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主父偃这辈子最大的功绩,那就是帮助汉武帝以及后世君王解决了一个千百年的难题,分封制度的问题。不过他却死在了社交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分封制度的遗留问题,引发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天下是刘邦打下来的,那么刘家的子孙必然是要裂土封王的。大家都封了王,那坐镇中央的皇帝,又该如何管理地方呢?所以封王这件事和皇权本身就是有冲突的。

皇帝没办法管理封王的领土,封地上的王爵,对当地有绝对的自治权。伴随着历代皇帝封王数量的增加,全天下压根就没有那么多土地给这些王爵分封。

所以汉景帝时期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了,中央失去了管理地方的权力,那么皇帝自然是心急如焚。这个时候汉景帝选择削藩,也就是把各路诸侯王的爵位保留,封地收归国家所有。

这件事触碰了诸侯王们的权益,所以诸侯王们当然不答应。大家都是刘家子孙,凭什么你做皇帝坐拥天下,连个小小的封地也不肯给我们?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於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史记》

眼光决定了格局,他们认为皇帝太自私了,所以就联合起来,发动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中,吴王刘濞的实力是最强大的,他早就为谋反做好了准备。

汉景帝累死累活,带着一帮中央军,把七国之乱给勉强平定了,但是并没有解决分封制度遗留下来的问题。而且连力主削藩的大功臣晁错也给杀了,所以后世臣子甚至都不愿给汉景帝一个庙号。

主父偃的推恩令,巧妙地解决了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主父偃可谓是天纵奇才,发明者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主父偃就属于这一类人。汉景帝没有解决的问题,到了汉武帝时期,自然是愈演愈烈。再过个几代下去,每个皇帝都有一大批儿子要分封,到时候汉家的天下早晚都会被这帮人给封完,那还不够。

所以汉武帝也非常发愁,总不能再引发一次七国之乱吧?这个时候主父偃为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的建议。推恩令的意思就是,诸侯王们可以将王位平分给每一个所生的儿子,不管嫡长子还是庶幼子,全都可以平分土地。

这一招实在是太巧妙,因为诸侯王的儿子有很多,过去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现在每一个儿子都有了继承权。嫡长子的心固然在滴血,但是庶子们的数量巨大,又都是兄弟,自然也敢公然反对这件事。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

推恩令下达以后,诸侯王们的封地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就会越来越小,到最后,可能每个老刘家的王爷,只能分一两亩地。

汉武帝时期,彻底解决了分封制的大难题,为后世也做出了表率作用。只不过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又开始大搞分封制,结果引发了靖难之役,真不知道那些辅佐朱允炆的文臣,到底有没有读过史书,非要强行削藩,难道不知道推恩令的效果吗?

主父偃功劳如此巨大,晚年为何被诛灭九族呢?

主父偃的推恩令对大汉朝可谓有再造之功,所以他成为了汉武帝身边最大的红人。人红是非多,这个时候的主父偃开始了奢靡的生活,想要奢靡就必须要来钱,所以属下们的贿赂,他是来者不拒,成了一个十足的大贪官。

贪财倒也算了,他还想着贪权。他本打算将女儿嫁给齐王,结果遭到了齐王的拒绝。这件事使得主父偃非常生气,所以他向汉武帝告状,认为齐王不仅有谋反之心,而且有乱伦的可能,必须要严查。

在主父偃的一再要求下,汉武帝只得命他为齐国相国,以此调查这些事情。主父偃到了齐国,那叫一个作威作福,完全不把齐王放在眼里不说,而且明摆着要整死齐王。他所搜罗的罪状,没有哪一条不是跟齐王有关系的。

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後,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史记》

年轻的齐王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服毒自杀。这下子可了不得了,作为诸侯王杀手的主父偃,此刻已经触怒了天下诸侯王。赵王首先发难,他控告主父偃不仅贪污受贿,而且逼死了齐王。

主父偃深得汉武帝喜爱,汉武帝不忍心杀了他,就把他关进了大牢。可惜平时树敌太多,主父偃的死对头公孙弘劝告汉武帝,诸侯王们的意见越来越大,如果不杀了主父偃是难以平息众怒了。

这个时候跟主父偃关系不好的大臣们全都跳出来扬言要诛灭主父偃才能罢休。无奈之下的汉武帝,只能诛灭了主父偃全族。

总结:主父偃死于社交,并不是死于罪过。

跟主父偃的功劳比起来,贪污这种小罪压根就不可能判处主父偃的死刑。而且说他逼死齐王,其实有很多种解释,比如说齐王的性格比较懦弱敏感,也可能导致齐王自杀。

所以主父偃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罪过有多大,而是他的社交问题。公孙弘只是个例吗?绝对不是个例,因为公孙弘跳出来要灭了主父偃的时候,几乎全朝堂的官员都扬言要灭了主父偃。

这可就不是偶然事件了,可以说主父偃在汉朝的人缘奇差。他得到汉武帝重用以后,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所以得罪了一大片人。甚至有可能拿了钱不办事,这种人自然会遭到墙倒众人推的下场。

参考资料:《史记》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宠臣。武帝当政时期,主要有两项工作:第一件事是对匈奴开战,拔掉悬在大汉王朝头上的这把利剑;另一件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在对匈奴用兵这件事上,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这些著名将领,成效显著。而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重用了主父偃。主父偃主要做了三件事,深得汉武帝宠信。

最著名的一件就是——“推恩令”。在武帝初期,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和特权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权利的发挥。于是,主父偃向武帝献策:现在各个诸侯国土地肥沃,兵强马壮,在和平时期,骄奢淫逸。到了战乱时期,又会相互勾结,对抗中央,所以,他们的实力必须得到削弱。可以让诸侯王把他们的封地分更给自己所有的儿子们,现在只是长子得到继承权而其他儿子无尺寸之地,这样与仁孝之道向悖。

推恩令的实施,一举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决了汉武帝十分头疼的问题,主父偃深得器重,一年内连续升迁四次,由郎中令一路升到中大夫。

削完了诸侯国,主父偃又把眼光瞄向了郡国的豪强和游侠。他向汉武帝建议,把聚财三十万金的豪强和以武力抗击朝廷的游侠全部迁到茂陵居住,统一管理,以免出现暴乱。

第三件事就是“迁边固民”。当卫青击败白羊王和楼烦王之后,河套地区如何固守成了难题。主父偃建议,向河套地区移民,并且在那里修筑边城,以民养兵,以兵护民。这一策略和明朝的熊廷弼为对抗辽东女真提出的“修边并堡”、“实内固外”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父偃官居高位,深得武帝信任,原本可以封侯拜相,安度余生。可是,没过多久,就被汉武帝诛灭九族,是在可惜!

在《史记》里,司马迁说主父偃当政时,朝中大臣莫不赞誉又加,而当他身获加诛,朝臣又口诛笔伐,悲之!

主父偃被抓,源于一件嫁女事件。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个诸侯王,找个好人家。手下有一个宦官叫徐甲,早年在齐国呆过,向太后提出可以促成齐王和她的外孙女的姻缘,王太后很欣慰,命令徐甲尽快办成此事。原本很机密的一件事被主父偃知道了,他想把女儿也要嫁给齐王,让徐甲做一个顺水人情,徐甲没多想,一口答应了。

徐畏出发了,到了齐国,向齐王的母亲纪太后说明来意,没想到纪太后勃然大怒,一口回绝。因为他正在做一件事情,想把自己年幼的表妹嫁给齐王,齐王不喜欢,纪太后就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王的姐姐去办一件事,让她把宫女和齐王隔开,心想如果没有宫女在身边,齐王自然喜欢她表妹。没成想,出了大事,齐王和他姐姐好上了,简直违背常理啊!

纪太后为此非常王恼火,正巧徐甲来提亲,他把徐甲骂了个狗血喷头——你是个什么东西,早年在齐国是最穷的,走投无路,净身去做了宦官,有何资格来和我说话!

事情搞砸了,徐甲向王太后复命说,齐王很喜欢这当亲事,臣唯恐齐王有燕王一样的爱好。(燕王和他女儿有违背常伦之事,被主父偃告发,畏罪自杀。)

此事作罢,主父偃认为齐王看不起他。这辈子,他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看不起他。自己早年学习纵横之术,在齐国处处收到排挤,无处安身,游历到了燕国、赵国、中山国,仍然得不到重用,一打听,原来,当今皇帝改变爱好了——独尊儒术。

于是,主父偃从头开始学习《诗》、《书》、《礼》、《易》、《春秋》以及百家学说,苦学十年,西出函谷关,投靠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希望卫青引荐。

左等右等,眼看盘缠用的差不多了,就是不见汉武帝召见,主父偃不想再等了,直接向汉武帝上书,奏章上写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封奏章一递上去,汉武帝立马召见了他。

既然齐王得罪了他,他能搬倒刘氏宗亲吗?主父偃上书汉武帝:齐地乃富庶之地,每天的贸易税收就有24万两之多,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您的亲兄弟当一把手,那可是损失大了(齐王自刘肥开始,至武帝时期,是武帝的远房堂弟)。我又听说齐王和他姐姐有染,如此败坏大汉名声的事情必须彻查。

汉武帝命令主父偃为齐国国相调查此事。主父偃先抓了齐王周围的人,严刑逼供,让他们都供出齐王的事情。齐王听说后,非常害怕,深信自己将是燕王一样的结局,畏罪自杀。这样一来,主父偃就成了害死齐王的第一责任人。齐王死后,因其无后,封地被夺。

而赵王刘彭祖听说这件事情后,第一个站出来告发主父偃贪污受贿上千金,他之所以提出“推恩令”是因为他收到了诸侯国世子们送去的钱财。

赵王之所以告发主父偃,是因为自己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乱伦),主父偃早年流亡赵国,倍受冷落,如今燕王、齐王已死,接下来会不会是我赵王?

汉武帝逮捕了主父偃交给廷尉审理。这是大臣纷纷上奏,说主父偃收受贿赂,不行贿,就会遭到主父偃的打击报复。

正如主父偃所说:“我颠肺流离四十载,穷困是父母不认,兄弟反目,宾客离去,如今发达了,来日无多,我就是要倒行逆施,生不能食五鼎,死了也要五鼎烹。”

年轻时的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太大,他要把自己当年受到的冷落加倍的奉还出去。例如他刚到齐国,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当年嘲笑他的宾客召集到一块,扔下五百金让他们去抢,抢完了对他们说:“当年嘲笑我的人,如今离城千里去迎接我,如今我赠予你们五百金,从此以后,谁也不要踏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从此割金断义。”

主父偃奋斗两次,终获成功。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人际关系处理的太差,无论走到哪里处处树敌,即使他所做的事业对武帝有莫大的好处,但是,也会遭到别人的弹劾,把事情引向不利的一面。

主父偃被捕后,武帝本不想杀他。这是御史大夫,兼丞相公孙弘站出来说:“不杀主父偃,难以平众怒,朝臣以为,陛下利用主父偃收其封地,夺其爵位,打击宗亲子弟。”

听此一言,汉武帝诛杀主父偃九族。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主父偃为了心中的梦想,饱经沧桑40年余,偿尽心酸,一朝大智《推恩令》出,突然草根变大亨,屌丝变巨贾,从此得意忘形,私己欲、罪同僚、惊皇族,最终被汉武帝灭族。正应了一句西方谚语:“上帝想要一个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人物背景: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少时主修纵横之道,后学《易》﹑《春秋》、百家之言,一生痴迷权贵。

主父偃是如何走向疯狂之路的

主父偃出生于寒门之家,从小学习苏秦、张仪的纵横之道,并不适合当时儒家的主流文化,因此在齐一直难有作为。为此他又转学儒家的《易》、《春秋》等诸子百家学说,发展并不理想,反而备受齐地儒士排斥,生活难以为继。

无奈之下,主父偃打算效仿先贤孔子的故事,周游列国。然而,当他经过北方的燕、赵、中山等国时,因为一无家世,二无钱财,所以多遭冷遇白眼。为此,他又将目光放到了国都长安,并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宾客身份投到卫青府上。经交谈,卫青也很佩服主父偃的才能,因此屡次向汉武帝推荐,但是汉武帝却没有当回事。时日稍长,主父偃更感生活窘迫,且宾客又非常讨厌他,深感难以立足,因此他针对朝廷存在的弊端,给汉武帝上书进言,也是打算次日离开前的最后一搏。上书共讲九件事,一为劝谏用兵匈奴,八为律法制度。

不得不说,主父偃这个人很不会做人,在家乡时别人排斥他,游历时别人不待见他,在卫府时宾客讨厌他。

虽然主父偃非常不会做人,但是汉武帝看了他的上书后,却是大感兴趣,当晚便诏见了主父偃。一番交谈后,汉武帝竟生出相见恨晚之意。此后主父偃又多次上书汉武帝,因此更加受到汉武帝重用,一年之内从谒者、中郎,再到中大夫,被破格连迁四次,进而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

此事,无形中打破了人们对于做人与成功的普遍认识。

《史记》:朝呈暮见。

其实,当时的主父偃已做好次日清早离开的准备,若再晚半日也许主父偃已经离开了长安。或许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为世人称道的《推恩令》,但是同样也不会出现被诛族的悲惨遭遇吧。正如古语所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从此,50余岁(汉书记载他曾游历40余载,所以此时至少已有50余岁)的主父偃踏上了仕途的康庄大道。原本朝中没有一个官员喜欢他,但是当他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后,这些官员纷至沓来,贺礼不断、奉承不绝。因此,老年发迹的主父偃渐渐迷失在了官场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行事嚣张跋扈、忘乎所以。

主父偃是如何踏进灭亡之墓的

汉朝时,朝廷实行的是百官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则是皇上身边的第一大助手。但是,这个第一大助手可能会存在专权的隐患。为了进一步巩固皇上的专制权力,因此汉武帝时期,在朝堂上决策国事以丞相的意见为主,同时他又在宫中另行设立内朝,决策国事时则以汉武帝为主。而当时主父偃的身份则是内朝汉武帝身边的专职顾问,对于整个国家的军政皆有极强的影响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父偃提出了“削藩”的《推恩令》,一举解决了汉武帝头痛许久的诸侯王国问题。

期间,汉武帝为了《推恩令》的顺利实施,委派主父偃监督各诸侯国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映。不几日,主父偃将燕王所做的不法之事奏报汉武帝,汉武帝大怒,燕王害怕之下自杀身亡。接着,主父偃又举报了一批官员的不法行为,皆被汉武帝依法处置。事后,朝廷官员都很害怕他查到自己头上,因此争相重金贿赂,主父偃一时风光无限。可见,这些官员的屁股之下并不干净,或许历史上的多数官员尽皆如此吧。

对此,孔车(也就是唯一为其收尸之人)提醒主父偃,你这样太过了,小心出问题。但是主父偃却疯狂道:“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意为就算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活的轰轰烈烈。

期间,齐王刘次昌的封地是汉武帝时最大的诸侯国。当有人向汉武帝奏报齐王刘次昌做出了有违人伦大道的行为,汉武帝当即任主父偃为齐国相,命他前去查明此事。其实,在此之前,主父偃想将女儿许配给齐王,结果被齐王果断拒绝,因此双方结怨。元朔二年(前127),当齐王得知主父偃已被汉武帝任命为齐国相时,心知其人睚眦必报,自己本身又有许多的不检点行为,因此恐惧之下选择自尽而死。但是他在自杀前却给主父偃埋下了一颗致命的“炸弹”,写了一封遗书给赵王,声称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着,赵王又带着这封遗书前去汉武帝面前告御状,举报主父偃受收贿赂、逼死齐王,欲令皇上和诸亲族之间产生仇隙,其心歹毒。接着,汉武汉便命廷尉将其押解回京进行审讯。

《史记》记载: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下,主父偃不会做人的弊端开始爆发。各诸侯国、朝廷官员纷纷弹劾主父偃,要求朝廷严惩酷吏。这时,汉武帝难以决断,便问丞相公孙弘应该怎样惩处为好,其实是在为处置主父偃找个借口,毕竟是自己重用之人,这一问明显就是多余的。当时,公孙弘回了一句:“陛下不杀主父偃,不足以平息诸侯之火,不足以给天下一个交待。”这下汉武帝放心了,为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就只好牺牲主父偃了。很快,主父偃及族人皆被诛杀。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偃。”

或许这些只是主父偃死的表面现象,其实当他拥立卫子夫为皇后之时,便已埋下了生命的隐患。从当初卫青举荐主父偃的事情上就可看出,汉武帝并不想卫氏势力继续膨胀,而主父偃的所作所为却是在推动卫氏势力的膨胀。或许,正应了那句俗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时主父偃的光和热已经燃尽,正好用最后的生命为平息诸侯王的怒火做出最后的一点贡献吧。

但是令人惊疑的是,所诛族人中却并不包括其父母和兄弟姐妹。为何呢?

主父偃是如何避免父母被杀的

主父偃刚到齐国之时,便将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亲人召集一起进行酒宴,宴上他拿出500金,对着大家说:“虽然你们曾经是我的亲人,但是你们一直没有把我当成亲人,而我也同样没有拿你们当亲人,这500金权当还清当初亲情,从此互不相欠,恩断义绝,再无瓜葛。天地为证,百姓为证。”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主父偃已然同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亲人划清了界线,而汉武帝所诛其族,也不过是主父偃自己家中的妻子儿女、家人等。

虽然主父姓氏罕见,但是如今的北京、上海、山东临沂、山东罗庄、平邑、厦门、辽宁沈阳等地均有分布。

或许,当主父偃豪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之时,便已经预料到了日后下场,所以才有了500金断情绝恩之举。

主父偃的功过后人评

主父偃对当时的汉帝国有三大百年之功:

  1. 推恩令。彻底消除了开国以来无法解决的诸侯王坐大祸乱政的隐患问题,其主要是将大诸侯的封地由历来的长子继承,分解分封到其所有子孙共同继承,这样一直分封继承下去,只需数年后,不动一兵一卒,原来强大的各诸侯王封地便会逐渐瓦解消失。

  2. 茂陵移民。将天下豪强一同迁往茂陵之地,既消除了豪强祸乱地方的隐患,又充实了京师的人口实力,更有利于维护京师的安全,从此天下唯有皇家独大。可谓:“内实京师,外销奸猾,强干弱枝。”

  3. 修筑朔方城。相当于建了一个对付匈奴的前沿根据地和咽喉要塞,无论是屯军屯田,还是中转作战,极大地减少了作战转运的成本,可谓对匈奴作战的“百年大计”。

这些,应为主父偃一生之功,而嚣张跋扈、任意胡则为其过吧。

虽然主父偃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梦想,经过40余载的穷困奋斗,最终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但是当他达到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时,却没能刹住驶往欲壑难填的富贵车轮,结果落了个身死族灭的可悲下场。

图片来源网络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今山东临淄)人,他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却得到了汉武帝的破格重用,最后官至中大夫之职。他一生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向汉武帝进言实行“推恩令”,巩固了汉帝国的中央皇权。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之灭亡的原因在于秦没有分封同姓为王,导致中央失去屏障。为了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刘邦在开国初期大肆分封同姓为王。然后这种做法很明显是错误的,如此大肆分封的结果就是诸侯国的势力大增,并且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朝廷。

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一直都是朝廷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汉文帝在位时,贾谊有鉴于淮南王刘安、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文帝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贾谊的建议,但是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即位以后,采纳了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但是却直接导致了诸侯国中的实力派强力反弹,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虽然迅速平定了叛乱,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但是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汉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诸侯国依旧拥城数十、辖地千里,且这些诸侯国骄奢淫逸,不听从中央的号令,对朝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而“推恩令”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他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上施恩,实则是将各个诸侯国进行肢解以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个建议既迎合了汉武帝巩固皇权的需要,同时也避免了诸侯起兵反抗的可能,因此很快便被汉武帝所采纳。

主父偃的计策顺利解决了汉武帝所面临的难题,因此他也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一个人一旦得势便容易得意忘形,主父偃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他自身还有一个致命缺点——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爬得越高就意味着随时有可能会摔得越惨。

汉武帝时期齐国的诸侯王齐厉王与自己的姐姐乱伦,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但是结果吃了闭门羹。主父偃便由此记恨上了齐厉王,他向汉武帝建言说齐国早在七国之乱的时候就有谋反的意思,现在又搞姐弟乱伦,这里头得好好查查才行。于是乎汉武帝派他到齐国为相,齐厉王知道这位武帝跟前的大红人肯定会公报私仇,最后居然自个儿服毒自杀了。

这案子还没有水落石出当事人却死了,之前就与主父偃不对付的赵王借机落井下石向武帝进言称主父偃谋害齐王同时还存在受贿的问题。汉武帝随即将主父偃下狱,就这样这位朝廷中的大红人一下子沦为了阶下囚。

主父偃喜欢揭发别人的隐私,因此得势的时候朝中的大臣们都向他行贿攀关系以求自保,据说贿赂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正所谓“墙倒众人推”,在他落难之后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诛杀主父偃,而其他大臣们也巴不得他早点死纷纷落井下石,最终主父偃被族诛。

他的死与其说是命运不公,倒不如说是他的性格使然!

如果您认同丹妹的回答不要忘记点赞并关注哦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主父偃为什么会死,而且死的这么惨;另一个是如何评价他的生平。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

主父偃这个人,其实是抱着死于非命的心来当官的,从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将来不会有好下场。但是,他自己一定不会想到,最后不仅自己死了,而且还被族诛。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主父偃这个人在史书中塑造的形象,从而分析他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死的这么惨,以及怎么看。

一、主父偃的学术困境

主父偃是纵横家、法家,在汉代儒家逐渐兴起的整体氛围里,他的这一套纵横家术没有用武之地。为了入仕,他在年纪很大的情况下转而学习春秋等儒术,最终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汉历史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个学术历程,和公孙弘几乎一模一样。

可公孙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却被族诛,而且是公孙弘建议杀主父偃的。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吗?

活跃在汉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间有三个学术人物,命运殊途:

一个是董仲舒,纯儒,没有法家背景,但他没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当过王国相,在中央就是一个中大夫;

一个是主父偃,虽然靠儒学上位,但他的对策、行为,都是纯纵横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诛了;

一个是公孙弘,拥有法家背景,靠儒学上位,但擅长以缘饰儒术,用儒学包装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为,最终封侯、当丞相,善终。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诛,与他的学术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学术背景来谋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主父偃是被谁杀的?

多数观点会认为,公孙弘。

因为,汉武帝本来已经决定不杀他了,但是公孙弘说了一番话后,汉武帝不仅杀了他,还族了他。

公孙弘说了什么?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这句话的点在哪儿?为什么汉武帝因为这句话动了杀心?

我们复盘一下主父偃和齐王自杀这件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 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 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 杀,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

简单来说,就是赵王告发主父偃受贿,等到齐王自杀的时候,汉武帝大怒,是要杀主父偃的,但是马上澄清了事实,齐王是自杀,而主父偃只是受贿,与齐王自杀无关,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这就能看出公孙弘的可怕之处了,他的意思说的隐晦,我把他没说的话补齐,大概是这个意思:

齐王虽然是自杀,但是绝后了,齐国就灭国了,并入了中央。这对中央来说,倒也不是坏事,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看呢?天下人会说,皇帝太狠毒了吧,为了占齐国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亲戚自杀。所以,天下人会在背后骂皇帝你自私无情冷酷。所以,只有杀主父偃,才能告诉天下人:看,皇帝我没想这样,是主父偃的错误。

汉武帝这就很明白了,对主父偃处置的越狠,天下人对越不会恨自己,那么,族诛,当然比单纯杀一个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杀主父偃的,是公孙弘,但也是汉武帝。毕竟公孙弘只是建议杀一人,而汉武帝则族诛了。

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主父偃是汉武帝身边红得发紫的宠臣,曾有过一年被提拔四次的风光,也是最能影响汉武帝决策的人。然而,这个一个大红人,最终却落得个被诛九族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主父偃剧照)

说起这事,就得先说说主父偃的人生轨迹。

主父偃出身贫寒。这也让他发誓要出人头地,改变人生命运。

早年,主父偃主修纵横术。为了学有所成,吃了不少苦用了不少功。他30岁时,终于学有所成。

然而,主父偃在求职时才发现,自己学的这门专业,已经过了气,成了不受待见的大冷门。反倒是成天“之乎者也”的儒生,颇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一打听,才知道当今天子汉武帝崇尚儒术。

主父偃一咬牙,换专业,改学《周易》和百家之言。

然而他在燕、赵、齐等藩国游学的过程中,尽管刻苦好学,但由于家穷,倍受白眼和排挤。所幸他没有自暴自弃,最终坚持了下来,终于再次学有所成。

迎合时代需求的主父偃,为了能实现梦想,出函谷关,来到长安,并想尽办法认识了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

当时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宠爱的皇后。卫青又能征善战,是汉武帝最器重的将军。所以主父偃想通过他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遗憾的是,卫青虽然向汉武帝举荐过主父偃,但主父偃却一直没有得到召见。

此时的主父偃,已是40多岁的人,还一事无成,一贫如洗。眼看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离梦想也越来越远。他一咬牙,决定豁出去了,亲自上书汉武帝。

没想到当天汉武帝便召见了主父偃,在一番交谈后,汉武帝很激动地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们这样的人都到哪去了,怎么现在才让我遇见你们呢!

不光如此,还立刻给他封了个郎中的官职。

(汉武帝剧照)

尝到甜头的主父偃,认为上书是他实现梦想的途径。于是隔三差五就上书汉武帝。由于他总能切中时弊,因此很得汉武帝欢心。

他最出名的就是“推恩令”,以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就凭这一条,就让汉武帝认定他是最有价值员工,因此一年对他破格提拔4次,不光成了朝中权重大臣,还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

不久前还倍受白眼的主父偃,突然就成了众人争相奉承的权臣。

不过,没用多久,主父偃就膨胀了。

主父偃为人心胸狭隘,又很记仇。

大臣都害怕他会在汉武帝面前说不利于他们的话,所以处处奉承巴结他,还争相向他行贿。

主父偃来者不拒。对于那些不向他行贿的人,他总能抓住小辫子,并向汉武帝揭发他们的罪行。因此,恨他的人不少。

有人看不过眼,劝他还是要适可而止。主父偃却总拿曾经贫穷得不到礼遇说事。

除此外,主父偃还向素日得罪过他的人大肆报复,比如燕王刘定国不曾礼遇他,于是他向汉武帝添油加醋,揭发了刘定国。刘定国害怕问罪,只得自杀。

(公孙弘剧照)

紧接着,齐王刘次昌不肯娶他的女儿,他又怀恨在心。对汉武帝说,齐国国富民强,应当派自己人去管理齐国,才能防患于未然。于是汉武帝便任命他做齐国宰相,去监视齐王。主父偃到了齐国后,便开始捏造刘次昌的罪名,并拘禁刘次昌,严刑逼供。刘次昌经不住折磨,竟吓得自杀身亡。

刘次昌死后,诸侯王们坐立难安。毕竟不光是刘次昌和刘定国有不伦的行为,他们哪一个都不干净。所以,他们很害怕会成为主父偃打击报复的下一个,于是联名向汉武帝上书,说主父偃是杀害刘次昌的凶手,同时他还是个大贪官。

朝中大臣也趁机弹劾主父偃,说他对朝臣多有刁难和威胁,逼迫他们向他大行贿赂。

汉武帝为了不引起朝廷动荡,于是将主父偃下狱查办,以此安抚诸侯王和朝臣们的情绪。

本来汉武帝不打算杀主父偃。但大臣公孙弘却认为,如果不杀主父偃,势必让诸侯认为,陛下是想图谋他们的土地,故意让主父偃残害宗室子弟。

汉武帝认为公孙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斩杀主父偃并诛其九族。

(参考史料:《史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