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既然已经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为什么不提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

很多人对这件事有疑问,既然康熙想要让老四做皇帝,那为什么一直没有释放被囚禁的十三爷呢?因为当时谁都知道,老十三就是老四最得力的助手。如果想要让老四登基的更加稳固一些,那一定要让老十三出马摆平丰台大营的人马才行。所以康熙为什么没有释放老十三呢?江湖小晓生认为有以下几点不可思议的理由。

第一,康熙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动用丰台大营的人马了。

在康熙看来,他已经为雍正铺好了所有的路,在雍正登基之前,他将九门提督的职位给了隆科多,并且撤掉了八爷党最忠实的守护者佟国维,其实就是在为雍正登基保驾护航。而这个时候的雍正其实并不需要丰台大营的人马相助,只要九门的人马都归他掌管,那他就不怕登基的时候不稳定。而老八即使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想要跟九门的人马对抗,那其实风险是非常大的。首先避免不了是一场恶战,其次老八这明摆着就是造反了,后果十分恶劣。以他的聪明才智,绝对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所以丰台大营的人马,根本就不需要去动,关键的九门守住了就好。

第二,康熙提前释放老十三,只会给雍正增加难度。

康熙如果活着的时候释放老十三,那么立刻就会给老八他们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登基的铁定就是老四了。这个消息在康熙确定继承人之前被老八他们察觉的话,对雍正最不利。试想一下,太子胤礽在位的时候,明摆着就是帝国的继承人,可是你们可以看看他的下场如何,八个阿哥都想拉他下马。康熙为了保护好雍正,自然是在他登基之前,都不会说出这个秘密,而且要藏得很深,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雍正可以百分之百地坐稳皇帝的位置。释放老十三表面上对老四是好事,因为多了一个帮手,其实是一种麻烦。这会使得所有炮火都对准了没有登基的雍正。而在这之前,康熙已经布置好了一局棋,分化了八爷党内部,让老十四成为八爷党的后起之秀,使得八爷跟老十四之前发生斗争。

第三,康熙压根就没有打算让雍正登基。

这跟前两种说法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面都是支持雍正是康熙指定的继承人,而现在江湖小晓生要说的是,康熙有可能没有想那么多,就是希望老十四来做皇帝。甚至连隆科多,都是康熙留给老十四的。只不过隆科多被雍正收买了,所以关键时刻拿出了假遗诏。他不释放老十三,显然就是为了让老四掣肘,再同时把老四和老八的所有差事都撤了,其实也是在释放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新主子要登基了,你们都要靠边站。当然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因为雍正必须要完成很多不可能的事情。比如说要收买隆科多,要篡改遗诏,甚至要让康熙在临死前,开不了口!

《雍正王朝》中,康熙既然已经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为什么不提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

康熙皇帝二废太子之后十余年,没有再册立储君。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成为康熙心中永远的痛,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国本不能丧,所以,在很多解读康熙继承人问题的书籍中,你可能看见这样一个高频词:默定。

什么叫默定?其实就是将继承人暗自一人定在心里,择机宣布,不让其他任何人知晓。

在康熙皇帝驾崩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从老大胤褆到老十四胤禵,以及朝野大臣,都是不知道康熙心中默定的继承人到底是谁的,而且历史书的记载也表明了这一点。大多只能通过分析来完成基本判断。

在《雍正王朝》里,迫于编剧和观剧者的需要,我们大都可以知晓康熙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老四胤禛继承储位展开的,所以我们都知道老四胤禛最终会即位,有了老四先入为主的印象。

但是历史上这段过程是晦暗不明的,皇子们竞相争夺,各显神通,就为博得个好彩头,没有观剧的状态,自然多了很多神秘。恰恰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没有再册立储君的那十年,老十三胤祥却被圈禁了。而历史上老十三的这十年并没有圈禁,只是被冷落成了闲散皇子。不管是圈禁还是冷落,都具有相同的意义,这点毋庸置疑。

按照我们的理解,老十三胤祥是老四胤禛的得力助手,为什么偏偏要将他圈禁,直到康熙皇帝驾崩还不放出来呢?要是早放出来,为老四胤禛擎天保驾,岂不是完美?

那是我们小瞧了皇子们争夺储君之位的险恶状况。想想看,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老大胤褆的想法:为皇阿玛着想,我来动手干掉他,除去“庆父之忧”。再想想看,老八胤禩引诱肖国兴供述太子胤礽的事儿。如果再翻开真实的历史,那就更不得了了,老大胤褆和老八胤禩关系要好,因为都是惠妃抚养大的孩子,他们甚至利用一个道人张明德,训练一帮死士,预谋杀害太子胤礽,最后被康熙发现,张明德被判凌迟处死。

一个皇太子,竟然被亲兄弟们暗相伤害,甚至要除去他的性命,这是何等的残酷和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从江南赈灾回来之后,老四晋升为雍郡王,并加派追收国库欠款的任务。出人意料的是,老十三居然没有晋升。

朝阳门码头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等待他高抬贵手的一帮人在老八胤禩的怂恿下为老四胤禛接风,高配的迎接礼仪和众人的期待无疑给老四胤禛挖好了坑,就等他跳进来。就算是再冷的冷面王也难以招架这般阵势,是老十三胤祥自己往里跳,为老四挡驾。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回,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老十三又是替老四挡驾,陪同太子去见康熙,差点被老大胤褆当作重点打击的对象。有这样一位侠肝义胆的兄弟处处为老四胤禛遮风挡雨,对于老四来说,是莫大的福份,为什么却反遭康熙的不待见呢?

晋升为郡王好不好?当然好,因为那样,说明你有功于前,在满清磨炼皇子体制之下,在九王夺嫡的情势之下,这也意味着,老四胤禛走向储君之位更进一步。

当你更进一步的时候,也就是风险剧增的时候,因为太子、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等虎视眈眈,怎么能够容忍你的前进?他们会想着法子,以对付太子的手段来对付你,让你吃不了兜着走。而老十三作为老四的跟班儿和手臂,自然是要被最先除去的对象。

康熙皇帝明白这个道理,老四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使上,老四胤禛玩了一手“操切”的把戏,将差使办砸了,以麻痹其他夺嫡皇子们的神经,放松对他的警惕。老四成功将这个皮球踢回到康熙身上,康熙批评了老四胤禛及其所属追欠的事儿,对于老四胤禛来说,未尝不是一件躲避风头的好事。其他皇子听闻康熙对老四的批评,未尝心里不是洋洋得意,从而认为老四不过如此尔尔。

反过来,要是胤禛再办好了这件差事,康熙必定又要对他晋封,如果为亲王了的话,势必成为夺嫡皇子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不除去不足以平愤恨,那老四胤禛就危险了,因为他不像八爷党,是个光杆儿司令。

而康熙根本就没有让老十三参与进来,细细一想,不正是保护老十三免遭众皇子算计的一种策略吗?其他的事情挡驾还行,直接面对朝臣、皇太子、皇子们的挡驾无异于就是将自己摆到众叛亲离的位置上,老四都办不好,老十三也必定为其他夺嫡皇子算计而深陷其中。

《雍正王朝》九子夺嫡到最后,其实就是老四、老八和老十四之争。在明面上,康熙都在投放这样一种烟幕弹,那就是不是老八就是老十四,老八虽然在举荐新太子的时候遭受康熙严厉打击,但是却并没阻止他的发展,无论是晋封爵位还是交办差使,康熙都一视同仁对待。老十四,在老四等人的谋划下,当然也是康熙皇帝自己的意见,更是从一个贝勒,直接任命为大将军王,带领西北几十万兵马到西藏平叛,继承人的风向,似乎在老十四和老八之间飘扬。

而这时候的老十三,却还在被圈禁,和阿兰一起捉蛐蛐儿。试问,除了老四胤禛,还有谁,还会记得这样一个被圈禁的皇子,他们会相互算计使坏,比如说在康熙的六十大寿上,老十四用一块天石试探老八,结果老八上当,自以为可以嫁祸老十四,用死鹰换了天石,让老皇帝受刺激,以老皇帝之手实行相互陷害打击,这也逼迫老皇帝不得不做足最后的准备。

这些夺嫡皇子老八老十四,正忙着相互掐架,怎么也不会去关注一位被圈禁的皇子老十三的。被冷落,被遗忘,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出其不意,一举定江山。对老十三的冷落和遗忘,其实也就是对老四的遗忘,让老四消失在夺嫡皇子的视野之中。

这种效果其实是很明显的,当老八胤禩还在琢磨着说:京里的老四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的时候,老十四的出征和策反鄂伦岱让老九喊出了:原来我们都看走了眼,老十四才想当皇上。

其实这一切还都是康熙的局上局,老十四终究远在千里,有年羹尧的和大清军事制度的牵制他无法动弹,重用隆科多在一废太子的时候就开始了,将佟氏一门的荣耀押在最后一搏,也是康熙的良苦用心了。在这里,也许很多人都还不明白,八爷党其实早已经落入到隆科多的“口袋”还不知。

等待老十三出其不意的一击,只剩下时间问题。

更重要的是,康熙老皇帝至死还玩了一把帝王之术,让新皇帝雍正派人拿着金牌令箭放出老十三,将施予恩德之权交给儿子雍正。老十三势必有了这十年的磨炼,应该懂得自己的使命与归宿,必将为了报答新皇帝的恩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事实也是如此。

故,老十三不能提前放出,一是因为他的性格问题,必定会遭受算计而连累老四。二是放他出来,会成为夺嫡皇子们的众矢之的,以老十三和老四光杆司令的基础,无法稳定局面。三是康熙将恩德之权交于老四,以备老十三为了报效老四能堪大用。

《雍正王朝》中,康熙既然已经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为什么不提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

《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代表着武力,是雍正的铁杆盟友,也是他顺利继承皇位的定海神针。康熙在生前就已经选择了胤禛,却没直接放出胤祥来保驾护航,其实是老爷子作的长远打算。

当时朝野的局面

康熙心里的继承人是胤禛,但他始终没有抖出来,一是为了保护胤禛,避免重蹈废太子覆辙。因为康熙的几个儿子都非池中物,谁要是成了公开太子,谁就会成为其他人攻击的对象。一旦胤禛被对手抓住把柄或群殴,即使康熙也无能为力。

二是为了稳住局面。康熙已经风烛残年,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以至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够顺利地把江山传给下一代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当时觊觎皇位的人,有胤禛、胤禩与胤禵。胤禵是康熙分化八爷党的一颗棋子,远在西北,还受到年羹尧的牵制,难有大动作。

胤禩就不一样了,他坐镇京城,还有九爷、十爷以及许多朝臣的支持,可谓树大根深。任何局势的风吹草动,都难以瞒过他。在失去圣心的情况下,他要翻盘,只能兵行险棋,把局面搅乱才能浑水摸鱼。

十三爷的影响力不用多说,谁都知道他是胤禛的人,如果康熙在最后关头将他放出来,那就约等于公开宣布,胤禛是继位人。那胤禩等人会怎么想?

胤禩对于皇权一直都是贼心不死,可以说贯穿整个剧情,他明显就会不甘心。接着就会在康熙活着的时候,把局势搞砸。他的手里是握有几张牌的,比如“郑春华事件”,他可以拿来大做文章,胤祥就会很被动;联合胤禵,里应外合等等。

康熙要的是稳,他的接班人要的也是稳,为了稳住局面,任何可能引起局面动荡的事,他都不会做;任何可能打破平衡的人,他都不会放。

既然是留给雍正的牌,就让他亲自启用

康熙关押胤祥,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是因为胤祥不够成熟,容易被人利用,关着他是为了保护他,也为了避免他闯出祸而连累胤禛。

康熙在临终前就明说过,关胤祥十年也是为了磨炼他的心性,留给胤禛做帮手。既然是为胤禛准备的,那就干脆把这个人情卖给胤禛。对于胤祥而言,康熙放他出来与胤禛放他出来,虽然都自由了,但还是有点区别的。

不管在古代还是现在,广施恩泽都是领导的一种驭人之术。如果放胤祥的是康熙,那胤祥出来后只会将恩情记在康熙名下,他也只会感念康熙的好。同理,如果是胤禛放出胤祥,那胤祥也会对胤禛感恩戴德。

胤禛刚继位,肯定离不开胤祥的鼎力支持。康熙肯定希望他们兄弟俩能够同舟共济,所以,为了加深胤禛、胤祥的兄弟之情,这个人情留给了胤禛。

在传位前,康熙已经做过许多布局,但最后还是需要胤禛的临场把握,把“金牌令箭”留给胤禛就表示给了他临机专断之权。

看过篮球的朋友都知道,当年NBA湖人队有“科比时间”,即最后关键时刻,禅师也不管了,谁上场或谁出手都由科比决定。此时此刻,康熙就如同禅师,胤禛就如同科比,局面已经进入“胤禛时刻”,放胤祥的事就留给胤禛决定了。

《雍正王朝》中,康熙既然已经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为什么不提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

因为老十三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新手大礼包,新手大礼包当然要让雍正自己拆封。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乾隆去世以前,对和珅各种恩宠和娇惯,和珅贪墨无数,在朝中横行霸道,连嘉庆都惧怕他几分,当存钱罐老和富可敌国的时候,乾隆撒手归西,马上就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典故。这个吃饱不只是钱上吃饱,还有杀鸡给猴看,新皇立威。

老皇帝去世以前,越是重视谁,想把谁留给儿子,就越是低调,越是不重视谁,就越让他放纵揽权。这个也不是偶然,是有历史教训的。

清朝初年,顺治把江山给了四个开国元勋,辅政大臣,这是公开的托孤,结局则是鳌拜揽权,尾大不掉。其实早在三国的时候,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这个算是家喻户晓的正面例子,但是仔细看看后来的历史,会发现,诸葛亮并没有让蜀国休养生息,而是一次又一次北伐,掏空了本来就无法和曹魏抗衡的蜀国的人力财力。

老皇帝把权力公开给了托孤大臣,不管大臣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很容易尾大不掉,恃宠而骄,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所以老皇帝不如把这些大礼包封存起来,让新皇帝自己去处理——你觉得看不惯的,你去收拾,你觉得对你好的,你去加恩,重用,要让他们搞清楚,以后你才是他们的主子,他们对你必须唯命是从,这就是帝王心术。

其实在《雍正王朝》里,对于康熙这个举动,给出了足够的解释。

第19集,康熙大寿,寿宴上收到死鹰,康熙忍住怒火,自己也知道了皇子间夺嫡的矛盾已经白热化,恐怕要乱,于是接下来马上就颁旨。

第一个,处理的是王掞,这里是明说的——

朕早有旨意,不再设立太子,以免邪佞之人借拥立之功紊乱朝政,却料王掞在朕体欠安之时,又妄言奏立太子,其心殊不可测,着即免去王掞一切职务,限明日递解回原籍。

王掞是太子的师傅,位高权重,对待他是押送回原籍,第一,对外可以说明,太子肯定是接位没戏了,第二,告诉大家不要乱买马,第三,其实也是保护王掞,直接把他踢出局,这样不管以后谁上谁下,和他就无关了。所以王掞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政治身份,等于是自由了,于是马上就去帮雍正把郑春华羞死。实际上就是帮四爷保驾护航了。

接下来,处理的是雍亲王胤禛,廉亲王胤禩,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是这样说的——

朕躬违和,国事繁剧,岂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皇八子廉亲王胤禩,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举止失措,临事畏搪,深负朕望,胤禛,胤禩,着撤去一切差事,张廷玉,马齐着革去大学士职衔,暂留上书房行走。

所有人都还不敏白的时候,张廷玉反应最快——

反倒是四爷坐不住了,收拾金银细软准备解散队伍——

邬先生先是被吓得一愣,然后大笑,给四爷解释。

邬先生对于新手大礼包是这样解释的——

在第二十集里,康熙对隆科多也是,明说了,打压你的不是你六叔,是我,因为宝刀就要在最关键的时候用。

这里隆科多恰恰中了邬先生说的,辅对了人恃宠而骄的咒语,后来张廷玉,十三爷都没有挂,只有舅舅自己挂了。

所以大礼包不是那么好做的。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么长一段台词,国家一级演员,老艺术家李定保老师一气呵成,不但台词不中断,动作,表情,神态都是同步到位。这就是老艺术家的风范,现在的小鲜肉片酬几千万偷税漏税还只知道12345对口型。

向老艺术家致敬!

《雍正王朝》中,康熙既然已经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为什么不提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

康熙把胤祥关了十年,直到他死,胤祥仍旧处于圈禁的状态。那么试想一下,康熙如果多活一个月,胤祥是不是得多关一个月?康熙如果多活一年呢?五年呢?十年呢?二十年呢?

康熙圈禁胤祥,开始是主动为之,到了后来,因为形势的变化,竟然搞成了想放而不能放出的局面。这是康熙的遗憾,也是胤祥一生的遗憾。

回到问题上来,“康熙传位胤禛之前,为什么不把胤祥放出来稳定局面呢”?

第一,康熙传位于胤禛,时间是在康熙逝世以后,传位方式是遗诏。

康熙庙号圣祖仁皇帝,但毕竟不是神仙,他没有准备预判自己死亡时间的能力。

“传位之前”是个很笼统的时间概念,它处决于康熙生命的长度,这个时间节点,康熙把握不好。其实,谁也把握不好。

第二,放出胤祥就能稳定局面吗?

有些人看了胤祥丰台杀将的剧情以后,就觉得他深谋远虑,很善于经营人脉。

抛开小说和历史,咱就拿《雍正王朝》这剧来分析胤祥。

剧中的胤祥,的确很接地气,大家都很喜欢他。

1,他很有大侠的风范,出手帮助弱女子阿兰。

2,他不势利眼。第一次废太子前夕,他明知太子有难,还是很真诚地和他交心。

3,他对付贪官,很有手段,让大家看起来解气。

4,他忠于胤禛,一忠到底,从不三心二意。

5,他丰台杀将,大胆率性,敢作敢为。

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和胤祥交朋友。剧中的胤祥,也被弱势群体称作“侠王”。

(圈禁前)

然而,雍正登基以后,我们对胤祥陌生起来。他不再那么开朗地笑了,总是蹙着眉头,胆子也变小了,对着雍正唯唯诺诺起来。雍正曾经对他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十三弟。”

(圈禁后)

同样一个人,十年之前,侠义满怀;十年之后,满身官气。然而,他当侠王时,落了个囵圄十年的下场;他融入官场后,却是亲王加身、铁帽子世袭罔替。

这样的反差,究竟说明了什么?

一个被称为“侠”的人,身上注有几个特点:第一,有能力;第二,热心肠;第三,敢为人所不敢为。所以,胤祥在剧中又被称为“十三大胆”。

可以这样理解:在圈禁以前,胤祥根本不懂官场的规则,行事很是偏激,而且胆大。

这就是康熙帝圈禁他的根本原因。但康熙爱子深沉,名为圈禁,实则保全。

康熙本来是想圈禁胤祥一段时间,让他好好地磨一磨性子。到了后来,他看中了胤禛至孝坚毅、勇于任事的秉性,圣心默定他继大位。这样,就更加不敢放出胤祥。

为什么呢?

1,九王夺嫡,来势汹汹,胤禛并不占据优势。放出胤祥,外界会解读成为加强胤禛的实力。这样,其他皇子就会针对胤禛使坏,不利于康熙暗中替胤禛铺路。

2,康熙担心放出胤祥后,他旧习不改,搞出什么不好收场的事,影响了胤禛继位的大事。

3,康熙认为胤祥出来后帮不上什么忙。

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出身低微,在他十三岁时,其母已经逝世。胤祥经常受兄弟们的白眼,只有胤禛护着他。可见,胤祥没有什么外戚力量支持他。

胤祥筹集赈灾银两、追比国库欠款,得罪了官场。在朝廷中,他没有形成势力。

胤祥被圈禁多年,就是以前有那么一点人脉,随着时间的冲淡,早就物是人非了。

(丰台杀将)

至于说他丰台杀将,像毕力塔、张雨、白尔赫等旧部仍旧拥护他,那只是个异数。以上众人,都是胤祥在户部任职时的手下,追比欠款潦草收场后,胤祥担心他们在文职任上受到打击报复,就把他们调到武职上。其后,胤祥也没有能力管他们,但他们都混到了副将、参将,而且还都记着十三爷的好。从中,可以看出胤祥这侠王挺有人格魅力的。

关于这批旧部,胤祥自己都拿不准他们会不会变。这股力量胤禛不知道,那么康熙就更不会清楚了。

以上,就是“康熙传位胤禛之前,为什么不把胤祥放出来稳定局面”的原因。

说点闲话:在康熙的心里,圈禁胤祥和容妃有点类似,都像扎在他心里的钉子,而且扎得太久了。对于容妃这颗钉子,康熙不想拔;对于胤祥这颗钉子,康熙是不能拔啊!

《雍正王朝》中,康熙既然已经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为什么不提前把十三阿哥放出来?

康熙去世前,为雍正能顺利登基做了诸多安排,唯独没有放出十三爷。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临去世前,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将后事安排妥当,为的就是雍正能够顺利登基。首先是免除了包括雍正在内的一众能员干吏的职务,为的让他们成为新君登基后的肱股之臣;之后又恩威并施的拿下了隆科多,让他安心的站在自己和新君这一边,拥立新君登基;最后,在临终前又将雍正召了过来,对他进行了交代和叮嘱。为了雍正能够顺利登基,康熙可谓是用心良苦,可他唯独没有将雍正最为铁杆的支持者十三爷放出来。

康熙这样做是对雍正的保护,也是对于十三爷的保护。

康熙登基60年的庆典上,有两件事情康熙在处理上让人捉摸不透。第一件事雍正代十三爷进献上了用鲜血书写的孝敬,康熙看完之后,没有做任何的表示,也没有说只言片语;第二件事就是对于“死鹰”事件,康熙并没有下令彻查。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康熙始终对于继位人的人选不做任何的透漏。按照邬思道的说法,这是康熙在保护他心中的继位人。

如果这个时候将十三爷放了出来,那么原本扑朔迷离的夺嫡局面就会直接变得清晰明了,这个皇位不是四爷的,就会是十三爷的,而四爷,也就是雍正登基的可能性更是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样就会使康熙之前为了保护继位人所作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

毕竟这个时候,隆科多仅仅是暂时安稳住而已,丰台大营还是八爷党手中,更为关键的是,远在西北的十四爷更是掌管了朝廷的十万兵马,满朝的大臣也是支持八阿哥的人居多。在这样的局面下,一旦暴露,引发的将会是更为惨烈的竞争,甚至会发生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情况,到那时,不仅自己心中的继位人无法顺利登基,就连自己都很难得以善终。

因而,康熙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将十三爷放出,这是对于雍正的保护,也是对于十三爷的保护。

康熙不放十三爷出来,让雍正独立面对,这应该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最后一道考题。

从江南筹款,康熙看到了雍正的尽职;从追比欠款,康熙看到了雍正的刚正;从推举废太子胤礽复立,康熙看到了雍正的忠心;而从推举十四爷为大将军王,康熙又看到了雍正的胸怀。正是经过这一层层的考验,康熙也才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

而雍正即位后,康熙对于雍正的要求是刷新吏治、整顿弊政,推行新政,必然会得罪很多人,必然会遭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与反抗,很多时候,也都需要雍正独立面对这些困难。

因此,康熙也给雍正出了这最后的一道考题,就是要看看雍正如何破解当下的困难,调动自身及周围的力量,顺利登基,这种情况下,不仅雍正的皇位稳固牢靠,同时,可以从一开始,就在兄弟和大臣面前树立起极高的威信,保证皇权交接的顺利过渡。

康熙把十三爷留着让雍正自己放出来,这样他们兄弟之间才能真正的坦诚相待,这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

康熙没有将十三爷放出来,雍正放出十三爷也是颇费了一番苦心,而被放出来的十三爷马上就控制了丰台大营,带兵勤王护驾,确保了雍正能够顺利登基。

对于雍正而言,十三爷是自己放出来的,并且十三爷对自己登基有拥立之功,对于十三爷,毕将充满感激。对于十三爷而言,是被雍正放出来的,本就和雍正关系甚好,再加上这层关系,除了君臣之礼外,还会多一份的感恩戴德。

这样一来一往,就让雍正和十三爷关系更加的亲密,少的是怀疑,多的是相互的信任和支持,这一点就连邬思道应该都没有想到,毕竟当初他让十三也拼死辞掉铁帽子王,而十三爷没有辞掉铁帽子王,也一样得到了重用,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让雍正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让雍正能够依靠、重用十三爷,而康熙当年圈禁十三爷,也是为了磨砺十三爷,让他能为朝廷所用,这些都都能看出康熙的用心良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