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官渡之战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却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官渡之战中袁绍有明显优势,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其实这个问题更深一步去问,应该说强大的袁绍为什么会败给相对弱小的曹操?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大的诸侯,手里至少有五十万人马,占据了天下十三州中的四个州,而且这四个州是人口非常多的四个州,所以袁绍本人的地位在当时看来可想而知。他是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人,比当年的董卓实力还要强大。而曹操却是从老家起兵一点点发展起来的小诸侯,袁绍怎么可能输给曹操呢?事实上他确实输了。江湖小晓生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了袁绍的失败。
第一,拖延症害死人,袁绍就输在了拖延症上。袁绍拿下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等四个地方的时候,曹操还忙着东征西讨。三年前,曹操得到了汉献帝,所以才会聚揽了一帮人才,这个时候袁绍早就应该对曹操下手,可是他却只在乎地盘的大小,忽视了真正的对手到底是谁。曹操作为后起之秀,俨然成为了华北大地上可以跟袁绍相抗衡的唯一力量,然而袁绍并不想立刻消灭曹操,反倒是让他不断强大起来,自己则慢慢夺取地盘,扩充自己的实力。他的目的当然打到了,抢到了很多土地和地盘,但是他也失去了最好的机会。如果袁绍在曹操刚刚得到汉献帝的时候,就对曹操出手,那曹操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等到他的只有灭亡。
第二,疑心病太重,害的手下人不断投降曹操。在那个时候,投奔袁绍那就是代表投奔了正规朝廷,因为当时袁绍占据了中原地区,是最大的诸侯,极有可能一统天下。所以比如许攸郭嘉之类的谋士张郃高览这样的武将全都愿意到袁绍那里混饭吃。可是他们混了一段时间以后,忽然发现袁绍这个人靠不住啊,于是纷纷都投降到了曹操那边。其实当时他们投靠曹操是世人都不太理解的事情。曹操连袁绍的三分之一实力都没有,他们投降过去难道是找死吗?反观曹操这边,大量官员在官渡之战前,写信给袁绍,说自己要投降。孔融这样的人在朝廷里天天鼓吹袁绍多厉害,曹操必然要失败。其实曹操这边的人才是鼠目寸光,而袁绍那边投奔曹操的人都是人中精英。因为袁绍疑心病太重,直接导致流失了大量人才,而这些人才才是决定官渡之战胜负的主要原因。
第三,立嗣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分歧,而袁绍却犹豫不决。严格意义上来说,袁绍有三个可以继承大位的儿子。这三个儿子都是非常优秀的统兵将领,所以袁绍都比较喜欢。按道理来说,袁绍应该将大位传给大儿子袁谭。而袁谭本人的能力也比较强,当年独自打下青州的时候,堪称一时豪杰。可是袁绍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袁谭分封在青州地区做一把手。而二儿子袁熙是个与世无争的家伙,但是他对大位应该也是有想法的,能力不出众,却也被袁绍分封到了幽州做一把手。三儿子袁尚是夺嫡之争的关键人物,他是袁绍最喜欢的儿子,并且将他留在自己身边,也就是冀州。目的很明显,将来就是想让他继承自己的大位,在冀州比较方便。但是你让袁尚继位,为什么还要给其他儿子这么大的地盘和权力呢?所以在官渡之战后,袁绍实力依旧还在,可惜三个儿子你争我夺,最终惨败。
第四,对军队的掌控能力不足,直接导致袁绍的失败。不要看袁绍那个时候盘子那么大,他自己一个人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去管理。当时他占据着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四个州,他本人并不具备管理这四个州的实力。所以他除了三个儿子用上意外,还把自己外甥都给用上了。这也是无奈之举,这么用人本身没错,错就错在他对这几个地方从此就不管不问了。那这四个地盘上的军队作战风格都不同,一旦联合在一起,军队纪律差到什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袁绍大军看似是一个整体,却形同一盘散沙,早晚都要被人消灭。曹操这边就不同了,他刚刚占据了两个州,实力在不断增强,这个时候军队的一把手始终都是曹操本人,他对这支军队的纪律是做了统一安排的,所以军队纪律是非常好的。这样一支军队才是有战斗力的军队。
所以江湖小晓生总结了一下,有以上这几点是袁绍失败的主要原因。官渡之战只是一个契机,并不能直接导致袁绍的彻底失败。曹操崛起也不是依靠官渡之战这一战。袁绍的失败是根深蒂固的原因在里面,所以他必败。而曹操的崛起是靠自己一点点努力,慢慢的来的,击败袁绍只是他的第一步而已。
袁绍官渡之战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却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看到这个问题,很想做个回答,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最近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因而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仔细阅读之后,更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近日,看到了另一个问题:曹操是不是一个胆大果断的冒失鬼?他的成功来自胆大和幸运吗?
我突然有了点想法,似乎这就是曹操官渡大战中以少胜多的主要因素。自然与之相反,也就是袁绍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为何输得一败涂地的原因啦。
01
袁绍之优柔寡断
我回答过一个关于诸葛亮《空城计》的问题,说过:罗老先生的《空城计》写得非常精彩,增加了小说的阅读性,但并不高明。
其目的是想说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然而,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说明了诸葛亮的愚蠢,最起码是失误。
《空城计》是败战计,是前期的失败导致不得已而为之,无一列外。
哪个军事家或统帅闲得蛋痛,有兵不用,去冒险采用这个计谋玩玩呢?
一败再败,最后被干掉的很多,很常规,所以,能被作为经典流传下来的就不多。《空城计》成功的很少,所以,能成功的都作为经典流传下来。
同样的道理,以多胜少,不足为奇,即便留传下来,也算不得经典。
以少胜多的几率很小,一旦成功,就是经典。
“官渡之战”就是如此。
袁绍兵力明显占有优势,其采取稳扎稳打,不急于取胜是正确的战略。
面对曹操这样的对手,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官渡对峙一年多,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一年多,双方多次交战,互有胜负。袁绍挖掘地道,曹操挖掘壕沟以破之。
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纵然袁绍兵力占优,从根本而言,是不可能有绝对取胜的把握。
这是符合战争规律的。
我认为,导致这场大战胜负的是袁绍优柔寡断,失去了一个胜利的机会。那就是没有采用谋士田丰的建议,在曹操攻打刘备的时候,发起进攻,错失了战机。
最有意思的是,袁绍以小儿子生病为借口。
袁绍有那么愚蠢吗?
袁绍有那么不堪吗?
绝对不是!
我认为是袁绍心眼太多了,是想一石二鸟,坐山观虎斗,希望两虎相争,一死一伤,最后坐享其成。
曹操认为“世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难道袁绍就不知道刘备是枭雄吗?
刘备趁袁绍进攻曹操时,乘机反曹,尽管是袁绍的帮手,可刘备想啥,难道袁绍不清楚吗?是想干掉曹操,刘备趁机做大。
即便是联手灭了曹操,刘备就会趁机强大,难道不是另一个强大的对手吗?
刘备与曹操相争,即便是刘备不能战胜曹操,起码也会消耗曹操的力量。
这么合适的买卖,干嘛不做呢?
不仅仅是袁绍,令所有人失望的是,大家一致寄予厚望的枭雄刘备是如此不堪一击。
官渡对峙,袁绍大约十万兵力,而曹操大约两万。如此严重的局势,曹操不可能把吃奶的劲留着。
此时的刘备已经有数万人马,自以为可以趁机捞一勺,跟曹操叫叫板。
曹操亲率精兵东击刘备。曹操又能有多少精兵呢?
结果是刘备自己一个人跑了,老婆孩子都交给二弟关羽看着办啦。
这一结果,刘备没想到,袁绍也没想到,其实曹操更没想到。甚至曹操恐怕都没打算再回去。
曹操不担心袁绍趁机进攻吗?
担心又有个屁用啊!
不先除掉刘备这个后顾之忧,那是死路一条啊!
北据袁绍,东击刘备,跟《空城计》差不多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只有孤注一掷!
幸运的是,曹操赢了!
接下来就更有意思啦!
关羽投降了曹操,哦,是降汉不降曹。
看看曹操咋说:中中中。
只要你不帮着刘备袁绍打我就行。
更想不到关羽替曹操,哦,不不不,是替汉家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罗贯中更狠,把乱军所杀的文丑也算在了关羽头上,不知道咋个意思?
颜良,文丑皆河北名将,一战被斩,袁绍军队锐气大挫。
看看刘备这智商,弄得这是些甚哦?
可见刘备立功心切,是多么迫切哦!
你也等等看嘛!
等袁绍把曹操弄得半死不活,差不多的时候再下手哦,急啥子急哦!
还有一点,就是曹操实在撑不下去了,想打退堂鼓。
荀彧一听,吓坏了。
你老曹带着人马撤了,屁颠屁颠的溜了,我们跟小皇帝咋个弄撒!
不行,你给我顶住,坚持就是胜利,顶住就有机会!
曹操说:我靠,说得轻巧,机会在哪里啊?你小子给我说清楚?
荀彧想啊,说啥呢,想个啥忽悠老曹呢?一般理由他不信哦。
就在荀彧犯愁的时候,机会还真来了。
许攸屁颠屁颠地跑来了。
曹操一看开心了,荀彧真神啊!
鞋子都顾不得穿,就来欢迎许攸:来得正是时候啊!
试想一下,许攸不来,咋办呢?
其实,曹操早就想好了,打败了就跑嘛,这事以前又不是没干过。
既然是经典战役,就有其神奇的地方。
现在说官渡之战,荀彧,荀攸,许攸如何如何,曹操如何如何,都是结果已定,胜利者说啥都成。
袁绍郁闷啊,大耳朵贼坑爹啊!许攸坑爹啊!
我不如阿满啊,要早把许攸这小子办了就好啦。
晚了,晚了,悔之晚矣!
开战之前,曹操就说袁绍优柔寡断,的确如此。
袁绍吃亏就吃在心眼太多了,想法太多,想少出力多赚钱。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啊!
袁绍真的是后悔死啦!
02
曹操之不得已而为之
诸侯混战的时候,想守是守不住的,是不能独善其身的。身处四战之地,是不可以保守的,荆州刘表就是一例。
曹操的主动进攻,并不仅仅是胆大。要有所作为,必须主动出击。曹操也是多次惨败,几次几乎身首异处。
我认为,官渡对峙之前,恐怕曹操已经把退路想好了。
中途与荀彧商量退兵,估计也想到了退兵后的打算。
正如李云龙所说,娘的,既然是突围,从哪里跑出去不是一样啊!
袁绍占优,长期对峙下去,如果曹操失利,就必须大撤退,许都老巢是保不住了。既然如此,去哪里不是去啊!
东击刘备,袁绍抄其后路。袁绍赶走曹操,占领许都;曹操干掉刘备,占领徐州。
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如果连刘备都干不过(此时),那你曹操还玩个屁啊!
根据地很重要,但有了根据地,也不能放弃游击战哦!宝塔山不是也放弃了吗?
曹操亲自带队,有没有在徐州安家落户的打算呢?
还真不好说。
上边说了,刘备出人意料啊!
让大家都没有思想准备,打乱了计划。
后来,许攸来了。
同样的道理,曹操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不能偷袭成功,就只有搬家一条路可走。
曹操能不孤注一掷,能不立马去做吗?
也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哦!
曹操决策没有问题,但的确是胜在侥幸,有很大的运气在里面。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曹操几乎身首异处;被陈宫,吕布抄了后路,几乎玩完;赤壁大战,兵力占优,也是丢盔弃甲,仓皇逃窜。
胜败乃兵家常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是天下人的天,它不仅仅保佑你自己。
是说需要运气在里面,而且运气也包括了对手的性格。比如袁绍的优柔寡断,想求得利益最大化,不想因小失大。
官渡之战,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出了奇迹。
也就是出了幺蛾子,不可想象的事,都出现了,促成了这一结果!
袁绍官渡之战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却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官渡之战,是袁绍刚刚和幽州的公孙瓒军事碰撞后,侥幸得信息将计就计夺取胜利。
军士们还都劳累疲惫,又是地方叛乱要攻进中央权政权,人心不附。在初期出战将士们六神无主,惊慌失措。主持南征的统帅大将颜良,在白马战役中都麻木不仁待杀无备。
曹操亲自北上,阻击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袁军,袁绍让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有夺取黄河岸边要塞,以保障主力渡过黄河。曹操也为战略上主动,力求初战大捷。亲自统帅大军团,北上解救了白马之围。以自己主力军团,对待袁绍先锋部队,客观上己经形成局部强大的军力。荀攸还认为袁绍兵多,建议要声东击西,分散袁绍的兵力。又引兵引军去延津。伪装要一去攻击河北老巢邺城。使袁绍分兵向西,曹操以骑兵精英组成虎豹“师团之特种部队,迅速袭击了袁绍围困白马先锋部队,以迅雷不挤急掩耳之势击败颜良大军,关羽在战中迫近颜良身边冲进万军之中,杀死了颜良,并斩首而还。袁军被杀得尸横田野,血流成河。曹操速解白马之围。迁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得到消息,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军追击曹军。
曹操又用六百骑兵引诱,驻于白马南面,而袁军五六干骑兵大量步兵速快到来。曹操令士兵解开放马,将辎重丢弃道旁,故意象狼狈逃跑样实又设伏击圈,让袁军上当。袁军纷纷争抢财物马匹。曹操看时机己到,再次指挥虎豹之师骑兵突然发起猛攻。又一次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震惊袁军。使敌人初战就心惊胆寒。颜良,文丑都是一战被斩。袁军军心的锐气被沉重打击挫伤。
曹操大军将士也从对袁绍能战胜公孙瓒害怕中一扫而光。加上荀彧,郭嘉,荀攸这些都在袁绍手下工作的人提示,袁绍是个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少恩,刚愎自用。兵多而不会用,将广而政令难行。民心更加厌战。
这次初战就消灭袁军近二万人,为战争最后全部胜利奠定信心和基础。
。曹操在初战大胜后,主动撤退到官渡(中牟县)一线筑垒,固守防御,打阻击战,阻挡袁绍再次南下正面进攻。以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术,阻击袁军南下。在官渡形成长期对峙,曹军长期处于下锋,屡屡失利,格外困难,前方己经兵少粮缺,后方也有刘备和黄巾军刘辟残余捣乱曹操都几乎丧失信心,写信给荀彧。
荀彧从曹操要退守许都,认为坚决不行。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于官渡,想要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己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干万不可坐失。
曹操才决心坚守官渡,荀彧在后方调集援兵曹军加强防守,寻求捕捉战机。不久曹仁,史涣就截击烧毁了袁绍军队的送粮干辆粮车队,增加袁军补给的困难,却相反解决曹军缺粮困难。使得袁绍不得不再派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运粮,屯积在鸟巢。袁绍分兵减轻正面压力,又使曹操抓住袁绍谋土许仪,投奔曹操建议曹操又用虎豹轻骑,用袁军旗号奇袭鸟巢,烧其粮草辎重。杀了淳于琼的,震惊袁军。使其全面丧失信心,袁绍以重兵猛烈攻击曹军大营阵地,曹军粮足心稳,信心大增。加上援军到来,阵地坚固,攻不下来。曹操激励大家死战。大破袁绍大军。
袁绍的主将张郃高览在猛攻失败后,又闻乌巢军粮被烧毁,淳于琼老将都被杀死,全军毁灭就在旦夕。导致了军心动摇,投降了曹操。引得内部分裂,全军崩溃,全都投降曹军。袁绍看到大势已去,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彻底大胜。
官渡之战,特别是鸟巢之役中,曹操的虎豹轻骑五千人,不但灭了淳于琼万人军队,还消灭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的部队。他们都战死了。阵地中最后投降还有何茂,王摩,蒋义渠部队也和高览张郃一起投降曹操。
官渡之战是袁绍在打胜公孙瓒。夺取幽州后兵乏将软情况下仓促出兵。
袁绍用田丰,审配许攸,逢纪,荀堪等人为谋士。袁绍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得到的冀州。本是韩馥的地盘,他想夺取却没有主意,逢纪心生一计,让公孙瓒攻韩馥,使其惊慌失措,让出冀州。袁绍得邺城,也得沮授,田丰,审配,许攸,逢纪,荀湛。使他的冀州的“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贵族家族也犯罪频繁,公然藏匿罪犯,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无亲附,离心离德,应付了事。
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有几十万军队,实力增强,野心更大。夲想接受袁术的班当皇帝,可大家都反对,使他不得不要把鼓吹他当帝的耿苞,以妖言惑众,混淆视听,杀头罢议。
称帝不成,就想举兵夺取许都,把汉献帝从曹操手里抢过来,再称霸天下。要颜良,文丑担当将帅,积极准备。可监军沮授说,“近连年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兴兵,百姓疲惫不堪,仓库没有积蓄,赋役也十分沉重。这些都是令人忧虚的,我们应向朝廷报灭公孙瓒捷报,抓紧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劳役,多几处骚扰曹操境内,使其不得安宁,以逸待劳,在三年之内,不劳而定。
可郭图,审配主张快速出兵,沮授说,救乱除暴称为义兵,恃众凭强称为骄兵。义兵必胜。骄兵必亡。曹操奉迎天子在许昌为朝,举兵指向是违背道义的事情。军事胜负在于正确决策,而不在于军力强弱。曹操法令畅行无阻,土兵训练有素。不似公孙瓒坐待围困。如果我们不采用稳妥办法。相反,兴起无名之师,未免太使人担心了。
郭图,审配针锋相对说要称霸,不能只求稳妥,不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那行。袁绍不听沮授之劝,还把沮授内外兵众威震三军的势力权力给予废出,交给郭图和淳于琼。准备出兵。刘备叛乱,田丰要速举兵袭击曹操,袁尚有病,错失战机,田丰生气说,干载难逢的时机却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可惜啊。袁绍恼羞成怒把田丰投入大牢。待曹操秋风扫落叶把刘备收拾了,才正式出兵。
人家曹操都准备好了,一切战略战术作好应对了应对袁绍进攻。袁绍要失败再所难免。没有别人支持。
袁绍官渡之战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却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官渡之战,袁绍兵力数倍于曹操,为什么会大败?(袁绍)
对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曹操、荀彧、郭嘉、孔融等人都有回答,他们的回答都很详尽。具体是怎么回答的,有兴趣的去翻阅《三国志》。
对于这个问题,山野老人补充一点:官渡之战,主要是曹操与袁绍两人之间的战争。袁绍失败的具体原因就是对手曹操太强。用丘吉尔的名言证明就是,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一定能打败一头绵阳带领的一群狮子。曹操是狮子,袁绍是绵阳,官渡之战,尽管袁绍各个方面都优胜曹操,但正因为袁绍与曹操相比,相差太远,所以失败了!
具体举三件事情说明:
其一,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趁机发兵徐州,赶走了刘备。
对于这件事情,曹操有谋臣提出异议:“现在与您争天下的是袁绍,袁绍就在眼前,放着眼前的袁绍不顾,而要东去消灭刘备。一旦袁绍趁机偷袭我们怎么办?”
曹操说:“你们放心,袁绍这个人我知道,遇事犹豫不决,说不定我打败刘备回到官渡,袁绍还在想应不应该出兵!”
田丰知道曹操带兵东去与刘备作战,立即劝谏袁绍趁机袭击曹操,袁绍以小儿有病为由拒绝了。
(曹操)
曹操打败刘备回到官渡,袁绍还毫无动静。
其二,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建议曹操偷袭袁绍乌巢粮库。
曹操当机立断,亲自带着军队,连夜出发,烧了袁绍的粮仓。
对此,袁绍有谋事建议袁绍说:“应该派一支军队驻扎在乌巢粮库附近,预防曹操偷袭,”袁绍对此犹豫不决。
其三,曹操打败袁绍后,从袁绍处搜查到很多曹操部下写给袁绍的信。有人建议曹操,应该根据这些信件查处写信人。曹操笑着说:“当时的情况,连我自己都没有信心战胜袁绍,其他人有些想法不奇怪。”于是,连看不看,就将所有的书信全部烧掉了。
袁绍带着失败军队回到住处,担心田丰取笑自己。因为田丰说过:“如果将军不听我的劝谏,将会输得很惨!”
袁绍就因为担心田丰取笑,为了自己的脸面,将田丰杀害了!
通过以上三件事情的比较,大家一定会明白,袁绍与曹操开战,必败无疑!
袁绍官渡之战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却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对于官渡之战曹操能够战胜袁绍我总结出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曹操比袁绍做事反映速度快
曹操相比于袁绍做事情更加的果断,能对于战局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快速出击。这一点有一个很好的案例证明。在刘备杀死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突然反水占据徐州的时候,曹操料定袁绍不会进攻自己,迅速的打败刘备抢回徐州,而袁绍果然由曹操所预料的那样,没有进攻自己。从这件事就能看的出来曹操雷厉风行的性格要比优柔寡断的袁绍更有优势。
第二点:曹操比袁绍更有魄力
影响官渡之战战局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火烧乌巢”,这件事虽然看似简单,但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因为许攸虽然曾经是曹操的同学,但许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袁绍的主要谋士之一,许攸很有可能是袁绍派来的奸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只带领很少的兵马深入敌后,是一步九死一生的险棋,一旦出现丝毫的问题曹操就有生命危险。
第三点:曹操对军队控制力比袁绍更强
曹操在自己的阵营里所以不二,虽然开会的时候大家可以发表意见,但凡是曹操确定下来的战略方案没有人敢反对,并且坚决快速的执行。而袁绍下达的命令总会用人阳奉阴违或者当面唱反调,田丰在袁绍准备发兵的时候大谈失败言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试问曹操阵营谁敢这么跟曹操做对呢?
第四点:曹操比袁绍更能取得实力派的支持
曹操虽然父亲做过太尉,但他父亲的官是买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他祖父是被人唾弃的大宦官,所以曹操被很多世家大族所不齿,所以曹操为了摆脱宦官之后的这个身份,一直奋发图强靠着自己的实力成为一方诸侯。而袁绍是四世三公家庭出生的富二代,靠着身份背景成为一方诸侯。可以说二人的博弈是富二代和创一代之间的斗争,世家大族多是一些夸夸其谈的有名无实之辈,而曹操这样的人是靠打仗打出来的实力,所以说曹操的阵营多是实战之人,而袁绍阵营多是中看不中用的,袁绍失败并不奇怪。
第五点:孙策突然离世,让曹操后方安定
曹操的后方非常的危险,荆州牧刘表和小霸王孙策都是三国著名的诸侯,他们对曹操后方的威胁是巨大的,而袁绍的后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巨大威胁。孙策曾想在曹操和袁绍打仗的时机偷袭曹操,曹操听说后被吓坏了,可是孙策却因为突然被刺杀而没有进攻曹操,可以说曹操的运气太好了。虽然说郭嘉预言孙策会死,但这不过是为了稳定军心而已,孙策被刺杀在当时看来只是有可能但不一定会发生,而且就算被刺杀也不一定在官渡之战之际,如果孙策晚两年死,曹操恐怕难以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袁绍官渡之战在兵力上有明显优势,却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是必然!
先回答问题,官渡之战中,实力大的袁绍为何会败?实际上,荀彧和郭嘉已经给我们答案了。“四胜四败”与“十胜十败”就是最好的回答。
自从太祖曹操迎天子,袁绍内怀不服。袁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曹操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又在宛城打败了曹操。袁绍越发的骄傲,他给曹操的信,言辞非常的不恭敬。曹操大怒,举动失常。众人都以为是被张绣打败的缘故。钟繇问荀彧,荀彧回答说:以曹公的聪明,必然不会追究往事,恐怕他有其他的顾虑。于是他见曹操后就问这件事,曹操把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怎么办呢?
荀彧回答说:考察古人的成败,你只要确实有才,虽然一时会弱,但终究会强盛的,假如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一时强盛,但也很容易变弱,从刘邦、项羽的存亡,就已经足以看明白了。
今天与公争天下的,只有袁绍。
袁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多,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
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袁绍的强又能有什么作为!曹操非常的高兴。
荀彧又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
曹操说:你说的对。我感到困惑的,是怕袁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我们就要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怎么办?
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从曹操和荀彧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四胜四败”之说,最早由荀彧提出,时间在建安二年。
后来又有郭嘉的十胜十败说。
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郭嘉的“十胜十败”说法,和荀彧提出“四声四败”都提出曹操必胜,袁绍必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