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说:今日辞别了献帝前往徐州!献帝的称呼是死后的谥号,这样称呼对吗?

谢邀!汉献帝这个称呼,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刘协的谥号,这个谥号其实是汉献帝去世以后,曹魏政权给汉献帝特别追封的,所以刘备此刻这么称呼汉献帝表面上看是不对的。

汉献帝的谥号是贬义,不过曹魏算是比较给面子了。

汉献帝是曹操一手扶植起来的皇帝,原先他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简直过着惨不忍睹的日子。好在曹操想到了挟天子令诸侯的把戏,所以找到了汉献帝,将他供奉为天子。也正是因此汉献帝才会安稳地度过数十年光景,让东汉又延续了三十多年。

当时他所用的年号是建安,所以在《三国演义》里面,大家一般都能看到建安多少年的提示。至于汉献帝这个谥号,其实是曹魏在他死后,根据他对曹魏的贡献,给他提名的一个谥号。这是对他的一种讽刺,是说他将皇位奉献给了曹丕,其实曹魏算是不错了。

因为能够对亡国之君用一个献字,这是很不容易的了,主要还是因为曹魏不算篡位,而是禅让得来的皇位,必须要供奉好这位汉朝末代之君。

谥号从周朝便开始拥有,汉朝时期形成制度。

其实谥号这种东西,从西周开始便已经盛行。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周文王、周武王,这些都是谥号。不过到了秦始皇时期,事情发生了变化,因为秦始皇本人觉得自己非常牛,他认为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他死后轻易地评价他,所以他主动废除了谥号,就让大家称呼他为始皇帝就行了。

到了西汉时期,一帮儒家子弟治理国家,他们认为还是给皇帝加上谥号比较好。所以又出现了汉文帝、汉武帝、汉献帝这些谥号,汉朝死以孝道治理天下,所以他们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也就是孝文帝、孝武帝,以及孝献帝。

整个汉朝将谥号这一套东西完全形成了制度,此后各个王朝,基本上都是按照汉朝这套谥号制度来执行,比如曹操谥号魏武帝,曹丕谥号魏文帝。

谥号是有褒贬之意的,一般分为三个档次。

其实谥号是有档次之分的,后代君臣会根据上一代皇帝所作出的贡献和能力,给与他相应的谥号。谥号一般分为三个档次:

  1. 第一档是美谥,一看就知道,那就是要夸皇帝的好。比如说文、武、明、睿、宣等等这些就算是好谥号,汉武帝武功卓著,所以给了个武,汉宣帝中兴大汉,所以给了个宣。
  2. 第二档是平谥,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没什么贡献,可是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为了表示对上一代皇帝的尊重,勉强给一个中性的词,不过一般都带有一点点同情。比如说哀、悼、怀、平这些,都带有同情色彩。汉哀帝贪图男女美色,夜生活太丰富,所以英年早逝,十分悲哀,就给了哀。
  3. 第三档便是据谥,那属于严厉批评的意思。一般都是用在亡国之君身上,比如隋炀帝的炀字,便是李渊给追加的,意思就是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治理国家。所以现在我们看来献字对一个亡国之君来说,还算不错了。
谥号不仅只有皇帝可用,皇后妃子大臣均可用。

谥号其实是一个高层人士普遍拥有的称呼,不仅皇帝能用,一些皇后公主妃子都拥有谥号。而且有贡献的大臣,也会被追封谥号,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人已经不在世了,才会拥有谥号。

比如说帮助满清击败太平天国的湘军领袖曾国藩,死后就被追加谥号文正,这在古代是相当高级别的谥号了,在清朝这是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级别谥号了,宋朝的范仲淹也是谥号文正。除此之外,还有文忠、文恭、文襄等等,这都是表示对去世者的一种尊敬。

其实皇后也是有谥号的,我们最熟悉的一位皇后谥号那就是顺治的老妈孝庄皇太后。其实她的谥号应该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实在是太长了,所以记住一个孝庄就行了。

总结:文学作品中提及谥号,其实是为了方便大家记住,无所谓对错。

我倒是觉得,文学作品包括现在的影视作品当中,在这个人还活着的时候,就称呼他的谥号,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因为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是后世所写、所编,作者包括读者们都已经知道这些人的谥号了,而且谥号是流传最广的称呼,这是为了方便大家记住这个人,所以无所谓对错。

比如说《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一直对大家说我孝庄怎么怎么样,其实也是一种方便大家观看的行为,总不能说我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这是她的真名)怎么怎么样吧?所以刘备在这里说辞别献帝,也只是为了让大家读懂剧情而已。

《三国演义》中刘备说:今日辞别了献帝前往徐州!献帝的称呼是死后的谥号,这样称呼对吗?

《三国演义》中刘备称呼“今日辞别了献帝前往徐州”,不但如此,《三国演义》中都这样称呼,这种说法是对的。

为什么称呼汉献帝是对的?

不管是小说演义和专业研究一般都称呼汉献帝,这是一种习惯,让人了解他所处的历史时期,让读者一目了然,一般后世的人都是这样称呼,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刘备剧照)

自秦始皇开创了皇帝称呼以来,皇帝一般被称作“皇帝”、“陛下”、“皇上”、“万岁”等诸多称呼,而皇帝的姓名在当时和当朝是要忌讳的不能直接说皇帝的姓名。历史上这么多皇帝,皇帝满天飞,怎么辨别每个皇帝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后世很多人称呼皇帝的姓名、谥号、庙号等,那个比较有名一般都用那个。

汉献帝刘协后世怎么称呼他?称呼皇帝,辨别不出来,皇帝太多;称呼刘协,后世可能有很多重名的;因此称呼“献帝”,前面加一个“汉”,这样我们能清晰了解了这个人,了解这个人所处的历史年代。(汉献帝剧照)

明清时期,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皇太极是一个特例,他的年号多。当时的人一般按照年号称呼皇帝,譬如:洪武皇帝(朱元璋)、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康熙皇帝(清圣祖、玄烨)等,皇帝的名称是很多的,选择一般都会选大家熟悉的。

小说演义中为了让读者清楚了解皇帝,一般都选择广为人知的称呼,而不在乎是年号、庙号、谥号,那个名称影响力大就用那个。

假如《三国演义》不用汉献帝或者献帝会出现什么情况?

举个例子:

“今日辞别了献帝前往徐州”改成“今日辞别了皇帝前往徐州”、“今日辞别了刘协前往徐州”“今日辞别了陛下前往徐州”。这让人看的一头雾水,很多人看了会认为作者思维混乱,不知所云,直接影响小说演义的阅读。还要看看这个皇帝到底是谁,小说中出现不止一位皇帝,整篇会陷入人物混乱之中去。(孔乙己剧照)

不管是专业研究还是小说演义,用任何一个称呼都是为了明晰的让人了解当时的那个人,只是一种代码。深究所谓的称呼问题,无疑是现代的“孔乙己”,咬文嚼字,那是要教导我们“回”字有多少种写法了!

《三国演义》中刘备说:今日辞别了献帝前往徐州!献帝的称呼是死后的谥号,这样称呼对吗?

首先说一点,如果在汉献帝活着的时候这么叫绝对是错误的。因为这是汉朝最后一任皇帝死后的谥号,生前是绝对不能这么称呼皇帝的。那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这么写呢?这就和历史上人们对古人(去世的人)的称呼特别是皇帝的称呼有关了。

谥号是给作古的人用的

谥号是人去世之后,后人给予其评价的文字。是用来评价一个人生前的功过是非的,但一般用于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根据现代对西周时期历史文化的研究表明根据大约在周穆王时期才形成比较普遍的给死者加谥号的做法。

谥号一般友好有坏,时期一个帝王、后妃等人一生事迹的浓缩评价(这里仅讲帝王的),一般在一到两字,但也有长的。如果一个帝王一生对国家的贡献比较大,在其时候会给其加上褒扬的谥号,如“文”“武”“康”等来表明其一生的功绩。如果这个帝王昏庸无道,或者其他不好的方面,就会被加上贬斥的谥号,如“厉”“幽”“炀”等。也有的帝王一生功绩平平,没有什么作为,也没有什么大恶,就会被加上普通的谥号,如“哀”“思”等。总之,谥号是根据其生平,后人对一个帝王一生的评价。

史书中为什么在记述帝王的事迹和生平时要用谥号(庙号、年号)

我们在看历史文献记载的时候,看到唐以前的皇帝的有关记载都是用谥号(秦始皇、秦二世除外),唐以后却用庙号,到了明清更是用年号,这是为什么呢?唐以前之所以谥号,那是为了在历史的记载中表明这是一个人,让人一看到就知道说的是哪个皇帝,不会产生混乱,因为用年号的话,有的皇帝一生会改几次年号,同时又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谥号是每个皇帝都不变的一个称号,如果不用谥号,那么在历史的记载中就会给人混乱的感觉。

到了唐以后,由于给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用庙号来代表每一个皇帝,这样既不会产生混乱感,又不会像用谥号那样,清楚的表明这个皇帝一生被后人给其的评价是什么,更能表明历史记载的客观性。所以一般的历史记载中在唐以后都用庙号代表每一位皇帝。年号也一样,由于有的皇帝换年号比较频繁,不便于历史记述。

到了明清,之所以换成用年号来代表每一位皇帝,那是因为明清的皇帝都没有换过年号,每一个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这样,用年号代表皇帝,更使人能够清除的知道这是哪个皇帝在位的历史时期,在史书中表述更加准确。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刘协为汉献帝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之所以称呼刘协为汉献帝,那是从史书中来的,前面已经讲了史书对每一位古代皇帝记载的时候用什么称呼。那么成书于明朝的《三国演义》肯定要沿用史书中的称呼,这样才能让人读的时候写的是谁,如果写刘协,那如果不是熟悉东汉和三国历史的人,肯定不知道讲的是谁,本来小说就是通俗读物,适用于大众的,肯定要用大众都回到的称呼才行。

《三国演义》中刘备说:今日辞别了献帝前往徐州!献帝的称呼是死后的谥号,这样称呼对吗?

谢邀!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不可细谈之事(错误),不能太较真,毕竟是演义。

题主上面写道的就是错误之一。皇帝还没死,哪来的谥号?难道刘备会未卜先知?

正确的称谓,应该说皇帝陛下,或简称陛下。

《三国演义》中刘备说:今日辞别了献帝前往徐州!献帝的称呼是死后的谥号,这样称呼对吗?

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乱政,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年仅9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即献帝。

献帝的称呼是刘协死后,曹丕给他之的谥号。

我国古代,对于死去的帝王、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地位很高的人,按其平生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即谥号。通俗地讲就是盖棺定论。

《三国演义》中刘备说:今日辞别了献帝,前往徐州。我认为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说对呢,是因为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是明未,称刘协为汉献帝已是公论,作者为了行文方便,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凡书中涉及到皇帝刘协时,都称献帝。总不能直呼其名吧,倒底是皇帝。

说不对呢,是刘备去徐州时,皇帝刘协健在,还没有‘献帝’的称号,刘备不可能说出这样的原话。

我以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叙事、行文,可以称刘协为献帝。但书中人物对话时,最好不要从当事人口中说出‘献帝’之类的话。

献,其实是个美谥。《谥法解》记载:献,博文多能曰献,惠而内德曰献,智哲有圣曰献,聪明睿智曰献,文资有成曰献,慜惠德元曰献,圣哲有谋曰献,贤德有成曰献,智能翼君曰献,学该古训曰献,智质有理曰献,智质有操曰献,智质有礼曰献。

从曹丕给刘协定谥号为‘献帝’来看,刘协在与曹丕的皇位转让过程应是顺利的,刘协也是蛮配合的,证明曹丕对刘协是有好感,可能还心存感激。

《三国演义》中刘备说:今日辞别了献帝前往徐州!献帝的称呼是死后的谥号,这样称呼对吗?

谢邀!

既然是演义,那么肯定就是后期人们加工的。因此在很多方面是不用太过于深究的。

必究是一本演义小说,他应该让人尤其是普通老百姓能够看懂,因此,很多出场人物有必要一次性明确他的身份。

比如,在演义里如果刘备直接说皇帝,或者刘协,老百姓估计很多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你要是说汉献帝,那么经常看戏的老百姓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一个关键人物了。

这就是小说应当有的,或者是有意而为之的错误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