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徐庶就跟当今那些意志力不坚定,喜欢跳槽的员工一样,他也是在公司到了危亡时刻,选择跳槽的。不过徐庶是有大才的,所以诸葛亮在得知徐庶遭遇后,一直叹息。

徐庶早年跟随刘备,是刘备的核心军师。

跟诸葛亮一样,徐庶早年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而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说诸葛亮就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这就太牛了,毕竟造就了一位千古明相。

早年徐庶化名为单福,主动找到刘备,表示要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当时的徐庶认为,刘备应该就是乱世中的潜力股,将来一定有大成就。

所以在到了刘备军营以后,徐庶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当时的刘备只有三千人马,而且还是刘表送给他的,城池也不过只有新野这一座,压根不足以成就大事。

但是没办法啊,这就跟公司原本答应你要给你五险一金的,但是等签了合同以后,说只能给你上三险一样,连公积金都没有。那你到底要不要继续干下去呢?当然要干一段时间,否则人家会觉得你把这些利益看得太重。

徐庶显然就是遇到了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可是又不好意思开口离开。所以只能在刘备这里先干一段时间。原本以为创业型公司有很多好处,至少可以获得原始股,等到上市的时候,就能捞一笔。没想到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无奈之下徐庶只能另想出去。

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可不是为了去找老妈。

等到曹操大军扫荡新野的时候,刘备彻底成了丧家之犬。不仅老婆孩子给弄丢了,而且还要带着十万百姓逃难。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这个时候的徐庶彻底心灰意冷了,他认为刘备不可能成就大事,原始股也就没什么指望了。反观曹操那边,公司已经上市了,进去好好干,说不定能够升职加薪成为骨干力量。所以徐庶自然是要跳槽到曹操那边的。

当时恰好在混乱之中,徐庶的老妈不见了,所以徐庶就果断辞别刘备,说自己老妈不见了,要去北方寻找!你老妈不见了,你去曹操那边找干什么?结果也没能找到老妈,反倒是在曹操那边混了一个职位。

所以徐庶压根就不是去找老妈的,他早就想要跳槽了,只是难以启齿。如果私自离去的话,将来很难在其他老板那边干活打工了。所以徐庶选择以这种方式辞别刘备,转而投靠了曹操。

这是可以理解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诸葛亮,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依旧誓死相随。徐庶是人才,但是远远不可能达到诸葛亮这种境界。

徐庶到了曹营,并没有收到多大重视。

在演义当中,我们发现徐庶是被迫来到曹营,后来他老妈知道他上当了,甚至自杀明志,告诉徐庶他这一步走错了。

徐庶深感后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他只能在曹操这边做谋士,虽然受到了曹操的重视,却发誓终身不为曹操出一个计谋。唯一一次出计谋,居然是赤壁大战时,帮助东吴实行火攻的时候。曹操明知道徐庶不想为他效力,但是因为徐庶的才能太高,所以也绝对不会放徐庶离开。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三国演义》

其实现实中,曹操压根就没打算重用徐庶。曹操手下的谋士实在是太多了。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等,这些都是当时一流的谋士,而且很早就投靠曹操了。

他们的地位当然是要排在徐庶跟前的,徐庶跟他们一比,即使智力上不相上下,但是资历上却差了很多。所以徐庶到了曹操这里,只能论资排辈。重要的事件他是插不上嘴的,曹操也不可能带着他一起商讨机密大事。

所以徐庶到了曹操那边,自然而然就被排除出了核心圈子。这个时候才明白,原来刘备把他当成核心骨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在刘备那边,徐庶至少是说一不二的顶尖谋士,资历和智谋都是没的说的。可是到了曹操这边,连说句话的资格,可能都不具备。就算是有些不错的建议,徐庶也没办法传达给曹操。久而久之自然是不受重用了。

总结:诸葛亮的叹息,其实是有惋惜徐庶选择错误之意,但是不能明言。

诸葛亮是从始至终一直都跟随着刘备,他一生几乎没有任何污点,在职场上辛勤奋斗了27年,也为刘备的江山奋斗了27年。这是现代很多人应该学习的一点,懂得坚持和忠诚,其实是很难得的一件事。

徐庶当年可是诸葛亮的老朋友,他们不仅在没有出仕之前就是好友,在出仕以后,两个人依旧是同事关系,曾经共同辅佐过刘备。

所以诸葛亮是非常了解徐庶的才能的,可是徐庶后来投靠曹操后,居然没有受到重用。诸葛亮不仅感叹,难道曹魏那边人才太多了吗?连徐庶这样的人才都得不到重用?

其实这是诸葛亮在惋惜徐庶当年的选择,如果当年他选择坚持在刘备身边做事,那还会遇到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吗?

但是他跟徐庶是同辈朋友关系,自然是不能把这些道理说明白,只能感叹一下,表示徐庶的才能非常高,在曹魏得不到重用,是曹魏的人才太多的原因,并不是徐庶没有才能的原因。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正史中,徐庶的结局其实算不上多好,以至于诸葛亮听闻徐庶的待遇之后,忍不住叹息。而深层次来分析诸葛亮的叹息,就能够发现蜀汉真正灭亡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

三国演义中,徐庶是一个堪比诸葛亮一样的大才,他是也是演义中第一个投靠刘备的谋士,深受刘备的器重。在徐庶投奔刘备前,刘备虽有关羽张飞这等猛将,但始终玩不过曹操,老是被曹操吊打,但当徐庶加入刘备后,局面开始了反转,曹操这边成为了被吊打的一方,名将曹仁在徐庶面前,不堪一击。于是曹操心生疑惑,啥时候刘备变得这么强了?

多方打听之下,曹操得知了刘备拥有大才徐庶,弥补了其缺少谋士的短板,于是让程昱写信,把徐庶给骗到了曹营。徐庶虽身在刘备阵营,但是他的老母亲在曹操的地盘上,所以曹操让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让徐庶回去尽孝。而徐庶这人,本身是个大孝子,得到母亲的书信后,被迫向刘备辞行,不过在离开刘备前,徐庶也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代替自己。

徐庶被骗至曹营后,母亲因他背叛刘备而选择自尽,这令徐庶大受打击,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谋一策。赤壁之战中,即便徐庶识破了东吴的诈降之计、火攻之计,但他仍然没有告诉曹操,而是选择了独自逃离,之后演义中便再也没有了徐庶的踪迹。很可能曹操察觉到事情不对,没有再重用徐庶了。

综合演义的故事来看,徐庶此人富有大才,又为人忠义、孝顺,乃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不过正史中的徐庶其实并没有这么伟光正!真实的徐庶,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

正史中的徐庶

正史中的徐庶,本名徐福,乃是寒门子弟,而且他最开始其实是一个武夫,经常舞枪弄棒。后来他因为替人报仇,遭到官府的抓捕,差点被大卸八块,也正是因为这次经历,让徐庶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开始转变自己的思路,弃武从文,文人总归离打打杀杀要远很多。

董卓入主洛阳后,祸乱朝堂,搞得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乱,徐庶选择了去往荆州避乱。当时的荆州,乃是东汉末年少有的乐土,没有受到战争的波及,所以这里聚集了许多的士人才子,也正是在这里,徐庶认识了诸葛亮,并与诸葛亮成为了好友。两人时常一同交流,品评天下局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诸葛亮对徐庶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认为徐庶有王佐之才。不过几人虽然胸有抱负,但当时的荆州之主刘表却并没有重用他们,以至于他们一直被闲置,直到刘备的到来。

刘备来到荆州后,徐庶主动找上门,一番座谈后,刘备感觉徐庶是个大才,便留下了徐庶。徐庶加入刘备阵营后,又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一看,既然是徐庶推荐的人,应该还是不错的,那就让诸葛亮前来吧,结果徐庶说诸葛亮为人高傲,希望刘备亲自前去相请,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国志》: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正史中,徐庶推荐诸葛亮这件事,和三国演义有点不同!在演义中,徐庶是因为受到曹操欺骗,在离开刘备前夕才推荐的诸葛亮,不过在正史中,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时候,他并没有打算离开刘备,而且他和诸葛亮还一起在刘备手下共事过一段时间。

之后曹操南下,轻松击败刘备,这个时候关于徐庶离开刘备的故事,正史和演义又有很大的不同了。在演义中,徐庶之所以离开刘备,是因为受到了曹操的欺骗。但是在正史中,徐庶其实是主动离开刘备去投靠曹操的!当阳之战非常出名,大家都知道刘备在这一战被打得很惨,老婆孩子都丢了,最后还是赵云拼死力战,才夺回了这些人。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虽然赵云救回了刘禅和甘夫人,但是还有更多的人被曹军给抓了。而这里面就有刘备的两个女儿和徐庶的母亲!

徐庶当年来到荆州时,其实是带着老母亲一起来的,所以演义中说徐庶母亲在许都其实是骗人的!当阳之战,徐庶母亲被俘虏,于是为了保护母亲,为了尽孝,徐庶选择了离开刘备,去投靠曹操。

《三国志》: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从表面上来看,徐庶是为了尽孝,所以离开刘备,转投曹操,这似乎和演义中徐庶孝顺的人设相符。但事实上,徐庶在刘备最艰难的时候选择离开,其实和演义中的忠义人设是相反的。忠孝不两全,徐庶选择的孝,而没有选择忠,所以说演义中徐庶忠义的人设,其实是被美化了的。真实的徐庶,其实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面对这等难题,最终还是选择的孝。这倒是也不能说徐庶做错了,但细细品味,总感觉徐庶此时离开有点不地道!

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很惨了,连赵云都被人怀疑投降了曹操,徐庶在此时公然宣布投敌,这怎么看也像是给老主人身上插了一刀啊,倒是诸葛亮的表现,其实更加值得点赞。这其实也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虽然此时刘备落魄,但诸葛亮在刘备处,能进入决策层,属于重要人物,而若是投降曹操,即便你才华逆天,其实也很难有大作为,进不了决策层,因为曹操那边人才众多,而且人家资历更深,你一个降将怎么可能和那些人相提并论?

事实上,本文认为,徐庶的选择,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择业选择类似。大多数人出身社会,总想进入大公司,因为大公司意味着福利待遇好,有保障,但由于大公司早就成熟化运作了,所以一般人是很难进入决策层的。相比而言,要想进入一家公司的决策层,更简单的操作是在这家公司规模还小的时候加入,这也是许多人愿意加入创业型公司的原因。一旦公司做大,加入者的获利会远远超过进入大公司的人!而事实上,最终诸葛亮和徐庶二人的成就,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诸葛亮的感叹

诸葛亮跟随刘备打天下,一直不离不弃,最终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成为了蜀汉的丞相,在蜀汉一言九鼎。事实上,当时诸葛亮基本相当于蜀汉的半边天,皇帝刘禅都得听诸葛亮的话。而反观徐庶呢,在加入曹营后,其实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虽然也做了官,但相比于诸葛亮,那就是天差地别啊!

《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曾打听到徐庶的消息,得知徐庶做了曹魏的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发出感叹,为啥魏国不重用徐庶呢?从诸葛亮的感叹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庶做的这两个官职,想来应该不是特别大,也就是说,徐庶在魏国的发展,只能说是尚可,并不能说非常好!举个形象点的例子,诸葛亮当初加入刘备这家创业公司,多年后公司上市,成为了上市公司董事长。而徐庶当年离开,加入了另外一家上市公司,但多年后只做到了部门经理,这就让诸葛亮非常感叹了,人生际遇,竟然有如此大的不同!

事实上,诸葛亮的叹息,其实包含有两层意思,一个就是上面所说,诸葛亮为徐庶惋惜。当年他们一同在刘备手底下共事,徐庶才能颇高,要是一直跟着刘备,现在怎么说也是蜀汉的高层吧,何至于还是魏国的一个小官?以徐庶的才能,不应该是这种结局啊?这就像我们当年从校园中走出来一样,十多二十年过去了,当年成绩好的人,被老师寄予厚望的人,现在却在成绩不好的人手底下打工,这如何不让人叹息?

除此之外,诸葛亮叹息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曹魏人才竟然这么多,连徐庶这种大才,都进入不了核心层。相比之下,蜀汉的人才就要少得多了。如果徐庶这等大才在蜀汉,肯定是身居高位,两相对比,就可以发现蜀汉在人才方面确实是要弱于曹魏啊!事实上,这也是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蜀汉地小民寡,无论是人才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不上曹魏,而且在其他综合实力的对比上,蜀汉也远远弱于曹魏,这其实早已注定了蜀汉的结局。诸葛亮逆天改命,希望击败曹魏,匡扶汉室,其实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结语

正史中的徐庶结局和演义中大不相同,在投靠曹操后,徐庶并非不献一言一策,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当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正史中的徐庶,和诸葛亮选择了不同的路,主动前去曹操手下效力,可惜的是,他最终在成就上远远低于诸葛亮,令人遗憾,要是他当初坚定的跟随刘备,在蜀汉的职位肯定会高得多。也正是因为人生际遇差别太大,所以诸葛亮出言感叹,说出了“魏殊多士邪!”的话语,事实上,这句话在感叹徐庶的际遇时,也暗示了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那就是人才不如曹魏!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应该与你想像中的徐庶是有很大差别的,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在历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编撰出来的故事。

徐庶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徐庶是最早在荆州投靠刘备的名士。二是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他的名字出现在《隆中对》中。

徐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门,年轻时又喜欢仗义行侠,曾经为朋友报仇杀了人,被官府捉拿,差一点就死了,最后还是被同伙救走,经历此事后,徐庶态度大变,开始弃武从文,并且小有所成。

东汉末年,因为中原的战乱,大量的中原士人百姓南下荆州避难,徐庶也是其中之一,和同郡的石韬一起南下荆州,因此而结识了诸葛亮。

之后徐庶成为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其他三个是石韬、崔州平、孟建,四人同是诸葛亮要好的朋友,合称为诸葛四友。

石韬、孟建、徐庶与诸葛亮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聊理想、谈未来,诸葛亮曾经说过:以你们的才能,将来一定可以做个郡守和刺史的高官。三人反问诸葛亮,以您的才能能做到什么官?诸葛亮笑而不答,很明显,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肯定是要出将入相的,也就是要当丞相或大将军的。

公元201年,刘备在汝南被曹操击败,向南投靠刘表,被刘表安排驻守在新野。而徐庶是第一个投靠刘表的名士,徐庶投靠刘备后,没有所谓的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也没有程昱借徐庶母亲写信骗徐庶的故事,更没有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那都是《三国演义》编造的事故,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徐庶在刘备处的最大贡献就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促使刘备的三顾茅庐成行,除此之外,史书并未记载徐庶为刘备出过什么计谋,也许是因为徐庶投靠刘备的那段时间,是刘备一生中最悠闲的时光,曹操忙着北伐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没有功夫来收拾刘表与刘备,因此从202年到208年曹操南下前,刘备在荆州度过了最悠闲的6年时光。

208年,曹操南下,刘备南逃,徐庶随刘备一起南逃,在当阳长坂,曹纯率领的五千虎豹骑追上刘备,并大败刘备,俘虏了跟着刘备一起南下的数十万百姓和刘备的两个女儿,刘备准备向夏口逃去,这时徐庶向刘备告辞。

徐庶对刘备说因为自已的母亲被曹军俘虏,无法跟着刘备一起走了,想回去跟随母亲一起,因此特来向刘备告辞。

两汉以”孝“治国,徐庶的行为无可非议,情有可原,而刘备也无法挽留,总不能以尽忠之名让人行不孝。但与徐庶的做法完全不同的有一个人是姜维,他就是为了自已的理想而放弃身在魏国的母亲,当然也没人说姜维不孝,所以如此看来,是否尽孝,在于个人的选择,徐庶选择了尽孝,姜维选择了尽忠。

但个人认为徐庶离开刘备绝对不是因为母亲这么简单,更多的恐怕是自已理想的选择。

徐庶离开刘备的时候,是刘备最危难的时候,赶着逃命的时候,如丧家之犬一般,毫无前途可言,跟着刘备一起继续逃命,弄不好,连自已的命也丢了,徐庶不是关羽、张飞,也不是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对刘备也没有那么高的忠诚度,因此徐庶选择了离开刘备,投靠曹操,与徐庶一起投靠曹操的还有石韬。

诸葛四友中,除了崔州平下落不明,其它三人全部投靠了曹魏,因为在当时,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投靠曹魏远远比投靠刘备前途光明,因此徐庶选择了投靠曹魏,当然不能说他的选择错,毕竟人各有志。

徐庶与诸葛高分属于不同的阵营后,便失去了联系,两人在各自的集团中发展,20年后,诸葛亮已经成为蜀汉丞相,在228年的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曾写信打探徐庶、石韬等人的下落,后来得知了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官至郡守、典农校尉时,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其实诸葛亮大可不必叹息,徐庶与石韬基本上算是达到了当初诸葛亮的预言。

石韬不是官至郡守了吗,典农校尉是掌管屯田区的农业生产、民政和租赋,相当于太守级别,秩比二千石,与太守同级同俸。

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右中郎将是四品级的武将,秩比三千石,掌管宫中宿卫,一般是外戚和亲信担任,而御史中丞是监察管,负责监察百官,位低权重,与刺史及郡守也相差无几。

况且徐庶、石韬等人是在魏国人才济济的情况下,还能担任这些官职,看起来是凭个人能力当官的,况且两人均出自寒门,不是靠出身才当的官,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国更是难得。

也许诸葛亮叹息的不是两人身居何职,而是想起年轻时,几个好朋友在一起高谈阔论、把酒言欢的情景,想起现在老了,曾经的好友天各一方,怀念起昔日的种种情景,诸葛亮才禁不住连连叹息啊!这一年诸葛亮已经48年,一晃20年过去了,人生有多少个20年,恐怕这才诸葛亮叹息的原因吧!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多,其中有些人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在具有转折性的大事件当中,都起过“穿针引线”的关键性作用,曾向刘备大力引荐诸葛亮的徐庶,便是典型代表。徐庶的结局在演义中并没有交代,我们只是在正史当中了解到他投降曹操后的情况。那么,徐庶最终的结局到底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连连叹息?

徐庶本名徐福,颍川郡长社县人,家境虽然贫寒,但却为人慷慨、侍母至孝,很受乡亲们的尊敬。徐庶年轻时替朋友报仇,事后被官府抓捕,幸好有熟识的狱吏帮助他越狱,才得以保全性命。此后,徐庶改名换姓,与同郡好友石韬到荆州避难,并在此结识了诸葛亮。徐庶、石韬与诸葛亮一见如故,就此成为好友。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后,率残众投奔荆州牧刘表,被安置在小城新野。此时,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而且信义著于四海,便主动前往投奔,并受到后者的器重。六年后,徐庶又向刘备隆重地推荐了诸葛亮,随后便有了“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事迹,而诸葛亮也由此下山辅佐刘备。

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曹操为了迫使徐庶离开刘备,便将他的老母扣押,并借助她的名义给徐庶写信,让他北返中原,从而为自己效力。徐庶救母心切,只能按照曹操的吩咐来行事,但在离开之前向刘备推荐了好友诸葛亮。由此来看,徐庶并没有与诸葛亮共事刘备,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按照正史的记载,徐庶在引荐诸葛亮后,与他共事刘备一年多时间,直到赤壁大战的当年(208年),曹操夺得荆州、袭破刘备后,因为抓获徐庶的老母,并以此来召唤他时,后者才无奈离开刘备(“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徐庶被迫投降曹操后,关于他的记载便绝少出现在正史当中,即使在演义中,也只是到赤壁大战之前为止。当时,徐庶自知曹操必败无疑,于是听从庞统之计,向曹操请求领兵防守关中,由此成功避难。自此以后,演义中便再无关于徐庶行踪的任何记载。那么,徐庶到底去了哪里?

谜团在20年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被揭晓,原来徐庶已在曹魏仕宦多年,并且已经官拜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司空)的次官,秩千石,掌管纠弹百官朝仪等事务,属于清要之职;右中郎将是郎中令的属官,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保护皇宫安全等事务。由此可见,徐庶做得官并不小,而且颇受曹魏皇帝的信任。

对于一个从敌营中并非心甘情愿来投奔的人员,徐庶能有如此成就,委实是个奇迹。但在诸葛亮看来,徐庶有王佐之才,凭借着他的真本领,完全可以做到宰相的位子,唯此才能不负平生所学,区区一个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职务,怎么配得上他?不仅如此,诸葛亮听闻石韬也在侍奉曹魏,并且做得官并不大时,便更是连连叹息,为他们的遭遇颇为不平。

不过诸葛亮思虑再三,又觉得徐庶的境遇或许有情可原。毕竟中原地区人才甚多,或许能力跟徐庶相同或者超过他的人并不少,作为被迫归降的人员,能做到目前的高位,已经算是不俗的成就。所以诸葛亮想到此,不禁感慨道:“或许是魏国的人才太多了吧,以至于徐庶与石韬得不到重用。”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略》。

徐庶担任御史中丞数年时间,最终病逝于家,并葬在彭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引文同上),关于他的后代子孙,事迹则不见于正史当中。不过根据民间传说,徐庶辞官后隐居在胶南帽子峰,曾屡屡造福于当地,由此被百姓们建庙祭祀。如今徐庶庙虽然已经坍塌,但每年的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渔民们还是会登上帽子峰来祭祀他,由此可见徐庶的遗泽之深。

史料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徐庶,原名叫徐福。

年轻时,徐福帮朋友报仇,打伤了别人。

为了躲避抓捕,徐福用土白粉涂到自己脸上,披头散发逃跑。

被抓住后,官吏问徐福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

官吏将徐福绑到柱子上,佯装要把徐福肢解;

官吏不断打鼓,号召周围市场里的人过来辨认,但是,没有人说认识徐福。

徐福的朋友们一起赶来,将徐庶救走了。

徐福非常感激,一面把名字改成徐庶;另一面不再舞枪弄棒,彻底改变自己的爱好,转而去求师学道。

交友诸葛亮

两年后,董卓在京师作乱,中州战火不断。为了躲避灾难,徐庶和同郡老乡石韬一起南下荆州。

在荆州,徐庶与诸葛亮结为朋友。《隆中对》记载如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举荐诸葛亮

刘备驻扎在新野时,徐庶认为刘备是汉朝王室后代,而且非常讲信誉、重道义,所以,直接投奔刘备。

刘备看见徐庶一表人才,非常高兴,特别器重他。

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感人故事。

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曹操。

被迫投奔曹营

刘备带着徐庶、诸葛亮一起逃跑。在当阳长板坡,被曹操大军追上。曹军把徐庶母亲俘虏了。

非常孝敬母亲的徐庶,不得不对刘备说:母亲被曹操抓去,我已经方寸大乱。我对将军没有任何帮助了,所以,特请求告别将军。

刘备念及徐庶孝敬母亲,没有挽留。

徐庶和石韬一起投奔曹营,保护母亲。

再次效力刘备

后来,曹操准备进攻刘备。谋士建议曹操,先劝降。曹操便派遣徐庶去奉劝刘备投降。

了解刘备的雄心壮志,徐庶根本没有任何劝谏,而是告知刘备,曹操大军很快要来攻打,请刘备早早做好准备。

刘备很想把徐庶留在身边,可是,徐庶不愿丢下母亲而遭人笑话。

徐庶对刘备说:有诸葛亮辅佐将军足够了;我到曹营不会献上一个计策。

徐庶回到曹营,没有针对刘备献上任何计策。但是,徐庶还是为曹魏做了一些贡献。

官至御史中丞

魏国先任命徐庶为右中郎将,官阶属于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后来改为御史中丞,负责纠正百官上朝礼仪、为弹劾官员整理文字材料,俸禄与右中郎将基本相当。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得知徐庶与石韬二人官职都不太高,便感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之所以发出这番感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为魏国人才真多而感概

在诸葛亮看来,徐庶、石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按才能,他们两人担任将军、大将军、甚至丞相,是完全胜任的。

他们那样有才能,只是担任了职位不高的官员,在他们之上有很多官员。

可见,魏国比徐庶、石韬本事大的人才有很多,所以,魏国人才真是很多啊!

第二、为二人没受重用而惋惜

当年,几位好朋友都是才智超人、胸怀志向的人才。

徐庶、石韬虽然没有诸葛亮才能卓越,但也都是出类拔萃。

现在诸葛亮已经身为蜀汉丞相,仅仅位居皇帝之下,可是,徐庶、石韬在魏国都只是排不上名次的官员。

徐庶、石韬怀才不遇,才能被埋没了。

第三、为朋友之情而叹息

听说了徐庶、石韬的情景,诸葛亮想起年轻时,几位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高谈阔论,一股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几位好朋友在一起玩耍时,30岁不到,风华正茂,转头一瞬间,20年过去了。

20年间,日月变幻、风水轮转,多少事情历历在目、令人浮想联翩。

当年的好朋友,现在却处在敌对的阵营中,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再过20年,我们又会是什么模样?

我们还能再过几个20年?

诸葛亮发出感叹之后,没过几年,徐庶就生病去世了。

现在徐州有一块徐庶碑;湖北省南漳县城东北角有一座徐庶庙。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谢谢邀请!历史上的徐庶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不停地叹息?人们常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试想,徐庶怎能一言不发呢?曹操用人,有尺有度,他不会浪费饭食,养着一个闲人,徐庶竟敢一言不发,曹操就能要他的命。我估计,和诸葛亮在战场上相遇,有可能一言不发,避开这些肯定的会发言的。原先徐庶跟随刘备,为刘备立了功,曹操知道后,抓其母逼徐庶归顺曹操,徐庶是个孝子,无奈投降曹操,鉴于和刘备的感情,答应进曹营一言不发,又推荐诸葛亮辅佐刘备,这样也对得起刘备了。

徐庶进了曹营,用现在的话说,跳了槽,达到曹操所愿,曹操当然高兴。那就必然会为曹操尽力,书中对于徐庶进曹营后没有多少具体描述,但是对徐庶的结局描述还是很清楚的。徐庶进曹营多年后,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四品的官,负责皇宫的安全,管理宫廷内务。如果一言不发,怎能在曹营混到现在呢?诸葛亮知道后不停地叹息,可能叹息战场上没有和诸葛亮过意不去,算得上好朋友;也可能叹息徐庶在曹营没有施展应有的才华;叹息管理内务,避开了和诸葛亮的锋芒,虽然不见面,感情还是想通的。徐庶得以善终,病逝于家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