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曹魏的军事指挥权都掌握在宗室手中,外姓将领有怨言或抵触情绪吗?

曹操手底下的将领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宗室将领,几乎都是镇守一方的诸侯。那么外姓将领会不会有怨言呢?我认为因为曹操处理的十分好,所以这些人没有怨言。

曹操手下宗室将领和外姓将领的对比。

宗室将领中,比较拔尖的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这六个人对曹操是忠心耿耿,从最初起兵的时候,就已经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了。外姓将领中比较突出的,是我们时长谈到的五子良将,也就是于禁、徐晃、张辽、乐进、张郃。这几个人大多数都是曹操从外面收编过来的,在击败了其他诸侯以后,将这些武将收服到自己手下。

这两方面人马都是非常有优势的,不过曹操安排的比较好。并没有让这些外来户完全形成一个团体。而是让外来将领跟宗室将领一起打配合。比如说夏侯渊镇守汉中的时候,张郃就是他的副将。太原平叛的时候徐晃是跟着夏侯渊的。渐渐熟悉了以后,也会让他们各自单独出征,很少有外姓将领同时出征的情况出现。

曹操的宗室将领,那都是股东,这跟外姓将领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曹操所带领的本家兄弟们,一个个都认为自己是曹魏的股东。他们不是在为别人打天下,而是为自己家里打天下。将来打下天下以后,他们也有股份和分红的。所以这些人本身跟外来将领就不是一个等级的人,他们都是在曹操一文不名的时候,相信并且跟随曹操一起出征的,所以算是原始股东。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夏侯渊字妙才,惇族弟也。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三国志》

而外姓的将领们,全都是在曹操逐渐做大的过程中,才逐一投靠曹操的,他们属于被曹操挖墙脚挖来的人才,最多只能当一个职业经理人,绝对不会碰到分红这种好事。所以他们心里是清楚的,也就不会跟曹操这些宗室的将领去争。更不会说在他们宗室将领分红的时候,这些外来将领人会有什么怨言。

曹操给了外姓将领相当高的待遇和地位,他们不会有怨言。

这些外姓将领可以说是曹家集团的中流砥柱,如果待遇不够好的话,人家是不愿意为你干活的,所以曹操给与他们的待遇是相当高的。比如说张辽,曹操就愿意将合肥地区完全交给张辽来打理,这是对张辽的无限希望和信任。

如果张辽投靠东吴,那整个徐州地区都会陷落,所以曹操在这方面是做得相当好的。再说支援樊城的曹仁时,曹操先后派遣了于禁和徐晃两位将领,统领大军前往支援。这也是无上的荣光,因为大军的军权只掌握在于禁和徐晃的手里,没有宗室将领插手。于禁投降导致全军被关羽收编,这种后果曹操也必须要承担。

五子良将,没有一个是宗室将领,给与了他们足够的荣誉。

曹操虽然没有册封所谓的五子良将,但是陈寿写《三国志》时确实有提到过这么一段: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里的五子指的就是于禁、徐晃、张辽、乐进、张郃这五个人。而我们发现,五子良将当中,没有一个是宗室将领。在其他地方也没有见到曹操单独给宗室将领编一个称号的,可见曹操对五子良将的喜爱程度。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三国志》

不仅是喜爱,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笼络手段,跟刘备的五虎上将是一个道理。给与了他们特殊的地位和待遇以后,这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给与他们足够的荣誉。只有做到这些,其他外姓将领们才能以他们为榜样,努力为曹操卖命。

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导致外姓将领做事十分有干劲。

曹操在三国时期可以说绝对是一个天才,他第一个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让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跑到自己身边。因为他讨厌这些士族阶级,这些人依靠家族的力量和祖宗的照顾,得以身居高位,其实能力真的很一般。所以曹操认为要想夺取天下,就不能依靠这些人,而需要找一些有才能的人。

曹操的这一政策,使得若干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曹操。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之类,武将就更多了,张辽、张郃、乐进这些都是前来投靠曹操的。所以说曹操的政策决定了外姓武将们不会对宗室掌权有怨言,谁有本事谁上,没本事的在曹操这里真的要靠边站。

总结:曹操对外姓将领有特殊信任,这是他们没有怨言的主要原因。
  1. 曹操手底下的将领分为宗室将领和外姓将领,可是曹操安排十分妥当,宗室将他们打乱了使用,绝不让他们各自成为一个小团体。
  2. 曹操的宗室将领都是股东,从曹操起兵时就跟着曹操了,所以即使他们分红了,外姓将领也不会有什么怨言。
  3. 曹操给了外姓将领相当高的待遇和地位,而且投入了足够的信任,使得他们在上战场以后,也充满了对曹操的感激之情。
  4. 曹操的五子良将中没有一个是宗室将领,可见曹操给与了外姓将领相当高的荣誉,也以他们作为榜样,让所有人都知道,不管宗室还是外姓,只要好好干,都能得到曹操的重用。
  5. 曹操出台政策唯才是举,绝对不会因为你是宗室无才就用你,也不会因为你是外姓有才而不用你,所以这些外姓将领才会誓死效忠。

三国中曹魏的军事指挥权都掌握在宗室手中,外姓将领有怨言或抵触情绪吗?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唐朝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曹魏有太庙二十六功臣。按入祀时间为序分别为

公元233年3人:

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

公元243年20人:

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

公元244年1人:尚书令荀攸

公元251年1人:太傅司马懿

公元262年1人:祭酒郭嘉

这些人中,武将有17人,即: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尚、张郃、徐晃、张辽、乐进、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

这里面属于宗室的有6人——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其余11人皆非宗室,所以说曹魏的军事指挥权都掌握在宗室手中并不准确。

曹魏的五子良将为: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皆非宗室。

五人均是独当一面的帅才,张辽更是在合肥大败孙权,“威震逍遥津”,自此孙权听到张辽便躲避不战,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此五人合传,并写到: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五人中,只有左将军于禁没有入祀太庙,因为他当年投降关羽,沦落孙吴,虽然后来被孙权送回魏国,但不再受重用,最终羞愧而死,谥“厉侯”。

曹操主张“唯才是用”,用人从不局限于宗室,只不过曹家和夏侯家在曹操时期确实名将辈出,并非曹操用人唯亲所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