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东南半壁无主,老帅岂有意乎?
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这句话可能是回荡在他脑海之中,最长久的一句话,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说这话的人是曾国藩的下属安徽巡抚彭玉麟。在攻陷太平天国的之后,为什么曾国藩要急忙处死李秀成呢?
忠王李秀成从被抓到被杀,只用了16天。天京城被攻破以后,作为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李秀成带着一麻袋财宝逃到了方山之上,可是这件事被当地的农民发现。可能因为分赃不均的原因,李秀成的行踪被当地农民暴露,从而李秀成被清军俘虏。
这件事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因为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实际的领导人,洪秀全当时已经死透了,小天王才十几岁,所以一切军国大事都是由李秀成做主。
当戈登开炮猛轰,随即进攻壁垒森严的胸墙时,迎面对抗的并非慕王,而是万夫莫当的忠王本人!他率领三千精兵,一律身穿黄袍。战斗在前哨,由忠王亲自督军捍卫。戈登生平只有这一次在沙场上面对伟大的太平军统帅。事后他不得不承认:忠王冲锋时端的身先士卒,锐不可当。---《戈登在中国》现在抓到了李秀成,那就等于是抓到了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这件事必须要曾国藩亲自审理才行。曾国藩见到李秀成以后,命他写下了洋洋洒洒5万多字的供词。时间长达16天之久,供词呈上以后,曾国藩立刻将李秀成杀掉,顺便将供词改成了3万多字。
现在这份供词依旧在曾国藩后人手中,近些年他还拿出来展示过,那么被删减的2万多字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李秀成让曾国藩自立为王,并且提出了建设性方案。李秀成虽然已经成为了败军之将,但是他一呼百应的号召力还在。只要他能够出狱,至少能够号召来上万人马,所以李秀成所提出的建议,是有参考价值的。
早在攻陷天京城的时候,曾国藩的部下们就纷纷希望曾国藩能够自立为王,因为当时满清政府压根就没有能力抵抗曾国藩的湘军。就连淮军和楚军的领袖李鸿章和左宗棠,其实也都是曾国藩一手提拔上来的。
所以当时天下没有人能跟曾国藩争锋,再加上他有一个好勇斗狠的弟弟曾国荃,所以他夺取天下的可能性很高。前文就说了彭玉麟问曾国藩是否要自立,可是曾国藩给出的回答却是反问彭玉麟是不是在试探他。
这个时候李秀成提出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李秀成不仅在供词中提到了这一点,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谋划方案,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即使曾国藩本人打算这么干,那也不能把这些方案写在明面上,更不可能将这些事情传到慈禧太后那边去。
李秀成的建议可行吗?曾国藩为何拒绝称王。李秀成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他提出的建议,一定是比较合理的。尤其他对江南地区的了解,以及一呼百应的能力。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表示拒绝呢?
据说当时曾国藩手下很多人都愿意支持曾国藩自立为王,毕竟曾国藩是乡勇领袖,他做了皇帝,这帮乡勇们也都能沾光。曾国藩之所以拒绝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 首先安徽巡抚彭玉麟说这话,到底是谁的意思。尽管彭玉麟是曾国藩的好友,但是我认为在自立这件事上,绝对不会随便开玩笑。所以曾国藩认为清廷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已经找人来试探自己。只要自己稍微有一点歪心思,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 其次曾国藩的旧部们难道都支持自己吗?我看未必。首先李鸿章所带领的淮军,其实在这件事上是没有任何表态的,不表态也就是反对。即使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分得清的。
而且左宗棠的楚军其实也未必支持曾国藩,所以曾国藩的内部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压根就不具备称王的条件。
李秀成可能还透露了太平天国宝藏的秘密,曾国藩私吞了这笔宝藏。不称王是可以忍受住的,毕竟这是大是大非的事情。但是不贪财,那就不现实了。就算曾国藩本人不贪财,他的那些手下,也都是贪财之人。
他们杀进天京城以后,烧杀抢掠,不知道抢夺了多少太平天国的财富。而太平天国最大的一笔财富,其实并没有被找到。曾国藩在汇报慈禧太后的时候,说国库里是空的。这压根就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曾国藩的部下给私吞了。
那么除了国库里的钱财,太平天国的巨大宝藏,到底藏在哪儿呢?这件事曾国藩从未提及,我认为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实际领导人,一定知道这笔宝藏的下落,所以他将这件事告诉了曾国藩。
曾国藩为了掩人耳目,只好迅速杀掉了李秀成,从此只有他知道这笔宝藏的下落。至于供词,当然是也是要修改的了。
总结:李秀成可能想成为第二个姜维,可曾国藩不愿做第二个钟会。当年钟会带兵入蜀的时候,姜维带着人马归顺了钟会。但是他并不是真的想要归顺钟会,而是怂恿钟会入蜀以后自己称王。钟会显然是上当了,只要钟会叛变的话,那么蜀汉复国就有希望了,当时刘禅还在成都,所以一切都来得及。
可惜后来钟会的下场很惨,姜维也因此而死,计谋没有得逞。李秀成熟读兵书,自然是知道这段故事,所以他也想成为第二个姜维,谋图复国的计划。但是曾国藩也是读过这段历史的人,他可不想成为第二个钟会,所以从源头上拒绝了这件事。
结果证明,曾国藩的想法是错误的。他功成名就以后,并没有再次得到清王朝的重用,反而被剥夺了军权,可能这一点李秀成也在供词中提到过吧。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之柱。
对太平天国的诸多将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在往来书信中,多以“狡悍之贼”称呼,唯独李秀成,他们都称其为“大将”。梁启超尤其尊崇李秀成,直言李秀成的气度风采不让李鸿章,其军事、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在太平天国诸将中是少见的。然而李秀成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写的供书,却让人们对他的人格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李秀成像:金帽、大珍珠项链)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人,在天平天国已经爆发半年之后才加入的起义军,当年他已经是28岁,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太平军来到他的家乡,让这个生活困苦的大龄青年思潮浮动,他不想像他的祖辈那样生活在一眼就可以看到结局的生活。于是,他加入了太平军,做起了一个最底层的小兵。
在军营里,李秀成感觉来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他的组织、管理才能被上级见爱,官职屡屡升迁。在进入南京城时,李秀成已经做到了地官副丞相,在天国官职体系里是中上级的军官了。杨秀清很看重爱学习的李秀成,派遣他跟随豫王胡一晃到庐州安民,再后来又跟随石达开西征。所以,李秀成在军中的地位,都是他一刀一枪地拼出来的。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突然爆发,原本人才济济,打下了半个天下的太平天国,朝中人才突然断档。东南西北四个王爷都死了,剩下的一个翼王也因猜忌而带了“满朝好文武”走了,天国事业突然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清军哪儿能放过这样的机会?1858年6月清军统帅张国梁、和春率兵攻克了太平军占领了4年之久的镇江,重建建立了江南大营。清军沿着南京边上开挖深壕,长达一百多公里,如一条巨蟒一样,困住了南京城。在这个时候,洪秀全紧急启用新锐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经过两人2年多的艰苦奋战,在1860年6月最终以调虎离山之计攻破了江南大营。
清朝最后一支机动兵力被摧毁了,英法联军又借机闹事,把圆明园给抢了。咸丰皇帝内忧外患,一口气没上来,病死在热河,遗命由八大臣辅政。结果,慈禧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大臣拿下,慈禧自己走到了前台。太平军取得军事大胜,清朝方面却还在争权夺利,按照一般的历史剧本,清朝此时应该玩完了。
(太平军打下苏州)
李秀成在攻破江南大营之后,与陈玉成分兵两路。他一路东征,占领了苏州,并且以苏州为核心,建立了苏福省,成为南京城最大的物资来源之地。陈玉成则带兵领略皖南,要将曾国藩赶出安徽。
李秀成在苏州发展的很顺利,他甚至还和干王洪仁玕商量了一个秘密计划,准备组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部队,朔江而上,直接攻打湘军的老巢。与李秀成所战皆捷的战况不同,陈玉成负责的安徽战场在面对湘军主力时却出现了状况。
此时已经准备了西洋新式武器的湘军战斗力陡然提升了一个新的档次。在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指导思想下,太平军以往擅长的运动战逐渐失去了效用,不得不正面硬刚湘军。
太平军虽然组织过几次“围魏救赵”,可是曾国藩也不傻,他只要南京,其他不管,因此,太平军屡屡失策。陈玉成负责的安庆外围防线逐渐失陷,南京门户大开。安徽战场出现了大溃败,陈玉成本人也在1862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杀。在此之后,李秀成就成了太平天国的军界第一人。
可是,当时太平天国三个方向的战场形势都不乐观,李秀成不得不在安徽、上海、浙江三个方向充当救火队长。可能是由于各个方向都缺乏重心,战事因此毫无起色。上海被迫放弃,浙江也被左宗棠占领。西线的曾国荃竟然敢以三万之众,进抵南京城下,重新结起了硬寨。
天京再度陷入围困,洪秀全慌忙调兵遣将来解围。李秀成不得不放弃与李鸿章在苏州外围的缠斗,汇合13王军队,共计20多万人,号称40万人,解天京之围。然而,由于新式武器的杀伤性太强,曾国荃依靠着区区一万多人,竟然硬生生顶住了太平军悍不畏死的冲锋。太平军死伤五万多人,军粮也耗尽了,解围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接连占领了安徽中部的一些城池,却受到湘军节节抵御。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 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 随即东返。
“围魏救赵”的计划又告失败。
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洪秀全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于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在渡江的时候遭遇清朝炮火袭击,太平军损失惨重,仅有1.5万人回来。
(李秀成孤身撑危局)
屋漏偏逢连夜雨。苏州告急,李秀成恳求回苏州统筹大局。洪秀全不相信李秀成,认为他要逃跑。李秀成无奈之下,只好把老母亲和妻儿都留在南京,并且助饷10万两,才得准回苏州抵抗李鸿章的进攻。结果,苏州的太平军将领投降了李鸿章,李秀成差点也陷在了苏州城。
从苏州城虎口逃生之后,南京城已经没有了战略腹地,在军事上陷入了死地。因此,李秀成就劝告洪秀全放弃南京,让城别走,转到外线。凭借着天国中央机构的合法性,号令各地的数十万太平军和捻军等,大事未必不可成。
然而,洪秀全却已经陷入到了宗教的迷思,勃然大怒,指责洪秀全大骂:“朕铁桶江山,尔不扶自有人扶!”随后又是一些神神叨叨地听不太清的话,李秀成无奈,只好再组织防守。
战争不可避免走向失败的局面,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了南京城的各处城门。洪秀全在一个月前病死,李秀成带着数千文武护送小天王从太平门突围。在十一年前,李秀成正是在此门进入南京,成为太平军高级将领。十一年后,李秀成又是从此门逃出南京。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李秀成把自己的好马让给了小天王,自己则骑着一匹弱马。有乡党看到李秀成,说你这样根本跑不远,为什么不剃头?李秀成说:“我是朝廷的大臣,剃头于国家有亏。况且我是大将,如果剃了头,见到了我的士兵,他们会怎么看我?”因为这样的原因,在逃出南京三天后,李秀成就被村民抓住,送到了曾国荃军营。
(李秀成不愿意剃发被抓)
曾国荃见到了这个让他损失惨重的敌方将领,气不打一出来,拳打脚踢一番之后,让兵将把李秀成的胳膊大腿的肉切开,鲜血直流,李秀成却神情自若。曾国荃更是怒不可遏,拿起锥子往李秀成身上乱刺。李秀成望着发疯似的曾国荃,讥讽地说:“你这又何必呢?”
因为曾国藩没让曾国荃杀李秀成,所以,曾国荃对待李秀成虽然很狠,但是还没有要他的命。曾国藩进了曾国荃的军营,立刻就提审了李秀成,对李秀成好言劝慰。可能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受了太多委屈,又或者曾国藩的攻心之术太强,李秀成被说动了,他表示愿意写自供书。随后,李秀成以一天7000字的速度写自供书。
李秀成没有正经读过书,识得一些字,也是后天学的,自供书也有一些错别字。原本自供书有5万多字,可是流传下来的版本只有2.7万多字。这删掉的部分,可以肯定的是对曾国藩不利的事实描述,但是具体是什么内容,这让历史学家也着实为难,因为真本至今也不见踪迹。
按照现存的李秀成自供书内容,李秀成首先是回顾了参加天平天国的过程,也对天京事变说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又对曾氏兄弟歌功颂德,哀叹自己“一生屈错,未遇明良”。随后,又总结了“天国十败”,以及“招降十要”。在李秀成写自供书的时候,有一个英国人前来探望他,这是他的一个朋友。英国朋友回忆说,他看到的忠王李秀成是有些快乐的。临了,李秀成还说了一句“人事已尽,剩下的就看天命了。”
李秀成在自供里,还有一些矮化自己的措辞言语,其意是在讨好曾国藩。曾国藩与他的心腹赵烈文商量之后,认为李秀成太狡猾,且得众心,恐怕生变,因此就起了杀心。曾国藩在临刑前一天曾到监牢里看过一次李秀成,告诉李秀成他“王命难违”,意思就是之前说的保你一命的事,咱也做不了主了。
(长毛非正主,江山让咸丰)
第二日,李秀成被杀。行刑前,李秀成神色自若,大义凛然。
因为有这样的一篇被改写的自供书,不仅李秀成的人格受到争议,连曾国藩杀掉李秀成的原因也让人们猜疑不定,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李秀成的自供书里的内容,让曾国藩起了杀心。也有说法称是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核心人物,掌握了大量机密,一旦械送入京,难保不会成为清廷打压曾氏的工具。
在常年的作战中,曾氏兄弟肯定上下其手,给北京糊弄了不少信息。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太平军有多少人数?湘军为了邀功,太平军为了震慑敌军,数字都往高了报。如果让李秀成现身说法,那清朝就会知道这太平天国的战场究竟是什么模样。这对写了一大堆的奏章在清廷手里的曾国藩来说,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朝廷随时就能拿捏住你。
据说,李秀成在自供书里提到天国有圣库之事,这也是清朝统治者最在意的事。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极度缺钱,本来希望剿灭太平天国能够得到点战利品,结果曾国藩的奏章说的是一场大火,烧的干干净净,一片白地。天京城破了,洪秀全死了,至于金银财宝,没有。
清王朝统治者怎么可能会相信?
最大的可能就是曾国藩兄弟私吞了这笔财富。如今曾国藩节制着十几万百战之余的精兵,再拿着这些金银做军费,那岂不是随时都能造反吗?所以,李秀成一旦坐实了曾国藩私吞了金库,那么朝廷和曾国藩必然少不了一番争斗,不管你曾国藩没有野心,你有这个实力和能力,就是最大的问题,关键是钱还是你自己去拿的。你说你没野心,北京城里那帮爷是吃干饭的?
所以,曾国藩想了又想,决然不能把身上有太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李秀成给弄到京城去。
当然,曾国藩可能也会有另外一个考虑,在送到北京的路上,要经过捻军活动的势力范围。李秀成在太平军中的声望是很高的,因为与其他脾气暴躁的军头相比,李秀成温润儒雅,有容人之量,待百姓极好。因为有的太平军军纪不好,当时苏州百姓甚至喊出来“不反忠王,只反太平军”的口号来。如这样人物一旦龙入大海,必然又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曾国藩不敢冒这个险。
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曾国藩决计杀了李秀成。朝廷曾有旨意来,要留李秀成一命,送往京城,可是曾国藩既起杀心,又岂能让李秀成活着送入北京?于是他随意找了个借口,以旨意到时,李秀成已经伏诛正法,又办了个死无对证。
朝廷里面也是有人物的,怎么看不出来曾国藩的心思?可是人家重兵在手,又刚刚立了大功,处理的不当,很容易就会出乱子。所以,清朝该赏的赏,装作看不见。但是,封赏缩水了。
3年前的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前,曾经许诺,将攻灭太平天国的功臣封为王:“曩闻粤寇之据金陵也,文宗显皇帝顾命,颇引为憾事,谓有能克复金陵者可封郡王。”
那么,当曾国藩、曾国荃攻克了太平军据守了11年之久的天京后,要不要兑现咸丰皇帝的承诺,将曾国藩封为王呢?
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旧制所无”的理由,没有将曾国藩封王,只是封了一个一等毅勇侯。对于亲自带兵攻克天京的曾国荃,朝廷则封为一等威毅伯。1864年,李鸿章率领淮军攻克江苏苏州等地,被朝廷封为一等肃毅伯。
不仅曾国藩未能封王,连作战8年,立了赫赫战功的曾国荃也只是封了一个伯爵。曾国荃脾气暴躁,立刻就嚷嚷起来,说朝廷封赏不公云云。曾国藩立刻赶过去,一顿训斥,这下曾国荃才老实了。
清朝这是明显地通过封赏缩水的事敲打曾国藩兄弟:你们的事虽然没办在明面上,我不能把你们怎么着,但是大家都是明白人,心里清楚就有了,如果闹起来,神佛面上都不好看。曾国藩早就知道了僧格林沁等满清宗室将领带着骑兵队伍横在山东、安徽,清廷解释说是策应曾国藩,实际是一旦曾氏兄弟有问题,就立刻南下平乱。
以江南十多年战乱,经济残破,人心思安的局面,曾氏兄弟如起事,会有多大的成功可能?
据说,李秀成也曾经劝进曾国藩,说,如果曾国藩称帝,他李秀成就到南方各省招降旧部,甘愿受曾国藩驱使,继续驱逐满清,恢复汉人河山。
(曾国藩最终做了清朝中兴之臣)
曾国藩熟读经史,对姜维的“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的事情了然于胸,李秀成如此作为,岂不是和当年姜维诱反钟会如出一辙吗?
曾国藩也可能据此认为,李秀成是假投降,他说的“但尽人事,听天命而已”,所说的就是这样的奇谋。如是这般,那灭了太平天国的曾氏兄弟岂不是反中了李秀成的算计了?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十七,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吉字营合围。四月十九日,天王洪秀全死去,在天京城主持大局的忠王李秀成扶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嗣位,是为幼天王。
湘军吉字营为一举攻陷天京城,在此后的一个月里疯狂挖掘了几十处地道,想以此延伸到城墙底下,用炸药一举轰开攻城缺口,但李秀成指挥天京城守兵,一连破掉了湘军的几十处地道。
但誓要拿下天京城的曾国荃没有气馁,五月二十一日,湘军以猛烈炮火作掩护,终于将一条地道挖掘到太平门底下,六月初六日,湘军引爆了这条地道里的巨量炸药,城垣被轰陷,吉字营敢死队蜂拥而入。
天京城陷落之际,忠王李秀成为保护幼天王出逃,将自己的战马让了出去,自己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幼王天一行,假扮湘军,从太平门缺口冲出去后,李秀成转而又率一百余人拦截湘军,为幼天王出逃争取时间。
之后,因为马乏人孤,李秀成与大队人马走散,流落方山,最终被村民擒住,献给了吉字营将领萧孚泗。
吉字营统帅曾国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令他久攻不下,死伤了无数兄弟,因此见到被俘的李秀成时,曾国荃甚为愤怒凶残,他先是“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后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在如此酷刑下“殊不动”,恼羞成怒的曾国荃于是亲自动手,“短衣握锥,独身走出,遍刺以锥,血流如注”,几乎就要对李秀成进行凌迟了。
湘军统帅曾国藩赶到金陵(天京)后,为了彻底降服、利用李秀成,使出了老奸巨猾的伪君子手段,一方面在审讯时颇为尊重李秀成,另一方面又向李秀成承诺,只要他劝告金陵城外的大小太平军残余势力放下刀枪,不再抵抗,朝廷将放过李秀成全家以及放下刀枪的太平军兵士。
曾国藩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李秀成乖乖招供,二是借李秀成的威望肃清太平军残余势力。
忠王李秀成军事才华一流,但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多少城府,在曾国藩伪善的攻势下,为了保全剩下的那十几万太平军兄弟,他在心态上动摇了,产生了俯首称臣,回家做朝廷良民的念头。
正是因为产生了这样的念头,随后李秀成以每天七千字的速度撰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左右的自述供状。
李秀成的自述供状,从天王洪秀全出生写起,创办拜上帝会,金田起义,一路打到永安、长沙、南昌,最后打下金陵,建都立国;而后写了自己的身世,如何参加太平军以及这些年来的战绩;再写了六次解天京之围的经过和经营苏州、常州的政绩;最后写了太平天国最后几年国势颓败及其原因,等等。
然而,当曾国藩看到李秀成自述供状中的几个细节时,先是顿感不安,接着便起了杀心。
李秀成都说了什么呢?
“天京城里有圣库一座,系天王的私藏,另王长兄次兄各有宝库一座,传说里面有稀世珍宝,但我从未见过。”李秀成的这一段供述等于是揭了曾氏兄弟的老底。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在奏报中说,天京城根本没有什么圣库财宝,实际上天京城的财物都被吉字营官兵洗劫一空了。
除了这要命的一环,李秀成的自述中还有几处不经意间打了曾国藩的脸。
一处是关于自己被俘的。
“心有私忌,两家并争,因此我而藏不住,是以被两个奸民获拿,解送前来。”李秀成是被村民擒获的,而曾国藩在给清廷的报捷折中却说:“伪忠王一犯,城破受伤,匿于山内民房,十九夜萧孚泗亲自搜出。”
还有一处,湘军攻陷天京时,曾国藩在报捷折中说,城破前太平军有十多万人,全部杀毙,秦淮长河尸首如麻。
而李秀成在供述中却说,城中军民不过三万来人,太平军兄弟只有一万余人,而大部分已病饿倒下,能守城者,只有三四千而已。
其实稍有城府,李秀成就该明白,像曾国藩这样的官场老鬼,无论如何不可能把他这个知道太多秘密的活口供送往京城,给自己惹麻烦,招揽罪名。
所以说,即便李秀成在自述供述中什么要害也不讲,曾国藩同样不会产生惜才,手下留情的想法,一定也是急于杀人灭口。
李秀成之所以洋洋洒洒地一吐为快,大概是因为另有一种心理,他对曾国藩产生了一定的幻想。因此,在自述口供中,李秀成又写了这么一段话——
“罪将谢中堂大人不杀厚恩,愿招集大江南北数十万旧部归中堂统率,为光复我汉家河山效力。”在李秀成看来,这也许才是他能活下去的最大希望,但曾国藩看了却惊出一身冷汗,心中大骂李秀成怂恿他造反,要毁他曾氏家族,因此曾国藩将这一段话用剪刀剪下来,放在火上烧掉了。
还有一种说法,即便李秀成的口供不会给曾国藩带来任何麻烦,曾国藩也会迅速将他处死。
因为亲眼所见的一幕,让曾国藩意识到,只要李秀成还活着,他就是一头猛虎,而自己未必真能驯服他。
曾国藩看到了哪一幕呢?
曾国藩审讯李秀成时,赵烈文提审太平天国松王陈德风刚好经过,当松王看到忠王时,竟然当着曾国藩的面,长跪不起,口念“忠王殿下——”
李秀成的这种威望,让曾国藩不寒而栗,不能不杀!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1864年7月23日李秀成被俘,并送到曾国荃面前。曾国荃一面亲自折磨李秀成;一面派人报告哥哥曾国藩。
李秀成写自述,曾国藩急忙诛杀李秀成
7月28日,曾国藩赶到南京,亲自审讯李秀成,并让李秀成把招供的内容写成文字。
李秀成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写自述。
可是,到了8月7日,李秀成好像还有继续写下去的意思,曾国藩却把李秀成处死,时年42岁。
曾国藩没有将李秀成送到北京,而是在南京就地杀死了,好像为诛杀长毛,又似乎另有用意。
曾国藩对李秀成的供词改了多少?
按照李秀成写自述的速度,每天7000字,共写了10天,应该不少于6万字。可是曾国藩呈报给朝廷的《李秀成亲供》却只有3万多字,被删减了一半。
可以想象,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自述进行了大幅度删减。
曾国藩为什么要删减供词?被删减的内容与李秀成之死有没有关系呢?
删减内容之一:劝谏曾国藩当皇帝,事关曾家生死存亡
曾国藩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严谨缜密的人。
在大清已经腐朽得摇摇欲坠的时候,曾国藩的实力却急剧增长,以致曾国藩的湘军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大清的中流砥柱,一个手握重兵的汉族大臣却要为岌岌可危的满清老太婆支撑江山,反差实在太大!
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曾国藩有想法是正常的。
但是,曾国藩是一个老成稳重的人,他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分析时机,在没有绝对把握、没有确定行动的时候,根本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甚至会特意隐藏自己的心机。
曾国藩的亲信曾经暗示要支持曾国藩当皇帝,曾国藩表面上狠狠批评了他。
李秀成亲身经历了、亲眼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兴起、鼎盛,很清楚清军的实力,也知道曾国藩湘军的厉害,还明白满清统治下的汉人心态。
李秀成不愿意自己苦苦奋斗的天国大业就这样毁于一旦,但是,现实无情地将自己囚禁于曾国藩的牢笼之中。
唯一可以让李秀成活下来的人就是曾国藩,而且只有当曾国藩反对满清王朝的时候。
李秀成天天写自述,表明他还不想死。
所以,李秀成在自述中,劝谏曾国藩谋反称帝,一定是最主要的内容。
李秀成会从清朝的腐败、人心的归向、大帅的实力等方面,分析曾国藩称帝的必然性。
曾国藩把李秀成的这些劝谏分析一番之后,认为自己的最好机会已经错过了。
清朝的腐败是肯定的,人心的归向也是真实的,唯有“大帅的实力”已经不能承受帝王之重了。
这时候,湘军已经不是一枝独秀,尤其是曾国藩更不是鹤立鸡群,因为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都已经崛起,而且都可以与曾家军旗鼓相当。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湘军崛起时,慈禧太后已经担心曾国藩、曾国荃,也许已经安排好如何对付曾家兄弟了。
再说,这几年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家的湘军已经消耗了太多的力量。
一旦谋反不成,曾家将会被诛灭三族,曾国藩付出几十年的心血、取得的令人眼红的政绩,将会全部灰飞烟灭。
曾国藩不能冒这样的险。
既然决定不反清,那么,曾国藩就不能让清王朝看见劝谏造反的文字,以免节外生枝。
因此,李秀成自述中有关劝谏造反的文字必须全部删减,不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文字删减只是第一步,李秀成本人也不能活着送到京城,因为他既然写出来,就会讲出来,所以,必须杀人灭口。
删减内容之二:太平天国有多少宝藏、埋藏宝藏的地点
太平天国规定所有公私财产都集中到“圣库”,然后按照规定分配。普通民众身上、家中都不能藏有金银。
所以,太平天国的圣库中一定藏有无数奇珍异宝、金银财富。
从1862年5月起,湘军围困天京,一只小鸟也别想飞出天京,天京城内的财宝不可能转移到城外。
太平军掠夺了各地珠宝,都收藏在天王府的圣库中。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一定知道太平天国的财富有多少,也一定知道财富收藏在哪儿。
为了保命,为了鼓动曾国藩造反,李秀成肯定在自述中交代财富多少、以及收藏的地点。
如果把李秀成的供述一字不改交个朝廷,太平天国的这些财富统统都要收归清廷。
即使曾国藩不想贪财,可是曾国荃贪图财富、湘军的大小将领们贪图财富、湘军的士兵们贪图财富,所以,李秀成供出的财富可能早就被湘军将士们瓜分了,现在想收上来谈何容易!
因此,曾国藩必须隐瞒事实、必须删改李秀成的供词、必须让李秀成死在南京,而不是押送到北京。
关于太平天国财富,改动之后的李秀成供词是:“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币。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
这段供词反映太平天国很穷。
与此相一致,曾国藩报告给朝廷的内容是:
天京城破之后,清军把天王府和各处王府翻了底朝天,连洪秀全尸体都挖了出来,结果一分钱没有搜到。
《淞沪随笔》记载:“城中四伪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净尽。”
曾国藩向皇上禀报说:只找到两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再无其他。
湘军跟随曾家兄弟卖命,曾国藩岂能一点感情不讲?
曾国藩为了让湘军弟兄得到一些财富,必须删改李秀成的供词,必须尽快杀死李秀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李秀成在供词中说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劝谏曾国藩自己当皇帝、取代腐朽的清朝;另一方面交代了太平天国金银财宝的数量、以及金银财宝收藏的地点。
第一点内容上传朝廷,曾国藩会被诛灭三族;第二点内容上传朝廷,湘军中大批将士将会人头落地。所以,曾国藩火速处死李秀成。
曾国藩的决策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族、保护湘军大小将士。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一员猛将,对洪秀全忠心耿耿,为他的事业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深受洪的赏识,把他封为"忠"王,说他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忠心的一名大臣。
但是这样一位忠心不二,可比关羽的忠臣,却在战败没有杀身成仁,而是贪生被俘,之后"投降"了清军,写下了洋洋洒洒7000字的《自述》。
更叫人搞不懂的是,在看了李秀成的供述之后,曾国藩不但没有对他网开一面,反而迅速将他处死。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李秀成是个非常精明的人,曾经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但此人不仅有军事天才,还有满腹经纶。
他的舅父就是一名知识分子,他拜师舅父,学到不少知识,可以说是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当他在1864年7月23日被俘的时候,洪秀全已经身死,天京已经被湘军攻陷,太平军已经是穷途末路,灭亡在即,翻盘的希望非常渺茫。
这也就是说,李秀成无论对曾国藩,还是对清朝政府来说,都没有一点利用价值。
此外,李秀成犯的是谋逆之罪,大清对犯错的大臣非常仁慈宽容,很少杀自己的部下,这跟明朝滥杀大臣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清政府对于造反的"反动分子",一向是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严惩不贷的。根据清朝法律,造反属于谋逆大罪,不但要诛灭九族而且还要处以凌迟之刑。
太平天国的首领石达开、陈玉成莫不如此,被处以极刑。
所以当李秀成落在曾国藩手里的时候,他非常清醒,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下场。清朝重用过降将,比如祖大寿、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但那是清朝入关之后,天下未定,处于用人之际。
如今叛乱平息,清朝政府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没有留下李秀成的理由,所以即使李秀成投降,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被从轻发落的机会。
但是李秀成才40来岁,正是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他不想死。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李秀成当时权倾一时,在自己的地盘正享受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1860年李秀成攻克苏州,尽管他在天京已经有王府,但还是决定再修建一座"忠王府"。王府修建得富丽堂皇,琼楼玉宇,一点也不比洪秀全的王府逊色,"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连见多识广的李鸿章见了都目瞪口呆,感叹说"真如神仙窟宅也"。
李秀成当时为什么没有战死而是被俘呢?(史书记载他是藏匿之后,被村官陶大来捉住,凭他的武艺,如果想尽忠,一个村民是无法阻挡的。)有人说他壮心不已,想东山再起、复兴太平天国;有人说他留恋荣华富贵的生活。不管怎么说,李秀成不想死。
但是清朝对于造反的刑法又那么严酷,想免于一死比登天还难。有没有什么办法另辟蹊径,求得一条活路呢?
有,那就是策反曾国藩。
在李秀成看来,策反曾国藩还是有可能的。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心狠手辣,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对于有能力却立下大功,拥有一支军队的大臣,都非常防范。
特别是因为平叛而做大,功高震主,最后叛乱平息,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大臣,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痛下杀手的,这叫狡兔死猎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曾国藩的湘军之所以做大,是清政府的权宜之计,是为了镇压如火如荼的太平军起义。
湘军在镇压太平军起义中立下汗马功劳,湘军也由此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武装力量。
这对清政府来说,就是一个隐患,谁敢保证他不会向曹操、赵匡胤那样反客为主,夺取大清江山?
而且天京攻破,叛乱平息,按照历史经验,等待曾国藩的,肯定不是好果子。
还有一点,那就是曾国藩是汉人,对皇帝来说更不可靠,所以按照常理,曾国藩的前景不妙。
因此,李秀成有足够的自信,能说服曾国藩倒戈,一旦那样,凭着李秀成的军事才华,一定会得到重用,这不就死里逃生了?
于是李秀成就在自述中向曾国藩提出忠告,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应该带兵造反,自立为王。
这一点,也在曾国藩的后人那里得到印证。1977年12月,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把李秀成劝曾国藩做皇帝的曾家口碑转述给了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专家罗尔纲先生——"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显然,李秀成为了能活命已经失去了判断力,耍起了小聪明。曾国藩博览群书,岂不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还用李秀成提醒?但是一则曾国藩深受忠君思想教育不想当乱臣贼子,二则曾国藩也不具备取而代之的能力和条件。所以曾国藩对此非常恐惧,生怕李秀成的建议被清廷得知,自己跳进黄河洗不清。因此《自述》不但没有让李秀成活命,反而加速了李秀成的死亡。
曾国藩要杀李秀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曾国藩在清廷跟前邀功,想夸大战果,而李秀成的供述跟自己要上报的战果有冲突。
一是关于洪秀全的死因,曾国藩的战报中说,洪秀全是在"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而李秀成的却供述说,"天王斯时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4月21日亡。"这样一来洪秀全的死就跟曾国藩进攻没有因果关系了。
所以曾国藩篡改了《李秀成自述》,把描述改为:"因九帅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虑,日日烦躁,即以5月27日服毒而亡。”
其二是关于李秀成被俘经过,李秀成的因为携带珠宝太多,被村民撞见,因为村民分赃不均发生冲突才暴露了李秀成,最后被村民抓住送官。但是被村民撞见,因为村民分赃不均发生冲突才暴露了李秀成,最后村民抓住送官。但是如果实话实说,就没有曾国藩什么事了。
所以曾国藩用朱笔把"是以被两个奸民"七字勾去,改成"遂被曾帅官兵拿获"。
虽然曾国藩将这些事情都做了,做得天衣无缝,但是李秀成如果到了京城,真相就会掩藏不住,自己做的假象就可能会穿帮,自己还会落个欺君之罪。所以李秀成必须快死,这个活口不能久留。
所以本来还能多活十天半月的李秀成,却因为耍小聪明,早早就被送上黄泉路。
李秀成到底在供词中说了什么,致使曾国藩火速将其处决?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位优秀大将,1864年7月太平天国被攻克,李秀成撇下了自己的妻儿父母陪同幼王突围,结果自己被曾国荃俘虏。当时城中可以继续作战的士兵仅有不到四千人,并且城中粮食短缺,根本坚持不下去,李秀成知道继续守下去不是个办法,因此只得背水一战,在突围时,李秀成为了保护幼主洪天贵福,把自己的战马给了他,这匹战马跑的非常快,洪天贵福骑上战马之后很快就甩开了敌军,而李秀成骑的是一匹普通的马,虽然也躲过了追赶,但却与大部队走散了。之后李秀成流落方山,被当地的百姓给发现了,百姓本想将李秀成藏起来,但清军在到处寻找李秀成,此时将他藏起来谈何容易。李秀成被一个比较坏的村民发现了,这个村民偷偷告密,然后清军就找上门来,李秀成也被抓了。
曾国荃看到李秀成之后相当气愤,就是因为李秀成死守天京,所以曾国荃才损失了那么多的兄弟,就连自己的亲兄弟曾国华也是在之前与李秀成的作战中被打死的,李秀成被抓之后遭受了曾国荃非人的对待,曾国荃对李秀成使了很多酷刑,但他依旧不动声色,这时曾国荃决定亲自上手,他手拿着锥子刺向李秀成,李秀成全身血流不止差点当场死亡,屁股上的肉也被一点点的割掉了。曾国藩得知李秀成被俘后,立刻赶往天京,在对李秀成进行了一番询问之后,李秀成写了很多供词!
在李秀成被关的10天中,他所写的供词不少于6万字,但是曾国藩上报给朝廷的供词却只有3万多字,李秀成供词被删减了一半,并且在李秀成供词完成之后,曾国藩就立刻杀了他。曾国藩的反应未免有些太大,毕竟他在对李秀成进行询问时,丝毫没有表现出想杀了他的想法。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肯定知道太平天国的宝库在哪儿,太平天国已经被攻占了,所以李秀成的供词中很有可能提到了这件事。若把李秀成的供词交给清廷,那么这些钱财自然也要被清廷给收去。没有一个人是不贪财的,就算曾国藩没有私吞宝库的想法,曾国荃也会动心,湘军大大小小的将领看到宝库也会眼红。
湘军从1862年5月就围住了天京,里面的财宝根本没有时间转移,如今湘军已经进入了天京,宝贝说不定也早已被士兵和将军们瓜分,曾国藩没有办法向朝廷交代,因此只得删减供词并将李秀成杀掉。递给清廷的供词里面说太平天国非常穷,里面根本没有财宝,朝廷根本不相信,所以派人把天王府给翻了个遍,最终连一分钱都没有找到,可见这些钱财一定是在清廷派人来之前就被转移了,否则不可能干干净净,当真一贫如洗。
李秀成虽然很有军事才华,但他没读过什么书,被俘之后他就有了投降的想法,否则也不会写出那么多的供词,他每天至少需要写六七千个字,若李秀成没有活下去的想法,他大可不必如此。李秀成的供词从洪秀全的出生开始写起,大大小小的事情写了很多,包括他自己的身世和参加太平军的各种战绩,供词最后写了太平天国最后几年是如何颓败的,甚至分析了颓败的原因。这份供词虽然写的很完美,但是里面透露着很多不该说出来的秘密,曾国藩看到供词内心顿感不安,若将供词完整的上交朝廷,甚至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这份供词中了很多内容与自己上报朝廷所说的话都有所不同。
就拿李秀成被捕的这件事情来说吧,曾国藩向清廷交代的是,李秀成藏在农民家中被搜出来的,而事实并非如此,如若不是有村民告密,李秀成肯定不会被那么轻易的抓住。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在湘军攻占天津后,曾国藩发的捷报是他杀掉了10万太平军,而事实确实是城中所有太平军和百姓加起来都不足10万,所以他如何能杀得掉10万太平军。若曾国藩将这份供词交给朝廷,那可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了,曾国藩就算是为了自己的颜面也绝不会这么做,反而会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杀人灭口。
李秀成以为自己将所有的事情毫无保留的说出之后就可以逃过一劫,哪曾想,恰恰就是因为他的一吐为快使他丢了生命。李秀成为了保命,还极有可能还在供词说了清王朝的腐败,并且分析清王朝接下来的发展趋势,甚至会说曾国藩可能称帝。这些话有可能会使曾国藩开心,也有可能会使曾国藩胆战心惊。曾国藩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而且他心思缜密,他在看到这些话之后,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也不得不将李秀成杀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