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弟及侄儿,霸占弟媳杨氏,那么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
杨氏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子,他是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出于政治原因,所以李元吉娶了当时的杨氏为自己的王妃,这也是笼络隋朝旧族们的一种手段。那么李世民在杀掉李元吉以后,霸占了杨氏,杨氏为何甘心跟随李世民,而且还跟他生了一个儿子呢?
李世民是当朝皇帝,比李元吉的身份地位都要高很多。不得不说,家族的利益,在杨氏眼中,似乎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她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弘农杨氏从西汉时期崛起,到了东汉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曹操杀掉的聪明人杨修就是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他们家在东汉可是四世三公的地位,跟袁绍一个级别。
即使后来天下纷乱,可是弘农杨氏始终都很强大,到了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也自认为是弘农杨氏的后人,所以杨氏的家族背景非常强大。不要看朝中真正掌权的似乎没有他们家的人,他们家的底子厚实,只是李渊在打压他们家族而已。
一旦这股庞大的力量被召唤起来,那对李唐王朝或许是致命的打击。而杨氏需要为家族的命运招降,跟随李世民自然是比跟随李元吉要好得多,她当然甘心接受。
李元吉迎娶杨氏,其实也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已。杨氏跟李元吉之间难道就有真正的感情吗?我认为没有。李元吉之所以娶杨氏做老婆,不排除杨氏长相俊美的可能,但是更多原因也是为了政治上的联姻。有弘农杨氏在背后作为自己的靠山,那李元吉在朝堂之上说起话来都更加有分量。
他虽然表面上没有争夺太子的心思,其实背地里早就想要干掉自己的哥哥,皇族子弟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所以杨氏难道会真的爱上李元吉吗?自然不会。在这种情况下,杨氏自然不存在什么心理障碍。
大家都是互相利用而已,现在只是换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利用对象,对杨氏来说,只是更往上走了一步。再说了李元吉那几个孩子也不是杨氏的,她自然也能接受这些孩子被杀的事实。
杨氏生活在那个年代,她哪里有选择的可能呢?李世民发动政变之前,其实大唐王朝才建立没多就,所以天下尚且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在那个年代能够有一个栖身之所就非常不错了,哪里轮得到杨氏去挑剔的呢?嫁给李元吉是为了生活安定和家族繁荣,嫁给李世民自然能够获得更稳定的生活,家族也因此可以更加繁荣。
如果杨氏选择跟李元吉殉情,李世民说不定会对她背后的弘农杨氏下手,那可就不是杀一个人的问题了,发展了千百年的一个大家族,会在旦夕之间消失殆尽。而且弘农杨氏也不会坐以待毙,天下即将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所以杨氏在这个时候的选择至关重要,她压根就没得选,不管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族,都必须要心甘情愿地服侍李世民。
其实李世民娶杨氏,难道仅仅因为她漂亮吗?李世民也不是傻瓜,他是当时天底下第一聪明之人,他不会蠢到因为这个女子的美丽,所以就背负上杀弟夺弟媳的恶名。他之所以迎娶杨氏,其实也是从他的地位上去考虑这个问题的。
当时他杀掉了两个兄弟,夺取了国家的政权,但是这件事做的是不是非常稳妥呢?李世民心里没底,因为他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站在他那俩兄弟那边的。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征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新唐书》所以李世民必须要争取那些尽可能争取到的势力的支持,其中弘农杨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争取这些人的支持,李世民的帝位才能稳固。
所以李世民选择将杨氏纳入后宫,其实就是向弘农杨氏表态,自己不但不追究他们跟李元吉联盟的事情,反而会重新重用弘农杨氏,这是安抚他们、也是招揽他们最好的办法。
总结:唐朝是非常开放的王朝,李世民不小心兴起了这种开放之风。李世民是一个风流皇帝,这是没得错的,一生所纳入后宫的妃子不计其数。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开启了唐朝开放的风潮。
当年李世民可以纳自己弟弟的媳妇儿为妃,甚至还跟她生了个儿子,也就是曹王李明。所以他儿子李治也能够娶老爸的妃子为皇后,这就是因果报应。
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杨氏始终是一名受害者,她没有追求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只能在两个男人之间徘徊。为了自己,也为了家族的命运,她必须要甘心才行。不过李世民对她还是很不错的,甚至打算将她立为皇后,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弟及侄儿,霸占弟媳杨氏,那么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
说实话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是真的杀掉了不少人所谓的叛军,当然了这种成王败寇的事是很正常的,输了只能是坏人,活下来的才是好人。
其中齐王李元吉就属于输掉那的一波人当中的一个,所以身为李世民弟弟的李元吉还有自己的儿子们都被李世民给清除了,但是唯独有一名女人被放过,这个女人就是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李世民不但放过了这个美丽漂亮的女人,还在几年后果断将其收入了后宫之中。
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虽然长得很漂亮,按理说身为一个男人有爱美之心很正常,但是身为一个皇帝什么样的女人没见过,武则天难道不比杨氏好看吗?不照样因为被李世民看起来有野心直接降到了最底层吗?
所以说漂亮女人可能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但是还没有到达可以迷惑李世民的地步,可是李世民却在几年后非要将这样的一个有问题的女人收入后宫,并且还给予了很高的地位,如果不是朝臣们的反对,很有可能就会被封为皇后,这就有点说不通了。
那么我们只能从杨氏身上来找原因了,杨氏属于隋朝的皇室之女,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也就是说出身于名门之后,而且大唐是从隋朝的基础上直接建立了自己的朝代,所以朝中有很多大臣与隋朝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关系。
李世民在玄武门这次的事件发生后,虽然自己的部下还是愿意相信自己,但是朝中的大臣们内心就有点看不顺眼了,毕竟隋朝被灭的口号也是因为杨广干掉了自己的哥哥才得到了皇位。
所以李世民为了消除自己的影响也是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但是成效并没有他想像的那么多,可又不能不管这些不太听话的朝臣,直接杀了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话大唐可能直接灭掉了,只能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来慢慢的对付这些人。
于是李世民就把这个一直没有派上用场的杨氏利用了起来,比如将她收入后宫,反正这也是一个大美女,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李世民打算不计前嫌善待这以前的旧臣,毕竟杨家在这件事当中是最害怕的,同时杨家传出来的风言风语也是最多的,目地就是让朝臣们偏向这些隋朝以前的旧臣们。
没想到李世民居然会玩出这么一手好牌,自从娶了杨氏之后,果断朝中的大臣的内心就开始稳定了。
看起来一切都很顺利,但是唯一内心不开心的人就是杨氏,本来自己年青漂亮的时候嫁给了李元吉,本来可以跟着自己的丈夫一起顺风顺水的成为国家的重要栋梁,可是在玄武门这件事当中居然失败了。
失败了也不说连自己的老公与儿子都丢掉了性命,如果自己不是有着杨家人的身份,说不定也早早就被李世民给处理掉了。
可是到了后来居然又成了李世民的老婆,这反差有点大呀,虽说在宫中过的很是开心,但是杨氏自己内心却并不开心,毕竟经历过老公和儿子都死在自己面前的事情,会开心才不正常。
但是在面对李世民的时候又不得不装出一脸开心快乐的表情,这属于什么,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两面人,长期下来杨氏自己都有点分不清自己是喜欢李世民还是恨他。
要说恨李世民吧,可是自己又给李世民生了这么多的女儿,可是要说不恨吧,自己的内心根本就接受不了以前的创伤。
而且因为杨氏的性格问题,居然会让李世民感觉到他们其实是同一类人,毕竟杨氏在李世民的面前还是属于那种很温情的样子,可是在人后就立马变成了冰冷的表情,也就是说不论是温柔还是冷酷这两面杨氏身上都存在。
可是在皇宫中这两样东西又是相当有用,反正李世民是相当的受用,所以就决定让杨氏来当下一任的皇后,可惜李世民没有看起来杨氏脑子有问题,但是不代表朝臣们会接受一个脑子受过刺激,现在的行为有点怪异的杨氏,所以这件事就这么被否定了。
于是杨氏的内心更加的疯狂了,自己与李世民的儿子曹王李明就是在杨氏疯狂思想下的毒害者,也正是因为母亲的这种思想让李明与废太子相互勾结,最终被降为零陵君王,直接被流放到了黔州那个地方,就这也没有落个好,被都督谢佑逼迫之下自尽了。
只能说杨氏本来的大好年华却因为李世民的一次玄武门之变开始弄得支离破碎,虽说后来成为了李世民的妃子,但是那也是因为收卖人心的原因,并不是说李世民就很喜欢杨氏,在自己内心得不到足够的关怀之下,脑子早就已经疯狂了,自己的儿子也是这种思想下的受害者,而且到了后期还被李世民关在宫中不让出门,当然了这也是据听说,是不是因为疯病的原因就不好说了。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弟及侄儿,霸占弟媳杨氏,那么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
玄武门之变是历史的悲剧,而这种封建集权下的权力争夺又是不可能避免的,因为你死我活的较量,早就泯灭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在后人眼里,李世民很疯狂,杀弟及侄,霸占弟媳,一气呵成。其实,李世民并没有那么心急火燎地去热豆腐。玄武门之变当天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被杀,第二天李世民又处死了他的十个侄子,然后把李元吉的全部家产都赐给了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尉迟敬德。由此,大老黑一夜之间变为京城首富,而霸占杨氏是在若干年以后的事情了。因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轻重缓急,即便杨氏美的女何惊心动魄,即便李世民内心想的百爪挠心、欲罢不能,但也得顾及自己的吃相。(唐太宗李世民)
其实,“霸占”一词用的并不合适,李世民垂情杨氏的美色无可厚非,毕竟好色是男人性情的流露。而对于孤苦伶仃的杨氏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幸亏她还有让男人着迷的资本,要不然她的一生不知道要凄惨到何种地步。
李世民霸占杨氏的过程也不复杂,并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纠葛,杨氏也没有被什么所谓的家族利益所绑架。所谓的关陇集团,早在隋炀帝时期就被打压的四分五裂了。杨玄感起兵造反就是代表关陇集团向隋炀帝的宣战,结果败的一塌糊涂,曾经辉煌一时的关陇集团在贞观年间,早已经是昨日黄花。所以,杨氏既可以选择了无牵挂的死,也可以等待命运的转机。(杨氏剧照)
从另一个角度说,李世民是皇帝,想要天下的任何一个女人,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而生活还要继续,因为杨氏尚还年轻,昨日的痛苦只能隐藏于心底的某个角落,因为封建社会里的女人命运,幸与不幸都不在自己手中掌握。尤其对于杨氏来说,活着何止不是一种奢望和苟且。
如果非要探究杨氏的内心感受,无异于残忍地去揭开她内心的伤疤,女人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其实暗藏了太多的辛酸往事。玄武门之变整个血腥的过程,足矣让所有男人闻之色变,更会让一个柔弱的女子胆战心惊。也许,当时杨氏并没有想到自己还有活命的一线生机,但是女人是受上天眷顾的动物。如果,无辜的女人都必需去为权力的游戏去殉葬,那么,李世民用五个贞观盛世也洗涮不掉他的耻辱。(杨氏剧照)
红颜未老恩先断,无情最是帝王家。选择帝王家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因为帝王家的天堂与地狱,只在某些人的一念之间。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弟及侄儿,霸占弟媳杨氏,那么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
李世民的后宫有两位杨氏女人,一位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另外一位则是巢王妃,也就是李渊第四子李元吉的老婆了。
玄武门之变,李元吉被杀,李世民霸占的女人便是巢王妃,这位杨氏心理上怎样?她说:“我的内心在崩溃。”
崩溃体现在两处时间,一处是玄武门之变后,第二处是贞观年间。
先说,玄武门之变后玄武门之变,平时射箭挺准的李元吉迟迟没射中李世民,反倒被对方士兵射下马,李世民的马受到惊吓,奔跑而走,遇到树枝被绊下马。李元吉赶忙上前,打算用弓勒死李世民。恰巧尉迟恭赶到,李元吉逃跑,被杀在途中。
李元吉死了,他的儿子全全被诛杀,齐王府也被全全赏赐给尉迟恭,杨氏肯定崩溃,丈夫被杀,儿子被杀,没家回,崩溃是肯定的。有人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巢王妃,无稽之谈啊。
之后杨氏去了哪?她和李元吉一个小妾被幽禁在一间宫殿之中,而李建成的老婆郑氏则是在京城南面的长乐门内。
生活艰辛,没有自由,行动不便,和犯人有什么区别?杨氏崩溃啊。
再说贞观年间贞观年间,得到李世民的临幸,杨氏受宠,两人生下幺儿李明。唐太宗曾想过立杨氏为皇后,但魏征劝谏,说:“皇上,您圣明,何必辰嬴自累?”辰嬴是谁?淫且贱之人。
值得一说,李世民没有生气。立杨氏为后肯定是会被阻碍的,不但魏征阻碍,朝廷上很多大臣也会阻碍,第一个跳出来肯定是长孙无忌。
此外,李世民可从没给杨氏改过身份,杨氏依旧是李元吉什么身份,她便什么身份。就连李明被李世民承认了,杨氏身份也没改。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母亲四妃之一的阴妃被贬,李世民完全可以册封杨氏的。
杨氏崩溃啊……李世民好歹给杨氏一个身份啊,这样一直顶着巢王妃,很爽吗?
实际上,李世民根本不宠爱杨氏,他爱的只有长孙一个人,我猜想,临幸杨氏,有可能杨氏身上有长孙某种影子。长孙去世后,其幼子女不肯交由他人抚养,李世民做上奶爸,亲自抚养他们。可见李世民的爱!
种种现实,种种巨变,杨氏崩溃!但她出身贵族,家族利益在那里,胡汉的收继制度有前科。所以杨氏依然能够坚挺!
郑氏郑观音不也是吗?郑氏可活到了公元676年,活了整整78岁。杨氏在贞观二十一年便去世。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弟及侄儿,霸占弟媳杨氏,那么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
首先,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并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女子,她有两个非常显赫的身份:第一,她是隋朝皇室之女,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杨雄在隋炀帝时期,官至太子太傅,可以说是隋朝的风云人物。她的叔叔杨恭仁,在玄武门之变前,担任大唐帝国的宰相和左卫大将军,掌握中央政治权力和禁卫军武装力量。
第二,她出自弘农杨氏。大家知道,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安史之乱前,天下的局势其实就是被那些门阀望族所控制,这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任何王朝的建立,都需要得到这些门阀望族的支持。
在当时,处于最顶尖的门阀望族,总共就那么几家。其中关东的门阀望族以崔、李、郑、卢、王为首,关中的门阀望族则以韦,柳,薛,杨为首,这其中的杨氏,正是弘农杨氏。杨氏出生如此显赫的家族中,也就注定她不可能为自己而活,她必须为家族利益而活。
事实上,她和李元吉的婚姻,本身就是一场标准的政治联姻,杨氏家族的本意,是希望能够借此攀上李唐皇室的核心成员,等到李建成继位,凭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关系,杨氏家族的地位显然会更上一层楼。
但没想到的是,李建成在和李世民的权力争夺中一败涂地,李元吉作为李建成的铁杆嫡系,按理说,他的妻子杨氏、以及叔叔杨恭仁、弘农杨氏家族都应当一律按照谋逆罪斩首,即便是法外开恩,杨氏家族也会因此受到大面积清洗。
然后,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杀了李元吉和他所有的儿子,但却放过杨氏,并且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李世民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向杨氏家族公开表态,总而言之,你们不用害怕,我不会借此机会对你们杨氏家族进行打击。相反,当年李元吉能够给你们的,我李世民也会给你们,甚至会对你们的家族更上一层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世民直接把杨氏纳入后宫,充分显示了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因为,李世民如果想继续笼络杨氏家族,他完全可以另外再娶一个杨氏家族的女子。
但是,李世民却依然选择了已经结过婚、且和自己有杀夫之仇的杨氏。李世民的这种行为,就等于向天下人公开表示,他对杨氏家族以前站队李建成的行为,不会有任何嫌隙,他会毫无保留的信任杨氏家族,现在就看你们杨氏家族怎么选择?
在当时的背景下,李建成和李元吉被诛杀后,杨氏的叔叔杨恭仁掌握着禁卫军武装力量,这种位置就相当坐在火山口上面,只要李世民稍微有点不放心,就会随时带兵进行清剿。而杨氏家族作为李元吉的最核心力量,李世民如果不能成功收拢,必然要全力打击,否则李世民很难快速稳定局面。
当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杨恭仁甚至整个杨氏家族恐怕都是提心吊胆,猜疑害怕,都在为前途和性命而担忧,因为这稍有不慎,就是灭族之祸。
而此时,李世民却把杨氏纳入后宫,等于公开向杨氏家族示好,从人的求生本能和整个家族的利益来说,杨氏家族没有理由拒绝。同样,杨氏也没有理由拒绝。
因为,逝者已逝,她的丈夫和儿子已经被杀,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但她的身后,还有很多活着的人,有她自己,她的父母,她的兄弟姐妹,还有那已经延续几百年的杨氏家族,孰轻孰重,作为一个从小在这种门阀望族长大的人,她自然能够分得清楚。
更何况,当年她和李元吉也不过是政治联姻,现在和李世民,再来一次政治联姻,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弟及侄儿,霸占弟媳杨氏,那么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
很多人都认为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死了李元吉极其5个儿子,接着就霸占了齐王妃杨氏。其实不然,李世民对杨氏的企图心用四个字来表达最合适:来日方长。我们都知道,李唐王室成员身上流淌着胡人的血液,所以他们对于继母庶母、嫂子弟妹可以坦然接受,其实这只能说是相对而言,毕竟对于大唐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该有的礼仪规制还是有的,即便大唐观念开放,包容性强,也不代表就能轻易逾越礼制,所以武则天成为李治的妃子费了很多周折,而李隆基霸占儿媳杨玉环也是处心积虑了好几年。李世民真正占有杨氏也花了很多年。
626年六月初四,一场政变的发生,让杨氏失去了丈夫和儿子,顷刻间几乎一无所有,那么杨氏恨李世民吗?一定是恨的,即便在政变发生之前,杨氏恐怕也是不喜欢李世民,甚至是曾经很可能诋毁过李世民。很多人恶意的揣测:在李元吉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就和杨氏勾搭在一起了,即便没有勾搭,也是互有好感。四姑娘却很不赞同这种观点。李世民可能在之前就对杨氏有好感,毕竟杨氏出身名门并且才貌双全,是品性和样貌一等一的女子。然而杨氏恐怕对李世民不感冒。李渊称帝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而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之后随着李世民不断立下战功,又开天策府置署官,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开始成为对手,这个时候李元吉站在了李建成这一边。杨氏和郑观音也就站在了长孙皇后的对立面,她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影响着自己的娘家,以及在宫中拉拢李渊的妃嫔。可以想见,杨氏必然为了李元吉中伤过李世民。
倒不是说杨氏和李元吉感情有多好,而是两人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弘农杨氏出身的杨氏自然懂的其中的政治利益。但很不幸的,李世民发动了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郑观音和杨氏成了寡妇。杨氏恨李世民,恨不得手刃仇敌,但她什么也做不了,她是齐王妃,是嫡母,虽然儿子们都被杀了,但还有几个女儿需要她抚养,李元吉被杀的时候只有24岁,可以想象他的女儿们都还很小。而且她的娘家也不允许她做傻事,成王败寇,她们被囚禁在宫中,锦衣玉食,也仅此而已,行动多有限制。很难想象,郑观音和杨氏是怎么排解痛苦的,她们的丈夫和儿子被杀,而李世民做了皇帝,长孙氏母仪天下。最开始,李世民并没有对杨氏流露出非分之想,或许他也不愿意面对她们。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世民开始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进行追封,他们的女儿也都被封了县主,根据出土的归仁县主(李元吉第四女,庶女)的墓志,李世民对她们很照顾,包括婚姻大事,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嫁的都还不错。很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李世民和杨氏多有接触,杨氏渐渐感受到了李世民的宽仁。心里的恨意少了很多。李世民向她伸出了手,她也伸出了手,其实无关爱情,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量和现实需要。
杨氏成为李世民的妃子,是一种双赢的局面,李世民和杨氏家族互相拉拢,而杨氏的感受其实并不重要,身为女子,尤其是贵族女子,命运不由己,不过是政治工具而已,更何况,李元吉已经被杀了很多年,而她还需要继续活下去。李世民对杨氏是否有爱很难说,毕竟史料中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妻妾和后人的资料很少。杨氏在634年之后为李世民生下了最小的一个儿子李明。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很是悲痛,自此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新唐书》记载: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意思是,李世民很宠爱杨氏,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想立杨氏为皇后,但魏征不同意,理由是:唐太宗一世英名,不能被辰嬴之流连累。这里提到的辰嬴是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有说是宗室女),先嫁给了晋怀公,后来晋怀公跑回了晋国继位,辰嬴又嫁给了晋文公。
李世民一听就不再坚持,但要说李世民很爱杨氏吧,似乎又说不过去,因为杨氏在李世民这里一直没有封号,她的封号反而一直跟着李元吉的封号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