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媳妇?是心理阴暗还是另有隐情?
曹操是天下第一聪明人,他杀儿媳妇儿如果是因为一时意气,那才是奇怪。这里的儿媳妇儿,指的就是才高八斗曹植的老婆。曹植一向都受到曹操的喜爱,为什么这次曹操会如此对待他的老婆呢?江湖小晓生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曹植的老婆崔氏,是崔琰的侄女儿。崔琰原本是袁绍手下的官员,因为行事风格和家族关系,在北方的声威很强。而崔氏一门在整个北方都是豪门大族,崔琰的弟弟崔林,在魏明帝时期,更是做到了司空的高位。所以崔家跟杨修的杨家一样,都是豪族。袁绍失败以后,崔琰成了曹操的部下,依旧得到重用。不过在储位之争期间,崔家显然是要支持曹植的。
这一点让已经认定曹丕为继承人的曹操十分不爽,因为崔家势力过于庞大,这对曹丕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障碍。曹操活着的时候还能控制住崔家,可是曹操去世以后,曹丕岂不是很麻烦?打击崔家,从崔氏开始下手,曹操先杀了杨修和崔氏,随后又杀了崔琰,其实就是将崔家和曹植的势力逐一拔出。
曹操这么做,是对曹植的敲打。曹植当时已经从争储的状态中战败,所以压根就没有希望继任魏王。不过他心里依旧充满怨恨,所以就借酒浇愁。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以后,非常生气。即使做不成魏王,至少也能成为辅佐兄长的贤臣吧?曹植实在是太让曹操失望了,所以杀掉崔氏,其实就是对曹植的一次敲打。
这次杀了你老婆,如果你再这么玩下去,接下来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曹植在得到赐死崔氏的消息以后,果然大为震惊。不过他也阻止不了什么,曹操这个人的秉性他是知道,既然下了命令,那只能执行。可怜崔氏成了丈夫的替罪羊,事后的曹植也十分悔恨,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未来的命运。
曹操认为崔氏太花哨,其实是对曹植无声反抗的镇压。女人爱打扮其实是天性,这没什么不好的。不过曹操偏偏不喜欢这样,可能过去喜欢,现在岁数大了不喜欢了。据说曹操晚年十分朴素,常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而且他也不允许家里人穿着太华丽。这件事本来家里人都知道,可是有一次崔氏偏偏就是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出现在曹操跟前,曹操心里非常恼火。回去以后,曹操赐死崔氏的命令就传来了,原因也很简单,她穿着太花哨了。
这显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我认为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曹操不允许有人违逆他的意思!崔氏已经嫁给了曹植,那就算是曹家的人,所以也要受到曹操的管理。而她公然违背曹操的意思,是太不给曹操面子了,这会让曹操误以为,这是曹植的无声反抗。既然曹植无声反抗,那曹操就换一种方式镇压曹植的反抗。
总结:曹操不会无端杀死儿媳,对曹植的打击是关键。- 曹植的老婆崔氏,其实也是名门之后,正是因为她清河崔氏家族的背景,成为了曹操杀她的第一个理由,因为曹操继而杀掉了她叔叔崔琰,铲除了支持曹植的庞大力量。
- 当时曹植已经从储位之争中落败,所以整日借酒浇愁,曹操杀掉崔氏,是为了敲打曹植,他老婆的死,跟他脱不了干系。
- 曹操表面上认为崔氏穿着太花哨,所以杀掉她。其实主要原因是曹操认为崔氏公然违抗曹操的禁令,是曹植对曹操的无声反抗,这也是曹操的一次镇压和反击。
曹植失去储君之位后,确实过得十分凄凉。不仅媳妇儿被杀了,自己后来也差点被亲哥哥给杀掉,可见皇室之中,并没有真正的亲情。
曹操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媳妇?是心理阴暗还是另有隐情?
曹操崇尚法治,在其一生中,对许多违背禁令的人大开杀戒,其中不乏具有影响的大人物,比如孔融,杨修等,同时也有一些小人物被杀,比如杀儿媳妇崔氏,一瓜杀三妾等等。
一般认为这是曹操为了树立权威,杀鸡儆猴。
但我认为,似乎其背后更有深意。并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认为这是曹操严格执法那么简单。
最近我在写作《一代才女蔡文姬》和三国时期《史上男女那些事儿》,对曹操的有关资料,查阅的比较多,我感觉:曹操主张法治,从严依法治国 , 治军 , 治家是事实。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曹操执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体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老辣狡诈之处。
01
罪不及死
《裴松之注三国志》: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曹操主张俭约,并且专门颁布法令,禁止奢侈浪费,并且以身作则。史书有许多记载曹操生活简朴的事例,这里就不繁述啦。
曹植的妻子崔氏,因为穿着华丽的衣服,被曹操看到了,回家后就把她赐死啦。
违背了禁令,就该接受惩罚,但也不至于就处死吧。
曹操的禁令规定的很细,比如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等等,但我没有注意到违禁处罚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但不会是一律处死吧。
乱世需用重典,但总不能一有违禁就处死,岂不乱套了。
02
政治需要
汉末时期,豪强地主把持地方,干预中央朝政。打击豪强政治是曹操一直的主张。
清河崔氏是豪门世族,在地方势力强大。在曹操攻占邺城后,就下令采取措施加重惩治豪强兼并。当时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非常厉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恢复。
崔氏家族自然是在被打击的对象之一。
更为严重的是,崔氏家族在政治上与曹操不能保持一致,这从崔琰被杀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崔琰原来是袁绍的部属,曹操占据冀州后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曹操对崔琰说“冀州户籍达到了三十多万,可以称得上是大州啦”。
不想崔琰却说:“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没听说先传布仁声,却以扩充实力为当务之急,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寄希望明公的吗”?
曹操肃然动容,立马表示道歉。当时在旁边的宾客都吓坏啦。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给杨训写信说“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对曹操进位魏公露出不逊之意。
于是被曹操下狱赐死。
曹操一系列的措施,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但引起该集团的强烈抵制。
在政治上,崔氏家族已经走到了对立面,这是曹操必须打击的对象之一。
曹植之妻崔氏被处死与此不无关系。
03
为改朝换代做准备
在曹丕与曹植的“立储之争”中,崔琰是坚定站在曹丕一边的,并没有因为曹植是崔氏家族的女婿就支持曹植。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发出密函征询臣僚的意见。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的支持立曹丕为世子。他说:“我知道《春秋》有立长子的大义,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我将用死来坚持这个原因”。
但这不足以说明,崔氏家族就坚定站在曹魏集团的利益上。
崔琰是坚定的汉室的维护者,是反对曹魏取代汉室的,从其言论及被处死的原因就可以看出来。
曹操有生之年没有做出称帝的事,但曹魏代汉已经是箭在弦上啦,只是时间问题。
曹操自己没做,但必须为曹氏子孙打算啦。他自己就说上天眷顾的话,就做周文王,其意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曹丕要做周武王啦。
曹植屡违禁令,都没有处罚,儿媳妇仅仅穿衣违制就处死啦,这说不过去。
曹操杀人很多,但其杀人时有很大的灵活性。那就是视情况而定。说到家不仅仅是有没有违法,而是看是不是有必要杀。
这就是曹操法治的历史局限性。
曹操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媳妇?是心理阴暗还是另有隐情?
曹操为人奸诈多疑,虽然并非良善之人,但他也决非暴虐之辈。这也是他能挟持天子号令诸侯多年,却没落得跟董卓一样下场的原因。曹操能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礼遇有加,却因儿媳妇的些微过失就将其杀害,这让人大惑不解。曹操杀死崔氏究竟是心理阴暗,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
崔氏是曹植的第一任妻子,来自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在《魏晋世语》中记载,在观礼时,崔氏衣着华丽。曹操看到后勃然大怒,认为她有违节俭的政令,便将其赐死。如此看来,仅因这些身外之物便将儿媳赐死似乎有些小题大做。曹操心机深沉,赐死崔氏看似是盛怒之下的不理智之举,但是此举却大有深意。
古人多以杀鸡儆猴来立威,曹操此举有为己立威之嫌。执政者若是毫无威信,也就难以立足,曹操深知此事。曹操讨伐叛军时,大军经过农田。为保护农田,曹操下令践踏粮食者,斩首示众。结果曹操却不慎马踏农田,为贯彻军令,曹操多次试图自刎。此举虽有作秀之嫌,但曹操最终还是削发以抵罪。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待。曹操斩发,可见他的军令严明。
曹操一向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这并非是逢场作戏,因为曹操死后,墓中都无金银珠宝作为陪葬。在古代,这对于身居高位者而言,是极为难得的。崔氏作为曹家家族成员,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顶风作案。曹操如此政令严明之人,杀死崔氏以儆效尤也在情理之中。
崔氏所代表的是曹植的脸面,打杀崔氏,也就是警示曹植。皇位之争胜负已定,曹操以此来暗示曹植不要有其他心思。古往今来,皇位之争总是与杀人流血相伴。在立嗣之争中,曹植文人气息太重,经常有任性之举。曹植曾在酒后违背曹操禁令,乘车驰行于帝王举行典礼的禁道上。曹操得知此事后,对曹植极为失望,这也就意味着曹植已经与皇位失之交臂。曹操既然已经立曹丕为继位人,也就不会让他出现差池。曹操拿崔氏开刀,正是告诫曹植不要有其他想法。
崔氏出身清河崔氏家族,是名副其实的钟鸣鼎食之家,其叔父便是大名鼎鼎的崔琰。曹操打杀崔氏,也是为了告诫崔氏家族不要恃宠而骄,有不臣之心。崔琰虽因侄女之故与曹植沾亲带故,却主张立长立嫡,因而并未卷入立嗣之争。可是崔琰威仪甚重,朝廷中人都对他极为敬仰,连曹操也对他敬畏几分。
久而久之,朝中便有人对此心生不满,在曹操面前诋毁他。杨训曾夸赞曹操功绩,有人指责他虚伪。崔琰给杨训写信,信中写“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本意是嘲讽那些对杨训不满的人,却不想被人到曹操面前搬弄是非,说崔琰对曹操不满。曹操最终将崔琰杀死。崔琰与崔氏之死看似都是偶然,其实也可能是曹操对崔氏家族忌惮已久的结果。
崔氏在当时作为家族的附庸,她的死固然翻不起多大风浪。但是从崔氏之死中,便可以窥见三国时权谋诡计的盛行和时代的动荡不安。
曹操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媳妇?是心理阴暗还是另有隐情?
曹操杀死儿媳崔氏有三个原因一、杀鸡儆猴
东汉末年,由于战事连连,民不聊生,大臣们有时都饿着肚子上朝,更有堪者,竟有大臣上朝时饿死。曹操掌权后非常注意课农桑,就曾在许昌屯田,发展粮食生产,严禁损坏庄稼,有一次自己骑马不慎踩踏了庄稼,竟削发为首告戒官兵。提但厉行节约,对家定下家规,妇人不许穿着华丽,衣服颜色以黑色为主,脚上穿的鞋不得有绣纹,宫纬能打补丁就打补丁。总之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连自己的女人都是缴获的战利品,二手货,能用则用,绝不浪费。所以,崔氏身为曹植老婆,虽在家是大小姐,可嫁夫随夫,就得守规矩,你不守规矩,没人掼着你,对不起,就让你做个反面典型吧!
二,打压其母族崔氏一族由于崔氏的娘家是河北的名门望族,叔父崔琰原跟随袁绍,后又跟随曹操,官阶不小,但却与曹操的意见不一。所以,曹操有点反感,但又不好马上发作,拿崔氏开刀也算出了口恶气,至于后来又杀了崔琰那是后话。
三、警告曹植曹植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但时常口无遮拦,言论时憋,过于激烈。行为放荡不羁,整日与一些狂傲文人为伍,活脱脱的一个文艺青年,却又有许多追捧的粉丝。虽难堪大任,却又对曹丕的地位是个威胁,所以杀了他老婆,也是对他的警告,喝归喝,玩归玩,说话是要负责任的。
曹操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媳妇?是心理阴暗还是另有隐情?
曹操,东汉末年一代枭雄,雄才大略、征战四方,奠定了“曹魏”三分天下的基础。做为统率千军万马的主帅,沙场征战、一声令下,会有千万将士厮杀殒命。但做为常人,也会有对亲人温情的一面。
《魏晋世语》记载,曹操崇尚节俭,曾下令禁止全国军民穿着过于华美的服饰。曹植之妻崔氏的却衣装华美,招摇过市。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仅因儿媳的衣着就将其赐死,难道没有其它的惩戒办法了?难道一点不顾及儿子曹植的感受吗?
认真分析起来,曹操赐死崔氏女,并非仅是衣着违令那么简单,应该是有其深刻的政治意图的。曹操曾在立世子的问题上曾一度倾向于曹植,但曹植持才自傲、放荡不羁,常饮酒误事,终使曹操暗下决心确定曹丕为世子。但曹植和身边的文友及朝中部分支持曹植的大臣仍感觉曹植有夺嫡的可能,而积极活动。通过赐死崔氏女,曹操向曹植和支持曹植的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在夺嫡的斗争中,曹植已经出局了。警示曹植及其支持者,要安分守己、禁言慎行了。
崔氏女也并非普通人家的女子,其叔父是崔琰,河北名士、曹操重臣。但崔琰为人清高,虽为曹操所用,但被曹操猜忌。而崔氏一族势力很大,通过赐死崔氏女,也起到了打击崔氏一族势力和影响的目的。其后不久,崔琰也获罪被杀。
曹操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儿媳妇?是心理阴暗还是另有隐情?
准确来说,是曹操赐死了儿媳妇崔氏,而不是杀死了儿媳妇,别看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赐死是古代君王对有身份的人,比如权臣、皇亲国戚、贴身家奴等人,采用赐毒酒、赐白绫等物令其自尽的制度。
比如历史上的和珅虽然是清朝最大的蛀虫,但由于位高权重,也曾为大清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嘉庆给了他一个面子,选择赐白绫令其自尽。
换言之,一般人还没资格享受这一制度。
<崔氏>
杀死针对的是一般人或者罪大恶极的权臣。结果一样,但性质不同。
从赐死和杀死区别来看,曹操的儿媳妇崔氏所犯罪行并不严重。至少没有像朱元璋用“斩立决”那样对待儿媳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崔氏所犯的错误几乎微乎其微。
那么曹操的儿媳妇犯什么罪了?曹操是出于什么心理处死了儿媳妇?首先介绍一下曹操儿媳妇崔氏的情况。
崔氏是曹操第三儿子曹植的原配,曹植是曹操和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
曹植就是历史上被哥哥魏文帝曹丕逼着七步成诗的才子,他所做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成了规劝“兄弟阋墙”的佳作。
<曹植>
崔氏出身于北方著名的家族“清河崔氏”,她的叔叔崔琰是曹操的谋士。崔氏属于“官二代”范畴之列。
据《魏晋世语》中记载,崔氏衣着过于华美,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崔氏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
亲们看到了吧,崔氏穿的太漂亮,让老公公赐死了。这要是发生在现代,我估计曹操会被人骂死。
“儿媳妇穿得薄、漏、透华美,老东西闭眼装看不见不就得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在汉末三国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由于战争的缘故,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家家无隔夜之粮。曹操是汉朝丞相,他有责任为国家制定勤俭节约的制度。
为此曹操下令禁止酿酒、饮酒和穿丝绸等贵重面料的衣服。
<孔融被杀>
酿酒会用到粮食,有和百姓争口粮之弊,故禁止饮酒和酿酒。穿华贵的的衣服有奢侈浪费之意。
曹操一生奉行节俭的理念,这和古代生产力低下有关,老百姓种地基本靠天吃饭,又没有工业基础,魏国GDP平均不到一分钱。谁不想吃好穿好的,但是国家经济不允许。
曹操位高权重,名为魏王实为皇帝,即便拥有如此身份的人,死前吩咐儿子们:“我死后不坟不树,一定要薄葬”。
然后对身边的妻妾说:“我死后,把家里的胭脂香粉分分吧,在铜雀台供奉我的牌位,布璋用七尺粗布即可。每逢初一十五,给我上柱香就行了。没事的时候别乱走动,在家做点针线活,做点鞋子拿到集市换点零用钱”。
这就是成语“分香卖履”的来历。所有这些说明曹操对勤俭节约的刻骨铭心。
<崔氏>
曹操一生最恨的就是铺张浪费,事实确实如此,曹操在发布禁酒令不久,他的谋士孔融竟然私自酿酒,被曹操得知,然后毫不手软处死了孔融。
曹操是赏罚分明的人,对国家如此,对家庭也如此。
曹操的家庭观念很浓,对儿媳们很尊重,比如对待大儿子曹丕的老婆甄宓。那时曹丕还当世子,曹丕宴请当时的文坛好友等诸属官,命夫人甄氏出拜,在三国时,主妇在宴会出拜是待客之道。
<甄宓>
当时邀请的有吴质和刘桢等宾客,其他宾客都对甄氏低头行礼,只有刘桢不拜,反而平视甄氏,曹操听说后,严厉地处罚了刘桢,刚开始将他判决为死刑,后来免去死刑发配为苦役磨石,吴质因此也受到牵连。
从这件事来看,曹操赐死儿媳妇崔氏并没有其他阴暗心理,甄宓是北方第一美人,她比崔氏漂亮百倍,和南方二乔相提并论。当时有北方有甄宓,南方有二乔”之说。由此推论,曹操并非对儿媳妇有所企图,也不存在有什么阴暗心理。
<曹操>
而是崔氏触犯了曹操的禁令——禁止穿华美的衣服。勤俭节约贯穿曹操的一生,崔氏触碰红线,被赐死实属正常。
文/秉烛读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