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刘邦和萧何是老乡,但是当年萧何的官职要比刘邦高很多,是沛县里的主吏掾,虽然比县令小,但是也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是有编织的体制内人员。而刘邦呢?混了几十年才混到了亭长的职位,算是一个民主选举出来的村干部。

萧何害怕承担造反后果,所以不愿做老大。

刘邦放了一帮服徭役的汉子,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这本身就是死罪。后来他还把这股力量给带回到了老家。

这个时候整个沛县一片沸腾,因为陈胜吴广起义军是刚刚兴起不久,虽然大家早有耳闻,沛县却没有经历过亲临起义军的状况。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史记》

在这个时候,萧何也加入到了起义军的行列之中。不管是文化程度,还是人生阅历,萧何都要比刘邦强得多。可是在选择领导人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

本身起义军和沛县的民众结合在一起以后,是要共同选举一位领袖的,大多数人的想法是选择曾经做过公务员的萧何来担任。

但是萧何连连表示拒绝,他认为刘邦才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最后相持不下的时候,萧何想出抓阄的办法。可是他在抓阄的时候做了手脚,所有阄里的名字都是刘邦,结果刘邦一抓就选中了自己。

也就是说刘邦这个领袖,其实是萧何推举上去的。刘邦心里别提多感激了,但是萧何常常松了口气。他知道枪打出头鸟,如果起义失败了,他自己也不会第一个担罪责。萧何明白,有些人天生就适合做领袖,而有些人天生就适合辅佐领袖。

刘邦带领芒砀山兄弟前来,手握实权。

看《史记》搞得好像萧何非常大气,把大位让给了刘邦,其实就算萧何不想让,又能怎么办呢?难道说萧何真的能够抢得过刘邦吗?

芒砀山的那帮人早就对刘邦心服口服,当年刘邦放了那些服徭役的人,能够主动留下来的人,都是愿意支持刘邦的人,而这些人不在少数。

所以当刘邦带着人马攻打沛县的时候,其实萧何早就明白了,这个领导人的位置非刘邦坐不可了。沛县的民众们虽然大多数都支持萧何,可是他们是一盘散沙,压根就成不了气候。

反观刘邦所带领的这帮人,虽然还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但是已经敢于攻打县城了,所以这帮人的战斗力比沛县内的民众要强得多。

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史记》

如果萧何非要做这个领袖的话,极有可能会遭到刘邦手下们的暗杀,到时候可就得不偿失了。再说刘邦也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他上头就不容许有人能够管着自己。

即使萧何做了领导,刘邦也不可能俯首称臣,到时候把这一支带有战斗力的队伍给带走了,那萧何也没办法做成大事。

刘邦身边的发小,个个只听从刘邦的命令。

除了芒砀山的那帮人以外,其实刘邦还有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那就是他的发小们。这些发小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

而且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亡命徒,一个个都要五十岁的人了,居然还是亡命徒的模样,实在是很难理解。

但是这些事情全都被刘邦给碰到了,刘邦起义的时候已经是48岁的大叔了,所以千万不要说你来不及奋斗了,刘邦这么大岁数还敢起义,你有什么不敢做的呢?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史记》

所以刘邦的发小们岁数也不小了,这帮人聚集在一起,那可都是惹是生非的主,就更后来的梁山好汉一样,每一个都不好惹。

所以萧何这样的文人,是没办法驾驭这帮粗糙的大汉的,必须要刘邦出马,才能对付得了这些汉子。

萧何又不是傻瓜,他当然明白自己身边是没有多少铁杆粉丝的,一旦他登上大位,那身边连个使唤的人都没有,这就比较尴尬了。与其如此,倒不如让刘邦来做一把手好得多。

萧何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成为辅佐之臣。

萧何早年就是辅佐县令管理地方的官员,并没有做过一把手的交椅。所以就算是他的官职比较高,可是长期不承担集体责任,这种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团体的领袖的。

刘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但是这个亭里的所有人物都要受到他的监管,他也要为这个亭负责任,所以他一直都充当着领导人的职责。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小村子,其实并不好管理。刘邦必须要应付形形色色的村民,这是比较不容易的地方,所以时间长了,他自然就养成了领导者的习性。

而萧何始终都是以打工者的身份出现在县衙之中,任何事情都是要先请示县令才行,所以他压根就没有成为一个领袖的心理。

常年这样下去,刘邦锻炼出了领导才能,而萧何则锻炼出了辅佐才能。这两个人的关系其实早就已经确定好了。

萧何只适合辅佐刘邦,而刘邦是天生的领袖。聪明的萧何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五十知天命了,萧何虽然还差一点才五十,但是他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敬佩的。

总结: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萧何都不适合成为刘邦的领导。
  • 刘邦是天生的领导,萧何是天生的辅佐之才,这一点其实从他们之前的工作中就已经注定了。
  • 萧何知道刘邦手下的那帮发小们,是誓死都会跟随着刘邦的,这就是刘邦成为领袖的先决条件。
  • 萧何还清楚,刘邦带来的那些芒砀山的人,其实都是有比较强悍的战斗力的,刘邦已经得到了这帮人的信任,所以萧何已经无力回天了。
  • 最后一点原因是,枪打出头鸟,萧何可没有那么傻。万一起义失败了,那萧何可不愿意带头抄家灭族。

参考资料:《史记》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司马迁老先生知道后世会存有疑问,就在《史记·汉高祖本纪》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对刘邦起义过程中的一些传说,也做了详细的叙述,这个值得商榷,但关于题主提到的问题应该是可信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揭竿而起,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

此时,沛县县令看到烽火遍地,为了保全自己,就秘密找来萧何、曹参商议起兵反秦之事。

萧何当时担任主吏掾,素来与刘邦关系很密切,在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同时,与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时,萧何就对县令说:“你是秦朝廷的官吏,沛县百姓恐怕很难听你的话。欲图谋大事必须把逃亡在外的英雄豪杰请回来不可。”

县令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就派樊哙把刘邦请了回来。

此时的刘邦已经聚集了近百人,当刘邦带领众人回到沛县时,县令就后悔了,恐怕刘邦危害自己,就下令关闭城门派人把守,还想把萧何、曹参杀掉。

萧何、曹参翻越城墙来归附刘邦。

刘邦就写了一封信,劝告沛县父老杀掉县令,迎接刘邦入城,推举刘邦做县令。

但刘邦却推辞说:“现在诸侯并起,沛令一职应当选择全县最有威望的人来担任。我不是自爱,实在是德薄能鲜,耽误了自己事小,倘若耽误了全城百姓,那就百死莫赎。请选择贤能的人,图谋大事吧。”

刘邦一席话,既像是在推辞,又像是在吓唬那些胆小的人。造反是要杀头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怕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做带头大哥。沛县父老经过卜筮后也说刘邦最吉,都拥戴刘邦。刘邦又多次推辞,最后勉为其难,只好答应。

也有说法是,刘邦答应先暂时做这个大哥,如果杀头的话,就杀他的头;如果侥幸成功了,那时再选举一个贤德的人来做首领。

还说刘邦夺取了天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当帝王,刘邦也再三推辞。但谁也不服谁,刘邦再次很为难的继续做暂时的大哥,这才摆平了。

其实,刘邦四十八岁才起事,并非一直在游手好闲,而是为了这一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舆论宣传,其母刘媪梦与神交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广交英雄豪杰,建立人脉等等。

至于卜筮一事,也有说法是萧何做了手脚,后世也有萧何让刘邦抓阄的故事。尽管史料没有记载,恐怕这事不假。刘邦、萧何他们能做出这些事来。

总而言之,刘邦起事时,已经有了近百人的队伍,萧何、曹参都是投奔刘邦而来,关键是造反要杀头,前途不明,这个大哥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最为关键的一点,刘邦是天生的领袖,萧何、曹参之流都仅仅是宰相之才,君臣名分早已经注定,这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刘邦团队是无法走得更远的。

这就是萧何、曹参等人的高明之处。至于其他人及沛县父老,也就是人云亦云,过江之鲫。

刘邦本身适合做大哥,又想做大哥,推辞只是一个策略;萧何清楚自己不适合做大哥,不想出头也是本心实意。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也无法强迫萧何去做这个带头人。

这就是大家推举刘邦的原因,而没有选择萧何。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在我的印象中,总认为秦始皇的年龄要比刘邦大许多,然而历史上的刘邦(前256~前195年)实际比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只小3岁。

但两人的社会地位却相差悬殊。

秦始皇13岁继承皇位,22岁时亲政,此时刘邦还是个街头混混。

大约又过了5年的时间,由于刘邦和街面人们混的很熟,有点小人缘,随后被秦廷任命为泗水亭亭长(管理十里范围片长之类的小官)。

刘邦这人志向高远,不满足于“朝九晚五”沉闷的生活。

有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在豪华车队和仪仗士兵簇拥下出巡,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脱口说道:“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的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我也要这么高调,我也要做老大”

刘邦一直在寻找机会和制造机会当老大,比如,有一次刘邦接到上级命令,要他押送犯人到骊山服劳役。

刘邦平时喜欢喝酒,估计这次执行任务时醉意朦胧放松了警惕,犯人走到半路就跑了一半儿。

刘邦心想,等到达骊山估计剩不下几个人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呢,于是说:“剩下的犯人你们都跑吧,官府追究下来我为你们抗雷!”

当刘邦说出让剩下的犯人跑路时,犯人们都惊呆了,感动之余都很佩服刘邦的胆量,一个朝廷命官,做出如此举动,非常人能做到。于是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刘邦芒砀山落草为寇。

刘邦一听心中暗自高兴,他等的就是这种结果,于是带着众人向芒砀山进发。

在行进的路上,刘邦为了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上演了一幕“斩白蛇”的戏码。

原来走到半路的时候,走在前面的人遇到了一条大蛇拦路,刘邦此时喝的有点醉意朦胧,于是对众人说:“大家躲远一点,别溅一身血”。

众人躲得远远的。

过了一会,刘邦喊众人出来,大家一看,大蛇被斩成两段。

一行人再次上路,等走了一袋烟的功夫,有一位老太太哭着寻找儿子,他说自己是“小白龙”的母亲,她儿子小白龙被赤帝的儿子斩成了两段。

不用说,众人明白了眼前的刘邦就是赤帝的儿子,众人对刘邦有异相,是天之娇子深信不疑,于是死心塌地跟随刘邦。

以上只是刘邦制造的噱头,无非是为以后造反当老大铺路。刘邦蛰伏芒砀山,等待机会再次降临。

上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再次降临刘邦的头上。

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这犹如一颗火种投进了炸药桶,反秦起义军风起云涌。

此时秦朝的官吏萧何看准了时机,也想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当时萧何只是一个管理法律的文书,是秦朝底层官吏。

萧何心想,如果能推翻秦朝,我以后的职位肯定比现在高。我撺掇沛县县令也造反。到时候造反成功了,我可以上位。如果失败了,有县令前面抗雷,大不了我跑路。

用小的代价博取更大的功名,这个合算。于是萧何前去撺掇县令造反。

萧何算盘打的很精,但县令也不傻。他直接拒绝了,不想做出头的椽子。

萧何见事情挑明了,如果县令告密,萧河就死定了,为了自保,萧何一不做二不休把县令杀死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事已至此,萧何只有找到带头人造反才是唯一的活路。

这时候他想起了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于是派人去山上找来刘邦。

刘邦带着众兄弟下山来见萧何,共商反秦一事。

事后我们得知,刘邦做了沛县起义的首领,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萧何的名望比刘邦要高,为何众人拥戴刘邦当老大呢?

原来刘邦能做老大是萧何极力撮合的结果。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萧何明白,不是所有人能当老大这个角色。造反可不是闹着玩,首先没胆量的不能做老大。

萧何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如果让自己写个法律文书,打打官司告告状,这个没问题。

假如让自己带有众人造反就差强人意了。萧何清楚,历朝历代文人只能当军师做不了皇帝。

比如李斯的文采比谁都好,名望也不低,他不适合当皇帝,只适合当秦始皇的谋士。

这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不能当栋梁,就当檩条好了。

况且此时造反当老大也并不意味着将来就当皇帝,当时变数很大。

萧何比谁头脑都聪明。审时度势认为只有刘邦适合当老大。因为刘邦胆量最大,说难听点就是有点“二百五”,一撺掇就上劲的主。

萧何想到此于是对刘邦说:“刘哥,这个老大非你莫属”。

说实话刘邦很想当老大,但他还是做出一种高姿态说,“我能力有限,还是推举别人吧”。

此时有人提议推举萧何当老大。

萧何为了防止刘邦推辞,于是提出二人用抓阄来决定谁当老大。

萧何写了两个纸条,说,两个纸条分别写着“当”或“不当”,抓住当的就是老大,抓住“不当”就不是老大。

萧何写好阄后揉成团,对刘邦说,“我写的阄,刘哥你先抓吧”。

刘邦没想那么多就抓了一个阄,剩下的一个萧何拿了过来。

萧何走到刘邦面前说,“刘哥,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呢?”

刘邦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当”。萧何笑笑,说,“真乃天意也。”

既然你这个是当,我这个就肯定是“不当”了。说完这些,萧何把手中的阄扔到嘴里嚼了嚼咽了。

随后刘邦“合情合理”做了老大。

亲们看出萧何的诡计了吗?萧何实际是骗了刘邦,这两个阄上面都写着“当”,也就是说,刘邦抓哪一个都是“当”老大。

这是萧何不想当老大的办法。如果萧何相当老大就不会用这个办法了,他可能用贿选的办法当老大。

我真不明白到底是萧何骗了刘邦还是成全了刘邦,也不知道刘邦是真傻还是故意装傻。反正二人彼此成全了各自的事业,萧何以后做了汉朝的丞相,刘邦开创了300年的大汉基业。

文/秉烛读春秋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你的提问,存在很多问题。一、当时他还叫刘季,不叫刘邦;二,众人没有拥戴刘季,那时候沛县认识他刘季的没有几个人,沛县的人多数是想想推举萧何的;三、选举带头人的会议上,萧何性格局限,扭扭捏捏的,不敢撑头坐主位,而刘季脸皮厚,一屁股就坐到主位上去了,喧宾夺主,好多人虽然不认识他,但见他已经死皮赖脸样之之的坐好了,而萧何还在扭捏作态…大家也是对萧何失望;四、平时跟刘季一起混的樊哙等混混儿见刘季抢座主位了,也很有眼力劲儿的赶紧去刘季身边站位撑场面…大家一看这情形,行了就他吧,反正他妈的是造反的事,谁带头谁危险,你刘季不怕死?那就你了。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我们都知道,刘邦在起兵之前,只是一个小小泗水亭长,这官比现在的村长大不了多少,而萧何曹参都是他的上司。

萧何任沛县主吏掾,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不过管的肯定比现在的组织部长多,是除一把手之外最主要的官员。至于曹参,则是沛县狱掾,就是监狱长之类的职务,也是刘邦的上司。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刘邦起兵之后,萧何曹参反而成了刘邦的下属呢?

今天金鳞就跟大家聊聊刘邦起兵上位的过程,分析一下当时已经49岁的刘邦,为何被人推举为沛公,进而成为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

01.亡命天涯

关于刘邦举兵的经过,和陈胜吴广起义有些类似,但是又有不同。刘邦作为泗水亭长,负责押送刑徒去骊山,不过走了还没多远,就已经跑了很多人。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在刘邦押送途中,除了有人逃跑之外,也遇到了大雨天气,还走错了路,眼看着难以如期到达,就算到了也剩不下几个人了。

在喝了一场大酒之后,刘邦主动把剩下的人全都放了,对大家说各找各妈,然后他自己也跑了。

我们都知道秦法很厉害,为什么这帮刑徒都敢逃跑呢?道理也简单,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秦帝国对人民的压制,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反正去了骊山必死无疑,那还不如现在就逃跑,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为这批刑徒的押送人,刘邦为什么不杀一儆百呢?

这就要考虑刘邦的身份问题了,他自己也是普通出身,押送的又都是自己的本乡人,而且他作为一个游侠出身,自始至终都标榜侠义仁爱的人,肯定干不出那种事情。

不过,刘邦还这会只是逃跑而已,亡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并没有像陈胜吴广那样大张旗鼓的造反。

02.举起造反

刘邦在芒砀山当流寇的时间并不长,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

胡亥即位之后不久,在大泽乡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而且起义军势如破竹,迅速打开了局面,那些不满秦帝国统治的人全部浮出水面,蠢蠢欲动。

当时,想反抗暴秦的不止是那些被压迫的民众,还有很多本身既得利益者,比如说秦朝的地方官吏。既然是既得利益者,为何要起兵反秦呢?

因为陈胜吴广起义之初,攻城略地,实在太顺利了,杀了不少郡县的一把手。所以那些尚未被波及到的郡县主官,自然心惊胆战,当时的局面让他们不得不为自己寻找退路。

当时,沛县的县令担心义军杀到的时候被清算,也就动了反叛帝国的心思,甚至还找下属萧何曹参商议。

不过萧何曹参却有不同意见,说你是秦国官吏,带头起兵身份比较尴尬,没有号召力,万一沛县人民不想跟着你干咋办?

最好的策略是把那些在外逃亡的沛县子弟都找回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到那时就没人敢不听了。

萧何和曹参都是刘邦的好朋友,他所谓的逃亡子弟自然就是指刘邦那一伙子。于是沛令就找来了刘邦的好友樊哙,让他去山里把刘邦找回来。

不过,搞笑的事情来了,这边樊哙刚出门,沛令却反悔了。不但把城门给关了,还要把萧何曹参给杀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心里多少都会有点疑惑,这县令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本来是你自己想搞事情,现在决定要搞了,你却反悔了,还要杀同伙,这算什么事?

史书对此记载非常简略,只说沛令“恐其有变”,然后就改主意了。我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事情,不过肯定是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比如上级官员突然给他很大的压力,再比如有人给他说了些什么,但是我们不得而知。

除了上面设想的,其实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和项羽有关。不过金鳞这里先卖个关子,等后面聊到项羽的时候再具体聊这个事情。

03.另选贤能

萧何和曹参为了保命,从城里逃了出去,找到了从山里回来准备搞事情的刘邦。

刘邦这一百多号人,在山里缺吃少穿,肯定过的不舒服,肯定都急着进城,现在城门被关上了,怎么办?

被人愚弄的感觉肯定不舒服,既然人家陈胜吴广能够搞事情,咱们为什么不能搞?于是刘邦写了封信,用箭射到了城头上。

那些本来为沛令守城的沛县父老,看了刘邦的信之后,反手将沛令给杀了,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仅仅用一封书信,就能让沛县父老暴走反杀沛令,这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刘邦在沛县的威望很高,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但却有着比父母官更强的号召力。

不过现在问题来了,进城之后的刘邦就那么堂而皇之的当了众人的老大吗?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史书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可见,刘邦最初的态度是自己才薄德寡,不能胜任,要另选贤能。

04.只愿当小弟

除了刘邦,其他可能的贤能还有谁呢?自然就是萧何曹参了,这两个人本来就是县里的官吏,而且官声很好,那么这两个人有没有当老大的想法吗?

司马迁继续写道: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这句很关键,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萧何曹参怕死,担心不成功之后被株连老婆孩子,所以全都往后缩。可见,当时萧何和曹参也是有机会的,但是被他们自己放弃了。

于是大家继续让刘邦带头,刘邦又推辞了几番,才终于答应当了这帮人的老大,即所谓的沛公。

举兵造反可是大事,也是最讲究仪式感的事。于是刘邦带领大家祠黄帝,祭蚩尤,竖起了红色的大旗。为什么刘邦的抗的大旗是红色的呢?因为他是所谓的赤帝之子呀!

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刘邦在沛县招募了3000人左右的队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不归路)。

05.陈婴

其实,不止萧何曹参主动放弃这种摆在眼前的机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东阳人陈婴。

陈婴在是东阳县令史,为人忠厚,被人称为长者。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后,东阳县的小伙子们杀了县令,想找到领头的,但是没有合适的,就想起了陈婴。

陈婴起初没有答应,但是还是被硬生生的推上了老大的位置,而且还想让陈婴当王。

不过这个时候陈婴的母亲说了一段话: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陈婴老妈这话说的很直白,就是说你家祖上就没啥有出息的人,你还是别想好事了!听了老妈这话之后,陈婴坚决不敢当这个王了,后来就按照老妈的指示精神,带人投靠了项梁项羽叔侄。

可见,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搭顺风车,“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

06.九死一生的王

那么陈婴母亲的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事实胜于雄辩,在秦末以及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那些曾经称王的,除非是和刘邦关系特别好的,基本上都以非正常方式挂掉了。

陈胜吴广就不用说了,都被自己部下反杀,陈胜小弟武臣自立为赵王,也被部下李良反杀,至于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中,除了刘邦和衡山王吴芮之外,其他都以分正常方式挂掉了。

刘邦为了跟项羽争天下,分封的几个异姓王,也只有长沙王吴芮善终,其他都被刘邦灭掉了。

那么陈婴同学是什么结局呢?陈婴在投奔项梁项羽之后,被任命为上柱国,也算是委以重任,到项羽兵败自杀之后,投降了刘邦。

归顺刘邦之后,为汉“定豫章、浙江”,汉朝建立后,被汉高祖封为堂邑侯,食邑六百户,封地堂邑县位于今天南京六合区。

不久之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刘邦封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楚王,同时任命陈婴为楚国丞相,辅佐刘交,而陈婴的食邑也被追加到一千八百户。

陈婴的后人多次与大汉皇室联姻,先后出了一位皇后,三位帝婿。其中的皇后就是汉武带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而三位嫁给陈家的公主,分别是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汉武帝的姐姐隆虑公主,以及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

07.不坠青云之志

最后,我们再回到刘邦身上。刘邦最初让众人另选贤能这事,是惺惺作态还是真不想干呢?

金鳞个人以为,这还真是刘邦惺惺作态,他只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而已。但是话又说回来,刘邦就不怕死吗?不怕被株连九族吗?

怕自然是怕的,不过刘邦野心早已经大过了其他各种担心,而且在此之前他早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大业做准备了,否则赤帝之子以及各种异像为何会出现在他的身上,这不都是他在想方设法为自己制造舆论声势吗?

对于刘邦这种人的心理状态,我普通人很难真正去体会。毕竟一个马上五十岁的人,依然能够毅然决然的带着一帮兄弟造反,其意志之坚定非常人所能想象。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刘邦,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诗句很贴切,那就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有两种人可以在乱世成为老大!

比如,像“及时雨”宋江那样的人,过去一个人经常帮助别人,经常做点好事,能够及时解决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困难,他就会被称为“及时雨”。

还有一种人,就是王子王孙的遗老遗少们,比如,楚怀王就是楚军的老大。

当然,这个楚怀王是名义上的老大,不管怎么说,人家也是老大呀!

这个萧何是何许人?

书上说,他是沛县的县吏,相当于现在某某县的办公室主任或者秘书长。

也就是所谓的师爷之类的人物,师爷一般都不会当老大,他们更加善于辅佐别人成就一番大业。

姜子牙、萧何、诸葛亮、刘伯温都是这类人。

坦白说,刘邦有点像“及时雨”宋江,喜欢做一点好事,非常得民心,起码会笼络人心。

可以说,刘邦就是拉选票的高手,平时做了很多事,一个小亭长,不入流的芝麻官,却有机会接触各种人物,上到县令,下到囚徒,各色人等。

有一次,秦始皇要抓一批人去京城干活,刘邦带领沛县一批人去京城干活,走在半路上,大伙围在一起谈自己的出路,有人说,此去经年累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一个囚徒接着说:我们去给秦始皇修路和修墓是没有前途的,说不好小命难保,修路的不是累死,就得饿死。

修墓的人更加没有活路,你想呀!修好后,不活埋了咱们呀!

说着说着,刘邦的这一群人都默默流泪了,第二天刘邦发现少了几个人,一问就知道是逃跑了。

刘邦自己觉得交不了差了,去了也是死路一条,于是就把他们全部放跑了,自己带了几个亲信和囚徒一起逃亡大山里,在那里落草为寇了,这个跟梁山好汉也差不多了。

附近的囚徒和流浪汉知道山里有一支队伍,他们也加入进去,刘邦的势力越来越大,这才成为十里八乡的大名鼎鼎的一号人物。

不久,陈胜吴广起义了,各地纷纷响应,刘邦的沛县也开始有人酝酿起义,这时候沛县的人都想起了刘邦,觉得他在外面混了几年,有一支队伍,是不是让他回来当老大。

刘邦这个人胆子大,人缘好,一般县里的头面人物都认识他,觉得可以让他回来,但是有人在县令面前说刘邦的坏话,他认为刘邦不会听县令的指挥,将来一定会自立门户,对县令不利。

沛县县令一听,第二天就改变主意了,关紧大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最后只能率兵攻城,进入沛县,刘邦就被众人推举为沛公。

可别瞧不起“沛公”这个尊号,那个时代,“公”是仅次于王的称号,比如晋文公,秦穆公,他们称王称霸之前都是公爵呀!

看来,刘邦确实有高人指点,这个人也许就是萧何,萧何当老大不行,出主意确实厉害,这样可以增加刘邦的威信,以便将来成就大业。

不错,萧何名望更高,但是这种名望仅仅是一种不能“变现”的东西,他只有依附刘邦,成就大业才能变现,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刘邦能够被众人拥戴当老大,主要还是他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意见,没有成见,没有什么胸有成竹,他就是胸无点墨,只知道“使唤人”,让韩信带兵,让萧何管粮草供应,让张良出主意,他就居中指挥。

事实上,刘邦自个什么事也不会做,却能够让众人团结起来把事情都做好,这个才是刘邦的真本事。

坦白说,有这种本事的人,随便往哪里一站,气场都不同,就是当老大的命,过去被认为是真命天子。

欢迎关注龚柳辉,一起探讨有趣的历史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