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张巡是安史之乱时期,非常著名的将领。他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在镇守睢阳的时候,让士兵们吃了三万睢阳老百姓,甚至连他的小妾都被他给吃了。不管他有多大的功劳,我认为这都是惨无人道的行为。狗尚且不吃同类,何况是人呢?
安史之乱爆发迅速,长安洛阳眨眼间就失守了。
谁都想不到安禄山的速度会如此之快,起兵初期从范阳就直奔长安和洛阳这两大唐朝国都。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只能带着身边的亲眷窜逃到了四川地区避难,而这个时候中原地区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因为常年太平的生活,导致各地方的官员都不知所措。
当安禄山杀来的时候,地方官员基本全都投降了,所以安禄山占据国都洛阳后,立刻宣布称帝,国号大燕。这些年安禄山少不了唐玄宗的提拔,唐玄宗将他升任范阳节度使、统领十多万大军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将国家的未来交给了这个人。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据说是为了让安禄山跟太子的势力保持平衡,挟制太子集团。唐朝太子都有造反的遗传,所以唐玄宗这么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可惜所托非人,结果安禄山自己造反了。
安禄山东进江淮受阻,张巡一战成名。那个时候的安禄山可谓是不可一世,天下基本上没有谁是他的对手。在打下长安和洛阳以后,安禄山果断采取东进的策略,因为江淮一带是唐王朝的赋税重地。拿下了政治中心后,自然要去夺取经济中心。
这个时候的安禄山十多万大军直奔江淮而来,要想入江淮,首先要攻破睢阳。这里是江淮赋税之地的门户,不过让安禄山放心的是,这里并没有什么重兵把守。
数日,贼来攻城,贲出斗而死,巡乃合贲之众城守。令狐潮引贼将李廷望攻围累月,贼伤夷大半。禄山乃于雍丘北置杞州,筑城垒以绝饷路,自是内外隔绝。又相持累月,贼锋转炽,城中益困。---《旧唐书》张巡本是一位小县令,一个芝麻大小的官员,可是在叛军到来以后,他自发组建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以此来抵抗燕军的入侵。雍丘之战中,张巡作战勇猛,击退了当时燕军大将令狐潮,夺取了雍丘城。
此刻令狐潮多次率领一万多人攻打只有三千多人的雍丘,都被张巡击败。张巡累计斩杀令狐潮大军一万多人,而唐军只损失一千多人。这个时候就连吴王李祗,都对张巡这个县令出身的将领刮目相看。
令狐潮围攻雍丘不下,张巡大战三百多场。不得不说张巡真的是硬汉作风,令狐潮屡次败给张巡心里自然不爽,所以集结了四万多人的燕军攻打雍丘。而张巡这里只有两千多人,实力悬殊可想而知。但是沉稳的张巡选择搞了一场突然袭击,在夜间冲出城去,将燕军击溃。
此外他跟令狐潮大战了三百多场,令狐潮的大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雍丘成得以保全,这简直就是奇迹。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张巡个人的统兵能力。
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藁人;还,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军大乱,焚垒幕,追奔十余里。---《新唐书》他虽然是进士出身,可是深通兵法奇谋。在雍丘城中没有箭的时候,张巡吩咐人用草做了上千个草人,再披上黑衣服,在黑夜里顺着城墙慢慢放下去。
令狐潮这边以为张巡的人准备偷袭,所以射箭抵挡。一连多日都是如此,后来令狐潮发现这是张巡的阴谋,也就不再防备了,又过了几日,张巡忽然派士兵前去偷袭,而令狐潮依旧以为是来借箭的,还嘲笑了他一番,结果人家杀来以后,令狐潮差点被活捉。
张巡镇守睢阳十个月,吃掉三万百姓,活活拖垮了叛军。从手里只有一千人马,到睢阳之战的时候,手里掌握了一万多人,张巡逐渐成为了镇守睢阳的核心人物。燕军十多万之众,前来攻打睢阳,足足十个月的时间,张巡没有让燕军前进一步。这可都是燕军的精锐人马,可见当时的战况有多惨烈。
睢阳城中实在是没有粮食了,守城的官兵连弓箭上的皮都给吃光了,而且当时睢阳城无人敢救,来了也是当炮灰。无奈之下,张巡只能宣布吃人,为此他带头吃了自己的小妾,整个睢阳城,一下子成为了一片血海。
初围城之日,城中数万口,今妇人老幼,相食殆尽,张中丞杀爱妾以啖军人,今见存之数,不过数千,城中之人,分当饵贼。---《旧唐书》老百姓无故被抓去吃了,人数多达三万多人。正是因为这些人充当了军粮,所以张巡的人马才坚守了十个月之久。可正是这十个月的时间,唐肃宗那边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可见张巡在睢阳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守城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表达忠心,我觉得张巡相当愚蠢。张巡为什么要选择守城?坚守十个月的代价是,吃掉了三万多人。张巡刚来的时候,睢阳有四万人口,可是等到睢阳城被攻破以后,城中就只有四百多人是活口了。
可见整座城几乎都被张巡的这一命令所毁掉了,既然老百姓都被吃了,那守睢阳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从大的格局上来说,守住睢阳城是拖住叛军最好的办法,可是这件事不应该让他一个人来承担,江淮地区难道就没有一点援兵吗?
如果真的是如此,这座城不守也罢,毕竟睢阳城总会被攻破,而江淮总会落入叛军手里。可怜城中三万多百姓,全都被吃掉,这种事情出现在唐朝时期,简直耸人听闻。
总结:历史上的张巡功过难定,我认为他是唐王朝的功臣,人类的罪人。等到唐肃宗平定了叛乱以后,开始对功臣进行褒奖,郭子仪作为首席功臣自然是功不可没,可是到了张巡的时候,所有人都犯起了嘀咕。张巡作战的确勇猛,也为了守睢阳城为国牺牲了,可是他犯下的错误却是无法挽回的,因为他纵容手下人吃人。
这是违背了人伦道德的一件事,已经不算是人类的行为,简直就是禽兽之举。唐肃宗一时也难以定夺,好在张巡的好有李瀚直接为张巡立传,并且呈送给了唐肃宗,张巡的功劳这才得到了唐肃宗的认可,认为他是功大于过。
不过我认为,张巡的这种行为,虽然对唐肃宗对整个唐王朝是有功劳的,但是他对人类来说,是有罪的。如果到了唐朝还存在人吃人的情况,那人类的文明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呢?难道人是禽兽吗?
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岧嶢識一臨,虏騎附城陰。
不辯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營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
旦夕更樓上,遙聞横笛音。
一一[唐]張巡《聞笛》💮
张巡(709一757),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开元末中进士,天宝中为真源县令。安史之乱起,他起兵抗敌,先守雍丘,后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在乱贼重重兵围城,外无援兵,内无粮食的情况下,他和许远率领将士,浴血奋战,百计坚守危城。在近一年的守城坚苦战斗中,大小经过一千八百余战,始终坚持不懈,誓死与战地共存亡,牵制了敌人,保卫了江淮之地,表现了英勇顽强的精神。最后粮尽援绝,城池陷落,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三十六人同时壯烈殉难。千百年来,他们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受到人们的钦仰,给后世以极大影响。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一一張巡《守睢阳作》💮
[注释] 合围,敌人四面包围。侔(牟),同。
月晕,意谓敌兵围城就象月亮上的晕圈那样周严。 分守,分兵把守。鱼丽,古代阵法。
作者写这首诗时,城中已坚守数月,形势异常艰苦,粮食、箭戟几乎已尽。无奈之下只有食用死去战友的尸体,维持到最后张巡只好杀妻以表忠诚决心。若不如此,贼寇破城必辱之……
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谢邀
(商丘双忠祠中的张巡,许远塑像)
将军有齿嚼欲碎,将军有眦血成泪。 生为将星死为厉,尽是山川不平气。 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 强兵坐拥瞋相视,孝子忠臣竟谁是。 千载功名亦天意,君不见河南节度三日至。 ——(明)李东阳《睢阳叹》
至德二载正月二十五日,安史叛军悍将尹子奇集结妫川郡(治今河北省怀来县)、密云郡(治今北京市密云县)及同罗、奚族大军共13万人,向运河沿线的睢阳郡进发。睢阳郡太守许远向驻防宁陵的张巡求救。张巡此时已弃守雍丘,退守宁陵,收到求救信后遂自宁陵率军退入睢阳郡,与许远共同守城。
不几日,13万叛军抵达城下,张巡手下有3000人,许远军队有3800人,二人合兵后共有6800人。唐军虽然兵少,但在张巡的督促鼓励下,昼夜苦战,击败敌军日夜不停的连攻,守城军士人人振奋。许远对张巡说道:“我一介书生,又不懂军事阵法,而你智勇双全、谋略过人,今后我替你守卫城池,你替我指挥作战。”从此之后,许远交出军权,只负责征调粮草、修理武器,为张巡提供后勤保障,军事计划则全由张巡主张。两人推心置腹、取长补短,一同协力守城。
三月,张巡大饷士卒,全军出战。叛军见张巡士兵人数稀少,忍不住大笑,以为志在必得。谁料张巡手持大旗,突然率军直冲敌阵。唐军悍不畏死,叛军被冲得阵脚大乱,立时崩溃,被斩杀3000余人,后退数十里,士气大挫。翌日,叛军再次增兵围攻,张巡却偃旗息鼓、闭门不战,到了夜间则在城中擂响战鼓,集合队伍,搞出将要出战的动静。叛军得知,彻夜戒备,以防唐军偷袭。但等到天亮张巡也未出击,燕军疲惫不堪,于是下令脱下铠甲休息。这时突然城门大开,张巡与10余位将领每人率骑兵50人,直冲敌军营阵。叛军霎时大乱,被杀伤5000余人,尹子奇也在亲兵的簇拥下逃出了大帐。 由于叛军人多势众,张巡虽屡败敌兵,却始终不能解睢阳之围。既然兵力不如对方,张巡就想到擒贼先擒王,射杀燕军首领尹子奇。但张巡不识尹子奇,于是他心生一计:用削尖了的草箭射出城去,叛军士兵看到大为惊喜,以为城中铁箭已经用完,于是捡起草箭飞奔前去报告尹子奇。张巡见士兵将箭呈给一员大将,立即命守将南霁云发箭,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接着,张巡率军冲出城外,直冲到尹子奇军旗之下。叛9军大乱,尹子奇负痛败走,差点被唐军生擒。
七月初六,尹子奇集结数万人再来攻城报仇。经过数月休整,叛军不仅补充了兵员,士气复振,且粮草、辎重、军械等也得到了极大补充,可谓兵精粮足。相比之下,长期得不到补给的睢阳却已逐步陷入粮尽援绝的困境。原先太守许远已在城中蓄粮6万石,但时任河南节度使的虢王李巨令睢阳郡分粮一半与临近的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反对。李巨不许,许远只好照办,但济阴郡得到粮食后不久(至德元载十二月)就投降了叛军;而睢阳郡的粮食此时已经吃光,城中将士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需掺杂着茶叶、纸张、树皮一起煮着吃。燕军虽然屡败,却是粮食充足。睢阳附近的郡都不肯派兵支援张巡,也不肯接济粮食,睢阳城中士卒饿死、战死后只剩下1600人,且个个骨瘦如柴,又有许多身染疾病,无法出击作战。此消彼长之下,燕军包围圈越来越小,逐渐逼近城池。
为了攻城,叛军使用了巨大的云梯,它像拱桥一样悬空,上面可容纳精兵百人,而且可以一直推到城下,士兵可从上面直接跳到城中。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张巡针锋相对,事先在城墙上凿出三个大洞,等到云梯推近时,一个洞口伸出一根木棍,末端绑着铁钩,钩住云梯,使其不能后退;另一洞口伸出一根木棍,末端绑着铁笼,里面盛着烈火,伸到云梯中间燃烧。云梯进退不得,被烧得折成两段,上面的士兵尽被烧死。尹子奇见此计不成,又生一计,下令动用钩车,专钩城上用来瞭望的敌楼——只要被钩到,城楼立刻倒塌瓦解。张巡则用末端装着铁链、铁链上装着巨大铁环的大木头,套住铁钩,用吊车把叛军的钩车吊进城来,砍断铁钩后,再把钩车扔到城外还给叛军,叛军见钩车不能奏效,又制作出长1丈、高7尺的巨大木驴,上包湿牛皮,下面可藏6人,不惧火攻箭矢,木石也难以砸坏,用来掩护士卒攻城。张巡见箭矢射在木驴上毫无作用,就将铜铁熔化成汁液,从城上浇下,把木驴和木驴下的敌军全烧成一团焦炭。叛军接连失败,不由恼羞成怒,又在睢阳城西北堆积木柴,上面堆上沙土袋,筑成一个通向城池的梯形长堤,想要发起攀城攻击。张巡不动声色,暗地里每晚都派人把含有大量油脂的松木和干草塞到沙土袋下面的木柴里,前后十余天,叛军都没有察觉。见万事俱备,张巡遂率军出城攻击,乘势顺风纵火。叛军花费十几天堆积的木柴全被烧毁,根本无法施救。
无可奈何的叛军最终放弃强行攻城,而是在城外挖掘三重壕沟,设立栅栏,围困城池以防张巡突围。由于城中士兵牺牲、饿死者日益增多,兵员不断减少,张巡也不再出击,而是与许远分兵守城。张巡守东北,许远守西南,改为防守为主。
最后。睢阳郡守军最后只剩下600人了,张巡与许远只能同士卒一同煮吃茶叶、纸张充饥。当时唐军许叔冀在谯郡(治今安徽省亳州市)、尚衡在彭城郡(治今江苏省徐州市)、贺兰进明在临淮郡(治今江苏省盱眙县),都有大军,却不肯支援睢阳。张巡部下勇将南霁云率领三十骑兵,冒死冲出重围。抵达临淮郡见到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要求援军,但依旧无功而返。见贺兰进明不愿发救兵,南霁云于是拔刀砍下自己的一根手指,呈献给贺兰进明,说道:“我不能完成主将交给我的任务,请留下这根手指,作为我来过的凭证。”在座之人皆悚然动容,有的甚至黯然涕下。南霁云言毕下堂,上马告辞而去,回程中他路过一座佛寺,见有一塔,于是拉弓搭箭,射中塔上砖瓦,发誓道:“我若破贼,必灭贺兰氏!”贞元年间(785—805年),大文学家韩愈路过此塔,犹见塔上箭痕。
经过宁陵时,南霁云会同守将率领步骑兵3000人东下,于闰八月初三夜晚杀入睢阳郡重围。一行人好不容易才抵达城下,但死伤累累,进城时只剩下1000人。城中守军将士知道援军无望,无不放声大哭。叛军也知道睢阳郡外援断绝,于是加紧围困。城中将领有人建议弃城而走,向东撤退,张巡与许远商议道:“睢阳郡乃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反贼势必长驱直入,江淮必然不保。且我军饥饿衰弱,行动迟缓,即使弃城而逃也未必能够脱险。周边各郡终会出兵相救,不如坚守待援。”但是城中已经无粮,茶叶和纸张吃完之后,守军就杀死战马,战马吃完就捕捉麻雀、老鼠充饥,麻雀、老鼠都吃完后,张巡又杀死他心爱的小妾,把肉分给士卒们吃,许远也杀掉他的家奴给众将士充饥。最后,守军甚至搜捕城中妇女,杀死吞食,妇女吃完之后又吃年老体弱的男子。每个人都知道一定会死,但却无一人背叛,最后城中只剩下了400人。
十月初九,叛军从四面登上睢阳城城头,唐军将士染病在身,已饿得无法起来作战。张巡面向西方下跪叩头,向皇帝遥遥奏报道:“臣力已竭,不能保全城池,活着不能报答陛下,死后当变成厉鬼,继续杀贼!”睢阳城遂告陷落,张、许二人都被俘虏。尹子奇问张巡道:“听说你每次出战都咬牙切齿,连牙齿都咬碎了,为什么?”张巡答道:“我立志吞灭逆贼,只恨力不从心!”尹子奇差人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巴查看,见他的牙齿果然只剩下了三四颗,不由心生敬意,打算留其一命。但其他将士反对道:“此人为唐朝守节,不可能为我军效力,且他深得军心,如果留下此人,必有后患。”尹子奇于是将张巡、南霁云等36人全部斩首。张巡临死时脸色不变,终年49岁;许远则被押解至洛阳,后被安庆绪下令杀害。为纪念张、许二人,睢阳百姓多次建庙立祠,现在商丘古城内仍有纪念他们功绩的“双忠祠”。
睢阳郡虽然陷落,但张巡以不满万人的兵力,守雍丘10月、宁陵2月,最后又坚守睢阳孤城10月,以寡敌众,将十几万燕军阻挡在城下将近两年。睢阳的坚守不但保障了富庶的江淮地区免受叛军蹂躏,使粮草赋税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与汉水,至襄阳郡西上,绕道上津,抵达凤翔郡,再分道输往灵武郡与蜀郡,为唐军的平叛提供了财力与物力;也为唐军的反攻赢得了时间。睢阳陷落后仅仅10天,东都洛阳就被唐军收复了。
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张巡在安史之乱国难当头关键时刻,苦守孤城在外援断绝的处境下被迫以城中百姓中老幼妇弱为食。其中包括其夫人。实属不得已。应该指责是当时见死不救只顾自己利益军阀和叛军的行为。
张巡苦守孤城拒不投降的英雄壮举阻止了叛军南下,保护住南方的安宁也为后来的平定叛军争取时间和机会。客观评价张巡等将士应从当时大局出发!
张巡他们是爱国英雄!
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张巡出名,老百姓就遭殃,一将功成万骨枯
守一城而吃3万人,如何评价安史之乱中的张巡?
睢阳之战,既是安史之乱中最具关键性的战役之一,也是千年来最具争议性的战争之一。
而领导这场战役领导者——张巡,自然也是一直处于历史的漩涡,始终褒贬不一。
不过,褒贬张巡的态度也非常清楚。
大力赞扬张巡的人是站在战局全局的高度上,以及从大历史的角度来评判,认为张巡是个英雄人物。
正所谓“闲坐安居高阔谈,说时容易做时难,倘使清谈能退敌,张巡何须死睢阳!”
睢阳之战中,张巡的战功可谓居功至伟,即便在世界历史范围内,能够以区区不到一万的兵力,跟十几万敌军周旋,并且坚守睢阳十个月。
若再加上在此期间的雍丘之战、宁陵之战,张巡事实上和燕军对抗了21个月,也就是快两年。
史书记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余万。可谓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更主要的是睢阳之战的深远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睢阳是江淮重地的门户,而江淮地区又是富饶之地,是李唐王朝税赋的主要来源。
一旦睢阳失守,没有钱财,李唐王朝的反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燕军的实力将大大增强。
不止于此,正是张巡托住了燕军十几万大军,所以给了唐肃宗的反攻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就在这段时间内,长安和洛阳得到恢复。
另一方面,一旦燕军第一时间占领了江淮地区,李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反攻,那就有可能改变整个历史进程。
或许,又来一个“五胡乱华”都说不定。因为安禄山、史思明都属于胡人,从他们造反后的种种行径来看,也根本不是什么仁义之师,当时燕军中也是胡人居多。
虽然睢阳之战意义深远,张巡的战功居功至伟,但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道德污点,即吃了3万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打仗更是如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不饱穿不暖,拿什么打仗。
但张巡当时的处境特别困难,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形下,在能吃的都已经吃了的情况下,最后张巡不仅把自己的爱妾给吃了,同时还把睢阳城的3万老百姓给吃了。
这一点所凸显出的无道和残忍,是严重背离儒家的价值观念的,正如孟子所说“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事实上,李唐王朝在当时评定张巡的功过中,就已出现严重的分歧。贬张者认为“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挺张的人则认为,“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
只不过最后,张巡还是被当做功臣载入李唐王朝的史策。那么今天又该如何评价张巡呢?其实更为复杂,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