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后,为何满清很快就灭亡?

因为慈禧瞎折腾,不懂得与时俱进,所以害得大清国灭亡。即使她再活三年,那也只是眼睁睁看着这种结果出现罢了,不会改变什么,毕竟她是大清国灭亡的第一罪人。

慈禧阻止光绪皇帝变法,丧失了大清国唯一一次追赶列强的机会。

有一段时间,慈禧是放权给光绪皇帝的,但是真正的权力似乎还是在她自己手里。这个时候年轻的光绪皇帝认为自己已经真正亲政了,掌握了朝中大权了。所以他开始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希望能够在大清国实行改革政策,从此富强起来,不再受到列强的压迫。可是光绪皇帝的美梦似乎刚刚开始做起来,就遭到了残酷的打压。

光绪皇帝所实行的百日维新,在慈禧的干涉之下,宣告失败。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将光绪皇帝软禁了起来,夺取了光绪的所有权力,而她自己再次走上了政坛,成为了大清国的主宰者。这个时候她已经是一位老人家了,压根就知道因循守旧,所以光绪的所有新政都被她否决,大清国唯一一次可以腾飞的机会,也被慈禧给毁灭了。

所以慈禧太后使得大清国失去了跟列强并肩的机会,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后来武昌起义后,大清国的灭亡,这个锅铁定是她的。

慈禧弄权,不断割地赔款给列强,丧失大清国主权。

慈禧一生就想着牢牢掌握权力,但是掌握权力以后,又不太会运用权力来治理国家。所以大清国在慈禧的治理下,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从她开始执政,我们能够发现,她到底签订了多少不平等条约。尤其是跟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屈辱。因为这份条约,大清国给了日本足足2亿两白银,而且还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等地给日本,使得大清帝国国力一落千丈。

日本也凭借着《马关条约》的赔款,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军事强国,为后来的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其实正是慈禧赔偿的这2亿两白银,导致中国和日本国力的差距在一夕之间空前巨大。慈禧不仅是大清国的罪人,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罪人。

她永远只在意权力是不是在自己手里,才不管割让了多少领土,赔偿了多少银两,这种人统治下的大清国,不灭亡才怪。

慈禧生活奢靡,使得大清国腐败成风。

慈禧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奢靡的,御膳房每顿饭都要为她做上百道菜,但是她只吃那么几口。慈禧每天喝的水都是宫女人在大清早采摘的露水,而且她比较喜欢喝人奶,所以成立了一个奶子府的机构,每天为她供应新鲜的奶水。就算是被列强击败了,慈禧都强行要做大寿。

所以慈禧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当时大清国的国情,不管国家已经落魄到了什么程度,慈禧都在坚持奢侈的生活,似乎这一切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所谓上行下效,慈禧都这样了,那她手下的那些官员还不个个都贪污腐败之人?

大清国之所以灭亡,其实跟这帮人也是脱不了干系的。如果官员们能够勤政爱民,那百姓们的日子自然过得就会好,又有多少人愿意造反呢?这一切都是慈禧带出来的坏毛病。

在临死之前毒死了光绪皇帝,等于亲手葬送了大清国。

光绪皇帝被慈禧囚禁了足足十年之久,等到慈禧身体不怎么好的时候,光绪皇帝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复出了,可是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光绪皇帝莫名其妙就死掉了。

后来专家发现光绪皇帝是砷中毒而死,其实就是砒霜给害死的。这件事跟慈禧脱不了干系。光绪皇帝是极有可能重新实行变法的人,一旦他开始变法,必然要推翻慈禧过去的那些旧观念。慈禧不希望光绪伤害到她的那些老臣,所以就把光绪一起带走了。

大清国失去了成年的君主,却让一个三岁小孩儿跑出来做皇帝。这是大清国灭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这个时候君主立宪制也实行不了了,新政也无法开展了,等到大清朝的只有灭亡的命运,而这一切都是慈禧带来的。

总结:千古妖孽慈禧,害中华不浅。

慈禧当真可以被称之为千古妖孽,如果不是她的话,中华百姓不会遭受百年屈辱。各种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丧权辱国,失去了应有的主权,也丧失了大片的疆土。

她只顾着自己的享受,从来不考虑民间疾苦和国家利益,这种妖妇应该被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永生永世不得翻身。

慈禧死后,为何满清很快就灭亡?

清朝的灭亡跟慈禧有直接关系,但跟慈禧的死没有必然联系。这只是历史的进程罢了,就算那个时候慈禧不死,她也拯救不了病入膏肓的大清了。

前言:慈禧垂帘听政掌控了大清近半个世纪的政权,肯定是过大于功的,有些人为慈禧邀功,说什么慈禧重用汉臣,支持洋务运动,事实上是清朝当时已经无人可用,到处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让慈禧不得不一边启用汉臣镇压,一边又在压制汉臣,这根本不是她的本意,是他没得选择。

在说洋务运动,那只是在西方列强的炮口下,唯洋人是从,既希望于兴洋务而自强,但为了他自己的权力和奢靡的生活,他又玩洋务派与掌骨之间,制衡他们做大,这些都是被迫的,怎么能说都是他的功劳?

慈禧临死之前留下遗言,“以后千万不要让妇女干预朝政,这与国法家法相悖,要严加限制。”,这貌似慈禧的悔悟,其实从侧面也证明,慈禧自己都承认她在政治上的失败。

慈禧只是一个贪恋权利,生活腐化,封建社会顽固派的代表而已。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在东西列强的轮番侵略下,他想的不是怎样拯救清朝,而是牢牢抓住手中的权力。一个60大寿就要花费去3000万两白银,而把甲午海战置于尴尬境地。

还有下面这些做法,都是加速清朝的灭亡!

镇压戊戌变法,囚禁光绪皇帝。杀害立宪派,是清朝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破产,这让很多人失望至极,他们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统治是唯一出路。

慈禧知道自己病重,时日无多。临走还要拉上光绪。虽然现有证据不能证明是慈禧害死光绪,但已有证据证明光绪是中毒而死。这导致皇室后继无人,只能推选三岁的宣统登基,而一个世事不晓的孩子怎能治理天下?慈禧这么做是还在抱有幻想,她想着如果自己病能好,还可以继续执掌江山。

慈禧统治的后期已经引起众怒,他的旨意无法贯彻下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他一道道圣旨下去招令各地总督巡抚进京,当时已经无一人听命,慈禧只能西逃,最后只有李鸿章一人回京,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八国联军才撤退,慈禧才得以回到北京。

从此之后,清朝只能以割地赔款的形式苟延残喘。 而这时她已经无力回天,就算慈禧不死,又能怎样?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慈禧死后,为何满清很快就灭亡?

在慈禧谢世后的第4年,溥仪就被迫退位,清朝的统治宣告结束,享国267年。有人说是因为慈禧掌权才使清朝统治得以延续,清朝在慈禧死后4年就灭亡的事实反向证明了她的执政能力。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下当时的环境。

固步自封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利,彻底打醒了沉浸在天朝美梦中的人们,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变革图强,首当其冲的便是君主立宪制的实行。虽然慈禧十分不情愿,但迫于民众压力的她还是派出了五位大臣前往欧洲各国考察君主立宪制。

这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直接关系到清廷存亡。结果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慈禧的缓兵之计,她始终维护的是皇室的利益,从来没有真的打算将权力交出来,看清现实的民众也逐渐失去信心。所以就算她还在位,失去支持的清朝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晚清能臣相继离世

我们都知道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在创办新式学堂、组建新式陆军和发展现代工商业等方面都起到直接推动作用,但到了慈禧晚年的时候四大能臣只剩下李鸿章和张之洞二人。

后来两江总督刘坤一、直隶总督李鸿章、帝师翁同龢和总理衙门大臣荣禄都走在慈禧前面。

在慈禧去世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北洋大臣王文韶、军机大臣张之洞和闽浙总督端方也先后谢世,此时的清廷实际上已经无人可用,统治集团高层呈现空洞状态。连擅长游走于多方实力之间的袁世凯未获得重用,被载沣找了一个理由赶回家了。

溥仪继位之后,身为摄政王的载沣资历平平,养尊处优的他在性格上存在懦弱的致命缺点,难以承担扶大厦之将倾的重任。

两族平衡被打破

一方面,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忠心耿耿,为清廷效力几十年。另一方面,身为汉人官员代表的他们可以使得汉族和满族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但随着他们的谢世,这个平衡逐渐被打破,双方的矛盾也逐渐凸显。

1911年成立的责任内阁由13位大臣组成,但满族却占了9位之多,汉族官员的地位和权力被严重削弱。

大势已去

慈禧在位的48年时间里,因为很多举措而被人唾弃,例如屈辱求和、挪用北洋水师资金修缮颐和园等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是晚清上层集团的主心骨,在她的经营下,汉人官员与满人官员能够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国家边境也能掌控,总体上维持了一个稳定的整体局面。

但随着慈禧的去世,各股实力逐渐失衡,载沣推出的皇室内阁不仅瓦解了满汉联盟,更是直接将人们推向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制。

结语

综上所述,慈禧对于晚清中兴有一定的功劳,其苦心经营的经营满汉联盟也利于大清王朝的统治。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进入20世纪后,民主共和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还是无动于衷。从这点来看,固步自封的清朝走向灭亡是必然的结局,就算慈禧还活着也无法逆转。

慈禧死后,为何满清很快就灭亡?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您还别说,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慈禧1908年崩了,到了1911年,哎,咱地盘上的大清就没了,就是这么快。

干净利落的这就过渡到了民国,黄龙旗卷吧卷吧就只能塞到紫禁城上头飘着了,就出不了这圈,民国出钱养着。

没过多久,飘着飘着就被一个叫冯玉祥的人,一家伙给轰出来了,黄龙旗彻底没了。

那个时候本来就乱,也是没法子的事,可这让一帮子遗老遗少们叹息:“作孽呀!”

所以很多小伙伴们,难免就会出现题主一样的疑问。

其实这事,要俺说归根结底要怪就得怪慈禧他男人——咸丰。

为嘛呢?很简单,慈禧能够呼风唤雨把持清朝半个世纪的朝堂,这本事您以为是打哪里学来的?

毕竟一个女人,您就是再怎么聪明,她也就是个聪明,没个领路人,咋也得歇菜。

咋学的呢?

大家伙都知道,咸丰这人身体本来就差,有一条腿因为骑马掉下来,还落了病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又把这爷们吓的够呛,带着一帮人往热河跑,这大家伙都知道。

后来慈禧也学着咸丰跑了一次,只不过那一次没有这次跑的敞亮。

咱接着说。

这不一惊一乍的这就病了,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咸丰的政务,那都是慈禧蹲在一边帮忙处理的。

夫妻俩搭配他干活也不累吗?咸丰省事了,慈禧刷经验了。

从折子里头看问题,简简单单一句话,两三个折子一对比,加上各个府衙盘根错节的关系。

这当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纸面上没说,但已经表示出来,这慈禧就掌握了。

所以慈禧的政治手腕大多都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但慈禧这人却最佩服的是乾隆。

哎!当然这是个人好恶的原因,跟咱今天的题目也没啥关系。

那么慈禧的政治手腕又是如何呢?

那肯定是没的跑,一个女人天天蹲在深宫大宅子里头,身边不是宫女就是太监,能把持近半个世纪的朝堂,差了才叫怪事呢?

那么慈禧之所以能够驾驭整个朝堂,就俩字平衡,但他这整的手段不是怎么好,往往是拉一派打一派的。

您瞅瞅她这掌权的历程就明明白白的。

咸丰其实也不傻,作为清朝最后一个实权皇帝,他是真真的瞅出来慈禧,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所以也起了要杀掉她的心思,但最后咸丰还是没有下去手,估计原因就是因为同治还小。

于是咸丰开始为死后布局,搁朝堂上一家伙就弄了八大臣,蹲在外边辅佐。

帝王吗?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所以宫里头他又安排慈禧慈安俩人把持,还有批红的权利。

你看,你八个人还斗不过俩人?

结果咸丰前脚一死,后脚慈禧就联合了小叔子,还就把八大臣给整趴下了,速度超快的。

咸丰还是差着慈禧一大截。

八大臣的头,肃顺都让人拉倒菜市口,给砍了脑壳壳。

其他大臣但凡和宗室挂钩的都赐死,至于其他的就没什么事了。

您从这八大臣的结局,就能瞅出慈禧的手腕子。

清朝能够国祚两百多年,这宗室的影响力那是绝对的。

所以这事当中的宗室,慈禧那是一个不留,其他大臣压根就用不到,杀个鸡儆个猴就完事了。

这就是拉一派打一派,把小叔子拉上位,打击和她作对的。

怎么说呢?这小叔子鬼子六奕䜣上了位,那就不好使了,有些话可就不会听慈禧的了。

说实话奕䜣的能力可要比咸丰强多了,没法子当年他们家老爷子道光横竖没瞅对眼奕䜣,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咸丰。

也是因为这事,咸丰也是相当排挤这弟弟,奕䜣在咸丰朝算是郁郁不得志吧。

那么现在掌权了,当然要大展一下拳脚不是。

可蹲在一边的慈禧肯定不乐意了,你展了拳脚,她慈禧就得喝西北风去了。

这空挡,慈禧可就有点压不住了奕䜣了。

毕竟奕䜣可是正儿八经的宗室身份,纯天然的对宗室就有吸引力,再加上办的事也不错,什么支持洋务运动啦,咸丰朝很多烂事,都人家主持设计的。

所以这威望搁那是嘎嘎的,这都挤不动,这后头加上还捞了不少战功,当年西捻军被打败,就是奕䜣主导的。

所以这事,很长时间慈禧就没得逞。

于是一代大儒倭仁出场,八大臣那次政变之后,他就被委以重任,什么工部尚书,什么文渊阁大学士,这还一肩膀挑着同治帝的师傅。

而这倭仁压根就是一顽固派的首领,而且还没啥根基。

奕䜣呢?推洋务运动,这俩人不可避免的杠上了。

这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同文馆之争。

奕䜣的想法是,设立天文算学馆,招收对象满人汉人都可,五品以下京外的官员,请大鼻子洋人教授。

在奕䜣的眼里,不管是造炮,还是造船,你那怕是造个机器都是天文算学,咱自己不行,那就得请别人上手。

结果这事就引发了大争论,倭仁算是领头的,用朱理学的妙用和这奕䜣就杠上了。

这也算是一场中西交融的大辩论了。要不倭仁是顽固派呢?他还是清流,所以这事奕䜣虽然占理,却也讨不到啥大便宜。

其实倭仁那一套,咸丰当年就没看上,要不然也不会被咸丰搁置起来。

这不后来又遇到中法大战的事,借助这件事,慈禧才成功的扳倒了奕䜣。

而奕䜣最终就开始了起起伏伏的沉浮历程,用的时候拿出来瞅瞅,不用的时候,就被慈禧给束之高阁了。

至此开始,慈禧这基本上就控制了整个朝堂的局势。

为什么会这样呢?朝堂上的局势发生了变动,不仅宗室的影响力在下滑。

此时天下大乱,见天的打仗。

所谓的满人八旗大兵,其实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废了,到了慈禧这里,已经是废的不能再废了。

而绿营呢?经过这么多年满人官员的带领下,也跨的差不多了,给地方上维护个治安还成,不堪大用。

于是汉人官员被启用了,什么湘军,什么淮军在这就起来了。

其实说道根子上,这都是乡勇,按照清朝的惯例。

所谓乡勇就是朝廷给个编号,你组织的头头负责一切用度,什么吃喝拉撒,什么军饷都你自己管理,朝廷不管。

但战事一结束,全的撤了。这主要是绿营到了乾隆的手上也不成了,用这乡勇做补充使用的,还能省钱不是。

现在绿营更加不堪了,所以乡勇挑大梁,这淮军和湘军也就起来了。

汉人的官员也就起来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状态。

慈禧就在这个微妙的状态中操控。

那么慈禧一死,为嘛这么快就完了呢?

慈禧选定的候选人,太小了,就连光绪临死的时候都在说:“你就不能挑个大一点的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慈禧还想着能操控几年呢?结果大家伙都知道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慈禧死后,为何满清很快就灭亡?

慈禧一死,清王朝仅过了三年的时间就灭亡了。于是有人得出一个结论。慈禧对于清王朝是至关重要的。

(慈禧)

那么,这句话究竟对不对呢?

我认为,这句话刚好说反了,应该是慈禧的存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如果清朝末年,不是慈禧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清朝也不会那么快速衰亡。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慈禧活着的时候,清王朝还比较稳固。为什么慈禧一去世,清王朝就灭亡了呢?

其实,这也就是独裁统治的特点。在古代王朝社会,独裁统治一直是一把双刃剑,它确保了王朝的稳定,却同时也促成了王朝的快速衰亡。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独裁统治,就是利用暴力手段,进行高压统治。比如慈禧对清末的统治,就是一种高压的独裁统治。慈禧能够实现这样的目的,是慈禧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的结果。

慈禧最初走上清朝最高的政治舞台,是在辛酉政变的时候。事实上,辛酉政变,是慈禧以后宫的身份,战胜朝中权臣的一次斗争。这次斗争,是慈禧对集中制的一种维护。当时咸丰皇帝去世前所命定的八位辅政大臣,其实是很容易造成权力分散的。并且由于八大辅政大臣中,并没有哪一个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如果真的由他们执政,他们肯定会斗得不亦乐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慈禧这样做,其实是对集中制的维护

不过,慈禧的集中制,是后权集中制,不是皇权集中制,而这也相当于用一种毒药,取代另一种毒药。或者说,相当于一个人用吸毒的办法,来减轻身体的痛苦。虽然很可能身体感觉到舒服,但是这只会让身体中毒越来越深。

(垂帘听政)

此后,慈禧就在不断强化后权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接着,慈禧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慈禧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由于重用汉人地主这样的新兴阶层,使得慈禧最终能够依靠地主武装,消灭太平天国运动。慈禧消灭太平天国后,使得她的威望进一步提升,后权更大,地位更加稳固。

接着,慈安太后去世。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慈安太后是慈禧太后毒死的。这个由于并没有详尽的史料,因此并不完全确定。但不管怎么说,因为慈安的死,慈禧得以完全没有束缚地独掌大权,这让她的独裁统治,又加深了一步,

慈禧把独裁统治推向顶峰的,是镇压戊戌变法。

这一次,是慈禧直接和皇帝较量。之前是和权臣较量,和民间势力较量,和另一个可能的分权者慈安较量。不过这一次,慈禧是直接和皇权较量。

在镇压了戊戌变法以后,慈禧就变成了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后权独裁者,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撼动她的地位了!

(光绪皇帝)

没有人能够撼动慈禧的地位,虽然能够保持暂时的稳定,不过却又产生了很大的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就是,由于慈禧想要独裁,想要保持自己绝对的权威,因此她便不注重人才的培养,甚至是有意地忽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皇帝人才的培养。因为皇帝人才一旦培养起来了,也就意味着慈禧的权力会转移。

所以我们看见,慈禧先是让他未成年的儿子同治当皇帝,后来又让未成年的光绪当皇帝。而且从光绪在戊戌变法中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就算慈禧当年面对一个小皇帝,她也是很担心的,因而才会不断地打压那个孩子。以至于光绪就算长大了,本身也没有什么能力了。对于灾难深重的清朝末年,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的。

不但慈禧会打压皇帝,其它皇室成员,慈禧也会打压。因为这些皇室成员一旦强势起来,他们肯定不服慈禧,说不定会造反。所以慈禧所用的皇室成员,只能是那些唯唯诺诺的人。

慈禧去世之前,她把权力交给载沣和隆裕。这两个人,实际上都是非常没能力的。否则的话,权力也不会拱手让给袁世凯。要知道,慈禧既然已经就要去世了,她肯定要选她认为最有能力的人。最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载沣和隆裕,清朝皇室还能有什么人呢!

所以说,慈禧去世,清朝就丢了江山,并不是慈禧有多重要,恰恰是慈禧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慈禧死后,为何满清很快就灭亡?

慈禧只不过是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清王朝为什么会亡可以从三岁小儿也能当皇帝这类事情上去找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