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姚广孝,法号道衍,在我看来,的的确确是一位妖僧。他是一位和尚,六根不净,鼓动朱棣造反,为了朱棣个人私欲,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让忠臣遭受灭门之祸,不是妖僧又是什么?

姚广孝是朱元璋亲自选拔,送给朱棣的一份厚礼。

我很不能理解,朱元璋既然知道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有帝王之志,而且有能力做皇帝,为什么他还非要传位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或许只有一个原因,朱棣藏的比较深。朱元璋做错的第二件事,可能就是把姚广孝送给了朱棣。朱棣或许没有篡位的胆子,可是姚广孝给了他这个胆子,所以间接地可以认为,是朱元璋给了朱棣这个胆子。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明史》

难道说,传位给朱允炆,是朱元璋对朱棣的一次历练?这也太可怕了。朱允炆宣布要对诸侯王们削藩,这件事遭到了集体抵制,不过皇权至上的年代,他们没胆量的只好选择放弃手里的权力。而朱棣正在犹豫不决,姚广孝果断地告诉他,还不如打到南京去。这是朱棣有底气造反的主要原因!

非僧非道也非儒,姚广孝到底是什么来历?

姚广孝幼年学习诗文儒学,看来父母是希望他长大了可以考取功名。这是每一位古代父母的梦想,只要儿子考上了功名,那他就可以不用承担赋税,由国家养着了。梦想是非常美好的,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们的梦想,因为14岁的姚广孝,忽然就出家了。他成了一名和尚,这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这个和尚却造就了朱棣谋反。谋反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期间所杀掉的人更是数不胜数,鼓励杀戮的和尚真的还算和尚吗?存疑。做了和尚以后的姚广孝,又拜在名道士席应真门下,开始钻研道家阴阳之术。在我看来,姚广孝这个人应该是非常聪明,不拘泥于学问和教派,敢于向常理说不,只要是学问,他就会想办法去学习。

朱棣建国后,姚广孝心细朝堂,却不愿还俗。

在朱棣推翻了建文帝以后,建立了新朝廷,姚广孝自然是居功至伟,被朱棣评为功劳第一,可是姚广孝什么赏赐都不要,甘心回到寺庙里做一个和尚。但是他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和尚,他还是朱棣的心腹大臣,所以每次上朝,都会披上官服,而回到庙里,又船上僧袍,所以常常被人们称之为黑袍妖僧。

这个妖僧可不简单,他是朱棣的核心智囊,他明白朱棣的所思所想,所以他成为了朱棣最信任的人。即使他想要完全做一个和尚,朱棣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姚广孝便以和尚宰相的形象,存在于历史之中。

编纂《永乐大典》,文学功夫深不可测。

很多人觉得编一套书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曾经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可惜他失败了。所以朱棣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姚广孝身上,姚广孝只好肩负起了编书的人物,用了三年时间,便将这套书编纂完成。

整部《永乐大典》一共22,877卷,入选有11095册,大概3.7亿字左右,当时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华书籍,基本全部都编纂在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没办法把控编书的过程的。可惜到了清朝这部书流失了不少,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姚广孝能够编纂成这部书,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空门红尘一边一只脚,不是妖僧也成了妖僧。

其实姚广孝后期应该是不想做和尚了,他帮助朱棣登基称帝以后,最起码也能混个宰相做做。可是他还是选择一直做和尚,主要原因是姚广孝还不想死。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是怎么对付那些功臣的呢?不要说有谋反倾向的,就是看上去不顺眼的,都被朱元璋给杀了,以至于朱允炆没有武将可以用。

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血统和野心,在这方面或许不会比朱元璋差,所以姚广孝一直以和尚的身份出现,就显得比较特殊了。他不算官员,也就不会掌权,更不会结党营私,这是让朱棣放下戒心的最好办法。可是他又心系朝堂,一直插手朝中事务,这让很多官员十分不满,认为他是一个奇葩妖僧。久而久之黑怕妖僧的名号就传下来了,不过他也不在乎,他想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并没有什么牵挂。

总结:姚广孝是佛门弟子,却也朱棣问鼎天下的第一功臣。
  1. 姚广孝本身是朱元璋选拔出来,亲自送给朱棣的。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跟朱棣联手,把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给拱了。
  2. 朱棣建国以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所有赏赐,只是一边做和尚,一边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
  3. 姚广孝文学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缙无法完成的永乐大典,他花了三年时间便编纂完成,堪称神迹。
  4. 为了躲过朱棣的怀疑和迫害,姚广孝只能选择一边在佛堂,一边在朝堂的日子,也看淡了人们称呼他黑袍妖僧的事实,一切都无所谓了。

姚广孝在我眼里就是一位妖僧,不管他有多大的学问,人品不正,学问越大就越是祸害。姚广孝显然就是这样的人。大明江山本身就是太平盛世,他非要为了朱棣的一己私欲,发动靖难之役,这三年沿路上的百姓不知死伤多少,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对朱允炆旧臣的大清洗,又不知会死多少人,黑袍妖僧是板上钉钉的称呼了。

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明朝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和尚。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步步成为开创一个盛世王朝的皇帝。另一个就是姚广孝,一个礼佛诵经的高僧改变了大明朝的轨迹,帮助藩王朱棣夺得天下。

说姚广孝三教皆通实在是小看他了,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杂……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

如此博学的人,又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为何被一些人成为“妖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学识之广近乎妖

《庄子·内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姚广孝做到了。

正如前面所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样样精通。

姚广孝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小接触医学,但他并没有继承祖业。年轻时,姚广孝就比较喜欢钻研阴阳之术。十四岁时,姚广孝剃度出家。他游历四方,不断学习,接触三教九流。姚广孝海纳百川,对于各家知识来者不拒,终于成为融汇百家的一代高人。

睿智之巧近乎妖

鲁迅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但“近乎妖”的孔明只存在于小说《三国演义》之中,而姚广孝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诸葛亮要厉害千百倍。

诸葛亮即使是大罗金仙也仅仅是延缓了蜀汉的灭亡,而姚广孝帮助朱棣以五百亲兵造反,完成了旷世无双的不可能完成的事,开创了永乐盛世。诸葛亮近乎妖,那姚广孝就是妖了。

姚广孝和朱棣的结识过程特别能体现其独到眼光。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全国范围内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这其中就包括姚广孝。

其他人都认为随侍藩王肯定不如服侍朱元璋朱标等人前途无量,只有姚广孝主动结识朱棣,“以白帽著王”,“白”加“王”就是“皇”。最终,姚广孝也真的帮助朱棣荣登九五。

姚广孝不仅眼光独到,战略意识尤为突出。

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南下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在济南城,吃了大亏。

姚广孝审时度势,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文化成就之高近乎妖

中国历史煌煌五千年,史籍浩如烟海,我们查找史料犹如大海捞针。但历史上曾经有人将这大海为我们整理成了一条条涓涓细流,这人就是姚广孝。

朱棣登基之后,也烦恼于史料的凌乱,于是指定解缙主持编撰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之作——《永乐大典》。

解缙文学成就大家应该了解,自小就被称为“神童”,官至内阁首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就是这样的大家,编撰《永乐大典》失败了。

朱棣又指定姚广孝主持此项工作。姚广孝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到永乐五年(1407年)历时三年完成此项工作。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八千多种,汇编了十四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中华典籍。《英国大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姚广孝之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被吹嘘的上天的《四库全书》。据统计,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500余种,不及《永乐大典》一半。其中改毁图书3100余种(另一说法2800余种),其中流散的《永乐大典》就被清朝毁灭了大部分,只留下区区八百卷。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鼓动藩王造反是为妖

这个不用多说,这也是姚广孝被称为“妖僧”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正朔本是朱允炆,削藩也是朝廷大计,开始朱棣也是不敢起兵的。在姚广孝劝说下,朱棣才以五百亲兵扯起“靖难”大旗。“靖难”这杆大旗也是姚广孝提出的。

出家之人不修行,反而造成天大打乱、生灵涂炭,不是妖僧是什么?

民间传说能降妖

在民间传说中,姚广孝能上天入地,上可通神,下可斩妖。

北京城就是姚广孝主持设计的。

据传说,建设北京城的时候,有一条孽龙为害人间。姚广孝亲自出手,镇压孽龙于北京东直门桥下。

孽龙问姚广孝,自己可有出头之日。姚广孝说此桥旧了你就可以翻身。但姚广孝将此桥命名为北新桥,永世不旧。

传说,明十三陵也是姚广孝点的穴。

当时朱棣问姚广孝此龙穴能保多少代子孙,这是变相的问姚广孝大明朝有多少年气数。

姚广孝说:“万子重孙。”

朱棣高兴了,这不就是说大明江山永固吗?

可后来人们才明白姚广孝说的什么意思。万历之后,儿子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后面就是两个孙子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朱由检之后大明完。

万子不行,重孙,两个孙子就亡国了。姚广孝没说错。

以上就是人们称姚广孝为“妖僧”的原因,主要还是姚广孝太厉害了,已经不像凡间之人了。

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姚广孝,明朝僧人,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谋臣,靖难之役的“发起人”、参与者和最高指挥官。但是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甚至根本没有听过,因为姚广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确实不强。

他帮助朱棣成就帝业,辅佐了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代明君,参与编写了《永乐大典》,参与了明朝迁都工程,北京城的格局设计也留有他的手笔。

从姚广孝的事迹来看,他一直都是在“幕后”做这些事情,所以他的历史存在感会很弱。对于姚广孝的所作所为,有人认为他劳苦功高,功绩卓越;有人则认为他帮助朱棣造反,是一个“妖僧”!到底姚广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觉得这应该从他认识朱棣的时候说起。

“黑袍妖僧”——姚广孝

姚广孝是一位相当聪慧的人,他精通三教学术,小时候以儒家学为基础开始读书生涯,十四岁的时候落发为僧,在寺庙当一名和尚,但是他又拜了道士为师,学习阴阳之数。所以儒、道、佛三教的知识他都了如指掌。

姚广孝的人生转折点是遇到朱棣的那一刻,当时高皇后崩,所有藩王回来吊孝,完事后朱元璋给每一位藩王安排一名僧人带回封地,每天诵经荐福,朱棣安排到的就是姚广孝。

朱棣回到封地后与姚广孝相处的非常融洽,两人都有非同一般的远大理想。因此在燕京的这段日子里,朱棣和姚广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登基,随后就是大规模的削藩运动。看着藩王一个个被削去,朱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姚广孝给他一个建议:“起兵!”直接打到南京城去!朱棣本来就是野心很大的人,听到姚广孝的建议二话不说就点兵出征,高举“清君侧”的旗子杀向南京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一打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姚广孝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坚守北平,并且不断给前线的朱棣提供战略建议,最终朱棣取得了胜利。

朱棣登基后要给姚广孝记首功,赏赐他房屋田地、金银宫女,但都被姚广孝一一拒绝,仍然继续留在寺庙当和尚,不过因为有官衔在身,有时候还是要上朝见君。于是姚广孝在上朝的时候就换上官服,平时就穿僧服,被人称为“黑衣宰相”。

黑衣宰相是对姚广孝的尊称,也有不少人称他为妖僧,主要还是他帮助朱棣造反,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篡逆”!那么姚广孝算是妖僧吗?这个答案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要我看来,他不算妖僧。

姚广孝帮助朱棣是对是错,就要看靖难之役是好还是坏了。

靖难之役,从旁人看来这是一起小宗篡了大宗的“篡逆”事件,但从朱家角度来看,这只是一起家事,叔叔抢了侄子的皇位。

朱棣起兵之前,建文帝的削藩运动已经如火如荼,齐王、代王已为阶下囚,周王贬为庶民,湘王被逼得引火自焚,在这样的环境下,朱棣绝对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姚广孝给朱棣的建议不仅仅是造反,更重要的是自保!

靖难之后,朱棣创下了永乐盛世,明朝在他的统治下走向辉煌。从整个历史发展来说,朱棣的治国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就因为靖难的罪名而否定朱棣,并且给姚广孝加上“妖僧”的头衔,这实在是不应该。

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和尚,按理说已经出家,不应该再理俗世的事情了。然而,明朝历史上的和尚似乎不遵循规定,偏偏主动投身历史洪流、搅动天下,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就是“黑袍妖僧”姚广孝。

“全能怪才”姚广孝

姚广孝是江苏苏州人,家族世代行医,他从小潜心苦读,因此精于儒学。

14岁时,姚广孝主动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僧人。后来,姚广孝还曾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由此,姚广孝可以说精通了儒释道三家学术。

青年时期,姚广孝云游全国,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结识了很多怪才好友。比如袁珙,明朝初年著名的相士,曾经为姚广孝相面说;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大意就是,姚广孝是一个奇特的僧人,相貌异常,三角眼,整个人的状态犹如生病的老虎,一定是一个嗜好杀戮的人,跟刘秉忠差不多。

公元1375年,积攒了相当的能力、见识和才学后,姚广孝到达了南京,以儒学僧人的身份到了礼部求职。结果,同为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仅仅授予了姚广孝僧官,给了他一身袈裟。

姚广孝当时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几年后,马皇后去世时,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姚广孝迅速离开了南京,选择了随侍燕王朱棣。由此,这个奇怪的僧人开始了搅动天下的历程。

姚广孝力劝“奉天靖难”

在北平期间,姚广孝成为了朱棣最为倚重的人,虽然一个寺庙主持,但他经常出入于燕王府,为朱棣筹划各种谋略。

1398年,洪武大帝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承了大明帝国。年轻人做事比较莽撞,刚一上台,朱允炆便大力削藩,很短的时间内,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被废除封地。

此时,姚广孝觉得时机到来,力劝朱棣起兵谋反。

朱棣当时非常犹豫,毕竟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继承人,是大明帝国名正言顺的皇帝。于是说:“百姓都支持朝廷,如果咱们起兵又该怎么办呢?”

姚广孝说:“我只知道有天道,不管百姓!”

漫无边际的话,显然不能触动朱棣,于是姚广孝想到了相士袁珙,让袁珙不断地给朱棣洗脑,说燕王殿下如龙似虎,将会是一位太平天子,将会在四十岁后,胡须过腹时登基称帝。

慢慢的,朱棣暗下决心,准备起兵。于是姚广孝入驻燕王府后苑,开始为燕王军队打造兵器铠甲,并且养了很多大鹅,依靠鹅叫声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

朱棣起兵后,姚广孝负责守卫大本营,为朱棣解决了后顾之忧。后来,朱棣去大宁夺取朱权的朵颜三卫时,李景隆趁虚偷袭了北平,没想到姚广孝以少胜多,打的李景隆一溃千里。

靖难之役对于朱棣来说异常艰辛,无论兵力,还是后勤,朱棣的燕军都远远落后于南军。而且时间越拖越长,朱棣对于攻打朝廷重要的城池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时,姚广孝洞悉全局,提醒朱棣,为何总是和盛庸、平安的大军纠缠不清?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是啊,为什么总在别人重点布防的地方啃硬骨头。现在的朝廷就好像是一个上了铁锁的木门,如果我们想要进入偷东西,目的不是打开锁,而且进入房间。一个破烂的木门,或许只用一脚便可以踹开。

经过姚广孝的提醒,朱棣思路大变,绕过盛庸的大军,转而直奔南京,迅速夺取了天下。

黑衣宰相不为名、不为利,难道他的目的是单纯的搅动天下吗?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靖难之役,姚广孝居功至伟,成为了朱棣眼中最重要的功臣。在所有人看来,姚广孝功名利禄唾手可得,即便不要,朱棣也会倾尽一切的赏赐他。

但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姚广孝什么都不要,大有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心态。

朱棣仔细审视着眼前的黑衣僧人,心中想着,他再想什么,他到底想要什么,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无欲无求的人吗?如果他真的无欲无求,那么他又为什么竭尽全力去搅动天下?

不管了,既然你不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那豪宅、美女、黄金总会有一样感兴趣的吧。于是朱棣力劝姚广孝还俗,并且赏赐了豪宅、宫女,但姚广孝始终不为所动。

后来,朱棣又赏赐了大量黄金,姚广孝虽然接受,但也只是赠与了自己的族人。

后来的日子里,朱棣不再勉强姚广孝还俗,所以姚广孝也一直住在寺庙,过着清贫的生活。朱棣北征蒙古时,他一直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后来,在朱棣的安排下,姚广孝还曾教导皇长孙朱瞻基。可以说,明朝第四位和第五位皇帝,都是姚广孝的弟子。

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至于他到底为何帮助朱棣搅动天下,目的又是什么,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而“黑袍妖僧”、“黑衣宰相”则成为了他永远的代名词。

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据说著名相士袁珙一见姚广孝,就说他状若病虎、天性喜杀;又说姚广孝初见朱棣,就说要送这位王爷一顶白帽子戴,王上加白,自然就是个皇字;还说这个和尚为出征的朱棣拒守北京,以一城之地抗拒前来征讨的百万雄师。

“黑袍妖僧”的说法,不知所据为何?黑袍、黑衣是有来历,因为姚广孝是个和尚,身穿和尚的缁衣(黑色),妖僧的确不知所由。说起来,这个和尚就和他的主子朱棣一样充满争议,至少在儒家正统看来是不行正道的。

一、姚广孝出身于当时颇为低贱的医家,因此虽然胸怀大志,却直到五十多岁都不得志

别看朱元璋出身低贱,这位开国皇帝得意后就脱离了自己的阶级,大搞儒家那套天尊地卑的等级论,而且朱元璋尤且过之,听不得亚圣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明言,说这老夫子若是活在自己手下就该斩首。据说,朱元璋晚年一次夜游,听到个民妇说他是老头子,发了狂,让人把这民妇给杀掉了。

这样一个人建立的明朝,姚广孝出身医家注定是三教九流、不登大雅之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胸怀大志、才能出众的姚广孝要去当和尚,在他人生的大半时间里,他都是郁郁寡欢、极不得志的。所谓相由心生,姚广孝“状若病虎”大概是这样来的。

可以说,姚广孝一心要扶助一个藩王当明朝的皇帝,实际上是对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祖制、传统的挑战。

二、都说姚广孝智近诸葛、其智如妖,实际上姚广孝和诸葛亮绝不相同,诸葛一生谨慎、总行正道,而姚广孝极爱冒险、喜行斜路

史书上记载的姚广孝的许多行为都是冒险之举,随时有掉脑袋的风险。譬如姚广孝初见朱棣就敢说送给这位王爷一顶白帽子戴,譬如说他敢劝说朱棣以一郡之地就起兵造反,再譬如说他被众人称道的沿途放弃攻城、奇袭南京的计划。这任何一个件事儿,倘若稍微走漏风声,都可能让他和他的主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翻翻诸葛孔明的传记,从未见孔明有这种冒险举动。

朱棣和姚广孝的成功,其实很侥幸,千里奔袭南京、一举拿下建文帝的朝廷,在军事上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难以成功。说姚广孝其智近妖,还不如说姚广孝胆大如魔,极为放肆。一心想要成就大名的姚广孝,他早已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实际上是拿他主子朱棣的前途和命运去作赌。

姚广孝的胜利,是赌徒似的胜利,千万人中开对了一张彩票,什么其智近妖,绝然看不到。

三、倘若非要说姚广孝是妖僧,那是因为姚广孝有妖人的邪气、他陡然成功显得很妖异

姚广孝要劝朱棣造反,就给朱棣大肆灌输他有九五之相,这本来就是一种妖术,历朝历代要造反的藩王,大多迷信这种妖术,但能成事儿的极少,朱棣却正好成了。

说姚广孝三教皆通,史书有据,但也不完全恰当。于儒教,姚广孝在根子上是儒教传统的反对者,他不信君臣父子那套,因此才一意撺掇朱棣造反。于佛教,姚广孝身上的僧衣不过是他的掩饰而已,姚广孝对功名的贪嗔痴比寻常人更强烈,又怎么能说佛道。于道教,姚广孝年轻时曾从师于知名道士,而且恐怕研究过其中的数术和王霸之学,但对道教冲虚的体会,恐怕几乎没有。说到底,姚广孝是披着和尚缁衣的阴谋人物,他对阴谋密计的沉溺执着、敢于冒险,大概有些类似于三国时的郭嘉。

从本质上说,姚广孝一生的追求,不过是要干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已,他一生被这种大志牵着鼻子走,绝非易经用九之道,而是被九所用。但好在朱棣逆取而顺守,总体的结果是好的,但这多半是在姚广孝计划之外的。诸葛孔明的理想追求,不但要辅佐刘备夺取天下,还要建立太平盛世,而姚广孝显然只在意于自己的阴谋最终能够达成,朱棣能夺取天下。

这个和尚,即便建立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他的最终归宿,依旧是个其心不静的和尚,妖而不得成佛,这大概才是他妖的原因吧?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元朝由蒙古人来统治中国,汉族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歧视与压迫。加上元统治者昏庸无道,使人民的困苦和黑暗雪上加霜。朱元璋在群雄割据的局面里,先赶走了统治中国九十多年的蒙古人,后平定了天下大乱,开创了宋太祖以来的首次全国大统一。

两个和尚先后左右朝纲。

朱元璋生于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从小父母双亡,起先是跟着姐姐一家生活,后来实在是混不下去了,迫于生计就剃了光头投入皇觉寺,一共吃了八年的斋饭,算起来也是位老资格的和尚了。当他投奔郭子兴时,应是二十五岁的事情。没想到的是一个和尚竟然是一国之君,主政了大明王朝的兴衰荣辱。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姚广孝本名叫姚天僖至于”广孝”这个名字是很多年以后朱棣赐给他的。姚广孝医道世家,家境优越殷实。这么好的家庭背景,他为什么要选择出家呢?

有两种情况,一。当时的大背景是元人统治的天下,其暴行不必细说,关键是科举制度限制汉人入仕。姚广孝虽然年龄不大,看问题有独到的目光,读书人的命脉被元人掐死了,感到前途无望,于是就出家到苏州妙智庵当了和尚。

二。元人对于藏传佛教特别信笃,僧人在那个时代很吃香,这还不是姚广孝所追求的关键所在,他是想借遁入空门之际,博览群书韬光养晦,以待厚积薄发。他相信自己总会有用武之地,将来一定会有出头之日。

姚广孝出家以后,先有儒家底子,后接触佛教理论和道家思想。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烂熟于胸,同时他还精心研究政治、兵法、阴阳五行学说,是继刘伯温之后,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洪武年间,姚广孝以他夺人的才华,被选为明代高僧大宝。此时的朱元璋也早有耳闻,知道”姚天僖”是位高僧大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物。朱元璋一是爱惜人才,二呢姚天僖又是出家人,他两的命运又如此的巧合,出家人都相信缘分,就应了那句话:”和尚不亲帽子亲”!

便下诏令封为通儒书僧,试拜礼部郎。可是姚广孝呢?不买朱元璋的账,假借有病推辞不应,朱元璋也没怪罪,心想和师弟可能是缘不具足吧,就放下这个事情。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诸多皇子中,朱棣是很有才干很有作为的一个人。朱元璋当然晓得朱棣的个性与处世为人,知子莫过父吗!朱元璋就多了个心眼,把皇子一律都赶出京城,去戍守边关重镇,这是吸取了唐朝宣武门兵变的教训。

这时的朱棣就注意到了姚广孝,觉得此人非同凡响,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见了面,谁知道一谈话还很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燕王就要他主持庆寿寺,这样一来姚广孝可以常来王府,与燕王促膝长谈,燕王有什么心事都瞒不过姚广孝眼睛。

燕王想谋反的事由来已久,就是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出台,很是苦恼的时候,姚广孝登场了。经过他的精心策划,和巧妙布局后,燕王一看随口赞道真高人也。

朱元璋驾崩之前已经为后代扫清了障碍,那些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斩杀殆尽。在他即将离去的时候,挑远接班人时,由于长子已经去世,只能立长孙朱允炆为继承者。这样激起了诸皇子的强烈不满,尤其是燕王朱棣早有夺权的野心。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任帝位,史称建文元年。从建文元年开始内讧不断升级,各路皇子都跃跃欲试来争这个宝座。

姚广孝此刻觉查到时机已经成熟,鼓动燕王朱棣发兵京都,强占先机,燕王朱棣一切听从姚广孝的安排。大兵一路狂奔杀向京都,这就是史称”靖难之变”。

上面说了朱元璋杀尽了功臣,当朱棣造反进京时,建文帝朱允炆没有可靠的帮手了,只好撇下龙袍跑路。建文四年七月朱棣进京继位,年号是永乐元年。值得讽刺的是朱元璋,聪明反被聪明误,即害了出生入死的弟兄,也害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更可笑的是,朱允炆被逼无路可走,出家当了和尚。朱元璋是先当和尚后坐皇帝,他的孙子是先当皇帝后当和尚,历史上的奇葩,上天开的玩笑。

功成而退离世俗。

至于后人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这是两个认识上问题,一。立场不同观点不一。二。黑袍妖僧我认为不是贬义上的丑化,可能是褒义上的称赞,你认为是什么呢?

不论如何评说历史人物,有一点可以可定的是,姚广孝在成事之后,没有居功自傲贪恋权贵,在不经意间他全身而退了,平安着陆。试想人站在权利的顶峰,呼风唤雨的时刻你能放下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