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我可以断言,徐达和刘伯温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忌惮的两个人。徐达的领军能力,堪称天下第一,没有他打不赢的胜仗。刘伯温号称诸葛在世,智谋天下无双,就连聪明绝顶的朱元璋,都会自叹不如。
建立大明以后,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徐达的呢?徐达无疑是大明王朝建国的第一功臣,不管是平定陈友谅、张士诚,还是北伐蒙元,徐达都是军事上的第一统帅。可以说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一多半都是徐达打下来的。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明史》所以他被评为开国六公中的第一位应该是稳的,可是结果出来以后,所有人都懵了。李善长居然排名第一,而战功卓著的徐达却屈居第二。倒不是说徐达心里会有怨言,只是所有人都看得十分明白,李善长哪一点能够跟徐达相提并论呢?
其实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李善长是文职,是负责大军后勤的重要人员,自然是功劳不小,可是跟徐达比起来其实还差了很多。朱元璋之所以将李善长提拔为第一,就是为了打压徐达。
太平的宰相比太平的将军要重要的多。在朱元璋的概念当中,现在已经建立了大明王朝,基本上也没有仗要打了。治理国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年那些带兵打仗的武将,都可以退役回家享福了。徐达排名第二就是给这些人一个警醒,李善长这样的文官,在这个时候要比武将重要的多。
而且武将在太平时期,极有可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朱元璋必须要打压这些武将。至于李善长这样的文臣,在朱元璋看来并没有多少威胁,提拔起来便可以为己所用。
当年汉高帝刘邦在建立大汉朝后,也将管理后勤的萧何封为功劳第一,那战功卓著的韩信自然也是不服气,其实刘邦和朱元璋这么做是一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提拔善于治理国家的文臣,转移集团重心。
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充当运筹帷幄的作用,相当于曹操的荀彧。刘伯温是真的不简单,他加入朱元璋集团以后,帮助朱元璋分析天下形势,使得朱元璋终于认清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他告诉朱元璋,张士诚不过是守成之君,不足为虑。可是陈友谅却是心腹大患,必须要先解决陈友谅回过头来再对付张士诚就方便得多了。
而且在很多人都奉劝朱元璋投降陈友谅的时候,刘伯温站了出来充当了鲁肃的作用,他告诉朱元璋,但凡说要投降的人,都可以杀掉,陈友谅虽然兵势浩大,可是已经是骄兵,只要朱元璋这边沉住气,一定可以战胜陈友谅。
正是凭借刘伯温的分析,朱元璋才坚定了跟陈友谅决战的信心。所以没有刘伯温的话,朱元璋是不可能一统天下的。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刘伯温的呢?既然朱元璋要提拔文臣,刘伯温当是文臣中最聪明的一个,自然应该受到重用。可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给刘伯温的爵位居然是伯爵,封伯爵的都是次一等将官包括朱元璋侄子辈分的人该有的封赏,而老朱偏偏给了刘伯温这么一个爵位。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而且李善长成为了宰相以后,刘伯温不过是一个御史中丞。为什么朱元璋要给刘伯温这么大的羞辱呢?其实朱元璋虽然爱惜刘伯温的才华,骨子里却十分反感刘伯温这种人。
刘伯温是元朝的进士,是非常有学问的人。因为厌倦了元朝腐败的官场,所以才辞官回家,由此可以看得出,刘伯温的性格是比较耿直的,他不喜欢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朱元璋是非常霸道的人,他才不管你愿不愿意,而且朱元璋没读过书,跟刘伯温比起来就是文盲级别,所以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打心眼里是瞧不起他的,他自然也不会让刘伯温多好过。
刘伯温的爵位看似是打压,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措施。在老朱眼里,刘伯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不希望刘伯温掺和到李善长那一帮人的事情当中去。淮西党羽众多,朱元璋本人就是淮西一党的人,所以他更加知道,剿灭淮西党才能让大明江山太平下来。
然而这帮人都是开国元勋,不能立刻就动刀子,只能让刘伯温远离这帮人,打压刘伯温,其实是为了让淮西集团更加猖狂。刘伯温完全可以跟他们较量,但这不是朱元璋的目的,朱元璋想要彻底剿灭淮西集团,所以必须要让刘伯温失去跟他们较量的实力。
可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刘伯温居然会被淮西集团给害死。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朱元璋害死了刘伯温,不过我更倾向于是李善长集团害死了刘伯温。正是因为刘伯温被害死这件事,彻底触怒了朱元璋,最终朱元璋出手,将淮西集团彻底颠覆。
总结:徐达功高盖主,刘伯温聪慧绝伦,这都是朱元璋所忌惮的。刘伯温和徐达一文一武,是朱元璋最重要的文臣武将,可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会被朱元璋所忌惮。他们两个都有匡扶天下的才能,一旦脱离了朱元璋的控制,将来会不会对大明王朝有所影响,这是老朱心里没底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朱自私地打压了这两位开国元勋,就是为了保证朱明王朝能够平安长久。甚至到后来刘伯温被胡惟庸所害、徐达吃烧鹅病发,据说跟朱元璋都脱不了干系,这是朱元璋的自保之道。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大明开国谁的功劳最大?可能有人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刘伯温呀”。确实经过后世几百年的不断拔高,刘伯温的形象染上了一层仙气,仿佛朱元璋能得天下,全靠刘半仙的金手指指点。
在明武宗正德朝的时候,刘伯温已经有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样的溢美之词。其实说穿了,不过是江南文人之间的花式互捧而已。资历浅、功劳低的刘伯温凭什么封公爵?还和李善长比,他也配?
至于开国战功第一的徐达为何会在公爵排名中屈居李善长之下呢?这个和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位有关。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两个问题。
李善长与刘伯温剧照
刘伯温的特长- “潇洒”的干饭人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作为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的进士,刘伯温在大元朝官场上其实一直混得不太得意。中举之后的刘伯温没有官做,在家待岗了三年后才在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被授予了一个正八品的芝麻绿豆官:江西高安县丞。
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刘伯温一干就是五年。对于他这五年的表现,《明史》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有廉直声”。但是五年不升职谁也受不了,刘县丞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谁爱干谁干,反正老子不干了。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休息了一年多的刘伯温再度出山,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儒学提举司,设于各行省所在地,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等事。每司设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看来辞官之后也是有所收获的,至少级别从正八品升到了从七品,了不起。
但是这份新工作刘伯温只干了大约一年,就再度辞职回家。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刘伯温在老家、丹徒、杭州等地隐居,一直潇洒快活到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这一年,刘先生已经42岁了。自23岁高中进士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只上了不到六年时间的班,真正我辈干饭人的楷模。即便如此,仍然不妨碍文人间的花样互捧。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刘伯温故居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被认为是“再世诸葛亮”的刘伯温出山对付海贼方国珍。《明史》刘伯温本传对其在平叛行动中的表现大加褒扬,以至于笔者都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诸葛伯温”扇子摇几下,方国珍就要灰飞烟灭了。结果呢,元朝大军几次会剿方国珍,来一次败一次,江浙行省参政朵儿只班、左丞孛罗帖木儿等一二品高官先后被俘。最终元廷被迫对方国珍实施招安,剿匪不力的刘伯温则再度失业。
转眼又过了8年,时间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50岁的刘伯温收到了一份来自于南京的工作邀约。虽然对方没有像当年的刘备一样三顾茅庐,赋闲多年的刘伯温还是主动和龙泉人章溢、丽水人叶琛一起再出发,这一次他的主公是一代雄主朱元璋。
- 天象观察家
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25岁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成为了一方诸侯。而直到至正二十年才加入阵营的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中的资历确实太浅了。
那么资历不够,能否靠战功来弥补呢?很遗憾,也并没有。刘伯温归附朱元璋以后的主要工作,更多地在于观察天象。比如当陈友谅奔袭南京,一时人心惶惶之际,刘伯温指出“天道后举者胜”,鼓舞了众将士作战的信心。朱元璋准备出师九江讨伐陈友谅,刘伯温指出“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天命也”,意思就是此行必胜。当老朱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决战之时,刘伯温又提出“金木相犯日决胜”的说法。
换句话说,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更多地以一个术士的形象出现,通过对天象的解释来坚定朱元璋集团的作战信心。至于实打实的战功,无论在《明史》还是《太祖实录》里面,都是找不出来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刘伯温和汪广洋一起受封伯爵。汪广洋的诰文中,有“就职从征,剸繁治剧,屡献忠谋,驱驰多难”这样的高度评价。而刘伯温的诰文中,所提到的最大功劳就是“累察乾象,多效谋猷”,说白了还是当一个术士来用。
朱元璋与刘伯温剧照
李善长的能力- 君臣一见如故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换句话说,李善长读过书,但是并没有功名,和刘基那些在元朝中过进士的文人是有区别的。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冬天,朱元璋带着徐达、汤和等嫡系小伙伴离开濠州,南下经略定远,最终目标是滁州。
南下滁州途中,李善长求见朱元璋,二人一见如故。熟知历史的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来激励同样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同时提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治军纲领,从维度上拔高了朱元璋的视野,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善长是个推崇法家的文化人,这在大老粗聚集的义军中极为罕见。朱元璋有了李善长的辅佐可谓如虎添翼,而他的主公、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甚至也打起了李善长的主意。颇有识人之明的李善长对郭子兴不屑一顾,坚决站到了貌似弱小的朱元璋一边,这反过来让老朱对他更为倚重。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剧照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率部渡过长江,攻克太平府。其本人出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李善长则是帅府都事。很快老朱攻克集庆,升任龙凤政权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则出任参议。李善长既要参谋军事,又要制定规章制度,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忙得不亦乐乎。这个时候的刘伯温在干嘛呢?在吟诗作对,享受风花雪月。
太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为参议。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放心地用兵而不用担心粮饷问题。也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大胆地御驾亲征而不用担心老根据地的安危。《明史》中对于李善长在这个阶段的表现,是这样描述的:“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平定张士诚之后论功行赏,吴王朱元璋册封了三位国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三人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三人之中则以李善长为首。
对于朱元璋来说,评判手下的功劳,从来不单纯的以战功来计算。在他老人家看来,外出征战和居内留守,其重要性不分彼此。就拿本次平定张士诚之战来说,固然徐达、常遇春等领兵将领自然值得嘉奖,但担负留守重担的冯胜(冯宗异),其功劳也不能一笔抹杀。在创业阶段,有幸跟着朱元璋这样的老板,想必是人人乐于效劳的。
但从军在外,与经营布置在内者,任虽不同,其劳则一。冯宗异留守京城,军府之事独任其劳,亦宜受赏。—《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
徐达剧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共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朱元璋在封赏之前特地事先声明“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意思就是本次不管是爵位、俸禄、官职还是排名,都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无人可以反对。至于李善长和徐达,这一次同时“进封大国”。李善长封韩国公,在公爵中排名第一。徐达封魏国公,排名第二。但是为了平衡,老朱给了徐达大明第一高薪:岁禄五千石。李善长则是第二高薪:岁禄四千石。
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右丞相徐达与朕同乡里,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摧强抚顺,劳勚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余悉据功定封。—《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当年李善长将朱元璋比作刘邦,现在投桃报李,朱元璋也将李善长比作萧何。此时的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韩国公李善长56岁,春风得意。
结语:从加入朱元璋集团开始,李善长一直就是幕僚中第一人。到明朝开国之时,李善长已经为朱元璋兢兢业业地服务了十七年。朱元璋集团所有的法律规章,税收粮草,都是李善长一手操办。在夺取天下的征程中,朱元璋可以没有刘伯温,但却一定不能缺少李善长。这就是为何李善长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能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的原因。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
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
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
1、时间短
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
2、资历低
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
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
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
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
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
3、职位关系
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
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
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
4、出身
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
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年),患病离世。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刘伯温不是朱元璋家乡的人,封公爵,定是文第一,武第二。所以刘伯温没封。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赐封赏开国功臣,分别封了六个公爵,二十八个侯爵,十一个伯爵(公爵是最高等的爵位,而伯爵是最低等的爵位,侯爵居中)。公爵排第一的是李善长,侯爵排第一的是汤和,伯爵排第一的是刘伯温。
有的人或许纳闷了,刘伯温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如同诸葛亮一样的角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事实也是如此,可为何只封了一个伯爵?刘伯温封了一个伯爵不说,而徐达身为开国第一武将虽然封了个公爵,但是却居于李善长之下,这又是为何?
先说说为什么刘伯温不是公爵有不少人觉得刘伯温曾是元朝的官吏,所以朱元璋不敢重封他,这是纯粹的无稽之谈!
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此时正值元朝中期,政治还不是那么黑暗,再加上刘伯温是个天才,过目不忘,一次性能读七行字,而且领悟性相当的高,儒学经典、阴阳五行、天文地理一读就懂,所以仅二十二岁就考中进士,二十五岁当上高安县丞。
刘伯温的元朝官吏政治生涯仅有二十二年,在这期间刘伯温当过江西行省椽史,相当于今天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当过江浙儒学副提举,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副厅长;当过元帅府都事,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参谋长。
刘伯温当了二十二年的官,但是从未有过一次当过一把手,刘伯温这个人又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在当官期间,他曾不断进言,但是他的进言从来不被一把手当过一回事,也因此在四十七岁那一年,刘伯温一气之下辞官归乡。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伯温并不是那种死忠于一个朝代的人,而是属于那种“择木而栖,择主而侍”的人。
刘伯温年少时曾写过一首诗,名为《公子行》:“玉勒金鞍照地光,驼裘珠帽绣文章。平明上马归来醉,他日清朝作栋梁。”诗中刘伯温的志向一览无遗,期盼着改朝换代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对于刘伯温的这些旧事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朱元璋也不可能在打天下期间重用刘伯温了,谁会在干造反这种诛九族的工作时,去重用一个履历不明的人。
真正迫使朱元璋只敢重用(主要体现在参谋方面)刘伯温,不敢重封刘伯温的原因是,刘伯温太过精明,精明到朱元璋一想起来就后怕。
从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第一天开始,刘伯温就从未涉足过最高统治机构,从来都是担任着参谋一类的角色。
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刘伯温担任的是军师;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刘伯温担任的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言官的头领,而这时领导最高统治机构中书省的是李善长。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大举进攻安丰。安丰这个城池对于朱元璋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安丰中的一个人对朱元璋而言却是相当的重要,这一个人就是韩林儿。
朱元璋是隶属于红巾军的造反势力,而韩林儿是红巾军名义上的皇帝,说简单点,韩林儿就是朱元璋的老大。现如今老大有难,怎么能够不帮?
刘伯温提出反对意见,如果发兵安丰,陈有谅突然打过来怎么办?再者说了,你朱元璋现如今势力庞大,早已经大过你之前的老大韩林儿。而且你现如今又占据应天这块虎据龙盘之地,有成就一般大事业的势头。你得想清楚如果你将韩林儿救了出来,得要怎么处理?难道将这么多年的心血拱手让人吗?很显然你是不可能的。韩林儿现如今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活着不如死了的人,现如今机会来了,你干嘛要去救呢?
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话,在刘伯温的苦苦哀求下,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前往安丰解救韩林儿,最终韩林儿果真被朱元璋解救了出来。朱元璋这时估计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弑君这个恶名他是背定了。
对于刘伯温苦苦劝说朱元璋不去救韩林儿这件事情,相信朱元璋在后来一想起来就毛骨悚然。每一位皇帝都不想自己的手下是一位厚黑学高手,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手下拿捏的死死的。
厚黑学并不能凸显出刘伯温的可怕,神机妙算才最能够体现出刘伯温的可怕。
鄱阳湖之战的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船上指挥战争,躺在朱元璋旁边的刘伯温突然间站起来,拉着朱元璋就往另一条船上奔去。朱元璋来不及细问,只能任由刘伯温摆布。当朱元璋刚刚到达另一条船上时,他的那一条船突然间被陈有谅的炮弹击中,如果说朱元璋还在那条船上,必死无疑。
朱元璋当时虽然是与陈有谅决战,但是在兵力方面却是处于劣势,陈有谅有六十五万大军,而朱元璋仅有二十万大军,而且朱元璋的船与陈有谅的船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陈有谅的船一个个就跟高楼一样。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将大军主力移到鄱阳湖口的位置堵住入江通道,然后等到金木相犯之日(朱元璋属金,陈有谅属木),再与陈有谅决战。
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计谋,果真大胜陈有谅。
朱元璋是古代人,不能够用现在的看法去看朱元璋。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这个人不但腹黑,而且还会观天象,提前预知未来,这样的一个人是不得不防的,要是让他有权利又有威望,他要是有一天打起君王的主意,想想都可怕。
徐达为何居于李善长之下?徐达是朱元璋帐下的第一大将军,这个第一大将军是公认的,当时是公认的,现在也是公认的。
徐达一生历经百战,仅一战失败,这一败就是土剌河之败,损失一万多人马。其实这一战也并不能说是失败,毕竟到最后也得以撤退了,主力并没有受到损失。
徐达一生当中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洪武元年与常遇春一同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肃清山东,肃清河南,攻破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出长城以外,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可以说是众将第一。
朱元璋评价徐达:“徐达手下的将领、士兵们一看到徐达就跟看到神明一样,也因此徐达的命令将领、士兵们无一不顺从。”
一位大将军统领的士兵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这些士兵们有各自的想法,有各自的思想。而从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徐达能够将这些士兵的想法、思想统一,可见徐达的恐怖。这正是对一位将军最肯定的评价。
如果单单是只擅长统兵,估计朱元璋是不会对徐达有这么高的评价的。徐达除了擅长统兵之外,还有一项优点,那就是“洁身自好,珍惜羽毛”。徐达征战三十余年,从未屠过城,反而每攻克一城都会命令手下不能够对当地百姓造成骚扰行为,对于城中的财宝、美女,徐达都进行封存,请示朱元璋后再动用。
徐达不但有将才,而且有将德。
就是徐达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朱元璋不将他列为公爵第一,而是将李善长列为公爵第一?
打仗什么东西最重要,估计有很多人会想到当然是将军最重要,如果没有一位优秀的将军,有再多的士兵,那也是白搭。但事实是粮食最重要!如果没有粮食,不管将军多么的优秀,士兵多么的勇猛,都是白搭,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
而李善长管的恰恰就是后勤。
朱元璋的天下是一个地盘,一个地盘,打出来的,而这些地盘一打下来就要治理,而主要负责治理的人就是李善长。
地方上该收多少粮食,这些收上来的粮食又该怎么样分配,这些问题基本上都由李善长解决。难得可贵的是李善长在收粮食,分配粮食方面从未出现过问题,起码史书上没有记载。
朱元璋打天下期间粮食出现问题的情况寥寥无几,而这些肯定是要归功于李善长。
朱元璋曾多次离开首都应天府到前线亲自指挥将领作战,而这时负责镇守后方的重担就落到了李善长身上。
朱元璋亲自到安丰去救刘福通时,镇守后方的是李善长;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决战”,镇守后方的还是李善长;鄱阳湖决战之后,朱元璋亲自扫除陈有谅在湖北的最后一点残余势力,镇守后方的依旧是李善长。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李善长是一个能让朱元璋没有后顾之忧的男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李善长有着刘伯温、徐达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默默无闻。刘伯温时不时就提出高于朱元璋的计谋,这让朱元璋感到自己很无能,威严受到威胁;而徐达天天打胜仗,功高盖主的意味很浓。只有李善长默默的在背后打理着一切,让朱元璋很舒服。
在徐达与李善长的对比之下,朱元璋理所应当的将李善长封为第一公爵——韩国公。
总结
徐达不是公爵第一很正常,但是刘伯温被封为伯爵却是相当的不正常,基本上从这里就可以预见朱元璋日后屠杀功臣的行为。徐达相当于汉朝的韩信,李善长相当于汉朝的萧何,而刘伯温则相当于汉朝的张良。
朱元璋面对刘伯温这样的有功之臣,却仅仅封了一个伯爵,而之所以封为伯爵,就是因为刘伯温过于精明。因为一个人精明,朱元璋就不肯给予与功劳等同的爵位,可见朱元璋对众臣都有着顾忌的心理,生怕众臣心里打他的主意。朱元璋这种顾忌的心理,随着一天一天过去,也一天一天严重,因此爆发了恐怖的杀戮行为,只要杀光了,就不用顾忌了。
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刘伯温功成之后就一心想着身退的重要原因。但无奈的是,刘伯温到最后硬生生的被朱元璋从老家青田拉回南京,最后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死在政敌胡惟庸的手中,不得善终。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刘基作为朱元璋最主要的谋士,以神算著称,但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只给了刘基一个诚意伯,而在刘基之上还有六位开国功臣被封为公爵,二十八位开国功臣被封侯爵。要知道,古代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不能成为公爵也就罢了,连个侯爵都没有给第一谋士,朱元璋怎么想的呢?
这实际上是和朱元璋的经历和性格有很大关系。作为幼年遭遇流离失所,从最底层起步的朱元璋,刘基这个第一谋士,真的不算什么。
一、对旧元官吏的鄙视刘基一生以智谋著称,却不得不说是个十足的官迷。在旧元时期他就曾经四次为官,也四次辞官,直到干不下去,才选择隐居。朱元璋作为反元义军的领袖之一,对于旧元势力是很鄙视的,毕竟旧元属于异族政权,加入旧元朝廷就以为投敌。这一点,实际上有点冤枉刘伯温,毕竟读书人讲究货卖帝王家,元朝也存在98年,刘基又不是宋朝遗老,做官不存在失节问题。只不过碰上元朝这个特殊时期,碰上朱元璋这样的纯平民帝王。朱元璋曾经下令,他北伐元朝的时候,一旦取胜,不允许旧元官员庆祝。
二、特别地重视淮西集团淮西属于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夺得天下的根基。论功行赏,淮西兄弟也是排在前面这也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论资排辈,也要早于后来入伙的刘基。最关键的是刘基与淮西集团关系并不好,有别人抱团结伙的原因,也有刘基的性格因素,性格上,刘基是孤傲,因为敢于直言,也得罪了不少人。淮西集团在当时已经很成气候,几乎固化为左右明朝的一股力量,他们在不断排挤“外人”刘基,朱元璋想提拔也是很难的。而开国六公都是淮西老人,都是很早就追随朱元璋。朱元璋不可能舍弃老人,来迁就刘基。
三、功劳不及开国六公开国六公,一文五武中,除了常茂是因为常遇春早逝,子荫父功外,其余算是实打实的战功。六公前两位的李善长、徐达文武双杰,尤其徐达是明军打败陈友谅,击败残元的关键人物。常茂之父常遇春,与徐达齐名,屡立大功,包括对朱元璋的宿敌陈友谅的龙湾之战、潘阳湖之战,可惜早逝。李文忠本身战功卓著,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冯胜、邓愈也是很早追随朱元璋,为大明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本身开国的国公,应该就是以武将为主,毕竟江山是打出来的,封武将是理所当然的。而文官只能选择资历高的李善长,李善长号称朱元璋的萧何,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这几位都不是刘基比得了的。而活到明朝建立的淮西二十四将也占据着公侯的位置,这里面即是资历,也是感情。
四、朱元璋似乎不待见刘基不仅刘基的爵位不高,在许多方面,朱元璋也在“冒犯”刘基。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在李善长被罢免后,和刘基说了三个丞相的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对于能力突出、志向高远的刘基来讲,何尝不想成为丞相呢,但就历史上看,朱元璋从来没有考虑过刘基。这件事就好比领导要提拔干部,你也想做,领导不提拔你,反而还问你谁行。这是很赤裸裸的不重视。朱元璋曾经把刘基比做张良,却没有给刘基相应的待遇。个人觉得,一方面,刘基树敌太大,过于拔高,肯定会有反对,毕竟淮西集团势力太大,刘基是摆不平的。另一方面,在朱元璋请刘基出山的过程,刘基有过摇摆,让朱元璋很不爽,并没有把他作为自己人,处处有戒备心。
五、刘基的性格决定刘基后来辞官,并在老家去世。对于刘基的去世,有指向说是政敌胡惟庸所为。这个说法是在胡惟庸出现之后,很大的可能是别人诬陷胡惟庸。而根据明史对刘基病情的描述,刘基可能得的是肝病。一般情况下,得肝病的原因是在气上,而且是生闷气。即使刘基选择归隐,已经看透了皇帝(朱元璋),为何还会生闷气呢?实际上,作为谋略一流的刘基,始终在做官与辞官间徘徊,想做官,不满意又辞官。而最终隐居,也是政治失意被迫的。当他的最大的敌人,也是他很瞧不起的胡惟庸成为左丞相后,他已经彻底崩溃了。但他有没有办法释放,释放出来就会祸及家人。所以只能生闷气,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得了肝病。
对比诸葛亮与刘基,均以智谋擅长,也遇到心中的明主。却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累病死五丈原。一个急流勇退选择归隐,郁郁不得志而死。性格决定命运,实力最大,也架不住随不上大流,和不了大群。士大夫出身的刘基是孤傲的,也不得不接受现实的严酷,能力是被证明过的了,却不得不接受皇帝御用工具的下场。
他最看不起的敌人胡惟庸也东窗事发被朱元璋诛灭九族。刘基没亲眼看到这些,对于胡惟庸为丞相,他是恨得牙根痒痒。不知道,他应该高兴、庆幸还是替同僚感叹呢?伴君如伴虎,为了大明基业子孙万代,朱元璋开始拿起来屠刀,什么金书铁券,什么免死金牌都作废。这或许就是悲哀,而在悲哀中一代代的重复,货卖帝王家,帝王家需要你就是工具,不需要或许就是悲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