子清理了一大批战功卓著的大臣。
后来到了临死前,还恢复了殉葬制度,当不少活人陪着自己一起死。这种可怕的行为导致了朱元璋的形象在民间一直都是暴君的形象。朱元璋杀了这么多人,没有理由不杀徐达这些大功臣吧?
所以关于徐达的这些谣言也就出来了。不过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谣言当中的徐达是非常聪明的。他躺在龙椅之上醒来以后,第一反应不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而是直接找朱元璋去求死。这种机智程度,或许就是他躲过一劫的真正原因吧。
参考资料:《明史》。
朱元璋为考验徐达有无异心,曾把他灌醉后放在龙床上,徐达是怎么摆脱杀身之祸的?
徐达和朱元璋是发小,小的时候,他和朱元璋、汤和、周德兴等人一起为地主家放牛。
当时朱元璋想当孩子王,是徐达配合他杀了地主家的小牛犊。
徐达说:“小伙伴们吃了牛肉肯定把你当王,但地主刘德不会放过你。不如你就说小牛犊掉到山涧了,我们发现时赶紧拉住了牛尾巴,最后拉断了牛尾巴,小牛犊还是掉了下去。”
朱元璋虽然比徐达大4岁,但论“蔫坏”徐达略胜一筹。
说干就干,几个小孩把小牛犊宰了煮着吃了,吃完打扫好战场,朱元璋按照徐达的主意,最终骗过了地主。
朱元璋因此也当上了孩子王。
长大后,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起义。25岁时当上了红巾军的副元帅,当初的小伙伴们也都成了他手下的将领。
小伙伴们跟随朱元璋经过15年的血拼,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
这个职位和当初的“孩子王”不可同日而语。
常言道:“共苦易,同甘难”,朱元璋称帝后,虽然把追随自己的小伙伴们封为了开国元勋,但他对这些功臣始终不放心,害怕这些人夺了他的天下。于是开始了处心积虑的“摘瓜”。
如何才能把这些人一网打尽呢?老朱为这事食不甘味、睡不安眠。
有一天,老朱巡视火药库,突然眼前一亮,一条毒计浮现在了脑海中。
老朱想出的毒计就是“火烧庆功楼”。他邀请36位开国元勋到庆功楼“聚餐”。当然徐达也在被邀之列。
功臣到齐后,老朱做了简短开场白:“在座的各位都是开国元勋,今设宴就是为了感谢各位以往的鼎力相助,大家吃好喝好”。
说完,朱元璋一挥手,店小二急忙上了三道硬菜:红烧狗肉、卤煮兔肉和熊掌燕窝。
众人一看,心中暗道:“老朱真够哥们,这都是一等一的硬菜,不抠门,”于是甩开腮帮子大快朵颐。
此时唯有刘伯温没动筷子,只见他脑门冷汗直流。人们认为他有点不舒服也没在意。
刘伯温拉了一把坐在身旁的徐达,徐达正在吃狗肉,看到刘伯温向自己使眼色,意思是跟着他出来。
刘伯温站起来往外走,人们以为他上厕所,徐达不明所以,懵懵懂懂也跟了出来。
到了茅厕旁,刘伯温低声告诉徐达:“我一会要离席回府,你回席上坐在皇上身边,皇上上哪你上哪,即便上茅厕也要跟着。”
徐达不解问道:“这是为何?刘哥你咋出了那么多汗?不舒服吗?”
刘伯温没有直接回答徐达的三连问,而是说:“你没看到吗?皇上这是要一锅端,要杀我们这些人。”
“不会吧!皇上这不是感谢宴请我们吗?”徐达说道。
“你傻啊?这三道硬菜就说明了问题”刘伯温看了一眼徐达道。
“这分明是“狡兔死(卤煮兔肉),走狗烹(红烧狗肉),飞鸟尽(燕窝),良弓藏”。下一句就是咱们的下场!
徐达想了想,恍然大悟道:“敌国灭,谋臣亡”。刘伯温沮丧的点了点头。
徐达瞬间冷汗流了下来。
“记住我的话,回去坐在皇上身边。顺便你告诉皇上,就说我老刘身体不舒服回府了,改日再向皇上赎不陪之罪。”
原来刘伯温和徐达最要好,本来老刘想一走了之,但觉得不告诉徐达良心过不去。
徐达最佩服的就是刘伯温,知道他能掐会算洞察一切。
徐达按照刘伯温说的去做,老朱喝到中途起身去茅厕,徐达也跟了过去,老朱上洗手间洗手,徐达也去洗手间,徐达就像老朱的影子一样寸步不离。
老朱突然明白了,刘伯温不辞而别,徐达像跟屁虫。这是刘伯温看透教给徐达这样做的。
就在老朱第三次上茅厕时,徐达又跟了进去,“扑通”一声跪在了老朱面前,声泪俱下地说道:“看在我为你杀牛犊出主意,和你关禁闭时为你送窝头的面子上饶了我吧。
老朱突然想起自己当孩子王时的情景,不由心一软,于是放过了徐达,可怜其他功臣都被炸药炸死了。
在明初历史上,徐达是为数几个有幸活下来的功臣,这多亏了刘伯温的提醒。
但是朱元璋不会轻易放过徐达,庆功楼没弄死徐达,老朱又想出了一条毒计。
某天,老朱单独宴请徐达,老朱意思很明显,这次看你还让刘伯温提醒不?就咱俩喝酒。
徐达提心吊胆去赴宴,这次是在老朱的寝宫喝酒。
徐达长了一个心眼,那就是保持头脑清醒,绝不能喝高。他知道这回可没人帮自己了。
徐达刚开始确实推三阻四不愿喝,老朱不高兴了,说:“我酒里有毒啊?咱俩是发小,今天以哥们身份喝酒,不讲君臣之道,咱俩不醉不归”。
徐达一听很感激,心想,老朱总算不忘昔日友情,想到此,徐达逐渐放下了戒心,结果被老朱三劝两劝喝醉了。
老朱灌醉徐达是有目的的,他要制造借口杀了徐达,他把烂醉如泥的徐达扶到龙床睡下了。
在古代有许多讲究,比如皇家的东西平常人不能用,像黄色的衣服都不能穿,龙床龙椅更不能随便睡和坐,否则就犯了“僭越”之罪。
常言道:“酒醉见人心,只有喝醉才能暴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能理解这句话。
老朱就是想看看徐达醉醒后的反应。
徐达一觉醒来,睁开惺忪的眼睛,翻身坐了起来,看到身上盖着黄绸缎的龙被,一下子酒意跑了一半,拍拍脑袋仔细一看,自己睡在龙床上。
徐达像触电一样一骨碌摔下了床,跪在龙床前一个劲的磕头,嘴里不停的念叨着:“罪臣该死,不该冒犯龙床……”
说些头还直磕床沿,不大会就磕出了一个包。
老朱这时就藏在屏风后面,看到徐达的举动这才放心了,认定徐达不会谋反。从此对他信任有加,还把三个女儿嫁给了他的三个儿子,二人成了儿女亲家。徐达用实际行动解除了老朱的戒备,最后成了为数不多活下来的功臣。
文/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为考验徐达有无异心,曾把他灌醉后放在龙床上,徐达是怎么摆脱杀身之祸的?
忽然觉得从野史上看,朱元璋各种想招弄死徐达,明的暗的一顿招呼,完全不考虑徐达会不会被逼急了造反的问题……
这个灌醉了放在龙床上的故事,是这样的。
说朱元璋生性多疑,已经多次试探过徐达,每次徐达都被吓得半死,然后机智的化解……
这一天,朱元璋又是心血来潮,决定“调戏”一下徐达。他就把徐达叫过来喝酒,一杯一杯的灌酒。估计徐达也知道了朱元璋的“德性”,这次肯定又想玩什么花招。
但是酒还是要喝的,这喝着喝着,就喝大了。
朱元璋灌醉徐达之后,就叫人把他抬到了龙床上……为了弄死徐达,朱元璋也够拼的。
等徐达醒来之后,一看居然睡在龙床上,赶紧滚下龙床趴在了地上。旁边的朱元璋一看,嗯,表现不错,是我忠心的爱将。
于是,徐达同学又躲过一难。
不知道徐达睡在龙床上的时候,旁边有没有别人,朱元璋又在干嘛呢……
野史八卦,大家不要相信。徐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而且人家为人低调,是病死了,不是因为吃烧鹅……
其实看看史料记载就知道,徐达自从跟了朱元璋,就一直领兵打仗。洪武初年的元军残余一点都不老实,经常找事儿。徐达一直都在对抗元军,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徐达还带兵征讨元将朵儿不花。
只要有人骚扰边关,徐达就要带兵征讨,就凭这一点,就证明朱元璋非常信任他。要真像野史当中所说的经常试探徐达,朱元璋就不怕把徐达逼造反了?
朱元璋为考验徐达有无异心,曾把他灌醉后放在龙床上,徐达是怎么摆脱杀身之祸的?
话说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灭元北归后,朱元璋畏惧徐达功劳太大,且手握重兵,于是在徐达返京后,朱元璋就打算试试他的忠心。就这样,某一天的晚上,朱元璋就趁替徐达庆功的时候,故意将徐达灌醉,然后就将他扶到龙床上休息,之后朱元璋在坐在旁边静静等着徐达醒来,他在看,看徐达醒来到底会作何反应。
就这样等了许久的时间,徐达的酒差不多也醒了,片刻徐达就睁开朦胧的双眼,在安静片刻后,徐达环顾四周,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躺在朱元璋的龙床上,这下徐达那是冷汗连连,顿时跳了起来,在看到朱元璋在边上还看着他的时候,他赶忙跪在朱元璋的脚下,大声疾呼“陛下恕罪,微臣该死,微臣该死”。
朱元璋在看到徐达如此的表现后,内心是十分满意,随后就赶紧扶起徐达,连忙劝慰他“这有什么该死的,你我都是兄弟,没啥关系”。于是之后朱元璋在验证了徐达对自己的忠心后,也就十分放心于他,开始越发的重用于他,在他死后更是封他为王,还允其“三世皆王爵”,这等厚待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重视。
以上的故事出自《明史.徐达传》:“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能被记载于正史之上,看来此时非虚。
其实朱元璋设下这个局的时候,徐达是毫不知情的,而且在他醒来后,他那般“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的行为也并非是装的,而是下意识的流露出来的,毕竟谁都知道一个酒罪刚醒的人,他是没有时间去想的什么,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肯定都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行为往往都是最真实的。
当然有人肯定会说,也许徐达的装醉的呢?这里我只能说这么可能,试想皇帝让你喝酒,你装醉,被皇帝发现会怎样?那基本上就是杀头的重罪啊,如果是这样,即使你本人是没有反心的,皇帝也会认为你有异心,因为你骗他,而欺骗向来是皇帝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所以徐达当时绝对不可能会装罪。
事实上纵观徐达的一生,徐达对于朱元璋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他对朱元璋那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徐达,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他与朱元璋从小就是好朋友,因此朱元璋造反后,不久徐达就跟着一起造反了,随后徐达就开始了与朱元璋南征北战,且功劳卓著的一生。
徐达一生骁勇善战,终其一生率军共攻克大都会2处,省会3处,府县100余处,杀敌数十万人,战功可谓是显赫无比。如1367年,就是徐达亲领大军开启了明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北伐之路,之后徐达接连攻克山东、甘肃全境,及陕西、宁夏部分地区,直至在1368年攻克元朝大都,元遂亡。凭借着这等战功,徐达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按理说凭借着这等战功,再加上他与朱元璋的关系,徐达就算是不骄横跋扈,也不该是会谨言慎行的人。但是实际上,徐达在世时,一直都是谨言慎行的,他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他十分清晰的认识到朱元璋是君,他是臣,君臣始终有别,而这就是他最终得以善终的最大原因。
比如当年朱元璋因念其功劳卓著,所以曾对徐达说道“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这个旧邸就是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所居住的府邸。当时朱元璋想将这个宅邸赐予徐达,按理说皇帝赐给的东西要了也就要了,又不是自己主动要的,可是徐达却坚持不要。因为他知道一个臣子的身份住到皇帝曾经的居住的府邸中,这是有失体统的,也是有违君臣之礼的,所以徐达才坚持不受。
可以说正是因为徐达的谨言慎行,正是因为徐达始终恪守的为人臣子的本分,他不结党营私,不贪赃枉法,不恃宠而骄,所以他才能得以善终。
当然朱元璋对这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也不差,甚至说是厚待。朱元璋不但盛赞其“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生前给予魏国公,中书右丞相的高官厚禄,更甚者死后还给予他王爵之位,封中山王,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并还允其“三世皆王爵”,这等待遇纵观明朝也只有徐达一人独享之。
只能说徐达能得朱元璋如此厚待,这与他自己的“规规矩矩”是分不开的。
朱元璋为考验徐达有无异心,曾把他灌醉后放在龙床上,徐达是怎么摆脱杀身之祸的?
徐达一生谨慎,虽然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可他却从来不邀功,也不居功自傲,更没有像李善长一样被权力迷昏了头。
朱元璋让徐达驻守北平,可是又不放心让他一直留在北平,所以,让他每年春天率军北上,到了年底,又让他回南京复命。
徐达也知道皇帝喜欢猜忌的毛病,所以呀,他一从北平返回南京,第一件事便是将帅印交给朱元璋,此次如此,这也是在告诉朱元璋,军队还给你了,我徐达没想过谋反,你也不用担心我会谋反了。
朱元璋一看徐达这么知趣,也颇为开心,所以总是设宴和他一起吃吃饭,喝喝酒,聊聊人生,仍和从前一样兄弟相称。
可是,徐达却因此变得更恭顺,或者说更谨慎了。
朱元璋是一个喜欢猜忌的皇帝,对于李善长那样擅权跋扈的人,他喜欢猜忌,对于徐达这样谨慎过了头的人,他也喜欢猜忌——徐达如此谨慎,难道有什么事瞒着咱?难道是为了迷惑咱?
所以,朱元璋决定设一个局来试探试探徐达究竟是真谨慎,还是用谨慎来迷惑他。
这一年,徐达又从北平回到了南京,朱元璋也一如往年一样宴请徐达,只是这个饭局却不像往年一样只是单纯地给徐达接风洗尘和叙旧。
这酒喝到了微醺之时,朱元璋借着酒意随意地说了句:徐兄弟呀,咱们认识得有二十几年了吧?咱能当这个皇帝,你功劳可不小呀,可是却没有一个好的住处,是咱对不住徐兄弟你呀,这样吧,咱将以前住过的那座府邸送给你!
徐达一听朱元璋说要将他以前住过的那座府邸送给自己,心里顿时一惊,皇帝以前住过的府邸是什么?
是潜邸,是朱元璋自称吴王的时候的府邸,那里的一砖一瓦充满了政治意味,如果朱元璋将潜邸送给哪个皇子的话,便意味着他将来要将皇位传给这个皇子。
可是,朱元璋将潜邸送给自己算怎么回事?徐达想到这,手心里吓出了冷汗,摆明了是在试探自己!
所以,徐达立即摇头拒绝,不管朱元璋怎么说,他都没有接受,也不敢接受朱元璋的这个赏赐。
朱元璋看到这,也明白徐达应该已经看出了自己的用意,自己的目的也没办法达到了,只能下一次再作试探了。
又一日,朱元璋再生一计,所以又邀徐达喝酒,去哪喝呢?去朱元璋说过要送给徐达的那座潜邸喝!
徐达一听朱元璋约自己在潜邸喝酒,又是一顿冷汗,上次不是已经试探过了,怎么还来?但是,皇帝相邀了,他也不能不去。
他实际上一直在警惕着朱元璋给自己下套,所以不怎么敢多喝,但是耐不住朱元璋一直故意给他灌酒,皇帝让他喝,他能不喝吗?
喝了,会醉,醉了会干什么徐达没办法保证。
可是,不喝的话,又是欺君,横竖是一个死字。
所以,徐达也只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喝了起来,喝着喝着酒喝多了,喝醉了。
朱元璋一看徐达喝醉了,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让人给徐达盖好了被子,再将徐达抬到主卧——朱元璋睡过的房间,让徐达在朱元璋睡过的床上的睡觉。徐达喝了个烂醉,所以也睡得很香。
也不知过了多久,徐达迷迷糊糊地醒过来,一看,哎哟,糟糕了,怎么睡在皇帝以前睡过的房间了?原本还有七八分酒意的徐达,瞬间被吓清醒了,额头冒汗,赶紧从床上跳了下来,跪着趴在地上不停地对朱元璋磕头说道:皇上,臣死罪!
朱元璋看了徐达的模样,这才确定徐达确实没有异心,所以开心地点了点头,让徐达起来了,徐达也因此顺利逃过了一次杀身之祸。
不过,朱元璋毕竟是一个皇帝,对于自己手底下的人,当然得做到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徐达既然有功无过,自己又才试探完了他,怎么也得好好赏一赏他,安抚一下他呀。
对于徐达的赏赐,朱元璋很快便定下来了,他让人在自己的潜邸前为徐达重新建造了一座豪宅,并且在这座豪宅前面立一个牌坊,坊上刻着“大功”二字,以此表彰徐达的功勋。
可是,这对于徐达而言,仍然是一个烫手山芋,毕竟朱元璋给他建的豪宅的位置太扎眼,也太敏感了。
所以说,朱元璋对徐达的试探或许还没有结束。
只不过,徐达一生谨慎,朱元璋实际上也一直找不到他的毛病,徐达也从来没有什么僭越之举,更没有什么异心。
虽然后来有不少人说徐达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上,死因是一只烧鹅,但此说终不足信也。
参考文献:《明史·徐达传》
朱元璋为考验徐达有无异心,曾把他灌醉后放在龙床上,徐达是怎么摆脱杀身之祸的?
徐达与朱元璋是童年好友,二人小时候曾经杀了地主家的牛来帮助自己脱离从来没有吃过肉的窘境,当时很多人都受了朱元璋的恩惠,汤和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当初没有徐达的话,他是一定会被地主打死的,毕竟在乱世之中,地主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所以一头小牛犊能卖不少的银子。
别看朱元璋与徐达关系好,朱元璋还是一直防备着他,毕竟徐达的作战能力以及政治在当时都是一流的,能文能武。千万不要以为徐达是一个大老粗在朝堂上根本没有本事,要知道制定国策的时候刘伯温还请教过徐达不少东西。
徐达是肯定效忠大明的,不过由于蓝玉、李善长等开国勋贵开始密谋谋反被察觉,朱元璋再也不信任任何人了,甚至此后还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炸药炸功臣庆功楼事件。由于刘伯温的点拨,他才侥幸逃命,要知道在这次事件中只有寥寥无几的幸存者。
刘伯温与徐达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所以在去庆功楼的时候直接告诉徐达上去之后千万不要喝太多酒,一定要观察上位的一举一动,你一定要做到上位去哪儿你就跟着去哪儿。
而猜忌心极重的朱元璋一定是不会简简单单的放过徐达的,主要就是由于徐达的功劳太大了,自己死后没有人能够约束住徐达,徐达那时谋反的话相信说什么都没有用。
不久后朱元璋在皇宫内宴请徐达,这件事情刘伯温提前知道了。刘伯温去了徐达家中还是和庆功楼的时候一样告诉他:“千万不要喝多酒,这一定会导致你身败名裂,甚至祸及全家,圣上的心我现在猜不到,但我非常害怕他对你不利。”
听到这样的话徐达眉头紧锁,心情沉重的进了宫中,朱元璋看到徐达不喝酒便说:“你这个老小子,怎么不喝酒,难道怕我的酒里有毒啊?”
徐达的弱点就是被激将,所以端起了酒杯大口的喝了起来。朱元璋看到这样直接说:“这就对了嘛,今天不谈国事,只有我们兄弟二人放开了喝。”
徐达也是个呆木头,就这样相信了朱元璋,完全忘记了刘伯温的话。殊不知朱元璋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加强自己的皇权直接将左右丞相都下了。
皇帝直接就能够统领六部,难道还会留着你这位开国元勋,来威胁自己的皇位吗?虽然你不敢动我,但我的儿子孙子并非能够约束你,所以还是我先下手为强帮助他们铲除祸端吧!
徐达喝多之后,朱元璋直接命令太监将其放到龙床上休息,而他由于醉酒,对这件事情一点都不知道,此时的朱元璋就在屏风后面喝着茶,就是为了看徐达醒来之后的反应,如果赖床并说大逆不道的话,另一个屏风后的刀斧手就会出现将其砍死。
不过徐达醒来后,发现自己在龙床之上,脑袋固然疼,但还是跌爬的下了龙床,并且一直对着龙床磕头,大骂自己的不是,头都磕出了血也不停。
此时朱元璋走了出来并说你怕什么,我把你放上去的,谁敢说什么快快起来,其实当时朱元璋是非常开心的。而徐达却说:“这是龙床只有上位您才能睡上去,我算个什么东西。”朱元璋扶起徐达后,二人相视一笑,这次测试就算过去了。
朱元璋认为皇权至上,任何人都不能挑衅自己的地位,蓝玉对大明的建立帮助不小了吧,不还是被朱元璋按下地上?
所以徐达这次脱身之祸离不开自己的好友刘伯温以及自己的智慧,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互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