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关羽北伐,为什么刘备的益州没有按照当时诸葛亮《隆中对》也同时出兵北伐呢?

都是时间差惹的祸。《隆中对》中确实有写过荆州和益州同时出兵北伐,夺取天下的事情。但是人家诸葛亮也没有明确时间啊,这个时候关羽单打独斗北伐,刘备却按兵不动,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难道刘备对《隆中对》产生了怀疑?

第一,关羽北伐,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挪窝。

关羽一生的巅峰,可能就是这次的北伐了。当时他带人进攻南阳,围住了樊城,只要樊城拿下以后,要北上就轻而易举了。可是在这个时候曹操派来了自己的五子良将于禁,还有名将庞德作为副将,前来搭救曹仁。天公不作美,于禁大军驻扎的地方居然被水给淹了,关羽趁机下去捞人,要捞多少就能捞多少,就连于禁和庞德这俩货都被捞上来了。这个时候的曹操彻底坐不住了,因为关羽战败于禁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许都。北方引起了一片骚乱,不少人都赞成迁都的打算,他们认为自己人是打不过关羽的了。

第二,坑爹孙权背后插刀,白衣渡江无耻下流。

要说历史上最卑鄙的一场战役,那应该就是孙权偷袭荆州的战役。双方本身就是盟友关系,说好了要手牵手一起对付曹操。在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孙权甚至还派陆逊过去写信给关羽,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以此来麻痹关羽。所以关羽为了北伐成功,索性就将防守东吴的人马都撤了出来,一起北伐。这就给了孙权得逞的机会了。吕蒙带着一帮人穿着商人的衣服,假装来做生意的,就这么混进了荆州,随后便里外夹攻夺取了荆州。关羽这边知道老家让孙权给端了,那哪成啊。不仅北伐失败了,就连关羽自己的脑袋都保住了。

第三,这段时间刘备在做些什么?

很多人就不解了,为什么关羽在北伐的时候,刘备什么都没有做呢?我只能说刘备就像跟人打架,被打骨折的伤员一样,现在压根就动不了。虽然通过努力,他完全占据了汉中,可是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益州的所有男女都参与这一战。这个时候刚刚打完汉中之战,刘备身心俱疲。虽然在成都自称汉中王,可是他清楚自己在短时间内根本就打不了一场大战。而关羽在这个时候会错意了,他认为封他为武将第一号就是希望他能北伐,这是对隆中对的完全误解。

第四,关羽执意北伐,其实是立功心切。

试想一下,从荆州发家开始,刘备带领着张飞赵云这些兄弟,陆续夺取了益州和汉中,这原地踏步的关羽,心里能舒服吗?现在又将武将第一号的名头封给了自己,他觉得受之有愧。他认为人家这六年时间,已经建立了不朽功勋。而自己这六年除了防守还是防守,如果没有一战为自己的名声正名的话,那关羽一定会痛苦死。所以他这是立功心切,根本就不是按照计划来的。诸葛亮的计划很明确,那就是益州和荆州同时出动。现在你关羽提前出动了,你问过益州有这个实力北伐吗?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为什么刘备的益州没有按照当时诸葛亮《隆中对》也同时出兵北伐呢?

“襄樊之战”本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防御战役,而关羽却因为旗开得胜打成了北伐的进攻战。

北伐是诸葛亮为刘备设定的既定战略,但此时不是北伐的时机,刘备诸葛亮并没有做出北伐的决策。

关羽勇猛无敌,不愧为天下英雄,但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战略格局不足,最终导致失败,亦在情理之中。

01

“襄樊之战”的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上表许都,曹操闻之大怒。于是,采用司马懿的策略,联合孙权进攻刘备。

刘备自然是惊恐无比,但诸葛亮自然是早就料到了:让关云长出兵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

此时,是曹操主动对刘备的讨伐战,也仅仅是一怒之下,做做样子,发泄一下不满而已。

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对于两国交战这等大事,必定是深谋远虑,精心策划才是。绝不会一时冲动,就发动大规模的战役。

诸葛亮的判断是正确的,一旦曹操进攻受阻,也就会就此撤军。

双方再次归于战略平静期,相安无事。

02

关羽对战略意图判断错误

关羽没有彻底明白统帅们的战略意图,由一场装装样子的防御战,作为了发起北伐战役的前战。

关羽没按套路出牌,曹操没想到。打了曹操个措手不及,害得曹操急眼了,连迁都的打算都有了。如果曹操是正式发起对蜀汉的进攻战役,绝不会如此狼狈不堪,而没有后续跟进的措施。

刘备诸葛亮没有想到,关羽想趁势夺取许都,一统中原。按照设想,仅仅是让关云长出兵吓唬一下曹操罢了,根本就没有讨伐中原的意图,否则绝不会不考虑关羽出兵后,荆州的保障防御工作以及在其他方面配合关羽作战。

北伐战役这么大的事,不可能随意发动,更不会刘备诸葛亮都在喝茶聊天,让关云长一人去完成。此等大事绝不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03

战役的责任

“襄樊之战”的失败,是蜀汉走向衰败的开始。把责任让关云长一人承担,这不公允。

此战,关羽是有失误的地方,比如不该以夺取襄樊为战役目标,而应以部分兵力与曹仁对峙,静待其变,把工作重心放在荆州的防御上。但这不能就把失败归罪于他。而最应该承担责任的是刘备诸葛亮。

“赤壁大战”之后,逐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暂时处于一个和平稳定的战略平衡时期。任何一个小小的局部冲突,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谁敢保证曹操就是虚晃一枪哪?事实也证明了,“襄樊之战”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关系历史走向的战役。

显然,诸葛亮对比估计不足。轻描淡写地一句“吾早已料到,关羽一出,曹军就瓦解矣”。事实也证明了刘备诸葛亮的重大决策失误。

诸葛亮只考虑到关羽一蹴而就,而没有考虑到关羽可能吃不下曹操的大将曹仁;更没有考虑到东吴真的会出兵趁机夺取荆州。

从整个过程看,除了安排关羽进攻襄樊之外,几乎看不到有其他的跟进措施。

就连关羽战败,求救刘封,孟达,都没有任何反应。

由此看来,刘备诸葛亮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战役预案。

不知道诸葛亮料事如神,究竟料了些啥。

刘备一怒之下,发兵讨伐东吴,为了替兄弟报仇不假,有没有跟诸葛丞相赌气的意思呢?不得而知了啊!

事实证明,即便关羽抽调了几乎所有看守荆州的兵力,也没有吃掉曹仁;陆逊一个毛头孩子还真敢捋捋虎须。

大意的岂止是关公关二爷啊,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此时胆子咋就那么大呢?

看不懂哦!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为什么刘备的益州没有按照当时诸葛亮《隆中对》也同时出兵北伐呢?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有些理想化。

关羽发起襄樊之战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是否是个恰当时机?

阿呆认为,关羽如果要北伐,最佳的时机让他错过了。219年上半年的时候,刘备带领蜀汉军队在汉中同曹魏军队,已经是形成胶着状态,难分胜负。都已经是精疲力尽了。蜀国上下几乎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在扛着。到了“男战女运”的地步。

如果这个时候关羽发起襄樊之战,那是从背后给曹操捅刀子,是对汉中战场最有力的支持。可以让曹操头尾难顾,败得很难看。然而,关羽没这样做。而是等到汉中之战胜利的捷报传来,论功行赏,分封将军的时候,关羽感觉失落了。连黄忠这样的降将也被封为五虎上将。关羽感觉没面子。

没面子。这让他这个蜀汉第一将军坐不住了。关羽最看重的就是面子,他是多骄傲自大的人啊。那就打一仗,把面子挣回来。不能让世人只知道汉中战场的辉煌,而遗忘了他蜀汉第一大将。

关羽是有假节的,是可以不用请示批准就出兵的。史书上记载,关羽是出兵之后,才通报刘备的。

这次的襄樊之战,高调开始,也创造了关羽生涯的巅峰: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不可一世的关羽,居然不顾大局,忽略了“吴蜀联盟”的重要性。根本不把东吴放在眼里。抢收了东吴的军粮“湘关米”。彻底让东吴忍无可忍,最终盟友翻脸,一下子三足鼎立的局势被打破。结局是很难看的,荆州丢失,关羽身首异处……

现在回到大局上看。汉中之战的胜利,让蜀汉上下都昏了头,以为自己不可一世。刘备自从汉中之战后,已经抛开了《隆中对》。

《隆中对》很明确地规划: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其中的意思有几点:

1、保其岩阻。利用益州和汉中的地理优势,以防守为主。

2、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稳固四面,交结盟友,形成一个相对和平的小环境。主要精力对方曹魏。

3、内修政理。打仗打的是实力。在岩阻的保护下,小和平的环境中,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实力,为争夺天下做准备。

4、天下有变。当实力发展起来了,天下有变的时机来了,再两路北伐。

这个规划方案非常好,考虑的很周到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

事实上,在这四个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况下,刘备膨胀了,纵容关羽发起襄樊之战,自己后来也不顾劝阻,贸然发动夷陵之战。

由此可见。汉中之战是个转折点。汉中之战的胜利,让蜀汉达到了巅峰,但是,也从此走向下坡路。那是因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膨胀了。自大了,把自己高估了。刘备如此,关羽如此……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值得借鉴的。

阿呆个人观点,欢迎商榷。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为什么刘备的益州没有按照当时诸葛亮《隆中对》也同时出兵北伐呢?

其实关羽北伐就是按《隆中对》战略来执行的。

要理解《隆中对》的战略,你得从全局来看,《隆中对》中是说刘备在处理好内政、外交的基础上,待天下有变时,由益州和荆州两路大军同时北伐,就必然能打败曹魏统一天下 。

诸葛亮的战略指明了进攻曹魏的两大战场就是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击,也可以是两路策应。

其实这场战略从公元217年刘备进攻汉中,就已经开始了,刘备在法正的建议下, 抓住机会,趁曹操占领汉中后没有乘胜南下攻占益州的机会,于217年发兵北伐攻打汉中 。

从诸多记载来看,刘备的军事行动不是孤立的,远在荆州的关羽也在积极配合刘备在汉中的战争 。

自从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向孙权借了南郡,在荆州前线,与曹魏直接接壤的,就是关羽镇守的荆州,刘、曹两家当时以现在湖北省当阳市为界。直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刘、曹两家虽然没有大的冲突,但小的战争一直在进行。

我们知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攻打襄阳和樊城是在219年的7月,之前双方的国界是在当阳一带,怎么关羽一下子就能打到襄樊去了,而且根据记载,关羽是带着水军去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关羽从217年开始,除了策应刘备的汉中之战,就是开始沿着汉水向北推进,为将来的北伐作准备。

战争从来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打响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是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和地理上的跨越、前进,刘备打汉中也是一样,关羽北伐襄樊也是如此,两场战争应该看成一个整体行动,肯定是经过刘备方的策划和规划,同时行动的。

如果说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是同时行动,那么就符合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当时刘备与孙权是联盟状态,而刘备势力范围基本上平定,为了抓住机遇和赢得时间,刘备提前发动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汉中之战是从217年开始,一直打到219年,差不多打了两年。而襄樊之战的前奏,关羽沿汉水向北推进的战争,应当视为襄樊之战,这要算起来,襄樊之战也打了2年。而不同的是,刘备的汉中之战,倾尽了益州的战备资源,达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在219年刘备拿下汉中后,刘备自称汉中王,但此时的益州由于2年的战争,消耗过大,无力继续发动北伐战争,只能休养。

而关羽这边因为之前一直是小战争,消耗不大,从219年7月开始,关羽将主力压上,开始攻打襄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关羽的这场襄樊之战,已经筹备了2年,刘备在汉中的胜利也极大的鼓舞了关羽,并且关羽在战争初期,一直就是压着曹魏打。

不仅击败襄阳太守吕常,也击败了征南将军曹仁,围住了襄阳城和樊城,在随后的战争中,关羽打出了小高潮,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俘虏于禁手下三万人的精锐部队。关羽在前线的胜利,不仅鼓舞了刘备,而且鼓动了曹魏境内的反曹亲刘势力,候音、卫开背叛曹魏,接受关羽印信,孙狼也向南投奔关羽,曹魏境内人心惶惶,关羽一时威震华夏。

关羽的襄樊之战就是刘备的命令,除了命令关羽北伐,刘备还命令刘封和孟达攻占了上庸三郡,除了彼此策应,刘备此举还有减轻汉中压力的原因,虽然曹操退出了汉中,但是刘备经过2年的汉中之战,已经筋疲力尽,无力再战。

谁也没有想到,关羽在前方作战,孙权却已经暗联曹操,背盟偷袭荆州,夺取荆州三郡并斩杀关羽,让刘备势力彻底退出荆州,这不得不说是刘备集团的战略失误。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为什么刘备的益州没有按照当时诸葛亮《隆中对》也同时出兵北伐呢?

我认为这一问很有代表性。接照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分三步走,先占据荆州为家,再占据益州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再趁北方有变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完成统一。前面两步完成的不算彻底,因为荆州并没有被刘备完全占据,而是由曹操、孙权、刘备分占。

关羽北伐,为什么刘备没有跟进按诸葛亮的战略进兵关中?

首先,关羽的北伐是他临机制变的结果,刘备未必事先知道。当然关羽本来就假节钺,刘备给了他专荆州之事的权力。他如果先向刘备汇报再行动,就会贻误战机。

其次,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虽然战胜了曹操,但赢得很辛苦。刘备想缓缓气,军队也要休整,蜀国上下都没有打仗的心思。

再则,刘备当时趁战胜曹操之机自称汉中王,大发官帽、爵位、赏赐,蜀国上下皆大欢喜,大家都在享受快乐,不想马上打破这种局面,更不想马上又与强大的曹操打仗。

还有就是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荆州与益州联系不便,消息传递滞后,关羽北伐的消息传到成都时,就算刘备想进兵汉中策应,总要准备一段时间,等关羽水淹七军消息传来时,可能关羽已丢掉了荆州。刘备若要选择最佳出兵时机,还是会参考关羽北伐的成果。等待之下,就无法与关羽做到步调一致。

襄樊之战,关羽北伐,为什么刘备的益州没有按照当时诸葛亮《隆中对》也同时出兵北伐呢?

谢邀。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出兵北伐,此时,益州是没有能力同时出兵的。

因为建安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刘备一直在争夺汉中,可以说倾尽益州之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刘备、马超、张飞、黄忠、赵云、法正都上了战场,虽然说最终打赢了,曹操亲征都被击败,但是付出了巨大代价,急需休整,肯定不能在这个时候配合关羽。

关羽这次北伐,出兵时机有些奇怪,我不认为是刘备下命令出兵的,关羽假节钺,可以自己出兵,本来关羽和曹仁之间就一直在摩擦,可能一开始只是想反击一下曹仁,然后打兴奋了,规模越来越大。

从诸葛亮《隆中对》来看: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个时候明显天下没什么变化,不是发兵最好时机,如果再等一年,曹操病逝,那才是“天下有变”,那个时候两路齐出,可能效果完全不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