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和贾诩让曹操损失了大将典韦和一子一侄,为何曹操还待他们如上宾?
三国前期,其实风云人物也非常多。比如说这次提到的张绣,他本身也是一方诸侯。他的叔叔张济是十八路诸侯之一,最初的实力是要比曹操大的。后来张济不幸去世,张绣便继承了张济的所有财产,成为军队的领袖。那么他是怎么跟曹操结下梁子的呢?
第一,张绣跟随叔叔张济,夺取南阳地区。张济本身就是诸侯中的一员,实力是比曹操大一些的,可是他的运气不是很好。中原地区基本上被曹操和袁绍给瓜分了。他只能南下,想要占领南阳地区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南阳地区跟荆州接壤,他可以跟刘表联合起来,为夺取天子的工作做准备。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张济在作战的时候,被乱箭射中。而这个时候张绣便继承了张济的军队,成为最高指挥官。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曹操的计划暂时搁置到了一旁,因为张绣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去。摆在张绣面前的选择似乎不是很多。要么就投靠强大的袁绍,要么就投靠手握朝廷的曹操。那么他会怎么选呢?
第二,张绣选择袁绍,而贾诩却力主选曹操。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张绣的理由是大众的理由,因为袁绍的军队强大,此刻占据了天下四个州,是最大的诸侯。如果投靠袁绍的话,至少可以保证温饱问题是不愁的。而贾诩却执意选择曹操,他认为袁绍虽然现在实力强大,但是军队没有纪律,子嗣继承方面又容易出现矛盾,绝对不是长久之君。反观曹操这边就完全不同了,曹操虽然比较喜欢挖人家的坟墓,但是他的士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当然了除了会屠城以外,他的军队纪律还是非常不错的。所以贾诩认为,曹操才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希望张绣投靠曹操。在贾诩的分析之下,张绣最终选择了曹操。这是曹张两人第一次和谈。
第三,曹操好色误了大事,害死儿子侄子和心爱大将。人总是有弱点了,而曹操最大的弱点就是好色。他好色的对象跟其他人不同,他特别喜欢别人的老婆。似乎占有别人的老婆,他心里的占有欲才能得到满足。这次他又开始犯病了,张绣投降以后,他一眼就看中了张绣的婶娘。要知道,张绣的婶娘,就是张济的老婆。曹操才不管那么多,他不仅霸占了张济的老婆,而且还告诉大家,如果不是看在张济老婆的面子上,他是不会放过张绣的。这件事彻底触碰到了张绣的底线,他决定要造反。这次造反对曹操来说代价稍微大了一点,因为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还有最钟爱的大将典韦,都在这一战中丧生。
第四,张绣执意对曹操发起第二次进攻,结果大败。失败以后的曹操,厉兵秣马,并且告诉众人自己再也不会犯这种错误。所以早就做好了对付张绣的准备,而此刻的贾诩一直在劝告张绣,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去攻打曹操,毕竟人家早就做好准备了。然而张绣就是不听,还想着偷袭曹操。没想到双方在宛城就遇上了。愤怒中的曹军哪里是张绣能抵挡得住的,所以张绣最终惨败。不得不逃到了穰城躲避曹操的进攻。吃了苦头的张绣此刻终于认识到了贾诩的正确,所以从此对贾诩言听计从。
第五,联合刘表共击曹操,结果被孙策所破坏。贾诩建议此刻张绣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刘表,共同对付曹操。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贾诩也照他所说的去做了,可是他没想到的是,此刻的刘表却被孙策给缠住了,压根就没有时间来管曹操的事情。这不得不说曹操是多么的聪明,之前孙坚是被刘表手下大将黄祖给杀掉的,所以孙策跟刘表之间是有世仇的。如今曹操利用朝廷丞相的职权,吩咐孙策攻打刘表。这样一来孙策就有了借口,而曹操也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张绣。在失去外援以后,张绣该何去何从?
第六,上天赐给了张绣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或许就是命运。正当张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时候,曹操那边传来了好消息,因为有袁绍大军的牵制,所以曹操压根就没办法前来对付张绣,这让张绣得到了喘息之机。不过此刻正是张绣人生的转折点,因为曹操无暇攻打张绣,这才让张绣有了再次选择的机会。他认为自己想要独树一帜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就是要看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投靠。张绣认为这辈子不可能投靠曹操了,所以只想着投靠袁绍。关键时刻,贾诩又冒出来了,他告诉张绣,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曹操。张绣都懵了,自己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还有心爱大将,再去投靠曹操,岂不是找死?
第七,贾诩算无遗策,帮助张绣找到了安身之处。贾诩却笑着摇摇头,他告诉张绣必须要投靠曹操的几个理由。首先曹操手里掌握着天子,早晚都能做成大事。其次曹操现在实力弱于袁绍,如果加上张绣的人马,就能够跟袁绍抗衡。而去了袁绍那边,却得不到重视。再则袁绍这家伙对袁术都心有芥蒂,可见容人之量比较小,而曹操就不同了,他志向远大,一定可以容纳张绣。在贾诩的一番劝说之下,张绣果然冒着被杀的危险投靠了曹操。曹操本来也是非常生气,但是回头一想,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不仅好好款待了张绣,而且还给他封官进爵,以此来彰显自己不记前仇,对待人才的姿态。所以你现在明白了吗?曹操对张绣好,只不过是为了告诉世人自己的大度,绝不是不记恨张绣。我是江湖小晓生,坚持原创,必出精品,欢迎大家品鉴。
张绣和贾诩让曹操损失了大将典韦和一子一侄,为何曹操还待他们如上宾?
曹操珍惜良才。就和宁杀出尔反尔的吕布而宽容大骂曹操的张辽一样,留住了张绣等智勇之人,取信于天下。曹操求贤若渴,曾多次下招贤下,且用人不看出身之贵贱,其身边人才济济,为其争雄于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绣和贾诩让曹操损失了大将典韦和一子一侄,为何曹操还待他们如上宾?
有一段时间张绣堵在荆州刘表和曹操中间,他受到刘表的支援,替刘表看护北大门抵御曹操。曹操打算要进攻东边的吕布或刘备,必须先端掉他南边张绣这个敌人,否则没有办法分身去征讨别人。
曹操在张绣身上吃了不少苦头,张绣本来已经投降曹操,曹操看中张绣的婶娘又想拉拢张绣手下的大将。张绣被逼反并接受贾诩的计策对曹操进行了突袭,这一仗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战死,最让曹操刻骨铭心的是大将典韦为了掩护自己而被杀。
第二年双方故地重游再战宛县,这次曹操南征一路凯歌,就在即将对张绣最后一击时,突然接到后方有袁绍乘机出兵进攻自己老巢的报告,曹操慌忙撤军。张绣不听贾诩的劝告全线压上堵截曹操退路,结果被曹操打败。
张绣回军后,贾诩却再次建议追击曹操,认为之前曹兵料到有追兵,肯定有防备,现在如果再次去追杀,曹操因为前面的胜利会放松警惕不会再有防范,张绣听了贾诩的话,果然领兵赶上曹操又把曹兵杀得大败。
在曹操眼里张绣只不过是占据小县的一小军阀,他居然两次讨伐都没有成功,曹操也感到既晦气又无奈。
但是三国年代风云变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开打前,双方都竞相拉拢各方势力,于是张绣和贾诩面临选择站队的现实问题,最后张绣和贾诩选择的是投靠曹操。
作为张绣言听计从的首席谋士,贾诩对为何投靠曹操的原因讲得很清楚。对比袁曹两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舆论制高点,虽然袁绍比曹操强大,似乎去投靠袁绍才合理,但是一个连自己兄弟都不能容下的人,是容不下天下的。如果去投袁绍,他目前实力雄厚,张绣势单力孤非常可能被他瞧不起不当回事,而去投靠曹操就有不同,曹操现在相对弱小,他得到任何帮助都会乐意接受,对他而言是雪中送炭。
张绣担心以前和曹操交过手,自己手里还沾有曹家人的鲜血,投袁绍没有安全问题,投曹操弄不好有性命之忧。贾诩的一句话就帮张绣解开了心结,他认为曹操是一个有霸王气质的人,要成就大事,他肯定懂得必须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天下人都知道曹操知人善任的气度。
事实果然如贾诩所料,曹操很高兴的接受了他们,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还主动提出和张绣结为儿女亲家。对于贾诩,曹操更是慧眼识货,这位属于三国时代顶级的谋士,曹操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封贾诩为都亭侯,任冀州牧,把贾诩留在自己身边随时讨教策略。
张绣和贾诩让曹操损失了大将典韦和一子一侄,为何曹操还待他们如上宾?
宛城之战这里说的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年曹操出征张绣,南征宛城的张绣,张绣迎降。曹操甚为欢悦,便邀请张绣及其将帅,一同置酒高会。后来曹操喝醉酒,席间听人说张绣的叔叔张济的妻子貌美,便派人找来,曹操见其美貌,强纳之。张绣认为遭到曹操的羞辱,十分恼怒,便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秘密调动军队后突然袭击曹操,将曹操打得措手不及,大败而逃。
大将典韦、子曹昂、侄安民皆战死曹操坐骑绝影身中数箭仍载曹操奋力奔跑,最终未跑出宛城死于此战。曹操长子曹昂将坐骑让与父亲逃跑,自己步战断后,战死。大将典韦率十数位精选的亲信护卫战于门前为曹操断后,最后亦战死。曹操子侄曹安民也战死宛城。曹操逃回去后,悲痛不已。宛城之败是曹操一生军事中鲜有的大败之战。
审时度势,投降曹操公元199年,贾诩审时度势,建议张绣道:曹操乃立信天下之人,比袁绍强,必然能不计前嫌,接纳我们,将军应再次投降曹操。张绣听从,再次带人投降与曹操。曹操大喜,果然不计前事,为张绣设宴,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两家结为连理,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曹操为何不杀张绣、贾诩报仇1、至到建安四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在这紧要关头,张绣这股势力成了至关重要的筹码。争取到张绣,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对袁绍作战的势力就得到了加强。
2、大乱之世,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而且曹操的势力此时还很弱,手下谋士也不多,这时不杀反重要张绣恰恰能向世人表达曹操的胸襟和他那唯才是用的理念。
所以综合分析,曹操杀张绣除了泄愤并无他用,反而用之的实际利益更大。
张绣和贾诩让曹操损失了大将典韦和一子一侄,为何曹操还待他们如上宾?
败军之耻,杀子之仇,大家说曹操恨张绣吗?如果说不恨,那是不符合人情常理的,正所谓虎毒还不食子,曹操对他们恨之入骨才是人之常情。
但是曹操为什么还会待张绣、贾诩如上宾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首先要讲一个刘邦和雍齿的故事。
雍齿出身于沛县的豪强世族,是刘邦的老乡。所以在刘邦起兵反秦后,雍齿便得到重用,领兵驻守刘邦的第一块地盘丰邑。结果到第二年,雍齿不仅投降了魏国人周巿,还把丰邑拱手献了出去。
刘邦大怒,两次带兵攻打丰邑都没能成功,最后无奈只能投靠了项梁,在得到他的借兵之后才打败了雍齿。虽然成功收复了丰邑,但是雍齿却逃脱并投奔了魏国,从此以后,刘邦对雍齿是恨之入骨。
可世事难料,雍齿在辗转之下,结果最后又回到了刘邦的阵营。在公元前201年时,刘邦打败项羽,初定天下。此时文武百官开始日夜争功,生怕落得介子推一样的下场,被刘邦给忘了。
百官的日夜吵闹,让刘邦是头痛不已,于是问计张良。张良反问道:“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刘邦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雍齿,表示早就想杀这小子了,只是因为他功劳多,不好下手。
张良于是献计先封雍齿为侯。刘邦便依计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2500户。百官见连刘邦最痛恨的雍齿都封了侯,那自己肯定不会比他差,从此不再争功。
人们说楚汉之争,刘胜项败是因为刘邦是不择手段的小人,而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如果再给项羽一次机会,渡过乌江,东山再起,胜利的一定是项羽。
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即使给项羽千次万次机会,他还是会输。因为自古成大事者,都以大局为重,而牺牲自己的感情。从个人感情来说,刘邦恨不能马上杀了雍齿,但这只能泄一时愤,却会让百官更加的惶恐,使天下再次陷入长久的动乱。所以刘邦不仅不杀雍齿反而封他为侯。
而如项羽,他是英雄,行事由心,不会向敌人妥协,更不会辜负朋友。但在权力游戏中,如果要做到这点,就只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更可能会负了天下人。项羽分封天下,却导致诸侯乱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刘邦和雍齿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无论在之前还是以后的历史中,总是不断重复的发生。齐桓公小白重用有射钩之仇的管仲,终成春秋霸主;唐太宗李世民以曾辅佐李建成并多次想置自己于死地的魏征为镜,才得以开创贞观之治。
现在曹操和张绣的故事也是如此,而相比他们,曹操当时的情况更加的凶险。张绣来投之时,正是官渡之战刚刚爆发的关键时刻,但是对于曹操来说,袁绍其实并不是最大的敌人。西凉的马腾韩遂、宛城的张绣、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这些虎视眈眈的四方敌人,才是曹操最危险的潜在对手。而张绣又是这四人中最关键的!
首先来说袁绍,他虽然坐拥四州之地,精兵数十万,但是他的缺点一样的明显,早在开战之前就已经犯下了无数次致命的错误,正如十胜十败论所分析的那样,不足为惧。
其次是马腾韩遂,靠造反起家的这两位,久居羌人之间,都是无利不起早,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所以曹操以钟繇镇守关中,并顺利拉拢了两人,对袁绍倒戈相向。可即使钟繇没有成功拉拢他们,以关中到许昌的纵深和无数险关,也能阻隔防守他们很长时间。
再次是刘表,此时的他早已经没有了单骑入荆州的锐气,实权旁落到荆州各大世家的手中,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然后是孙策,他虽有小霸王之称,勇猛善战,是最积极响应袁绍的势力。但是官渡之战前夕,他刚刚统一江东,又有死敌刘表在侧。所以在进攻曹操之前,他必要先解决刘表的威胁。历史上也正是如此,在199年年末,他发起了对黄祖之战,虽然取胜,但也需要重整兵力,这就导致了他失去了进攻曹操的最佳时机。
唯有张绣,他手握数千西凉精兵,以刘表作为后盾,又有谋士贾诩为辅,才是是曹操真正的心腹大患。如果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以宛城到许昌的距离,只要张绣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偷袭许昌,曹操将必败无疑。
所以当张绣选择在官渡之战刚刚爆发,曹操看起来最危险的时候投降时,就连曹操本人也是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的。他亲自出营迎接张绣,拉着他的手一起参加宴会,更是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曹操这种做法,其实和刘邦封雍齿一样,就连杀子仇人都能不计前嫌,是告诉了天下人:“我曹操胸怀宽广,以天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张绣就是一个例子,此后但凡有弃暗投明的,我曹操来者不拒。”
张绣的来投,如同导火索一般,使反曹同盟不攻自破,马腾韩遂归顺曹操,并送儿子为质子;刘表失去屏障和进攻曹操的前沿阵地,刘表部将长沙太守张羡更是以荆南四郡起兵支持曹操;幽州的鲜于辅、阎柔背离袁绍归顺曹操;如果说,之前天下势力还在摇摆中,那么仇敌张绣投降并得到善待,真正使天下的民心倒向曹操。
如果说民心是虚无飘渺的,那张绣的投降,也给曹操带来了实际的利益。首先就是张绣手下的数千西凉精锐铁骑,弥补了曹操手下兵力,尤其是骑兵的不足的大问题,甚至说为之后无数战术的发挥,偷袭乌巢的成功提供了基础。其次,张绣投降后,曹操就把原先防守他的曹洪以及大部分兵力抽调回了官渡。而曹洪正是曹操偷袭官渡时,留守本营的主将。
官渡之战胜利后,张绣升为破羌将军。205年,击破袁谭后,曹操又增张绣食邑2000户,为众将之最。要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十不存一,曹操麾下将领的封邑都还没有超过一千户的。却独增张绣两千户,可见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的重要性,就算说张绣的投降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也是不为过。
反观袁绍,燕赵之地自古多康概悲歌之士,田丰、沮授、逢纪、张郃、高览等文臣武将,忠义之士何其多,却一个都不能用。这就是曹操为什么能胜,而袁绍却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张绣和贾诩让曹操损失了大将典韦和一子一侄,为何曹操还待他们如上宾?
一,小而言之,曹操有“过失在先,心生愧意”。
张绣投降,而曹操玩弄其婶婶,这对张绣来讲,“是可忍孰不可忍”!反戈一击,势在必然。
二,大而言之,曹操有“大势所迫,政治所需”。
曹操如此对待“降将”,并造成重大军事失利和人员损伤,那么,客观上要求其必须“对内部军心,对外部敌人”作出应有的“正确反应和姿态”:
1,哭典韦,而不哭子侄,再次展现奸雄本色:安抚内部军心,不怜子侄怜将士,亦暗示自责自疚。
2,接纳“张绣的再降”,并善待“再降的张绣”。
这与其说贾诩“洞悉并精准预判了“曹操的选择,不如说曹操的“用人气魄、容人气度、政治胸襟和历史远见”,的确令人折服!
仅此一招儿,即宣示并诱惑天下敌人:看到没有?即便像张绣这样曾经“伤我至深”的敌人,我照样“纳降并重用,且保证既住不究…你们该来赶紧来呀…”
三,曹操终其一生,践行了自己的政治诺言,从未加害于张绣和贾诩!且对谋士贾诩相当依重:
1,攻凉州,战马超,曹操问计于贾诩(看来是随军谋士),贾诩只弱弱的说了一句:离之而已。
于是曹大笑,而超则大败。
2,立曹丕?立曹植?曹操求教于贾诩(看来是肱骨谋士)。
曹问之,贾诩装聋不答;
曹愠怒责问:我问你话,你怎么不吭气?!
贾诩佯装猛醒,带着歉意说:啊,对不起呀丞相,我刚才在想事儿呢,走神儿了…
曹厉声追问:想啥呢?!
贾诩只弱弱的说了一句:吾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矣…(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让小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而导致了自己内部的分裂、争斗,并迅速走向衰亡…这句话就是暗示曹操不要立曹植,要立曹丕,否则内部不稳…)
于是曹大笑,而曹植则永无翻身之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