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李卫屡次犯错雍正袒护,为何对同样的“铁杆”张廷玉零容忍?
李卫是雍正的奴才,从小就跟着雍正,自然是非常贴心的。而张廷玉是朝中重臣,一直跟随康熙,后来才跟随雍正,所以两个人所处的位置是截然不同的。
李卫是雍正培养出来的,跟雍正像一家人。李卫虽然是雍正从江南捡回来的,但是他是雍正一手带大的,也是雍正培养出来最合格的一个奴才。在雍正做了皇帝以后,李卫的官位一直攀升,甚至做到了两江总督。其实这都是雍正给他的恩赐,因为他甚至连一个进士都没有考上。如果没有雍正在背后给他撑腰,他压根什么都做不成。
雍正任用李卫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忠心。至于处事的方法,雍正没有过多干涉,因为李卫骨子里有一股聪明劲儿,总归可以琢磨出一些好点子来管理地方。所以李卫跟其他官员做事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他有自己独特的办法。
张廷玉是康熙留给雍正的,他忠于正统皇帝。张廷玉是三朝老臣,不仅经历了康熙雍正,甚至还活到了乾隆年间。所以他跟李卫就属于完全两种不同的人,他是老臣谋国的社稷之臣,有匡扶社稷的能力。所以康熙将如此重要的大臣留给了雍正,其实就是希望雍正能够好好任用张廷玉。
张廷玉本人也没有让康熙皇帝失望,总是在关键时刻拯救危局,帮助雍正一次次渡过难关。但是他跟李卫不同的是,他不是雍正的嫡系,他是皇权的嫡系。只要上面坐着皇上,那他就对这位皇上死忠,而不是只对雍正一个人死忠,这两种忠心是完全不同的。
李卫跟翠儿谈情说爱被赶走,其实是雍正让他去监视年羹尧。李卫犯了第一个错误,那就是跟府里的丫鬟翠儿谈情说爱。这在家法严格的雍正府上,那是一等一的死罪。可是雍正不仅没有处罚他们,反倒是给了李卫一个官做做,让李卫到年羹尧那边报道去了。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李卫的人生,让李卫从府里的一个仆人,逐渐成为封疆大吏。李卫到年羹尧那边,其实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雍正希望能够好好培养李卫,给自己多一个帮手岂不是好事么?第二个原因,就是雍正不太放心年羹尧,想要让李卫时时刻刻盯着年羹尧。
李卫自然是十分明白雍正的心思,所以但凡年羹尧有任何举动,李卫都事无巨细地告诉雍正,好让雍正找机会敲打敲打年羹尧。年羹尧可是雍正最重要的帮手,雍正自然是不会轻易放手的。
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主持科举却舞弊,结果被雍正所杀。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也是雍正看在张廷玉的面子上,一手提拔上来的官员。在雍正朝第一次科考之中,张廷璐就充当主考官,可见雍正对张廷玉还是比较给面子的。可是这次的科举却出了舞弊的事情,这对雍正来说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八爷党此刻正想趁着雍正刚坐上皇位,还不够稳定的时候,找点事情来赶他下台,这次科举考试的事情,恰好就是最好的机会。
这个时候如果雍正想要卖个面子给张廷玉,放了张廷璐的话,那么雍正的皇位就会受到动摇,证明他没有能力做好这个皇帝。所以张廷璐是必杀的,只是要看张廷玉支不支持。
多少支持杀张廷璐的奏折雍正都不看,因为雍正一直在等张廷玉的奏折。他希望张廷玉能够支持自己,大义灭亲,也希望张廷玉能够理解雍正皇帝的难处。杀掉张廷璐,解决科考的案子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要能够得到张廷玉的理解,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雍正是打心眼里敬畏这位老臣。
雍正皇帝用不同的办法,驾驭不同的人才。雍正是古代少有的明君,他能够驾驭各种各样的人才,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对待李卫,他采用家人的方式,始终把李卫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看待。而且对李卫处事的风格不管不问,只看结果,这是对李卫的一种恩宠。也只有这样,李卫才能放开手脚去办事,毕竟他后面有个大靠山。
而对张廷玉,雍正可就不能那么冒失了,人家是康熙朝的老臣,是国家的骨干栋梁。办事能力比自己强不知道多少倍,所以雍正对这样的大臣,必须要恩威并用。对张廷璐的提拔其实就是恩赏,张廷玉本人是不需要恩赏了,已经位极人臣了。后来杀掉张廷璐,其实也是一种威慑,希望张廷玉能够好自为之,当然雍正也希望得到张廷玉的理解,对张廷玉也十分尊重。
《雍正王朝》中李卫屡次犯错雍正袒护,为何对同样的“铁杆”张廷玉零容忍?
第141期总680期
难怪在康熙二十几个儿子当中四阿哥胤禛能登上“皇帝”位置,必定有过人之处,特别是雍正皇帝的用人手段实在是不拘一格,让人难以琢磨。雍正皇帝登基那天晚上,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就是监督隆科多“宣诏”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的宰辅之一,可见康熙皇帝对张廷玉的信任超乎其他大臣。张廷玉不但见证了康熙皇帝传位四阿哥胤禛登上了皇帝位置,十三年后又主持了“乾隆皇帝”的登基大典,真正的三朝元老。
还有另一层;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更是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加上张廷玉对皇上的忠诚,不能不让雍正皇帝对张廷玉另眼看待!【雍正帝大事都问张廷玉】
雍正皇帝自康熙六十一年登基以来手里除了自己的“十三弟胤祥”以外还有两个人对雍正皇帝非常重要,那就是“张廷玉与李卫”。
张廷玉是先帝康熙爷圣祖仁皇帝留下来扶持自己的“宰辅”。李卫则不同的是雍正皇帝还是“雍亲王”的时候亲手调教出来的奴才,难怪小名叫“狗儿”,实际上比狗还听话!
张廷玉与李卫,前者是除了皇族的家事不管,其他事情都管的协助皇帝统领天下百官的“大儒”。后者是独霸一方的封疆大吏,虽然李卫大字不识几个,出格的事也干过,可是从不干给雍正皇帝丢脸的事,有时候雍正皇帝还掩护他!【雍正帝跟别人有这么聊天吗】
还是在“雍亲王府”的时候,李卫与翠儿私通,按照雍亲王府的规矩那是必杀无疑,那时候的雍亲王不但成全了李卫与翠儿的婚事,李卫还闹了个外放官员当上了!尽管是邬思道与年羹尧求的情,实际还是雍正对李卫的偏爱。
雍正帝登基伊始到江南江苏巡视竟然碰到了李卫嫖妓,按大清律那是要罢官的,雍正皇帝不但没有责怪,只是哈哈一笑过去了,这是比自己的儿子还亲。
张廷玉更是让雍正皇帝信任与敬重,但是与李卫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是“严爱”,一个是“宽爱”,这是一件非常好理解的事。【雍正帝原则问题不手软】
张廷玉是天下百官的首辅宰相,张廷玉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天下官场的作为。可偏偏自己的弟弟张廷璐在出任雍正皇帝登基以来第一个开科取士主考官就违法了,此刻的八爷党正想利用主考官张廷璐大做文章,没想到雍正皇帝来真格的,把张廷璐给杀了!
不是张廷玉没有面子,如果张廷玉非常清楚;如果雍正皇帝给他张廷玉面子,那八爷党就会借此推翻雍正皇帝的新政,就会翻盘。
雍正皇帝也觉得对不住张廷玉这位忠于自己的上书房大臣,所以嘱托后来的乾隆皇帝一定要让张廷玉进入贤良祀,这就是雍正皇帝对张廷玉所谓的“严爱”。【缠死鬼李卫这磕都敢说】
李卫就不同了,如同雍正皇帝的救火队长一样,虽然做到了封疆大吏也是如同地痞无赖一般,要不然怎么叫“缠死鬼”呢!
比如湖南的“曾静”一案,雍正皇帝被说的一无是处,作为皇帝想出气,能动手打曾静吗?李卫出现了,亲自到刑部大牢把曾静臭揍,实际上正合雍正帝的脾胃。
李卫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做事不出格,重要的是对雍正皇帝的一个“忠”字,连李卫养个小孩都起名字都叫“李忠四爷”,看着实在!
【别具一格的雍正皇帝】
纵观雍正皇帝的这两位心腹,一位在朝廷中枢,一位在帮着雍正皇帝看管地方行政,虽然有文化差异,但是对他们的使用不同,在张廷玉与李卫的身上真正体验到了“各有多长”和“取长补短”的用人之道。
张廷玉在朝廷中枢为天下百官树立了为天下先的榜样,李卫在不同的地方做封疆大吏更是为雍正皇帝排忧解难,为雍正皇帝掌握基层的第一手信息提供了真实资料。
对张廷玉“严中有信和尊重”,对李卫是另外一种情感寄托,那就是能掏心窝子说话,无法比拟。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雍正王朝》中李卫屡次犯错雍正袒护,为何对同样的“铁杆”张廷玉零容忍?
在雍正的心里,李卫和张廷玉的存在意义是不一样的。而在李卫和张廷玉的心里,雍正在他俩心里的分量也是不一样的。
简单点说,张廷玉对雍正的忠诚,是忠于雍正的皇帝身份。谁是皇帝,他忠于谁。在他的心里有一套儒家的纲常伦理;李卫则不同,他对雍正的忠诚,是忠于雍正这个人。即使雍正不是皇帝,李卫照样是他的死忠。甚至说的再过火一点,假如雍正造反,李卫也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他造反。
举个例子,八王逼宫的时候,张廷玉怒怼八爷的那番话:
首先是解释为什么要新政。因为康熙爷一直想整顿吏治改革弊政,但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改革一直被搁置。我张廷玉为什么要支持雍正改革?因为这是康熙爷的遗愿。
接着又解释新政的好处。比如摊丁入亩,增加了国库收入,减少了穷苦百姓的负担;火耗归公,切断了地方大员的灰色收入;土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也相应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我张廷玉才会支持改革。
从张廷玉的一番里面可以看得出来,他对雍正的支持,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的。就是雍正的政策必须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否则张廷玉也会保留自己的意见,有时候会默不作声,有时候会闹点小情绪。对康熙是这样,对雍正也是这样,这是他做人的原则。
比如有一次,雍正的火气上来了,在张廷玉和老十三的面前发脾气。张廷玉冷冷的说了一句:正是因为有了魏征的犯言直谏,才有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言外之意仿佛在说,您再这么蛮横,听不进建议,我们就不陪您玩了。
这种事在李卫的身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他的世界观里面,没有所谓的纲常伦理。只要是主子的命令,就要无条件执行。
就拿八王逼宫来说,如果让李卫怼老八,他根本就不会跟老八讲什么大道理。他会直接上去抽老八几个大耳刮子,因为这正是雍正想干却不敢干的事。再激进一点,李卫说不定还会一刀宰了老八。他不是儒家子弟,没有那么大的道德能束缚他。
后来雍正把曾静辱骂他的信给李卫,也证明了这一点。曾静骂雍正,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员都不敢审,相互推锅。雍正表面上不说什么,其实内心里气的不行。他也有火,但是理智告诉他,不能乱发火。把信给李卫看,其实就是想让李卫替自己撒撒气。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卫和张廷玉分别代表了雍正的两种人格。一个是不按套路出牌,随心所欲;一个是正儿八经,张弛有度。张廷玉代表了雍正的正面形象,一个圣君是绝不能犯错的。而李卫代表了雍正的阴暗形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从内心里,雍正更信任李卫,因为李卫对他是没有保留的忠诚。或者这么说,李卫在雍正面前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张廷玉则不然,这或许就是奴才和臣子的区别。
在电视剧里,李卫这种人并不止他一个。比如年羹尧的老奴桑成鼎,八爷的管家等,都是李卫式的形象。他们对主子绝对忠诚,这种忠诚甚至超越了对皇帝的忠诚。
总的来说,尽管李卫和张廷玉都是忠臣。但是在雍正的心里,他俩还是有区别。
第一等的心腹是李卫和十三爷,这种人是可以替自己挡枪子的忠臣,对主子和四哥有绝对的忠诚。
第二等的心腹是张廷玉和田文镜,这种人是自己施展宏图大业的利器,对皇帝的威权有绝对的忠诚。
第三等的心腹是马齐,这种人不会做背叛皇权的乱臣贼子,但也难堪大任。心里面的小九九比第二等心腹还要多。
第四等的心腹是年羹尧,这种人有才干,但是心里的小九九太多了。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不防着这种人。
《雍正王朝》中李卫屡次犯错雍正袒护,为何对同样的“铁杆”张廷玉零容忍?
谢谢邀请,为什么雍正皇帝对同是心腹的人,会有不同的对待,这是作为一个帝王或者是一个主人对待臣子或者下人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张廷玉吧,熟读史书,满腹经纶,秉性聪明,为人圆滑,贵为两朝重巨,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办事有理有据,处事不惊,辅佐两朝皇帝几十年,可谓是兢兢业业,贡尽心尽责,贡献绝对要比李卫大得多,雍正皇帝也一直拿他当做臣子的楷模。这样的人犯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他是朝廷的核心人物,影响极大。以他的地位和学识,在朝野上下,足以震撼雍正的权威,甚至改变朝野。偏偏是你张廷玉犯错,帝王能够绕过你吗? 为了捍卫皇权,处置张廷玉也绝不会手软。
再说李卫,就是一叫花子出生,是雍正爷当皇子时收留的家奴,雍正掌握着对他一生的生杀大权。他虽然不学无术,但性格乖张伶俐,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强,深知雍正的喜好和秉性,办事精明,可谓是对雍正忠心不二的家奴,深得雍正的器重。雍正把李卫外放做地方独挡一面的大员,李卫在金陵一带为朝廷的库银增加,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虽然李卫在工作中屡屡犯错,但他出生乞丐,不学无术,胸中的那点学问都是从听歌唱戏中学来,关键他还是家奴,所以对皇帝的威信不足以构成威胁。轻罚轻放,李卫自然会感激涕零,以命相许了。
以上就足以说明,雍正为什么对张廷玉和李卫两个心腹重臣,同样是犯错,但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同,其结果就是一个重责,一个轻罚的主要原因了。
《雍正王朝》中李卫屡次犯错雍正袒护,为何对同样的“铁杆”张廷玉零容忍?
《雍正王朝》中,李卫和张廷玉两个人一直贯穿着整部电视剧,前者是雍正在府邸时的奴才,忠于雍正这个人,后者则一直活跃在朝堂之上,忠于雍正的身份。同时两个人都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可同样是铁杆,雍正对两个人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两个人出发点不同,对于李卫来说,雍正不仅是皇上还是主子。如果没有雍正的帮助,李卫早已饿死乱世中,所以李卫对雍正是奴才般的忠心耿耿!而张廷玉与之不同,他是忠于皇权,不管谁坐在这个皇位,他都会为对方忠心办事,这也是张廷玉在康雍两朝屹立不倒的原因。
李卫是从一个叫花子变成一个年富力强,极具政治敏感性的封疆大吏,手握重权,叱咤风云!而张廷玉是康熙留给雍正的一位能臣,朝堂上有绝对的影响力!如果说李卫是雍正的意志,那么张廷玉就是朝廷的柱石!这就是两者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差别。
李卫和张廷玉在本质上确实不同剧中的李卫原本是叫花子,代表了广大劳苦民众。当年胤禛下江南赈灾时,遇到了李卫,随后将他带回府邸,胤禛也不是平白无故就带回来一个乞儿的,他也是经过多重考量,才收纳李卫在府邸当下人的。
李卫虽然出身贫寒,但人足够机灵,而他所处的丐帮正处民间的消息集结地,所以胤禛顺利筹赈,李卫也是出了不少力,同时李卫有正义感和忠诚感,这点是最难得可贵的,可以说,李卫是雍正培养最成功的奴才。
在雍正的栽培下,李卫咸鱼翻身,由一个地地道道的叫花子,做到两江总督。都说近墨者黑,所以李卫的异军突起很大一部要归功于主子雍正,他感激四爷赏他一口饭吃,李卫曾说:“做人和做官一个理,那就是不能忘本!”所以李卫对雍正绝对忠诚。
雍正就是他的本,他如果忘了雍正,他的这个树枝边上的叶子,也就没了依靠,就会枯死!所以他的这种感激并不会随着雍正的身份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常言道“朽木不可雕也”,当初和李卫一起的高福,就因不够机灵,立场不坚定,着了“八爷党”的道,最终被赐死了。如果李卫不够机灵,没有觉悟,胤禛再厉害也无计可施,结局有可能也跟高福一样。
而比他早一步投靠雍正的年羹尧,因为功高盖主,抵制新政也被赐死,唯有忠心不二的李卫活了下来。李卫在雍正面前就是一张透明纸,肚子里的那些花花肠子,雍正都看得透透的。
比如,李卫上京述职,途中遇到田文镜,正彻查“山西诺敏案”,他和邬思道使计套路田文镜,转手就甩掉邬思道这个麻烦给田文镜。到京述职时,还没他汇报,雍正就已经知道了,所以说,李卫在雍正面前是透明的,没有任何秘密。
而张廷玉就不同了,他在康熙时期就活跃朝堂上了,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张廷玉就是公司的元老了,他是和公司创立者进入公司的,服务的不是老板,而是整个公司。
李卫是新老板带来的,可以说像心腹一样的存在,所以正因为是这样,遇到问题时,于私于公,雍正都会更加偏心于李卫这边,更何况李卫所犯的错并没有危及到江山社稷。
比如,当初翠儿和李卫私下偷偷约会,按理说,无论是封建社会下,还是胤禛府邸的规矩,俩人的结局肯定没有多好,不过胤禛却顺水推舟将两人给了年羹尧,当然,胤禛这样做也是让李卫监视年羹尧。
但等到李卫升为江苏巡抚之后,雍正又意外得知李卫入歌妓家中,翠儿找李卫大闹一场,雍正见此情景,非但不动怒还觉得好笑,一面替李卫瞒了下来,一面教导他身为封疆大吏不应如此,可以说,雍正对李卫是多么能容忍。
但对张廷玉的家人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毕竟雍正和张廷玉有没有过多私交,暂不说,但是张廷璐犯的事也影响到了大清发展。在关键时刻,哪怕张廷玉表现出半点想保张廷璐的念头,都有可能都会遭雍正的忌讳,但张廷玉最后还是选择了大义没亲。
还有在八王议政的时候,张廷玉和八爷胤禩理论的时候,他就是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不成功便成仁。可见,张廷玉无论是对待张廷璐徇私舞弊也好,还是八王议政也罢,他的出发点都是以江山社稷为重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李卫和张廷玉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两人在雍正内心深处存在的意义不同先说李卫,他无论做任何事,都是以雍正为中心。许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他却能出面处理,为雍正挽回利益和讨回公道!
比如“科场舞弊案”,连诚亲王胤祉都束手无策,最后李卫二话不说,直接带兵查抄考场。
还有曾静案件,曾静公然写文污骂雍正时,雍正盛怒之下,将其逮捕入狱,当时只想给他一点教训,并不是真正想要杀掉曾静,而是通过一些惩罚让曾静老实一点。
很快李卫就领会到了雍正的意思,所以李卫一个人偷偷跑大牢里暴揍了曾静一顿,惹来在狱里官员的围观,这些官员看着李卫收拾曾静,围在一起大笑,在心底里,他们也许觉得李卫这样干必然会被雍正收拾。
不想当雍正真的来之后,指责的不是李卫,而是骂那些无动于衷围观的官员,气愤地说:“身为刑部大臣,对这种无君无父的人,居然围观取乐,没有半点愤慨之心。”
所以李卫在雍正的内心里就是一个为他自己伸张正义、打抱不平、忠心耿耿的家人!所以无论是小错还是种种缺点,同样被雍正所包容。
而张廷玉虽然也曾悄无声息帮过胤禛几次,在康熙传位给胤禛之后,八爷党趁机混淆视听时,是他发号施令让胤禛到偏房中歇息的,但这并不是他和胤禛有任何交情,而是他早就知道胤禛就是继承人。如此一来,作为首辅大臣的张廷玉,为了国家社稷,自然会出面来维护和支持新帝了。
可以说,张廷玉的特点就是忠于皇权,忠于皇上,他在朝廷有很高的威望,随随便便振臂一呼就会有人应和,同时张廷玉软硬不吃,即使雍正也拿他没办法。所以他这种人一旦和皇帝有缝隙,那势必会引起大问题。
所以雍正又想让他替自己办事,又在严格提防着他,张廷玉也知道自己一步都不能踏错,不然他面对的将万劫不复,哪曾想他的弟弟张廷璐居然敢带头徇私舞弊。
如此一来,张廷玉只能站在雍正那边,甚至去刑场亲眼目睹亲生弟弟被砍脑袋,虽然让张廷玉看行刑不厚道,但他根本没有理由拒绝观刑,毕竟雍正将其放在“楷模”的位置上,他在此事上是身不由己。
其实,如果说李卫是雍正的家臣,那么张廷玉就是大清的国臣,雍正内心深处对两人都是信任的,只不过李卫是亲手培养出来的,跟李卫的感情自然比一般人深厚,所以雍正对他的容忍度比较高,而且李卫犯的也只是一些小错,没有真正损害到国家和雍正本人利益。
张廷玉虽说也没犯错,但兄弟张廷璐所做之事,已经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这样的人雍正如何能容忍。
所以说,身为两朝老臣的张廷玉,与李卫在雍正内心的某种意义是不一样,这也是雍正的帝王心术!
结语所以雍正帝对于这两个铁杆支持者,都是非常信任的,一个是亲手培养出来的,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容忍度比较高。一个忠于国家、忠于皇帝的元老,给他权力,信任他,让他为自己办事,但对他更加严格和约束,毕竟雍正将其放在“楷模”的位置上,肯定容不得他有损朝廷半点形象之举!
《雍正王朝》中李卫屡次犯错雍正袒护,为何对同样的“铁杆”张廷玉零容忍?
如果你足够了解中国政治史就会明白,自秦汉建立大一统帝国以来,之后所有的帝国王朝政治制度都是在秦汉基础上的演变和转化,其根本要义还在于秦汉。就算是外族建立帝国之后也不例外,比如元朝,再比如大清朝。大清朝的政治制度就是明朝的翻版再加上努尔哈赤八旗制度留下的遗根儿形成的相关制度。
只是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大清朝的政治基础是贵族政权,而明朝的政治基础则是士人政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八旗贵族阶级,明朝的统治基础则是士绅阶级。
先大略科普一下秦汉政治组织核心制度:在秦汉时期,皇室和政府是分离的,这也就意味着皇权与政权也是分离的,皇室的主人是皇帝,而政府的主人则是宰相,皇室当然是整个国家的核心机构,政府机构都得围绕皇室的决策执行。所以,相权与皇权是基本对等的,有时候相权甚至大于皇权,随着以后各朝代不断演变,到大明朝,朱元璋在胡惟庸乱政后,取消了宰相之权收归皇帝,从而将皇权集中推向更高潮。到了大清朝,尤其到了康熙和雍正手里的时候,设立了军机处,同样,皇权得到最大化的集中,相权基本上被剥夺殆尽。但是,皇帝总要人办事,那么所谓的内阁,上书房以及军机大臣们,本来属于政府范畴的大官小员则成为了皇帝的秘书,皇权最终代替了相权。
之所以要简单科普一下这点知识,是要说明李卫和张廷玉份属的职责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到了康熙雍正手中之后,皇权已经完全替代了相权,内阁上书房军机大臣虽然沦为了皇帝的秘书,但是其所办所拟之事或者所实行的某些职责还是与宰相差不多,这就是为什么明珠索额图等都还被称呼为明相、索相。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宫的时候,张廷玉还自称是两朝的宰相,就是这个缘故。
了解了这个政治制度背景,那么就不难分析题者的问题了。
李卫,是雍正在江南赈灾的时候收留的流浪儿,跟随雍正回到雍王府,因为机敏忠诚,故而在雍正的培养下迅速成长,最后成为封疆大吏。李卫的成长之路不同于满清贵族或者士绅,更不同于通过科举博取功名的那些学子,他就是雍王府的一个下人或者奴才出身,但是,是深得雍正信任的奴才。所以,我们听到李卫在雍正面前的称呼是“奴才”。同时自称“奴才”的,还有满清贵族的大官小员,比如说明珠,索额图等。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的政治归属体系属于宗族皇室,是皇帝的亲戚、亲信、心腹抑或包衣奴才和下人,李卫成不了皇亲国戚,但是却能成为皇帝的亲信和下人。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对李卫的惩罚自然有别于旁人了,既然是自己的亲信下人,只要没犯什么大错(不像高福起了二心),加之李卫忠诚可嘉,说袒护也就袒护了,别人不会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
张廷玉就不同了,他是宰相,他的政治体制归属是政府,如果在秦汉时期,他的权力是巨大的,是政府的法定代表人,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皇帝的意图,是整个朝野的风向标,并且处于皇帝和整个朝野的监督之下。到了大清朝,宰相之权虽然大幅跳水,但是影响力还在,故而他的举止十分重要。在电视剧中,我们还看到,张廷玉在康熙或雍正皇帝面前自称为“臣”,这和“奴才”的称呼还是有些差别的,反映出的是汉族士大夫的骨气以及所代表的政治体制。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认为,题者所谓李卫被雍正时常袒护说得不明确,雍正也就因为李卫逛青楼在翠儿面前袒护了一次而已,怎么能说是屡次呢?要是屡次的话,估计在严苛的雍正面前也会失信。更主要是因为李卫的政治体制归属为皇帝的亲信下人,故而雍正可以随意处置他,或是袒护,或是像杀高福一样自由处理。
而题者所谓雍正对忠臣张廷玉零容忍,大概指的是张廷玉在雍正关于旗人下地耕田以自给自足的问题上没有发声之事。这又涉及到大清的政治基础问题了,关于满清八旗子弟与汉人关系的问题。
之前说过了,大清朝的政治基础是贵族政权,在满清内部,虽然也分有贵族庶人等,但是他们的地位统统高于汉人,因为这是满清政权的老本儿,是满清政权的基础。雍正皇帝公然动这些老本儿,就意味着刀刃向内,革旗人的命,是打击旗人特权,动摇满清政权的基础。
身为朝廷宰相的张廷玉,很显然他对满清贵族政权的理解比普通人更为透彻,这样大动旗人奶酪的事儿换做是任何汉人都不敢发声,一旦发声而推行不下去的时候,所有的指向必定是他宰相一人,而且当初几个军机大臣都没有因此表态,张廷玉就不得不考虑后果了。
同样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卷入科场舞弊案,按照规矩,张廷玉可以回避,但是他是宰相,是政府的最高代表,他的态度意味着皇帝的态度,意味着朝廷最高司法的态度。尽管张廷玉深知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坑,也只有打落了牙齿往肚子里吞。在雍正即位之初朝政并不稳定的情况下,雍正皇帝的零容忍是他政治的需要,这毋庸置疑。
以上,大概可以理解雍正对待李卫和张廷玉态度的不同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