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如果诸葛亮跟随是不是就改写历史了呢?

夷陵之战是蜀汉亡国的前兆,因为有这场大战,所以蜀汉成为了三国之中实力最弱小的一个。刘备在这一战中无疑是犯了不少错误,最终让陆逊抓到了机会,一把火烧光了刘备的所有积蓄。那么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一起去伐吴,还会这样吗?

刘备伐吴,诸葛亮是反对的。

诸葛亮跟随刘备之后,一直以来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击败曹操,争夺地盘。而战争的策略是联合东吴,北拒曹操。可是现在刘备要打破这个规矩,他想要在这个时候对东吴下手,诸葛亮是持有反对意见的。毕竟东吴始终都是蜀汉的盟友,即使他们无耻地偷袭了荆州杀掉了关羽,依旧不能成为蜀汉的敌人。因为诸葛亮始终认为,蜀汉一旦和东吴开战,对曹魏是最有利的。而这个观念,东吴也知道却不惜开战也要夺取荆州。主要原因是荆州实在是太诱人了,宁可得罪刘备也必须要把荆州收入囊中。诸葛亮这边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刘备就明白他的意思了,所以没带上他。

如果带上诸葛亮,粮草这一块刘备是不用担心了。

不管是在荆州还是在益州,诸葛亮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在最短时间内为前线运输粮草。这是诸葛亮的特点,他有自己的办法,而且是其他人很难学会的办法。所以刘备如果带着诸葛亮上前线,至少可以保证大军在粮草方面是充足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刘备,自然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在前线作战。这也是大军能够获胜的一个前提,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情况,刘备至少可以攻下一座城,屯守一座城,也不至于一把火就能把他给烧光了。即使失败了,诸葛亮也可以将散乱的士兵迅速召集起来,毕竟他这里有粮草,可以让士兵们活下去。

对山川地理的把握,诸葛亮是独具一格的。

夷陵之战其实打的不是兵力,而是对山川的掌控能力。刘备分明占据着夷陵以西的高山地带,属于易守难攻的地方。可是他却偏偏选择主动进攻,让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这当然是对自己军队的一种自信,可是是对地理位置的一种蔑视。诸葛亮来到这里以后,一定不着急着前往前线作战,而是观察这里的地理位置。以此排兵布局,做好防守准备。前线打赢了自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前线一旦打输了,至少不会溃败,有一个可以防守的地方阻击敌人,好让大军在退军时得到缓冲休息。而这一切是刘备做不到的,他将全部军力都投入到了战斗当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终全都损失了。

诸葛亮可以在蜀汉和东吴僵持阶段,出面谈判。

蜀汉和东吴的确有仇恨,而且是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那种大环境之下,个人的仇恨绝对要抛在一边。正是因为刘备太看重个人仇恨,所以才会出现这一场战争。当时天气炎热,蜀汉大军疲惫不堪,只能躲进树林子里乘凉。而这个时候诸葛亮作为谈判代表出现,跟东吴进行谈判的话,绝对是有优势的。因为刘备当时还处于强盛时期,他跟东吴打下去,对两家都没有好处。此刻曹丕又在北方对东吴虎视眈眈,所以孙权最希望的就是求和。在这种前提下,东吴极有可能会让出一半荆州给刘备,作为这件事的收场。有总比没有强,得了便宜的刘备,在这个时候选择退兵,是最有好处的。

诸葛亮是刘备最合适的军师,他们合得来。

不管是前期刘备三顾茅庐,希望诸葛亮出山,还是后期刘备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可以辅佐刘禅。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重视,是其他军师所不能替代的。所以诸葛亮在刘备身边不仅仅是谋士的身份,更是一种依靠。可以让刘备在思绪混乱的时候,得到一个缓解。诸葛亮也能在战争过程中,给刘备最合适的建议。至少不会让刘备将大军全都联合起来驻扎在树林里。诸葛亮是善于使用火攻的,他知道这么做如果对方用火将会造成多大的危机。所以诸葛亮如果在的话,绝对可以避免夷陵之战中刘备惨败的下场。

总结:有诸葛亮在,刘备不会输那么惨的。
  1. 诸葛亮本身是反对伐吴的,他认为东吴一直以来都只能成为蜀汉的盟友,直到消灭了曹魏以后,这两国才能开战。
  2. 诸葛亮善于运送粮草,刘备大军连绵七十万之多,粮草不济是很正常的事情,有诸葛亮在刘备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3. 诸葛亮善于观察山川地形,知道该步步为营,而不是一股脑全上,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4. 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取得优势的时候,及时跳出来谈判,让东吴拿出他们的诚意来,割让部分荆州领地给刘备,以此化解这一战的后果。
  5. 诸葛亮跟刘备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所以有诸葛亮在刘备打仗心里也有点底。

只要有诸葛亮在,那一定可以改写历史,可惜诸葛亮是不可能出现在讨伐东吴的路上的。

夷陵之战,如果诸葛亮跟随是不是就改写历史了呢?

夷陵之战,刘备率五万大军伐吴,给关羽报仇,没想到,输了个底朝天,全军覆没,蜀汉元气大伤,蜀汉的中青年将领冯习、张南等全部阵亡,傅肜和蛮王沙摩柯战死,谋士马良和程畿也遇害,刘宁和杜路投降东吴,黄权也投降曹魏。

这一战,刘备损失惨重,那么,刘备为何会战败?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试想,夷陵之战,如果换成诸葛亮去打,会输给东吴吗?

先说刘备伐吴,战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刘备轻敌。

刘备自认为自己能打败孙权,所以,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诸葛亮和秦宓劝阻,刘备不听,赵云劝阻,刘备也不听,后来,孙权向刘备求和,刘备大怒,没有同意。刘备觉得吃定了孙权。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其二,刘备连营七百里,战线太长。

刘备连营七百里,这么长的战线,后勤补给也很长,首尾很难及时策应。连曹丕都知道,怎么可能七百里连营能打败敌人呢?这是兵家大忌啊!结果,果然没过几天,就传来了刘备战败的消息。

《三国志 文帝纪》记载: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其三,扎营四十余座,不能集中优势兵力。

刘备扎下四十多座营寨,导致兵力分散,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所以,被陆逊各个击破了。兵法上,集中优势兵力,抓住机会,给敌人致命一击,这才是关键,兵力分散,只能是被人各个击破。

《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这一战,刘备几乎输光了家底,四十余座大营被烧,大将冯习、张南、沙摩柯战死,杜路、刘宁投降,兵马死伤无数,尸体都堵塞了江面,刘备只身逃入白帝城,可以说,非常狼狈。不久,刘备羞愤交加,病死在白帝城。

《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再说如果换成诸葛亮,会输吗?

诸葛亮肯定不会输,首先,诸葛亮不会连营七百里,将战线拉这么长,本来蜀道运粮就非常困难,七百里战线,那是打仗,不是游山玩水。其次,诸葛亮用兵,不会如此分散兵力,诸葛亮可能会一虚一实,或者水路并进,两路策应,而刘备扎了四十多座营寨,兵力太分散了。

最后,诸葛亮不会在茂密的树林里扎营,诸葛亮善于使用火攻,他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只要不在树林中扎营,陆逊就没机会实施火攻。换句话说,诸葛亮是用火攻的高手,而陆逊在诸葛亮面前只是小学生,他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夷陵之战,如果诸葛亮跟随是不是就改写历史了呢?

不会,因为夷陵之战刘备的兵力也就4到6万人,剩余几万兵力防卫曹魏,刘备攻打东吴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就是荆州,荆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可以说四通八达,在这里进可攻,退可守,攻打魏和吴任何一个都很方便,荆州的人口赋税以及生产业不比益州差,益州税收就是盐,和蜀锦也,第二就是立威,如果荆州丢失而不管,那么曹魏必定联合东吴吞并蜀汉,不如先出击而立强大之威,告诉魏吴两国蜀汉是不好惹的,第三为关羽,不过真正的王者都是虚伪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