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可以说陈友谅是朱元璋这辈子最大的一个敌人,如果不是运气好,可能就没有大明的未来了,取而代之的是陈友谅建立的大汉。
陈友谅的发迹历史,是一段不断叛变的过程。- 陈友谅最初是在徐寿辉手底下当兵,是个不起眼的角色。后来因为战功,成为了徐寿辉的部下倪文俊所重视的战将。陈友谅没有停下脚步,为了走上高位,他不惜推翻了自己的老上级倪文俊。
- 从此他便拥有了大军军权,将徐寿辉身边的忠臣都杀掉以后,陈友谅基本上就是这支军队的灵魂人物了,徐寿辉这个傀儡不久之后也被他杀掉。
- 可以说他跟朱元璋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朱元璋重情重义,就算是能力出众,依旧服从他义父的儿子郭天叙的管理,直到郭天叙战死以后,朱元璋才上位。而陈友谅为了上位不择手段,不断地杀掉提拔自己的人,最终爬到了权力的巅峰。
杀掉徐寿辉以后,陈友谅成为了这只军队的最高统帅,所以他公然登基做了皇帝。这件事轰动不小,因为当时反元义军当中,敢做皇帝的只有他陈友谅一人。元朝的宰相脱脱当然要带兵攻打自立为帝的人,可是陈友谅当时家大业大,压根就不鸟元朝大军。
因为他拥有了足以跟元朝大军对抗的军事实力。这是相当可怕的事情,当时陈友谅号称拥有水陆大军六十多万,这应该不是吹牛,因为他跟朱元璋决战的时候,几乎动用了所有人马,确实是六十多万。
其他诸侯都比较聪明,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其他诸侯,基本上都给元朝送过礼,表示自己愿意归顺,千万别打自己。其实他们在不断偷偷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而陈友谅似乎比较自大,他才不管你元朝多大家业,自己的能力足以对抗你,就不会买账。
生死决战,陈友谅运气似乎不是很好。陈友谅跟元军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朱元璋正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加固城墙堡垒,增加军队力量,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因为朱元璋十分清楚,元军被陈友谅击败以后,他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自己。陈友谅手里有西南、荆襄地区大部分地盘,此刻正要东进,一鼓作气灭了朱元璋和张士诚。
太祖从子文正及邓愈坚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将救之。友谅闻太祖至,撤围,东出鄱阳湖,遇于康郎山。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友仁号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谅气沮。是战也,太祖舟虽小,然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明史》朱元璋当然是第一个被灭的,所以朱元璋必须要做好应对准备。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几乎都是全军出动,接近一百万人的军队互相厮杀起来,惨烈状况可想而知。据说当时鄱阳湖里的水都染成了红色,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陈友谅居然在这一战中不幸战死。这位皇帝可真是拼命啊,居然自己冲到前线去作战。最终朱元璋获胜,彻底消灭了陈友谅。
朱元璋这一生,最害怕的对手,其实就是陈友谅。其实陈友谅早就准备找朱元璋的麻烦了,而且确实也派人进攻了。不过朱元璋因为内心的胆怯,一直不敢应战。洪都大战的时候,朱元璋让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坚守了85天洪都,抵挡住了陈友谅60多万大军,简直堪称奇迹。
那么这段时间朱元璋在做些什么呢?不管做些什么他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心理障碍。他完全没有安下心来决定打这一战,因为这一战是关乎的生死存亡的一战,如果输了,朱元璋这么多年的积累可就都完了。
他内心在胆怯,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是该挺起胸膛冲杀上去的时候了,所以朱元璋选择了勇敢面对。事后他依旧心有余悸是很正常的,毕竟能勇敢地面对强大的对手,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总结:一生总会碰上一两个让你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对手。除了人品以外,陈友谅没有哪一点比朱元璋差的,所以他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劲敌。能够战胜陈友谅,朱元璋认为是运气,是老天爷在帮助自己。所以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次大战,拼尽了全部身家,好在最后获得了胜利。不过那一战的印象朱元璋是忘不掉的,所以就算是战胜以后,朱元璋依旧会感到一丝丝害怕。
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大枭雄的生死之战,无论谁赢,都有可能成为天下之主。这一场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水战,虽然以朱元璋大胜,陈友谅战死而结束,但战后朱元璋仍然感到有些后怕,这是为何?
朱元璋与陈友谅本没有什么交集,朱元璋接受谋臣朱升的建议,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陈友谅的崛起则显得既霸道又直接,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谅迁都江州称汉王,次年又杀害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做起了千秋帝王梦。
大战之前,陈友谅的实力要强于朱元璋。双方都认定对方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陈友谅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更是对近在咫尺的朱元璋势力极为忌惮,第一次朱陈正面交锋,陈友谅就突破朱元璋的长江,兵临集庆(今南京)城下,两军恶战之时,恰巧江水退潮,陈军数百艘战舰搁浅,陈友谅大败,狼狈逃回江州。
同样的,此时的朱元璋,也因为据有了苏南、皖西、赣北和浙东部分地区,东与张士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摩擦,朱元璋要想次第统一江南,首先要拔掉的就是陈友谅这一颗钉子,陈友谅的势力地处集庆上游,拥有武昌、安庆、江州(九江)三个长江重镇,占地广阔,实力强盛,水军力量十倍于朱元璋。陈友谅的汉国绝对是朱元璋当时最强大的对手,双方的生死一战,不管谁赢,都将决定着后面的历史走向。
鄱阳湖大战的导火索,起源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出兵攻打洪都(今南昌),洪都是朱元璋在长江中游仅有的一座重镇,对遏制陈友谅南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朱元璋对洪都的得失非常重视。陈友谅出动水陆两军,号称60万围攻洪都,虽久攻不下,但洪都已是危在旦夕,朱元璋于同年七月,亲率20万大军驰援洪都,陈友谅撤围,双方约在江州附近的鄱阳湖展开大决战。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占有绝对的优势,不仅兵力数倍于朱元璋,还有陈友谅的水军都是训练有素,战船高大坚固,大战之初,朱军勇猛不可挡,陈军士卒被斩杀无数。但朱元璋所在的主舰因搁浅被围,险招不测,幸将士拼力厮杀方才解围。由于陈军的巨舰大而坚实,朱军的船小而不能仰攻,故接连受挫。朱元璋接受部将郭兴火攻建议,以七艘渔船,载满火药柴火,顺风逼近陈军战船,火借风势,顿时陈军战船一篇火海,烈焰滚滚之下湖水一片通红,百艘战船付之一炬,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大将陈普并无数士卒都被烧死,溺死。陈军损失惨重,大战的天平开始向朱元璋一边倾斜。
至七月二十三,陈友谅不甘示弱,所谓“擒贼先擒王”,他专门嘱咐手下瞅准朱军的主舰打,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旗舰就被陈军的炮火轰的四分五裂,朱元璋又一次幸运的逃过了一劫。两军在鄱阳湖恶战一个多月后,陈友谅被困于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但此时朱元璋早已将鄱阳湖层层封锁,陈友谅要想逃出进入长江退往武昌何谈容易。陈友谅败逃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站在主舰上的陈友谅躲闪不及,中箭而死,汉军5万多人投降,至此,历时一个多月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的完胜而结束。
大战之后,朱元璋面对着满目疮痍、浮尸遍布的战场,依然是深感害怕。此战的成功,既有将士的奋勇无畏,拼死杀敌,也有很大的运气成份。陈友谅在此战的严重战略性失误也是导致他最终身死国灭的主要原因,如果他当时不再死磕洪都,而是以一部分兵力牵制洪都,大部顺流而下攻打兵力空虚的朱元璋老巢应天府,再联合张士诚,对朱元璋来个两面夹击,则朱元璋将陷入极为不利的被动状态。同时陈友谅将大军布置在鄱阳湖,没有派兵扼守各处要道隘口,导致自己的后路断绝,作茧自缚全军覆没。
这是一场无比惨烈的水战,朱元璋虽亲冒矢石,但也曾多次陷入险境。如果不是陈友谅意外阵亡,倘若被他突围,则形势逼人。可以说,陈友谅绝对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敌人,如秦末刘邦对项羽。
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鄱阳湖一战持续了两三年,在古代绝对不算长。笔者给大家科普一下,在古代如果发生战争,士兵们对于回家是遥遥无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是战争中士兵们的真实写照。对于朱元璋来说,鄱阳湖一战却是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战斗。这场战争至关重要,朱元璋奋战多年能否夺得天下,全看这一场战争了。
而这场战争朱元璋却处于弱势,敌众我寡,情势十分严峻。虽然这场战役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和陈友谅战死而结尾,但朱元璋一直心有余悸。
朱元璋可是草根皇帝,最苦的时候当过和尚,一路走来肯定经历了很多战争。可以说他手上沾满了鲜血,而他本身也是一个杀人狂魔,那么为什么和陈友谅的这一战令他后怕呢?笔者梳理了4个原因。
其一,敌众我寡,军心溃散。在当时,实力仅次于陈友谅的是张士诚,但朱元璋和陈友谅都知道他们才是彼此真正的敌人。
因此,朱元璋决定先下手为强——提供错误信息,让陈友谅带巨舰来到湖面狭窄的龙湾。
即使这样,朱元璋的压力依然很大,他手中只有20万兵力和几十艘小船,但陈友谅手中则有60万士兵和上百艘巨舰。对于这场战役,除了刘伯温几乎没有人支持朱元璋。就连朱元璋的部下纠结的问题也是到底是投降还是逃跑,更不要说基层士兵了。
军心涣散,很多士兵都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如果不是因为陈友谅会杀俘虏,估计他们就要选择投降了。最后还是朱元璋下令斩逃兵,才勉强遏制住这一现象。
其二,天时地利难以预测。据野史记载,在交战的第二天凌晨时分,上天有意助朱元璋,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牢牢抓紧这个机会,派人偷偷潜伏过去,点燃了陈友谅的战舰。
而陈友谅的战舰早已用铁索相连,一个都无法逃脱。不过在正史中,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于双方激战之时,正好潮落,导致陈友谅的巨舰搁浅。
但不论是风还是潮,这都是朱元璋无法控制的。即使他身边有一位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不敢保证在恰当的时侯上天会帮助他。战场上战机转瞬即逝,成王败寇也只取决于一瞬间。
其三,如果不是陈友谅骄傲自大,朱元璋难以取胜。陈友谅认为自己的舰队可以完胜朱元璋的士兵。因此他从来没想过在朱元璋赌上全部兵力和他决一死战之时,派出部分兵力直接偷袭朱元璋老巢。其四,陈友谅后期军心溃散,失道者寡助,朱元璋钻了这个空子。一名大将为报杀父之仇,潜伏陈友谅身边多年,在其决战的关键时刻谋反。这样的一支队伍,人心不齐,当然打不了胜仗。
陈友谅几十万的大军哪还有当初的气势,被朱元璋几万兵力拿下。笔者认为,古时的战争,人数相差如此之大,陈友谅战败归根结底还是怪他自己。
我承认,朱元璋在军事方面能力超群,但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还是要归结于陈友谅的自大。总的来说朱元璋之所以怕,其实是一种后怕。他能够赢得胜利,也依靠很大一部分的运气。
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朱元璋将南京(元称集庆路)改称应天府,采纳了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终于拥有了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但广袤的北方仍是残元的天下,南方则强敌环伺,对应天虎视眈眈:福建、浙西、两广以及云南仍有元朝的宗王与官吏盘踞,且随时伺机发起反扑;浙东方国珍,吴地(江苏)张士诚,四川明玉珍,都割据一方,各有图谋;而其中实力最雄厚、最强大、最具威胁的则是占据长江中上游湖北、湖南、江西的陈友谅。这些敌对势力,都使后起之秀朱元璋如芒刺在背,日夜担忧。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人;他是元末群雄之一。陈九四本是渔家出身,自幼习武,膂力过人,生性强悍。元末无道,天下大乱,红巾蜂起,徐寿辉扯旗造反,建立了天完政权,陈友谅扔掉渔网,加入到了天完大将倪文俊的麾下。
陈友谅粗通文墨,为人狡黠、凶悍,戾狠强梁,且野心勃勃。徐寿辉建天完政权后自称皇帝,封友谅为将军,后攫升为元帅。1357年9月,他一举袭杀其老上级倪文俊,毫不客气的兼并了他的军队,实力大增。那倪文俊也不是啥好东西,他谋杀天完帝徐寿辉不成,这才逃出来投靠老部下陈友谅的,不料却如以肉饲虎,有来无回。
诛杀倪文俊后,友谅自称宣慰使,后又称勤王,他虽然行事霸道,心狠手辣,但却很有军事才能,吞了倪文俊的部队后,立即起兵连克江西、福建、安徽等地,锋芒毕露,声势大振。
1359年,他杀害天完大将“双刀”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第二年,他率军攻克鸠州(今安徽芜湖),随即唆使部将用铁棒将天完帝徐寿辉打的肝脑涂地,独自控制了军权,不久自己登基称帝,该国号汉,改元大义,拜张必先为丞相。
他视朱元璋为劲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不断挥兵向长江下游发起进攻。
公元1360年,陈友谅派使者赴平江(今苏州)邀约“吴王”张士诚,共同出兵攻打朱元璋。张士诚这人胸无大志,胆怯多疑,平时又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画,收藏古董,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骄奢生活中,遇事却犹犹豫豫,没有决断。见陈友谅约其联手攻朱,他首鼠两端,患得患失,决定先观望再做决定,遂长期按兵不动。
见张士诚犹豫不决,骄横跋扈、桀骜不驯的陈友谅等不及了,便独自率领水陆大军从江州(今九江)浩浩荡荡东进,后驻兵采石矶,恶狠狠地向应天府扑来。
陈友谅这次是倾巢而出,其兵马号称60万,沿长江东下,完全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明史》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统大军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元璋侄儿朱文正率洪都军民浴血守城,汉军久攻不克。七月,元璋率兵救洪都,大军抵达湖口(今江西鄱阳湖口)时,朱元璋先分兵一部埋伏于泾江口和南湖嘴,以截断友谅大军的退路,又命信州(今江西上饶)军马扼守住武阳渡。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前来解洪都之围,于是主动将围攻洪都的的兵马撤出,准备集中全力和元璋在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尤其厉害,船坚炮利,为数众多,他下令将巨舰用铁索联起来组成船阵,连绵数十里,风帆桅杆高达十余丈,旌旗蔽日,干戈铿锵,远远望去,犹如山峦起伏,气势骇人。
两军先交战于康郎山(鄱阳湖畔)。朱元璋将兵马分为11队抵御陈友谅的进攻,命悍将徐达率部攻击陈部前锋,另一将俞通海则架起火砲,击沉并焚毁汉军战船数十艘,第一场恶战,双方将士死伤以及损失战船数大体相当。
陈友谅麾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直扑朱元璋指挥船,急迫间朱的坐舰为湖中淤泥所困,搁浅了,无法脱逃,情势万分危急。在另一艘船上的骁将常遇春见状,忙张弓搭箭,箭如流星,一下射中了张定边,俞通海又驾船前来支援,并用缆绳将受困坐舰拖出泥潭,只见船底涌起一股股泥浪,朱元璋的指挥舰这才得以从淤泥中脱困并逃逸。
第二日,陈友谅命全部巨舰出战,朱元璋的水军舰船吨位小,吃水浅,进攻不利,几度受挫,将士心中恐惧,皆有退缩之心。
朱元璋见状忙亲自上前督战,众人心存畏惧,不愿拼死向前,元璋连斩十几个后退士卒,众将士这才拼命向前攻杀。战至傍晚,东北风呼呼大作,朱元璋急派敢死虎贲带7艘快艇,每艘皆满载芦苇火药,然后在黑魆魆的夜色掩护下划舟突入友谅船阵,再纵火猛烧。火借风势,烈焰冲天,吞噬一切,湖水、天际皆被映红,陈友谅的大船被铁锁链着,无法挣脱,一时间,秩序大乱,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朱元璋乘势率军遮杀过去,斩杀汉军2000多人,湖面上浮尸如麻,被烧死、淹死、打死者难记其数,其状惨不忍睹,陈友谅军战损严重,士气大丧。
次日再战,陈友谅军再次失利,伤亡惨重,战船亦被击沉、烧毁不少,从此将剩下的舰船收拢在一起,只想结阵自守,再不敢轻易出战。
双方相持、对峙了3日,陈友谅遭遇接连失败,将一手好牌彻底打烂,部下情绪沮丧,怨声载道,军心涣散,再无斗志。
陈友谅退兵守渚矶,朱元璋则分兵控住左蠡,截断其退路。陈友谅的部将左右二金吾将军率部归降元璋,形势愈加不利,他的处境愈发危殆,他被失望与愤怒冲昏了头脑,竟下令将被俘的朱军将士全部处决。朱元璋则展开了心理攻势,他将汉军俘虏全部释放,身上有伤的均得到了救治,并摆上香案,奉上祭品,祭奠双方阵亡将士。
相持到8月,陈友谅军中粮食吃尽,被迫退到南湖嘴,遭到朱元璋伏兵的阻击,于是想从湖口突围到长江中,朱元璋乘势猛追,顺江作战,陈友谅船队逃到泾江口,又遭遇朱军伏兵的截击,慌乱中,陈友谅身中流矢,伤重而亡,悍将张定边拼死保护友谅子陈理突出重围,用船载着友谅尸首逃往武昌。
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并设置百官。2月,他亲率大军进攻武昌,陈理投降,张定边不愿降,杀出条血路冲出城去,从此淡出江湖,归隐民间......汉亡。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尽归元璋所有。3月,他率大军班师回应天。
鄱阳湖血战,陈友谅败死,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对他来说,此仗只能胜不能败。如果失败,前功尽弃,天下将为陈友谅所得。因此,他没有退路,只能舍死向前,直进不退。多年后,回忆起鄱阳湖之战,他仍然心有余悸,有些后怕。
此战元璋虽然取得全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单单是(1363年)7月21日这场恶战,就伤亡了6万余人,骁将陈兆先、宋贵、韩成、丁普郎、张志雄等相继战死。《明太祖实录》载,击毙陈友谅后的第二天,朱元璋焚香祭天,犒赏将士,许诺将来天下统一,将和大家一起共享富贵,同做大官。事后他和刘基(字伯温)说:“我真不该到安丰去。假如友谅趁我远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直捣应天,我便进无所成,退无所守了。幸而他不直攻应天,反而去围洪都,洪都苦守了3个月,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去集中兵力,友谅出此下策,不亡何待?可是,此仗虽然大胜,但也是够险的啊” !朱元璋虽然大获全胜,但事后仍感后怕,答案即在于此。如果陈友谅是足智多谋,雄才大略之人,必趁朱元璋大军出征之际出兵直捣防守空虚的应天府,而不是去争夺一个战略地位并不重要的南昌,则后来有没有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还不一定呢!幸运的是,历史老人最终抛弃了陈友谅,选择了朱元璋。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苍茫大地认为答案很简单,陈友谅实力太强大了,作战出敌不意,战斗作风骠悍,朱元璋数度处于劣势,赢得惊心动魄,侥幸万分。
一、陈天谅有六十万大军,朱元璋才二十万;陈有谅有巨舰无敌方队,朱元璋的战船仰不能攻,近似玩具舰队。
陈友谅的战舰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分三层,更为气人的是船面上容士兵骑马来回巡视。首尾不相望,老朱船上的士兵竟然仰不能攻,干瞪眼,拿它没办法。
陈友谅鄱阳湖之仗六十万大军倾巢而出,朱元璋就二十万家当。相对于陈友谅的“航母舰队",朱元璋相当于渔船、炮艇。实力一边倒。
二、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决战一定程度上是无奈之举。
陈友谅兵控湖北、江西,占据长江上游;朱元璋控应天,在长江下游。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攻克池州,打败陈友谅,生俘并杀掉三千战俘。陈友谅疯狂报复,用他的庞大舰队轻松攻下元璋的太平城,挥师直下应天。
朱元璋派来自陈友谅部队的降将康茂才诈降,把陈友谅诱进了龙湾,一仗干死两万余,俘七千,缴获大船百余、小舟数百。
陈友谅为报复,1363年四月,挥师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亲侄、守将朱文正竟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
六月,陈友谅纵兵六十万,朱元璋带二十万,在鄱阳湖展开惊天动地的大决战!
三、鄱阳湖决战,朱元璋数度遇险,生死未卜。
第一仗,徐达舰队利用群狼战术,欺负陈友谅巨舰行动不便,杀敌千余并俘舰,陈友谅是个从不吃亏的主儿,几十艘巨舰围攻徐达,结果落入徐达圈套,被俞通海火炮猛轰,毁船二十余。元璋初胜,但陈友谅家大业大、满不在乎。
陈友谅盟兄弟张定边率旗舰和两艘护卫舰直冲朱元璋旗舰,实施斩首行动。
张定边如长坂坡前的赵子龙,尽管遭朱元璋护驾的群舰围攻,仍锐不可当!朱元璋旗舰转舵太急,竟在原地做圆周运动,后来竟停摆了!幸亏悍将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元璋才转危为安!张定边竟从容撤退!
紧接着,陈友谅犯了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他像三国时的曹操一样,为保证集群突击步调一致,他竟下令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
朱元璋三支舰队轮番进攻被打败,陈友谅嗅出朱元璋右翼薄弱,发动猛攻,朱元璋退无可退,下令严防死守,朱老大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仍不见效,眼看就要跳鄱阳湖!陈友谅旧将、降朱的丁普郎为替被陈杀害的盟兄弟赵普胜报仇,找陈友谅玩命来了。
丁普郎的进攻给朱老大部赢得了苟延残喘的勇气和时间!丁猛将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何其骠悍,何其悲壮!
朱元璋狗急跳墙,想到了火攻。令七条船装载火药,组织敢死队去火攻!东北风一起,朱老大大手一挥,七艘火船把陈友谅的无敌舰队点燃!朱元璋趁机总攻!陈友谅被歼大半!
正在朱元璋在旗舰上认为陈友谅“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之际!陈友谅困兽犹斗,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白色,下令发动斩首行动!
但一到战场,发现一夜之间,朱部很多战舰染成白色!朱元璋部斗志旺盛,利用陈友谅巨舰不灵活的特点,利用老鼠斗大象战法,连续击沉陈舰多艘!
四、陈友谅部是有许多次生机胜算的!
要是陈友谅不杀老主人徐寿辉,不杀兄弟赵普胜,军心不动摇……
要是陈友谅不用铁索把战舰锁在一起……
要是苏州张士诚趁陈朱大决战,扶朱元璋侧背……
虽然历史没有许多“如果",但以上这些“如果"让朱元璋不寒而栗!
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最终朱元璋虽然获得了全胜,但是,这是一场让朱元璋感到后怕的战争。后来他曾经对刘伯温感叹道:“不听先生的话,而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趁我军之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势去矣。”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说的安丰之行,是当时张士诚围攻小明王韩林儿(韩山童的儿子)的最后一座城池安丰。韩林儿抵挡不住,向朱元璋告急。于是朱元璋率军渡江救安丰。陈友谅趁这个机会,率领60万大军围攻洪都。镇守洪都的朱元璋义子朱文正死守了三个月,差点被陈友谅打下来了。同时陈友谅占领了吉安、临江、无为州等广大地区。洪都是军事重镇,一旦被城破,朱元璋将进退失据。所以朱元璋赶紧从安丰撤围,回到应天,但是主力却无法及时回来。朱元璋没办法,只好“围魏救赵”,进军鄱阳湖,从而拉开了鄱阳湖决战的序幕。
当然了,朱元璋之所以感到后怕,还不仅仅因为这一点。可以说,整个鄱阳湖战役,直到消灭陈友谅的最后一刻,朱元璋其实就一直处在不安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友谅)
一、陈友谅实在太强大。一是陈友谅的水军力量是朱元璋水军力量的十倍以上。这个数据太可怕了,这基本是秒杀朱元璋的力量。
二是陈友谅的战船都是楼船巨舟。楼船巨舟是水战中的巨无霸武器,士兵们若是站在楼船上,往敌方的小船一通射箭,敌方的小船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
三是陈友谅站在上游,朱元璋站在下游。陈友谅只需要开着楼船往下一冲锋,朱元璋那些弱小的船根本就抵挡不住。
四是陈友谅以己之长攻敌人之短。陈友谅最厉害的就是水军,最适合的战争就是水战。陈友谅用自己厉害的打朱元璋不厉害的,本身就不是一种公平对决。
(张士诚)
二、朱元璋受两面夹攻。朱元璋所处的位置,上游是陈友谅,下游是张士诚和方国珍。朱元璋只联络上了方国珍。方国珍这个人的野心不大,不过,他本身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一旦朱元璋打败,他叛变过去对付朱元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张士诚则不受朱元璋拉拢,一心要和陈友谅联合起来,夹攻朱元璋。朱元璋处于前后夹攻之势,这种情况,确实是让朱元璋很害怕的。
前面讲到的朱元璋率军解安丰之围,救韩林儿,造成陈友谅大军围困洪都,就是两人夹攻造成的。后来朱元璋对刘伯温说,不应该前去救韩林儿。但是,朱元璋不救韩林儿,他在道义上就无法占主动,很可能大家不归附他,更打不赢。
(朱元璋)
三、陈友谅针对朱元璋“斩首”。在鄱阳湖大战中,由于陈友谅是楼船,站得高看得远,因此很容易就发现朱元璋乘坐的战船,发炮攻击。有一次,朱元璋的战船搁浅了,被围困起来了。若不是常遇春用自己的船拼命撞击朱元璋的船,把朱元璋的船撞进水中,朱元璋就完了。
还有一次,陈友谅又发现了朱元璋的旗舰,又是一通猛攻。朱元璋刚转移到别的船上,那艘旗舰就被陈友谅的炮石击得粉碎。
可以说,朱元璋是数次从死亡线上逃出来的,他怎么会不感到后怕呢?
当然了,最终朱元璋还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打败了陈友谅。让鄱阳湖大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以少胜多的大战之一。
朱元璋能够打败陈友谅,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陈友谅骄傲轻敌,轻率冒进。陈友谅由于兵强马壮,所以在作战时便不怎么讲究策略,一味地要以强凌弱,最终吃了苦头。
二是朱元璋讲究战略战术。在这场大战中,朱元璋使用了不少计策,比如诱敌深入计、诈降计、围魏救赵计、各个击破计等等。正是在这些计策出其不意的攻击中,陈友谅一步步被蚕食。
三是朱元璋充分利用气候打仗。朱元璋充分利用风向,实施火攻计策。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水位的涨落,使得陈友谅的楼船无法发挥作用。而本身熟悉水战的陈友谅,却用铁链把楼船连接起来,把楼船变成了陆地,水战变成了陆战。这样蠢笨的做法,怎么能战胜朱元璋呢?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