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一直到了崇祯皇帝自杀之前,我认为明朝对后金依旧还是有优势的。明朝最大的失误,是错误地估计了李自成势力的影响力,导致对方在最短时间内打入了北京城。至于对后金的防备政策,其实从来没有松懈过。

萨尔浒战败,是明朝的一次重大损失,战前明朝是有巨大优势的。

可以说萨尔浒之战前,万历皇帝操控辽东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他完全可以利用辽东女真各大部落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内部斗争,从而减缓辽东的战争压力。可是到了万历晚年的时候,他似乎没什么耐心跟努尔哈赤玩了,防守辽东的军费实在太贵,万历有些心疼,所以想要一口气将这个强大的女真部落给吞并掉。

萨尔浒之战就是为了吞并建州女真,除了明军以外,还有叶赫女真以及朝鲜军队。这三路人马的总兵力号称二十万之多,声势浩大,而努尔哈赤这边满打满算,也就只有6万人马。

令人想不到的是,战争的结果是明军备斩杀5万之众,叶赫女真被灭族,朝鲜再也不敢管明朝和后金的事情。其实万历皇帝完全可以采取防守政策,让女真内部先打一阵子再说,直接参战是最愚蠢的做法。

就算萨尔浒战败,有孙承宗在,明朝对后金依旧是有优势的。

萨尔浒战败的消息传入北京,万历皇帝没多久就被气死了。他死了以后,辽东的军备依旧还要严加防守,所以朝廷派遣了孙承宗前去接管这个烂摊子。

让孙承宗意想不到的是,后金压根就没有能力占领整个辽东地区。所以孙承宗立刻将大军开拔到了锦州前线,想要构筑一条关宁锦防线。在天启四年的时候,宁远城修筑完工,一切都准备妥当以后,孙承宗告诉天启皇帝,咱们现在可以转守为攻了。

承宗在关四年,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后叙宁远功,廕子锦衣世千户。---《明史》

这时候的明朝军队,对后金依旧是有优势的。孙承宗磨刀霍霍,兵器都已经打造好了,可就是在跟皇帝要军饷的时候,受到了阻挠。他跟朝廷要二十四万两白银作为军饷,却遭到了兵部的否决。所以孙承宗在辽东并没有对后金发起过进攻,一切只有防守。不过这也为大明朝省了不少钱,只能说有利有弊。

阉党上台,孙承宗和袁可立相继被罢免,明朝对后金还是有优势。

天启六年,知道孙承宗被撤了以后,努尔哈赤心里非常高兴,立刻带兵前来攻打宁远。宁远是孙承宗刚修筑的城池,所以十分坚固。

努尔哈赤没想到孙承宗虽然走了,可是他的弟子袁崇焕还在。袁崇焕跟同事们歃血为盟,一定要守住宁远。所以在一顿炮轰之下,努尔哈赤大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在宁远大捷的时候,大明朝对后金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宁远大捷以后,袁崇焕逐渐掌握了辽东内外的大权。一旦掌权,人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他将部分跟自己意见不和的同事都给辞退了,在辽东独断专行。在皇太极攻打朝鲜的时候,袁崇焕居然没有派兵围剿皇太极的老巢,使得明朝错失了一次消灭后金的绝好机会。

而后金和朝鲜联合起来对付毛文龙的时候,袁崇焕这才动身前来搭救,最终击败皇太极的军队。皇太极恼羞成怒之下,带兵攻打锦州,被袁崇焕再次击败。所以这个时候大明朝对后金来说还是很有优势的。

袁崇焕被杀以后,明廷的优势渐渐消失。

历史有很多岔路口,其实对明廷来说,袁崇焕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可是崇祯皇帝逐渐不再信任袁崇焕。他不仅将袁崇焕撤职查办,甚至将他杀掉。从这儿开始明廷的官兵们便逐渐开始投降满清。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崇祯杀掉了两次击败满清军队的袁崇焕,对于有功之臣他尚且如此,那对于下面那些小喽啰,他还不是想杀就杀?正是这一举动,使得整个辽东地区的军官们都寒了心。

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

辽东地区袁崇焕昔日的战友们,都相继投降了满清。比如说作战勇猛的祖大寿,蓟辽总督洪承畴。这些都是明朝非常重要的官员,却一个个投降了满清。难道崇祯皇帝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他没有反思,依旧是一意孤行,到了临死的时候,甚至都不知悔改地说,自己没有错,是手底下那些大臣耽误了自己,这简直就是千年笑话。所以明朝的优势在崇祯皇帝上吊之后,便荡然无存了。

总结:明朝直到灭亡之前,对满清都是有优势的。

崇祯皇帝自杀这件事,使得吴三桂失去了重要的后盾。而吴三桂手里的关宁铁骑,其实也能挡住满清一阵子。多尔衮一直想要收买吴三桂,想了各种办法,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吴三桂所镇守的山海关,他们打不过来!

可惜崇祯皇帝低估了内部的李自成,使得自己的战略部署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所以当崇祯上吊自杀以后,吴三桂压根就没心思镇守山海关了,他只是在想该投靠谁会更好一些。明朝对满清的优势,也就完全消失了。

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后金崛起以及明朝丧失优势,源起于明朝名将李成梁,这位打趴蒙古,横扫女真的猛人,干了一件遗祸千秋的事情,葬送了大明江山,虽万死不足以恕其罪。

最近刚刚看完《明朝那些事儿》不久,刚好里面有一段专门讲后金崛起和明朝丢失优势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起源,跟一代名将李成梁关系很大。

李成梁是明朝后期的一个猛人,他40岁之前混得很惨,一直是一个穷秀才,过了中年也没有闯出什么事业来,直到后来,他想办法借了点钱,去打点了一下,才混了个小官职,但这件事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在做官之前,他穷困潦倒,是个穷秀才,做官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在很短的时间内,凭借其军事能力,迅速成为明朝后期屈指可数的名将,当世无敌。

在他接管辽东之后,这地儿形势十分严峻,一边是蒙古骑兵经常跑来抢劫,另一边是女真部落时不时地跑来骚扰,明军不堪其扰,光是边关守将,短短数十年都战死3位。

但这个时候的蒙古和女真都有个特点,蒙古已不再是当年统一的蒙古,而是分裂成了很多个部落,光是排的上号的就有6个,女真也不是统一的,也是很多部落,数得上号的有7个,两边都经常来抢劫,明军被打的没办法。

这一切,在李成梁来了之后,都得到了解决,这位猛人,接管辽东之后,先后大战5次,小战20多次,蒙古各部落被他挨个全给收拾了,比较典型的,经常来抢劫的几个部落首领直接被他砍了,从此之后,蒙古被彻底打趴,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力量骚扰明朝边境。

本来,女真部落一直被蒙古压制着,所以一直不算很强大,这下李成梁把蒙古彻底打趴了,没有了蒙古压制,女真逐渐变强,跑来抢劫的次数越来越多。

在女真各部落中,建州女真这一支闹得最凶,部落首领叫王杲,经常时不时地来抢劫,李成梁为了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准备先把王杲和他的建州女真收拾了。

李成梁的军事能力还真不是吹出来的,接二连三地打败王杲,最后一只追着他打到海西,王杲支撑不住,最后选择投降。

投降之后,李成梁把他的大部分部下都给杀了,最后把王杲也一块押送京城给剐了,按理说,算是把建州女真给彻底消灭了,但是在乱军之中,王杲的儿子阿台跑了,成为了漏网之鱼,10年之后,祸乱由此而生。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成梁挨个把女真其他部落,像什么叶赫部、哈达部等,全给收拾了,他作战上百次,大捷十余次,歼敌十几万,女真各部落也被他打趴。

这位李将军因此达到每年都在立功受奖,每年都在升官发财的地步,当时戚继光和他同一个时期,都要靠边站,可谓是功绩彪炳,人生巅峰。

就在1583年,当年的漏网之鱼,王杲的儿子阿台,集结力量又东山再起,矛头再次对准明军。

李成梁自然是要收拾阿台的,但这一次,他施展了各种各样的手段,竟然无法攻破阿台的营寨。

为了解决这个祸患,李成梁找来俩帮手,一个叫尼堪外兰,一个叫觉昌安。他们都是女真其他部落的首领,李成梁希望让他俩去劝降阿台,只要投降,就给官做。

这俩人之所以愿意去劝降,也是出于各自的利益,尼堪外兰是因为他就是附近的城主,除掉阿台,对他有利,而觉昌安则是为了自己的孙女,因为阿台是他孙女婿。

这俩人到了城门口之后,觉昌安对尼堪外兰说,我进去跟他谈判,你在外面等着,先不要动手,尼堪外兰答应了。

没想到的是,觉昌安进去苦口婆心说了半天,阿台竟然一点反应的都没有,时间也不断地过去,城外的尼堪外兰等了很久也没有消息,开始不耐烦了。

就在这时候,李成梁派了一个使者过来,问他,事情怎么还没有解决?

这其实只不过是李成梁看时间过了比较久,来催一下他们而已,但尼堪外兰听了之后,给理解错了,他以为这是李成梁不满,在命令他立即解决这事。

因为他来这里,就是为了利益和地盘,如果不解决答应李成梁的事,之前谈好的好处和地盘也没了,要白跑一趟。于是,他准备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这一切。

他跑到阿台的城寨边,对着里面大喊道:

天朝大军已到,你们没有出路了,太师(李成梁)有令,杀掉阿台的人可以做这里的城主。

没想到,这么一句话,竟然比谈判更有效,里面的人听完之后就被策反了,大家纷纷跑去要砍了阿台,由于去的人实在太多,具体是谁砍了第一刀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砍也就砍了,也没啥大不了的,可关键的问题是,在混乱中,进去劝降的觉昌安也被一块儿砍了,城外的李成梁也看得一脸懵逼,我就是催促了一下,咋这么大动静?但是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立刻就集结军队杀进城里。

进城之后,由于李成梁不知道尼堪外兰在城外喊话时做出的承诺,所以玩儿的比较狠,他把城里共2300多人,全给砍了,一个不剩!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也一块被砍了。

在不知情的李成梁看来,这就是一次普通的战斗,他要做的就是打完收工,回家请功、睡觉。

就在此刻,有一个人在旁边注视着这一切,从此,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这个人叫做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和这场战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捋一捋。

最开始被李成梁干掉的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这次进去劝降被杀的觉昌安是他祖父,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是他父亲,觉昌安的外孙女也死在里面,她是努尔哈赤的堂姐,而阿台,是努尔哈赤的舅舅(女真部落的关系比较复杂,这里不多讲)。总之,努尔哈赤很多亲人全葬送在这里。

后来,努尔哈赤找明朝官员讨回公道,而明朝官员给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误会!完事儿给了他三十份敕书,30匹马,一份都督任免状,权当是对此次事件的补偿。

努尔哈赤这时候孤身一人,也不敢大闹,于是带着这些补偿,开始创业,他从来没有忘记仇恨,仅仅十年时间,他就统一女真,成为辽东一个庞然大物。

原本,努尔哈赤一个人成不了什么气候,就算他去创业,再牛逼也做不到十年时间建立强大武装,再统一女真的地步。

真相只有一个,他得到了李成梁的扶植!李成梁在他创业过程中,帮他打败其他部落,帮他建立武装力量。

而且,李成梁在这之后,还干了一件事,把六堡这个地方无偿让给了努尔哈赤,他把这地儿的居民全给迁到关内,让努尔哈赤的军队进驻,这个地方是一个战略要地,得到它等于得到整个辽东,得到它,大明帝国就会暴露在努尔哈赤面前!

从李成梁接管辽东之后的种种行为看,他的原则就是,谁露头就打谁,谁闹得凶就干掉谁,他的核心是,只要对帝国有威胁,都要被收拾,只要各部落维持互相混战,弱小的局面,他就不管。

但这一次,努尔哈赤从身无分文迅速成长为辽东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李成梁却视而不见,选择性失明,还直接把战略要地送给努尔哈赤,这是天大的错误。

就在李成梁死后的第29年,努尔哈赤的女真更名大清,攻破京城,逼死崇祯,明朝灭亡!

而李成梁之所以会对努尔哈赤如此,最大的一种可能,就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他太过于自信,他认为努尔哈赤是一只听话的猫咪,尽管越来越庞大,依然是猫咪,没啥威胁。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只猫咪随着体型越来越大,最后进化成了老虎,终于向前面的帝国伸出了爪子,而积弊已久,病入膏肓的大明帝国这时已无力打虎!

《明朝那些事儿》,我看过的把枯燥的历史讲得最有趣的一本书,语言十分幽默,这本书从朱元璋创业开始写起,到崇祯上吊为止,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作为主线,对明朝近300年的16帝,权贵大臣,关键人物进行了非常丰富的经历和命运描写、

书中对官场、帝皇之术有着非常到位的描写和还原,在作者深厚而幽默的文笔下,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变成了一段段活生生的故事,扣人心弦。

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入门级通俗历史读物,推荐大家一读。

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明朝对后金优势的丧失,归根到底是明朝组织度弱化,后金组织度强化的结果。

明朝从建国到灭亡,在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对手都是蒙古人。

所以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是随蒙古军队战斗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由于早期蒙古部落没有散摊子,大汗还有号召力,随便调集七八万骑兵入侵关内的能力还是有的。

因而相对应的,同时期的明军,也保有等同的军队组织能力。也能轻轻松松调集十万大军进行反击。

但到了后来,蒙古大汗说话不好使了。蒙古部落散摊子,严重的碎片化,导致几万蒙古人入侵的情况,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千人,甚至是只有几百人规模的扰骚。

于是,明朝后期的九边部队也出现了为适应新的碎片化战争形态,把作战单位缩小,军事组织能力严重退化的现象。

毕竟明朝不可能拿大炮轰蚊子。

对方派几千人来骚扰,你派几万人出击。再多的军费预算,也经不住这么烧。

那么,这种改变改变好不好呢?

当然不好了。

因为由大到小容易,反之却很难。

大兵团作战,对于将领的后勤调配能力及指挥协调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

天生就会打大仗的帅才,几乎不存在。所谓的帅才,大部分也是磨砺出来的。

相对比之下,只带几百精锐打小仗,则简单得多。

而历史上明朝中后期的明军,由于用不着一次出动十几万的部队,甚至连三四万人都不再需要,千把来人就足够了。于是,后来明军的将领自然就更愿意,也擅长带着千把来人去打。

而久而久之,明朝也就没有能协调十几万人打大仗的人了。

既然这种改变不好,那明朝皇帝为什么对此熟视无睹呢?

原因无他,皇帝也无能为力。

明军的兵源,主要来自各地的卫所。在明朝中后期,各地的卫所出现了阶级固化现象。

各军镇的总兵,基本上就是九边那几个军镇的将门家族来回换防。这导致将领对于自己家族的旧部,渐渐产生一种依赖关系。

毕竟打仗这事,熟人用着比生人更放心。

反映在现实中就是。

指挥层面,明军开始出现将门世袭现象。父子承袭职务、兄弟相援。比如榆林尤家、榆林王家、延安杜家、大同王家、宣府马家等,便都是如此。

作战层面,由于不需要那么多兵了,于是将领倾向于养家丁,而家丁也顺势成了明军作战的主力,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战役,参战明军全都是将领的家丁。(家丁不是佣人,是将领自募的精锐。由于是自募,数量不可能很多,所以这也是明朝后期作战单位很小的原因之一)

皇帝要想改变现状,只能推倒重来。可是卫所制度都崩盘了,推到重来,谈何容易呢?

所以,这事也就成了既定事实。

皇帝不管,各地的将领又能子承父业,甚至连家丁都是父子世袭。

于是利益集团就此产生。

花花轿子人人抬,大家相互商业互吹,用吃空饷的收入打点上级,同时养活一支小规模的精锐家丁部队(钱给的足,自然能打硬仗)。然后利用家丁不断与蒙古各部小规模交战,获得战功,保证自己加官进爵,争取往朝廷爬。

而潜下心来研究如何大兵团作战,“将十万兵横行朔漠”,反倒变成了不务正业。

值得一提的是。万历时期,戚继光等将领曾反思现状,试图改变,恢复明军的大兵团野战能力,但他失败了。

张居正死后,他随之赋闲。寄生在既有体系下的将门全都反对他。所有改革付之一炬,就连戚家军也被血洗。

明朝在退化,后金(清朝)呢?

后金的发展轨迹完全是相反的。

努哈尔赤统一女真之前,女真部落是碎片化形态。与拥有高度组织性分明朝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举个例子说。朱棣在位时,曾经封努尔哈赤的老祖宗猛哥帖木耳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看头衔,“建州左卫指挥使”。很唬人。

不知道的,还以为猛哥帖木耳麾下有小两万兵马呢。

然而其实,这位努尔哈赤的老祖宗,当时真正能直辖的部众,只有一千户。

大部分归属在建州左卫编制下的部落,猛哥帖木耳这个指挥使,根本就调不动。

如果他造反,能调集的兵马也就几千人。根本调不动别的女真部落。

其它部落酋长即便愿意随他造反,他对这些酋长依然无直接指挥权。

因为这些人女真人,本就不是一个整体。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可能比他们与明朝的矛盾还要大。

像这样的女真人,难对付吗?

不难对付。先不说女真人能不能打。就算女真人都能打,都是精锐,战斗力都彪悍,都能能以一打十,可毕竟女真人也是肉身之躯,双拳难敌四手。

而且还没有组织性,各自为战。

明朝调几万人去围剿,逐个击破,轻轻松松就能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

明宪宗时,赵辅率五万明军犁庭扫穴,杀的建州女真鸡飞狗跳。原因就在于此。

然而,当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搞出了八旗制度后,情况就变了。

原本碎片化的女真人,结为了一个整体。

再加上,努尔哈赤出身自明军,对明朝的军事体制很熟。经过他的调整,女真人也建立了严密的军队组织结构,拥有了成体系的战斗力。

于是乎,此时碎片化的明军也就是反而不是有高度组织性的八旗军的对手了。

其实我们从万历三大征,以及明军与八旗军的屡次交锋中,可以明显发现。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明军往往不吃亏。

比如浑河之战,几千白杆兵曾一度打的八旗红拔牙喇惧战,并俘虏八旗两名参将。

大凌河之战,一支明军小队把八旗旗主多铎打下马来。幸亏部下拼死相救,否则多铎一条小命就搁那了。

但大规模作战,明军摆出阵势,聚个万儿八千人开打,反而打得相当费劲。

“人多了乱,龙多了旱”,这句老话用来形容当时的明朝军队,很贴切。

不客气的说。从战略部署到后勤保障,再到战役推进。明朝后期的明军,完全是一团浆糊。明军在与蒙古人常年累月的比烂中,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指挥几万人规模的大阵仗了。组织度弱化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而后金方面通过摸索,逐步掌握了如何指挥几万人打仗的技巧,组织度强化了。

双方都活成了对方曾经的模样。

为了掐死后金,明朝组织萨尔浒之战。但战争的结果也看到了,由于指挥不当,明军惨败。明朝和后金在东北,攻守易型了。

双方攻守易型导致的结果,就是如历史上的辽事那样:女真人虽然实力较弱,但却是一个整体。明朝虽然体量大,但却缺乏组织能力,无法攥成拳头打人。每次都只能无奈的采用添油战术,葬送进去十万人,再填补进去十万,再次葬送,再填补。以致到最后再无精兵可用。

明朝有体量优势,却无法利用体量优势。反而因为体量大,“人多了乱,龙多了旱”,搞得内部四分五裂,老百姓揭竿而起。

这情况下,哪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呢?

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应该说,在明金战争的初期,明朝对后金具有绝对的优势,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方面,包括军事,明军也有着更多的后备兵员。然而历史上,这些优势最终丧失,大明也沦落到被八旗军压着肆意摩擦的地步了。

明朝对后金的第一次失策,就是萨尔浒之战的轻敌冒进,没有对敌我形势作出合理的判断。对于明朝而言,只需把六万帝国精锐压在辽东,然后高筑墙、广积粮,跟后金耗就完事了,对于一个军事资源已经超过了生产力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的新兴部落帝国来说,只要让他占不到便宜,后金不是被逼北上就是原地解体。

然而明军最终还是出击了,而且采用了没路都比努尔哈赤的大军少的分兵之计,在古代通讯不方便的情况下,面对高机动性的敌军,却还要将人数优势分裂成局部劣势去攻击,无异于送死。

不过就算是萨尔浒战败了,明军仍然有着极高的优势,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熊廷弼经略辽东之后,辽东战局已从沈阳之败中缓和过来。熊廷弼所构建的广宁防线,可以说真真切切的挡住了努尔哈赤南下的脚步,面对固守的明军,攻城能力薄弱的后金可以说毫无办法。而熊廷弼指挥下的明军则开始在战力上有所回升,只要再过个两三年,想彻底消灭后金不是问题。

然而此时的大明朝局混乱不堪,朝内党争不断,像熊廷弼这种属于楚党,又脾气古怪、心高气傲的人,自然是成了那帮阴谋家眼中的钉子,在和巡抚王化祯几次冲突之后,辽东的平衡被打破了,构建了许久的广宁防线因为熊廷弼一时赌气毁于一旦,而明朝也直接丧失了整个辽东。

当然,事实证明,当时的努尔哈赤尚不足以吞并整个辽东,所以对于辽西地区,即便是被明军所抛弃,后金也没能力直接占领,归根结底还是被人口限制住了。所以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明朝除了花了不少钱以外,并没有费太大的功夫,就重新又把战线推回到了锦州,重新拿下整个辽西。

虽说孙承宗的关锦防线十分烧钱,而且当时明政府的财政问题已经非常短促,但是仅是维持现状,撑个几十年是不成问题的。相比之下,后金这些年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建树并不咋地,只要战争停止,后金抢不到东西,那么最终避免不了分裂。

虽说关锦防线中间波折了几次,但最终还是十分奏效的挡住了后金的步伐,即使是更有头脑的皇太极,在初期也是对关锦防线没什么好的办法。然而就是这么个日渐好转的形势下,袁崇焕却安耐不住的想要搞一些大手笔来迎合崇祯皇帝复辽的意愿。即联合喀喇沁和部分科尔沁部落、还有朝鲜,并策反叶赫部,对后金形成一个战略性的包围圈。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袁崇焕干了两件事,二就是这两件事,间接的葬送了大明。

一个是为了联合喀喇沁,而向察哈尔贩卖粮草,但是1628年的冬天异常寒冷,整个关外颗粒无收,如果后金当时不能从明朝获得大量的粮草,那就只能北上西伯利亚打猎去了。如此一来后金不攻自破,但是把大量的粮草贩卖给了没有城墙保护的察哈尔,无异于给皇太极设定了打击目标。果不其然,1628年,皇太极击败喀喇沁,满载而归,后金渡过难关,而且还扩大了地盘,打通了通往关内的第二条路线。

另一个就是整治皮岛,当时的东江镇,已经被后金打的只剩下了皮岛一地,为了生存,毛文龙只能是一面用粮草去换后金的皮草,然后到关内在高价卖出,买更多的粮食,留有己用后在贩卖个皇太极,去换取更多的皮草,然后重复整个过程。袁崇焕的天降一刀,可以说砍断了皮岛贸易线,后金从毛文龙这里得不到粮食,也就只能另寻他出,正好察哈尔有粮食,就又回到了上段的故事。

而且除掉毛文龙之后,袁崇焕并没有整顿好毛文龙的旧部(虽然给的待遇很高),逐渐的皮岛军心涣散,一些兵痞出逃登州,其中就有后来的叛将孔有德,可以说后来的吴桥兵变,袁崇焕也要为自己的考虑不周背上这个锅。而吴桥兵变之后,孔有德降金,并将明军几年来积攒下的火器成果义兵送给了后金。从此,明朝对后金的优势天平出现了快速倾倒的趋势,终究是明朝自己葬送了自己。

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万历三大征,明军骑兵精锐消耗殆尽。

天启、崇祯均为军事白痴,只知火器威力,不知骑乘机动性、重骑冲击力优势。

袁崇焕为明末军事第一人,实施塔攻压制+铁骑机动。关宁铁骑1比1战力不落八旗下风,假以时日上个3万规模,八旗唯有凉凉。

崇祯生剐袁崇焕,3分关宁骑,亲手掐灭明军翻盘的最后希望。从此,投入辽东的巨额军费只能维持守势,永远无法形成进攻力量!

八旗军实为全员骑乘升级版明军,以机动性优势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分散明军,战略并不出奇。八旗军早期有火枪和中小型火炮,但无远程重型火炮,擅长野战拙于攻城。

崇祯生剐袁崇焕后,反而错误提拔皮岛兵匪,掌控明军最为精锐的葡式火炮部队,天真地幻想以皮岛系制衡关宁系。皮匪三顺降清,清军解锁重型火炮技术。

野战铁骑+阵地红夷,八旗军得以实现兵种上的强强联合,野战不败、攻城必克。天下,只是一篮子等着碰石头的鸡蛋,多又何益!

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大明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广宁失陷后,接替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的王在晋看得很明白:东事一坏于清、抚,二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

从“一坏”到“四坏”、从“危局”到“无局”,王经略虽然看得很明白,但却只是粗略点出了大明丧失对后金优势的几个关键节点。

那么,我们就需要顺着“一坏”到“四坏”,详细捋一下大明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拥有八旗精兵六万、基本完成对女真各部的一统后,于赫图阿拉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这事,要是放到成化时期,明军早就前去犁庭扫穴了,可是,万历时期,大明上下对此愣是没有任何反应,难道还有什么事比这更重要?

万历四十三年,东林党意图借助梃击案打垮郑贵妃势力和齐楚浙三党。

万历四十五年,齐楚浙三党在丁巳京察中几乎将朝中的东林党一扫而空。

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斗正忙着搞党争,谁还有闲工夫去管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这事。

万历四十六年初,齐楚浙三党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内讧,东林党见机到处上蹿下跳,大明被激烈、混乱的党争搞成了一团乱麻。

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起兵,连克清河、抚顺,辽东门户洞开,此即为王在晋所言的“东事一坏”。

万历四十七年,内阁首辅方从哲为了赚取声望、压制上蹿下跳的东林党、平息齐楚浙三党内讧,不顾前线将领杜松、刘挺的反对,一再发红旗(兵部的进兵令牌)催促杨镐进兵。

面对粮饷不足、天寒地冻、士气低迷、部队未完成集结等不利因素,杨镐只能匆忙令马林、杜松、刘挺、李如柏率四路明军对赫图阿拉分进合击,结果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大明吞下了萨尔浒之战惨败的恶果。

萨尔浒之战惨败后,努尔哈赤率军连克开原、铁岭,辽东重镇沈阳、辽阳屏障尽失,此即为王在晋所言的“东事二坏”。

天启元年,东林党借助红丸案、移宫案打垮了齐楚浙三党,控制了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要害部门,独掌朝政。

为了证明自己比齐楚浙三党更有能力,东林党派出水利专家袁应泰接替熟知兵事的楚党成员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

平心而论,袁应泰确实是个好官,在水利方面确实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袁应泰也具有剿匪成功、平靖地方的经验,但把他放到辽东面对枭雄努尔哈赤,就纯属瞎搞了。

战国时期,秦国如果令水利专家李冰率军去打长平之战、令战神白起去修都江堰,那么等待秦国的必将是一场大大的灾难。

同理,东林党将水利专家袁应泰放到辽东,大明也将会面临灾难。

天启元年三月,袁应泰接任辽东经略不足半年,辽阳、沈阳尽失,浙兵、白杆兵尽没,袁应泰自焚殉国,大明在辽东只剩下了重镇广宁这座桥头堡,此即为王在晋所言的“东事三坏”。

袁应泰殉国后,东林党挡不住压力,只得从新起用熊廷弼,但是为了防止辽东军政大权落入齐楚浙三党之手,东林党又派出内阁首辅叶向高的高徒、医学专家王化贞出任辽东巡抚,并且叶向高还暗中授意辽东文武官吏只能听从王化贞的号令。

王化贞出任辽东巡抚仅仅八个月,就被早已暗中向后金投降的心腹爱将孙得功给忽悠瘸了,大明在辽东的最后一座重镇广宁失陷,此即为王在晋所言的“东事四坏”。

广宁失陷后,明军只能退守狭窄的辽西走廊,大明对后金空有巨大的优势,却无法施展,也就是说,大明对后金的优势伴随着“一坏”到“四坏”彻底丧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