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为什么无法彻底解决河北几个藩镇割据的问题?

谢谢邀请!唐朝后期为什么没有办法解决河北的几个藩镇?河北藩镇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朔藩镇,他们占据着唐朝重要的北部地区,这里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是唐朝后期最重要的割据势力。为什么唐朝后期一直没有能力解决他们呢?江湖小晓生跟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河朔藩镇是安史之乱的延续。

所谓的河朔藩镇,其实就是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的那些将领。他们一直在跟唐廷作斗争,后来双方都没有力气打下去了,再打唐朝可能就提前亡国了。所以唐廷做出了妥协,将河北地区分封给这几位将领,让他们在这里做节度使。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田承嗣领魏博节度使,李怀仙领幽州卢龙节度使等,这帮人基本上把河北地区给瓜分了,唐廷只能睁眼看看,一点办法都没有。打吧已经没有力气了,不打吧这心里也不甘心。双方各自僵持了很久,唐廷终于还是接受了这个现实,让他们在当地做了土霸王。

第二,河朔藩镇俨然成为跟唐廷平起平坐的政治集团。

让唐廷想不到的是,这个时候的河朔节度使们,没有一个向朝廷缴纳赋税了。这里可是唐朝当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现在他们不缴纳赋税的话,就等于说他们自个儿独立了:

  1. 在经济上,他们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收缴当地的赋税,并不需要向唐廷缴纳赋税,使得他们在当地拥有相当强大的实力。有钱就可以养军队,养了军队,唐廷就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了。
  2. 在政治上,节度使去世以后,唐廷没有资格插手下一任节度使的任命。他们当地藩镇有自主选举节度使的权力,一般都是父辞子继的继任方式。
  3. 在军队上,他们拥有自己直隶的军队,只听从各自藩镇的领导,跟唐廷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让他们拥有了跟唐廷叫板的实力。

所以河朔藩镇此刻已经变成严重威胁唐朝统治的政治力量,唐朝朝廷要想过的安稳,就必须要铲除这一块割据势力,可是他们有能力吗?

第三,唐朝朝廷没有足够能力,所以衍生出中原藩镇。

当时完全属于唐朝朝廷的军队,只有太监手里的神策军,大概只有十多万人马。远远不是河朔藩镇的对手。所以要想遏制河朔藩镇,唐廷只能想 其他办法。不知道是哪个天才,想出了建立中原藩镇的想法。就是在中原地区也建立不少藩镇,设立各种节度使。用中原藩镇的力量来遏制河朔藩镇。这一招确实非常管用,因为中原藩镇也想迅速发展壮大自己,所以他们期初是很听从唐廷号令的,对河朔藩镇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可是后来就不同了,他们自己也有了经济军事实力,一个个的也跟河朔藩镇有点像了,这就让唐廷有些无语了。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马,居然都是白眼狼。

第四,唐廷内部无能,只能任由藩镇实力不断壮大。

为什么唐廷不消灭河朔藩镇势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首先就是唐廷内部比较无能,皇帝没有主张,大臣们也没有比较刚硬的。所以改革之风无法兴起,唐廷手里没有一支足以保家卫国的军队。边疆大将手握重兵,却不听从皇帝的指挥。
  2. 其次是河朔藩镇实力太强大。唐王朝自己没有强大的军队作为支撑,所以根本就斗不过河朔藩镇的那帮人。后来他们用中原藩镇的确制衡了河朔藩镇,却也造就了中原藩镇嚣张跋扈的情形。
  3. 最后唐廷手里没有钱。这是唐廷动不了河朔藩镇的重要原因,当时的唐廷所依靠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东南藩镇,这个地方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主要的经济产区,所以唐廷十分贫穷。他们没钱养一支强大的军队,所以只能任由河朔藩镇壮大实力了。
总结:藩镇和唐廷相爱相杀,却也相互依存。

在唐朝后期,藩镇势力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不仅给唐王朝带来威胁,也是唐王朝所依靠的重要对象。东南藩镇是唐王朝的经济来源,边疆藩镇是唐王朝防御外敌的重要力量,中原藩镇是抵挡河朔藩镇的唯一手段,而河朔藩镇和唐王朝分庭抗礼。这种畸形的社会形态,在百年以后,终于被黄巢彻底焚毁,从此新的社会秩序到来,唐王朝也彻底宣布告别,进入历史。

唐朝后期为什么无法彻底解决河北几个藩镇割据的问题?

谢谢邀请。

河北的数家藩镇一直是唐朝后期统治者的心头病,也是国家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数代皇帝,只要国家有余力莫不是希望彻底解决河北藩镇问题。可是,国家糟糕的财政以及朝廷的反复无常。最终导致藩镇问题的不断扩大,成为了唐朝最大的催命符。

具体来说,造成这样局面有以下几点:

1、朝堂内部宦官乱政,党政不断。

宦官乱政造成政治动荡,皇帝自己身家性命尚且无法保证,他又怎么会有意志对抗强藩。朝廷里面牛李党争,造成朝令夕改。即使其他外部的藩镇有为了功名利禄愿意帮助唐中央朝廷征讨北方割据藩镇的。也要当心被朝廷“今天当宝,明天成草。”

2、北方割据藩镇势力最强,兵马最精。

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依靠均田制建立的府兵制已经失去了经济基础。募兵制应运而生。募兵导致财政支出的加剧,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两点:(1)军事总兵力的下降,守外虚内成为必然选择。(玄宗时期,全国总兵力仅仅为50万。大部分都集中在边境地区)。(2)也是因为财政的问题。为了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各地藩镇逐渐获得了财政自主权,出现了“恩威皆自节度使,只知将军不知唐”的结果。反观唐朝中央政府,甚至连可用之兵都没有。唯一一支军队“神策军”也就是仪仗队。打仗只能依靠其他的藩镇,致使藩镇的气焰愈加嚣张。

3、藩镇独立传统已经形成,攻守共进退。

河北的藩镇独立,其实源于郭子仪与唐代宗的急于求成。贼首安禄山、史思明死后对于他们所立的节度使采取绥靖政策,最终导致藩镇尾大不掉。并且相比于唐朝中央朝廷,独立的藩镇都处于劣势。所以大部分时候河北的藩镇都处于“自己窝里斗,敌人来了就同仇敌忾”。唐朝中央政府对河北用兵取得大的优势都是河北藩镇自己祸起萧墙,失败也是因为这些节度使们回过味来,再次联合在一起。

4、外辱的不断入侵,唐朝权威尽丧。

唐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既有其辉煌,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唐朝的开发态度,以及好战性令其与周边很多国家都有矛盾与交流。强盛的时候自然是万邦来朝,衰败的时候也是群狼窥伺。安史之乱前,唐朝便于前突厥和后突厥争斗多年。后来又先后有南诏、回纥与吐蕃入寇。惨烈的时候唐朝国都长安都三次陷落。这对于封建时期的中央朝廷影响是致命的。

结语

任何事情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唐朝也重来未曾放弃过重现辉煌。“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唐朝的皇帝总是心急的。各种掣肘的事情太多,稍微有些作为的皇帝都无法享受太久的国祚。后期最有作为的两个皇帝,一个盛年而亡,一个积重难返。终究能做到的仅仅是续命罢了。

唐朝后期为什么无法彻底解决河北几个藩镇割据的问题?

谢谢邀请;这是从唐玄宗后期统治开始,对政务开始懈怠起来,不听张九龄的劝谏,没有除掉违反军令的安禄山,而且还加以重用不断的提拔,最终当上了平卢节度使还兼任范阳节度使。

唐玄宗时期的军事制度,由原来的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因此在边境地区设立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很大,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唐玄宗在边境地区为了加强防御,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这样就导致兵权外重内轻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唐朝边境地区藩镇割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又在内地又多设节度使,而且每个节度使管辖的范围都比较大,再加上唐朝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朋党相争”朝廷无暇顾及藩镇割据的问题,他们不听朝廷的号令,称霸一方,又爆发了黄剿起义,唐王朝后期内忧外患更加严重了。

唐朝后期为什么无法彻底解决河北几个藩镇割据的问题?

唐朝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来源于唐朝政治制度中的节度使的设立,一名节度使是一个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掌管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拥有极大的自主性。在唐朝长期对外作战过程中,藩镇势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导致了士兵只知将军之恩,却不知皇恩。

(郭子仪画像)

而唐朝后期出现的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则是由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结束后,投降的叛军皆被安置在河北三镇,这只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保持相当的独立性。而河北三镇的割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安史叛军残余势力盘踞河北三镇。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便是河北三省的节度使,并且当任节度使多年。在河北三镇期间,安禄山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将这些地区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随后安禄山发动叛乱,军队也主要来自于河北三镇的驻防唐军。虽然经过八年的战争,安禄山手下的军队有所受损,战力减少,但仍然是一只不可小觑的势力。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叛军投降,并重新回到河北三镇,直接导致了河北三镇不服从中央朝廷的命令,拥兵自大。

(安禄山画像)

二:唐朝实力减弱,无力控制河北三镇的割据势力。唐朝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地主豪强兼并土地,使没有田产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均田制府兵制遭到破坏。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不得已采用募兵制,使用藩镇军队平叛。于是,唐朝后期几乎没有能力对河北三镇采取军事行动。

所以,唐朝一部分因为自己的实力太弱无法对河北三镇进行强有力的控制,一部分因为河北三镇的军事实力较强,只好默认河北三镇的割据。

唐朝后期为什么无法彻底解决河北几个藩镇割据的问题?

唐朝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总是魂牵梦引。我们总是想梦回唐朝,去追逐那个时代的辉煌气象。但是,这样伟大的时代,仍然无可救药的殒落了。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日渐衰微,国运虽然仍维持了一百多年,但再也无法重现盛唐气象,

公元907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朱全忠)逼迫唐哀帝禅让皇位,唐灭,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纷乱时期。唐朝最终走向灭亡,究其原因,藩镇割据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一、何为藩镇
  •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指军镇。藩镇中的最高长官是节度使。每个节度使在自己管辖的藩镇中享有军事、税收、监察等大权。镇中主要以职业军人和军人家属为主。

  • 唐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戍军镇,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即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

  • 伴随着边地藩镇的设立,唐初实行的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大量的精兵屯驻边地,预计共有四十九万士卒和八万匹战马。其中兵力最多的范阳镇(后改称幽州镇)拥有91400人。
二、藩镇何以坐大?
  • 唐初设置军镇本意,是为了保卫自身安全,镇守边陲,阻止各异族入侵进犯。镇守边关的大将实行轮换制,以防止他们戍边太久,拥兵过重。为了防止节度使拥兵自重,朝廷还对每个藩镇的兵力有严格限制。但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竟然十几年不换边帅,有的边帅甚至还兼任几镇的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

  • 藩镇中将士俸禄是由节度使从地方收缴的税金中直接发放,不由中央支付。谁管粮听谁的,谁发钱替谁干活。所以藩镇中的士兵名义上是唐朝军队,实际上已变成节度使的私人部队,只听命于节度使一人。至使中央的政令无法一而贯之。藩镇管理成为唐王朝中后期一个无法克服的难题。
三、河北藩镇割据的问题由来——肇始于“安始之乱”。
  • 胡人安禄山。因为英勇善战,又会讨好杨贵妃,被唐玄宗封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趁出兵攻打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这一契机。于同年晚些时候,反叛唐朝,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 “安史之乱”打了8年,战火席卷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唐王朝虽然最终打赢了,中原大部份地区受到严重破坏,唐王朝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盛唐气象不再。
  • 唐王朝要平息安史之乱,自身力量又不够,只能施行“以藩制藩”的政策,无奈又册封了更多的藩镇和节度使来制衡。结果“安史之乱”是平息了,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藩镇。一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也开始效仿安禄山,割据一方,巧妙的与中央保持半独立的关系。
  • 不仅如此,平叛过程中立有战功的将领需要封赏,一些已经归顺的安史旧将需要安置,于是朝廷又任命了一批新的节度使,使得节度使越来越多,形成“方镇相望于内地”局面。
  • 为了防止安史旧部再度叛乱,安史旧部被唐王朝册封于河朔三镇任节度使(即黄河以北三镇,包括魏博、成德、幽州)。这些措施,为日后长期动乱埋下祸根。
四、唐朝后期为什么无法彻底解决河北几个藩镇割据的问题?

1、牙兵势力雄起,子承父职,中央任命节度使的权利被架空。

  • 牙兵本是藩镇用以护卫自己的亲兵卫队,按规制,数量名额是有限制的,但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任节度使期间,大召募亲兵入伍,牙兵势力越来越大,父子相袭,成为挟制藩镇的可怕力量。

  • 节度使的任命权在中央,但这些手握重兵的节使和他们的子孙,依靠手中强大的牙队势力,使中央的任命形同虚设。他们或变易主帅,或拒绝调离卸任,或父死子继,或干脆杀了节度使自立。
  • 成德、幽州两镇及其他一些方镇无不效仿。牙兵逐帅、杀帅之风盛行,中央任命节度使的权利被架空,这些藩镇虽仍为唐王朝治下,其实已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虽无诸侯之名,亦形同诸侯了。
  • 牙军废立节度使,始于公元758(唐肃宗乾元元年)。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部将李怀玉杀王玄志之子,推其亲戚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朝廷委曲求全,承认既成事实,任侯希逸为节度副使。平卢牙军立侯希逸,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既然朝廷不加制止,其他藩镇的牙也就有恃无恐,纷纷效仿。。
  • 致此以后,牙军想立谁为节度使,朝廷就立谁。到唐宪宗即位时,河朔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直接委任的,区区4人。其余或世袭,或自立,或牙军拥立。中央任命节度使的权利由此架空,早已形同虚设。

2、朝廷与藩镇的几度较量:宪宗中兴,穆宗败家,河北三镇得而复失。

  • 公元805年,唐宪宗即位,此时,摆在唐宪宗面前的藩镇问题越来越严重。天下方镇共有48个,其中15个不向朝廷报户口,不上缴税收。朝廷控制的税户仅144万户,比玄宗天宝年间减少3/4。再不平藩,唐王朝将无以为继。,

  • 唐宪宗于809(元和四年),调兵20万,首次伐藩,开始讨伐反叛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由于宦官吐突承璀指挥无能,首战失利。这一回合,藩镇赢,朝廷败。
  •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在其父死后,不经朝廷任命,自任节度使,与朝廷公然对抗。唐宪宗果断派兵征讨,但这块骨头实在难啃,朝廷跟昊元济打了三年,未讨得半点便宜。,
  • 817(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自请前往督战,并发誓,不平息叛乱,不回来见天子。裴度到任后,将平叛前线的全部负责监军的宦官撤走。用一个声音说话,令行必施,军队战斗力增强,战争进展顺利。当年农历十月,名将李愬雪夜袭蔡州,俘获吴元济,淮西叛乱平息。
  • 淮西荡平,使得许多拥自重的藩镇节度使大为震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主动向朝廷求和示好,并主动将自己割据的部份藩镇献于朝延,于是,中央威权大震。
  • 819(元和十四年),朝廷平定淄青十三州。至此,平藩取得重大胜利。在宪宗的领地下,藩镇势力暂时得到压制。
  •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取得这些胜利后,宪宗放松了对藩镇的警惕,慢慢的变得骄奢起来。他宠信宦官,迷信方士,终因狂服金丹,不幸暴卒
  • 穆宗时,幽州节度使刘总打算归附朝廷,朝延处置失误,将刘总遣送至朝廷,请求朝延妥置的军中异已分子朱克融等不加处置,反而放虎归山,让其回到幽州,导致幽州再失。

  • 亲近朝廷的田弘正由魏博节度使调任成德节度使,田弘以前跟成德人打过仗,素有怨仇,便带了2000名魏博军人到成德上任,用以保护自己。但朝延不同意这些魏博军人留驻成德,拒绝了田弘正的多次请求,田弘正只得将这些魏博士兵打发回魏博。魏博兵刚走,将领王庭湊即发动叛乱,杀死田弘正。从此,成德再失。

3、藩镇坐大,终至灭唐。

  • 宪宗之后的穆宗和昭宗等都是无能之辈,无心也无力处理朝政。宦官由此专权,随意废立毒杀皇帝如同儿戏。唐王朝再也无力,跟复又强大的藩镇相抗衡,唐宪宗平定淮西等镇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很快就丢失了。

  • 至昭宗时,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朱全忠)等藩镇势力已强大到足以左右朝廷,朱温兼并徐州、兖州等地后,以武力迫使河北诸镇归附,至此,天下兵权尽归朱全忠。公元907年,势倾天下的朱全忠“顺理成章”地逼唐哀帝“禅位”,自己做起了皇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纷乱时代。
五、综述
  • 唐玄宗时期以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各地节度使不仅有统兵之权,还有招募新军的权利,导致中原空虚,边塞权重,藩镇割据。虽经宪宗中兴,暂时抑制住了藩镇的权利,但治标不治本。藩镇割据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唐王朝兵役制度的改变,招兵买马的权利不在中央,而在藩镇,终至各藩镇拥兵自重,坐大割据一方,最终葬送了大唐江山。
  • 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延伸到五代十国,直至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加强中央集权,藩镇问题才算彻底解决。历史又回到了大一统时代。

< 凡人视角,文史俚说 >

唐朝后期为什么无法彻底解决河北几个藩镇割据的问题?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大大的削弱了中央集权,这个时候的唐朝实际上已经是军阀林立,各自为政,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政府,只是在形式上保持大一统,地方藩镇也只是表面上认这个大唐皇帝。

唐朝中后期,皇帝宠信宦官和对宦官权力的放任,宦官主政时代到来,后期中央政府军事权力实际控制在宦官手里,而财政还有人事也不是皇帝完全控制,这样就造成皇权没有能力消灭各个藩镇。而且最为致命的是,藩镇可以不缴纳赋税,自给自足,保持军队的独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唐朝的财政收入和对地方军队的管理,也是藩镇能够割据而唐朝中央政府无法解决的原因。

但藩镇割据也不是全无好处,各地藩镇为唐朝平息了民间的多次起义,还有少数部落的入侵,为唐朝续多了一百多年的寿命。否则如果靠当时已奄奄一息的唐朝中央政府,也许早就灭亡了。

但唐朝中央政府也不能眼看着藩镇日益坐大而不管不顾,也相应的采取了以藩制藩的措施,所谓以藩制藩就是调一个藩镇去打另一个藩镇,但唐朝要调动藩镇的军队需要付双倍的军费,而且打下来的地盘也不是唐朝中央政府的。有一次因为军费没给够,居然还造成藩镇军队的造反。

各地藩镇还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只要朝廷有人敢提削弱藩镇的事,就会派人暗杀,制造恐怖事件,协调策略共同对抗朝廷,最后削藩一事只能是不了了之,最终河北三镇简直成为了国中之国。

以上种种原因就是唐朝中央政府无法彻底解决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在唐朝灭亡后,各个藩镇各自称帝,也就是五代十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