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被刺客所杀,刺客究竟是谁所派?

究竟是谁派来的刺客,这件事其实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争议比较大的就有三种。但是我认为最后一种说法的可靠性是最高的,甚至应该就是历史事实。

郭嘉派来的刺客,杀了孙策曹操才能安心北伐。

当时曹操正打算北伐乌桓,可是忌惮于南方的孙策还有刘表。结果郭嘉神预测似的告诉曹操,刘表这个人优柔寡断,只是一个守成之主,他不可能主动进攻许昌。至于孙策,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这种人极有可能死于莽夫之手,不足为虑。

结果没过多久,孙策就被人给暗杀了。这种事情也太巧合了吧?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郭嘉是杀掉孙策的罪魁祸首。当时孙策已经占领江东,他的老上级袁术也已经战败而亡。所以孙策绝对是有谋图中原的野心的。

然而郭嘉的牛既然吹出去了,就必须要保证孙策无法北伐。孙策死于莽夫之手这种理由压根就没办法让曹操安心,毕竟孙策还活着!所以郭嘉必须要杀掉孙策,才能够解决江东北伐的问题。

所以刺客是郭嘉派来的,这也算是说得过去。毕竟那种年代,派三个刺客到江东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这三个此刻要想突破那么多守卫,精准地找到孙策,我觉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可信度不高。

孙策死后,孙权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很多人认为孙权下的手。

在孙策死的时候,他依旧不肯忘记江东的霸业。所以他将孙权叫到身边,把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了孙权,所以孙策死后,孙权是获得利益最大的一个人。

而且有孙权做安排的话,这些此刻不仅能够混进猎场,而且能够精准地找到孙策所在的位置。孙权更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将孙策身边的人引走。

只要有孙权在,一切都会进行的十分顺利。但是孙策死后,孙权真的可以接任吗?当时的孙权只有19岁,孙家在整个江东才刚刚立足,所以孙权要想接手孙策的基业,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孙策因为暴政,所以那些当地军阀都害怕他。可是孙权上台以后,施以仁政的话,当地的军阀还会服气吗?果然孙策一死,江东不少人都开始起兵谋反了。孙权是在这种情况想被孙策指定为接班人的。所以说他很不容易,为了夺取大位杀掉自己最敬重的哥哥,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也不大。

孙策对江东士族的镇压,引发江东士族收买刺客刺杀孙策。

江东地盘原本就是江东士族们的,当时群雄割据一方,江东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好在这个视乎孙策杀来了,他将不听话的士族都给消灭了,剩下的士族集团,则知道应该投靠孙策才能避免被杀。

但是这帮人对孙策的暴政是十分反感的。他们认为孙策简直就是暴君,对江东士族的残忍行径一定会再次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所以江东士族们选择了一条非常有风险的路,那就是杀掉孙策。

杀掉孙策以后,完全可以让年幼的孙权上位。这样的话,江东既能够保证统一,又能够保证和平稳定。如果孙策还活着一定会想办法动用江东的力量,进行北伐,这是江东士族们所不想看到的事情。

他们只想着自保和平安,从未想过一统天下这种大业。再说了,孙策一统天下,对他们来说,压根就没什么好处。荣华富贵他们现在就有了,舍身忘死为孙策卖命,最后说不定还要搭上自己的性命。所以江东士族是最有可能杀害孙策的主谋。

总结:我倾向于江东士族下的手,因为他们可以创造这样的条件。

江东士族们完全可以将孙策的踪迹告诉刺客,并且为此刻安排那种孙策独处的环境。这是江东士族有嫌疑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一点孙权也是有嫌疑的,不过孙权当时年纪小,杀了孙策只会引起动乱,他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当年陈平和周勃,将后少帝赶下台以后,迎接势单力薄的汉文帝刘恒登基,想要以此掌握朝政大权。可是没想到汉文帝也是一个狠角色,他知道什么叫做反抗。所以这次张昭等人极有可能是故技重施,他们觉得孙权是个没什么能力的孩子,孙策死后,江东大权将会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想到孙权的志向还真不小,甚至通过赤壁之战,逐渐夺取了江东大权。

所以说以张昭为首的江东士族,才是杀掉孙策的凶手。但是,孙权后来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我觉得后来他是知道的。不过对江东士族集团,孙权还是有所忌惮的。即使想要为兄长报仇,也必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则将会引起江东士族的集体造反。于是太子与鲁王的争端,走上了历史舞台,孙权以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杀了大批量江东士族子弟,从而为兄长孙策报仇雪恨。

孙策被刺客所杀,刺客究竟是谁所派?

事实上,杀死孙策的最大嫌疑人并非孙权,而是张昭!

在很多人看来,孙策被杀后,权力并未由他的儿子继承,而是由弟弟孙权继承了,孙权乃是孙策之死的最大受益人,所以不少人怀疑,孙策其实是被孙权派人刺杀的!但事实上,我们仔细观看史书,会发现,孙权根本没有刺杀孙策的动机!

为何说孙策并非孙权所杀?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孙策之死的背后策划者,乃是孙权,是因为孙权乃此事件中的最大受益人,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事前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孙权原本是根本不可能成为孙策的继承人的,孙权之所以能成为东吴之主,完全是天意!

一、孙权在东吴内部,不仅没有多大的功劳,而且还有不小的劣迹!

孙权这个人,熟悉的朋友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孙十万”,因为他在合肥之战中统兵十万,竟然打不过张辽区区数千人,由此可见他的军事能力真的非常一般!而孙策扫荡江东期间,那可谓是战功赫赫啊,其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精兵猛将,孙权和他们相比,简直就是渣渣!所以说,其实在孙策攻取江东的这一段时间,孙权的军事表现算不上出色,这一点,就连孙策都说过:“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江东这个地方,乃是孙家刚刚打下来的,要想压服那些骄兵悍将,必须得拿出强悍的实力,而在这方面,孙权显然是不足的,所以说,若是孙权将孙策干掉了,他也不可能得到众人的认可,不可能接过东吴的担子!

孙权这个人,军事能力不行,在扫荡江东的过程中并没有立下多大的功劳,无法压服孙策手下的那批骄兵悍将,所以说他不可能这么早就策划干掉孙策。若他真想干掉孙策夺权,至少也得等自己成长起来,手下有一批属于自己的势力,才有成功的希望。而孙策去世时的孙权,显然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除了军事能力不行,威望不足,孙权这个人,还有不小的劣迹,那就是贪墨公款!孙权这个人打仗不行,但搞人际关系还是一把好手的,而搞好人际关系,结交天下英雄,势必需要花钱,但当时的孙权年纪轻轻,又哪里会有钱呢?于是他把主意打到了哥哥孙策头上。孙权找到孙策的财务总管吕范,希望他“借”点钱给自己花花,而且别告诉孙策,但是吕范这人非常有原则,不是孙策的命令,他不愿意支取钱财,并表示要先向孙策请示一下,这可吓坏了孙权,最终孙权只能灰溜溜的跑了。

后来,孙权被任命为阳羡县长,拥有了这个地方的财政大权,于是,孙权成为了这片地方的天,大肆挪用钱财,日子过得非常潇洒。后来孙策前来视察,把孙权吓了个半死,幸亏一个叫周谷的人帮他做了假账,抹平了亏空,他才勉强脱险。

从这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孙权这个人,其实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这家伙也是个贪钱之人,还是有不小的劣迹的。这种行为,也被当时的许多人所不齿。

正是由于上述的两个缺点(威望不足、贪墨公款),所以当时的许多人其实是不想让孙权继承孙策的位置的,当孙策被刺杀后,大家最开始推举出来接替孙策的人,其实是孙权的弟弟孙翊。

《三国志》注引《典略》:“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

可以看到,当时的众臣其实是不看好孙权的,认为孙权不足以掌控江东,他们推举的人乃是孙翊!所以说,以孙权当时的地位,他根本没有动机去刺杀孙策,因为就算是孙策死了,他孙权也不可能成为江东之主!

二、孙策临终前改遗嘱

孙策活着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想过让孙权继位,毕竟孙策还年轻嘛。按照正常情况下去,孙策死后应该是他的儿子继位,即便他的儿子太小,也应该立一个类似于孙策一样的猛人做江东之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镇住那批骄兵悍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多数大臣都推举孙翊做江东之主。但是孙策在临终前却改变了遗嘱,他放弃了和自己相似的孙翊,选择了和自己大不相同的孙权!

《三国志》: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孙策这个人,军事能力极强,但与此同时,他也比较残忍好杀,得罪了不少人,所以有人想让他死。若是让孙翊上位,其实就是另一个孙策,他的结局估计也不会太好,还是会死于别人的暗杀之中,到时候整个江东孙家,很可能都要亡于战乱。与其如此,那还不如换孙权上位,孙权这家伙,虽然贪财了一点,但至少不嗜杀,能和其他人搞好关系,而且孙权搞阴谋诡计似乎还比较在行,这种人才适合做主公的位置。于是,好事最终落到了孙权的头上,孙权直接成为了江东之主!

综合来看,孙权这个人不仅军事能力不行,威望不足,且有贪财的劣迹,是不可能成为江东之主的,大家最看好的人并非孙权,而是他弟弟孙翊。所以说,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他根本不可能去策划刺杀孙策,因为孙策死了,孙权也得不到好处!相反,这事情要是败露了,他自己还可能因此被杀。这种百害而无一利之事,孙权不会去做!

那么既然孙策并非孙权所杀,那谁是害死孙策的最大嫌疑人呢?事实上这个人的身份出乎了众人所料,他很可能就是孙策最器重的张昭!

刺死孙策的最大嫌疑人

正史记载的是阳谋,并不会记载阴谋,因为阴谋往往并没有被揭穿,他们仅限于大家的猜想之中!孙策之死,便是如此!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带人去丹徒山打猎,结果路上碰到了伏击。由于孙策骑马跑得比较快,护卫被远远的甩在了后方,所以当他遭到伏击时,并没有护卫保护孙策,于是孙策和三个刺客缠斗到了一起,最终孙策干掉了一个刺客,但自己也被弓箭射中脸颊,身受重伤。幸亏护卫赶来的及时,救下了孙策的性命!

《三国志》: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不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表面上看,孙策遇刺,就是一件很简单的袭击事件,就是因为孙策暴虐,杀掉了许贡,于是许贡的门客前来复仇,伏击了孙策,最终孙策属下赶到,救下了孙策,杀掉了刺客。正史的记载,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这就是外表呈现给大家的事情,但如果我们仔细探寻,会发现此事件透漏着诸多的不寻常!

首先、孙策的打猎路线,许贡三门客怎么知道?他们怎么就那么凑巧地呆在孙策打猎的必经之路?万一孙策策马狂奔,跑了另外一个方向呢?这是不是太巧合了?

其次、孙策的部下赶到后,为啥会将刺客全部杀了,而不带回去好好审问?是怕问出幕后之人吗?这三人真的就是许贡的门客吗?还是说许贡只是个替罪羊而已?

最后、孙策临死前,为啥不选择和自己更像的孙翊当继承人,偏偏选择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孙权?孙策临终前究竟发现了什么?

在大多数人看来,孙策之所以被杀,很可能是江东的那些世家大族干的,因为孙策太过暴虐,对他们打击太大,所以他们要安排人诛杀孙策。可孙策的行动路线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这里面必定有内鬼!也就是说,孙策的身边人在出卖他,甚至他的身边人就是此次事件的最大策划者!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孙策最器重的张昭!

为何说是张昭呢?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 张昭深受孙策器重,他了解孙策身边的事情,了解孙策的打猎路线。

二、 孙策死后,大权基本都会落入张昭手中,周瑜当时被派往外地,无法参与内部争斗。事实也证明,孙策最终是将大权托付给了张昭的,而不是周瑜,周瑜是强硬的带兵赴丧,抢夺了张昭的部分权力!孙策临死前,张昭看重的是孙翊,这个孙翊的年纪比孙权还小,而且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较好控制。

三、 赤壁之战,张昭一反常态,主张投降。之后,孙权逐渐架空弃用张昭,两人的关系一度达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

孙策本人粗暴好杀,他对江东的世家大族,采用的策略一直是比较激进的,而且并没有看出他跟这些人有任何和解的打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孙策这种性格的人势必更加喜欢和他类似的孙翊,但是当张昭等人推举孙翊时,孙策却一反常态的选择了孙权,这非常不合理!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的孙策发现了什么,很可能他知道别人就是想弄死他,扶植孙翊上位,掌控江东大权。而孙权这人,别看表面上老实,但私下里蔫坏儿,他不会轻易成为别人的傀儡,他比较适合玩弄手段,所以由他主掌江东,更加适合对抗幕后之人!

而事实也证明,孙权上位以后,先是扳倒了辅政大臣张昭,后来又干掉了功高震主的周瑜,力压江东四大家族,使得东吴大权牢牢的掌控在孙家,成功的完成了孙策的遗愿。相对来说,孙权确实比较适合掌控东吴大局。

结语

总的来说,孙策之死,幕后的最大嫌疑人并非孙权,因为孙权没有动机!以孙权当时的实力来看,就算孙策去世,他也不太可能成为东吴之主,大家最看重的是孙权的弟弟孙翊!所以说,孙权不可能暗杀孙策。本文认为,真正谋划刺杀孙策之人,很可能是张昭。张昭是孙策的身边人,了解孙策的行动,有作案能力。且孙策死后,继承人年幼,东吴大权暂时会全部归于张昭,张昭有作案动机。最终,张昭在赤壁之战中选择背叛孙家,投降曹操,这更加说明他这人有很大的问题!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孙策被刺客所杀,刺客究竟是谁所派?

其实没人派,他们是许恭的门客。孙策因为许恭与曹操通谋杀他,而将许恭杀死,其门客为主复仇而已。其实几个小人物本杀不着他,但是孙策轻而无备,就是太轻狂了,所以这么大的人物死于小人之手。这是郭嘉料中的。

孙策被刺客所杀,刺客究竟是谁所派?

哲学逻辑思维:同一件事情中出现2个以上的巧合,那就不是巧合,而是预谋。细思孙策遭遇刺杀的经过,不难发现至少存在4个以上的巧合。即:时间、地点、孙策正好孤身、刺客正好被灭口等。所以,这足以证明孙策遇刺并非单纯的偶遇,而是有预谋的算计。

那么,谁才是幕后预谋的策划者呢?

孙策攻打刘繇之时,因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称“小霸王”,可见其勇;以其父1000旧部起家,仅用短短6年时间,便能平定江东称霸一方,可见其智;且性格开朗、直率、大度,知人善用,幽默合群,备受士人、百姓拥戴,大家都甘愿为其效忠。如此智勇皆备又大权在握之人,是那么好刺杀的吗?结果却死于3名宵小刺客之手。

据《三国志》、《江表传》、《后汉演义》、《三国演义》记载,皆言3名刺客身份为许贡门客。原来,许贡任吴郡都尉、太守时,曾写密信给曹操,言孙策有项羽之勇,野心极大,应该多加提防,以免为其所趁。这封信却为孙策所获,其大怒之下遂将许贡满门诛灭,但是有3名门客幸运逃脱,从此隐藏民间,寻机为许贡报仇。

同时,史料上还曾记载,孙策带领将士于丹徒西山打猎之时,他骑着一匹宝马良驹,快如闪电,随同将士一时无法赶上,当时正在追赶一头麋鹿,突然发现树林中站着3人,持枪携弓。孙策随勒住战马,询问道:“汝等何人?”3人回道:“乃韩当军士也。在此射鹿。”

对此经过,虽然《三国志》等史料并无记载,但根据孙策遇刺的结果来看,应该非常符合当时的现场情景。因为,只有孙策看到3人身着自己军士的服装,才回放松警惕,在毫无防备之下才会被刺客的箭矢射中面颊。其实,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三国志》等史料上均有记载:孙策在仓猝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

然而,就在孙策遇刺的关键时候,随同的将士赶了过来。只有《三国演义》中记载:孙策急呼杀贼,但其它史料并无记载。结果, 3个刺客瞬间被砍成肉泥。

  • 巧合一:孙策长年征战在外,行止不定,刺客与其到底是巧遇,还是在守株待兔?

  • 巧合二:刺客正好穿着孙策军的服装,从而吸引孙策勒马驻足,给了刺客刺杀的机会。

  • 巧合三:虽然孙策有围猎的兴趣爱好,但毕竟不是日常工作或者战前准备,还需要计划一番,性之所至便可带人前去打猎,刺客的时间把握的也太准了吧。

  • 巧合四:打猎本是机动性行为,刺客恰好出现在了孙策的必经之途。

  • 巧合五:以随从将领之智,难道没有一个人想到活捉刺客,审问出同伙吗?

  • 巧合六:古代对于军备的管理极严,并有“一甲顶三弩,三甲走地府”之说,那么刺客的军装又是哪里来的?

如果按照现代案件的审理说法“谁受益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的标准来判断,孙策死后,孙权继任江东霸主,似乎受益最大;曹操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应对官渡之战,似乎受益并不弱于孙权;如果说是3刺客自发的单纯行为,显然不可能成功刺杀孙策。

难道是孙权暗中谋兄吗?

应该不会。一是孙策既有儿子孙绍,还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两大文武重臣,完全可行刘备托孤之举;二是孙策共有兄弟6人,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和孙河等。由此可见,就算孙策死了,也不一定会传位给孙权。毕竟,孙策被刺杀成重伤后,还有较长一段时间可以进行周密布局,其变数实在太大,谁知会将权力的“接力棒”交给谁呢?

所以,孙权谋兄的可能性极小。

难道是曹操谋划?

应该也不会。因为当时的曹操正在全力备战官渡之战,此战可是关乎其生命之忧的大战,根本不敢随意招惹“猘儿,谓难与争锋。”的孙策。同时,公元199年2月剿灭吕布、7月又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夺取河内郡,势力范围刚刚扩张到黄河以北,12月便开始用兵官渡,所以曹操根本没有机会去算计江东的孙策,毕竟北方才是其霸业的基初。至于郭嘉评价孙策会死于小人之手,仅是安慰曹操的巧合借口罢了。

意想不到的结果

既然不是孙权,也不是曹操,当然更不会是“神仙于吉”了,那么究竟是何人所为呢?说出来可能没有人会信,但是推论的结果皆指向一人,那就是广陵太守陈登(陈元龙),而广陵又地接长江,向来为孙策所图谋。因此,在公元199年,孙策曾两度发兵攻打广陵,结果尽皆折戟大败,陈登自然缴获大量孙策军装备。接着,陈登向曹操进言欲图谋江东。或许,由于曹操的全部精力用在了与袁绍的决战中,所以没有同意陈登的计划。

陈登为何会提出图谋江东的计划呢?显然依仗的便是刺杀孙策之计,孙策若死江东乱,便可趁势而为。后人可是将陈登同张良、周瑜、荀彧、贾诩一同称之为“魁奇俊杰”的人物,又岂为无的放矢,若非如此,他又有何信心去图谋盛极一时的孙策江东。因此,陈登英年早逝后,曹操每每临长江而叹,悔恨不早用陈登的计策,以使孙氏在江南壮大。

《三国志•破虏传》记载: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阴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余党,于会稽图取策。《江表传》: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登即瑀之从兄子也。策前西征,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馀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

由此可见,陈登和孙策存在家族恩怨,自然存在密谋孙策的动机,也有密谋孙策的举动、收买孙策身边亲信的能力、刺探孙策动向的条件,还有提供军备的便利,更有图谋孙策的智略。同时,江北的广陵郡,许贡3门客在此隐藏既安全,又方便报仇,且陈登和孙策之间又是对头,因此双方相互合作图谋孙策也就极为正常了。

图片来源网络

孙策被刺客所杀,刺客究竟是谁所派?

最被大众怀疑的郭嘉和孙权,并不是嫌疑最大的。

我们先看看孙策之死的疑点。孙策遇刺的过程没有太多的分歧,都是说他喜爱打猎,建安五年四月,孙策又带人出去打猎了。因为自己的马比较好,所以跑在了前面,把随从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追逐猎物的时候,忽然碰到了三个许贡的门客,这三人在这里埋伏了很久,就是要刺杀孙策的。经过一番搏斗,孙策中箭。随从们赶来后,杀了刺客。但是孙策伤重,回去后不久就死了。

这个过程中的疑点是什么呢?

首先是许贡这几个门客是“神算子”吗?打猎并不是参加别的活动,虽然有大致的区域,但是为了追逐猎物,行动路线并不确定。而这三个刺客竟然可以准确拦下孙策,如果不是运气好,那就一定有人传递了情报。

其次,就算孙策的马再好,随从们的马也不可能太差啊!作为贴身保镖,又在四处征战敌人到处都是的时代,跑到野外打猎,时刻保护主公是必然的,真能被落下这么远?

而且还有一点,三名刺客,全部被杀死了。正常逻辑,随从们应该至少留一个活口,查问幕后主谋是谁,怎么都弄死了?

所以,孙策之死,很有可能内部有人泄露了情报,甚至有可能就是随从中的一人。

那有可能是郭嘉吗?

郭嘉被怀疑,就是因为他准确预言了孙策会遇刺身亡。当时的情况是,曹操正在率大军与袁绍相持,孙策将有可能袭击许都,大家都很害怕,郭嘉才说了:“孙策很轻佻,一定会死在匹夫之手。”

郭嘉无疑是有情报来源的,但他组织刺杀孙策的可能性不大。首先,郭嘉说这话的背景是曹操手下比较惊慌,有可能军心不稳。所以,郭嘉这个预言,首要作用就是稳定军心。

其次,若真是郭嘉组织的这次刺杀,他要保证成功,应该不止安排这三个人,才更保险。

第三,若郭嘉甚至曹操都是幕后人物,以当时的情况,必然不会太过于张扬,撇开关系最重要。

所以,郭嘉的预言,应该是为了稳定军心。

至于孙权,虽然他是孙策死后的最大受益者,但当时刺杀孙策,时机不对。

虽然当时已经占据江东,但是立足未稳,又是天下混乱,十九岁的孙权能不能守住家产,还真不一定。

咱们看孙策死后,庐江太守李术反叛、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还有些山匪流寇蠢蠢欲动……门阀士族也和孙权不是一条心。

孙策之死,给孙权带来的,其实是危机重重。

所以,就算孙权想杀孙策夺权,选这个时候也不合适。

那还有谁想要孙策的命呢?门阀士族,江东豪强。

江东地方豪强还没有认可孙策,更有可能,他们内心中是憎恨孙策的。孙策的目标是夺天下,豪强的心愿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孙策打仗,是需要江东豪强出人出钱的。

这些人不仅要出钱出人,还要担心一旦孙策战败,惹得更大的敌人前来,历代积累的财富就会一扫而空。固守天险,保江东平安,才是他们最大的需求。

显然,孙策不符合他们的预期。

所以,孙策之死,很可能是江东豪强所策划实施的。

孙策被刺客所杀,刺客究竟是谁所派?

谢谢邀请!孙策被刺客所杀,刺客究竟是谁?一般的说法是许贡的三个门客,因为没有留下活口,受谁指使,至今还是个谜。

公元195年,20岁的孙策借袁术3000士兵,500匹战马,回到江东,用6年的时间,统一了江东,200年,26岁的孙策成为江东的霸主,世人称之为“小霸王”。

吴郡太守许贡,在孙策统一江东时被孙策击败,狼狈逃往余杭,投奔许昭,内心总是想着复仇,他想借曹操的手除掉孙策。他写信给曹操,说什么孙策仅几年的时间就独霸江东,是曹操的祸患,若不除掉孙策,影响曹操的统一,希望曹操早作决断,若时间长了,收拾就有难度了……许贡没想到密信被孙策截获,孙策一看密信,勃然大怒,随时灭了许贡满门。事情已经过去了,孙策没想到许贡的三个门客要为主子复仇。一次孙策打猎,正在追赶一只麋鹿,忽然遇到三个穿着自己部队的服装手拿弓箭的人,孙策认为是自己的兵丁,就没有多想。这三个人趁孙策不在意的时候,把箭射向孙策,孙策随时面门中了一箭,孙策带伤同这三人搏斗,孙策的随从望见,蜂拥而至,将这三个刺客剁成肉泥。由于箭头有毒,孙策不治身死。

由于没有留下活口,到底是谁指使,人们也说不清,是为主子复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曹操恐怕是知道内情的,毕竟截获的只是一封书信,其它封书信没有截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