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成立么?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万历不是亡国之君,因为他去世以后二十四年,也就是1644年明朝才灭亡。当时的崇祯皇帝带着满腔悲愤在煤山上吊自杀,而南明王朝没有像南宋那样幸运坚持下去,最终被满清铁骑一统江山。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开始认为明朝亡于万历呢?江湖小晓生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万历皇帝铺张浪费,只在乎自己的享受,忽略了国家的贫瘠。

可以说,万历皇帝跟自己的爷爷嘉靖皇帝是一个德行,那就是自私。作为一个皇帝,那是承担全国老百姓生活的天子,却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庭,只想着自己的小金库是不是应该扩充一下,丝毫不管民间疾苦。举个例子,万历皇帝是非常喜欢珠宝首饰的,所以常常让官员们下去搜罗奇珍异宝。这可不得了,那些官员们为了邀宠,什么样的手段都使得出来,甚至让民间的珠宝行情大涨,国家以十几倍甚至二十倍的价格去收珠宝,反正国家有报销,只要完成皇帝的任务就好了。再说他们皇家的婚礼,万历皇帝更加大方,随便一个王爷结婚,他都能花销个几万两银子。所以万历皇帝当政期间,国库空虚,而老百姓的负担是极为沉重的。

第二,老百姓不堪重负,起义者数不胜数。

经常这么铺张浪费,就算再有钱,也不可能花不完。在国库没什么钱的时候,万历皇帝想了个新花样去搜罗钱财。他增加了矿税,并且让手底下的太监去收税。那是一个非常奇葩的时代,天下百姓都遭受太监们的敲诈骚扰。清朝的时候太监是不能出紫禁城的,而万历时期,三年之内,将太监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各地。这些太监哪里有什么好东西,大多数都是在敲诈勒索当地的百姓,最终使得全国各地出现了若干起义的情况。老百姓为什要起义?因为活不下去了,聚集在,当时的商人和农户都十分贫穷,有家不能回,甚至有卖孩子卖老婆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都出现了,难道还不是一种亡国的体现吗?

第三,万历本人消极怠政,使得贪腐之风畅行无忌。

我们知道,自从嘉靖皇帝发明了躲在后宫治理国家的臭毛病以后,他的孙子万历也开始玩起了这一招,而且一玩就是三十年。有人就为万历打抱不平,说他在后宫三十年可不是不管事情,至少还决定了不少大事,比如著名的万历三大征,那可就是他决定的。但是我们用正常思路想一想,他一直躲在后宫,怎么可能管的了事情?还不是被手底下的官员骗的团团转。他开会从来只有那么几个内阁大臣能够得到召见,其他官员的声音他一点也听不到,这就是万历时期最大的弊端。以至于全国贪腐盛行,却有没有一个有魄力的皇帝来扼杀这种行为。官员是不可能扼杀的了的,毕竟谁家里都是拖家带口,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得罪天下的贪官呢?所以这件事必须皇帝来办,可惜皇帝自己也不办。

一百年后,满清雍正皇帝登基以后,他可不管那些贪官是怎么想的,他只知道,现在如果不惩处吏治的话,那将来这种事情一定会将满清王朝带入坟墓。所以他虽然只做了十三年皇帝,却将康熙晚年遗留下来的吏治问题给彻底解决了,不知道杀了多少贪官,才给乾隆皇帝换来了一个太平富足的六十年。而万历可不会考虑这些事情,只要自己兜里有钱就行了,国家变成什么模样,似乎跟这个皇帝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也没想过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只顾着自己的享乐就行了。以至于万历晚年,卖官鬻爵的现象遍布全国,掌握国家前程的人,都是这些花钱买官的人,那大明朝哪里还有希望呢?

第四,军队松散,毫无战斗力可言。

当时大明朝已经察觉到了东北地区的异常,努尔哈赤在慢慢崛起,一点点消灭自己的对手,建立自己的集团。可是大明朝做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做,反而让努尔哈赤成为了东北贸易的枢纽。东北的土特产基本上都是通过努尔哈赤贩卖给大明朝,而大明朝也会给努尔哈赤输送一些物资补给。人家在一点点壮大,你却只跟他做生意,这实在是让人不能理解。当时的辽东守将是李成梁,他对努尔哈赤暧昧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后期一发不可控制。这些守将都会虚报士兵数量,吃空饷。军队毫无纪律,整日里吃喝游荡,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却失去了最重要的战斗力。所以崇祯时期,大明的军队不堪一击,打不过李自成,打不过张献忠,最终也打不过满清。满清消灭的是南明王朝,李自成才是消灭大明王朝的直接刽子手。所以明朝亡于万历年间,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成立么?

清朝在总结明朝的灭亡教训时,得出了一个结论:“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明神宗万历帝在位长达四十八年,他童年即位、天资聪明,最初十年由内阁首辅张居正辅政,张居正和他生母李太后都对少年天子严格而精心的教育,应该说这时朝野都对小皇帝成为中兴之主抱了很大的期待。

但神宗皇帝亲政后,残酷清算了恩师张居正,当然即位初期他也一度励精图治,试图成为一代明君。但亲政后在他最应该励精图治的青年时期,面对官僚集团强势的惯性力量,他却为了立皇太子事件,长期和官僚集团进行着一场无意义的拉锯战,对官僚集团进行消极抵抗,甚至停止上朝,而朝政也极度荒废。

朝政的大量精力和注意力则长期消耗在“国本之争”这种精神道德层面的虚务之上。而这时位于辽东的建州女真部落崛起,逐渐形成一个统一强势的政治体后金,后金不断南下侵犯,对明朝的国防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明王朝不得不在辽东地区投入大量钱粮。万历皇帝临终前都在问辽东之事,可见他死都死得不安心。

明朝的政治崩坏、党派之争、女真崛起等尖锐矛盾都是起自神宗年间。特别是因“国本之争”而起的党争贻害无穷,直到南明时期都没有摆脱其阴影。而继任的明光宗和天启皇帝性格荒唐,也是深受“国本之争”之害。

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成立么?

确实亡于万历,但是亡在万历前期张居正变法上,作为一个全靠吹起来的政治人物,在政策层面确立了明朝死亡的根本方式,既农民起义摧毁明朝。最终他成功了,明朝倒在了农民起义之下!

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成立么?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万历皇帝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光一个张居正在财政,军事上做的贡献都不可抹杀,甚至有人说张居正让明朝晚灭亡了几十年。所以还是个人有个人的理解吧。

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成立么?

任何事物都有因有果,有前世有今生,明朝亡于万历应该是牵强的,但却也有万历朝种下的因在,这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

明朝整个王朝经历了276年,先后传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其国土面积达到了一千多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兴盛一个王朝。

崇祯帝作为最后一任皇帝,应该是比较勤奋和有作为的皇帝,他自己也有振兴明朝的决心,在他执政的十多年里,铲除了阉党,浮现了中兴的迹象。然而,崇祯虽勤奋,但却生性多疑,对将领都极不信任,走马灯一样的撤换将领,这个生性多疑的性格注定了明朝无法实现朝廷的中兴。

当然,明朝各位皇帝都生性多疑,这是骨子里就有的遗传基因。开国皇帝朱元璋将一干开国的功臣都进行了封杀,开创了东厂,对全国进行监视,这种特务机构让明朝都人人自危,传说朱棣在篡了侄子的皇位后,为了查访朱允炆而四处派人打探,甚至传说郑河下西洋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可见疑心有多重。在明朝的诸皇帝中,大都没有太大的政治作为,不是求仙问道就是追求木匠艺术,没有表现出应该的大国气魄。

万历皇帝长年不上朝,通过太监来控制全国的局势,中间又经历了援朝抗日战争,这一长达六年的战争虽取得了胜利,保持了东北亚数年的和平与稳定,但明朝却也是付出极大的代价,国库基本被战争掏空了,国力从此慢慢衰竭,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也正是这个时机里,金国却借此时机慢慢强大起来,到了崇祯帝时成为了一支虎视眈眈的恶狼,伺机出击。

再加上,最后几年,屋漏又逢连阴雨,全国大旱,人民缺衣少食,到了“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的情景。这就引来了内乱,内外交困,最终亡国。

因此,明朝亡于万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是全部,大明王朝最终灭亡应该是多种因素累加在一起引发的最终结果,性格决定命运,无耐怎样都躲不过去了。

还是那句话,有因就有果,你的失误或不足恰恰就是别人最大的机会。

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成立么?

亡于闭关锁国,否则拼中国人民这勤奋劲头,现在应该第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