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孟达是如何一战斩杀徐晃的?历史上的孟达最终结局如何?
虽然很多人都贬低孟达,但是不可否认,孟达在三国之中,尤其是魏蜀争霸的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实在是太重要了。
所以他虽然没什么战绩,但是在《三国演义》以及《三国志》中,孟达的戏份都不少。不过他跟徐晃之间的联系其实并不多,更不可能射杀一代名将徐晃了。
孟达背叛刘璋,投靠刘备。孟达本身是刘璋手下大将,可是因为能力很一般的原因,导致孟达本人一直没有得到升迁。不过这不是他投降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刘备入川以后,不仅收买人心,而且军力强盛,除了孟达以外,绝大多数益州的官员都选择了投降。
这个时候还不能说孟达是个小人,因为他只是望风而降。能力出众的法正、李严、黄权不也都投降了嘛!所以说孟达在这个时候投降,算得上是明确之举。
在投靠刘备以后,帮助刘备攻打上三郡。刘备本身也是用人不疑,但是他看人飞常准,预料到孟达这个人有些不可靠。所以刘备选择派遣自己的义子刘封前往上庸,帮助孟达一起镇守上三郡。
在等级上,刘封仗着自己是刘备的干儿子,自然是要比孟达高一些,所以孟达在刘封手底下没少受气。
关羽兵败荆州以后,孟达怂恿刘封拒不发兵。关羽镇守荆州多年,在刘备攻打汉中有了成绩以后,他也想在荆州有一番作为。所以关羽选择从荆州北伐,结果在攻打樊城的时候,遭到徐晃援军的拼死抵抗。一时间樊城打不下来,这个时候孙权又在背后偷袭了荆州。
万分危急之刻,关羽只能向距离自己最近的上三郡求援。如果刘封可以前来助阵的话,那关羽至少不会败那么惨。
可是孟达却要在这个时候害刘封一把,他告诉刘封,当年刘备本打算立刘封为世子,结果关羽却告诉刘备,刘备有亲儿子,干嘛要立假儿子?于是刘备就没了这个打算。
刘封听了以后,十分恼怒,于是就拒不发兵。这件事的影响实在是太大,可以说,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改变三国历史命运的第一人那就是孟达。
在孟达的怂恿下,刘封拒绝相助关羽,结果导致荆州丢失,关羽被杀。整个蜀汉开始走下坡路。
孟达投靠曹魏,刘封被刘备赐死。孟达是个脑子十分灵活的家伙,他知道荆州丢失以后,上三郡也会处于比较危急的地位。因为上三郡和荆州其实是互为犄角之势的。
这个时候他就有了投靠曹魏的打算,再说刘封对自己一向都十分糟糕,仗着自己是汉中王的儿子,就敢如此颐指气使。孟达实在是受不了这种鸟气,所以他带兵投靠了曹魏。
不仅如此他还反过来带着曹魏的人马,前来攻打上三郡。孤立无援的刘封,在曹魏大军的威逼利诱之下,拒绝投降曹魏,只身逃回了成都。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三国志》在攻打上三郡的时候,徐晃和孟达有过一次合作,这可能就是他们这辈子唯一的交集。孟达帮助曹魏打下上三郡以后,曹丕十分高兴,将这里设立新城,而孟达便被封为新城太守,降将之中,地位之高前所未有。
而刘封逃回成都以后,却在诸葛亮的建议之下,被刘备狠心毒死,可怜刘封如果当时投靠了曹魏,说不定新城太守就是他的了。
孟达再反曹魏,却遭到司马懿奇袭。孟达在曹魏混得不错,相当于封疆大吏,职位地位都不比张辽徐晃这些将领低。很多人都奉劝曹丕,给孟达的官职太高,而且新城是魏蜀交界之地,一旦孟达反叛的话,对曹魏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可是曹丕对孟达似乎十分自信,他说孟达是绝对不会反叛的。可能曹丕对人性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背叛过蜀汉的孟达,其实依旧可以重新回到蜀汉。
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晋书》这一年诸葛亮带兵北伐,声势浩大,而且打了很多胜仗,曹魏全国震动。这件事对孟达的影响不小,这个时候诸葛亮写信给孟达,希望孟达能够反叛曹魏,那封侯拜将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这件事被孟达在朝中的死党们知道以后,他们开始采取措施压制孟达。
孟达本以为从洛阳到上三郡有很长一段距离,所以他慢慢部署自己的兵力,丝毫不担心有人会攻打自己。
结果司马懿日夜兼程,只用了8天时间,就赶到了新城,将孟达杀掉,并且斩杀一万多名,随同孟达造反的将士。这场兵祸才算是在摇篮中被扼杀。
总结:孟达能力一般,但是地位却不一般。纵观孟达一生,其实我们发现,他压根就没什么出人意料的本事,也没有威震天下的战绩。但是他在三国历史上是永远都抹不去的一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任何一个选择,几乎都足以改变三国格局。
- 如果当初他奉劝刘封发兵荆州,那荆州就不会丢失,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夷陵之战。那蜀汉的实力将保存下来,为后续北伐积累力量。
- 如果他没有投降曹魏政权,那上三郡也不会丢,至少可以保证蜀汉多了一条可以出川的道路。而且上三郡虎视荆州,这对东吴来说也是一种威慑力。
- 如果他叛逃曹魏成功了,那诸葛亮北伐的声威将会更大,曹魏内部乱成一团。这个时候诸葛亮极有可能一次北伐就能胜利。
所以说孟达虽然武力值不咋地,可是所充当的角色却不一般。在《三国演义》中,孟达甚至将老牌名将徐晃给一箭射杀了,可见在罗贯中先生心目中,孟达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
三国名将孟达是如何一战斩杀徐晃的?历史上的孟达最终结局如何?
在演义中,徐晃可能是死得最窝囊的名将了。
孟达造反,徐晃为前部,率军来攻。
见徐晃前来,孟达大惊,急令升起吊桥。
这时,不知道是时速太快了,还是刹车坏了,徐晃的马刹不住,直冲到壕边。
名将毕竟是名将,刹车坏了,气势不能坏,徐晃大呼:反贼孟达,早早受降!
孟达开挂,急引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颅。(直接爆头!)
当夜,徐晃就死于营中了。
打了一辈子仗的徐晃,居然刹不住马,直冲到壕边;一辈子没有展现过射术的孟达居然一箭爆了徐晃的头!徐晃,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
老罗的书老罗做主,他要你怎么死你就得怎么死,逻辑不逻辑的不重要。
那么,正史中,徐晃究竟怎么死的,孟达又是怎么样的人物呢?
徐晃之死徐晃去世的前一年,干了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曹丕去世后,孙权趁机北伐,兵分三路,自己围攻石阳,诸葛瑾进攻襄阳,另以别将进攻寻阳。
徐晃奉命随司马懿一起进驻襄阳,与诸葛瑾大战。
诸葛瑾当然不是司马懿、徐晃的对手,一战之下,损兵数千,部将张霸被斩。
这一仗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由败得太惨,孙权此后再不敢在荆州发起主攻,转而往淮南方向作文章了。
此后,吴蜀累次北伐,魏军与蜀军在西线的陇西、关中,与吴军在东线的淮南打得不可开交,唯独中线的荆州方向,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威胁。
不过,这也是老将军的最后一战了。
次年,227年,徐晃就病死了。
徐晃去世时,孟达都还没有造反,徐晃就算想去表演“刹车失灵被爆头”也是没有机会的。
那么,孟达有没有“爆头”的本事呢?
孟达之才孟达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孟他作过凉州刺史。
乱世开始后,孟达到益州,投奔了刘璋父子。
后来,孟达与法正奉命迎接刘备入川,干脆投靠了刘备。
平定西川后,刘备以孟达作了宜都太守。
宜都,位于益州与荆州的连接处,位置紧要,前任宜都太守是张飞,以初来乍到的孟达为宜都太守,足见刘备对孟达的欣赏,也足见孟达的才能。
汉中之战后,刘备令孟达自秭归出发,进攻东三郡。孟达二话不说,攻取了位置关键的房陵港。
随后,孟达与刘封合作,一起攻取了东三郡。
后来,关羽攻襄樊,刘封、孟达没有奉命相助,同时,刘封与孟达二人又不合。
孟达深感无立锥之地,遂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好信给刘备,率部曲4000余家投了曹魏。
部曲,就是私人武装,孟达能带着4000余家部曲投魏,足见其私人武装的规模。
其后,孟达引诱刘封不成,配合夏侯尚、徐晃,一起击败刘封,夺了东三郡。
投靠曹丕后,曹丕派贵臣前去考察孟达,贵臣回来,都称孟达有“将相之才”、“卿相之器”,而当时的“论者”,也多称孟达有“乐毅之量”。
“将相之才”、“卿相之器”、“乐毅之量”,由此来看,孟达确实有相当的文武才。
有没有一箭爆头的本事不知道,但孟达的武艺将略不低是肯定的了。
总之,孟达是有文武才,有相当雄厚私人武装的一个人。
这样的人,下场如何呢?
大力经营曹丕十分欣赏孟达,将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孟达为太守,算是委其以西南之任,独当一面。
孟达到任时,登上白马塞,惊呼:金城千里,刘封申耽竟失之!
确实,新城披山带水,地势雄峻,孟达觉得不可能会丢掉!想不通刘封是怎么丢掉新城的。
既然如此,孟达自然要大力经营此处(私人力量)了!
前面说到,孟达投魏时,带了部曲4000家,后来,他的部曲发展到7000家以上。
此外,东三郡本是贫瘠之地,但在孟达的经营下,上庸“食支一年”。
由此来看,孟达确实搞建设有一套!
同时,地处三国交界之处,孟达也搞了“外交”(私人后路)。
孟达与诸葛亮、李严都常有书信来往,对魏蜀人物品头论足。
孟达与东吴的联络,虽然没有留下什么文件,但是,后来孟达造反时,吴国也是派了兵的,所以,孟达应当与吴国将领官员也是有“连线”的。
经过经营,孟达“内政外交”都搞得不错,羽翼渐丰,自以为能有所作为了。
不久,欣赏孟达的曹丕去世了,与孟达私交甚好的夏侯尚、桓阶也去世了,孟达心中不安,恰逢诸葛亮等人“勾引”,孟达遂生叛魏之心。
“联吴固蜀,潜图中国”。(《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之“坑”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诸葛亮是真的“坑”了孟达一把。
在孟达表达叛魏之意后,诸葛亮担心其反复无常,决心“推一把”,故意将信息泄露给了与孟达不合的申仪。(《晋书.宣帝纪》)
申仪立刻上报!
果然,“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算是被诸葛亮推着反了。
然而,诸葛亮的这一“推”,风险比收益更大。
申仪所在的魏兴,地处新城与汉中之间!
因此,后来孟达造反时,“仪绝蜀道,使救不至”,封锁了诸葛亮支援孟达的主要通道。
诸葛亮既知魏兴地势,也知道其太守与孟达不合,却故意将信息泄露于申仪,使其早作准备呢?
以诸葛亮的谋略,要“推”孟达一把,办法绝不只一个,要故意“泄其谋”,也绝不有申仪一个“中介”,为何还要选择把信息泄露给申仪呢?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诸葛亮是真的“坑”惨了孟达。
孟达只有选择造反,而且···蜀汉可能的救援力量被隔绝在魏兴之西,孟达算是孤立无援!
司马懿之“快”不过,孟达仍有信心抗拒魏军。
当初,孟达嘲笑刘封“金城千里竟失之”,自然相信自己,依靠地势可以阻挡魏军。
而且,即便魏兴郡阻隔了蜀军的主要通道,吴蜀军仍然可以寻路向西城安桥、木阑塞来支援。
而熟悉魏国制度、地理的孟达也相信:魏军没有这么快能来,他有充分的时间防守!
魏国的都督,没有发兵权。
因此,司马懿要来攻孟达,必须上报天子,待天子批准后,才能进军。
孟达在与诸葛亮的信中做了“精确计算”:宛距洛阳700里,距我这里1200里。司马懿“走完流程”再来,起码要一个月!
一个月,孟达早已经作好了一切防御!“金城千里”、“所在深险”,足以抵挡你!
然而,孟达低估了司马懿。
司马懿似乎看透了孟达的想法,“装傻”,写信给孟达:你背叛了蜀国,蜀国人都恨死你了!诸葛亮故意泄露信息,无非是想让我们自相残杀!
看起来,司马懿仍然没有作好开战的准备,仍然在“争取”孟达。
孟达得信大喜,“犹与不决”,被麻痹了。
他哪里知道,司马懿根本没打算“争取”他,也没有打算“走流程”,而是选择精锐,开始了一次急行军!
结果,仅仅八日,司马懿军就走完了1200里,直抵新城!
当时,正常的行军速度是“兵轻行五十里(每日),重行三十里”(《汉书.陈汤传》)!
而司马懿军的行军速度是一日150里!
放在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上,司马懿此次的行军速度,仅次于夏侯渊、张郃在陇西作战时所创造的“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约日均160里)!而且,与陇西不同,司马懿此路的地形更为复杂,还要渡过一些河流!
司马懿的快速抵达,彻底打乱了孟达的节奏。
“金城千里”是不要想了,防御根本没有组织好!
孟达只有退入上庸,坚守孤城。
孟达之“死”看过演义的朋友都有一个感觉,司马懿用兵持重,喜欢扎好营慢慢来。
当然,正史上,对付诸葛亮时,司马懿也差不多是这样操作的。
不过,这一次司马懿是真正的人狠话不多,上来就下死手。
首先,司马懿分派兵抢占有利地形,阻击赶往西城安桥、木阑塞的吴蜀援军。
由此,仅有的漏洞被补上,上庸彻底成了孤城。
同时,司马懿的军队渡水破栅,直接“八道攻之”,强攻!
原本,上庸城也是坚固险要的,守上庸的军队也多为孟达部曲,将领多为孟达亲戚,城中粮食更可支一年,这是一个不好打的城。
然而,形势是明显的:上庸已是孤城,丢失是早晚的事情!
即便是孟达的部曲、亲戚,也不愿陪孟达去死!
在坚持了十六日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
城破!孟达被斩!
孟达没有“爆头”徐晃。
然而,孟达的文武才能都是不错的,绝非草包。
不过,新城虽是“金城千里”,在三国时期仍然不足以单独自立!上庸虽地处三国之间,看起来“左右逢源”,但交通不便,很容易被封锁!孟达虽有才能,但与司马懿等顶级人才尚有差距!孟达虽与诸葛亮等人交往不少,但其反复无常的历史,更使人不敢轻信!
孟达自负其才,误判形势,结果···玩火自焚了。
三国名将孟达是如何一战斩杀徐晃的?历史上的孟达最终结局如何?
孟达字子度(演义为子庆),和法正是扶风郡郿县老乡。建安初年,两人为躲避战乱和饥荒进入益州,成为刘璋的部下。
孟达此人能文能武,为人机敏,善于治军。不过他和法正并不属于刘璋嫡系东州集团,所以未能受到重用。赤壁之战后张鲁进攻益州,刘璋听从张松、法正之言邀请刘备入川对抗张鲁。
孟达和法正奉刘璋之命各带两千人前往益州边境迎接刘备,没想到直接投降了刘备。法正随刘备入川,而孟达率本部兵马屯留江陵。益州平定后,孟达被刘备任命为宜都太守。
219年刘备攻取汉中后,孟达奉命从秭归北上进兵上庸,与从汉中方向来的刘封汇合,一举拿下上庸、房陵等地,使刘备的地盘达到极盛。不过刘备并不放心孟达。一方面让孟达受刘封节制,另一方面让孟达将家属宗族送往成都作为人质。
219年末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多次让刘封孟达派兵协助。孟达以上庸偏远,刚刚归附之名说服刘封拒绝了关羽的请求,最终关羽失败,荆州丢失,刘备深为记恨。因此刘封和孟达产生了矛盾,孟达一怒之下率部投降曹操。
降曹后,孟达和夏侯尚、徐晃合兵一处进攻上庸,并做书劝降刘封。遭到拒绝后,击败刘封,拿下了上庸等地。曹丕称帝后,合上庸、房陵、西城为新城郡,以孟达为新城太守,率本部兵马留守。
可见孟达之所以能多次反叛君主,是因为他手下始终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他实际上是一支半独立的军阀。虽然孟达背叛刘备,但他却和诸葛亮一直有书信来往。曹叡时期,与孟达交好的夏侯尚等人相继去世,孟达很不自安。此时诸葛亮诱降孟达,希望他能弃暗投明,孟达应允。
但其计划遭到泄露,司马懿得知后写信安抚。孟达以为司马懿最快30日才能到达上庸,所以戒备较为松懈,但没想到司马懿8天就来了,这打乱了孟达的计划。
最终孟达被围城半月之久,军心涣散。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兵败被杀。
那么徐晃是被孟达所杀么?徐晃被孟达所杀是演义虚构的。在演义中,徐晃随司马懿前来进攻孟达,徐晃在攻城时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而亡。
在历史中,徐晃在孟达反叛的前一年就因病去世了,他的死和孟达没有任何关系。
三国名将孟达是如何一战斩杀徐晃的?历史上的孟达最终结局如何?
徐晃确实是一代名将,然孟达则不可谓之为名将。 孟达,字子度(庆),本为益州刘璋部将,刘备入川后孟达归降刘备,曹刘汉中大战后,刘备遣孟达与刘封攻取上庸三郡,二人不负所望收得三郡,经此一役,孟达也逐渐打出了名声。然关羽兵败被杀后,孟达因担心不救关羽之过恐遭刘备责罚,加之与上庸主将刘封不和,最终率部归降曹魏。 话说孟达降魏后与徐晃同为魏臣,那么孟达斩杀徐晃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历史上孟达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为何说孟达不配称之为名将呢?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孟达箭杀徐晃其实孟达箭杀徐晃一事实乃演义之言,这件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时诸葛亮首次出师北伐,一路连战连捷,昔日降魏的蜀臣孟达闻讯于是萌生了再归蜀汉之意,于是遣心腹之人前往诸葛亮处传达其归蜀之心,然不料这件事还是暴露了。曹魏名将司马懿闻之,一面安抚孟达,一面急速行军赶往孟达驻地新城。时孟达大意轻敌,认为司马懿大军不会那么快到来,自己举事定然成功,然正在高兴之余,忽闻哨兵传报,有一路军马杀奔而来。孟达大惊,连忙登上城楼查看,原来是大将徐晃领着先锋部队已经来到了新城城下了。 时徐晃迎上前去欲劝降孟达,大喊:“孟达反贼,早早受降”,孟达一听,气急败坏,急忙开弓朝徐晃射去,没想到这一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了徐晃的额头,后徐晃回营后,因箭伤过重,当晚去世。
历史上徐晃和孟达的结局不过正史上的徐晃并非被孟达一箭射死的,历史上的孟达于公元227年病逝,而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春,孟达也是在这年因欲降蜀而被诛杀的,所以徐晃在孟达造反前就已经死了,故不可能被孟达所杀。 那么诛杀孟达的人是谁呢?这个和演义中所写的一样,孟达确实是死于司马懿之手,不过司马懿到没有对孟达赶尽杀绝,孟达留有一子孟兴。
孟达不配谓之名将历史上的孟达本为刘璋部将,后降刘备,再而降魏。孟达在魏时,魏主曹丕对他还是非常器重的,时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并任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重任。然孟达依然改变不了他的小人之心,在诸葛北伐之际,再生叛主之意,实乃反复小人也。 孟达刚降曹魏时,时曹魏名臣刘晔便早有言: “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 后来孟达反叛也证明了刘晔当年所言不虚!孟达实为势利之人也,纵有战功,然实不可谓之名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三国名将孟达是如何一战斩杀徐晃的?历史上的孟达最终结局如何?
《三国志·徐晃传》当中,徐晃在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睿继位)寿终正寝,和孟达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是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演义中的徐晃是被孟达一箭射死的,这跟尊刘攘曹有一定的关系。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从主观上看,孟达三次易主不能算是名将吧,孟达徐晃位居五子良将一生跟随曹氏三代,和张辽一样都是当之无愧的当世名将。我们先史料当中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个孟达的生平。叛刘璋投刘备,和刘封一起驻守上庸
孟达,字子度(别的说法有子敬、子庆都不重要,知道他叫孟达就行了),和法正是一个郡的同乡,在建安初年因为天下大乱两人一起前往蜀地投靠了刘璋,在刘璋那里多次更换官职,总是不怎么得意,刘备来到蜀地后就和法正一起投靠了刘备,先是镇守了江陵后来做了宜都太守。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夺取汉中的时候命令孟达夺取房陵,之后孟达又夺取了上庸,刘备担心他一个人应付不过来,就派刘封去协助他一起驻守上庸、房陵。从这一点上看,孟达真的不能算是有能力的人,刘备看人是比较准的,孟达守两个城刘备都不放心,跟名将实在是无缘。
不听关羽调令,畏罪叛刘投曹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对于孟达叛变投降曹魏,在演义上的描述是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寻求刘封孟达的援军,孟达在当中挑拨刘封不出兵救援,导致关羽在临沮被擒杀,孟达畏罪而叛逃曹魏。在正史《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当中的记载是,关羽在攻打襄樊的时候,胜利在望的时候让刘封孟达来相助,结果两人以防区人心不稳为理由决绝了,战事急剧转变关羽兵败被杀。刘备非常的嫉恨他们二人,本来孟达就害怕被治罪,在加上刘封常常看不起他欺负他,刘封夺取了孟达演奏鼓乐的乐队,孟达就修书一封给刘备,率领着自己的四千兵马投降了曹魏。
备受曹丕恩宠,拜新城太守,守封疆大任
孟达虽然不能算是名将,但是一到了曹魏的阵营就马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人生几乎是到达了巅峰。特别是曹丕继位之后,让善于看相的人为孟达看相,说孟达是将相之才,曹丕就特备的器重他,封他为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有一次曹丕坐车外出遇到孟达,就拉着孟达的手,抚摸着孟达的背(这是一个很亲密暧昧的动作,基本上亮瞎了我的双眼)开玩笑说,你不是刘备派来的刺客吧。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让孟达守卫魏国的西南,封他为新城太守。众大臣上书曹丕认为对孟达的封赏太高了,不适合对他委以重任,曹丕就说自己可以担保孟达没事,曹丕是非常的信任孟达。
孟达曾和徐晃一起攻打过刘封,在魏国的地位不稳定
孟达投降曹魏之后,曾经和夏侯尚、徐晃一起攻打过刘封,劝刘封投降,刘封不投降又遭到部下的叛变,刘封兵败之后逃回成都,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赐死了刘封。孟达在曹魏集团中,有好朋友也有鄙视他的人,孟达和桓阶、夏侯尚的交情很深,但是和刘晔、司马懿之类的重臣好像是不太和睦,谋士刘晔对孟达的评价很低,据《三国志·魏书》记载:
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曹丕死挚友亡心神不定,再次变节最终殒命
曹丕死后,孟达的挚友桓阶、夏侯尚也早已去世,他在曹魏集团基本上是孤家寡人了,加上他和申仪不和,曹睿刚刚继位,孟达自己慌了起来。同年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就给孟达写信引诱孟达反水,又把计划泄露给了申仪,申仪就向司马懿举报了孟达。司马懿让人宣孟达入朝觐见,孟达一害怕就造反了。司马懿知道情况以后,一边给写信安抚孟达一边连夜兼程奔赴新城,孟达自以为繁琐的命令系统会让自己能有充裕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司马懿八天就赶到了城下,完全打乱了孟达的作战部署。司马懿围城有半个月后,孟达的部将李辅、外甥邓贤开城投降,司马懿破城后就斩杀了孟达,把首级送到了京师。孟达有个儿子,后来一直当官,没有受到诛连。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攻打孟达的时候,没有徐晃的参与,孟达也没有出城迎战,孟达一箭射杀徐晃,是演义的内容。《晋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记载的是司马懿攻破孟达的具体内容:
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演义当中的孟达是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和正史的出入比较大,可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希望孟达和徐晃都是战死沙场吧。
综上所述:演义的内容和正史不符,正史当中徐晃是寿终正寝,没有死于战场,孟达深受厚恩,不断的变节,对于他最后的结局,笔者只能表示:呵呵!!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都看到这里了就顺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谢谢。
三国名将孟达是如何一战斩杀徐晃的?历史上的孟达最终结局如何?
《三国演义》里是这么写的:
孟达本是刘璋部下,后投了刘备,与刘封一起守上庸,关羽被围樊城、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但孟达劝阻刘封不要发兵,于是关羽被杀,刘备得知后誓言要杀孟达,于是孟达害怕之下就投降了曹丕,曹丕很重用孟达,让他做了新城太守。但此举也引来了无数魏国将领的嫉妒,曹丕死后,孟达开始遭受排挤,于是他决定再投蜀国,孟达暗中开始联系诸葛亮,但被司马懿知道了,于是司马懿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暗中调派部队以徐晃为前锋,立即发兵征讨孟达。
徐晃策马来到上庸城下后劝降孟达,可没成想孟达看到城外大军后气急之下弯弓向徐晃射了一箭,而这一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徐晃的额头!
只怪徐晃太大意,离着城门太近了!徐晃回营后因伤势过重当晚就死了!
然而以上只是《三国演义》里的描述,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很多地方都不是完全按照历史编写的,就像孟达斩杀徐晃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真实历史中的徐晃是因病去世,善终,而且死于孟达叛曹之前。
而孟达呢,他的生涯跟《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差不多,只不过后来孟达想要叛曹归刘时被与他不和的申仪告发,申仪写信给司马懿说孟达要叛曹,当时司马懿在宛城,如果走正规程序向洛阳汇报并申请调兵前去围剿的话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而孟达也算准了司马懿不会这么快到,所以孟达不急不躁的准备投降事宜。
可是孟达失算了,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擅自调兵用了八天就到达上庸城下!
孟达这下懵了,在司马懿包围上庸十六天后,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司马懿破城后斩杀孟达,传首京师。
在我看来孟达真是死不足惜,此人接连叛主,是实打实的三姓家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