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开炮击毙的吗?乾隆为什么要为杀祖仇人翻案?
努尔哈赤是满清开国始祖,他建立的后金便是满清王朝的雏形。袁崇焕是大明王朝的蓟辽督师,属于在辽东抵抗满清大军的头号人物。那么袁崇焕是否用红衣大炮炸死了努尔哈赤呢?江湖小晓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甚至连努尔哈赤的汗毛都没碰到。
努尔哈赤是后金领袖,不可能以身犯险。努尔哈赤是后金开国皇帝,即使他御驾亲征,也不可能亲临战场,感受红衣大炮的威力。除非他有这方面爱好,否则红衣大炮是不可能伤到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的。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丁卯,至宁远。宁前道袁崇焕偕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婴城固守。天寒土冻,凿城不隳,城上放西洋炮,颇伤士卒,乃罢攻。---《清史稿》本纪一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大军来到了宁远城下,袁崇焕和满桂祖大寿一起守城,这个时候天气寒冷,根本就凿不动城墙。而袁崇焕这边又放了炮,只有部分士卒是受伤的。所以努尔哈赤宣布退兵,这里丝毫没有提到努尔哈赤被大炮炸伤的记录。他这样的大领导也是不可能直接面对对方的大炮的。
努尔哈赤在这一战过后,还亲征蒙古。这里还有一处非常重要的记载,那就是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城没有成功后,还参与了其他战争,那就是讨伐喀尔喀五部的战争:
夏四月丙子,征喀尔喀五部,为其背盟也,杀其贝勒囊奴克,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清史稿》本纪一努尔哈赤在这一年的开春进攻宁远,发现没有什么成效,所以退兵。到了这一年的夏天,他转战背弃盟约的喀尔喀部落,杀掉了对方的贝勒,并且俘获了不少牲畜。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努尔哈赤就能重新亲征上马,我不认为他在讨伐宁远的时候被大炮炸伤了。
因为努尔哈赤是在这一年去世,所以很多人误会了。其实在平定了蒙古喀尔喀部落以后,努尔哈赤基本上就在安排自己的后事了。他并不是突然暴毙,而是做好了一切安排以后,才安静地离开的。当时他将所有贝勒们一个个都叫到了自己身边,交流了一番以后才打算离开的。
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入宫发丧。在位十一年,年六十有八。---《清史稿》本纪一努尔哈赤在位十一年时间,六十八岁去世,这是一个正常的年纪,并不存在非自然死亡的必然性。而且他是在这一年的八月份去世的,而这一年的四月份,他还参与了平定叛乱的战争。所以说这一年的年初,宁远之战中,袁崇焕的大炮并没有炸死努尔哈赤,甚至连炸伤都不存在。
这个时候提到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事情,这就好说多了。他本来就没有炸死自己的祖先,甚至连炸伤都不存在,所以乾隆当然可以为袁崇焕平反了。而且他为袁崇焕平反是有很大作用的,不是单纯地认为袁崇焕杀后金将士杀的多,对大明朝忠诚。那么他有什么样的目的呢?江湖小晓生为您仔细解读一番。
压根就没有炸死炸伤努尔哈赤,为什么不能平反?袁崇焕只是大明朝的一位将领,他忠于职守保卫大明朝,其实这本身就是忠义的体现。而且他并没有伤害努尔哈赤,为什么就不能平反呢?乾隆皇帝为很多前朝的大臣都做了平反,只要是忠心朝廷的,即使是忠心于明朝朝廷,那也是忠心。只要是忠心他就褒奖,其实是为了给大家做一个表率作用,让手下的臣子们都要对自己忠心耿耿。这样一来,那些大臣们就都忠心了,因为就算这一代会被冤枉,可是以后总会被平反的。而乾隆皇帝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撰写了二臣传,就是将那些反叛大臣都写进书里,吴三桂就是一个典型。以此警戒那些手底下的大臣,一旦反叛了朝廷,那就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
乾隆皇帝想要塑造一个英雄,从而贬低前朝的皇帝。袁崇焕是怎么死的呢?他是被崇祯皇帝下令杀掉的,而且死的非常凄惨,是被凌迟处死,可见当时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痛恨到了何种地步。如果这么一个人突然之间变成了大英雄的话,老百姓们会怎么想呢?他们会认为杀了大英雄的皇帝,一定是昏君。从而对明朝皇帝没有任何好感,大家会觉得还是现在的皇帝好,是一位明君,知道给忠臣英雄平反。这样不仅贬低了明朝的皇帝,而且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一举两得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
拔高明朝大臣,其实是为了促进一统。 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清史稿》本纪十四不仅给袁崇焕平反,而且让袁崇焕的五世孙在清廷做了官,表现了乾隆皇帝的宽容大度,也体现出大清朝天下一统的态度。当时虽然乾隆是统治者,但是满清王朝内部,绝大多数管用的官员都是汉人,而且老百姓也是汉人,在国内占据绝对优势。这可不是一小股力量,乾隆知道用武力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所以只能用策略。他选择天下一统的说法,在这个说法提出来以后,利用袁崇焕平反事件,成功为自己的这种言论造势。
江湖小晓生认为,努尔哈赤不是袁崇焕炸死的,所以乾隆可以为他平反。如果说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炸死的,甚至是炸伤后来致死的,这对满清来说都是不可原谅的罪过。因为努尔哈赤是他们的始祖,是开创满清基业的第一人。没有努尔哈赤的努力,当年满族人还在关外打猎呢!所以炸死炸伤努尔哈赤的人,必然会成为整个满清仇视的对象,甚至在满清入关以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找袁崇焕的后人报仇雪恨。一个小小的贪官他们都能灭了人家三族,更不要说杀害他们始祖的罪人了。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主要原因就是宁远之战和努尔哈赤病逝,发生在了同一年而已。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开炮击毙的吗?乾隆为什么要为杀祖仇人翻案?
努尔哈赤之死有多种版本,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毙说。不过,这种说法漏洞较大,靠不住,按史书记载情况看,努尔哈赤就是病死。由此看来,袁崇焕与爱新觉罗家族的世仇,就站不住脚。乾隆为袁崇焕翻案,立足点肯定不在私人恩怨,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宣扬大清王朝,比腐朽的大明王朝更具合法性,并借此收买人心罢了。
哈尔哈赤死因真相辨析先来看一下,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努尔哈赤死于宁远之战的红衣大炮。
《春坡堂日月录》记载:“翌朝见贼队拥聚于大野一边,状若一叶,崇焕即送一使,备物谢曰:‘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拜于小子,岂其数耶?’奴儿赤先已重伤,及是俱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慲恚而毙云。”
按《春坡堂日月录》的说法,努尔哈赤(该书中的奴儿赤)被袁崇焕大炮轰成了重伤,后来“慲恚”(愤懑悔恨)而死。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努尔哈赤即便不是“立毙”,也是因为伤势太重不治而亡。这也是看到的唯一一个,记录努尔哈赤死于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的说法,其它的文献记录则是另一个说法。
《明熹宗实录》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攻具焚弃,丧失殆尽。”
《石匮书后集》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椑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明军战后奏报:“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
也就是说,这几个证据只说有“椑王”受伤,有“大头目”被击毙,但没有明确说明就是努尔哈赤。很显然,如果受重伤或者被击毙的是努尔哈赤的话,不可能不说。尤其是正史《明憙宗实录》,连有重要人物受重伤的事都没说。
那么《春坡堂日月录》从何而来的信息呢?它的记录靠谱吗?
此书的作者叫李星龄,朝鲜人,《春坡堂日月录》是他个人笔记,不是朝鲜正史。李星龄这段记录,据他自己说,他是从一个叫韩瑗的人那里听说的,韩瑗时任袁崇焕的朝语翻译官,韩瑗声称,自己亲历了宁远之战,并亲眼目睹了努尔哈赤的中炮。
这就奇怪了,翻译官亲眼所见的,袁崇焕何以不知道?难道袁崇焕放着这么大战功不上报?不可能的。显然是韩瑗信口开河,李星龄道听途说。
按《清高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死于毒疽病
我们来看一下,自宁远之战,至努尔哈赤驾崩这段时间的记录:
天命十一年一月:宁远之战,后金失败大军退回盛京修整,期间亲自带领修葺兵甲,准备再战;
天命十一年四月:努尔哈赤领兵亲征蒙古喀尔喀部;
天命十一年五月:明将毛文龙偷袭鞍山,努尔哈赤率兵返回盛京;当月,蒙古科尔沁部鄂巴洪台吉来盛京,努尔哈赤出城十里亲迎;
天命十一年七月:努尔哈赤病倒,去清河温泉疗养;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驾崩。
由此可见,从宁远之战到驾崩,中间隔了七八个月,这期间努尔哈赤甚至领兵远征,丝毫没有受伤的痕迹,足见,宁远之战,努尔哈赤根本没有受伤,至少没有受大伤。
那么努尔哈赤究竟得了什么病,导致患病一个月就驾崩了呢?史书没有记载,据明朝边将耿仲明的汇报,说努尔哈赤“背生恶疮”,应该类似于毒疽、毒痈之类的病。这个病在今天不算啥,但在古代,是个死亡率极高的病,明朝开国名将徐达,还有安史之乱的安禄山都死于此病。
努尔哈赤之死,为何以假乱真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满清以“蛮夷”之身,灭了汉人“正统”的大明,以儒家传统思想,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武力上打不过,从文化层面以阿Q的精神抹黑对方,是惯用的手段。让努尔哈赤死于袁崇焕的大炮,多少能让人心里舒服一点,况且有人声称“亲眼目睹”了。
这种情况在清朝历史上多有体现,比如孝庄下嫁、乾隆身世之谜、雍正无头等等,都是这个思想作祟,让本来很清晰的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所以,努尔哈赤之死,可以画上句号了,就是正常的病逝,红衣大炮根本没伤着努尔哈赤!
乾隆为袁崇焕翻案的目的乾隆为袁崇焕翻案,与将钱谦益打入《贰臣传》同步。乾隆亲自为二人的“黑白颠倒”执笔: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在前明时身跻膴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顺,洊陟列卿。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人类。”清军入关后,袁崇焕作为满清的头号大敌,一直不受清人待见,而钱谦益则因为帮助满清招降纳叛而免于罪,并获得明史副总裁一职。
本来黑方的袁崇焕,和白方的钱谦益,突然间被乾隆来了个乾坤大挪移,这是什么缘故呢?
其实,都是为了满清统治需要。满清攻伐中原时,需要汉人归顺,所以,像钱谦益这样的汉奸,自然备受优待,作为正面典型宣传。等到天下已定,统治者要考虑的则是统治稳固,以及人心所向。
在这种形势大转折环境下,乾隆皇帝需要强化的是“忠君思想”,必须为国人树立典型,同时必须强化满汉一体,及满人统治权的正统性。
为袁崇焕平反恰恰能起到这个作用,一是通过表彰袁崇焕的“忠”,来巩固臣民的“忠君思想”;二是通过为袁崇焕翻案,鞭挞腐朽的大明王朝,从而宣示大清的合法性;三是顺应民心,让汉人接受满清作为正统的地位。可谓一箭三雕!
跟清人在山海关斗了一辈子,最终被自己人杀害的袁崇焕,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为他翻案昭雪的,竟然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之后!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开炮击毙的吗?乾隆为什么要为杀祖仇人翻案?
提前声明下,我个人认为,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开炮重伤从而致死的说法是并不可信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认为,请看下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在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出自史书《清史稿》,意思是说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因病情恶化而死。
对于这种说法其实完全说得过去。毕竟,努尔哈赤于1559年出生,1626年去世,也就是说他活了整整68岁,这个年龄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高寿了。另外,努尔哈赤常年征战,对于身体多多少少有着一定程度的透支,再加上宁远之战中败给了袁崇焕这个后辈小子,内心的郁闷肯定也是有的。所以,68岁的努尔哈赤因病情恶化而死是合情合理的。
另一种说法则出自于朝鲜人李鲜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其中记载说朝鲜译官朝瑗跟随袁崇焕有亲眼目睹了宁远之战的整个过程,朝瑗表示努尔哈赤在这次宁远之战中身负重伤,战后袁崇炴又派遣使臣对其进行讥讽与挑衅,最后努尔哈赤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创伤之下郁郁而终。
对于这种说法那就可谓是疑点重重了。首先,我们可以假设努尔哈赤的确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开炮重伤。那么,这对于袁崇焕来说肯定是大功一件,因此,袁崇焕没有理由不上报大明朝庭。既然没有上报,那就说明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并未重伤(至少,袁崇焕不敢确认其重伤)。其次,我们可以查看努尔哈赤在宁远大败之后的动向:宁远大战是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死于1626年9月,在这期间不仅没有任何关于努尔哈赤治伤的记载,而且他还于1626年4月出征蒙古。因此,于情于理,此时的努尔哈赤都不可能是重伤将死的状态。
总结来说,既然袁崇焕都不敢确认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重伤,那么一个随行的朝鲜译官又怎能如此确定呢?所以朝鲜人李鲜龄在《春坡堂日月录》中的记载根本就不可信。
现在再来说说,乾隆为什么会为袁崇焕翻案。个人认为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四点:
首先,努尔哈赤并未在宁远之战中身受重伤,至少伤不至死。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死跟宁远之战应该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提问中所说的“为杀祖仇人翻案”并不成立。
其次,乾隆想给自己树立公正大气的形象,其实有了解过的人都知道,乾隆不仅给袁崇焕翻过案,同时也有帮很多反清人士说过话。比如不识时务的黄道周,还被乾隆进行过褒奖,允许其立碑写传。
再者,乾隆想要突显的是袁崇焕“忠君”的形象。并借此提倡其他官员忠于自己,忠于大清。
最后,乾隆借为袁崇焕翻案来摸黑前朝。其表明,明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明朝皇帝猜忌臣子,从而中反间计的结果。更突显出大清入主中原是顺应天意。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开炮击毙的吗?乾隆为什么要为杀祖仇人翻案?
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大炮打死,纯粹是猿粪吹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任何史书记载!而史书记载的是,宁远之战后老奴又好好活了大半年,东征西讨,打过毛文龙和林丹汗,还接见过投降的蒙古人首领。
而且,当时明朝用的红夷大炮都是用的实心弹,如果被打中了,立刻就是粉身碎骨,还能再活几个月?就算当时有开花弹,老奴是被弹片击伤,以当时建奴的医疗条件,一个快七十岁的征战多年的老人还能再挺大半年?
为什么乾隆给袁崇焕翻案?因为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很稳固了,不需要再借用为崇祯皇帝报仇这个借口了。为了宣传清朝政权的正义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抹黑明朝!把崇祯抹黑成一个杀害功臣的昏君不就说明大清是顺应天命来推翻明朝吗?袁崇焕和后金作战,又是被崇祯杀的,正好符合条件,就被满清推出来吹捧成英雄!要知道在明朝末年,当时的文人可是把袁崇焕骂成国贼的!明季北略和国榷以及石匮书都有相关的记载!
努尔哈赤真的是被袁崇焕开炮击毙的吗?乾隆为什么要为杀祖仇人翻案?
乾隆帝为何要给袁崇焕翻案?这个史书没有交代。但也不是什么历史悬案。
首先,要放宽视野,乾隆帝给袁崇焕翻案不是孤立的事件!
(一)乾隆帝不仅给袁崇焕翻案,还给鳌拜翻案!给多尔衮平反!给胤禩平反
为啥这样做呢,一连串的翻案,究竟图啥,出于何种目的?比如,多尔衮案子,是顺治帝定案的,不管冤不冤枉,没人敢提,康熙、雍正两任皇帝都不敢碰它!
那么乾隆帝为啥要揭多尔衮案,推翻世祖的盖棺定论,坚决给多尔衮平反呢?
搞懂乾隆帝为何要给多尔衮平反的原因,那么他为袁崇焕翻案的动机也就一目了然。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68岁高龄的乾隆帝公然下诏:
“命追复睿亲王封爵”;
“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
“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 。
看清楚了,是为了编写国史,而给多尔衮平反的:“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 。
原来给多尔衮立传,写的内容不够“详叙”,要重新“照实录所载”,另外增加编写宗室王公旧臣功绩传,用以彰显宗室元勋,体现皇恩浩荡!
乱世用兵,治世用典,盛世修史。乾隆朝是清朝最强盛的时期,“十全老人”乾隆帝为彰显武功文治,大修四库全书,并且“修正”清兵入关、北京开国这段历史!
而这一段历史,少不了多尔衮出场!而且必须以“正面人物”出场。所以,乾隆帝才触碰多尔衮这桩历史旧案,否决世祖的定案,比较公正客观地重新给多尔衮评价,给他平反。这一切,就是为了编写国史的需要,这是一桩必须解决的政治任务。
乾隆帝没给多尔衮恢复义皇帝尊号,但恢复了睿亲王爵位,并且一反常态,全盘推翻顺治朝定案,追赠谥号“忠”。
这一个忠字,就使多尔衮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了。
(二)如何看待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如果是明朝通敌卖国贼,那他就是大清朝的“同盟者和功臣”,必须封赏!不能就这样雪藏处理
乾隆帝为了编写国史,已很大勇气推翻世祖定案,为多尔衮平反。那么,修正《明史》,明末袁崇焕的冤案,就不能不认真对待了!如果确认袁崇焕与清太宗有“密约”,私通后金(清朝前身),那么袁崇焕就应该是大清朝的“同盟者”,是“盟军”!因为崇祯帝和雍正朝编写的《明史》都认定袁崇焕是“通敌卖国”的罪人。既然袁崇焕“通敌卖国”,那就是大清的“功臣”啊!可是,历代清朝皇帝没有给袁崇焕半点褒扬!没有给他一点政治待遇!还是把他作为明朝边关统帅、作为敌人来看待!这就不正常了!
如果袁崇焕真是私通后金国,与皇太极有“密约”,是他开关放闸勾引皇太极进入北京郊外的,那么清朝历史怎么会完全抹杀袁崇焕“效忠后金国的功劳”呢?
就凭这一点,就可以推翻崇祯帝给袁崇焕的定案!袁崇焕不是私通后金,皇太极进入北京近郊,不是袁崇焕招引进来的!
不管出于何种心态,乾隆帝都要比较公正客观看待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否则怎么编写他的历史呢?
如果继续认定他是汉奸卖国贼,通敌,那他是效忠清朝这边了,是功臣,要不要封赏?作为清朝皇帝在北京坐稳天下了,对于以前的“同盟者与功臣”袁崇焕,就必须给予相当的政治待遇,比如封官,追赠“太保”,甚至“太师”,都不过份!必须给袁崇焕重修墓地,修建祠堂祭祀,给他的后代高官厚禄!
一是为了编写国史需要,二是为了给历史一个公正客观的交代,所以乾隆帝决定说出当年太宗皇太极陷害袁崇焕的实情,还袁崇焕一个公道。
于是,袁崇焕由他的敌人、清朝皇帝给予平反,也就不算离奇古怪了。因为乾隆帝要认真编写好太宗皇太极的史料,那么作为对手的袁崇焕就必须是敌人身份了!
回顾袁崇焕历史冤案
崇祯二年十一月,清太宗皇太极帅军绕道蒙古(撇开宁锦、山海关防线),分兵三路从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突破长城关隘,进逼京师。
袁崇焕闻讯,知军情危急,来不及向北京请旨,率领九千精兵星夜驰援。
这一回,皇太极没占到很大便宜。袁崇焕火速回援北京,总督各路援军将后金军堵截在广渠门外。
袁崇焕击退后金军,因为部队人困马乏,请求入城休整,但遭到崇祯帝拒绝!
崇祯帝搞不懂怎么回事,皇太极的军队怎么会杀进北京城外?而袁崇焕作为边关大将不奉圣旨怎么会擅自带兵进入北京城外?啥意思?
崇祯帝真的搞不懂啥意思!所以,派自己家奴、太监出城暗中调查情况。
(太监是宫里人,自己的家奴,肯定信得过嘛!从明成祖到崇祯帝,历朝皇帝都是这样想的!)
鬼知道太监办事无能,竟然听信谣言,中了皇太极离间计,回禀崇祯帝说:袁崇焕是“通敌谋叛”。
昏了头的崇祯帝竟然听信谤言,将袁崇焕锁拿下狱!
崇祯三年八月,一等昏君崇祯帝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这年,袁崇焕年47岁。
(三)给袁崇焕平反就等于踩低崇祯帝三百尺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决心为袁崇焕平反。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其平反诏书大意为: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这段评语,就说明袁崇焕乃是明朝忠臣,守卫边关,作战有力,确实堵住后金军进攻,给清太祖、太宗造成很大困难。但那时候明朝皇帝昏暗无德,政治腐败无能,对袁崇焕这么一个忠勇大将竟然污蔑为通敌卖国,并将他凌迟处死,真是太可怜可悲了!
从乾隆帝给袁崇焕平反的诏书内容,可以看出他是有政治目的,有图谋的:给袁崇焕平反,抬高袁崇焕的价值,他是明朝的“长城”,但被崇祯昏君污蔑通敌卖国,残忍杀害,凌迟处死!
“各位汉族士大夫,读书的学子们,看看吧,这就是做明朝忠臣的下场,凌迟处死!你们一直怀念的那个崇祯帝是一等昏君!比宋高宗还差劲二十倍!你们不要再怀念这个昏君了,明朝灭亡是正确的!是天意!你们还不如把有生之年的力量效忠我大清朝!”
乾隆帝给袁崇焕平反,有很强“统战”目的。不可否认,因为袁崇焕冤案昭雪,这么一个大忠臣被崇祯帝凌迟处死!很多汉族士大夫、学子和老百姓都对崇祯帝有重新看法了!很多人甚至认为:唉,明朝灭亡也许真是天意!
(四)政治利益远远大于仇怨
至于袁崇焕是不是用大炮炸伤努尔哈赤?《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他们想尽办法美化努尔哈赤、皇太极,就算是被大炮炸伤炸死了,也不会真实记录,很丢脸嘛!
但努尔哈赤攻打宁远城,确实严重受挫!他是统帅,现场指挥战斗,冲锋陷阵,被大炮震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当场没炸死而已。
但乾隆帝的政治手腕高超,当年袁崇焕是各为其主,是清朝的敌人,他守卫边关,坚强抗击后金军,这是他职责所在,这个不能怪他!而给袁崇焕平反,正好说明崇祯帝昏暗无德,是天意亡明!那么清朝取代明朝统治中国,就顺理成章了!
是忠臣,就给他平反!作为忠臣,有战功,反被凌迟处死,实在可怜可悲!说明崇祯朝皇帝和朝廷大臣都是一群废物垃圾!他们亡国是对的!
能够借此贬低明朝皇帝的形象,又能为自己增加好评,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乾隆帝给袁崇焕翻案的根本原因:
①编写国史需要一个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
②还原袁崇焕一个忠臣、栋梁的面貌,表明清朝皇帝也是最看重忠臣良将,爱惜忠臣!
③趁机贬损明朝崇祯帝的形象,收买汉人的心。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