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桓温和刘裕,这两个人都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风云人物。我觉得这两个人最大的差距是,桓温只活在了东晋,而刘裕却能够活在东晋和刘宋这两个朝代。最气人是刘裕居然还是刘宋王朝的开创者,而桓温想了一辈子都没敢做第二个曹操。江湖小晓生为您分析这两个人具体的差距。

第一,桓温出身高贵,刘裕出身低贱。

东晋王朝是一个十分注重出身的朝代,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士族集团,战胜了打压士族集团的曹操。最终登上了王朝的最高峰,可是他们遇到了跟曹操一样的问题,他们变成皇族以后,士族集团依旧存在,不管王家还谢家,以及后来的桓家都是掣肘皇权的士族集团。这些人的地位崇高,甚至可以与皇帝一起执政,与皇族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所以桓温出身于贵族家庭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他一出生甚至就已经注定了将来出将入相的生活。刘裕呢?按理说刘裕也是皇族出身,只不过这个皇族是远去的大汉王朝,距离东晋末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刘裕这个皇族比当年刘备还要惨,他甚至都捡不到一个皇叔的头衔,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往上爬。

第二,桓温灭西蜀政权,刘裕灭东晋王朝。

如果你觉得桓温只是一个富二代的话,那就错了。因为他是一个富好几代,他家世代都是富贵出身。可是这位富好几代跟其他富家公子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他知道什么叫做奋斗。当时的东晋王朝处于偏安一隅的状态,皇帝不理朝政,只知道享受。桓温却跟他们不一样,他有理想,想要恢复一统天下的局面,所以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那就是灭了成汉政权,也就是西蜀政权。之后的三次北伐,先后对付前秦、姚襄、前燕,除了在洛阳击败了姚襄以外,其他两次都是大败。至此他也心灰意冷,知道此生不可能再有一统天下的机会了,于是龟缩不前。

刘裕可不是简单的泥腿子出身,他跟刘备一样,编草鞋编的贼溜。后来谢玄的北府兵招人,他这才入伍的。如果北府兵的待遇没那么好,他可能就一辈子都在老家编草鞋卖了。北府兵的待遇确实好,只要你有军功,那就能够加官进爵,而且功劳大了以后,后代也可以世袭。这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次跃龙门的机会,刘裕自然不会放过。他在北府兵内很快脱颖而出,几次大战下来以后,刘裕成为了北府兵的核心人物。此刻的东晋王朝破落不堪,桓楚政权又想要篡逆。刘裕果断出手,一统南方,百年南方的战乱就此平定。而刘裕此刻已经掌握了天下大权,便废了晋恭帝,自立为帝。

第三,桓温一辈子都为封王,刘裕生前却已经为帝。

桓温年轻的时候的确是想要干一番大事业,所以他常常带兵出征。可是北伐失败以后,桓温整个人就变了,他不再想着拓展疆土,反而是想着自己的前程。他最大的偶像就是曹操,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第二个曹操。这个时候的桓温不断向朝廷提示,自己想要封王加九锡,可是谢安等人一直拖延着。他们不敢得罪桓温,但是也不能答应这件事。一旦这件事成真,那桓温的儿子桓玄铁定就会成为第二个曹丕。而桓温也自知理亏,所以没有强求这件事,一直等到病死都没有称王。

刘裕则完全不同,他做事比较果断,在平定了东晋内部所有叛乱以后,刘裕被加封为宋公,加九锡。这可是当年曹操的待遇,但是刘裕打下来的地盘比曹操那个时候要大的多,所以刘裕不甘心只走到这一步。他做了这么多,家里的晋恭帝却想要坐收渔翁之利,这是不现实的。反正司马家的天下也是抢的曹操家族的,索性刘裕就为曹操报仇好了。所以刘裕夺去了晋恭帝的皇位,改朝换代,建立刘宋王朝。

总结:桓温是虎头蛇尾的一生,刘裕是阶梯式上升的一生。

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桓温一出场就拥有绝世武功,并且他立志北伐,战功赫赫。可是到了晚年却变得畏头畏尾,寸功未见就算了,还抱有非分之想。要不是他儿子追封他一个皇帝的话,他压根就跟皇位沾不上边。出场方式很帅,可是后期却发育不起来。而刘裕就不同了,他就像游戏人物一样,一路打怪升级,稳扎稳打,最终登上了最高峰,建立新的帝国,成为帝国皇帝。这两个人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高低立见。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谢谢邀请!

自古以来,“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盘踞在一些人的思维中。对于桓温与刘裕的看法,也不离窠臼。

首先看他们二人的出身。桓温出生在东晋士家,名儒桓荣之后,内史桓彝之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成年后勇毅有谋,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由桓温而产生的成语有:我见犹怜,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肝肠寸断,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神洲陆沉,入幕之宾等,足以彰显桓温在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力。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辛词中“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即指刘裕。自幼家境贫寒,曾以卖鞋为生。后来为了填饱肚子而走进兵营,由于作战勇猛,一路披荆斩棘而受到桓温子桓玄赏识,走进权力高层。

从出身上来看,在门阀观念浓厚的东晋,刘裕和桓温是没办法比较的。

再说他们二人的功绩。桓温自永和十年「王義之写兰亭序的第二年」,至太和三年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北伐,一度收复洛阳。第三次北伐归来后,桓温自行废立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倾朝野。

刘裕在东晋扎稳脚跟后,也率师北伐,一度攻克长安。灭后秦、西蜀,威胁北魏。后因担忧东晋内部局势,弃北方而还。第三,桓温第三次北伐归来后,即废掉晋废帝而立司马昱,为自己代晋自立创造条件。怎奈当时王谢家族势力犹盛,王坦之、谢安等仍控制着国家的要害部位,司马氏气数未尽。再加上桓温骨子里仍有士家大族的尊贵气息,不耻于做窃杀皇帝等苟且之事,有些魏晋风骨。所以终其一生,桓温也未能登上九五之尊。

而刘裕在剪除掉国内敌对势力后,权力日盛。皇帝司马德宗是个痴呆儿,根本对他没有任何节制。再加上王谢家族此时已青黄不接,无人撃肘。于是就废司马德宗而立司马徳文,接着废掉德文自立,建立刘宋。

综上所述,桓温与刘裕相比,只不过天时地利人和倾向于刘裕,使刘裕能成为刘宋王朝的始祖。可刘裕连废二帝,杀尽司马皇族,也让自己的子孙得到了报应:遥看建康城,小江绕流莹,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就是说的刘宋王朝。

桓温曾说,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 也要遗臭万年。做为魏晋风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桓温无负此言。而刘裕与之相比,仅多了一项改朝换代,其他方面,就无法比拟了。

个人见解,不成文法。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根本不是一个量级选手,刘裕泥腿子出生,却从最注重世家门第的东晋崛起,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才当上皇帝,当上皇帝之后,无论政治还是军事表现都非常亮眼。

辛弃疾用“气吞万里如虎”来形容刘裕,可以和刘裕比肩的应该是刘邦、朱元璋等人,刘裕的崛起才阻止了北方民族的继续南下,保住了汉族的生存,是南朝宋齐梁陈的第一个朝代。

桓温是什么人呢?好比四世三公的袁绍却被一穷二白的刘备给击败,如果不是和刘裕对比,桓温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其能力还是功绩和刘裕相比都是不值一提的。

桓温不过一权臣,而刘裕是汉族的脊梁,刘宋的开国皇帝,至死不渝的北伐,还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只是后代和寿命不行,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虽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且不以成败论英雄,桓温和刘裕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桓温不过一方诸侯,坐镇荆州,实力强大,通过北伐增强自己的威望,论实力,完全可以取代司马氏,然而这种取代,实在是彻头彻尾的谋朝篡位。最后的北伐失败,威望大受损害,还梦想着晋帝能禅位于他,无疑是痴人说梦。朝廷之中,谢安,王坦之把持朝政,与之对抗。以一方诸侯,兴兵篡位,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无一,即使成功,也不会有好的结局,桓玄即是明显的例子。高欢,宇文泰,无不具备称帝的实力,而终其一生,也只是牢牢把持朝政而已,这就是识天时,知人命。能充分的认识形势,顺应形势,做出正确的抉择,远比实力重要。从这一点来说,桓温还远远不够。

反观刘裕,登场于平叛桓玄,拯救晋朝于危亡之中,本身就是不世的功劳,刘裕虽然也是遥制朝政,可是朝野之中,通过平叛,净是自己人,灭南燕,平蜀,灭后秦,平卢循,通过南征北战,威望达到顶峰,诛杀刘毅,诸葛长民,打击了内部不安定因素,天时地利人和,无不具备,取代晋朝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在宋国的建立过程中,刘裕表现出优秀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无论是对形势的把握,方针的制定,超出桓温甚多。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从出身上来说虽刘裕,桓温都出身高贵一为刘汉后裔,一为世家豪族。

虽到其们这一代其家族都末落,刘裕父亲穷的在刘裕母亲难产生死连一个继妻,奶妈都娶不起,请不起,弄得不得不将刘裕扔了,送给他人,以致刘裕有寄奴之称,小名。

桓温在其父亲在叛乱过程中被杀后,带着几个弟弟也生活困难,进身无门。

但终归因为桓温父亲桓彝虽死但为其崛起打好很好基础,在死之前也是东晋名士,好处无处,最起码也做到了一县之守,其少年不会过那么差,像刘裕吃那么多苦。

崛起也没那么难,不用像刘裕那样得亲冒矢石,从小都得用命搏一个出身,前程,来获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毕竟人家桓温父亲好友无数,死也是为国而死,必为朝廷铭记,加分,只要其崛起,出人头地,一切补偿,好处都纷纷而来,其之隐藏底蕴就会显现出来。

而刘裕父亲则不然,否则也不会过的那么惨,连亲生儿子,尤其是长子都养不起,不敢要。

而也正因此当桓温单枪匹马跑到杀父仇人家里,将其全杀了之后,其立即崛起,名扬天下,不仅以弱冠之龄娶到公主,抱得美人归,更是因此获得高位,官位火箭一样向上长,为其打来未来事业的基础。

而刘裕就苦逼了,得从小兵一步一步往上爬,提着脑袋打江山,若非运气好,其早就死了,根本无崛起机会,而且就算这样其也是身上伤痕累累,否则也不会才六十岁,当皇帝几年,以他军人,长年征战那么好的身体,就死了。

若非如此以其能力,当时乱世,其提前统一天下,结束战乱也不是不可能。

而也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刘裕肯定比桓温强。毕竟刘裕能靠自己就达到桓温那个地步,而桓温则是靠别人,自己没付出太大努力,若光靠其自己就未必了。

这是从出身,早年经历来看是如此。

而从军事上来说桓温除了灭了一个衰弱到极点的成汉巴蜀之外其它三次北伐到是先胜后败,寸功未立,损失惨重,最后一次更是连裤衩都被打丢,不得不放弃北伐,从而用阴谋诡针而实现在自己的梦想抱负,连一个真正军人,名将都算不上,最多一个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跨领域政客,又一个蒋介石。

如此之人又岂能和灭国无数,收复失地,少有败绩,一生千战,无论对谁将都胜利,发明出针对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多,军队强的破解之法,并将打败,用于实践的却月阵等一系列方法,为一代真正军事家的刘裕相比。

又岂是无论著书立传,理论知理,还是领兵打仗,实践,立功无数的对数。

而且不仅是在此,刘裕比桓温强的方面是如此。

而在桓温比刘裕强,其略占优势的政治方面也是这样。因为不说别的,就说刘裕最终胜利,取代东晋而立,建宋成南期第一帝,而桓温失败,一辈子在那么好机会,优势下将牌都打烂,仅是个公侯,连九锡都没加,后来更遗臭万年,成乱臣贼子,不仅其如此,儿子也是这样就可看出,也可看到。

就是不是成败论英雄,光从其为人,所采取手段也可看其不行。

毕竟桓温为驸马,其妻为大晋公主,其也可说是皇族,其儿子也不是没有继承权,其也不是不可能通和平,演变,通过一个相对和平,平衡的方式,运动来夺取大晋江山,篡守天下,实现霸业。

可其却不往这方面想,非要用其那点可怜的军事能力,借北伐用威望,靠势来成功,弄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纷纷反对抵制,拖其后腿,让得都明白其之用心,弄得北伐次次都是虎头蛇尾,先胜后败,被破坏得死伤惨重,威望殆尽。经三四次后,其之力量,潜力全被消耗完,再无可能,只能走向反面来用阴谋诡计来取胜。

可惜阴谋可毁灭一个国家,但绝对建立不起一个国家。其会玩阴谋诡计,但人家更会玩。人家最怕的是其之军队,势力而不是其之智慧。在这方面谢安王导等人,以及其之后代比其玩的更强,纯熟,所以其之结果只能是失败,破坏。

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不仅其是如此,连其儿子也这样,最终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若不是其之破坏,刘裕又那么那么容易,夺取东晋江山,成南朝第一帝。

而刘裕则不然。从起家到最终夺位都是水到渠成,即便其起初就有这个想法,但因为其隐藏太深,到最后才表现,甚至没到最后一刻其连入京,当宰辅都没干,只是在外掌军领兵,即使入京,也是将手下人推到前台,替其掌握一切,其一直以忠臣良将显现在人们面前,对皇帝也非常尊重,从未做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

对待对手也是用兵法思维行事避实击虚,躲敌人锋芒,等其衰弱,力量分散,再反击。以众击寡,联合一切可联合对手对付对手,各个击破……

所以其能胜桓玄,一个个灭刘毅等人笑到最后。

至于刘裕是遇到一个好时代,吃现成饭,桓温生不逢时,桓温有其才而无其时无刻桓玄有其时而无其才,刘裕一切皆有,故能成就一代霸业?

不过一句笑话,刘裕是无谢安,王彪之这样强悍对手,但其对手也不少,不像桓温那样拥有绝对优势,一直以弱胜强,即便后来敌人,也都是其兄弟,同僚,与其差不多,知根知底,相互之间非常了解的共同起事者。

其能笑到最后,只因聪明,不因其它。否则其要有桓温那么好出身,优势,绝对能统一全国,而且绝对不用用那么长时间。

可惜出身,起点,太低了,以致……

不过也正因此还能取,建那么大功业,实在让人敬佩啊!

不过也正因此虽其两位都是一世之雄,但刘裕绝对不是桓温所能比的。与其相比绝对是对刘裕的污辱。

故,我认为刘裕更强。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说刘裕比桓温强,并不公正客观

刘裕和桓温都是雄才,一个在东晋中期,一个在东晋末期,同为东晋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不同时期,他们面对不同环境做不同的选择,都有大成就

桓温出身谯国桓氏,受庾亮赏识,被招为驸马,成为东晋外戚一员。桓温立足于士族,但和东晋士族不同之处在于,桓温敢打敢拼。347年以荆州刺史身份灭掉成汉政权,使东晋统一南方,杜绝了胡族南北联合可能;后来又三次北伐,征讨氐、羌、鲜卑三族,收复北方大片土地,比如原晋朝首府洛阳……

就功勋来说,东晋中期以前,以桓温为最,但桓温毕竟出身士族,身上带有士族利益,受到士族支持,也受士族掣肘,为此桓温和士族多方妥协,毕竟东晋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南北大族妥协产品。他们争斗厉害时,庾亮都准备干掉王导……

对东晋来说,桓温强很好,但太强则不行,为此他们宁愿北伐失败。桓温北伐,东晋朝堂扯了很多后腿……

刘裕没什么好出身,虽然发迹后有好事者给刘裕续了家谱,说他是汉朝皇族后裔,但刘裕青年时代就是个赌徒混混,属于娶不起老婆的市井贫民。出身平民家庭,刘裕本身并没有什么家族助力,投军后很长时间,也仅仅是有些名气的北府兵将校

刘裕发迹,在于桓玄(桓温儿子)篡位,403年桓玄干掉东晋司马家、肢解剿灭投靠自身的北府兵,又干了一些不利于士族统治的事情,天下大乱。这时候,已有名气的刘裕登高举兵,汇聚北府兵残余兵马一千上下,对抗桓玄绞杀

桓玄失掉士族支持,而刘裕兵却越战越勇,在得到士族的转头支持下,刘裕最终灭掉了桓玄的桓楚,成长为东晋一霸

建立根基的刘裕和桓温选择不同,对外征战时面对内部掣肘,刘裕选择武力统一内部声音,为此清扫了桓家势力、东晋藩王司马休之势力、卢循势力以及自身的刘毅势力等,最终开具寒门掌机要士族大家居高位的平衡格局

内部扯腿的少了,对外战争自然也节节胜利,最终灭国无数,收复大部分国土,建立极大功勋

总得来说,比较起来,二人不相上下,真要比,一时瑜亮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