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官渡之战前孙策不死,他是应该偷袭许昌还是应该攻打荆州?会改变三国格局吗?
孙策应该偷袭许昌,因为当时的他并不具备攻打荆州的实力。而曹操的许昌此刻是空虚的,孙策偷袭必然命中。
荆州刘表正值壮年,孙策未必就是对手。荆州在刘表的统治下,各项机构趋于完善,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一盘散沙的荆州了。而且刘表训练出了当时最强大的荆州水军,这是孙策无法逾越的障碍。即使孙策陆战再厉害,在水军方面暂时还是欠缺的。
他吩咐周瑜不断操练水军,其实就是为了日后夺取荆州做准备,可是绝对不是现在。从孙策布局上来看,他是很希望一统天下的,而且他也认为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但是此时此刻的他才不过二十六岁,一切都还只是刚开始而已。
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三国志》刘表本人并不是无能之辈,他能够单骑定荆州,而且袁术加孙坚都不是他的对手,其实已经说明刘表这个人的能力也非常强悍。只不过后来岁数大了而已,给人一种懦弱无能的错觉。所以即使当年孙坚被刘表射杀,孙策也不敢动刘表就是这个道理。
曹操倾巢而出,许昌必然可以被孙策拿下。官渡之战前的曹操,其实是比较可怜的。因为他不仅要想办法跟强大的袁绍争夺天下,还要防备内部的叛乱。比如说刘备重新夺取徐州,给曹操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尽管后来被曹操给料理了,但是也让曹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个时候的曹操,论实力他没有袁绍强大。论敌人他到处都是敌人,因为他手里有天子,表面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在外人看来,这也是一种累赘。不会有人真正愿意跟曹操结盟,他只能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三国志》所以在曹操倾巢而出对付袁绍的时候,那就是孙策下手的最好机会。那个时候的袁术已经归天了,所以孙策跟曹操的地盘只是一江之隔而已。所以孙策完全可以在官渡之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在曹操后院放把火。其实有这个观点的人不止孙策一个,刘备也是其中之一。奈何孙策被杀,刘备没有实力,老天爷成全了曹操。
攻下许昌,孙策就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不要看孙策年纪不大,可是他的能力不小。在战场上几乎百战百胜,人称小霸王。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孙策的野心和他的能力一样,都非常大。
曹操手里掌握天子的便利,是所有诸侯都看得到的,有了汉献帝在手,天下的人才都愿意跟随曹操。刘备手下的徐庶,不就是被曹操给挖墙脚了么。所以孙策早就想要把汉献帝据为己有,而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时机。
许昌城内空虚,曹操要对付袁绍自然不可能还要保留实力,毕竟他全部人马加起来还没有人家一半多。所以孙策如果这个时候偷袭许昌的话,一定可以将汉献帝接回江东来。即使以后守不住许昌,手里有了天子,就等于拥有了整个大汉朝廷。
这对日后做事要方便的多,最简单说一句,刘表作为汉室宗亲,难道会不听从汉献帝的吩咐?如果不听,那就成为名正言顺的反贼。现在很多人构陷刘备是反贼的主要原因,还不就是因为他手里没有汉献帝嘛!
孙策在北方有了基地,方便日后跟天下诸侯逐鹿中原。孙权之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建树,其实主要原因是江东地盘的局限性。他每次北伐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主要原因是孙权在江北没有任何根据地。
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没有根据地就没办法驻兵,每次渡江其实都是困难重重的一件事。所以说孙策打下许昌,不仅仅是占据许昌削弱曹操这么简单,对他日后逐鹿中原有非常大的好处。
江东可以作为孙策的大本营,这里赋税充足,也可以练兵。而许昌则可以作为孙策问鼎中原的第一站。当时军事实力强大的诸侯,基本上都盘踞在北方。比如说曹操、袁绍、马腾这些,要想夺取天下,就必须要对他们各个击破。
所以必须要有根据地才能实现这个梦想,东吴的水军强大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他们没有江北的地盘,所以必须要用水军防备北方的敌人南下。不过我们似乎忘记了一点,孙策起家的时候,可是陆军。
孙策北伐许昌,没有后顾之忧,唯一的敌人刘表只想做守成之君。这是上天赐给孙策最好的一次机会,因为孙策的江东地盘地理位置十分特别,江东沿海,所以东方是没有敌人的,唯一的敌人是来自西边的刘表。而让孙策比较欣慰的是,刘表这个人虽然有才能,可是他并没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所以即使孙策出兵在外,刘表也绝对不可能攻打江东。这是孙策北伐非常有利的一点,曹操打袁绍,还要担心孙策来偷袭。可孙策打曹操,却不需要担心刘表来偷袭。
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江表传》早在刘备献策,建议刘表攻打许昌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守成之君活灵活现的形象。他告诉刘备,自己只想守住荆州这一亩三分地,夺取天下的志向,他是万万不敢去想的。其实这也是孙策唯一一次能够夺取天下的机会,可惜他被人给暗杀了,我甚至怀疑是曹操暗杀的孙策,毕竟当时最忌惮孙策的人就是曹操。
总结:孙策有一统天下之志,可惜没有这个命。孙策的死对江东集团来说,其实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没有一个好的领路人,江东集团就不会有怎样的作为。
后来也证明了这一点,孙权虽然可以守住江东基业,却再也没有任何建树。他跟刘表一样,只想做一个守成之君,并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所以江东集团在错失了那次夺取天下的机会后,再也无力翻身。
如果官渡之战前孙策不死,他是应该偷袭许昌还是应该攻打荆州?会改变三国格局吗?
如果官渡之战前孙策大难不死的话,根据当时的形式,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攻打荆州刘表,而且成功率很高,将彻底改变三国格局。
官渡之战前的形式公元199年,曹袁不和,大战一触即发。此时北方袁绍刚刚消灭“白马将军”公孙瓒,正志得意满,曹操也消灭了劲敌吕布,独霸中原,南方刘表雄据荆州,兵精粮足,“小霸王”孙策也统一江东,蓄势而为。
当时的局势是袁绍联合刘表对付曹操,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拥有绝对优势。曹操一开始联合公孙瓒对付袁绍,奈何公孙瓒不争气,早早被灭了。南方江东孙家和荆州刘家有杀父之仇,势同水火。
孙策看似置身事外,但是却有两条路摆在他面前:
- 趁曹操腹背受敌之际偷袭中原;
- 趁曹操自顾不暇,放心攻击刘表。
假设孙策大难不死,那么他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利益最大化呢?
偷袭中原假设孙策放下仇恨,不攻击刘表,而是对中原用兵,我认为,会有以下两点不妥。
- 首先是师出无名,虽然孙家做过不少背后捅刀子的事儿,但是在古代,出师讲究有名,这样不仅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士气也会涨很多;
- 江东擅长水面作战,但是陆战却很弱,偷袭中原就相当于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去斗,成功率会很低。孙策为了放出烟雾弹也曾出兵攻打徐州陈登,结果却失败了,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 上面说了,荆州和江东世仇,如果贸然偷袭曹操,很难保证刘表不会偷袭江东,到时候说不定会陷入进退两难之地;
综上,我觉得偷袭中原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曹操必会因为孙策的偷袭败于袁绍,这样三国的格局就会改变。
再者,即使孙策夺得部分中原地区,他也将直面袁绍的兵锋,再加上东有刘表,处境定会艰难无比。
攻打刘表如果孙策不干预曹袁的主战场,而是全力攻打刘表,那么孙吴政权无疑将会迅速崛起。
- 首先出师有名,报仇雪恨,必会士气大振;
- 主战场基本都在水上,江东水军不比荆州水军差,胜率也就提高了不少;
- 不用担心来自东北方向曹操的威胁,曹操在一心对付袁绍。
事实上,孙策也是这么做的。周瑜曾经提出过“二分天下”的设想,依据江东,趁北方战乱先拿下荆州,再西取益州,最终和北方霸主形成二分天下。
孙策在官渡之战前夕就已经命周瑜在鄱阳湖训练水军,同时又频频向曹操放出烟雾弹,攻打荆州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奈何曹操多疑,再加上烟雾弹放的有点多了,所以孙策被阴死了。
如果孙策不死,他其实大概率能拿下荆州的,有了荆州就可以和北方的曹操形成对峙。等曹操对付北方的张鲁,马超等人时,再发兵益州,必可二分天下。当然,即使二分天下,孙家也很难统一,不仅仅在于他所处中国南方(除非他是朱元璋这个bug),更是因为江东统治者和江东士族的不和谐,所以最多也只是偏安一隅。
总结假如孙策大难不死,他应该全力攻打荆州,完成周瑜的“二分天下”论,最终和曹操或者袁绍二分天下,也就不会再出现三分天下的格局,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喜欢的点赞加关注哦,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如果官渡之战前孙策不死,他是应该偷袭许昌还是应该攻打荆州?会改变三国格局吗?
公元200年,孙策刚刚占据江东,得兵数万,纵横江东,未有敌手,不管是官军、世家部曲、流民军,都不是孙策一合之将。此时的孙策兵强马壮,决定将吴越之众,争衡中国,逐鹿中原。
孙策这边风光无限,北方的两位大佬袁绍和曹操,正在集中全力在官渡对峙。此时曹操的大本营许都空虚,连袁绍阵营有谋士建议偷袭曹操后方。不过,袁绍为人刚愎自用,因人废言,不愿采纳。
(孙策年纪轻轻纵横江东)
总之,曹操此时的处境并不好。刚刚料理了吕布,刘备又占据徐州,接连数郡,与袁绍遥相呼应。曹操腹背受敌,问计于郭嘉。郭嘉这样评价孙策:“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三国时,因为战事频繁,战争物资紧缺,所以各个势力都把有限的军事资源集中使用,因此建立了很多特种部队,如白马义从、陷阵营、白牦兵等,其中,曹操阵营的虎豹骑最为出名。虎豹骑的作战方式,是刺客式的斩首袭击。纵观曹魏历史,他们也确实喜欢用刺客的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曹魏曾经派刺客刺杀过柯比能、蜀汉丞相费祎,据说也曾经刺杀过刘备,不过被诸葛亮识破而未成。
郭嘉说这话给曹操,可不是简单的一个预言,政治人物做的工作就是把不确定的事情变得尽量确定。因此,这是郭嘉在向曹操献策,在适当的时候,将孙策给刺杀了。由此,我们难免不会联想到孙策被刺杀的幕后黑手,不是别人,就是曹操,并且还是曹操帐下郭嘉的主意。
(虎豹骑普通士兵都是百夫长级别)
曹操为什么要刺杀孙策呢?
曹操北征,与袁绍对峙,这是迟早要发生的决战,曹操并没有忐忑,可是曹操处于四战之地,地缘劣势让他顾虑很多。他不担心坐领荆襄的刘表,就担心新近在江东立足的孙策。因为他听说过这个孙策,准备袭击许昌,迎取汉献帝,并且在秘密整顿军队了。
虽然曹操也认为孙策此时袭击许都,对孙策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好处,但是曹操实在放心不下孙策,毕竟这个军事首领只有26岁,正是血气方刚,不能以常理揣度。万一,这个孙策有着忠君报国的理想,情怀大过了实际利益,孙策就是放着身边的仇人不打,联手袁氏图曹呢?所以,曹操不仅给孙策加官进爵,也做了两手准备,派遣刺客刺杀孙策。
(郭嘉献计刺杀孙策)
如果孙策没有遇刺身亡,他奇袭许昌的计划可行性如何,能否就此改变三国格局呢?
如以常理揣度,孙策没有理由在曹操与袁绍对峙的时候选择袭击曹操大本营。因为孙策一直以来都是与曹操结盟,对抗袁绍与刘表的结盟。况且,刘表与孙策有杀父之仇,所以孙策常年与刘表互相攻击。在曹操挟天子以后,与袁绍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所以曹操也一直拉拢孙策,封他为讨逆将军、吴侯,希望孙策能牵制住刘表,使自己无后顾之忧。攻击曹操,只能博取道义上的虚名,没有实际的利益。
孙策遇刺前,形势是袁绍强势主攻,曹操弱势主守,而孙策的实力比他们都弱。所以,在孙策遇刺后,给孙权留下的遗嘱是“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可见,孙策知道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与袁绍、曹操双雄并论,只能“观成败”。这是孙策政治成熟的表现,他希望是北方越乱越好,决不应偷袭弱势的曹操,让北方局势加快明朗。这样,袁绍腾出手来,必然会对江东不利。
(江东内部其实也暗流涌动)
孙策也未必会怕袁绍对江东不利,可是他怕的是内部不稳时,袁绍就携中原之兵横扫江东。当时孙策刚刚平定江东,内部还有很多反对势力。江东的几大家族对强势的孙策面服心不服,孙策施政颇多掣肘,孙策又是个急性子,杀伐果决,因此江东矛盾重重。此外,江东地面各地山越作乱,孙策也需要时间去整合内部,如果大军轻出,吴越将不再为孙氏所有。
同时,孙策的外部环境也很不友好,黄祖在上流、陈登在江北,都对江东虎视眈眈。所以,孙策北上攻击曹操无法获利,向西攻击黄祖、刘表方为上策。且孙策治军,麾下水军精悍,周瑜等人已经前出到巴丘,已经建立好了前进基地。
因此,如果北方混乱,孙策的最优策略是攻击刘表,再溯源西进,竟长江天险而有之,以待中原之变,先立于不败之地,再择机北伐,争衡中国。
如果官渡之战前孙策不死,他是应该偷袭许昌还是应该攻打荆州?会改变三国格局吗?
如果孙策不死,他是必然会偷袭许昌的。《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记载:“孙策闻公(曹操)与(袁)绍相持,乃谋袭许。”《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里的记载是:“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孙)策阴欲袭许,密治兵,部署诸将。”实际上正是因为他有这个图谋,曹操才会派人将其暗杀,现在一般认为策划者是荀攸或者郭嘉。
孙策向有席卷天下之志,不在一隅。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势力最大的两个军阀,他们的决战胜负实际上也决定了北方的归属,凡有志天下者都应当乘机奋起。例如刘表的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就认为:“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所重,只在于将军(刘表)。将军若是希望于乱世有所作为,便应乘天下方乱而起事”。
被曹操称为“狮儿”的孙策,胸怀天下,气吞万里,是三国第一流的英雄人物
对于孙策来说,头一年冬天,他刚刚重创了刘表的江夏军(治所在湖北武昌),并吞并了豫章郡(治所在江西南昌)。但刘表也战胜了控制荆南的长沙太守张羡、张怿父子,“坐拥数千里疆域,带甲兵十余万。”他没有把握在短期内战胜刘表,吞并荆州,而争夺中原的机会则是千载难逢,稍纵即逝。
孙策虽然战败黄祖,但却无力继续西进,因为他的地盘增长速度太快,还来不及消化
所以孙策毅然放弃继续西进,留中护军周瑜镇守巴丘(湖南岳阳),将海昏、建昌附近的六个县划为建昌都尉,归太史慈统辖,抵挡刘表侄子刘磐和中郎将黄忠的侵扰。自己把精力放在准备北进上面来。出于这个打算,孙策早在头一年就进军空虚的扬州,占领合肥,以顾雍为合肥长,作为进取中原的伏笔。
但是,孙策能否改变三国格局,还真不好说。
孙策平定江东虽然被称为“横扫”,还是花了好几年工夫,而且他性格强硬,反对者一律杀戮,积怨颇多
首先,孙策刚刚平定江东不久,根基不牢,他率军远征,容易生变。195年他平定吴郡,196年平定会稽郡,199年平定庐江郡和豫章郡,200年官渡之战就爆发了。可以说到处都有反对他的士族豪强,曹操的广陵太守陈登就派人到江东秘密搜罗这种人,一旦在其后方闹起事来,而孙策留下的守军镇压不得力的话,他就只能中途折返。
曹操专门安排了军队来应对刘表和孙策的可能攻势,可谓滴水不漏
其次,孙策的地盘距离许昌远,官渡距离许昌近。曹操是内线作战,他对孙策一直有防备,不会单纯把希望寄托在刺客身上,所以派阳安都尉李通、汝南太守满宠镇守阳安、汝南二郡,卡住孙策进攻许昌的必经之路,必要时还可以派其他郡县的军队前来增援。
孙策虽然勇猛,但李通能征善战、满宠智勇双全,又是据城防守,孙策想短期击破他们,也很难实现。而袁曹两军在官渡仅仅相持了两个月而已,孙策能抓住这个机会吗,我持怀疑态度。
曹袁战争打了七八年,孙策只要不被刺杀,偷袭许昌的机会还是挺多的
不过,即使官渡之战的机会没抓住,孙策依然有改变格局的机会,那就是乘两年后袁绍病死,曹操多次攻袁的机会,特别是207年,曹操远征辽西,对中原鞭长莫及,更是绝佳的良机。对于孙策这样的英雄来说,只要活着,总是会有机会的。
如果官渡之战前孙策不死,他是应该偷袭许昌还是应该攻打荆州?会改变三国格局吗?
自己熟读、研究三国多年,根据我的判断,偷袭许昌不现实,但是攻打荆州是一个很现实的事情,如果攻打荆州的话,很有可能改变三国的格局,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孙策在死之前曾经有过趁着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交战的机会,偷袭许昌夺取汉献帝的想法。在我看来,这个想法是完全不符合现实的。
首先在当时孙策和曹操在战略上是联盟关系,至少还没有撕破脸,况且曹操对孙策的关系还是比较暧昧的,“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即使曹操在北线和袁绍作战,但是他肯定是有足够的兵力是防备许都的,我想着也是毋庸置疑。
其次孙策去抢掠汉献帝是冒了犯天下之大不韪的错误,毕竟汉献帝是皇帝,这毕竟会给天下诸侯以口实,战略上陷入空前的孤立和被动。
再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孙策的势力一般,如果有外部势力攻伐吴国,自己内部将会陷入被动局面,很难收拾,况且孙策当时刚刚统一江东,内部还不是很稳固,还有很多反对派,况且各地犯上作乱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说偷袭许昌完全是一个下策。
相反,我更支持从孙策攻打刘表。首先来说,孙策和荆州的刘表有杀父之仇,其父亲孙坚就是被刘表杀死的,这是讨伐荆州在道义上的争议性。
其实我们还要看到当初刘备能够形成三国之一,他的最初一步棋就是占据荆州,后来又进入益州的,如果此时孙策乘机占领荆州的话,那么久没有后来刘备的机会了,这样在战略上就先占一步。
再次来说,荆州地理位置重要,物产富饶,是吴国首都南京的在上游的天然屏障,占领荆州,既扩大了领土和势力,又占据了战略要地,巩固了下游的国都,能够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这样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改变三国格局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