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谋士应该是庞统,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或许就是刘备了。庞统作为刘备中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居然在三十六岁的时候,攻打雒城时被乱箭给射死,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曹操手下哪个谋士会亲临战场呢?江湖小晓生为大家分析这件事背后的故事和原因。
第一,刘备向来随性,并不在乎属下安危。很多人会出来反对,但是我还是要说,刘备这个人跟曹操不一样,他对生死似乎有一种漠然视之的态度。不仅对属下的安危不在意,对自己的安危也不在意。当年东吴招亲的时候,刘备奋不顾身前往东吴,其实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诸葛亮是强烈反对的,但是刘备本人似乎并不太在意,他后来从庞统那里听说周瑜差一点就要扣留了他,这才心有余悸。在曹操拿下荆州的时候,刘备只顾着自己逃命。手下人全都给走散了,甚至连老婆孩子都给走丢了。他的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了,他的老婆甘夫人投井自杀了,要不是赵云拼死相救,阿斗可能也不在了。作战他总是亲临现场,有一种亡命徒的风范,这样的人怎么会在意庞统的安危呢?他是在乎庞统的,但是潜意识里认为亲临现场是不会出事的,结果出事了。
第二,庞统立功心切,操之过急了。诚如很多人所说的,庞统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循序渐进,而是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攻打成都。这当然也是会奏效,不过所受到的损失将会巨大。庞统是从东吴这边过来的,他属于第二次就业,跟诸葛亮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在大家的推举下,庞统此刻已经跟诸葛亮一样的地位,成为刘备的军师中郎将。然而诸葛亮初出茅庐已经帮助刘备夺取了荆州,庞统此刻却寸功未立。在庞德公的策划下,卧龙凤雏那可是齐名的,现在所做出的功绩却完全不同。尤其是庞统在东吴做了几年官,也是一无所成。所以庞统心里十分想要证明自己,这次夺取成都之战,如果能够成功,他将名垂青史,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第三,军师亲临现场,本身就不正常。作为一名谋士,为什么要亲自到攻城现场查看呢?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帐下有若干谋士,从来没听说曹操会让哪位谋士到前线去作战的。他们全都是在中军大帐之中,为曹操出谋划策,这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那么为什么庞统会出现在前线呢?我们现在已经不能查看当年刘备到底是从哪个角度去攻打雒城的,如果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雒城坐落在山上,如果刘备大军在山脚下往上进攻的话,乱箭难免会射到中军。可是这种情况下刘备为什么要让庞统出战呢?我觉得当时攻打雒城一定十分不顺利,应该是死了很多人。而这个时候庞统心里也着急了,他在乱了方寸的时候,毅然前往前线查探,一个不巧就被射死了。
第四,说明了刘家天下是时候终结了。庞统无疑是上天赐给刘备最重要的军师,他在帮助刘备夺取西川的路上出谋划策,解决了非常多的问题。一直打到涪城之前,所有的城池基本都是望风而降,没有受到多少阻挠。这说明庞统的能力是没的说的,可是为什么要安排庞统去死呢?我觉得是刘家天下确实走到头了。如果庞统还活着的话,那对刘备来说,绝对是强大的帮助。至少不需要诸葛亮进入益州了,那么这样的话荆州便固若金汤。有了强大的荆州作为粮草后援,刘备便可以实行诸葛亮的隆中对,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可惜庞统死了,诸葛亮不得不入川,缺少人才的刘备集团只能做出让关羽守荆州的决定。
总结:庞统是荆楚高才,却为刘备丧命。庞统在东吴的人气还是比较高的,除了孙权看不上他的容颜,那些文雅高士对庞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在庞统投靠刘备以后,刘备给了他一个县令,他消极怠工,最终被撤职。可是鲁肃和诸葛亮都先后写信给刘备,称庞统不是池中之物,是天下大才,这才被刘备重用。古人是比较看重长相的,庞统这种长相确实不吃香。当时他消极怠工其实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是对以貌取人这种陋习的一种反抗。这就跟黑人对种族歧视有反抗是一样的。可是反抗的结果却是为了刘备丧命,不过我觉得庞统应该是自愿的,毕竟刘备以宽仁之量重用了庞统,使其名留青史。
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些啥?还真不太好说。不过,庞统死之前说了些啥,倒是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
这个过程,值得仔细品味一下。
01
建言入蜀
益州牧刘焉死后,其儿子刘璋继承了他的职位。由于汉中张鲁不听招呼,刘璋就杀死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
刘璋害怕张鲁报复,于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派法正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密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于是就有了类似于《隆中对》的一段君臣对话。
军事中郎将庞统对刘备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刘备心里清楚,诸葛亮也是这么说的,但心有顾虑,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 ; 曹操暴虐,我便仁慈 ; 曹操奸诈,我便忠诚。凡是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采用这等手段,恐怕失信于天下,这不行吧?”
庞统说:“凡事不能墨守成规,如今正当乱离之际,要随机权变才好。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悔之晚矣。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儿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但刘备以自己初来乍到 , 在蜀中恩信尚未确立为由 , 而拒绝了庞统的建议。
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02
献计征蜀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屯住一年。
庞统就下一步的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秘计:
第一,挑选精兵,昼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策;
第二,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
第三,退还白帝城,连结荆州,慢慢图谋益州,此为下计。
如果犹豫不前,继续呆在这里,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久留。
刘备认为中计最好,依计而行。斩杀杨怀,高沛,直取成都。
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涪城。
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
刘备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个宴会还高兴吧?”
不料庞统却很扫兴,说:“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师啊。”
此时的刘备已经喝醉啦,大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说啥呢,给我滚出去。”
于是,庞统起身退出。
看到庞统走了,刘备马上就后悔啦,立即请他回来。
庞统回来后,看也不看刘备,也不道歉,自顾自地吃吃喝喝。
刘备沉不住气啦,就问庞统:“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呢?”
庞统说:“呵呵,你我两人共同的过失。”
刘备哈哈大笑,酒宴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03
刘备之仁,庞统之不义
刘备说:我也想跟曹操一样做啊,可我玩不过他哦,我只好假仁假义,跟曹操反着干,忽悠那些不明白事的,才有了今天这点成绩。如果就这么取了益州,岂不就露了馅了哦?”
庞统:“逆取顺守,报之以义,古人都这么玩啊,也不算很不仗义啊!关键是叫别人占了先机,就没你啥事啦。”
关键是这一句,刘备听进去啦。
刘璋与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要做鸿门宴的故事。既然要夺人家的地盘,就别讲究手段啦,反正做的是下三滥的事,就不必一定要高大上的方式啦。结果重于过程。
刘备怕万一杀不了他,被刘璋杀了咋弄呢?董承搞得那个衣带诏,要不是我跑得快,就没命啦。这事不合适。
上中下三计,直取成都是好计,好说不好听啊,传出去不好再在江湖上混啦。那就中策吧,就说杨怀,高沛找事,我不得已才收拾了他们。
涪城宴会,刘备是真喝高啦,千年的老狐狸也露出了尾巴。
庞统一看明白啦,于是就有了“你我都有过失”一说。
庞统认为自己是看错人啦。向来就喜欢品评人物,自以为看人很准,但这次看走眼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带兵围困雒城。
庞统一个军师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
庞统躺在落凤坡,心里想,刘备不是啥好鸟,与其将来被他弄死,还不如躺在这里舒服哪!
就他那个个性,暂时还会对我不错的。
牵强附会,庞统之死,或许就说明了这点吧。
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是司马徽先生给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定的高级职称。就是说这两个人都是最好的人才。
庞统在东吴应聘时,孙权问他,庞统不是很在意的回答,使孙权没有用他。却在赤壁之战时向曹操献了连环计,也是立功一件。
诸葛亮在给庞统写的推荐信上说“庞统之才,强我十倍”。庞统却故意不用。
刘备取得荆州各郡的胜利,站住脚跟。正好张松来见,并献上益州地形图。使刘备打算取益州。这就是庞统有了施展自己的机会,因为荆州各地刚刚平定,诸葛亮对荆州熟悉,需要他安抚筹划各郡的事物。庞统由于显然不合适留守荆州。
刘备与庞统攻取涪关,久攻不下。这时彭羕来投,法正与庞统将他推荐给刘备。彭羕告诉刘备“前寨前有涪水,两侧是高山峭壁,如后被用军队堵住撤退的路,河水暴涨必然全军覆没”。“为将之道岂有不知地理乎”。刘备赶紧命令魏延的前军撤退。
庞统攻取涪关后,在攻打雒城时,被流矢击中身亡。刘备感念他有功,派人远风水好的地方埋葬。庞统被埋在了“落凤坡”。
庞统英年早逝,的确是可惜。庞统有才,但却清高,他去孙权那里应聘就是前例。后有诸葛亮推荐信,他不用。说明此人确实清高傲气些。在攻打涪关,被彭羕指出布阵的缺点。庞统肯定不会不懂得行军的地理常识,只是他的清高与不在意,是之处于危险之地。
庞统英年早逝,在于他的清高侍才无物,与诸葛亮的处处谨慎入微相比,只能说是计不如人了!
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运气这玩意,真的很重要。
庞统是怎么死的?他是中流矢而死。也是说敌人并不是特意瞄准他射箭,而是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支乱箭,把他射死了。
可真够倒霉的。
按照常理,庞统是文官不是武将,是参谋不是先锋,他上阵杀敌,应该是在中军指挥。不可能冲到第一线和最前沿。一般情况下,还是很安全的。
可是偏偏被一支不知从哪飞来的莫名其妙的箭就给射死了。这运气太差了。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运气就要好得多。长坂坡那么凶险,全军覆没的情况下,诸葛亮能跟着刘备全身而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庞统之才,略逊于诸葛亮,与法正在伯仲之间。如果不是发生意外,将来封侯拜相少不了他。
所以说,运气啊,太重要了。不服不行。
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一龙并一凤,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
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这就是东南之处的童谣。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就是三国仙人水镜先生司马徽对诸葛亮庞统的评价,可谓之高。
庞统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在同刘备时入川中埋伏死于落凤坡,年仅36岁。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有许多的超自然现象,如诸葛亮的借东风,摆续命之阵。可以说那时的名士,不会一点巫术、卜卦之学都说不过去。那么浮人来看看,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英年早逝说明了什么。
龙凤不呈祥,大汉难再兴。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光有龙气的存在是不完整的。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号凤雏,二人都是仰慕刘备贤德之名而出仕的。当时刘备留诸葛亮留守荆州,自己与庞统入蜀地帮助刘璋,引狼入室而已。庞统身死,凤死龙飞。刘备没有龙凤相助,没有大一统国家君主的命运。倘若刘备在东征东吴时庞统未死,何苦犯下如此大错,也不至于多年基业毁于七百里火烧连营。
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二人都是当世齐名的大才,龙凤齐名,却互相争斗,不能通力合作,那时,刘备的打算就是留一人守荆州,带一人取益州,扩展疆土。庞统这只凤过于高傲。刘备军一路凯歌,得益州指日可待,在进攻洛城的前一天。马良带来荆州诸葛亮的书信,亮曰:亮夜算太乙神数,今年岁次癸亥,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此时诸葛亮也算出这将帅二人将有灾难,刘备也略有担忧,可庞统不这么想,看看庞统怎么说: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唉,诸葛亮叫你小心,而庞统则说诸葛亮阻止自己拿的功名,有点狗咬吕洞宾的意思。本来刘备看到诸葛亮书信打算不进兵,而庞统自作聪明说: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已斩蜀将冷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结果庞统身死落凤坡。龙凤争斗,必有一死。二人都是当世大才,谁也容不下谁,可以说庞统不死,诸葛亮很难施展才华。这既是三国中紫虚上人对二人评价:雏凤坠地,卧龙升天。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凤雏凤雏,虚负凌云万丈才啊。
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庞统壮志未捷身先死,说明了什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写的悼念诸葛亮的两句诗,多少人读了都为之叹息。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他们一生的夙愿。可是庞统却早早的死了,马马虎虎算是壮志未酬吧,这能说明了什么呢?谈谈我的两点看法吧。
1.苍天无眼,天妒英才
庞统是德才兼备的一个人。司马徽曾对庞统评价说,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的。徐庶也曾对刘备说过,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在徐庶看来,诸葛亮和庞统是不相上下的。庞统虽然很有才,但是他并没有恃才傲物,还很谦虚。史书上里有一段记载:顾劭曾问庞统,说他和庞统比,谁好一些?庞统说,陶冶世俗,甑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论帝王之秘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这种人是很有雅量的。庞统也很有德,他在当功曹时,常常高度评价他人,以此来勉励他人,还想借此来整顿风俗,宣杨大道。
庞统是一个有大才,而且德才兼备的人,但一开始是怀才不遇的。在孙权那边不被重用,后来好不容易投靠了刘备,也只让他当了耒阳县令,经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才被刘备重用。他的出山可比诸葛亮冤多了。诸葛亮是先考验别人,然后风风光光的出山,庞统是被人考验,然后才出山。卧龙凤雏本齐名,可遭遇却大不同啊!
有大才还德才兼备,好不容易出山了,也为刘备献了一些计策,为刘备攻打西川立下了一些功劳,可还没完全施展他的才华却被流矢给意外射死了。
可悲、可叹、也可惜!只恨天妒英才,苍天无眼!你不同意,我也不同意,还有很多人不同意。所以后人在写小说,演电视剧的时候,尽量的改编,让庞统能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我们先来看《三国演义》,庞统的死是因为和刘备换了马,不然本来该死的是刘备,在这里庞统算是为主而死,比真实历史上的死好多了,有价值多了。在电视剧《新三国》里,导演还不满足,继续为庞统的死找一个更好的理由,在这里庞统是大义凛然的,是想以自己的死来让刘备有攻打西川的借口,是明知会死却要偏偏去赴死,这样的死不仅死得其所还无形中拔高了庞统的形象。所以你对庞统发出这样的感慨“壮志未酬身先死”,我们都理解,大家也有同样的感慨。只不过真实的历史让我们很无奈,因为这样的人还很多,比如周瑜,鲁肃,还有那个天纵奇才的郭嘉,后人因此常常因此感叹苍天无眼,天妒英才!
2.苍天虽无眼,更显人间有正道
记得《老人与海》这本书吧,它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不会屈服。试看天下,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强!毛泽东也说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对,我们要有这样的气概,因为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过来的,我们就是风流人物。一代人有一代的人使命,近代史上那些叱诧风云的人他们的使命就是救亡图存,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实现伟大的复兴梦,庞统的使命就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帮刘备收复大汉江山。只要是为了使命,为了心中的道,那么他就是他所处时代的风流人物。为道而牺牲,为使命而牺牲是值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庞统的死是有价值的。
所以,庞统壮志未酬身先死,说明了什么呢?我想那就是毛泽东说的一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从来没有什么平坦的阳光大道,为了道就必然有牺牲!!!!!
创作不易,点赞加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