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在康熙心目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可以这么说,满清开国最重要的一个女人,那就是孝庄皇太后。她的丈夫是满清第一任皇帝皇太极,她的儿子是满清入关后第一任皇帝顺治,她的孙子更了不起,那就是做了六十年皇帝的康熙皇帝。而这一切,不得不说她的功劳不小,江湖小晓生告诉你,在康熙心目中孝庄太后的分量有多重。
第一,夺嫡之争中胜出,儿子成为顺治皇帝。孝庄的姑姑是皇太极的皇后,所以她把自己的侄女儿孝庄也介绍给了皇太极,成为了皇太极的侧福晋。皇太极在盛京登基以后,开创了大清王朝,而孝庄此刻也水涨船高,成为了庄妃。这个时候她并不起眼,她的儿子福临才六岁。因为皇太极有很多儿子,而且最大的儿子豪格是帝位继承人最有力的竞争者。不过机缘巧合之下,她得到了多尔衮的相助,多尔衮自己不做皇帝,将皇位让给了顺治,这让很多人联想多尔衮是福临的亲生父亲,而孝庄跟他是有关系的。其实这是没有根究的猜测,孝庄为了维护福临的地位,或许真的委身于多尔衮,但是不可以说顺治是多尔衮的儿子,因为多尔衮极有可能不能生育。他唯一的女儿身世都被人怀疑过。
第二,顺治皇帝驾崩,在孝庄的主持下,康熙皇帝登基。不得不说,孝庄的命非常苦,丈夫离她而去也就算了,现在儿子才二十多岁,也要离她而去,那可是她唯一的孩子。不过坚强的孝庄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她直到现在大清朝只能依靠她一个人来支撑,所以她强忍着悲伤,将孙儿玄烨扶上了皇位,那就是八岁的康熙皇帝。又是一个儿皇帝,清朝入关的前两位皇帝全都是儿皇帝,如果没有孝庄这样老成持重的人支撑着,她们家族甚至会迎来灭顶之灾。在孝庄的主持下,娶了索尼的孙女,康熙逐渐坐稳了皇位,她给康熙找了索尼这个大靠山,从此康熙不愁朝中无人支持他了。
第三,关键时刻,力挺康熙,创立康乾盛世的开端。康熙的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开始他遇到了权臣鳌拜,后来又遭逢吴三桂造反。这段时间如果没有孝庄的支持,康熙皇帝甚至都有退出关外的打算。他太年轻,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对付这些人。鳌拜是历经三朝的老臣,吴三桂手握雄兵,已经打下了半壁江山。这些都是横亘在康熙心头最大的障碍,而孝庄太后给了他底气,让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卫自己的江山。可以说康熙皇帝是孝庄太后一手调教出来的,所以康熙对孝庄十分感激,有这样的奶奶真的很幸福。
总结:康熙对孝庄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因为孝庄对康熙的教导让康熙逐渐成为一代雄主,康熙八岁就没了父亲,母亲去世的也早,所以全部的教育任务都留给了孝庄一个人。康熙将来会成为什么模样,其实都是孝庄说了算的,好在孝庄把康熙教育的很好。最关键的是,她不像慈禧那样专权。论一个好太后对国家的重要性,慈禧不知进退,牢牢掌握着国家大权,将本该是明君的光绪攥在手里。而孝庄则知道进退,知道什么时候保护康熙,什么时候让康熙放手去做。有这样的太后作为康熙的依靠,康熙不成为明君也困难。
孝庄在康熙心目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人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背后的孝庄太后功不可没。孝庄太后是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为清朝做出的贡献可以和一代女皇武则天媲美。
孝庄是皇太极的妃子,曾先后辅佐顺治、康熙两位帝王。她对大清朝的繁荣稳定付出毕生心血,特别是对年幼的康熙皇帝帮助极大,康熙对这个皇祖母感情十分深厚,在康熙心中孝庄就是他内心最温暖的地方,更是他的精神支柱。在孝庄死后,康熙为了给祖母找块合适的下葬地,让孝庄太后停灵37年,从这点可以看出孝庄在康熙心中有多么重要。
在《康熙王朝》中有段康熙在天坛为孝庄太后祈福时说到:
“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众所周知,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是孝庄太后亲手把康熙养育成人,既是祖母,也是导师。康熙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离不开孝庄太后三十多年的悉心教诲和陪伴,在康熙心中非常感激自己的祖母,甚至向天祈求愿意折寿十年换孝庄太后的平安。
后来孝庄太后死后,康熙怕祖母一人寂寞孤独,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孝庄太后的灵前,回忆起几十年来孝庄陪自己走过的点点滴滴。
自己得到孝庄的庇佑得以登上帝位,自登基以来,先是有鳌拜的专权跋扈,阻挡自己亲政之路,好容易得以坐拥天下,又面对西北察哈尔的叛军,再到三藩扰乱,吴三桂的造反差点让大清朝的江山不保,再到后来劝降王辅臣,得以平定三藩之围。后来收复台湾,出征剿灭葛尔丹,这一系列的胜利背后都和孝庄太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亲征葛尔丹的时候,留下太子胤礽做朝监国,但在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时候因水土不服加舟车劳顿,突然身患重症,作为辅政大臣的索额图,在京城散播康熙病重的消息,并教唆太子胤礽提前做好龙袍皇冠,准备趁康熙病危之际取而代之。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已经古稀之年的孝庄颤颤巍巍的拄着拐杖亲自上朝辟谣,只是为了替康熙稳定军心,让大清朝的江山免遭根基之乱,为康熙班师回朝赢得时间。
在后来康熙举办千叟宴和天下老人聚餐时候,第一杯酒敬的就是孝庄太后,并说到:
孝庄太后,朕想你了,没有你就没有朕的今天,就没有康熙盛年。所以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孝庄太后在康熙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解读观点。我是微风之语欢迎大家的关注评论。
孝庄在康熙心目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我是历史小明王,我来回答。
大玉儿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十三岁嫁给皇太极之后从一个弱女子变成城府极深的政治家,这期间她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皇太极死后能让多尔衮,豪格的斗争之下让儿子福登基,这没有超强的政治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福临登基之后没几年就死去,在孝庄的授意下六岁玄烨登基,也就是后来的康熙,这康熙从小得了天花而且活过来了,这孝庄对这小孙子也是非常疼爱,基本也是她一手带大,所以撇开政治因素不说两人的祖孙关系也确实非常好。
六岁的康熙当上皇帝之后基本也是孝庄垂帘听政,让康熙在旁边多加学习,后来对付权臣鳌拜之时孝庄也是出了不少力气的,在康熙的心中她不仅是一个奶奶的角色,更多的是政治生涯是的一所指路明灯,后来孝庄病重之时康熙心急如焚可见两人感情非同一般。孝庄死后没有跟皇太极合葬而且是出人意料的选择葬康熙的陵墓旁边,这也侧面说明了孝庄生前教导康熙,死后也希望能保佑康熙的心理。
孝庄在康熙心目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孝庄太后,康熙帝祖母,清初杰出女政治家。先看她的政绩:①劝降洪承畴;②辅佐顺治、康熙登基;③铲除鳌拜集团。期间化解豪格与多尔衮两大集团矛盾,让6岁儿子福临登基;铲除鳌拜集团,铺平了孙子玄烨执政道路。
这样多的政绩,随便拿出一件来都可以称得上一个政治家。虽然每件事都是为了儿孙顺利登基,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包括后来助力平三藩,扫清康熙执政的最后一个障碍。也都是为了大清的江山,不掺杂一点个人弄权的私念。
人云:一个母亲可以成就两代人。对于这个家庭中的祖母、政治上的良师,文治武功斐然的一代大帝玄烨更是心悦诚服,刮目相看。
孝庄在康熙心目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写作不易,请加关注,欢迎讨论,欢迎评论,欢迎转发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康熙帝继位初期正直清朝入关不久,社会不稳,其先后诛杀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征葛尓丹,取得对沙俄的战争胜利,创立“多伦会盟”,政权上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了“康乾盛世”,被学者成为“千古一帝”。
康熙能否成为“千古一帝”离不开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培养和鼎力支持。康熙8岁时父亲顺治帝去世,9岁时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去世,自幼跟随祖母孝庄生活,康熙在孝庄身上弥补了父母早亡缺失的亲情。
孝庄对康熙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在孝庄的影响下康熙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幼年时期的康熙在学业、品行、志趣、作风诸方面都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还逐步树立起继承父业,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在政治上孝庄还是康熙的导师。孝庄教导康熙凡是要从大局出发,要谋定而后动,懂得取舍,将自己的几十年的政治智慧倾囊相授交给康熙,而且在康熙亲政后从不会主动干预朝政,但是朝中有大事,康熙会先告知孝庄,咨询建议后做决定,可见孝庄对康熙的影响很大。
可以说孝庄是康熙一生中最重要最亲密的人,绝对没有之一。
写作不易,请加关注,欢迎讨论,欢迎评论,欢迎转发
孝庄在康熙心目中占有多大的比重?
康熙皇帝8岁丧父,10岁丧母,可以说是由孝庄太后一手拉扯大的。康熙皇帝年幼时即失父母人伦之爱,可以说,康熙所能得到的爱全部来自孝庄太后。
某种程度上,孝庄不仅仅是他的祖母,更是他的母亲。康熙自己曾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可见,孝庄在康熙心目中是许可取代的。
(孝庄画像)
一、亲情而言,孝庄曾是康熙的全部。
康熙自幼长在孝庄膝下,受到了孝庄的悉心照顾。孝庄对康熙的影响是终身的,康熙自幼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就是受孝庄的影响。孝庄一心要将孙儿培养成有道明君,对他的教育从不松懈。史书记载,康熙读书如苦行僧般,早晚诵读,不分寒暑。小小年纪的康熙经常读书至深夜,常常时废寝忘食。
对此,孝庄十分欣慰,但也担心他累坏了身体。她曾经不无心疼劝诫康熙:贵为天子,哪有像你这样读书的,像个赶考的秀才一样。
(孝庄与康熙剧照)
话中有责备,也有说不尽的关切。爱之深责之切,可见孝庄对康熙之爱。
孝庄爱康熙,康熙也敬孝庄。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巡狩盛京,孝庄因年事已高没有随行。康熙不能像往日一样每日请安,便每天写书信,送往京城问候祖母起居安康。在盛京,康熙从河中捕获新鲜的鲫鱼、鲢鱼,命人送往京城,给祖母尝鲜。
孝庄笃信佛教,曾多次前往五台山拜佛。一次,康熙随行,遇到上坡时,康熙便会下轿,跟随在母祖的轿子旁,时刻保护孝庄。由此足见康熙对自己的祖母敬爱之深、之切。
二、家国而言,祖孙二人戮力同心,共渡难关。
古代,辅佐子孙的太后、太皇太后屡见不鲜,但如同康熙与孝庄这般和谐的却是少数。从西汉吕雉与刘盈母子,到北宋高滔滔与宋哲宗祖孙,再到清末慈禧与光绪母子,无一不是闹的如同仇人般。
(陈道明版康熙)
归根结底,无论吕雉、高滔滔还是慈禧,他们的权力欲望太强了,压制了皇帝。而孝庄却不同,她永远是康熙背后的女人,她为孙儿出谋划策,教孙儿如何治理国家,但绝不会攫取权力,为孙儿当家做主。
正是孝庄很好的掌握了分寸,最终成就了康熙,也成就了自己。
三藩之乱时,国库空虚,孝庄则拿出自己的私财支援孙儿,支援前线的将士。有这样的祖母怎能让康熙不爱呢?
(宁静版孝庄)
公元1687年,孝庄病重,康熙心急如焚,他虔诚的向上天祷告,希望减少自己的寿命,从而为祖母延寿。孝庄临终前,更是遗言,心中不舍康熙父子,不愿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希望葬在儿子的陵寝附近。
如此种种,足见康熙与孝庄祖孙情深,孝庄在康熙心中有多重?我们无法用数字来量化,但对于康熙而言,孝庄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康熙画像)
本文由野史著作郎原创,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