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这是真的吗?具体是怎么回事?

宰相刘罗锅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他跟和珅斗智的那些经典故事,更是让人拍手叫好。

那么到底有没有刘罗锅这个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人家不叫刘罗锅,真名叫做刘墉,是乾隆皇帝的重要大臣。晚年因为佝偻着背,所以被嘉庆戏称为刘驼子。

和珅和乾隆约好了整一把刘墉,所以设下了跳河的计谋。

和珅总是在智谋上输给刘墉,所以有一次为了整治一下刘墉,他跟乾隆皇帝约好了,想了个办法对付刘墉。乾隆就按照和珅的计谋问刘墉,什么叫做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君为臣纲,刘墉心里清楚这句话的重要性,但是就是不知道这个坑居然也就设在这里。当时刘墉将三纲五常解释了一遍以后,乾隆皇帝点点头,便问刘墉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应该挺皇帝的?刘墉当然点头说是。

这个时候其实他已经知道有坑了,但是没说具体是什么坑,刘墉也不好应对。没过多久坑就跟着来了,乾隆皇帝大笑着说,那好吧,既然你什么头听我的,那你就去死吧。刘墉瞪了一眼乾隆皇帝身边的和珅,发现他正捂着嘴偷笑,知道这又是和珅的阴谋。可是他只能照办啊,皇帝要他死他哪里还能活呢?不过无缘无故地就让他死,他心里还是非常不情愿的,所以一直蹲在那儿不回话。

和珅扯了乾隆一把,乾隆才反应过来问,你怎么还不去死啊?刘墉无奈地问,不知道皇上要自己怎么个死法,所以一直在等候旨意。这倒是新鲜事儿,乾隆也不禁有些乐了,但是玩笑还没有开完,乾隆就随口说了一句跳河死,刘墉立刻就下去了。

刘墉机智地化解了和珅的计策,还顺便拍了乾隆一个马屁。

回到家里,刘墉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把圣旨的内容告诉家里人,让家里人过一会儿上大马路上哭丧去。家里人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大哭了起来,其实刘墉早就准备好了应对之策。过了一段时间,家里人都出去哭丧了,这个消息传入了宫中。乾隆皇帝这才想起了刚才跟刘墉开的玩笑,那本身就是一个玩笑,他还以为刘墉会有什么精彩的应对之策,没想到就这么死了。

无故杀害忠良的罪名乾隆可不想承担,所以他赶快派人前去询问刘墉的状况。刘墉过了半晌,拖着湿漉漉的身子进了宫。乾隆皇帝得知刘墉没死,心里总算是松了口气。和珅可不想就这么放过刘墉,便拉了乾隆一把。

乾隆反应了过来问刘墉,你怎么还没死啊?难道你是抗旨不遵吗?刘墉不急不慢地回答道,自己本来已经跳了河了,可是在河里看到一个人,他跟自己说了几句话,于是自己就爬上来了。

乾隆皇帝忙询问,这个人到底是谁,跟你说了什么话。刘墉点头说道,这个人是楚国大夫屈原。他就不解地问自己,他遇到的楚怀王是昏君,所以他选择跳河自杀。你刘墉遇到的乾隆皇帝是明君,为什么也要跳河自杀呢?听到这里刘墉立刻爬上河来,不想让乾隆皇帝担上滥杀贤臣的罪名。

乾隆皇帝听了以后,连连大笑。虽然明知道这是刘墉编出来的笑话,可是还是觉得刘墉非常忠心,所以就原谅了刘墉。在一旁的和珅看得眼睛都直了,原来还能这么玩!

真实的刘墉,其实不敢跟和珅斗智斗勇。

当然了这只是电视剧里的笑话,并不是历史真相。那么真实历史上刘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跟和珅之间是不是也常常斗智斗勇呢?

很可惜的是,我们所见到的刘墉并不是历史上的刘墉。刘墉家族世代在清朝为官,他的爷爷刘统勋更是宰相大才,所以刘墉凭借家族的关系,混到了举人的身份,随后又参加科举考上了进士。不过他一直都是非常老实巴交的官员,长期担任基层工作。

到了六十多岁,才勉强混到了乾隆皇帝身边,而当时三十岁的和珅已经是炙手可热的宠臣,深的乾隆皇帝的喜爱。所以刘墉在和珅身边一直都是打哈哈的状态,压根就不敢得罪和珅。

包括纪晓岚在内的传奇大臣们,其实在和珅面前,都比较规矩。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是斗不过和珅的,和珅背后的利益链实在是强大的可怕,不是他们能够触碰的。所以纪晓岚、刘墉在乾隆朝都是比较实在的人物,和珅才是那个最受宠的大臣。

总结:和珅最终被刘墉审判,所以出现了宰相刘罗锅。

不过到了嘉庆朝的时候,审判和珅的的确是刘墉。当时的刘墉已经79岁,而和珅才不到50岁。在乾隆死后,和珅立刻被嘉庆审判,由刘墉主持,抄家杀头。

刘墉本人则是善终,一直活到了85岁。正是因为他亲自审判了和珅,而且那个时候岁数大了,已经佝偻着背了,所以后世才会流传出宰相刘罗锅的深刻形象。

有人说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这是真的吗?具体是怎么回事?

刘墉,是百姓口中的平民宰相,一身罗锅背在身上,曾经被和珅取笑,结果被一句“胸藏治国方略,背负万卷诗书”噎个半死。乾隆也喜欢这两个臣子斗嘴,自个儿也常常参与进去,帮和珅出气,顺带给点刘墉点颜色看看,别把皇上不当领导,我这个皇帝也是个风流倜傥,诗书五经略懂的大才子好不?所以有一天,乾隆就命刘墉跳河了。

1、

三人出游,和珅一路嘀嘀咕咕,眼神儿瞄着刘罗锅跟个小媳妇似的,乾隆就觉得奇怪问道:“和二,你这是做啥子呢?”

和珅说:“刘大人学识渊博,就是有点小气!”

刘罗锅看了一眼和珅说:“我小气又怎么了?又不上你家端碗吃饭!”

乾隆好奇问道:“刘墉怎么就小气了?”

“皇上您想呀,咱三人一起出行,没有千回也有百回了吧?这刘大人一到结帐就上厕所,一到喝茶就买单,饭钱都是我掏,这不是小气是什么?”

乾隆一思索,还真是的,自己这个皇帝都掏过几次银子,这刘罗锅还真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朝和珅使了个颜色。

“刘大人,今儿你请了呗?”和珅有气没力地说。

看来今儿是脱不了身,刘墉大手一挥说:“走,满盛楼!我请!”

和珅赶紧上前搂着刘墉袖子一阵搜查,口里还嚷嚷:“你带银子了吗?”

刘墉推开和珅说:“两个大男人拉拉扯扯成何体统,放开肚子吃,扶墙出来都行。”

随手掏出几十张千两银票,在手上拍的啪啪响,然后带头走得那个是威武潇洒。

“皇上,这罗锅怎不驼了?”和珅很纳闷。

乾隆一看,咦,还真是,因为长期伏案读书写字,刘墉背就有点驼了,如今意气风发还真直了不少,看来男人呀,兜兜里有钱,腰板才能挺得直!

2、

和珅一上桌,先点了八个海鲜,乾隆呢,也不客气点了一堆补品,主要前晚吃火锅闹了肚子,得去下虚火补补身子。刘墉破天荒点了个“天下一统”,说白了就是十二禽兽舌头大杂烩。

三人酒尽余欢,刘墉起身上厕所,却被和珅按住了。

“咋?又想跑?皇上,你看这刘大人又想跑人了!”

“跑个屁,银票你先拿着。”刘墉顺手把银票塞给和珅,然后哼着小曲去上厕所。

和珅数了数,居然有五万两,对着乾隆说:“这刘大人呀,还真省,这都省出五万两了。”

乾隆不动声色的“唔”了一声,眼中冒出一道凶光。

这时店掌柜跑了上来,拿了一壶好酒,赶紧给乾隆、和珅满上,才对和珅说道:“您大驾光临,怎不知会小的一声,您看您日理国事,这腰都瘦了。和大人呢,您健康才是百姓的福气,真要病了,咱老百姓肯定也不答应啊,和大人还请你多保重,这顿我请了,来来来,走一个,小老儿先干为敬!”

和珅一看,开心了,这店掌柜会说话,在乾隆面前有了面子。于是很爽快的说:“老人家,都是皇上的功劳,这顿饭啊,吃的舒心,钱分文不能少的,你不收就是看我不起!”

店掌柜摆手拒绝,和珅硬是塞了一张银票结账。

刘墉这时走过来,向和珅要银票,仔细数了又数,又向和珅摊开了手。

“和大人,这数目不对呀?我给的可不是这数!”

店掌柜看看手中的银票,又把目光投向和珅。

和珅赶紧掏出一张千两银票,一脸肉疼的说:“我说刘大人,过个手而已,至于这么小气吗?”

“和大人英明!”刘墉收回银票,拍拍店掌柜的肩膀:“下去吧,不用找了,和大人有钱!”

店掌柜千恩万谢走了,然后三人一路扶墙走了出去,和珅这才明白上了刘墉的当。

3、

三人走到河边,歇息。

和珅眉眼儿一转,就对乾隆说:“刘大人作为内阁大学士,肯定对三纲五常很熟悉的,不妨考较一下,皇上,闲着也是闲着,是吧?”顺带给乾隆使了个颜色。

乾隆呵呵一笑,还在为五万两闹心,就对刘墉说:“刘爱卿,就当凑个趣,说来听听,哪三纲?”

刘墉张口就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珅在旁边说:“啥意思呢?”

刘墉叹息了一声,说道:“和大人呢,钱多也要多读书呀!君为臣纲就是说君为主、臣为从,做臣子的都要听从君王的意见。”

乾隆说:“哦,你都听我的?不管对错?比如我要你去死呢?”

旁边和珅扑通一声跪下了,把乾隆、刘墉吓了一大跳,和珅口中大呼:“谢主隆恩!”

乾隆一听,纳闷了说道:“我说啥了?”

和珅喜笑颜开说:“皇上要刘墉去死,君无戏言,刘大人赶紧去死吧!”

乾隆这才明白和珅的坑在这里呢,于是也想看看刘墉怎么办,就说道:“刘爱卿,这儿有河,要不你就跳河死吧,我俩给你做个见证!”

刘墉拿出银票,递给和珅道:“这是维修内阁的拨款,我死了也用不上了,皇上、和大人,我去死了。”

说完,转身就走。

4、

刘墉跑回家,吩咐夫人准备洗澡水,舒舒服服洗了个澡,去去酒气。

夫人在旁边问:“相公,你咋上朝跑回家了呢?”

“都是和珅使坏,搞出什么三纲,皇上命我跳河自杀呢!”

夫人一听吓坏了:“这可咋办,皇上金口玉言,要不我找爹去说说情?”

“夫人莫怕,为夫早有对策,让他俩多等会,晒晒太阳,不急不急!”刘墉答道。

“不急啊?可是我急,相公,要不打个尖吧?你看我这肚子还没见影儿,我这什么时候才有孩儿?”夫人倒是比较急,没个孩子心底不踏实。

刘墉这下真急了说:“夫人啊,这事急不得,你看我脸,肾都亏在脸上了,明天,明天吧!”

刘墉赶紧把旧衣穿戴整齐,吩咐夫人又当头淋了一盆水,这才匆忙跑去见皇上,这时的步子比回来时狼狈多了。

夫人站在门口的身影很孤单,眼神很哀怨,刘墉跑出几十步还听到一声叹息。

5、

乾隆正摇着扇子,额上一层层汗珠,看见刘墉回来,站起来就是一声大喝:“刘墉,你还敢回来?”

和珅一旁痛不欲生的说:“皇上,这刘墉大逆不道,抗旨不遵,该定死罪!”

刘墉鄙视了和珅一眼,说道:“皇上,不是我不死,你看我这身,湿漉漉的,刚才河里爬起来,有个人让我给你捎句话。"

“啥话?”乾隆也觉得有点意思了。

“我跳到河里,眼睛一闭,哪知道到了一个地方。我睁眼一看,我的天呀!”刘墉摇了摇头,很是唏嘘。

“见到什么了?”和珅都觉得来了兴趣。

“我看见屈原、楚怀王、龙王在打麻将,我以为三缺一,也好有几个伴,这在水下也不寂寞。哪知道他们玩的是四川麻将“血战到底”,不怎么欢迎我,我加入反而使他们玩的不痛快,屈原就让我给你捎个话。”

“什么话?”乾隆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当初投江是楚怀王昏庸无能,刚愎自用,导致国破家亡,我不忍江山涂炭,便将自己沉江,不再看一眼让我绝望的红尘世间。你要跳河,你去问问你的君王,他是个昏君吗?如果是,欢迎再来,就是麻将要换个玩法。”

旁边楚怀王也叹息了一声:“也帮我问一句,他还要江山吗?”

刘墉一脸正气的问:“皇上,你是昏君吗?皇上,你还要江山吗?”

乾隆一听,这话还说个屁啊,都扯上屈原、楚怀王了,自己再为难刘墉,岂不是要做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被千世万代谩骂。因此只能假笑一声说道:“朕自然不是昏君,虽比不上始皇大帝的伟绩,也比不上皇祖父的丰功,但自认使得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盛世得以延续,人们得以富足,和珅啊,你觉得朕是昏君吗?”

和珅也觉得这刘墉太可恶,只好勉强笑道:“皇上自然是大大的明君,谁敢说昏君我就给谁急!”

乾隆、和珅都被刘墉这话气得不轻,明知道刘墉瞎扯却只能当真,谁敢把自己跟昏君拉上关系,这老百姓的口水还不得把人淹死,那时就不是刘墉投河,而是自己找死了。刘墉完全凭着机智又将了和珅一军,让和珅心服口服又完败一次。

有人说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这是真的吗?具体是怎么回事?

刘墉出生于1720年,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也仅凭自己的智慧就做到了宰相这个官位,极为的了不起,但由于刘墉生平特别的喜爱读书,比较擅长舞文弄墨,所以老百姓们都喜欢叫他“浓墨宰相”。

自从31岁那年,刘墉中了进士之后,他便成为了“天子门生”,乾隆皇帝因为看重他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便将这个“门生”一直留在了自己身边,并且给了他一个可以和和珅比肩的身份。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电视剧当中,那些关系比较亲密的君臣经常会在一起互相斗智。他们时不时就会弄出一些诙谐幽默的段子,令观众们看了之后捧腹大笑。

而“乾隆命刘墉跳河”的这件事,也在电视剧里出现过的一个段子,当时是这样描述的。

一次早朝的时候,乾隆皇帝忽然想要和刘墉来斗智,于是便互相比起诗作来,可要知道,乾隆皇帝最出名的就是他在诗作上面的水平了,他不仅没有丝毫这方面的天赋,写出来的诗也相当于小学生的水平。就凭这种实力乾隆皇帝肯定是干不过刘墉,所以很快他就输了。

可乾隆皇帝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一首诗,竟然就这么轻描淡写的被刘墉给比过了,就气不打一出来。虽然说这还是刘墉故意放水的缘故,要不然只怕是乾隆皇帝会输得更惨。但不管怎样,乾隆皇帝心中就是很不服,他一心觉得自己贵为九五至尊,肯定没有那么弱,轻易的就被人给比下去,于是乾隆皇帝便又开始去想别的办法,想要让自己扳回一局。

但是想了半天之后,还是没有想出一个所以然来,于是便吩咐和珅来为自己想想办法。和珅听后眼珠子一转学,很快便想出来一个很阴损的办法出来,那就是“乾隆让刘墉跳河自杀”。

乾隆听到这个办法后,倒是并没有觉得有哪里不妥,他是一个心高气傲的皇帝,他才不允许有人会超过自己呢,于是便又叫回了刘墉。当时的乾隆是这么说的,他先是问刘墉:“刘爱卿,你已经读过了这么多书了,想必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了解。我对其中的几句话不是很明白,你来给我解释一下。”

刘墉这时候知道乾隆要出计了,但是他却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慌乱,只是平静的问道:“皇上所指的是哪两句?”。

乾隆皇帝想了想,上前走了几步缓缓道:“父叫子亡,子不亡;君叫臣死,臣不死。说实话,这两句诗听起来倒是挺文雅的,但是我却怎么也搞不明白他的意思。”

刘墉想了想,如实回答道:“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意指不孝不忠耳。”

乾隆听后立马做出一副受教的样子,然后又板着一个脸对刘墉说:“既然如此,那我是君你是臣,现在我想让你死,你不听我的就是不忠之人了。”

刘墉听到乾隆皇帝的这句话后,立马脸色就变了,他知道乾隆皇帝输了自己一局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但是没有想到他居然会让自己去死。就在刘墉变脸的时候,他忽然又看到了站着一旁坏笑的和珅,这一下子他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于是便自信一笑,转身就朝着门口走去,只不过还没走两分钟,他突然又折回来了。乾隆皇帝问“你怎么又回来了?”

刘墉听后,当即就解释道:“皇上还没有告诉臣,臣的死法呢。”乾隆想都没有想,大手一挥就说道:“城外不是有个护城河么?你跳下去不就完了,快去吧”。

刘墉听了点点头,也没有反对转身就朝外面走去,可大约过了半柱香之后,他竟又折了回来。乾隆问道:“你这是干嘛,不是让你去跳河么?”

谁知刘墉听后却是忽然感叹了起来:“我到了护城河之后,忽然就想到了屈原,曾经屈原跳河是因为君主太昏庸了,可我的君主明明是一个明君啊,我怎可像他一样就这么跳河呢?”一番说词听得乾隆哑口无言,立马改变主意不让他跳河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有人说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这是真的吗?具体是怎么回事?

刘墉(1720~1805)是乾隆时期的内阁学士,书法家,人称“浓墨宰相”。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中的进士,那一年他31岁。进士又称为“天子门生”,由于刘墉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因此很受乾隆的赏识,于是乾隆就把这个“门生”留在了身边,从此他与和珅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

我们从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君臣之间经常斗智,诙谐幽默的段子令人捧腹大笑。“乾隆命刘墉跳河”这件事就是其中的段子,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刘墉虽然妙笔生花写就一手锦绣文章,但长得其貌不扬,并且是个罗锅。

有一天乾隆有心要调侃他一下,看看他的反应能力。眼珠一转,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诗:“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好长眠。”

乾隆写罢,故意一本正经的大声说道:“刘罗锅接旨”,乾隆把写好的诗交给刘墉。刘墉不明就里,急忙跪下口中说道:“臣接旨”。

等刘墉接过诗一看蒙圈了,心想,这分明是皇上挖苦我是个罗锅。既然如此,我就不客气了,刘墉提笔也写了一首诗,然后交给了皇上。

乾隆一看,刘墉的诗是这样写的:“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家邦。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银两万两。”

说实话这首诗不卑不亢,柔中带刚把皇上挖苦自己的话怼了回去,不仅如此,刘墉还白得了两万两白银。

原来按照清朝的规矩,凡是皇帝赐封了名号的官员,吏部每年要给2万两的赏银。

乾隆看到刘墉的诗后很佩服他的机智,但心中不服,他要想法扳回一局,于是引出了“乾隆让刘墉跳河自杀”的段子来。

乾隆是一个心高气傲的皇帝,不容许别人超过自己,这一点和珅最了解。

乾隆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每次都让和珅和刘墉一同写诗作赋,和珅每次都故意写错一个地方,目的就是让乾隆为他纠错,这样一来就显得乾隆比别人高一筹。

和珅善于察言观色,深得乾隆的喜欢,为了乾隆斗过刘墉,和珅为乾隆出了这个让“刘墉跳河”的主意。

等到第二天散朝后,大殿里只留下了乾隆、刘墉与和珅三人。

乾隆依照和珅的主意对刘墉说:“刘爱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关系解释有这样几句话我不太明白”。

刘墉说,“皇上哪句不明白”?

乾隆马上说。:“父叫子亡,子不亡”谓之何如?刘墉说:“此子不孝也”。

乾隆又问:“君叫臣死,臣不死”谓之何如?刘墉答道:“此臣不忠也”。

乾隆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说:“既然如此,我是君,你是臣,你必须听我的,刘爱卿,你去死吧”。

刘墉心中暗暗叫苦,原来皇上在这挖了坑,一抬头看到和珅抿嘴偷乐,心中明白是他搞的鬼,狠狠瞪了他一眼,和珅就当没看见。

刘墉愁眉苦脸站起身来往外走,走到门口回来了。

乾隆问“怎么回来了?”刘墉说“皇上还没说我怎么个死法呢?”乾隆想了想说,“你去跳河自杀吧,城外有护城河,去吧”。

刘墉转身走了。乾隆当然不是让他真死,如果刘墉不去跳河,乾隆就以抗旨不尊为理由,取消刘墉每年额外的两万两白银。

假如刘墉真的去跳河,他暗中派的保护他的人,就会马上把他救上来,刘墉就算输了这一局。

乾隆在大殿里坐等结果,大约半炷香后,刘墉又回来了,乾隆以为刘墉输了,于是问“刘爱卿怎么又回来了?难道要做不忠之臣!”

刘墉不慌不忙地说:“皇上,我到护城河准备要跳的时候,突然从河里走出来一个人”。

乾隆很好奇,急忙问“这个人是谁啊?”刘墉说:“是楚国大夫屈原”。当时屈原对我说,当初我跳河是因为遇到了昏君。你遇到的是明君为何也要跳河呢?”

我一听寻思,我跳河事小,但让皇上背上昏君的恶名事大。所以我就回来想问问皇上,我是跳还是不跳呢?

乾隆立马改变了主意,他不想当昏君。于是说,刘爱卿忠心可嘉,真乃我大清的屈大夫也,今端午节,咱们君臣一起过节吧。刘墉用他的智慧和机智又赢了一局。

文/秉烛读春秋

有人说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这是真的吗?具体是怎么回事?

话说某日乾隆让刘墉去跳河自尽,刘墉确实是半柱香后才湿漉漉的回来,并且刘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说了一番话,反倒哄得乾隆高兴还赏了刘墉百两黄金,这是为何呢?下面详细说来。

这件事本来是源于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珅的小舅子奎海,这个奎海是出了名不学无术的京城恶少,仗着姐夫和珅权大势大,在民间肆意妄为,有一次奎海强抢民女,后来这女子上告顺天府尹陈继善,奎海却仰仗着姐夫和珅的权势与陈继善勾结,最终陈继善反而将告状的民女囚禁起来,这女子一时想不开就自尽而亡,可以说她是被奎海和陈继善联合逼害。

这件事传到了大学士刘墉这里,刘墉向来在民间有布衣宰相之称,为官清廉刚正,最为憎恨大贪官和珅,所以与大贪官和珅势同水火,刘墉一听说和珅小舅子奎海如此罪恶滔天,他就决定要替其伸冤。

刘墉先是微服私访告状到顺天府,结果反被不认识他的顺天府尹陈继善打了板子,还关进大牢。刘墉的随从看刘墉进了顺天府总也不出来,就觉得有问题,就以刘墉的名义去找顺天府要人,陈继善一看这下可坏了,赶紧就把这事告诉给了和珅。

和珅当然不敢明面得罪刘墉,毕竟这件事是奎海有罪在先,他赶紧跑到牢里去接刘墉出来,并给刘墉赔礼道歉,但刘墉这回反倒在牢房里摆起了架子,给和珅放下话,奎海不进来坐牢,他不出去。

刘墉是一品大员,如果关在顺天府大牢里不出去,第二天早朝看不到刘墉,那乾隆肯定就得过问这件事,而这件案子本来就是奎海犯了重罪,如果让乾隆过问那肯定就不太好了,所以和珅不敢让刘墉一直待在顺天府大牢里,无奈之下和珅只得先让顺天府将奎海抓进大牢,这样刘墉才被随从抬了出来。

由于刘墉挨了板子,被打得不轻,第二天他就请假没有上朝,这边和珅为了讨好刘墉,一大早起就带人给刘墉买了很多补品来探望他,其实主要是替奎海向刘墉求情。与此同时,乾隆听说刘墉被打了没来上朝,也亲自来到刘墉府上看望刘墉,这一来刘墉、和珅以及乾隆君臣三人就都在刘墉家中聚在一起了。

刘墉一看乾隆到了自己家里,立刻就想出了办法收拾奎海,他就趁乾隆探望之际拿出了之前写好的关于奎海这件案子的三分奏折。

只见刘墉趴在床上对乾隆说:“臣有一本要上奏皇上。”

刘墉突然这上奏一本,给乾隆整得很不开心,乾隆说:“平时你没事就上奏一本上奏一本的,这都在家休养了,我到了你家来看你,你还都不肯放过我,你还要来一本啊。”

刘墉:“臣这一本是请皇上嘉奖和珅和大人。”乾隆听完刘墉这话,都愣了起来,心说平时这刘墉与和珅素来水火不相容,怎么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刘墉还让自己嘉奖和珅了呢。

乾隆呵呵一乐:“哦,这倒有意思啊,刘爱卿,说来听听为什么让朕嘉奖和珅啊。”

刘墉从容答道:“皇上,这和大人大义灭亲,昨日亲自将害人致死的要犯奎海打入大牢,皇上,这奎海乃是和大人的小舅子,这和大人大义灭亲,心不动手不软,让臣十分的钦佩,所以特请皇上奖赏和大人。”

乾隆一听也笑了,毕竟乾隆当时十分信任和宠爱和珅,于是乾隆回头问和珅:“是这样的吗?”

和珅在旁边赶忙满脸陪笑地答道:“是的,是的,皇上,奴才不敢徇私枉法。”

刘墉又在旁边说道:“这和大人此举大义灭亲可以为百官表率,因此臣恳请皇上嘉奖表彰和大人大义灭亲之举。”

乾隆在一旁听得直点头:“好,来啊,赐和珅黄马褂一件,黄金百两,刘爱卿,这一本奏得好,朕准了。”和珅在一旁听得赶忙跪下谢恩,这一边跟随乾隆的太监就赶紧将黄马褂和百两黄金给和珅拿了上来。

乾隆还一边高兴地夸着刘墉与和珅摒弃前嫌,齐心合力呢,紧接着刘墉又奏了一本:“臣还有一本要奏,顺天府尹陈继善勾结奎海,草菅人命,徇私枉法,还当堂殴打朝廷大学士……”

乾隆正想着刘墉与和珅能摒弃前嫌,齐心协力为大清效力而高兴,这一听刘墉上奏顺天府尹陈继善的事,直接挥挥手:“甭奏了,这种昏官,直接斩了吧。”

和珅一边穿着乾隆赐的黄马褂,一边心想着这陈继善打了刘墉板子,肯定是把他得罪透了,想让刘墉消气,这陈继善必须得出来背锅,这样刘墉消了气也能放过奎海。

于是和珅一边穿黄马褂一边附和着乾隆:“对,皇上英明,这陈继善就该杀,必须得杀了他,不杀他怎能对得起刘大人受此大辱,也难消我心头之气。”

乾隆这一说杀陈继善,这边跟着他的太监就紧接着高喊:“顺天府尹陈继善徇私枉法皇上有旨斩立决。”这圣旨就算是传了下去。

其实刘墉这是欲擒故纵之计,紧接着刘墉又向乾隆奏了第三本:“臣还有一本要启奏。”

乾隆正与和珅在一旁欣赏刘墉的字画时,刘墉又说出再上奏第三本,这时候乾隆与和珅就都明白了,这刘墉的硬茬在后面了,他这第三本必定是上奏乾隆让他诛杀奎海无疑。

这奎海虽然有罪,但毕竟是和珅的小舅子,乾隆十分宠爱和信任和珅,他本意是想给和珅一个面子,暂且绕过奎海,所以刘墉这一喊第三本要奏,乾隆就顾左右而言他,想跟刘墉这打岔糊弄过去。

但刘墉眼里不揉沙子,他还是不依不饶上奏最后一本,坚持请乾隆严惩奎海,刘墉:“皇上嘉奖和大人,诛杀陈继善,起因皆因奎海,这奎海才是罪恶之源,不杀奎海,如何对得起和大人的奖赏,如何让和大人担得上大义灭亲的名号。”

和珅在一旁听了赶紧连连跪下替奎海向乾隆求情,乾隆也替和珅向刘墉求情,但是刘墉坚持要斩杀奎海,并且明言:“皇上已经赏赐了和大人,那是因为和大人大义灭亲,但如果不依法严惩奎海,那和大人的义又在何处呢?”

乾隆这时候就发现自己合着又着了刘墉的道,他早就在这给自己挖好坑,逼着自己要严惩奎海。于是乾隆就说:“既然是因为朕赏赐了和珅,那这样,和珅你把这百两黄金给朕退回来,把那黄马褂脱下来,就当朕没有赏赐过你,这件事刘爱卿你就看在朕的面子上就算了吧。”

这一边和珅听得很开心,赶紧连忙说:“对,对,奴才这就脱下来。”一边说着就一边脱着黄马褂。

刘墉赶紧说道:“皇上,这可不行,天子乃一国之君,一言既出,金口玉言,怎么能出尔反尔呢。况且和大人亲自下令抓捕奎海归案,本身就是大义灭亲功不可没之举,皇上的赏赐和大人受之无愧。”

刘墉这一将乾隆反而把乾隆给难住了,乾隆说:“照你这么说,和珅受赏当之无愧?”

刘墉:“皇上,绝对得当之无愧。”

乾隆:“这么说赏了和珅就必杀奎海?”

刘墉赶紧借着乾隆这个话茬冲着外面传旨的太监高喊:“皇上说了,赏和珅,杀奎海。”紧接着外面侍奉传旨的太监就把这道“赏和珅,杀奎海”的旨意传了下去。

这一下旨意就传了下去,奎海就等于被判死了,和珅当场就给乾隆哀哭跪下,乾隆一看自己这是被刘墉愚弄了,也是十分震怒,乾隆质问刘墉:“刘墉,你敢假传圣旨啊,朕并没有说过杀奎海。”

刘墉答道:“可是皇上刚才赏了和大人。”

乾隆:“朕是赏了和珅,可朕并没有说过要杀奎海啊。”

刘墉:“皇上刚才说的话不就是赏和珅,杀奎海,臣只是遵照皇上旨意传达,并没有假传圣旨。”

乾隆:“朕说的是道理应该如此。”

刘墉:“皇上您不想按道理办事情吗?”

乾隆一时之间被刘墉怼的语塞,这一边和珅知道小舅子奎海这回是必死无疑了,于是和珅开始在旁边煽风点火,挑拨乾隆,和珅对乾隆说道:“皇上,事到如今您清楚了,这刘墉仗着小聪明设了圈套戏弄皇上,今天该杀的应该是刘墉。”

乾隆果然在和珅的挑拨下震怒了,他对着刘墉大喊道:“刘墉,你好大的胆子,你敢找朕的话茬代朕行事,对,朕是说过赏和珅,杀奎海,可朕还说过看在和珅的面子上网开一面,你为什么不照这个意思去办了?”

刘墉:“皇上你是说了网开一面,可您并没有说过不杀奎海,按照大清律奎海之罪当牵连家人,现在只杀奎海已经是网开一面。皇上乃金口玉言,臣字字句句都能体会圣意,绝不敢有半分掺假。”

乾隆:“好你个刘墉,你真是油嘴滑舌,朕是金口玉言,好啊,那朕让你死,你去吗?”

刘墉这一下却失误了,他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刘墉刚说完这话,自己就立刻觉得坏了,他就想到万一皇上这在气头上真让他自尽这可怎么办呢。

果然,和珅在一旁一听这话,喜上眉头,赶紧跟乾隆说道:“皇上,您已经下了旨意了让刘墉死了。”

乾隆听后一愣:“嗯,我说什么了?”

和珅:“您叫他死啊。”

乾隆:“我叫他死了吗?”

和珅:“啊,当然了,而且刘大人自己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亘古不变的大道理。”

乾隆这一下也觉得应该借着这个机会惩罚一下刘墉,他就说道:“对啊,既然我说了,那就是金口玉言,好,刘墉,你就去自尽吧。”

旁边和珅一边嘲笑刘墉,一边说道:“想不到啊,刘大人你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接皇上圣旨吧。”

刘墉眼睛咕噜一转就说道:“谢皇上赐死,臣刘墉拜别皇上,等臣转生再世之后再来孝敬皇上。”

乾隆一挥手:“哎呦,走吧走吧,你这一世就够麻烦了,还下一世。”

刘墉紧接着问道:“皇上,您要臣怎么自尽呢?”

乾隆:“我到你们家来的时候,看你们家有个湖,真看清清凉凉的,你往湖里一跳不就得了,你就去跳湖吧,朕在这等信。”

和珅还在一旁奸笑:“刘大人一路走好啊,小弟在这给你送行了。”

刘墉回了一声“遵旨”,就在家人的搀扶下准备去投湖。乾隆与和珅就在屋里等着刘墉的死信,和珅还饶有兴致地陪乾隆下起了围棋。

刘墉出门不一会,屋外就传来刘墉家中下人和家人的哭泣哀嚎,乾隆一听这个也有点后悔了,他并没有真想赐死刘墉,只是被将到这了,心着看看这刘墉有什么聪明才智能化解,结果反而听到了刘墉家人和下人哀泣之声。

这时乾隆旁边的太监还过来相劝:“皇上真要赐死刘大人吗?咱们大清国可不能没有刘大人啊。”

旁边的和珅赶紧搭言:“大清国没了刘墉,照样运转得开,明天太阳也照样得从东边升起来。”

乾隆与和珅下了会棋,不一会太监就进来禀报,说刘墉真的跳湖自尽了,这会下人正背着他的尸体往这走呢。

乾隆一听这个就懵了,他对太监说:“什么?他真的死了?你看清楚了吗?”

太监答曰:“看得清清楚楚。”

乾隆当场就急眼了,拍桌子痛斥太监:“你这糊涂蛋,你怎么能真让他自尽不拦着他呢?”

太监喊冤道:“皇上,是您让他自尽的啊。”

乾隆:“是朕让他自尽的吗?你这糊涂的刘罗锅啊,朕让你自尽你还真自尽啊。”

不一会下人就背着刘墉进到屋里来,乾隆只见刘墉浑身湿漉漉的,但他并没有死,只见刘墉一进屋在下人的搀扶下就给乾隆跪下了,刘墉说道:“臣刘墉叩见皇上。”

乾隆一看刘墉没死心里也挺高兴,但他还是故意板着脸想刁难一下刘墉,问道:“你怎么又回来了?违抗君命,你还是活不成啊。”

刘墉答道:“臣不敢违抗君命,臣已经投过湖了。”

乾隆:“那你怎么还活着,刘墉,欺君之罪也是要杀头的。”

刘墉:“皇上,臣投湖之后碰见了一个人。”

乾隆:“谁啊?”

刘墉:“楚国大夫屈原,他问我:‘你怎么也投水自尽了?当年我投水而死是因为我遇到了昏庸无道的楚怀王,我郁郁不得志,所以投湖而死,难道你也遇到昏君了吗?’屈原这话一下就点醒臣了,臣一想,臣死是小事,但不能玷污了皇上的一世英名,所以我就跟屈原说当今我主乾隆皇帝乃旷世之明君,你那昏庸无道的楚怀王岂能与我们当今皇上相比,我是失足落水,于是臣就上来了,来到皇上面前,所以,皇上您说我做的对不对呢?”

刘墉这是既将了乾隆,还将乾隆大大吹捧一番,乾隆听过果然龙颜大悦,哈哈大笑着说道:“刘墉啊,你做得好,做得好。”

旁边和珅一看没陷害成刘墉,就赶紧又给上眼药,他向乾隆说道:“皇上,这刘墉分明是一派胡言,他怎么会遇到屈原,分明是戏弄皇上。”

此时乾隆早已经不再生刘墉的气,他之前还真担心刘墉投水自尽,后来又被刘墉这么一吹捧,刘墉刚才给他设套的气早就消了,所以乾隆也不想再追究刘墉,他就对和珅说道:“哎呀,你少说两句,你怎么知道他没遇到屈原,你又没和他一起去投水,刘爱卿这话说的朕很高兴,真喜欢听。”

紧接着刘墉又开始了煽情表演,他一边流泪一边对乾隆说道:“皇上,臣这一去如隔三秋,臣这一会对皇上是无上思念,臣实在是一刻不能无君啊。”

刘墉这一番煽情让乾隆大为感动,乾隆也是伤感地说道:“刘爱卿啊,你这是连死都顾着朕的名声啊,真是忠臣也,下旨,赏刘墉黄金百两黄马褂一件。”

就这样刘墉就得到了乾隆赏赐的百两黄金和黄马褂,其实刘墉根本就没有投湖,他是出了屋子就赶紧先让家人和下人们都假装哀嚎哭丧,给乾隆造成了他真的投湖自尽的感觉,然后他直接穿着衣服泡到了浴盆里泡了一会才湿漉漉出来见乾隆,他早就想好了如何应对乾隆,所以刘墉凭借着过人的机智,不仅化险为夷,还将乾隆捧的高兴,最终还得到了黄金和黄马褂的赏赐。

其实这个故事并非历史上的真事,而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面的桥段,而这部电视剧中的故事题材基本是取源于民间传说,所以并非真实史实。

历史上的乾隆不可能这么好被刘墉糊弄,而且也不可能这么随随便便就赏赐大臣百两黄金。因此说这只是电视剧中经过艺术加工的桥段而已。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有人说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半柱香后回来对乾隆说了句话,乾隆立即改变主意,这是真的吗?具体是怎么回事?

这个故事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一个情节。当年这部电视剧火遍了大江南北,至今说起里面的故事还叫人津津乐道。

在剧中,大贪官和珅和刘墉斗智,你来我往,和珅就从来没有赢过。

且说这一天,屡败屡战的和珅眉头一皱,想到了一个整治刘墉的主意。于是便找到乾隆,希望他能配合自己演一出戏。

乾隆一听,顿时来了兴致。平常看刘墉和珅斗智,吃瘪的总是和珅,看久了难免起腻,听说能让刘墉也吃个闷亏,乾隆自然是乐见其成。

他当即召来刘墉,三个人扯了一番闲篇之后,和珅假装自己什么都不懂,顺口便道:"皇上,奴才愚昧无知,不晓得三纲五常中的这君为臣纲作何解释?"。

乾隆一听,知道这是和珅给刘墉挖的坑,便转头对刘墉说:″刘墉,你饱读诗书,你来说说是怎么回事?"

刘墉心中跟明镜似的,却佯装不知,一本正经地答道:"回皇上,这君为臣纲,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哦!"乾隆道:"如果君叫臣死,臣不死呢?″。

刘墉道:"君叫臣死,臣不死,那么这臣子便是不忠。按律当斩"。

乾隆道:"也就是说,如果今天朕要你死,你断然没有生还之理,是不是?″。

刘墉道:"是!"。

乾隆和珅心中暗喜,对上一眼。乾隆脸色一沉道:"既然如此,那么朕今天就赐你一死"。

刘墉不慌不忙,跪伏于地,高喊:“谢主龙恩",站起身来却一动不动。

和珅急了:"刘墉,你莫非还想抗旨不成?"

刘墉道:"你急什么急!我还在等皇上示下,看看给我怎么一个死法?"。

乾隆想了一下道:"那你就跳河吧!"。

刘墉转身就走。还没等到半柱香的功夫,却见刘墉一身湿漉漉地又跑了回来。

乾隆心里正暗自自责呢!想到自己只是开个玩笑,竟然折损了大清朝一员肱骨之臣,这哪是一代明君所为之事。

这时见得刘墉进来,虽松了一口气,却又恼其抗旨不遵,目无君上,喝问道:"朕命你跳河自杀,你怎么非但不死,还跑回来了?"。

刘墉道:"臣岂敢抗旨不遵。臣接旨出去,一头就扎进水中,在水中遇见一个人,和臣说了几句话,臣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就从水里爬着跑回来了"。

乾隆奇道:“你遇上了谁?"。

"楚国大夫屈原"刘墉一本正经地道:"他拉住臣的手问:‘你为什么跳河呀?难不成你也遇上了楚怀王那样的昏君吗?’。臣一想,臣这一死事小,却关系到皇上的清誉,皇上可是难得的有为明君,岂能因为为臣而背负昏君之名。所以想都没想,就跑了回来"。

乾隆听了,很是高兴,明知刘墉满嘴胡沁,听他夸赞自己是有为明君,心里暗自得意,自然也就不再追究刘墉抗旨不遵的事情了。

这故事十分精彩,却终究只是一个故事。事实上刘墉要比和珅大上三十岁,等到他六十二岁从地方进入中央时,和珅早己权倾朝野,炙手可热。

他和乾隆和珅真正交集时的状态,史书有记:“惟以滑稽悦容委蛇其间"。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乾隆和珅面前,他只有赔着笑脸说着笑话取悦于人的份儿,哪里有半点泰然自若的从容。至于如故事中的斗智,只能是今人的想像罢了。

然而也并非无中生有。因为和珅案的的确确是刘墉奉旨查办的,公元1799年,七十九岁高龄的刘墉奉嘉庆之命,查出和珅二十项罪名,一举扳倒了这中国历史上第一巨贪。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虽然残酷,但在乾隆朝被嘉庆朝的更替之间,我们却能在刘墉的身上看到人性复杂的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